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精选(九篇)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

第1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关键词:韩国;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

韩国的《第一次生涯教育综合计划(2010-2013)》于2010年2月份,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对象,重点提供以生涯体验为主的生涯教育支撑体系。2016年4月的《为了巩固与扩大自由学期制――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2016-2020)》重点在于构建激活学生梦想与才能的职业生涯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分年级制定了系统的生涯教育框架,重点放在生涯教育的实质性落实与充实上。该计划着眼于通过强化生涯教育,推进符合个人兴趣与潜能的升学与就业选择,提升国民幸福感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重点从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四个方面加以推进,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力、物力保障体系。

一、推出的背景

韩国《为了巩固与扩大自由学期制――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基本计划》)的推进主要基于两个大的背景。其一,提升个人幸福感,强化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国民实现个人梦想与才能,从而开启实现梦想的幸福时代。2013年,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以约18000名2009年8月及2010年2月毕业的大学生(约占全体大学毕业生的4%)为对象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37.9%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大学,45%的专门性大学(一般为2-3年制)毕业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大学;35%的四年制大W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大学。这一数据表明,仍有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兴趣与潜能,因此,提供充分的生涯探索机会非常重要。另外,韩国自2013年开始,在初中阶段试点实施了“自由学期制”,又称为“无考试学期”,即在初中阶段的6个学期中任选1个学期不设置考试,在这个学期集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及一些体验活动。学生通过生涯探索与生涯体验活动,可以形成对工作和职业的健全的价值观[1]。入秋之后,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引导学生找到并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为了“自由学期制”试点成果的巩固与扩大,需要形成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

其二,从国家层面来看,生涯教育体系的确立,有利于提升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韩国雇佣劳动部2015年的调查表明,未来10年工学系列的毕业生约有21.5万名,供给不足,而人文、社会、师范系列的毕业生有43.8万人,高于市场需求。为了消除这一严重的大学升学与专业扎堆现象带来的人力供需失衡,韩国提出了此次重在早期引导的生涯教育计划。另外,2015年6月《生涯教育法》和2015年12月《生涯教育法施行令》的制定,确立了生涯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支援体制,法律与制度的保障、《第一次生涯教育综合计划》的实施为《基本计划》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内容与预期效果

《基本计划》旨在设计激活梦想与才能的幸福生涯,生涯教育的目标分别从学习者、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阐述。学习者层面,增强自主生涯开发力量;学校层面,确立充实的匹配型生涯教育体系;社会层面,实现每位国民的幸福,打造终身学习社会。

(一)四个推进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计划》设置了四个政策领域――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四个领域又细分为八个课题与20个子课题(见表1)。

在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三个:其一,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强化学年特性的生涯教育;其二,强化生涯教育的力量,其中包括教师和其他相应的社会人力支援;其三,从以学校为中心的标准化生涯咨询转变为提供学校内外匹配型生涯咨询的机会。

在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两个:其一,强化与社会关怀对象特性、条件等匹配的分类型生涯教育支援;其二,改善大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构筑灵活运用大学基础设施的支援体系。

在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两个:其一,从原先缺少多样化的生涯体验处,推进到保障适应学生发展阶段和特性多样化的生涯体验处;其二,从原先的团体、一次性生涯体验,缺少有质量的生涯体验机会,扩大到提供值得信赖的、安全、高质量的生涯体验机会。

在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三个:其一,针对“中央―地区”间协作体系的不足,构筑密集的生涯教育支援协作网络;其二,改变现有的一般的生涯信息的提供,形成使用者匹配型生涯信息的提供;其三,鉴于生涯教育方面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2015年,韩国生涯教育指标的调查显示:学生生涯选择最大的影响来自父母的认同度,小学为43%,初中为25.5%,高中为20.8%),需要提升家长生涯教育力量,实施与子女成长阶段匹配的家长教育。

(二)预期效果

《基本计划》针对预设的四个政策领域的八个推进课题分别设置了核心成果指标,并将各个核心指标细化为截至2020年需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2015-2020年有五个显著的变化趋势。第一,生涯教育集中学年/学期制的广泛实施,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特定学年或学期实施集中的生涯教育,形成1000所示范学校与2000所合作学校。与自由学期制只在初中阶段实施相比,集中学年制扩大了学段范围,评价方式由单纯的过程性评价转变为纸笔测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在生涯专门教师与支援人力方面,预计到2020年,所有小学均配备生涯专门教师,生涯教育支援人数增至原来的4.5倍以上。第三,开发大学生生涯教育成果评价指标与大学生生涯教育项目。评价指标贯穿四个年级,目标依次为自我理解、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系统的生涯准备。扩大WEST项目范围(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为大学在读生与毕业一年以内的毕业生提供的最长18个月的语言进修和实习、旅行机会的韩美交流项目),增加10个大学生涯规划教育项目。第四,生涯体验处的增加与认证机构的设置。预计到2020年,生涯规划体验处由2015年的将近2万个增至10万个,并构建2万个生涯体验认证机构。第五,首次设定了国家、区域生涯教育支援中心,并将生涯信息网服务对象的范围由小学、初中、高中拓展到大学。

三、特色与思考

(一)以终身教育为基准,设计贯穿各学段的生涯教育内容序列

《基本计划》强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涯教育力度,同时将生涯教育规划的对象扩展到大学,按照不同学年段学生的特点,将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聚焦于生涯的认识、生涯的探索、生涯的设计、生涯的选择四个逐层递进阶段。图1显示出不同学年段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

韩国职业教育自1996年提出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至今所提出的主要教育政策和计划都以终身教育思维为主轴,并建构了相关职业教育政策[3]。此次《基本计划》也秉承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且这种纵向整合的设计是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教育程度等为主要考虑因素的。金斯伯格(Ginzberg)等人经过研究发现,职业的选择不是人在特定时期临时性出现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出现的。就像人的身体、精神的发展,对职业的知识、态度、技能的发展,也会经过渐进的、持续的阶段[4]。因此,阶段的规定和匹配型的生涯教育要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强化与自主的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生涯体验系统,P注生涯教育社会氛围的营造

《基本计划》调动全国力量,希望在整个社会营造更为便利、全面、专业的生涯教育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机构支援的增强。周期性检查和确认中央、地方、公共机构提供生涯体验处的实际成果,并对外公开。根据公共机构提供义务的生涯体验,形成实施指南并挖掘、宣传优秀事例。教育部或市、道(同中国的省)教育厅和大学签订生涯教育相关协议,充分利用大学的专业、人力、物力设施。第二,强化与民间机构的协作。吸引多样化的民间企业自发参与生涯体验的援助;与社会性企业和以青少年为对象的教育部门联系,做好生涯体验活动;为了帮助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计划还增加了驻韩外国企业的参与。第三,生涯体验处信息的提供和匹配支援的强化。建立了生涯体验支援网“梦之路”,提供生涯体验项目信息的生涯体验支援系统。第四,强化生涯体验支援的宣传。通过社会服务网络,召开谈话音乐会,制作宣传小册子等,以灵活运用各种活动、契机强化宣传,促进生涯体验支援。

(三)关注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水平的提升

《基本计划》对于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关注,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研修活动。具体做法有三种。第一,扩充专业教师队伍。韩国的《生涯教育法施行令》中提到,每个学校(小学至高中)要安排一名以上生涯规划专门教师。例如,为了落实小学生涯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可以获得年级组长任命的优先权。2015年,韩国95.3%的中学(5298所)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在此基础上每年扩大一定比例,直到2020年扩大为所有中学均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学校还可以灵活运用家长、生涯教育志愿者等资源扩大支援性专业人力资源库。第二,提高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水平。对于学校管理者(校长、校监),改善其对生涯教育规划的认识;对于班主任,提升其生涯规划咨询的能力,加强职务研修;对于一般教师,关注其对新生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提升与研修;对于新教师,在入职培训中增加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以提升其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解。同时,在全市、道教育厅分别开展生涯专门教师职务研修活动(线上、线下研修并行)。

第2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招生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县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中小学招生计划

㈠小学一年级:20*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本县户籍适龄儿童3190人,考虑到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共计划招生99个班级,4060人。

㈡初中一年级:全县本县户籍的小学毕业生2846人,考虑到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共计划招生69个班,3450人。

㈢高中一年级:全县初中毕业生3553人(其中本县户籍毕业生3455人),计划招生72个班,3440人。其中:普通高中36个班,172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到外地就读中专、技校、职高的考生)36个班,1720人。使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在96%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比例达到1:1。

三、有关招生政策规定

㈠普通高中学校指令性计划招生录取的对象必须是*县户籍的考生。外县(市)户籍的本县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原则上回原籍报考,确有特殊情况需在*借考的,必须经教育局批准后方可到县招办办理借考手续。借考考生不参加本县普通高中学校指令性计划的录取。

㈡*一中录取的考生,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不少于2个"A"(优良),且不得有"E"(待合格);*三中、*二中录取的考生须1个"A"及以上且不得有"E"。

学业考试成绩相同考生的录取,主要参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其参照顺序是:初中阶段被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初中阶段获县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综合素质评价3A;综合素质评价2A1P(P为合格);标志性成果的项数。

㈢省重点普通中学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㈣小学、初中一年级新生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片)、学区学校就读。个别确有特殊原因要求到异地就读者,必须持户籍所在地学校出具的同意异地就读的证明,经教育局同意后到借读学校报名。

㈤外来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在基层从事工农业技术业务工作的,子女就学时与所在学区学生一视同仁。企业"绿卡"持有人,其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并可优先挑选学校。

㈥普通高长生录取与高中招生的政策性加分。

1、普通高长生录取(原则不超过指令性计划的5%)条件:

(1)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考生和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

(2)初中阶段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省二等奖及以上或获*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考生;

(3)初中阶段获数学、科学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

(4)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考生。

以上各类比赛获奖必须由教育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方有效,其中(2)、(3)两条中两人及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姓名)有效。

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招生学校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并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的特长生,体育、艺术类要占一定的比例。高中学校确定的正式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前报教育局批准并抄告县招生办公室。

2、政策性加分录取条件

(1)符合国家可以生育两胎政策,且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户籍的独生女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其中:*一中及县外学校加2分投档)。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5分投档。

①归侨华侨子女;

②少数民族考生;

③港、澳、台籍考生;

④驻武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投档。

①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从事舰艇或飞行等艰苦工作的现役军人子女;

②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公安干警)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公安干警)子女。

同一考生如符合同一条中多款的,不能累计加分;同时符合多条的可累计加分,但以20分为限。

(4)县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学享受优惠加分的,根据武教〔2006〕114号文件规定和金市教基〔20*〕5号文件精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总分从750分调整为630分)作如下调整:由教育(体育)局组织参加的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初中三年内取二个最高分相加(年度内只取一个最高分),达8分以上者,升学时在文化课成绩基础上加100分;4~7分的,升学时在文化课成绩基础上加40分。(加分换算:市级比赛1~6名按7、5、4、3、2、1;省级比赛1~8名按9、7、6、5、4、3、2、1。市级以上田径比赛中,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和少年级标准的,可按5分和2分换算)。

少体校学生也可参加加分考试,考试项目为田径,成绩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的升学时在文化课成绩基础上加40分。本县范围内相应学校予以录取。

少体校毕业生加分材料由体育科负责审核,加分信息5月20

享受第(4)款的少体校考生,符合前三款条件的也不再加分。

㈦县城初中、小学招生对象户籍迁入时间截止至20*年12月31日。

㈧严禁虚假的招生信息和进行有偿招生。各校所做的招生宣传广告,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㈨其它有关招生工作的具体事宜,在与本计划和实施意见不相矛盾的原则下,由县招生办公室制定《*县2009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四、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㈠小学招生

1、为了保障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年龄应严格控制在20*年12月31日前出生。各校对本学区户籍的生源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对外流生源要作详细登记。

2、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小学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本学区户籍的适龄儿童依法全部入学。个别学校由于生源严重不足,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隔年招生的办法。

3、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由于规模限制,只能满足本学区户籍适龄儿童就读,今年仍不再接收学区外适龄儿童。

4、严格控制班额,全县各小学班额均不得超过45人。

㈡初中招生

1、各初中必须保证本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全部依法入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本学区户籍的新生,也不得以所谓的"差生"为由收取任何费用。

2、各初中学校要按划定的学区组织招生,不得跨学区进行招生宣传。对本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对外流生源要作详细登记。

3、城区初中按"划片、就近、均衡"等原则招生。三角店小学、武川小学、古竹小学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到武阳中学就读;明招小学、武东小学、新宅小学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到实验中学就读。实验小学、壶山小学、熟溪小学以本学区户籍为依据,以毕业学校为单位,按性别和毕业考试成绩以1:1比例就近录取到两所初中学校。

4、县少体校招收新生1个班,具体招生方案由教育(体育)局另行下文。

5、严格控制班额,各校班额均不得超过50人。

㈢高中招生

我县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择校生计划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方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自主招生。

1、*一中招14个班,680人。指令性招518人(含5%的特长生招生计划),择校生招162人。指令性计划按以下指标全部定向到初中学校:

(1)10%的计划按各校规范办学的考核结果(考核办法由教育局另行制定);

(2)2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数;

(3)3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优秀的人群(成绩优秀指全县总分从高到低前20%的人群);

(4)3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良好的人群(成绩良好指全县总分从高到低前70%的人群);

(5)1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的倒数10%的人群(该部分人群占本校学生数的比例越高,分解计划时的比例就越低)。

*一中指令性计划招生录取设置最低控制分数线,最低控制分数线原则上按指令性指标数的1:1.8划定。在最低控制分数线内按分解到各初中学校的指标数,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学业考试成绩相同的考生在录取时,依照本文第三部分"有关招生政策规定"中的第二条执行。指令性计划招生中,若某校的有效生源小于分解到的指标,则多余指标收回。

原新宅初中20*年秋学期整体并入实验中学的三个教学班的学生在*一中指令性计划录取时参照定向生指标办法方案划线录取。

*户口的本县初中学校毕业的考生,20*年6月30日前学籍已在毕业学校的参加该初中学校的一中指令性计划录取;其他考生不单独计算指标,在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学业考试成绩达到全县各初中*一中指令计划录取分数线最高分的,*一中作为补缺予以录取。

2、*二中招8个班,360人,其中择校生招72人。

3、*三中招14个班,680人,其中择校生招160人。为鼓励特长教育,发挥三中现有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今年招美术班70人(列入指令性计划),实行单独招生。专业课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在专业成绩上线的考生中以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的计算:〈文化成绩+专业成绩×6.3〉÷2)。

4、*县职业技术学校招23个班,1100人。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招生后自行组织招生。

5、*一中指令性计划的招生录取,考生不需填报志愿。*二中、*三中的指令性计划招生均需填报志愿,录取时按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和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一次性取足。

6、普通高中学校择校生的招生,由考生自主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招生时严格按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

7、职业高中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有关学校和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确保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1:1,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8、高中学校班额不得超过50人。招生结束后,各校必须将录取名单报县招生办公室备案。

五、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

招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纪律严明,时间紧,任务重,关系社会稳定。同时,它又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各项招生工作,增大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实施"阳光工程",不折不扣地完成招生任务。

㈠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关学校必须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关心本辖区范围内学校的招生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具体困难。各校必须由校长亲自挂帅,组建精干的工作班子,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授完法定的课程。要妥善解决好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第3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二学生 体育素养 体育训练

体育素养是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适应未来对素质人才需要所必需具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初中体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也是时代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我们要努力培养国家需求的包括体育素养在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初二的教学实践体会,对提高初二学生体育素养的策略进行阐释。

一、技能训练优先

在对初二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始终把运动技术的学练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性、准确性,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着怎样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快速形成运动技能展开训练工作。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明智的,笔者在提高初二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选准了致力点,找准了前进的大方向,取得的理想训练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虽然我们不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因为许多没有被实践证明出来的真理也是真理,只是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而已,我们也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进行检验,结果好,说明我们在取得这个好结果前肯定做对了大部分的选择和决策。当然,这其中必定是会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初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即使不参加体育训练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也会有大幅的度的自然增长,但运动技术不学练是不会自然生成的,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运动技术学生先天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运动技术是人们长期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锻炼身体的最科学合理的方法,尽管我们只强调运动技术的学练,但在学练运动技术的同时却起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和体能的目的。再者就是初中生正处于系统地学习标准运动技术动作的最佳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等可塑性大,此时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错过这段时期以后就很难弥补,更坏的结果是学习了错误的技术动作被强化定型后很难被改正过来。

二、据材定项

传统的运动训练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运动选材,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恰恰相反,只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运动项目。原因是:首先,广大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初衷是为了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重视的是选择什么运动项目可以更容易考出最高的体育成绩,以便能为将来进入一所重点高中增加分数。所以,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学校,只有你经过多方面对比、分析研究后选择出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考出最高的分数才会有人买你的账,取得高分才是王道,其他一切因素都要为分数让道。这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其次,根据初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运动项目。在残酷的竞争下要想成功就得有所舍弃,当现实和兴趣等相矛盾时,绝大部分情况是后者要屈服于前者,所以说现在的素质教育许多时候只是一句空话,往往是有名无实。体育在中考中占有了30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尽管许多时候变成应试体育,但至少要比不占分数要好,毕竟在前行的道路上进步了一点点。

三、执行重于计划

执行重于计划并不是说制定的训练计划不重要,制定的训练计划对训练目标的达成当然很重要,而是说最终决定训练效果的是训练计划的实施、执行情况,制定的训练计划无论多么科学合理若不能很好的落实,不能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得到贯彻,就不能对学习者产生任何影响,没有足够的训练刺激学生就不会产生应激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提高。初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的阶段,他们个性较强,自我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训练计划贯彻执行下去就显得异常重要,因此,要加强训练过程的调控与管理,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了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和练习者共同分析他们的原状,根据原状设定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其次,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挑战,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具体可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保障了学生训练热情的长久性。第三,为每一节课确定具体详细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和重难点,更好地调控和指导整个训练过程。

四、保持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原理在这里指的是运动技术水平和训练成绩形成明显的对称性,也指训练负荷的变化和个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在一限度内保持保持对称性。随着练习者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测得的训练成绩也随之增加,二者的相关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练习者的全身各系统会发生积极适应性变化,个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得到增强,此时,对训练者施加的负荷强度和量要随着训练者身体承受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当然,在增加训练负荷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当你不清楚到底应该增加的幅度时,应该以小幅度高频率的增加为原则,采取这种原则进行即使不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但可保证学生不产生运动损伤并有稳步提升。而初二学生训练的目标主要是体育中考满分,只要经过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达成目标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必要冒风险。

五、结语

现在的中学生要想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残酷竞争的人才,不仅要重视智育,更不能忽视德育、体育的基础作用,一个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一个道德修养低下的人智商越高、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力就会越大。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一个人的智商再高,若身体很虚弱也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是素质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以上笔者结合了初二学生的情况对此体育素养的提升策略作了一些探讨,期待能对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及15年教育成果,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原则

在前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均衡化”、“城镇化”的原则,按照“稳妥调整小学布局、重点优化初中布局、有效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的思路,继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

小学段,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缓解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适时撤并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乡属小学。初中段,根据“两带三区”经济发展格局,以“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布局调整,加强新城区初中建设,逐步扩大办学规模。高中段,按“两所普高一个职教中心”来设置,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布局优化方式和项目

(一)高中

1.中学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控制。

2.二中在原地实施改扩建工程,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规划控制,努力争创省级重点高中。

3.组建县职教中心。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整合县职业技校、三中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使原县职业技校和三中成为职教中心分区,实行“一个中心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第二步,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按48个职高班的规模规划建设,实施职业技校异地搬迁。原县职业技校的校舍及土地通过置换拍卖,筹集新学校建设资金。

(二)初中

扩大部分乡镇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视情撤并生源少规模小的个别初中,全县初中学校逐步调整为6所,全部升格为县属初中。推行初中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进一步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盘山中学完成高中部撤并后,学校更名为“县盘山初级中学”,成为一所面向盘山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条件成熟时,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并入盘山初级中学,盘山区域保留一所初中。

2.在新城区选址、征地新建一所初级中学,按36-42个班级规模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所面向安文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

3.玉山区域三所初中暂按现有格局发展,待时机成熟时整合为两所初中。一是将尖山初中、玉山初中合并组建一所上规模的初中;二是扩大尚湖初中用地面积,提升办学水平。

4.条件成熟时,在安文老城区北部区块新建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初中,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现校园改为安文小学校园。

(三)小学

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城区和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适时撤并生源过度萎缩的乡中心小学。推行小学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为解决安文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满足城区人口集聚后的就学需求,在老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班。

2.适当控制城区现有两所小学的班级规模,实验小学规模控制在48个班以内,安文小学规模控制在30个班以内。

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后,安文小学搬迁到现安文初中校址,现安文小学校舍根据实际另行处置。

3.盘山区域的几所小规模学校(高二小学、维新小学、盘峰小学)若因每年新生招收人数过少,在适当的时候撤并到大盘小学。

4.在云山区块规划预留一所小学用地(利用原闲置校舍及周边土地)。

5.新城区初中、玉山台地新初中建成后,各地原有初中校舍优先满足小学、中心幼儿园发展需要。玉峰教学点并入玉山小学。

四、主要工作和实施步骤

(一)新建学校

1.小学。(1)老城区新建小学计划年开展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2)在云山旅游度假区规划新建小学,“十二五”期间做好规划控制、预留建设用地等工作,根据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适时启动建设。

2.初中。(1)在新城区新建一所初中。设计规模36-42个班,计划年完成选址,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年前启动建设。(2)新建安文初中。设计规模36个班,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及早选址和启动。

3.高中。县职教中心计划年完成选址,年完成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

(二)学校改扩建。1.高中。年起,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实施二中改扩建工程,于年前完成。2.初中。实施尚湖初中改扩建工程。

(三)薄弱学校撤并。1.高中。年,县职业技校、三中按“一校两区”模式进行合并,组建县职教中心;盘山中学于年秋季起更名为盘山初级中学。2.初中。新城区初中建成后,深泽乡、新渥镇、仁川镇、冷水镇初中同步并入新城区初中;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待时机成熟时并入盘山初中。3.小学。高二乡、维新乡、盘峰乡三所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待条件成熟时并入大盘小学;玉峰小学在玉山小学校园扩大后并入。老城区第三小学建成后,重新划分城区及相关乡镇的义务教育招生区域。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是我县巩固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推进全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县政府成立布局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对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上来,切实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领导,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布局优化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各部门、各乡镇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化布局的重大意义,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顺利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各镇乡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克服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撤并学校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撤并任务。

第5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2011年11月29日,美国《教育周刊》刊文指出:初中阶段对学生未来规划已至关重要。在美国,学生读到8年级(高中),会有专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为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勾画蓝图。近年来美国教育界的流行趋势是,初中学生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作出明确规划,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初中学生。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课程早已渗入到中小校园甚至幼儿园阶段。可见,积极开展对初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在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年度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为指导机构、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层面上形成了对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指导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每个班级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课保证在7个课时,要求有三节政治课和四节班会课专门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分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教学或讲座内容的设计是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学校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后形成的统一教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三、特别是近两年,我们以学校实施的“爱心阳光教育工程”为载体,把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作为爱心阳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全体教师包教包帮学生,在全校师生结对子、交朋友、多谈心、勤沟通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帮助和指导效果更为显著。

四、我们根据初中学生对成功人士的敬仰和羡慕,有计划地邀请成功人士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先后邀请甘肃滨河集团董事长徐福林、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忠民及往届高考优秀学子等民乐县籍知名人士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讲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开展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以来,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人生之间的关系,对未来人生的懵懂意识变得清晰而明朗,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力充分,学习效果显著,过去常有的流失、辍学现象几乎绝迹,即使初中毕业中考无望的同学也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清晰而明确,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而生存是教育的基点,结合社会发展、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实现人生理想。初中毕业是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抉择,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升学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就业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初中阶段加强人生规划指引更显其必要和紧迫。而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因此,开展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位,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项创新型工作。

通过开展初中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教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实施人生规划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养成作用,教育理念要强调生本教育。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以正确认识工作、职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为重要的培养内容,以培养创新型、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培养方向,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初中生进行规划指引为落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第6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摘 要 本文对我校及周边片区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和探讨,结合初中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完成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和初中体育中考的成绩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锻炼热情,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提出“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界定概念,明确意义。从课内教学的规划到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开设到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以及可测可操作的评价办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 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市体育中考的考试办法不断改革,分值逐年增加,中考体育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学生、家长、老师都有很大的压力。为了取得更好的中考体育成绩,在目前的常态教学中,学校普遍都是考什么就上什么,体育课更多的上成训练课,而且这种现象很多从初一、初二年级就已经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强调:“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在初中体育这一特定条件下,既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又能有效地完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地结合,将是我们初中体育老师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力求达到上述目标,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机地结为一体,统一思想,统筹安排,整体规划,构建一条适合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体育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归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要求,以及收集国内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了解我校及周边初级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与多所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体育骨干教师进行访谈,得到我市体育教研员的指导,了解各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并进行研讨。

三、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一)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提出的概念,结合我校体育课程特点和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归纳为“课内体育教学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班际、校际竞赛,运动训练)等有机融合为一体,通过课内引领课外,课外推动课内,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和中考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制作了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关系图(图1),这将更直观地理解,更容易地明白什么是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图1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关系图

(二)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实现初中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对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推动高效课堂工程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1.课内体育常规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和延伸,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要求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得到提高和促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营造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打破课堂教学的约束和限制,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有助于“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将针对体育中考、追求分数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体质、运动技术,情感兴趣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两门体育运动项目,更全面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切切实实地使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初中三年体育课程的规划

构建初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首先就要构建好初中三年的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为整个“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主框架。所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都是以主教材为主导,开展辅的补充。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参照广东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按照《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实际情况,把初中三年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规划。

表1 初中三年体育课程整体规划一览表

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周次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1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2 队形队列 篮球 武术 篮球 篮球 田径

(800.1000)

3 广播体操

4 跳绳 身体素质

5

6 仰卧起坐 足球 实心球 中考

测评

项目

训练

7 技巧

8 单双杆 仰卧起坐 立定跳远

9 田径(基本技术) 技巧 仰卧起坐

10 单双杠 理论 理论 理论

11 武术 田径(跳高、跳远) 田径

(800、1000) 身体素质

12 理论

13 排球 实心球

14 体育中考

15 理论 田径(短跑) 技巧 足球 田径(800、1000)

16 立定跳远 理论

调整

17

18 测评 测评 测评 测评 测评

把初中三年所有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常识(理论知识)、田径、体操、武术、篮球、足球、素质练习等等教学内容及中考考试项目,全部都包含进去,按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一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具体的规划。每学期上课18周,初中每周3节课,合计54节,以每个教学内容的所需课时数来安排教学进度。教研组制定好整体规划,年级备课组制定年度计划、学期计划,体育老师制定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最后,教研组按年级、内容、课时、进度等的教学安排汇总成《初中三年体育课程整体规划一览表》(表1)。三年计划制定好后,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的年级,按计划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不管是哪一位体育老师去上哪个年级的某一周的课时,他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进度的可控性,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教学场地、器材分配的合理性等。如果各方面、各个条件都能很好的对接,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将会减少很多反复的工作负担,对“高效课堂”工程建设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

在概念中,提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班际、校际体育竞赛,运动训练等,意义中我们明确了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主教材)的辅助和延伸。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展呢?

以初一年级的篮球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计划中,我们的计划是第二学期的第二至第六周上篮球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球控、变向运球、运球低手上篮、运球高手上篮、比赛、竞赛规则等。这一个学期,初一级的课外体育活动就可以围绕这个内容或侧重于这个内容来开展活动。每天下午第八节的体育活动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多组别的篮球活动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分为提高组,基础组或者男生组,女生组。各兴趣小组安排半块篮球场就可以开展。每组人数控制在10-15人。那么,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就可以吸引六、七十名学生主动参与这项运动。

在体育竞赛方面,如班级内部的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对抗,因为是初中生,可以男、女生混合进行,鼓励参与。如在校际比赛中,我们可以在制定比赛规则时打破常规的比赛规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比赛方案。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制定适合学生的比赛规则。如:学校常规的活动使1节课时间,大约45分钟。赛制一:把比赛分为3节进行,每节10分钟。第一节男生打15分钟;第二节女生上场10分钟;第三节男生比赛15分钟;最后计算总分。赛制二:尽可能让班上更多的同学参与,体现整体水平。可以把一个班男生组成3队,女生组成两队。参照乒乓球的赛制,填好出场顺序,采取5局3胜制,决出胜负。只看胜的局数,不计5局的总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活动中,同时也能发现在比赛中,学生技能战术水平的不足,而更主动地学习、练习、提高。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活动中,同时也能在比赛中让学生发现自身技战术水平的不足,而更主动地学习、练习、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并非是单一的体育文化,其意义远远大于体育本身。通过理论课、校园广播、宣传栏、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感受体育文化,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课余时间也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风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

4.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办法

目前的体育教学,大多都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心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也不利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落实。所以,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办法,是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评价中,应该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以体育课堂教学考核为基础,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实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评价要注意两点:(1)考核内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课内主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知识掌握等等;课外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特长、出勤情况等,培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2)考核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实现初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结束语

经过本文的研究,基本构建出一条适合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途径。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制定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诠释了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办法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办法。“一体化”教学强调对教学各要素的整体把握,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出其研究的价值。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运动技术运用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同时,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既能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科学合理有成效,自然就有助于学校的“高效课堂”工程建设,课内外紧密结合更能体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Z].2009.8.

[3] 武英满.体育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0.9.

[4] 姚志强.中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8.

[5] 赵培禹等.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6] 金玉华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0.5.

第7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今天,我们追思和学习马寅初先生,归根结底,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和气节、立场和观点、思想和方法。

从人口问题本身以及我们的认识相互结合的演变来划分,我们可以区分出马寅初时代(建国到1970年初)、过渡时代(70~80年代)和后马寅初时代(90年代以后)。

马寅初时代主要面对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62~1970年,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

过渡时代初期,即1971年至1980年,是人口快速控制阶段,因实施“晚、稀、少”人口控制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应该说,这一成就的取得与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人口非控制不行”的指示有关。此后的十年间,一方面,我们还受到人口过快增长的困扰,另一方面结构性人口问题开始积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已经发现,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的征兆,之后逐渐演变为一个普遍:持续、严重失调的社会人口问题。在1982年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先锋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

到了后马寅初时代,结构性问题开始明显凸显。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后马寅初时代与马寅初先生所处时代的经济背景、人口状况、社会转型等诸多方面截然不同。就人口而言,后马寅初时代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结构性失衡问题”,包括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发展风险的增加等。

面对当今复杂的人口形势,马寅初先生如果还健在的话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事实证明,马寅初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后马寅初时代复杂的人口形势,马老如果还健在的话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首先,主张生两个孩子。

在1957年5月9日发表于《大公报》的“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一文中,马寅初就“每对夫妇生几个最合适”这一问题明确指出:“我认为两个就够了,男孩代替父亲,女孩代替母亲。我还主张两个有奖,三个有税,以税作奖,不会加重国家负担。”当我国在以一胎化为主导的人口政策引领下持续多年地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之后,我们蓦然发现:到了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家庭,以成年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高风险社会,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人口转变的深化,人口发展的风险在悄悄积累。

人无近虑,必有远忧。我们要在未来确保人口发展的安全性,就应该回头看看“新人口论”提出的卓越主张,不仅继承马老的精神,而且实践他的主张,认真考虑他“生育两孩”观点的合理性。

其次,胎儿也有生命权。

我们要建立起对生命的信仰和对权利的尊重,这将有利于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就是要降低和控制非意愿的怀孕、生育和非意愿的不孕不育,以及非理性的怀孕和生育,从公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公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马寅初为什么不赞成人工流产?一则因为这是杀生,孩子在母体里已经形成,有生命权。二则会伤害妇女的健康,使之一生多病。三则会冲淡避孕的意义,如果允许人工流产,年轻夫妇就会将希望寄托在人工流产上,不去避孕。尤其是男子,对避孕不负责,对妇女不公平。四则会增加医生的负担,造成很大浪费。因此他主张避孕、推迟婚龄和超生征税。

事实表明,中国人口问题已经发生了重大演变。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实现和稳定,人口爆炸的风险已经大大缓解,但伴随生育水平下降而来的新人口问题却接踵而至。在以“一胎化”为主导的生育政策引领下,在急剧的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我们要看到人口转变的同时,我国的人口问题也在转型,简单说就是从增长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型人口问题,从自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性人口问题。到了后马寅初时代,我们需要面对人口发展的代价和风险问题,很多是直接或者间接与政策有关的。

显然,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寅初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不能固守他半个世纪前的观点,毕竟时代不同了,计划生育的理由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马老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福利供给型的短缺经济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压力非常敏感,人口增长的分母效应、消费效应非常强烈。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增长型人口陷阱”,而是“制度型人口陷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变迁逐渐使中国走出了“低水平均衡的制度型人口陷阱”,有目共睹。因此,我们需要坚持“两点论”,达成这样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以马寅初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后马寅初时代的新人口问题。

如果说马寅初所处的短缺经济时代主要面对的是福利性资源供给短缺型、供给约束型的人口问题;那么进入21世纪,在低生育水平相对稳定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将主要是权利约束型、结构失衡型的新人口问题。

马寅初先生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对育龄妇女的关怀,也就是说,“尊重权利”是《新人口论》非常重要的元素。譬如,他明确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虽然对妇女健康落墨不多,但态度明确和坚决。

我们学习马寅初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有历史条件,也有一定的历史适用性。我们学习马寅初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以数为本的人口观过渡到以人为本的人口观,最关键的就是要确立以权利为中心的新人口政策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适当“还权于民”,另一方面需要适当“赋权于民”,权利的保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前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家庭的幸福发展、人口的优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要投资于民、造福于民、发展于民。

时至今日,我们面临的已经是“后马寅初时代”的人口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再是简单地论证人口控制的必要

性,而是要为适度、有效的人口控制和均衡、持续的人口发展提供最新的科学支持,与此同时,也是进行必要的历史反省、对生育率急剧下降所付出的代价进行补偿的时候,该认真考虑和对待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规避人口发展的风险,补偿人口控制的代价。

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人口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育龄人群中还存在着非意愿的怀孕和计划外的生育现象。符合民意、尊重民权、保障民生的“计划生育”依然必要。但到了低生育率相对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实现适度的低生育水平,生育计划要回归权利、回归家庭、回归人文,适时提出“城乡通开二胎”的人口新政,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口已经成为开放的人口,影响人口发展的人口学变量并不局限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也包括了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大量增加。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2个亿,其中80%以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主体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转化人口压力为人口推力、激发人口活力的重要社会机制,如何防止人口城市化的“拉美陷阱”和“大城市病”,如何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如何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如何解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经验和“科学化管理、均等化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

其次,我们不仅需要“生育计划”,而且需要“生育关怀”。

虽然我们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事实是计划生育群体和家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独生子女父母的现实困难和后顾之忧问题;独生子女夭折伤残家庭的救助和关怀;“计划生育老人”的养老安全问题,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人群的经济补偿问题等。目前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公民避孕节育、性和生殖健康以及家庭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制度等,受到大众的欢迎。各地的人口计生协会主要针对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积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也取得可喜成绩。

生育计划体现的是理性,生育关怀体现的是保障。归根结底,要以关怀来引领计划,让社会计划和家庭计划完美结合。其中,社会计划的重点是给予家庭、夫妇和个人以关怀、服务、救助和保障,而家庭计划则要在自由中负责地决策。

再次,我们不仅需要“调控人口数量”,而且需要“优化人口发展”。

2006年12月1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人口观是兼顾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投资和开发的大人口观,是人口问题关系到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命脉的人口关键观,顾此失彼和只顾眼前的两种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但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所在。

目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严重、普遍的升高和偏高现象在挑战中国的人口安全,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和少子高龄化问题在挑战我们应对新人口问题的能力,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问题也在考验人口计生工作的文明程度和民生关怀。

第8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意见

根据《2021年南通市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意见》(通教发〔2021〕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2021年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招生政策,切实规范招生行为,着力构建和谐的招考氛围,努力促进如皋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

二、招生计划

(一)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10030人,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总数10030人,其中本市普高招生6020人、职教招生4010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100%。

(二)全市小学毕业生10822人,必须100%升入初中。

(三)全市小学一年级招生总数预计为11268人。要确保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轻度智障儿童原则上要随班就读。

(四)市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招收小学一年级启智班两个、启音班一个,共计35人,年龄一般不超过12周岁,且无其他疾病。

(五)市少体校可面向全市招收具有体育特长的小学毕业生20人。

三、招生办法

(一)普通高中阶段招生必须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和录取审批程序。外县(市)普通高中不得在我市招生。

(二)热点普通高中实行推荐生制度。如皋中学推荐生人数按本校招生计划的70%确定,推荐生名额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实名推荐;白蒲中学推荐人数按本校招生计划的60%确定,推荐生名额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计划推荐。各初中学校必须按照规定的推荐办法进行规范操作。2021级新入学的初中学生,须在我市的初中学校在籍在读满三年,方可享受我市创新实验班、热点普通高中推荐生等相关政策。

(三)普通高中自主招生。今年,全市用不超过本市普通高中5%的招生计划在如皋中学、长江中学、市二中等学校招收艺术、体育、科技、英语、汉语言文学等特长生。自主招生学校要制定招生简章,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室的监督下自行组织加试。

(四)师范生的招生。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含艺体类)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具体按相关文件执行。其他师范类招生均按公布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所有艺体类考生须经招生学校组织的专业加试合格后才可以报考。

(五)职业类学校招生。职业类学校招生依照志愿优先的原则,按公布的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投档择优录取。被我市职业学校录取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没有江苏省、南通市在我市招生计划的外县(市)职业类学校不得在我市招生。

(六)如皋市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在国际教育方向高中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招收国内高考方向高中生。

(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由市教育局和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负责实施。各镇(区、街道)要建立招生工作领导组,统筹安排本辖区招生工作。小学招生要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各小学一律不得招收6周岁以下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2015年8月31日前出生)。初中招生要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班在籍学生必须100%升入初中的规定。所有公办初中招生实行就近入学,本市内不得跨镇(区、街道)招生、不得跨校借读,确有特殊情况的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所有公办民办学校严格执行均衡分班并公布结果,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创新班和实验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教师配备方案,确保每个班级师资力量大体相当。各镇(区、街道)要积极动员适龄智障、听障儿童到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动员适龄盲童到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报名入学。

(八)幼儿园的招生,在时间上与小学招生要基本同步,确保适龄幼儿入园率不低于99%,严格控制班额,小班严禁招收“小龄生”(小班入学年龄为2018年8月31日前出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九)各小学、初中要严格控制班额,要努力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的班额要求: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创造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班额30人左右。严禁以任何名义举办重点班、实验班等,严禁以办班名义收取捐助费、择校费。

(十)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符合相关入学条件要求到我市中小学就读的,各镇(区、街道)、各中小学要提供学位给予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在本市继续升学,必须在本市相关学校报名、填报志愿、考试并录取。升入普通高中的外省市户口学生在报考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时,按国家和江苏省的高考有关政策执行。

(十一)本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必须符合相关条件,经所在镇(区、街道)教育管理中心或原就读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到城区相关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四、招生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领导。由市招生工作领导组统一管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所有招生学校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招生。全面落实公民同招、均衡编班、平台招生要求,切实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招生秩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要求,通过计划管理、信息公开、专项督查等举措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规范管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1年继续加大对各初中升入高一级学校,尤其是对升入本市职校情况的考核,确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二)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建立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严禁进行虚假宣传和擅自印发任何招生宣传资料或擅自在媒体上策划宣传活动,严禁毕业学校为市外学校提供机会进行宣传和向除市教育局招生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个人提供生源信息,严禁强迫或变相强迫考生及其家长报考或选择学校,严禁各种形式的贿招,否则将追究有关单位“一把手”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物价局、教育厅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执行。各学校应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学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按省、市规定实行免学费政策。

(四)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规范和纪律。各级各类学校和招生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招生工作要求开展工作,确保招生任务圆满完成。要与公安部门加强协调,执行户籍管理规定,不随意变动考生的姓名、年龄和户口所在地,以保证招生工作公正、公平、公开进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伪造考生资格证明材料等。不得违规招收借读生、择校生、插班生。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招生严禁招收“小龄生”。

(五)加强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于违反招生政策,扰乱招生秩序,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严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人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1. 2021年秋小学招生计划安排表

      2. 2021年秋初中招生计划安排表

      3. 2021年秋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安排表

      4. 2021年秋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安排表

 

 

 

 

 

 

附件1

2021年秋小学招生计划安排表

 

单位

招生数

班数

生数

如师附小

10

500

安定小学

16

800

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含足球特色班)

12

600

如城实验小学

19

950

李渔小学

8

360

如师二附

9

405

少年体育学校

1

20

特殊教育学校

1

35

工业园区(如城街道)

8

360

开发区(城北街道)

26

1106

高新区(城南街道)

2

60

长江镇

23

1131

东陈镇

7

291

丁堰镇

6

237

白蒲镇

14

677

下原镇

7

313

九华镇

8

320

吴窑镇

9

383

石庄镇

11

496

江安镇

16

742

搬经镇

17

810

磨头镇

12

512

如皋市北外龙游湖学校

6

150

合计

247

11268

 

 

附件2

2021年秋初中招生计划安排表

 

单位

招生数

班数

生数

如皋初中

19

950

实验初中

(含艺术特长班)

18

900

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含足球特色班)

14

700

高新区实验初中

9

450

少年体育学校

1

20

特殊教育学校

1

20

工业园区(如城街道)

开发区(城北街道)

22

1100

长江镇

26

1214

东陈镇

5

249

丁堰镇

4

161

白蒲镇

15

750

下原镇

7

345

九华镇

9

416

吴窑镇

9

407

石庄镇

11

550

江安镇

20

960

搬经镇

20

960

磨头镇

20

520

如皋市北外龙游湖学校

6

150

合计

236

10822

 

 

附件3

2021年秋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安排表

学  校

招生数

班数

生数

如皋中学

16

800

白蒲中学

15

720

石庄中学

15

720

江安中学

15

720

市一中

15

720

搬经中学

13

650

长江中学

12

600

市二中

12

600

第一中专综合高中班

(高一学籍在长江中学,就读在第一中专)

2

80

如皋中专综合高中班

(高一学籍在市二中,就读在如皋中专)

4

160

如皋市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

6

250

合  计

125

6020

 

 

附件4

2021年秋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安排表

系 统

学      校

招生数

本市计划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皋校区)

(如皋市学前教育师资委培)

50

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1800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1700(含技工学校600)

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

400

省市计划

高职、高师等

60

合          计

4010

第9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范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教育部《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湘政发〔2016〕5号)和《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8〕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培养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加强市级统筹,明晰市、县两级责任,积极探索与新高考对接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体系。

二、工作任务(一)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考试性质与功能。全市继续实行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学校招生“两考合一”,名称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考查科目。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取消考试科目说明(考纲),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编制的《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进行命题。

计分方式。语文满分150分,数学、英语满分各120分,物理满分90分,化学满分70分,历史、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满分各60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分值包含实验操作考试内容10分,10科总分850分。理化生实验操作、英语口语交际、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采用等级制,90分以上为A等,80-89分为B等,60-79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考试形式。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采取笔试形式,采用闭卷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英语口语交际、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采取现场测试、机考、操作考察等方式进行。

各科目考试均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原则上学完即考。

(二)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指导、督促学校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切实抓好综合素质评价培训工作,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将评价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将用于招生使用的学生的突出表现、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三)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统筹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组织执行。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特色高中学校的指标生计划按招生学校总计划的50%的比例下达到各县市区所辖初中学校(没有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县市区定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规范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民办高中阶段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民办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另行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性文化考试,不得以培训机构成绩作为招生录取依据。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或优惠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科技创新、机器人竞赛等学生加分或优惠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保留烈士子女加30分(须有县级及以上民政部门证明)优惠政策。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初中毕业学生所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均达到及格以上,考查科目等级达到C等及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条件。(1)指标生录取。凡在一般计划批第一个志愿栏中填报了考生所属县市区的指标生招生学校而未填报指标生批志愿者,志愿填报系统将自动为其补填上该高中学校的指标生志愿。指标生录取的学生中考成绩必须排在该初中学校所有参考学生中考成绩的前15%的范围内,且不得低于我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一般计划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根据各校指标生计划、指标生志愿等情况,在师范定向批次后进行录取。该批次未完成的计划自动转为相应学校的一般计划,进入一般计划批的录取。(2)师范定向培养计划招生批的录取。按照农村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定向培养招生的有关政策进行。(3)一般计划批的录取。一般计划批志愿栏设五个平行志愿;在全市各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上,市中招办根据各招生学校的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和考生志愿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4)职业类学生的录取。各县市区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职业类学校逐步实行网上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录取,统一注册入学。

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原则上为该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评估认定具有体育、艺术类特长生自主招录资格的高中学校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招生学校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先将招生方案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批,报市中招办审核方可实施。并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负责对深化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统筹规划,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制订相应实施意见。市教育局成立深化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李耀文任组长,班子成员黎吾松、肖志治、高静、姜永红、彭书威、王贵升任副组长,常务副组长由王贵升兼任,罗凤初、朱孜东、张孝雄、袁愈雄、郭前方、佘立部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罗凤初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市改革的指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地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市教育局负责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师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各县市区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