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

第1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是在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学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分析 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征集、评审、立项、签约和实施工作的经验,广泛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各级各类艺术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艺术专家、财务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设计而成的。艺术人才是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 ,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设定,目的就在于从文化艺术事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为满足文化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引导、鼓励、支持艺术单位和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国家艺术基金制定了《2015年度(一般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南的特点

(一)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针对性

申报指南强调,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这是与我国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艺术基金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繁荣艺术创作,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

(二)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广泛性

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艺术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基本覆盖当前艺术活动的主要领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市场经营和评价推介环节都有所涉及。与2014年相比,艺术基金还设立了“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对选派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给予支持,为艺术从业人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三)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公益性

艺术基金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经评审立项的项目实施主体应将资助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开支,不得向学员另外收取学费等其他费用,不得与自行举办的其他培训项目拼班、交叉。

二、申报的要求

(一)申报主体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延续了2014年度的规定,只受理单位或机构申报。申报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单位或机构应是 2012年1月1日前在我国内地同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册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是独立的单位或机构法人。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单位或机构,以改革前事业单位的登记、注册时间为准。为体现政府转变职能、管办分离的要求,党政机关不宜作为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的项目。由多家单位或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由其中一家单位或机构作为申报主体进行申报,但应出具主要合作方的同意意见。获得立项资助后,申报主体应及时将获得立项资助的信息告知各合作方,负责在实施过程中与各合作方的协调,并作为责任方接受审计和监督。对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应由各合作方自行协商或依法解决。每家单位或机构可申报 1―2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资助的申报主体,在立项资助项目未结项验收前,不得再次申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但是可以申报艺术基金其他类别的资助项目,如“舞台艺术创作”或“传播交流推广”。

(二)培训内容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基金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带着具体项目、具体作品或具体创作任务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出人才、出作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在培养熟悉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了解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做好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重在培养能够围绕当下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批评活动的理论评论人才;“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重在选派、支持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项目,要认真准确地填写相应的项目申报表,提供相关附件材料。证明申报主体资格、资质情况的材料,应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其中能够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查询认证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为必须提供的材料。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应特别注明,没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名单上的企业,还需提供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同时,要提供详实、可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工作方案。申报项目涉及境外培训活动的,还应提供与境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此外,还可提交能够反映申报主体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以往培训经验的相关佐证材料。申报主体应在 2015年3月1日至 5月1日之间登录国家艺术基金网站( http://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表》,并按要求上传申报材料。申报表和申报材料还要在网络提交后,下载、打印、装订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邮寄 1份到基金管理中心。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申报材料应单独装订,不要和申报表装订在一起,申报材料中的照片夹在文字材料内即可,不要装订在一起。提供的音频、视频文件应存放在 U盘中一并邮寄。

三、申报项目的策划

(一)把握好培养目标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时要把握好培养目标。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是满足国家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人才,和一般的学历教育、社会艺术培训以及单位内部的岗位培训有本质区别。从 2014年项目申报和评审情况看,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经典保留剧目的表演人才,戏剧编剧人才,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曲、指挥人才等;二是新兴艺术门类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游戏、新媒体艺术的创意设计人才等 ;三是满足艺术事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艺术经营管理人才、艺术理论评论人才等。申报主体在设计项目时,要结合本单位的资源优势、经验能力和特点特色,立足艺术本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来设计项目。名师出高徒,这个“师”主要应该是艺术实践经验丰厚、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一线艺术家,“徒”也绝非是新入门、刚上手的艺术爱好者或艺术专业学生,而是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才俊。

(二)设计好培养方式

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交流采风、艺术创作实践和经营管理实践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以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优化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养人数要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并非培养的人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参加培训的学员应不少于 20名,最多不能超过 50名。除经典保留剧目的人才培养外,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培养对象时要面向全国通过竞争择优遴选。“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培养对象的遴选还要更加严格。艺术基金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教师和学员确定后要将名单和个人简历送管理中心备案。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申报主体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批次、分地域进行,但总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两个月,不超过六个月,且集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申报项目应是在 2016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之间实施的项目,如果是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在申报时应特别注明。

第2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精神文明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97-02

1 政府运用多方位服务引导市场

1.1 积极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搞好社区文化艺术建设,就要先了解艺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营造社区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居民乐于参与其中。

各级政府可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在社区范围内倡导、传播和谐理念,并渗透到每个居民心中。在社区居民中开展落实有效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制定明确的活动方案与实施计划。要强调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全民参与性,每个居民都是社区的一份子,都可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这个共同的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发挥政府的积极导向作用。要加大培育各种文化自治组织的力度,如社区文联、社区沙龙、社区俱乐部等,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搞好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加速对社区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

设施建设是社区文化艺术建设的前提条件与有力保障,是文化艺术能否实现自身传播价值的物质前提与平台媒介。

社区文化艺术设施主要包括为文化艺术活动提供的场地和专业的艺术培训中心,实现最大化的文化艺术设施的资源共享。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参与的居民也随之增加,年龄层面与社会层次也在逐渐宽泛,对社区文化艺术的设施要求也就随之提高。因而,加大社区文化艺术传播的设施建设,已成为关系到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大事,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国际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需要,应受到各级部门与企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1.3 扩大培训范围带动相关产业

沈阳市通过“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活动,迅速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受众面,使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市民都参与到学习艺术活动中来,这无疑是对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文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艺术势必会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应运而生的便是录音艺术、MIDI制作、群众演艺大舞台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出现又为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如音乐制作系、艺术商务与管理系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才华的空间和崭新的就业前景。

2 提升居民对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价值的认识与消费倾向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受益颇多,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社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选择,并且可以对社区文化的优劣加以评判。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认识度。

2.1 关于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的有偿化

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社区文化服务要适应现实的经济形势,由原来的单一化无偿服务,转向市场化有偿服务。因此,社区艺术培训中心的有偿化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决定的,社区有偿化服务包括活动场地的提供,贵重设施设备的提供,开设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也是其有偿的方式之一。有偿性的服务,能提高服务及接受双方的积极性,如学习积极性、教育积极性等,从而确保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有偿性的社区文化服务,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善和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2 社区文化消费应秉承着健康高雅的宗旨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文化消费的增加。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高雅健康的文化对人们的熏陶。反之,则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场所较少,这种形势是不利于社区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开展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引领社区居民向高雅艺术靠近,提高其审美情趣,还要积极努力的创造条件,在社区内开设高雅健康的文化消费场所。如美术画廊、艺术培训中心等、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

3 以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连锁“艺术培训超市”的设想

社区艺术培训超市是将艺术培训走进社区,打造公益与经营性运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超市的便捷服务大众、方便百姓;以立足沈阳,面向东北,走向全国作为发展路径;以专业院校先进的教学和经营管理理念为依据,整合全国社会艺术教育市场。最终打造成自有特色的社会艺术培训教育集团。通过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多个社区艺术培训超市,实现打造大学生实践创业平台,推动毕业生就业,提高大众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1 丰富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教学模式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艺术培训机构,市面上的艺术机构多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一般都针对学生及儿童,很少有中老年去学习。而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是由专业院校提供的专业对口的毕业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到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任教,这种专业的培训是完全针对社区的培训,包括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市民进行沟通,如何教授不同年龄段的社区人员。也会定期派学院专家到社区为市民服务,既让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专业化,又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使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得到了保障,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社区的人群构成特点、经济能力高低、居民普遍喜好等方面,建立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课程,并根据居民要求建立个性化课程,如根据市民的程度,给他们选择合适的演唱曲目或演奏曲目,再或者居民想学习某一首特定的曲子,“中心”会根据其个人接受程度制定教学计划,使其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种规范的教学模式,居民可以在社区接受正规的文化艺术培训,提升审美品位,愉悦身心健康。

3.2 健全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管理体制

以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专业院校为依托,在多个社区建立“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并以连锁超市的管理形式,将“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更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就已经在沈阳市大东区的莱茵河畔社区、沈河区的宝石社区、于洪区的紫郡城等6个社区建立了这种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正规的艺术教育。这只是一个初探,也刚刚在沈阳开始实行,如果将这种经营方式由沈阳发展至整个辽宁省,那我们辽宁人民的艺术素质和精神生活会等到很大的提高和满足,进而让这种经营理念辐射至东北三省,甚至全国。

定期对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师资进行培训与考核,也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文化艺术工作者队伍的必要保证,使艺术工作者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在专业得到巩固的同时也不断地得到提升,能更好地与社区居民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艺术培训超市”从以上居民生活实际出发,联系艺术学习的特殊性,方便市民学习艺术,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3 完善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运行机制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近年来发挥专业特色与人才优势,卓有成效的开展“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活动,让艺术走进广大市民的生活,将艺术培训建在社区,使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为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运营模式不但包涵对教学环境的整体创新和设计、师资的投入、课程的系统设置以及经费的收支等关键因素,而且还包括这些因素在运营过程中按一定规则的运动流程。例如在前期准备阶段,要对其进行资金的投入,并到相关部门注册,使其成为合法的运营机构;对其内部环境要有合理的设置,包括不同用途教室的特殊设计与装修(舞蹈教室、器乐教室、合唱教室、MIDI教室等),购买相应的教学器材;与市内各大艺术高校联合,招聘教师人员,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工作,进而组建优秀的社区教师团队;管理人员方面,要聘请专业的艺术管理人员,对整个运营中心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与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课程分配、建立奖惩机制),使其相互制约,促进发展;制定课程方面,除使用加盟授权的课程以外,还可根据社区的优势,创立本社区居民所能接受的个性化课程;在市场推广方面,要积极的进行宣传,保证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在保证整体顺利运营的基础上,对课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应该将“教育原则”与“经营原则”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社区居民艺术层次的艺术培训方式方法。使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真正起到“艺术培训超市”的实质作用。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还应定期总结教学经验与运营经验,定期组织汇报演出及各类比赛,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淘汰滞后的教学理念,改进与完善管理运营模式,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与运行模式运用到艺术培训中心的建设当中,既起到艺术培训中心的教育作用,也为自身的运营发展提供资金运转支持,最终实现使居民受益与自身良性发展的双赢效果。

通过社区“艺术培训超市”的建立,逐步配合政府导向,结合各自社区的自身优势,完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价值与作用,为辽宁地区的社区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帆.音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34-35.

第3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艺考;教育

一、中国艺考现状分析

(一)中国艺考火爆程度异常

高校作为教育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正在经历着扩招的改革,一些高校在此情况下拥有了更大的招生权力,那些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可以经由学校自行选择进入大学学习。自此之后,艺考生扎堆的现象开始逐渐升温,近年来甚至达到如火如荼之势,笔者调查研究中发现戏剧专业、电影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美术专业等艺术类专业以及相关院校年年爆满,而导演和表演等具有实践性和艺术性的专业更是出现了井喷式报考的局面。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生陕西省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人数达到了5万人次,在2014年2月18日这一天山东省就有9000名考生参加艺术考试。学生需要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内需要乘坐飞机、火车、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形式辗转多个城市、甚至多个省份参加考试,艺考现象可谓火爆异常。

(二)艺考培训机构横生

一些高考生急于求成,在报考艺术类专业之前通常要参加艺术培训或者相关的突击训练,有条件的家长甚至花费高昂的费用将孩子送到北京或者上海进行培训学习,获得更加良好和权威的培训机会,从而期望顺利地通过艺术类考试。艺考的火爆和竞争的激烈直接导致了艺考培训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培训机构都打出协议保过或者名师讲授的命好,给学生和家长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些看似别出心裁的培训班不乏利用家长和学生急切心理之流,培训质量和教育水平良莠不齐、高低不一,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培训机构的收费都异常之高,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艺考培训乱象丛生,学生进入到打入包过旗号的培机构,学习的可能只是毫无时代性和新鲜感的知识,那些所谓的名师也可能仅仅是艺术院校的在校研究生而已。很多艺术院校的网站频繁更换,家长上当受骗后无从维权,最终后悔不已。

(三)艺考火爆带来的危害性较大

艺考日益火爆,首当其冲地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在报名艺术院校之后,需要参加初试、复试、面试等多个关卡,每一个关卡可能都需要上缴几百元的考试费用,而考试期间的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对考生和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一些高三年级或者高二年级的学生了获得良好的艺考效果,在高中毕业之前就考试奔赴各个艺术院校的专业培训班,一些非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甚至需要更高的培训费用。艺术院校专业主考老师讲解一小时可能需要几百元的费用,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辅导课程也是一学期几千元。艺考的异常火爆还容易滋生恶性竞争,一些权钱交易现象不可遏制地出现了,一些非法的小型辅导机构声称自己可以办理专业证书,诱骗学生上当掏钱。一些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艺术考试,甚至想出了贿赂主考教师的方法,这些因素都使得那些真正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失去了公平的考试环境,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

二、艺考健康发展策略分析

(一)考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动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在原因,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持续下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因素包含了需要、信念、习惯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原因。学习既是满足学习需要的过程,同时也是满足学习目标的过程。很多艺考生为了将来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名誉和更多的金钱而选择艺考,有的考生则是因为自身文化课程较差而选择艺考,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学生选择艺考的学习动机都是不纯粹的。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选择工作和职业的时候已经不再仅仅考虑温饱问题,他们对文化精神和文艺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艺考热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使得一些学生盲目地选择艺考,这种行为无疑为临阵抱佛脚,他们仅仅通过几个月的突破学习掌握了一些艺术考试的技巧而已,有的学生甚至对美术类专业知识、音乐类基础知识乃至表演技术和技巧一无所知。笔者认为艺考学生必须明确自身的实际状况,并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目标,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明确自己选择艺考的目标并反省自身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最终在正规艺术培训机构的专业指导下通过艺术考试。

(二)家长方面

艺考考生的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高考来临的关键阶段和子女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给予孩子语言上的激励和鼓励,让孩子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准备考试,帮助学生摆脱在高考阶段的困扰。对于艺考生来说,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孩子们一起去上课,在和教师沟通后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敦促孩子有效学习。此外,家长不能盲目地为孩子选择培训学校,而是要鼓励孩子通过正常的渠道和自身的努力去学习,使其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下进行备考,并从鱼龙混杂的机构中来选择一些资质较高,最好是与正规院校有合作的大型辅导机构。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子女分析艺术院校考试所需的能力和技艺,不要一心只为虚名或者物质利益。家长在艺考生考试阶段的支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其未来的人生方向和道路。

(三)社会方面

对于当前社会上盛行的异常的艺考热,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制约。近年来艺考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庞大的市场规模。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家针对社会上的非学历艺术培训的管理却只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缺乏针对性管理方法或者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各地的教育部门难以有效地对艺术培训市场进行管制和约束。因此,国家有必要取缔那些无证经营且无资质的小作坊式的艺考培训机构,制定艺考培训机构的建立标准和教育规范。具体来说,国家和社会需要制定艺术类教师的资格审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避免艺考教师团队内部鱼龙混杂;其次,国家还要针对艺考培训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根据地区的不同对艺考培训收费标进行统一,避免收费差异太大误导学生报名的现象。此外,国家和政府还要对当前演艺人员的工资和薪金进行调控,正是因为演艺人员动辄千万的报酬和薪金使得一些没有社会经验的高中生乃至盲目、功利的家长最终陷入到艺考怪圈之中。

总而言之,当前艺考热异常的现象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用真实、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物质观,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艺术专业,而不是因为虚无的梦想或者贪图物质利益而盲目地进入到艺考大军之中,耽误未来的人生道路,陷入错误的价值观念不可自拔。

参考文献:

[1]胡均世.艺考不应等于“易考”――关于艺考的理性回归探讨[J].美术教究,2012,(22):20-21.

第4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师资管理一、我国艺术培训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逐渐意识到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面对着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我们的传统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就失业,高校开始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平衡市场所需人才的供求关系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社会培训教育事业逐渐兴起。与此同时,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十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随之而来的培训团体、机构、中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如辽宁省沈阳市注册的艺术培训机构就有上千所。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师资,师资队伍的质量优劣,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经过走访和调研,师资质量差,素质低,师资匮乏是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已经成为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质量差

目前,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中因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造成师资质量差。分别表现为:

1.缺少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和专业评审机构

专业技术职称的认定是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更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关系着师资质量的好坏。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需要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审核来确保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公平、公正。

以沈阳地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刘宁钢琴学校为例,刘宁钢琴培训学校分为沈河分校、皇姑分校、铁西分校、大东分校、大连刘宁钢琴艺术培训学校分校等共七个校区组成。据不完全统计,这是所全国现有最大的私立钢琴专业学校,同时这也是一所商家联盟机构,是一所中央音乐学院在沈阳设定的唯一考级培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钢琴人才和为钢琴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刘宁钢琴培训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在教师入职前,根据教师在面试和专业技能水平考核中的表现及学历和曾经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入职后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授课人数、课时以及给培训机构带来的经济效益决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是通过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如助教的评审条件为本科学历,在校见习满一年,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助教证。讲师的评审条件是本科学历,助教教学满5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二篇,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讲师证。研究生学历毕业的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满3年,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讲师证。副教授、教授依此类推。与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对比得出,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缺少评审条件即标准和专业评审机构,无法保障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公平、公正,因此导致师资质量差。

2.缺少中坚力量的中年骨干教师

中年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体力充沛等优势,是从事教育事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现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来源不同,一是来自小学、中学、高中、各大高校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以第二职业在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40~55岁左右。二是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人数极少)以第二职业在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40~55岁左右。三是来自从职高、高校刚刚毕业的学生以谋生、积累经验为目的在培训教育机构做专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20~30岁左右。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社会培训教育机构缺少30~39岁左右的中年教师。同时,因我国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禁止在职教师到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所以大多在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的基本是从学校教育领域退休的老教师,年龄在55岁以上。显而易见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缺少中年骨干教师。然而因缺少中年骨干教师导致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师资质量不高,缺乏生存、竞争、发展的空间。

3.师资的学历层次良莠不齐

师资的学历层次是确保师资质量的基本条件。现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师资存在学历层次良莠不齐的问题,表现为现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层次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相关同等学历四个方面,显而易见这是造成师资质量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的问题。

(二)师资素质低

教师的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决定着师资素质的高低。教师的能力指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勇于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人的重任,同时热爱这一职业,愿意为这一职业奉献的崇高精神。

1.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特殊要求

根据各中小学、高中、大学学校对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要求得出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特殊要求如下:

4.“三证”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技能的培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订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时,应将技能考核与鉴定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评价体系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接轨。既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院校应改进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加大实践考核所占的比例,同时融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吃苦耐劳、公平正直、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在考核过程中,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外,同时还应观察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三项都合格后才能颁发“岗位技能操作合格证”。为更好地对人才培养质量把关,我院对药学专业学生实行“三证”制度,即所有药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岗位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此外还应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最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5.点面结合,积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根据药学专业特点,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大学生送科技下乡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我院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一次学生到周边地区宣传医药保健知识,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宣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规。除此以外,我院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假期中应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服务的了解职业特点,同时也缩短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校企对接,大力营造校园职业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育阶段,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提前将医药企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现代药学人员的职业素质渗透到校园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或对企业进行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意识。还可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定期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讲或让学生参与企业培训等活动,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知企业精神,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情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除此以外,还可广泛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展,或通过举行创新创业征文评选、专家讲座、创业论坛,表彰、扶持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项目等活动,大力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7.加强指导,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训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获取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训练过程,对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结合药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医药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渗透到课堂和课外的任何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尚需完善,其评价体系构建和成效验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莉,郭艳平,李书林.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12,(3):125.

[2]杨青利,张淑春,李红侠.从四个维度看中国药都高技能人才素养培养的实效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4):90-92.

[3]吴晓明.探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等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2004,20(1):1-5.

[4]赵健.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4,(3):22-23.

第5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制” 探索与实践

文化创意产值的增速是传统服务业的近两倍,是传统制造业的4倍,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比如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要求。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行业占有文化创意产业很大份额,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使得相关的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蹿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研究及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关系着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是否能适应岗位职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领域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国民对设计形式的需求扩大,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也在增加,艺术设计类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艺术设计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上与方法上的差距,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对于以工学结合为主的艺术设计应用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德国等都已相当成熟,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我们应在这方面着力探索,以期规模化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起效的方式。

一、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发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将艺术教育同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发和拓展“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划分为诸多个工作室(如网络艺术设计工作室、室外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可选择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的教学特点,以各个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行教学内容模块与项目任务模块相结合的形式,教学项目模块的设置要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项目与课程的融合方式主要有“一项一课”“一项多课”和“多项一课”等形式,但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以课程体系的螺旋线为纲,以螺旋环为循环单元,充分体现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由于课时和学分等客观情况,螺旋环仅靠各门课程实现覆盖一个制作流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内容知识点就要承担连接“环”上的能力断裂带,保证能力结构的连续性与延续性,完成相对完整的制作流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的转变。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我们实行工作室小组制。由不同职称、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工作室小组,形成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实践,教师各尽其能、各显所长,不但弥补了单个教师往往学术方向单一、艺术与技术无法都精通的局限,又优化了教师的学术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动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并实施课程学分标准化。以“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岗位实训”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按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按专业方向强化定向培养;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除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外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一定比例。探索“3+1”的培养模式,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尽量与实际应用接轨。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

二、基于设计制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按设计行业企业对设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构建。以设计制作流程为导向,以设计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构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构筑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的新型立体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课堂与课外的界线、学校与社会的界线、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界线,进而将这些界线模糊化,通过“课堂——实验室——工作室——校内实习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课堂”的环节,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依据设计企业(行业)设计制作流程的特点与实际,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课程体系一旦构建,就要对课程进行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是以动画制作流程为逻辑起点。总体思路为一个“解构”和“重构”过程;从制作流程开始,然后回归到设计流程。具体路径为:首先,解构制作流程。深入动画企业广泛调研艺术设计制作流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梳理出内部逻辑构架;其次,升华设计流程。对归纳出的构架进行理论升华与重整,形成课程体系结构框架;最后,重构设计流程。依据课程体系框架,按照课程点布局,用项目内容建构不同学习阶段的三个艺术设计制作子流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个子流程共同演绎成为一个总设计流程所需的能力体系,最终形成立体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设计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不管是理论课的考试、考查,实践课的结业考核,还是大型作业、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均提出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双重要求。在考核内容中,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要有技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论文与作品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这就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修订完成相对稳定的适应学年学分制要求的培养方案,在重视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养成、训练的基础上,注重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能培养。该方案集中体现了“双系列、多模块”的特点。即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双系列交叉配置;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构建基础模块,确保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相同学分的多个方向模块,由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

三、“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操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增加现有实践实训基地接收顶岗训练学生的数量,细化顶岗实习方案等。同时积极与本地优秀的艺术设计企业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运行管理要尽力做好实践实习基地的训练管理,实习方面、经费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为“工作室制”工学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体制与制度保障。

实践实习基地运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而非以学科发展为本位,这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而非孤立无援,空穴来风;通过基地实践实习可以立体式、多循环地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螺旋式的培养,而非单线式培养,该方式以真情实境的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非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做好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工作人员的管控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以确保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实践实习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另外,通过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技能培训、合作教育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提高深度、扩大层面,形成校外实践实习管理与基地运行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工作室制”运行管理。艺术和技术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没有想象力的教育培养的是工匠,而没有动手能力的教育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拿作品说话”是新型传媒艺术人才的重要成才理念,它用能不能将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用于作品创作之中,并创作出优秀作品作为学生是否成才、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从而倡导以作品来反映教学效果。“拿作品说话”不但促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训练了艺术创意思维和作品制作水平,树立了牢固的实践意识并沉淀出过硬的能力,检验了学习效果。工作室以外的学生,在修完该工作室所开设的两门以上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最高级且考试成绩平均达到 80 分以上者,也可选择该工作室作为毕业设计的教学站点。

四、服务机制的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艺术设计类专业将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资格认证等各种社会服务,切实发挥专业的辐射功能。

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艺术设计专业将构建企业服务公共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相关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和技术服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服务。成立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中心,建成后的中心将提供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电脑软件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资质鉴定项目等服务;同时,继续保持100%“双证书”率的目标,并带动浙江省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相关院校与地区提供对口支援。艺术设计类专业将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进行对口支援。3年内,从本专业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进行短期支援,帮助这些学校进行网络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项目,并提供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援助。同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果推广到这些院校。

加强与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对口招生、教学合作、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中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为周边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将本区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到周边地区。

(注: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动画概论》的阶段性成果。)

第6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成都市 传媒类艺考培训 办学模式 产业生态

艺考培训机构是主要针对艺考学生参加专业考试提高教学服务的盈利性组织,一般属于民营性质。伴随着“艺考热”持续高温,看准艺考培训这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艺考培训形成一种产业,并逐步有了内部游戏规则。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上百万,艺考学生数量在全国也是排名前列。而成都市是四川省艺考培训的中心地带,上百家规模不等、运作方式各异的培训机构。本文选取成都市的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为分析对象。

一、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办学模式

培训机构办学模式实则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利益争夺点和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在成都市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借招生高校东风。这种模式是艺考机构在招生高校附近设点,通常在离学校很近的写字楼或居民楼中,负责人或者所聘用的老师是高校的在职教师,对外宣称为“某大学培训学校”。如在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设点的某机构,在招生宣传上一律称“川大艺考培训”,并承诺由川大联考出题人和考官参与教学,但这类机构一般只在本教学点扩张规模,因为脱离“高校周边”这个重要的区位因素,吸引力会大幅降低。

2.独立办学。这是大多数机构选择的模式。这类机构不受“高校附近”的地理位置限制,往往能设立多个教学点,实力较强的几乎能覆盖整个成都市,小型的也多有两三个校区。这类机构多是由一个校区向多个校区发展,初次投资就多个校区并行的很少。但它们一般经过两三年就能积累资金进行扩张。这类机构招生工作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一般会组织专门的招生团队,每年五六月会赴全省各地开宣讲会,进行招生。

3.与二、三流中学合办。这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二、三流中学每年本科上线率不甚理想,重点本科上线率更是惨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文化课水平是比较困难的。近一两年,一些机构瞧准这个机会,与中学达成协议,一方面给学校保证一定比例的艺考学生升学率,特别是保证大幅度提高本科升学率,这对二、三流中学管理层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将学生培训费与中学分成,从经济利益上给予回报。

进入中学办机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最重要的是不再需要全省各地招揽生源。对不太成熟的辅导机构,招生一直是工作重点,只有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才能实现盈利。进入中学驻扎后,学校允许机构给学生开宣讲会,中学班主任也会推荐学生参加培训,一般一个年级在高二下学期就会有数十人报名,已足够支撑培训机构在一个校区的运作,并且基本节约了构建招生团队的费用。

4.兼营。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其他艺术门类培训起家的机构兼营传媒类艺考培训。如某业余音乐学校,本身是依托四川音乐学院建立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艺考培训只是业务的一部分,而传媒类艺考培训更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二、对传媒类艺考培训产业生态的几点反思

将教育事业做成教育产业,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在培训机构对利润的尽情追逐中,那些为未来奋斗的学生往往成了牺牲品。

1.大多数机构资质不明,教育投机。市场上难以计数的艺考培训机构,很少有过硬的教学资质。一是没有固定的教学团队,老师流动性极大。二是没有成型的教学体系,各个招聘来的老师自己准备教学材料,互不相通。“艺体培训机构没有监管体制的约束,在利益驱动下,整个艺体培训环节越发混乱”。[1]

2.忽略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错误期待。“艺考热表面看起来是‘艺术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它由于诞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缺乏身后的文化土壤,这种‘热’不完全是考生发自内心艺术追求的‘热衷’,而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热闹’成分”。[2]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招到学生,总是在宣传中肆意夸张参加艺考的好处,却几乎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语言、艺术天赋,有没有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学艺术的文化课‘先天’不足,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纵观历代艺术大家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3]

3.“放羊式”管理,耽误学生文化课复习。培训机构将学生组织起来“集训”,虽给外地学生提供了住宿,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老师。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地求学,心理上会很不适应,加上“90后”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许多生活问题没有成年人帮助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时期学生心理最易出现偏差。

另外,培训机构只负责专业考试的合格与否,对文化课复习并不重视,使很多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一落千丈,甚至达不到预计报考学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而更多选择艺考的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课学习能力差,没有从根本上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即使每天学习专业课,也难有实效。每年都有很多艺考生专业过线后,因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而与所选院校失之交臂。

培训产业或者说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是从“产品”的多重内涵表面看来,产品是培训课程,学生和家长购买课程以满足自身提高的需求。但实际上,是培训机构一方面以学生为原料,以上课为加工流程,最终以完成学习的学生为产品,经教育、培训的学生具备了某方面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算产品合格。购买课程,实际是购买学习课程人的发展。在讨论艺考培训应不应该成为产业已经没有太多意义的情况下,若能理性地分析产业特点和构成,找出弊病,加以修正,进行良性健康的发展,对真正需要通过艺考完成梦想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不失为福音。

参考文献:

[1]付洋.高三艺体考生离校阶段跟踪管理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各重点中学.艺考生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7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1.民办院校的发展现状问题

1.1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民办艺术院校的发展。在直接关系到民办院校发展如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投资者和办学者的权限、董事会和校委会的关系、征地建校方面等一系列问题上无章可循[1]。同时,民办教育缺乏宽松和公平的政策环境,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对于纯民办教育和国有民办教育缺乏定义,在管理中出现缺位或者越位等问题。

1.2民办办学社会环境不优越,办学不规范

我国缺乏统一的有育机构设置标准的法律法规,导致许多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在许多方面低于应有的“设置标准”[2],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学费过高,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声誉,甚至人们对于民办院校的师生也缺乏认同,直接影响了民办院校的招生、融资、发展等问题。

1.3缺乏高效先进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明朗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现阶段民办高校通用的内部管理方式,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民办学校较为理想的选择[3]。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体制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部分民办学校指导思想有偏差、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混乱的局面。

1.4教师引进困难,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高

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虽然国家有相应的文件鼓励民办教育的人才引进,但是由于民办与公版教育政策的差别极不平等待遇,民办高校很难吸引人才。

2.民办艺术高校的发展现状

民办艺术高校作为民办高校的一个特殊个体,除了上文提到的发展问题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问题:

2.1缺乏自身特色

民办艺术高校与一般艺术院校专业设置雷同,教学安排相似,无法体现民办教育灵活多变的特色[4]。

2.2缺乏品牌辨识度与美誉度

民办艺术高校在专业领域没有自己的特色与特长,在和公办艺术院校招生竞争中缺乏吸引力,甚至成为考生 “保底”选择。由于缺乏专业竞争力与说服力,在录取分数上民办艺术高校远远低于公办艺术院校,严重影响了民办艺术高校的声誉。

2.3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全面素质培养

民办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由于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文化课学习,教师如不注重引导,而一味偏重专业课程学习,则会形成专业强文化弱的 “瘸腿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及表达。

2.4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

民办艺术高校资金有限,对于教师培训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与其他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无法聘请或吸引专业领域顶尖人物来校交流[5],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对于人才缺乏吸引力,辞职现象严重,人员变动性较大。

3.对策研究

为了促进民办艺术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从内外环境角度研究,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3.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从政策上保证民办基础教育与公办教育享受同等的待遇,解释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明确投资者和办学者的权限,划清董事会和校委会的关系。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如完善助学贷款制度,逐步放开助学贷款对民办高校的实际限制,征地建校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3.2明确特色办学理念,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民办艺术高校必须树立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同时还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实际,构建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办学思想体系。根据培养要求,改造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使学校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具专业生命力的学校特色。

3.3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属于自己的名师

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这就要求师资培训部门要针对艺术学校自身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考核,还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演出服务,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学校拓展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校的声誉,并培养出属于自己院校的有社会威望名师。

第8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团教育的架构和理论体系建设,对于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兼备型人才,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对工科院校在自身背景下如何加强艺术团的组织机构建设、提高艺术团管理规范化水平、健全艺术团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艺术团;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7-02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简介:王彬洁(1977—),女,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团委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2014075)

在实践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进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时代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科学知识、能够肩负时代使命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1]。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如何依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育的实际需求,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造更为全面的育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中艺术教育尤其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育人优势,对于提升工科高校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知识底蕴,增强校园文化的核心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团教育的架构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围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要求,并结合高等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的工作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艺术团团队体系构建

高校艺术团是学生社团组织,有别于社会专业艺术团体,其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管理模式等具有鲜明的院校特征。对于不同类别的高校,受其办学的历史和发展的现实影响,学生在文化背景、传统的传承、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艺术团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在机构建设上凸显自身的特色。其机构建设中应突出其具体特征,构建适宜性针对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综合目前的工科高校的发展实际,以艺术特长生为主体,以团队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集体团队优势,通过合唱、乐队、话剧社等集体技术形式,弥补在个体人才水平方面的不足,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文化传统,将主旋律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使艺术团建设更加凸显针对性,提升其综合效果。艺术团育人重在文化育人,其通性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团的各项活动中得以展示,在团队中充分发展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在社团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价值[2]。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具时代性、引领性,深刻体现中国梦的博大精深,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艺术团教育和实践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团教育逐步凸显个性化、科技化、全球化,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小风景,而要面对更加开放的社会。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滞后。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应引起教育者的思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从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浸润。

二、艺术团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团队文化是主题,团员是根本,师资是关键,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设置中,一般将艺术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艺术团以选拔的校内学生文艺精英为主要人员构成,以半专业训练为主要日常工作,以演出及比赛为主要任务目的,在整体水平上已经有了专业艺术团体的特征。高校艺术团的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普遍的素质教育范畴,从这一点上看,艺术团教育应当以声乐、器乐、音乐的理论教育及创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与艺术选修课体系共同构成武汉工程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部分,丰富校园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较专业的艺术人才[3-4]。

在艺术团的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团队运作模式,通过艺术团的体系建设,在日常管理、学习、演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促进学有所长的学生向管理、服务等全面发展的平台迈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思想引导这条主线,在团队发展的大方向上进行把握,而将具体的实施细节和过程交付学生自我完成,使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不失为目前艺术团教育和管理的可行途径。

三、艺术团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校自身的工程特色,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就要求工科高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实际的需求,而不可以完全照搬照抄现有的其他高校特别是文科、艺术类高校的成功模板。对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应结合工科学生的实际,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构建富有特色的艺术团教育体系。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克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薄弱的弱点,加强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行专业化管理

工科大学学生艺术团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艺术团发展的定位,工科院校的艺术团不能等同于专业的艺术团体,应以育人为主,以公益性的训练和演出为宗旨,以弘扬校园文化、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为主线。在这一指导原则下,进行管理体系建设和规范制度建设。工科大学的特点是学生的艺术背景不足但是工程背景强,并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艺术团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工科学生的自身特长,将艺术表演和专业背景相结合,在工科实际需求中拓展艺术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发展的长效平台。

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建设关乎艺术团的正常运作和长期发展,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首先端正思想,将艺术团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框架。可以设立以学生管理为主的艺术团管理机构,挂靠在团委,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又可以第一时间实现对艺术团发展动向的宏观指导。在人员配备上,除了教师的兼职指导,应设立学生常设管理组织,可以依照艺术团规模大小,设置团长一名、副团长若干,副团长兼为各艺术部主管,负责具体的管理协调事务,采用这种平行式的管理架构,可以使艺术团的管理灵活高效,便于集中化管理[5]。

(二)制度建设规范化

随着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艺术团建设逐步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体系。在艺术团制度建设中,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制度,为艺术团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政策指导。在师资配置和管理机构设置上,应参照常设机构的管理规定,配备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和专业培训人员,确保艺术团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为提升艺术团对整体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应做好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设置分管领导为艺术团的管理提供决策指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在艺术团的发展目标制定、训练课程设置、经费筹集和使用、艺术团成员的激励措施、专业培训计划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保证艺术团工作顺利深入有效地开展。

艺术团的制度建设应将内部管理和规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以充分调动艺术团成员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使各成员之间协作共进、共同提高。对艺术团成员的素质建设应着重加强对核心成员的激励力度,建立成员评比机制,加大对各类艺术比赛的参与力度和评价力度,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建设的课堂,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三)灵活开展艺术活动

工科院校的课业普遍较重,特别是二三年级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而这个年级的学生往往又是学校各类社团的主力军,担负着学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实际。

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注重各年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层次和实际,开展分层次的艺术教育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接受吸收为目标。

社团活动设置上推广多样化、差异化教学,针对每个团员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一对一分组授课方式,以全校公选课程进行基础性的艺术通识教育,以小班授课进行专业理论教学,以艺术展演活动进行实践教育锻炼,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切实落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水平。让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参与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信心。

(四)建设特色社团文化

艺术教育以个性化、差异化教育为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和工科其他课程一样追求高深、全面。在艺术教育过重中,应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

艺术团通过设置各种专业的团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舞台,不应过分强调共性,而应大力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特色。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个有特点的团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以特色求发展,真正实现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总的来说,高校艺术团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整体育人环境的层次和素质,贯彻和实践中国梦的实施目标,培养综合发展的全面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理念下推行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马福波.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学生艺术团[J].剧作家,2014,(1).

[2]王勇杰,何汉武,张红.通识理念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文化责任[J].高教探索,2012,(4).

[3]许立喆.关于业余合唱艺术团体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4,(5).

第9篇:艺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程度;满意度;制约因素;监管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13年,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已达320万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的45.8%,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职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日益被认同,我国职业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训练融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变化,使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广泛参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中的新情况。因此,研究该领域相关问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既要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理论学习模式、实习实训状况都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该本课题选取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既可以丰富研究成果,转化为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的相关理论,又能从实践的角度积累在校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校生为例,对该校2011届、2012届、2103届时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4个系在校生展开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439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436份。该问卷就学生的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参加培训;培训开展;培训师资;培训效果评估等情况展开调查,总设置问题46题,其中填空题7题,选择题39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等题型。

【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一、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比例情况

问卷显示,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比例为51.7%,高年级学生参与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其中2011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67.4%;2012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43.9%;2013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17.1%。

二、学生在选择课外培训项目中盲目性较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课外技能培训课程时,存在一定跟风现象,没有对自己参与的培训项目有较为冷静的思考,也缺乏相应的辅导,在选择课程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其中2013届参与课外培训的学生中有63.6%的同学是受同学影响参与了课外培训,对于为什么参与培训没有清楚的认识。

有些在校教师利用自身影响力,要求、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开办的培训班,会影响到学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其中2012届学生有30.4%的学生,2011届学生有23.1%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培训效果喜忧参半。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开办的培训项目,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可以提升课外培训与课堂教育的联系性,能有效促进培训效果。但同时,部分教师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自身影响力,误导学生参与培训,更有甚者,通过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区别对待参与培训与未参与培训的学生等手段,迫使学生参与培训。对于培训中出现的该情况,职业学院一般缺乏监管制度。

学生在选择培训项目时,计算机软件培训所占比例较高,占培训培训学生的72.3%;生活技能(如:机动车驾驶证培训)也占一定比例,占25.4%;但对于提升自身修养和个人爱好的培训较少,只有2.3%学生参与此类培训。

三、学生对课外培训项目满意度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2013届不满意度达54.5%,2012届不满意度达43.4%,2011届不满意度达48.2%。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教师授课针对性一般,有些培训内容与学校学习有交叉,学生感觉有重复,影响培训效果。

(2)培训课程实训内容与现实项目结合不紧密,实训内容过于偏重电脑操作,学生感觉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有距离。

(3)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够,不能对学生学校教育不足部分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强化。

(4)有些培训班管理松散,经常出现调课;辅导老师出现多次调整;教师迟到、不到;作业不能及时修改与缺少辅导等现象。

(5)培训收费较乱,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辅导班还出现中途收费现象。

(6)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学生要求及时调整,对学生提出的其他要求响应不够。

学生课外职业培训满意度统计

四、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较复杂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经济上的考虑,有学生认为课外培训收费较高,难以承受,2013届学生中有20.3%,2012届学生中有26.7%,2011届学生中有16.9%因为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2)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外培训内容和学校学习内容相似,没有必要再到课外参加培训。2013届学生有17.1%,2012届12.1%,2011届7%的学生支持以上观点。

(3)有部分同学对于课外培训没有概念,没有关注过课外培训。这部分同学往往缺少对自己将来职业的规划,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状态。在调查中,2013届20.3%,2012届10.8%,2011届3%的学生因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4)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合适的培训项目而未参加培训,这部分同学相对个性较强,希望参加一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不满足于现在培训市场上的培训产品。2013届有3%,2012届有3%,2011届有3%的学生因此原因未参加课外培训。

五、参加培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多样化

数据显示,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的来源方面,选择D选项“希望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水平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打基础”,所占比例最高,选择B选项“希望通过学习改善家庭命运”次之、选择A选项“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第三选择C选项“学好专业,为今后专升本,考研打好基础”,占总比重的16.9%;E选项“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占1%。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227)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

六、学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育缺乏衔接

一般来说,学生参加课外技能培训是为了补充学校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平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以达到将来适应就业的目的。从调查来看,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外培训弥补学历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学历教育与课外培训相互脱节的情况。如有些课外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过于雷同,学生感觉有炒现饭的感觉,学习效率不高。有些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有冲突,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混乱。有些培训课程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强化一些非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造成学生学不到真正适应于就业的职业能力。有部分同学参加培训是为了针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某些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但是培训课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课外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个性和针对性是学生对课外培训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有57.9%的同学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七、学院缺乏对课外培训的有效监管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没有专门管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部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参加课外职业能力培训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学生参加课外培训与否;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不需经过学校管理部门同意,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参与管理,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学生在参加课外培训过程中,出现自身权益被损害时,无法通过学校层面展开维权,同时培训课程是否合理高效无从得到学校层面的指导与帮助,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学校教学课程情况及教学效果情况无法反馈到培训机构,不利于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

1.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较为广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补充学历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是在校生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以电脑软件课程为主,拓展面不够,特别是针对就业环境开展的实习实训培训严重不足。

(3)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4)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学生学习动机来源多样化。

(5)学校教育课程与课外培训课程缺乏衔接。

(6)学校对于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监管不够。

2.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学校层面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管理机构。学生参与培训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该工作的管理与规范,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培训。组成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的课外培训监管组织,全面对学生是否参加和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建立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联系,遴选确定一批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培训机构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通过双方互通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设立针对性较强且科学规范的培训课程,保证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规范遴选培训机构的运作,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联系相关企业设立针对职业环境实习实训培训课程,改变当前课外培训过于集中于电脑技能培训的现状,拓展更具职业环境特性的培训项目。

(2)加大对在校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参加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减少参与培训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