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安骡马市范文

西安骡马市精选(九篇)

第1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关键词:商业业态;钟楼商圈;重点调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6

1 调查方法和对象

采用重点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钟楼商圈大型商业中选取消费者最常去提及度最高的前5家商业,分别是:开元商城,骡马市购物中心,世纪金花,回民街,国美电器。调查其大型商业业态、配套设施等信息。问卷调查这5家商业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与配套设施满意度。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有效问卷155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钟楼商圈业态现状分析

钟楼商圈作为西安市最重要最繁华的商圈,主要由东南西北四大主街组成,每条街道业态分都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特色。东大街是西安市人数最多最繁华的零售街区;西大街的仿古一条街是西安最具特色的文化街之一;南大街奢侈品、高端商业云集,是西安高端品牌消费的聚集地,也是西安城内距离最短的街道;北大街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布,宛如金融机构一条街。四条大街共有大型综合超市4个,奢侈品广场2个,中高档百货商场14个,单体沿街独立品牌专卖店300多个。

本文调查了5家代表性的大型商业发现:

开元商城规模最大,共七层,业态包括化妆品、家电数码;鞋类皮具;化妆名品、珠宝黄金、名表饰品;潮流女装香水;时尚女装女鞋内衣;商务男装男士鞋包;户外运动动;儿童用品、家居生活;美食广场、电玩城;业态比较完善。

世纪金花有两层,属地陷式商场,业态包括男装女装、儿童世界、鞋包、数码家电、家居生活馆、超市、美容坊、简餐;国际化妆品、珠宝饰品、精品服饰。相较之下,开元商城经营商品业态基本完善,世纪金花没有娱乐类。

国美电器共三层,具体包括:手机、电脑、3C数码;厨卫生活;家用电器。各层业态相对分布均匀,在家用电器类业态中更占优势。

回民街业态主要包括餐饮业、服饰类、娱乐休闲类和住宿,其中餐饮类占比为72%,具有绝对优势。

骡马市业态包括餐饮业、服饰类、娱乐休闲类和住宿,业态类型与回民街类似,但比例不同,其中服饰类占比55%,更占优势。

综合比较发现:

三家大型商业相比,开元商城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世纪金花3.1万平方米,国美电器1万平方米。开元商城占绝对优势,大的购物空间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停车场配套上,开元商城配设停车位500多个,最多;世纪金花配设停车位40个,国美电器没有配设车位。从价格区间可以看出,世纪金花在50-50000元,价格浮动最大;其次是国美电器10-32000元,最后是开元商城50-26000元。

两步行街相比,骡马市在配设停车场464个,不仅给骡马市购物的消费者提供了车位,也分担了来钟楼其他街区的停车压力,回民街没有停车场。从价格区间看,回民街为2-5000元,浮动较大,而骡马市为1-1500元,相ζ轿龋属中低消费。

2.2 钟楼消费者与业态匹配度

2.2.1 大型商业及步行街消费者年龄

钟楼消费者年龄,男性集中于31-35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36-40岁。其中,世纪金花的消费者男性集中于31-40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开元商城的消费者男性集中于26-40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国美电器的消费者男性集中于31-35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回民街的消费者分布较为分散,男性分布于21-40岁,女性主要集中于21-30岁;骡马市的男性集中分布于26-35岁,女性消费者集中于26-30岁。

2.2.2 钟楼消费者业态消费倾向

调查发现,世纪金花、开元商城和骡马市步行街服饰类业态占重比较大,回民街与具有一定餐饮特色的骡马市餐饮业占比较大,国美电器手机类占比较大,可见:钟楼商圈是以服饰、餐饮和电讯类消费为主的商圈。

具体数据表明:

(1)服饰类消费倾向。

世纪金花和开元商城两家商业,消费者购买最多的是休闲类与商务类服饰,其次是运动类。其中,世纪金花的休闲类服装,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31-35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36-40岁;商务类服装,消费者中男性主要集中于31-40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开元商城的休闲类服装,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31-35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商务类服装,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31-35岁,女性集中于36-40岁。

(2)餐饮类消费倾向。

回民街消费者餐饮类主要消费小吃快餐与烧烤烤肉,其色小吃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26-30岁,女性集中于21-30岁;烧烤烤肉类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21-30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骡马市消费者餐饮类主要消费小吃快餐,消费者中男性集中于21-25岁,女性集中于26-30岁。

(3)手机类消费倾向。

国美电器消费者手机消费品牌最多的是苹果手机。购买苹果手机的消费者主要为男性,集中于31-35岁。

2.3 大型商业及步行街消费者配套设施满意度与业态匹配度

2.3.1 大型商业及步行街配套设施总体满意度分析

根据五家商业配套设施的总满意度进行打分、统计频数、加权计算总得分,得出各商业及步行街配套设施总体满意度排名为:1世纪金花,2开元商城,3骡马市步行街,4国美电器,5回民街。

2.3.2 大型商业及步行街配套设施满意度分析

五家大型商业现有的配套设施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停车场设置、卫生间设置、休息区设置,下面分别以这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1)休息区设置满意度综合比较。

通过对五家大型商业休息区设置满意度的比较,得出五家商业休息区设置满意度排名为:1世纪金花,2开元商城,3国美电器,4骡马市步行街,5回民街;其中骡马市步行街与回民街满意度低于休息区总满意度。

调查发现:在认为回民街休息区设置不满意的消费者中,85%的消费者认为回民街的休息区域太少,另外15%消费者认为休息区域位置不好找。在对骡马市步行街公共休息区不满意的消费者中,有50%的消费者认为休息区的卫生情况不好。

(2)卫生间设置满意度综合比较。

通过对五家大型商业卫生间设置满意度的比较,得出5家商业卫生间设置满意度排名为:1世纪金花,2开元商城,3骡马市步行街,4国美电器,5回民街;其中国美电器、骡马市步行街和回民街满意度均低于总满意度。

调查发现:在认为回民街公共卫生间设置不满意的消费者中,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回民街公共卫生间数量太少。在认为国美电器卫生间设置不满意的消费者中,75%的人认为卫生间的卫生情况不佳,也有14%的人认为卫生间数量太少。在认为骡马市步行街公共卫生间设置不满意的消费者中,一半的消费者认为骡马市步行街的公共卫生间位置不好找。

(3)停车场设置满意度综合比较。

五家商业中,国美电器与回民街没有停车场,只比较开元商城、世纪金与骡马市步行街三家商业的停车场设置满意度,得出三家商业停车场设置满意度排名为:1骡马市步行街,2开元商城,3世纪金花;其中世纪金花满意度低于总满意度。

调查发现:在对世纪金花的停车场设置不满意的消费者中,有60%的消费者认为停车位太少。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开元商城,在三家大型商业中建筑面积最大,共7层;停车位数量最多,极大改善了消费者停车难的问题。

世纪金花作为高档消费场所,以服饰类业态为主,建筑面积偏小,在空间上限制了商品种类;而且只有40个车位,这也是它配套设施上的一大劣势。

国美电器作为电器专营店,电器电讯类品牌比较完善,但没有停车场,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回民街作为餐饮类代表,却具备了住宿、服饰、娱乐等业态组合,但在配套设施方面却不尽人意,没有停车场,休息区与公共卫生间都极少。

骡马市步行街集餐饮、休闲娱乐、服饰、美容美体等多业态组合,拥有464个停车位与200平方米的休息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3.2 建议

3.2.1 传统百货业应适当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型及业态组合

在服装方面,扩大服饰品牌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中年人服饰品牌尤其是休闲类。

在餐饮方面,传统百货业在这两个方面属于空白状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得挺高,消费者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量在增加,因此,传统百货业可以适当增加小型餐饮业的数量,稳定现有的顾客群,发展新的顾客群。

在手机方面,U大手机品牌比例上扩大苹果的市场占重。

3.2.2 大型商业及步行街应增加公共配套设施

世纪金花应增加停车位数量;国美电器应加强卫生间清洁问题;步行街商品种类多种多样,一般人流量较大,休息区与洗手间都是共用,回民街应增加公共休息区个数与公共卫生间个数,骡马市步行街应加强公共区域的卫生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愉快的购物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2,(5):3640.

[2]陆惠琴,曾翔F.中国商业业态的变革与发展[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3946.

[3]管驰明.商业业态改革背景下城市商业空间重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2428.

第2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关键词]:陕南古镇;地域景观;古镇格局;

1、漫川关古镇格局

古镇的选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阳宅十书》开篇就对选址环境作了概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1]漫川关镇依山傍水,南北走向,老镇区位于青龙山、靳家河和纸房沟三者所夹的三角形地带,其空间格局亦是顺着青龙山与靳家河方向呈现出南北布局的“一字型”,传统城镇中以街得形式所构筑的环境,其曲折多变的街道,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交流的便利条件。[2]镇区以会馆群为核心,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主要为“蝎子街”的上街和中街部分,以南则为下街以及较晚形成的后街。“秦街”为“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两旁的建筑粗犷豪放,北方雨量少而冬季寒冷,屋顶平缓,有助于保暖,具有北方的建筑特点。“楚街”又称为“下街”,大多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两旁建筑小巧别致,南方雨量大,屋顶飞翘,有利于排水和室内空气流通,体现南方的建筑风格。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会馆、商号、酒肆、茶楼、店铺分列街道两旁。

2、漫川关古镇地域性建筑

2.1北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当年在漫川关经商的北方大客商集Y修建,有北方建筑风格。是漫川关集办事、驿站及联络感情的地方。北会馆和骡帮会馆的成员都是北方客商,而北会馆的成员是漫川关经商的高层客商,他们联手垄断货物买进和卖出;骡帮会馆的成员则负责北方货物向漫川关的运进和漫川关的货物向陕西、山西的运出,是为北会馆的成员服务的。在北会馆的南通道正对是为了骡帮会馆方便服务北会馆而进行的设计。北会馆成员和骡帮会馆成员关系密切。北会馆的房基高出骡帮会馆、武昌馆和其他建筑很多,这是为了显示北会馆成员地位比其他成员地位高,在古代一般身份越高者所建房屋地基是越高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会馆墙壁的部分砖上还刻有“北会馆”三个字,这是在烧砖的时候就刻上去的,为了证明这是修建北会馆的专用砖,并且有质检作用,也可以看出北会馆成员身份的尊贵。

2.2骡帮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历时五年竣工,和鸳鸯双戏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漫川关明清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骡帮会馆和双戏楼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整体从中间分为两个部分。这和骡帮会馆的作用有关,当年在漫川关有两个比较大的运输商队,分别为骡帮和马帮,骡帮负责运输货物,马帮负责护送,两个帮共同合作,相互依存,并且彼此独立。共同作为北方的运输商,他们集资修建了骡帮会馆,由于彼此独立的原因,会馆布置一分为二,作为各自的活动场所。北边是关帝庙,供奉的是财神爷关武圣君,象征财源广进,是马帮活动的场所;南边是马王庙,供奉的是马王爷马华光,希望生意兴隆,是骡帮活动的场所。旧时贸易往来,商人们将北方的盐及药材运往南方,又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等物品运至北方,路途遥远且过程坎坷,因此有“骡帮运输,马帮护送”的说法,故而在此修建的南马王庙和北关帝庙,后人合称为骡帮会馆。骡帮会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和“马王庙’是相互连贯的两个四合院,中间有通道连接。前后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结构为十一架梁,屋面为五脊硬山。院中各有天井,建筑物主要部位饰均有浮雕,图案精美。殿宇都有卷板装饰,格栅式门窗装饰各式纹案,梁枋重要位置饰有浮雕。石柱础质地光亮,造型丰富,是一座保护完整并且具有科研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群。

2.3鸳鸯戏楼

这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是漫川关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戏楼一分为二,南边为马王庙戏楼,北边为关帝庙戏楼,南北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关帝庙戏楼和马王庙戏楼相比较,关帝庙戏楼雕刻粗犷、整个建筑结构显得沉稳豪放,北方建筑的笨、重、拙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的戏楼,体现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马王庙戏楼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显得小巧委婉,南方建筑的小、巧、秀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体现了南方人的委婉的个性。将其称为鸳鸯双戏楼,关帝庙戏楼为雄,马王庙戏楼为雌。

2.4武昌会馆

始建于明成组年间( 公元1420 年― ―1441年),是湖广客商的办事处。武昌会馆是漫川关现存古建筑中修建最早的建筑,由此可得知古漫川关水运兴盛比陆运发展早的多,但后来陆运超越了水运。现存的武昌馆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后殿三间是忠烈殿,供奉为明朝打天下以身殉国的忠烈义士。武昌馆旁边书写“玉壶在抱”的房间当年是一个茶楼,湖广客商就是在这里面喝茶看戏。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的,有的是通过雕饰来表达某一些寓意,有的是通过构建方式来表达一定的寓意。此茶楼就是通过建筑结构来表达寓意,茶楼前方这面墙上有两个小圆孔,起到了窗户的作用,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 “玉壶在抱”这块方形的匾、下面的方形的门还有这面墙共同组成了人的一张脸,两个圆孔就是人的眼睛正注视着前方,给人一种洞察世事的感觉,寓意人要是非分明,明察秋毫。

2.5黄家药铺

黄家药铺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外形呈印盒状,内部砖木结构,人称"一口印"。地处漫川关明清街中街,是漫川关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同治年间,黄玉波来到漫川关古镇,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财富聚集迅速,为了满足来往贸易的需求,建造了“聚义兴"银号,兑换银票通货全国的想法。故而在早期的建造中,建筑结构严密,天网布设,以防盗贼。因老家一场人命官司,无奈之际改办起药铺。清同治十二年,山阳任知县的黄照临闻知族侄黄玉波在漫川关居所,在其告老还乡之后,特送来到黄玉波附上送上匾额"业启鸿图",为勉其志,题款"例为宗臣兄令郎玉波新建大庆"有匾为证,以示庆贺。期间,此房充公,大匾、抱柱楹联被查抄,1980年大匾被追回。

3、结语

漫川自古就是边贸重镇,各种会馆在漫川关建立起来,商贸的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逐渐形成了漫川关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南北风格皆有的特殊地域景观。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独具开放包容的地域特色,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入胜,成为一个地区古老文明的真实载体。

【参考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M]堪舆部汇考二十五.

第3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牛黄,是中医药中一味用途广泛的良药。牛黄也称犀黄,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

在宰牛的时候,要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是否有硬块,如有硬块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稍有迟缓则容易被胆汁浸润而变黑)。然后,除净牛黄外部的薄膜,先裹以灯心草,外面再包上白布或毛边纸,放置阴凉处阴干,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牛黄大多取之于胆囊,为“胆黄”,常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且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也有牛黄取之于胆管、肝管,称为“管黄”,多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但不管取之何种部位,都以表面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上品。

牛黄在我国各地都有出产,以北方产量较高。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还有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进口的“金山牛黄”及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牛黄”等。进口牛黄的质量均不及国产牛黄。

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同属牛科动物的牦牛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因制药工业的大量需求,现在人工制造的牛黄已在大量使用,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后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其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等,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地松,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有无清凉感觉是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的区别要点。

牛黄成分复杂,含脱氧胆酸、胆色素、维生素、多种氨基酸等二十余种成分。据现代药理分析,牛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能扩张血管、兴奋心脏,还能够利胆、保肝,且有兴奋平滑肌的作用。

牛黄性凉,味苦、甘,入心、肝经,能够清心、化痰、利胆、镇惊,主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牛黄是小儿热性病治疗中的一味良药:

治小儿急慢惊风、不省人事以牛黄0.3克,朱砂0.1克,白牵牛末0.6克,共研为末,分2次服下。

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末0.3克,大黄15克,炒蝉蜕0.3克,黄芩和龙齿各15克,此五味药共制成麻子大的丸药,每服3丸,以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一日2次。

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15克,牛黄0.3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克。

治初生胎热,新生儿黄疸者以牛黄1克,乳汁调开,时时滴入小儿口中,注意勿多服。

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末0.3克,以淡竹沥调合,周岁小儿每次服0.5克,三四岁小儿每次服1.5克,一日3次。

治小憾炜诖,不能饮食以牛黄0.3克,用淡竹沥调匀,滴在患儿口中。

除以上儿科常用方法外,牛黄在临床上还经常应用于两种大家熟悉的药物: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症候者。

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马宝

牛黄是牛肝胆部位的结石,而马宝却是马科动物马的胃肠道中所生的结石。

把马宰杀后取出结石,用清水洗净晾干即可。马宝的外观呈球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大小不等。一般直径约6~20厘米,重250~2 500克,但也有小如豆粒者。表面蛋青色、灰白色至油褐色,光滑并有光泽,亦有凸凹不平者。总之,以个大、质重、坚实、灰白色、光滑、剖之有层次者为佳,主要产于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

马宝性凉,味甘咸,入心、肝二经,主要功用为清热解毒、镇惊化痰,主治惊痫癫狂、痰热内盛、神志昏迷、吐血衄血、恶疮肿毒。新版《现代实用中药》中介绍:“马宝对于神经性失眠、癔病、痉挛性咳嗽等证有效”。

治小儿高热惊痫将马宝6克,牛黄1.5克,共研细末,每次0.3克,一日服2次。

治肺结核用马宝6克,百部6克,白及12克,共研细末,每次1.5~3克,一日服3次,有很好的疗效。

马宝是农村老百姓所熟悉和喜爱的药物,现在市面上假冒货很多,人们在购买时除要注意前面已介绍的外观、质地、重量、颜色等特征外,还有一种简单的鉴别法:取马宝细末少许,散布于锡纸上,下面用火烘热,其粉末很快会聚于一处并发出马尿气味,此为真药材。如无此现象,则可能是假的马宝。

狗宝

狗宝,是犬科动物狗的胃内结石。有趣的是,狗患了狂犬病,就是通常所称的“疯狗”,其胃中常有结石。人们在杀狗时剖腹开胃以察其胃中是否有结石,如发现有狗宝时即用刀割取,除净皮及肉,洗净阴干备用。

狗宝是圆球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1.5~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黑色,略有光泽,质重,坚实而细腻,且嚼之有粉性而无砂性的感觉。以色白细腻、指甲划之留有痕迹、断面有层纹者为佳。

狗宝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磷酸镁等。其味甘咸,性平,能降逆气、开郁结、解毒,主治噎嗝反胃、痈疽、疔疮。

治噎嗝数月不愈者狗宝为末,每服0.3克,再以威灵仙60克,盐6克,捣烂如泥,搅匀后去渣服,一日2次。

治痈疽疮疡狗宝1.5克,蜂房3克,水煎,一日2次服用。

治疔疮以狗宝2.5克,蟾酥、龙脑各6克,麝香3克,以酒调和制成麻子大小的药丸,每服3丸,以酒送下,并同时服用生葱10厘米。

牛黄、马宝、狗宝三味药物,正常剂量使用均无毒。但是,这三味药物性味都偏寒凉,体虚寒湿者和孕妇忌服。

骡宝

骡的胃内结石也是一种药物,称为骡宝。

骡为公驴与母马的杂交种,属于马科动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饲养,没有生殖能力。作为药物的骡宝取自骡的胃囊,呈球形或略不规则形,外表面有云状粗纹,直径6~8厘米。呈白色或灰白色,有时微带黄色。完整者表面平滑,略具光泽。药材以断面有光泽、起层者为佳。

骡宝性平,无毒,味甘微咸,入心、肺、脾三经。功用定惊解毒、清热化痰,主治小儿急惊风、痰热内蕴及癫狂谵语。用时将骡宝研末,每次用1~3克,温水送服,一日2次。脾弱腹泻及疳疾的患儿慎用。

猴枣

治疗小儿急惊风常用的中成药“猴枣散”,里面主要药材就是猴枣。

猴枣是猴科动物的内脏结石,因外观略似小枣而得名,产于印度、马来西亚半岛及南洋群岛等地。我国进口后经过加工即成“猴枣散”,主治小儿惊风、发热、痰多气急、喘声如锯、烦躁不宁等证。每次服0.3~0.6克,一日服1~2次,以温开水送服。

猴枣性味苦寒,故脾胃虚弱及体质虚寒者慎用。

鱼脑石

鱼脑石作为药材,最早出现在唐代《千金方》中,被称为石首鱼头石,后人又有称其为鱼首石。

鱼脑石为石首鱼科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多为加工鱼鲞时的副产品,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即可。鱼脑石的外观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有2厘米长,小黄鱼的脑石较短,仅1厘米出头。质量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主要产于我国浙江省。

鱼脑石性平,味咸,功用化石、通淋、消炎,主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等证。

治因尿路结石而引起的小便不通或其他淋证用鱼脑石14枚,当归20克,一起捣为细末,添入2升水煎汁,当水煎至1升时,一次性服用。

治中耳炎出脓可将鱼脑石煅烧后研末,掺于耳中。

第4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而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学士最初指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的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被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并没有关系。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后,清王朝开始兴办学校。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卒业(毕业),奖给附生:人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即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本命年”是契丹人发明的

过“本命年”,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并不陌生。过“本命年”时,人们一般要系红腰带或穿红裤衩,也有在衣服上缝红布条的。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过“本命年”这一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当时已经用十二生肖纪年,每十二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一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古人写字为何要竖写

古人写字之所以要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另外,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辟了从刘家港(江苏太仓)到直沽(今尺津)的北洋航线,用来海运江淮大米供应人部(北京)。长江口沙滩暗礁密集,常有船只搁浅触礁,造成人财损失。到元武宗至人四年(1311年),根据老船工苏显的建议,在江口西沙嘴设置了一艘桅杆顶端挂有彩色旗帜固定的船只,使各种船舶以此为标志,得以安全通过。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标。

古代的“人才招聘”

我国最早的“人才招聘”,可以追溯到殷商。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战国时,燕昭王曾以重金招聘天下之人才,招来了乐毅、剧辛等人。秦国也曾广招六国人才,如卫人商鞅、吕不韦、楚人李斯等,号为“客卿”。汉高祖曾“招贤诏令”,还规定如发现人才,当地郡守都亲自勉励,驾车送到京城,而不招待者则免职。我国古代用人,大都讲究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为此,一些朝代采取了相应的招聘政策:“不以前过为过”、“不论出身”、“不拘资格”、“贤能不待次而举”。其招聘方法大体有:“筑招贤台”、“出招贤榜”、“举荐”、“实地察访,隐处求才”。

最古老高速公路――秦朝骡马古道

中国最近在湖南发现比西南边境“茶马古道”历史更久远的骡马古道,这一古道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古道上骡马脚印至今清晰可见,那是秦始皇南征大军马蹄留下的历史脚印。据《长沙晚报》报道,骡马古道在湖南郴洲南岭被发现,经考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湘粤古道”,古道上深深的骡马蹄印,只有经千百年反复的践踏才有可能形成。目前,中国最知名的骡马古道是青藏、川藏及滇藏三条“茶马古道”,古道源于唐时“茶马互市”,主要为马帮及商旅使用,用来进行马匹及茶业商贸。据湖南省全国文物普查考察组专家考证,这条位于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村折岭头组的古道,就是在过去2000年中,沟通中原与岭南一带的交通要道。

皇帝有多少妾

中国有句古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说的是皇帝的纳妾现象。传说周文王有后妃24人。秦始皇灭六国后,曾将原六国宫中与各地挑选出来的佳丽上千人,全部收入阿房宫中。到了汉朝,汉元帝宠幸3000,东汉桓帝蓄美5000。到了晋武帝时,后宫美女竟然超过了1万。隋炀帝的后宫虽然只有5000人,加上各地的行宫,宫女人数也超过1万。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还要数唐明皇李隆基,当时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宫的宫女人数竟达4万之众。宋代以后,帝王的后宫妃妾开始减少,再也没有一个帝王挑战“万人”的记录。根据纪昀的记载,明代熹宗在天启元年派人到各地选拔了5000名年少美女进京面试,第一关为检验形体,只1000人过关:第二关检验“”,结果只有300人过关:第三关进宫“实习”,后只有50人被封妃嫔。

举白旗的由来

两军对峙,战败一方表示投降时,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始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进行谈判先休战,而不表示投降。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谈判期间双方谁也不能向对方发动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5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梦中我又常回到故乡

潺潺的迪吉优布河

秀美的加日交街

还有那棵挺拔的古达帕里白杨树

我在嘎萨河里摸小鱼

仁定林卡里我捉迷藏

跟着那爷爷在万佛塔下面

听那蒙古和尚讲的龙王的故事

――歌词来自米玛次仁

现在,让我们离开枯燥的历史文献,重新将自己置于1945年的江孜老城,那是江孜贸易最红火的时代之一。

我们依据文献,采访口述和当事人的记录,力图通过文字重新再现江孜作为当年贸易中心之一的繁荣景象。

三界都震动啦!

那是已经随风逝去的年月的一天,清晨,最先醒来的是白居寺,这座集格鲁、萨迦、布顿各派于一身的宏大寺庙开始了早课,身披绛红色大裘的僧人们用袖子捂住冰凉的口鼻,挡住冷风,鱼贯而入大殿。诵经声和击鼓声传扬在小小的江孜谷地中。

与此同时,高大的宗山城堡上,法王殿、利马拉康(铜佛像殿)等佛殿也依次灯火闪亮,诵经声响起,拉姆神坛上飘起了煨桑敬神的桑烟,这像是旗舰升起了旗帜,围绕着宗山四周的四座小寺庙,也陆续飘起了桑烟。

逐渐的,江孜古城中,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炊烟升起,夹杂着佛堂里的诵经声和熬茶沸腾的声音,江孜城醒来了。人们吃着早饭,似乎比别处更加匆忙:早饭主要是糌粑,安多来的商人则吃面条,富有的人家还会吃大米,但茶则大家都喝。大米与茶都是印度进口的。大米的价格大约是一斤一两藏币朝上,显然算是奢侈品。

早晨如此匆忙,因为江孜城最重要的经济活动集中在早上,这就是早市。

此刻,加日交老街上,活动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许多人前往寺庙朝佛,除了虔诚的江孜本地老人外,还有些即将远行的商人,他们要去朝拜护法神殿中的吉祥天母,祈祷这位威力巨大的神灵保佑他们一路平安,获得财富。

在,传统的商业与神灵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行商之路上,除了商人随身带着护身符,向自己的本尊和守护神灵祈祷,还要向所经过地方的神灵祈祷、礼拜。神灵满意之后,会保佑商人一路平安。因此,商人们在日喀则要朝拜白哈尔大王,到了夏鲁则要朝拜那里灵验的红身吉祥天母。

更有商人爬到山顶悬挂经幡,彻骨的寒风吹动了经幡,让人想到一首流传于商人中的苦涩而幽默的民谣:三块钱的经幡,插到白拉山顶,走不走运我不知道,但三界都震动啦!

老街上一些露宿街头的商贩也醒了过来,贩卖陶器、木材、盐的小商贩们忍受着夜晚的寒霜和衣而卧,早晨的寒冷尤其令人难以忍受,他们张罗着生火煮茶驱寒,摘掉发辫上的麦秆,拍掉衣服上的尘土。相比较而言,那些投宿在熟人甚至客栈里的商贩们就幸运得多了。

靠近宗山的几处巨大宅院,如旺康、卓康里,喧闹异常,骡夫们将沉重的骡鞍架在骡子背上。这些货物主要是打成饼状的羊毛,所以整个院子里弥散着一股浓郁的羊膻味。有的小商贩还带着牦牛尾和江孜知名的藏毯,这些在噶伦堡也能找到买家。骡夫们主要来自帕里和卓木(亚东),他们结队上路,贩运的利润很高,这是骡夫们发家致富的根本。

桑烟萦绕,大门打开了,规模浩大的骡帮上路向南而去,领头的“保镖”带着毡帽,懒洋洋地斜背着一支短嘴的英国步枪,在江孜人们称其为“英吉卡东”,就是英国短嘴枪的意思。但其正式的名称则是恩菲尔德7.7毫米口径栓动步枪,装弹十发,“二战”前后大量装备英军和英联邦国家,也大量流入。

此外,也有些保镖在腰间别着德国制驳壳枪。路上并不算平安,例如白朗的古日日通山口上,就时有强盗出没。只不过这步枪必须存放在帕里宗,不能带枪越过边境。

而那些贵族商家的骡队,规模更大,上路得更早。更小的商人舍不得雇骡夫,就雇了一两个苦力挑夫,自己背着东西上路。苦力们哼着小调,小调其实是一幅商贸之路的路线图――“年轻人哪,从现在开始,那个叫郎塞贡嘎林的地方就不要走了,悬崖太高,一不小心会掉下去,把我们的屁股都吓得发烫啊。”

苦力们历尽艰险地到达噶伦堡之后,还会在当地打打小工,报酬不是钱,而是大米。苦力虽然辛苦,但这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其中又以逃亡的农奴为主)挣到一点点小钱的唯一方式,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希望所在。 英国画报上当年的江孜宗山景色(上下图)。颜道靖/供图

寺庙的公平秤和陶匠的巧嘴

随着骡队远去,加日交老街上的店铺也依次开门了。

有缝纫店、磨面坊、金银首饰店等,但绝大部分还是零售店,有的出售内地来的丝绸、哈达、瓷器、干果、酱醋等等,这些东西虽说是内地产的,但也要走海运到加尔各答上岸,坐汽车到噶伦堡,再翻山由骡帮送来,所以价格上可不低,一般的百姓不太光顾。

街道上也有不少家印度、尼泊尔店。这些店里面挂着的神像不是吉祥天母,而是象鼻天、湿婆和克里须那,也飘出浓郁的南亚藏香味。老板会说蹩脚的藏语,沟通没有太大问题,店里面的主要商品是纺织品,印度来的棉布和毛料,裁了布料,就可以到旁边的裁缝店做一套新衣服。印度的茶叶“查日”和云南紧茶出售的量也很大。此外,大米、红糖、辣椒、火柴、肥皂、针线、染地毯毛线用的染料、烟叶、香烟什么的销路也很好,用藏银币买也行,用卢比买也行。

如果手头有几个钱,想要买点新奇的玩意儿,得仔细找找,会在商店的角落里发现女孩子用的胭脂,化学梳子、小镜子、热水瓶、玻璃杯这些新奇玩意儿,甚至还有鞋油、手电筒、钢笔、练习本,这些都是贵族和官员们用的,老百姓也就是看看。 当年江孜紫金寺的景色,紫金寺严重毁损于1904年的战火。颜道靖/供图

不巧的很,好几天前则利山和乃堆山都天气恶劣,商队过不来,所以今天染料价格都涨了。尼泊尔老板说,要是不着急,就明后天再来买,商队一来,价格就降下去了。可地毯纺织工们等不及,染料涨了价也得买,否则会影响一天的织毯工作。

更加热闹的是老街上的露天摊位,白居寺大门附近是糌粑摊位,旁边是热闹的铁匠摊位,摆放着闪亮的镰刀、犁、锹等物件,还有一个物件是江孜特有的,即编织地毯时梳理经线的铁梳。生铁等材料往往也从印度运来,再由铁匠打成农具。

向宗山方向信步走去,眼前是最热闹的羊毛摊位,大堆打好捆和散开的羊毛摆放在街道上,商人们以手捻毛,估摸着其成色,有些羊毛贩子颇有心计地在羊毛上洒水,好增加其重量,可这逃不过商人的眼睛。在争吵、还价、抱怨之中,光滑的,带着英王乔治五世头像的印度银卢比落入羊毛贩子的手中,买到的羊毛则很快由苦力搬运到货栈之中,积累成批后统一发往印度。

这里同样也有江孜的织毯者,把他与妻子一起忙了一个星期辛苦织好的地毯小心地铺开,虽然江孜地毯花样繁杂,精美,早已闻名全藏乃至南亚,他还是有些不自信地搓着手上长期织毯磨出的老茧,撕掉因为给羊毛染色泡出的死皮。家里等着这笔钱买茶,此外,他还要打算狠狠地讨价还价,买一把新的铁梳,买一些成色一般的羊毛,去织新的毯子。

再向前,路中则是木材、酥油、盐和食物的摊点,还有零散的羊皮、狐皮、草药摊点,甚至还有骡马出售。摊点旁有一栋规模中等的房屋,屋顶上飘扬着尼泊尔旗帜,这是尼泊尔商人们时常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交换信息,也打听商业机会,有些类似江孜的尼泊尔商会。在藏语中,翻译被称为“洛杂瓦”,所以这户人家也被称为“洛杂”

木材同样来自尼泊尔、印度,卖盐的则是牧民,身穿厚厚的羊皮藏袍,盘腿坐在盐块间。这些盐块是藏北湖边采集的沉重的结晶盐。每年二月到五月间,牧民们组织起来,成群结队前往盐湖,采掘盐块,再前往江孜出售,路上要走整整一二十天,但卖价不错,一百斤盐可换五十斤青稞。也有商人采购之后销往印度和尼泊尔。 英国画报上当年江孜白居寺的景色(右页图)。颜道靖/供图

再向前,宗山脚下那一段,则是陶器工匠的聚集之地。路面上摆放着大堆赤红色的陶罐、陶酒壶和陶锅,从家乡出发的陶工往往要走一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旅途,来到江孜售卖。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脆弱的陶器从牦牛背上的驮袋上卸下,放在地上,长途旅行难免有破损,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买陶器,不但要陶器做得精巧,还得有一张巧嘴,客户来买陶器时,必须得巧舌如簧地说吉利话讨好,才能让顾客下定决心采购。

从这里向上看,就是宗山城堡高大的后墙。此时,街道上有小小的骚动,宗里的收税官来到了加日交古街上,例行地征收税务。江孜宗在市场上征收的是实物税,牦牛肉、陶器、木材、干果、羊肉,总之有什么收什么,有具体名称的实物税居然超过了95种。收税完毕后,差人运往宗山城堡那些似乎永远都装不满的地下仓库中。

店铺不用收税,但如果是租用白居寺的房屋开设的店面,每年都有几天需要为寺庙服劳役来偿还房租。寺庙还设有十二杆公平秤,以供商人们称量。

至于羊毛、茶叶和盐的生意,有专门的税关清点货物,收取货币税收。账目虽然繁杂,但宗政府有孜本(财务官),无论使用佛珠计算,或者是算筹,都算得清清楚楚,并且工整地将税收记录统计在宗政府的账本上。如果长期欠着政府的税,或者是借钱不还,就很有可能被逮捕入狱,甚至丢到宗山城堡的地穴中,也就是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蝎子洞监狱。

那个收利息不收本钱的僧人,

请带我去找他把!

中午时分,起风了,摊贩们纷纷收摊,留下了一地的麦秆、驴马粪便,只有室内的杂货店还在开门,加日交老街冷清了不少。江孜的街头市场只在上午进行,午后起风,大家就缩回了屋内,老街上灰尘漫天飞舞。

这是个古老的规矩,据说藏族商业之鼻祖,神奇的“商官”聪本诺布桑波曾来过江孜,他只是在这里喝了一上午的茶,所以后来的集市也不能超过一上午的时间。更大的原因可能是一过午后,从年楚河谷吹来的干燥的风沙,就让人无法长期停留在街道露天处。

但江孜的生活并没有因而停止,如同冬季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但水面以下,依然有激流涌动。

大风驱赶着人们躲进了街头巷尾的小青稞酒馆和茶馆,其中,西聂(音)藏面馆大概是江孜最早的一家面馆,有时也可以喝茶。虽然从其他地方来的人依然忠实地爱着酥油茶,但江孜老街上的市民则偏爱英国式下午茶的喝法,这也是印度人和英国人所带来的习惯。这种茶叫做皮格(音),即在熬好的清茶汤内加糖。糖是印度进口的,在大部分地区都算是准奢侈品,但在江孜,糖的数量很大,价格自然就下来了,因此也算是江孜作为一个贸易市场的小小特权。

喝茶、吃面,对于小商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休息,更重要的是获得信息,打听挣钱的机会和市面行情,茶叶价格跌了,染料价格看涨,这些零散的消息对商人们意义非凡,他们会决定明天要进些什么货色,什么货色不妨先囤积起来,雇佣苦力挑夫的工作往往也在茶桌前完成。

不远处,那家名叫“洛杂”的准尼泊尔商会也热闹非凡,许多尼泊尔商人、印度商人和商人出入于此,如果今天没有特殊的印度教节日需要庆祝,商人们会在此得到批发的印度商品,尼泊尔商人们盘腿而坐,手抓铜盘中的大米与咖喱进食,热烈讨论哪些货物行情看涨,最好大家一致囤积居奇。

不时还有些藏族商人在此出没,打算用手中的藏银币和袁大头换一些印度卢比,好去印度进货。精明的尼泊尔商人洗干净手指上的咖喱,给出了一个苛刻的价格――藏族商人只好接受,江孜整个市场上的卢比兑换率都由这些尼泊尔商人们左右。于是满袋子的藏银币和袁大头被一一清点,倒进了尼泊尔商人沉重的钱箱,换成了光滑的卢比银币,尼泊尔商人再次大赚一笔。 帕里宗旧照,江孜抗英纪念馆藏(左页图)。颜道靖/供图

为了庆祝交易成功,有时“洛杂”会提供一些咖啡,尼泊尔商人与藏族商人慢慢品味这具有英国风格的味道,这或许可以算得上第一家咖啡馆。

大街上有人走动,尼泊尔和商人则手持纸条或信件,匆匆地走向邮局。从这里,商人们发电报给噶伦堡自己的人、掌柜或合作伙伴,询问价格,并指示他们进什么货色,是“那种红色秒针一崩一崩的黑牌劳莱克斯表,或者是走路甓甓响的安德森长筒皮靴”。1910年开始,拥有了电报服务,电报从江孜通向亚东,直达噶伦堡,并且从那里可以通向世界每个角落。

如果信息不那么紧急,则可以通过邮件传递,在江孜贴上英属印度的邮戳邮票,即可以邮往噶伦堡,在江孜和帕里之间有隔日邮班。邮件也可邮往各地,1910年时,全一年的邮件总量就达到了23640件。前往噶伦堡的邮差也沿着商路行进,实际上一路都能看见从江孜到康马,至亚东一线的英式铁制电线杆、电话线和驿站(藏语称“扎极诺”)。这些驿站设备比较好,一般都有一间建有英式壁炉的客厅,几间卧室,还有卫生间、塘瓷澡盆、厨房、马厩等。

下午的加日交古街上,能听见许多人家的院子里传来有节奏的闷声击打,这是编织地毯时压紧纬线的声音,江孜许多人家都靠织毯来维持生计,市场的兴旺与否对于他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

江孜城郊外,大贵族帕拉家放下了麻将厅的布帘,遮住下午刺眼的日光,激烈而优雅的麻将赌局依然继续,玻璃杯里斟满了“威雀”或者“Glenfidich”苏格兰威士忌;在城里,江孜商人们也在玩牌消磨时间,但他们玩的是“八羌”,也就是藏牌。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悠闲――风沙大作的街道上,依然走着一些人,以袖子掩着口鼻,遮蔽风沙。有些商人前往旺康、卓康这些大商家,请他们帮忙牵线,找好驮运货物的骡帮。这些大商户都是帕里、卓木人,和老乡骡帮联系密切,若要驮运大批货物前往噶伦堡,就得找他们牵线。

另一些人则更加忧心忡忡,做生意需要本钱,他们如今手头较紧,不得不去借债,江孜街上的利息较高,无论是商人或是寺庙管家,手中都有不少钱可以放债。以至于一首颇为戏谑的民谣在江孜街头暗暗流传――那个顶着毛巾遮阳的僧人,那个只收利息不收本钱的僧人,他在哪里,请带我去找他吧!

“丢了不要紧,晚上我还来~”

太阳西斜,宗山城堡和白居寺的窗口再一次亮起了灯火,夜晚到来了,诵经声再次响彻江孜城。

骡帮赶着最后一抹余晖进入了江孜,他们带来了纺织品、茶、生铁、染料、棉线等众多物资,小商人们早已等待在旺康、卓康这些骡帮的驿站里,骡鞍被纷纷放下,清点无误,货物进了各商家的仓库,骡夫则得到了丰厚的报酬。这里有许多物资明天将继续出发,送往遥远的内地,珍贵的药品和战备物资将挽救许多年轻士兵的生命。如今,江孜已经成为中国西南最重要的一条对外商贸路线。

逐渐昏暗下去的加日交老街再一次热闹非凡,甚至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江孜索瓦和噶藏努这两家商人从印度千辛万苦地运送来了汽车零件,并在江孜拼装起来,在江孜的城中和乡下威风凛凛地行驶、送货。鉴于糟糕的道路状况,汽车开不了太远,但在江孜城内,当车灯打开,引擎轰鸣时,依然会让人心动不已。

老街上,众多的小店铺都露出光亮,零售商们从批发商那里拿到了货物,正在连夜清点百货,等待明天一早开市大卖。老街道路上,贩卖陶器、糌粑的匠人们将藏袍拉到自己的头上,躺在自己的陶罐、盐块中间,努力在寒冷中睡着。

夜深了。江孜城正在熟睡,诵经声都已经结束很久了,只有白居寺的佛堂中,酥油灯依然摇曳着朦胧的光。但在老街隐蔽处的小酒馆里,浓郁的青稞酒和藏白酒味透过布帘子传出来,里面依然有烛光,有欢乐的劝酒声,打牌声,酒醉之后的讫语,骡夫、商人和苦力们,欢乐饮酒,暂不去想那即将到来的匆忙的黎明。

第6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从大理出发,坐3小时的客车就到达剑川,再过30分钟沙溪就在眼前了。进入沙溪古镇,首先要过玉津桥。玉津桥曾是大理到的咽喉要隘,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来往其上,桥面上仍留有马蹄长期踏压留下的痕迹。脚下的黑惠江蜿蜒曲折,环绕了大半个沙溪镇,最后汇入澜沧江。

河流滋润了土地,站在玉津桥上,放眼远望就是一大片稻田。日落的时候,远山温柔的曲线,点缀着点点金色的云,云朵随着风的方向排成整齐的队伍投奔一片辉煌。夕阳没入山窝,光芒射线一般扩散,渐渐收敛,及至日头沉下去,变成轻雾一团。绯红的光像是空气里的尘埃,飘散向四野,整个西天都笼在轻雾般的余晖之中。暮归的农人静静走过玉津桥,似乎千年来古老的时光一直没有远离。

这样的场景,有些像电影里的回忆画面,又像是旧课本里的描述的远方,是沙溪古镇最先给人的印象。

玉津桥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被水冲塌,后改为铁索桥,现在所看到的玉津桥是民国24年(1935年)重建的。在茶马古道上,过去像这样的桥成千上万,木板桥、古板桥、铁索桥、藤桥、溜索桥比比皆是,它们大都建在河流大江之上。如今,已经有很多桥因年代久远被冲毁,或是因为古道的衰落而废弃,寻不到当年的足迹,所以眼前的这座小桥更是弥足珍贵。

玉津桥横跨过黑惠江,连接起大理和沙溪,看起来只是不起眼的窄窄一段,却记载着别处难以寻觅的故事。岁月的磨蚀下,桥上的石雕面目模糊,只有它们最清楚当年古道的繁盛,马蹄声自远而近,马锅头(马帮负责人)吆喝不断。

茶马古道第一街

茶马古道兴盛时,一队队骡马驮着货物从远方而来,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沙溪古镇的寺登街。就在几年前,寺登街上还一直延续着古老的集市,那时每隔数日,人们便赶着骡马驮带各种货物来此赶集。因此,这里被称为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

骡马驮来的货物在街上一字排开,人群摩肩接踵。谈价钱用嘴说是不够的,还要加上手势比划着。以前盐和茶是这里的重要商品,后来集市就演变成购买日常用品的地方。妇女全都背着竹条编织的背篓,在各个摊位前挑选。骡马是一直不变的角色,它们带着满车货物而来,跟着主人心满意足地拉着空车而回。

寺登街上的店铺设计得相当科学,其前伸的木台既是窗台又是柜台,里面还可以储存货物。到了停止营业的时间,从里面把木板上到窗口的木槽里,店铺就又成了封闭的民居,其布置似乎比现代城市里的商铺更为合理。有趣的是,当时的客栈在房间的床头开出了窥视孔,马锅头可以一边躺在床上休息,一边盯着院子里的马匹货物。

古戏台是寺登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寺登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寺登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它主要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魁星是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剑川一带对儒家思想十分推崇,许多村寨都设有魁星阁,只不过没有戏台。古戏台为三层重檐建筑,前戏台,后高阁,结构精巧。

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寺登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人头涌动。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街上钟鼓齐鸣,人群浩浩荡荡,会有过万人参加节日游行。沙溪居民多为白族,个个能歌善舞。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白族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据说在沙溪一直流行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寺登街古戏台上演过就不能称是沙溪人。

古城里的木雕时光

沙溪古镇很小,两三个小时就能逛完,与沙溪古镇相邻的剑川古城,则是另一个适合放慢脚步,静静思考的地方。喜欢剑川古城的人都认为,它是周遭最有性格的小城。不似丽江的浮华,没有大理的庄重,剑川的任何细节都游走着属于田园的质朴。它的美丽是柔润的春水,细细流淌在古城生活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中。

来此写生的学生在窄窄的街巷间支起画架,油彩落在画布上,最突出的是光与影的强烈对比。如此透亮的阳光是因为这里良好的大气环境,行人的头发晕着光,一丛黄花跃出墙头,花瓣被阳光照得几近透明,是摄影师们的最爱。

剑川的一位作家写到:“直到今天,剑川还是那种只适宜用脚巴掌细细丈量的小城,任何四个轮子以上的交通工具与这里格格不入。”古老的门楼和精致的石牌坊,虽然色彩早已斑驳,却兀自焕发着一种被岁月打磨过的古朴的魅力。

三苏院,位于剑川古城南门忠义巷3号,建于同治末年(1874年),一进三院,是民国时期的美术评论家苏民生、体育教育家苏竞存、核物理学家苏峙鑫的故居,故称为“三苏院”。大门虽严重受损,但其重檐脊顶,翘角出水的大样依然清晰,三苏院门楼属剑川古城中极其独特风格的门楼之一。除此之外,剑阳楼、景风阁、剑川文庙等古建筑都值得慢慢游览。散落在古城各处的特色民居墙面斑驳,褪了色的对联依旧贴在木门上。每一驻足,看到的都是一张怀旧明信片。

剑川建筑最有特色的当属格子门,是剑川木雕艺术的典范。格子门一般以4扇或6扇为一堂,置于寺庙大殿和居家正厅客堂,有2层至4层镂空浮雕等。内容有“富贵根基”(牡丹和公鸡),“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白鹤飞松”、“鹿鹤同春”、“八仙过海”等,雕工精细,层层镂空,空间层次明朗;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和,生动活泼。

木工艺人也恰是剑川人的代表,低着头在木头之间细细雕刻,日头从东到西,人物花鸟就在他们手中活灵活现起来。时间倏然而过,剑川的性格却一直不急不躁,才留给行游者如此安逸的天地。

行游贴士

交通

昆明至剑川503公里,在昆明南窑客运站或西站客运站乘直达卧铺汽车前往,次日早晨7点到剑川。剑川到沙溪镇在客运站有面包车,随坐随走,大概40分钟路程

住宿

剑川县城内旅馆、农家乐小院都可以选择,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沙溪古镇的客栈、旅馆主要集中在寺登街周边及北古宗巷,都是利用当地老民居改造而成的,高中低档都有

节庆

石宝山歌会在每年农历7月27日到29日举行三天,剑川周边的白族青年都会聚集在石宝山,弹唱白族情歌。石宝山在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行游者可在歌会上欣赏到传统的白族调,和数万人一起见证对歌促成的白族情缘

美食

烧饵块、吹肝、凉鸡米线、稀豆粉、羊乳饼等云南风味美食

第7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我说想挖块金子回来。他笑了,知道我说的是气话。然后他像

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对我说:“救济下来了,这次也照顾照顾

你,明天到乡上去领吧。”

烤土豆

当最后一茬庄稼被他们用架子车拉走之后,我的幸福时光就真正

来临了。

一个羊把式,从清明开始,到白露结束,没有一天不操心,没有

一天不找寻刚拔完粮食的庄稼地,让羊们吃到最新鲜的嫩草――

可是这帮不识抬举的,总瞅着空子往粮食地里窜,害得我跑上跑

下顾得了这头顾不上那头。尤其那只长着马耳的家伙,简直是梁

上君子转世,只要我稍一麻痹,它就能带着大部队“血洗”谷子地

……

忍耐、委屈了大半年,想着有时把嗓子都喊哑的情景,此时此刻

,面对宽天宽地的山坡,我终于惬意地长出了一口气。

是的,到了我优哉悠哉的时候了。这都是我的领地,我就是山里

的王。无论我吼乱弹还是漫花儿,无论我躺着还是睡懒觉,谁都

不能拿我怎么样。就算我把《辕门斩子》唱成《兰花花》,或者

即便我伏在地上跟一只屎壳郎赛跑,也没人指责我神经有问题。

我再也不密切注意“马耳子”的动向,再也不操心半坡里的糜子或

梁顶上的荞麦――不识抬举的家伙,现在你们爱去哪儿就去哪儿

,只要你们不和老鼠一样打个洞钻进土里去,我就能牵着你们乖

乖儿回家。

孤独无聊时,我还会隔着山头喊一个同伴来。我们把两群羊伙在

一起,谈天说地、捉蚂蚱论英雄,嘻嘻哈哈就能把一天过了。如

果正好遇到一块没有挖尽的土豆地,我们甚至还会生生在山坡上

营造一段野炊的美妙时光。

先在庄稼地里翻出主人没挖尽的土豆,然后用剁铲挖一个“锅锅

楼”。别看此“楼”没什么技术含量,若是掉以轻心,不是火势不

旺就是塔顶提前坍塌。灶间须有足球般大小,天窗也要开得适中

,天窗周围的圆形土坷垃“城墙”更要空心和稳当,塔顶犹如垒积

木,非得保持足够的耐心才能垒好。

捡柴不费工夫,有一堆绵蓬或刺蓬就已足够。关键是烧火,稍不

谨慎就能将塔楼给烧塌。待到土坷垃被烧红,就可以把土豆小心

搁进“灶间”,然后趁着土豆“噼噼啪啪”响的时候,迅速快捷地将

红红的土坷垃击碎、踩实,不得留一丝空隙。

为了遏制愈来愈浓的土豆香味勾引我的食欲,我一般都会躺下来

看看书。清风不识字,替我乱翻书。遇到好诗文,我有时甚至会

脱下皮袄,在山坡上摇头晃脑地“表演”朗诵。

土豆终于熟了。挖开热土,看着它们一个个容光焕发丰乳肥臀的

样子,感觉它们不像是被烤熟的,而是刚从韩国的美容院回来。

随便挑一个在手上,那种又烫又软的感觉,早已抚平了我们所有

牧羊生活的寂寥和艰辛。咬一口焦黄香酥的沙土豆,谁也不再问

此时究竟是春夏还是秋冬,都只会把舌头搅来搅去,各自喉咙里

发出“嗷嗷”的叫声……

耕地

天一冷,土头变重,耕地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三旦梁统共十几亩地,我犁了三架还有一半多。

四哥听说后,说活没恒心,跑那么远的山路,去了也不多犁

一些。我心里既难过又着急,真想半夜起来就往三旦梁跑。可现

在起早了也没用,太阳不晒一晒,地就犁不动。

我就尽量让牲口吃好一点,虽然上顿下顿都是干麦草,但我还是

想着法子往里面拌些麸子,或者找点秕谷喂它们,使它们能在耕

地的时候,多使份力。毛驴已老,骡子尚幼,这样的劳动量其实

也够它们受的,可有啥办法呢?地本来就少,再不犁,开春种不

进去咋办?

因为心里有事,我早早就醒了。带点干粮、饮了牲口,一路小跑

就到了三旦梁。一面套牲口、一面给自己下任务,说今天务必得

犁到哪儿哪儿,否则明天还犁不完……“求求”高声吆喝,马

不停蹄犁不离地,当时我真恨不能一犁就犁一耱宽!

然而不过一小时,毛驴就“吭哧吭哧”起来。看着母子俩腿胯下都

是汗水,我也于心不忍。便停下来休息,吃点干粮喝口水。谁想

这一歇毛驴就再也不愿动了,它低着头,眼睛瞪得跟死鱼似的,

任凭我吆五喝六张牙舞爪,它就像没听见一般。

我不得不动用了武力。一根拇指粗的杨木鞭杆没打几下就折了,

便只好用拳头。毛驴却像装满沙子的沙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

自岿然不动。再用脚踢时,它也像早准备好似的,立得跟雕塑一

样稳。折腾了有半小时,毛驴非但没挪动半步,反而干脆卧地,

直接躺在刚刚翻过的软土里,将旁边的骡子也拽得近乎要跌倒。

这是三旦梁,不是动物园,没人会看见我气得要哭的模样。我拿

了一小块馍喂进毛驴的嘴里。看着它大口大口地把馍吞咽下去,

我以为这一招终于感化它了,便故作友好地拍了拍它身上的尘土

,想扶正犁把子继续耕地。可就在我的“求”还没有喊出来时,

人家又突然明了似地垂下头,然后迅速恢复到先前那种死猪不怕

开水烫的状态。

我只能卸了驴套,踢了几脚,老家伙却飞也似地往回跑,样子竟

像一两岁的小马儿――真是个驴转的东西!

到了家里,母亲问咋这么早就回来了,我一言不发。母亲以为出

了事,更加着急地盘问。我便大声喊:“驴一步都不走,我咋犁

呢?”话未说完,居然热泪盈眶……

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三旦梁耕地的事情就彻底泡汤了。那

些当年未耕完的土地,在第二年的春天,长出了许多绿色的蒿子

。它们骄傲地在风中摇曳的情景,让我又多次想起那头爱装蒜的

毛驴,同时,我也不得不暗自承认,驴是有智慧的灵物!

救济

第二年的春天,我拆东墙补西墙地种上麦子,屋里就几乎没啥东

西可吃了。连续四年大旱,村里已有好多人跟我的状况差不多。

田野空荡荡的,天上连一丝云彩也没有,每天下午,总见几个人

从县城买回来大袋小袋的白面或小米,那种对粮食的渴求神态,

令我焦虑而紧张。

但焦虑是没有用的。我想出去打打工啥的,没个多了总有少呢。

可孩子还小,妻便走不了。放不下他们,我又不能吸清风果腹,

所以内心极度矛盾。

我扛着一把锹,漫无目的地在路上摇晃,村长见了,问去哪儿,

我说想挖块金子回来。他笑了,知道我说的是气话。然后他像下

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对我说:“救济下来了,这次也照顾照顾你

,明天到乡上去领吧。”这真是喜从天降,我的心突然像刚启动

的电筛子,一次比一次跳得快。

回到家里,我像功臣一样对妻报告了喜讯。似乎只要领到救济,

我们家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翌日早晨,我骑了破旧的自行车,“咣当咣当”一路。虽然冷得直

流鼻涕,但是我的嘴里还哼着《冬天里的一把火》。

到了乡政府,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直在屋檐下等到十点多,才有

一个人姗姗来迟。我搓手说明来意,他打着哈欠,问我:“今天

不是星期天吗?明天再来吧。”

我只好明天再来。

但到了第二天,我的自行车俨然累了,它“叭”地一声叫喊,然后

就气息奄奄地等着我去扛它。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段,我

推着自行车,迎着早春的寒风,一步一步向前丈量着。到乡政府

尚有十五里的路程,要搭“蹦蹦车”最少也要五毛钱,而我的口袋

里只有前天吃东西时留下的馒头渣。

终于坚持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敲开了办公室的门。他们让

我去财务室。会计找出名单,要我的私章,我大眼瞪小眼,只说

按个手印吧,我的私章早就丢了。会计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

他板着脸要坚持原则,幸亏这时我们的村支书正好骑着摩托车过

来,我托他求情,才算领到了救济。

我的救济是15块钱。

把钱揣在口袋里,推着自行车到街上找修车铺。修车师傅把车胎

扒出来,摇一摇头,说车胎已经完全废了……

好说歹说,十块钱总算换了车胎,所余的另外5块钱,我买了十

个干粮馍。

收谷

“白露糜子寒露谷”,寒露一到,我就和妻子、小妹拉着架子车,

直奔十里外的谷地里去了。

难得今年多下了几场雨,谷穗沉甸甸的,一串一串倒垂下来,看

着叫人踏实。喝一杯水,脱掉外套,整整一下午,我们连拔带割

、又捆又背,终将坡地上一片黄澄澄的谷子背到了梁顶。

山风吹着满地的谷茬与杂草,我坐在地上,靠在潮润润的谷捆旁

,浑身虽然已被汗水浸得紧巴巴的,但内心甚是欣慰。要不是暮

色将近,我真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一年庄稼两年收,故乡十年

九旱,能躺在一堆小山似的粮食跟前,怎不叫人满足?

装车不用发愁,谷捆又粗又长,不像麦捆光滑,容易走形。我一

边哼着《大坂城的姑娘》,一边将谷捆整齐地堆在架子车上,那

一刻,我感觉浑身都是力量。

抬起车辕,拴住套绳,看到车轱辘深深陷在犁过一遍的土地里。

我喊一声,妻子与妹在后面推,准备下了这道长坡,再把骡子套

在前面拽。但坡太陡、谷捆太沉,刚刚走了不到十几米,就感觉

车速加快、车辕沉重,几至要跌倒。“踩住车尾巴!”紧急关头,

我大叫起来!车子却像听不见似地往前蹿,我只觉一座大山压了

过来,身子忽然变得柔弱无骨,俨然要被叠成两截。

妻和小妹抬起车子,生生将我拽了出来。幸有一道小坎挺住,否

则我真要为那车谷子付出血的代价。

动用智慧,增加车子尾部的摩擦力,让小妹与妻各踩一只车尾巴

,我转过身去,双手擎车,一步一退地下了长坡。

下坡容易上坡难,天已黑尽,路还甚长。我让小妹将骡子牵过来

,准备套上夹板令其助我一臂之力。然而那厮突然挣脱缰绳,一

尥蹶子,眨眼间不见了。我赶紧放下车子追撵,生怕牲口听到我

的声音而加紧逃跑,便抄道绕了大弯子,想在另一个路口截住它

。可那厮俨然得到高人指点,等到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追到路口时

,它以快我两步之遥的距离昂然驰过!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如果是人,我会乞求他停下来,可这

是骡子,是一匹被我打过的牲口。它在我追撵时奔跑、在我停下

时又慢悠悠地到路边啃草,我拿它没有一点办法。

只好返回去,在星星愈来愈亮、猫头鹰开始在山谷乱叫的时候,

用肩膀扛起了拉绳,拼命地将车往回拉。

天黑路糟,刚收的谷捆又太沉,我只觉得架子车在风雨飘摇的海

洋里颠簸,忽而向左跳、忽而向右跌……一路上,翻过两次车。

每次都是我们三个齐喊“一二三”扛起来的,那样黑的夜、那样静

的山道,小妹和妻她们连害怕也不知道了,只想着怎样把车子“

伺候”好、怎样把谷子拉回家。

山道逶迤,坑坑洼洼,不亲自掌辕不知道车子与路需要怎样的默

契;尤其在上一道大坡的时候,我的腰弓起来、脸几乎能贴在地

面上,那时我便诅咒逃跑的骡子:个毛驴变的,我要让你三天吃

不到草!

到家卸了谷,月亮已出来。看到满场堆的都是自家的谷捆,而自

己则像谷捆中央一点缀。

骡子

老驴竟然下了一头骡子。

骡子棕色,蹄腿粗壮,整日撒欢疯跑,跟老驴互相啃着脖子。那

时我结婚不久,准备整田修渠,想好好从土里刨几两金子出来。

但又遇上了旱年!除了现有的一小垛谷草,我只能起早贪黑,到

河边铲一些野草作为填补,否则,它们真是要挨饿了。

毛驴在一天天变老,骡子却一天天长大了。它奔上跳下,嘶叫不

已,像是存着千钧力量用不完似的,我便把它赶到甘草沟,和老

驴套在一起耕地。地是坡地,差不多呈60度角,骡子有些兴奋地

被哥哥牵着,我在后面小心地扶着犁,不到一个时辰,骡子就气

喘吁吁,大汗淋漓,先前的调皮和兴奋忽然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许是没有调教好,许是骡子不愿这么早就承受生活的重压,还是

只有我一人喂惯它的缘故,骡子渐渐变得脾气暴烈,动辄踢人咬

人,像是别人都欠它似的,我忍耐了一段时间,还用棍棒教训过

它,但收效甚微。

天变得愈来愈蓝,地里的庄稼却被太阳晒焦了。我赶着毛驴和骡

子,让它们艰难地啃食刚没地皮的枯草,在河滩里。

家里就剩一些干麦草了。

在添完最后一背篓麦草以后,我对妻说:把骡子卖给大户人家吧

,咱们养不起。

但没人敢要我的骡子。它动辄踢人的样子把他们都吓了回去。

我有几夜没有睡着。在忍了几忍之后,我还是雇了蹦蹦车,把骡

子装在了车上。骡子圈在车厢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它的黑色

鬃毛被风吹得扬了起来。它的眼里没有泪水,依旧用一如既往的

眼神望着路,望着我。

拉到集市上,要牲口的人只要把手往骡子身上一挨,它便又踢又

叫,烦躁不安。他们只好逃也似地走了。到了下午,集市都快散

了,几个宰牲口卖肉的走到我的身边,看一看骡子,报了一个很

低的价格。

哥哥在跟那人讲价,我拉着骡子在满市场转,它温顺地跟在我的

身后,不知道很快就要被主人送到绝路上去。

宰牲口的人终于冷酷地把牲口拉走了,我的手里徒然留下一根缰

绳。我捏着一根沾满骡子毛的绳索,装着几张薄薄的小钞,悄悄

地回了家。

到了家里,妻习惯性地喊我:天都快黑了,骡子还没饮呢!

我眼里忽然滚出一滴清泪,望着干坼的土地,心如刀绞。

镰刀

我的镰刀终究没有派上用场。

因为没有灌水,水浇地也跟旱地差不多,麦子都用手拔了。我也

没有找架子车,就凭着肩膀和一根麻绳,把它们悄悄背到了谷场

。太阳火辣辣的,根本看不到雨的影子,但是如果不把这些“麦

草”垛起来,准保会有人骂我,说我不成器。我手里提着轻飘飘

的麦捆,看着它们被我捆得小巧而结实的样子,心里愈来愈不踏

实。由于缺少籽粒,麦穗干瘪得很,所以垛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它们就像给法师定住了似的,稳稳地在谷场中央立成一个桃子形

状。

这是我全年的口粮,它们有些矫情的形状令我气短。我觉得紧张

,同时又感到羞愧!从冬灌到春耕、从锄草到拔燕麦,我几乎是

小跑着劳作的,如今,竟就得到了如此的报酬!孩子们不懂这些

,他们在满谷场疯跑,刚刚堆成的麦垛成了他们藏猫猫的道具。

毛驴在圈里叫着,早晨给添上的那点干草可能早已变成了驴粪。

傍晚的炊烟笼罩了村子的上空,粮食的气味和母亲唤儿的声音勾

引了我的食欲。

我不能停下来,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就像一只蚂蚁衔了一颗空的

麦壳,在没有遇到其他果腹的食物之前,它依然要将其拖着往前

走。哪怕只是一个由头。

年迈的母亲走了过来,她的袖子上粘着干草。她说,下午有人来

找我,是来要债的。我的心里有些不满,但很快就释然了,都怪

我当初雄心勃勃,咋就鬼迷心窍赊了人家的瓦?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家还是那个家。看着锈了的铁门和干裂的菜

园,我不得不想着再度出门了。将那把缺了口的镰刀握在手上,

对着空气我顺手往怀里推拉,如此锋利的镰刀没有东西可割,就

像一个壮汉没有事情可做一样。我拿起镰刀又放下、放下镰刀又

拿起,总觉得像欠了镰刀的情。

约了同伴,喝一口带着咸味的泉水,望一望挂在屋檐下的镰刀,

我们心事重重地离开了故乡。

离开了那块干得冒烟的土地,我们像盲人摸象一样,在建筑工地

或沙漠深处抡起了铁锹。煤窑里每天都出事故,可是只要有钱,

这些除了行囊就只有一条命的打工仔,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

。生死既然由不得自己,那么,就把脖子伸得长长的,任光阴把

我们变成一块冰凉的石头。

春节回家,我的兜里并没有带回多少有用的东西,倒是墙上那把

生锈的镰刀,让我有了一种流浪太久的感觉。在那些熟悉的巷子

里走了一遭,我忽然发现好几个同伴尚未回家。问及母亲,她说

,他们永远不回来了。

哥哥也说,有的人缺回家的路费没有回来,有的人腿炸断了在医

院养伤,还有的人,稀里糊涂的,就连尸首也没有找见,只留了

一把锹头捎了回来……

第8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关键词: “马车铁路” 背景 由来 评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因此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必修二《交通与通讯变化》这一课时,经常引用“马车铁路”这件事叙述清政府统治者愚昧,而且课后的阅读与思考也以此为材料。本文认为对于“马车铁路”事件的评价不应该持嘲笑和讥讽的态度,而应该掌握此事件出现的背景及由来,再正确评价。本文认为“马车铁路”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并且还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

一、“马车铁路”出现的背景

铁路作为现代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861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一万五千公里,德国一万公里,1881年的美国的一年的铁路筑路里程就达到了二万公里。而中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自己的10公里左右的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虽然距离短,并且用骡马拉车,但是能保住这仅有的铁路,也是一种进步。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清政府洋务运动期间,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因兴办洋务的问题上的争议,清朝官员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其中顽固派的共同特点就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的措施百般抵制,深恶痛绝。两派于六十年代因为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一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在八十年代又因为修建铁路的问题再次引起争论。慈禧太后在这两次争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慈禧太后善于玩弄权术,一手扶植那些反对奕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中国铁路事业迟迟不能起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慈禧太后的权衡操纵伎俩造成对铁路政策的反复无常。①

清王朝此时不论统治者还是人民都是十分愚昧和落后,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封建迷信,他们都很相信风水,就连李鸿章亦如此。封建迷信的观念影响着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在与顽固派争论修铁路的问题上,李鸿章不敢正面还击顽固派阻止修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修建铁路,破坏风水。据载:(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连奏弹劾,谓机车行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②当时社会对铁路的看法,非今天的人们可以想象。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就在中国修筑了一条铁路,当时百姓认为其破坏风水,震动祖宗龙脉,当地百姓纷纷阻止火车通行,面对巨大的反对势力,清政府只能用285000两白银买了此段铁路然后拆毁。由此可以看出风水迷信的思想对铁路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马车铁路”出现的重要背景。

二、“马车铁路”出现的过程

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和李鸿章有密切的关系,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就是由他首倡。甲午战前,中国筑造铁路447公里,而由李鸿章主持的就有200多公里。李鸿章在1866年就提出要在中国修建铁路,但当时并未引起朝中注意。1874年,为讨论海防,李鸿章指出:“西洋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数百里。”③因此,他认为中国欲加强海防,立于不败,就必须仿设铁路电线,但此建议仍未被采纳。

直到1880年刘铭传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上传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栝则在于急造铁路。”建议借用外资,先修清江浦(位于江苏淮安府,为漕运总督驻地)经山东至北京一路,以利漕运。④慈禧阅读完奏折后作出了指示:她认为修建铁路的想法是“系为自强起见”,同时命令李鸿章等人悉心妥筹具奏。于是李鸿章立刻向慈禧太后上奏《妥议铁路事宜折》,支持刘铭传主张。但此建议立刻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醇亲王和翁同等人,顽固派刘锡鸿是反对修铁路最出名的人物,此人是去过欧洲、乘过火车的前驻英副使。他认为修筑铁路有百害而无一利,说“我国乾隆朝之世,非有火车也,然而廪溢库充,民丰物阜,……西洋亦效贡而称臣”。“火车实西洋利器,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并详细列举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⑤御史屠仁守也上奏说:“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⑥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铁路的想法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毕竟当时的中国人还是认为中国为世界的中心。最后顽固派甚至骂李鸿章和刘铭传为汉奸,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谋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修建铁路的确是困难重重,并且反对势力也十分强大。在此情况下朝廷下发谕旨:铁路断不宜开,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面对此种情况,李鸿章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保留下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可是面对如此大的反对势力,李鸿章可谓煞费苦心,他为了减少顽固派的反对就采用了骡马在铁轨上拉火车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下来这十多公里的铁轨,可以说李鸿章用心良苦,这也是“马车铁路”的由来。由此可见“马车铁路”是为了在中国能发展铁路才不得已采用的办法。这条建议实际也是李鸿章提出的,并非清政府要求。综上所述“马车铁路”其实是在中国发展铁路的一个过渡。

三、“马车铁路”并不是唯一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用骡马拉火车其实在当时应该算作一个正常现象。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动力的火车机车,而在此之前基本所有铁路上都是用人力或畜力,而马拉火车应该是一种常见现象。而整个十九世纪实际上是马车铁路与机车铁路并行的时代。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纽约等城市就曾模仿火车厢体的样式,建造有轨道的街车,车首以马匹为动力,极为盛行。1876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就有马车铁路。中国在1913年还有马车铁路。⑦由此可见,“马车铁路”在当时的世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并非只有中国一处,也不应该把它看做是笑谈。1881年中国的“马车铁路”只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一种正常现象。

四、最后的结论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对其评价采用肯定的方式,那么对于“马车铁路”我们也应该采用同一种评价,不应该把历史上出现的事件割裂后再评价,更不能拿现代人的观念理解当时的事件。如果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马车铁路出现的正常性和必要性。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任何改革措施都会遭到顽固势力的坚决反对,何况先进的火车机车。面对如此情况,如果没有李鸿章提出用骡马拉车的建议,那么中国第一条铁路运行还要推后很多年。而有“马车铁路”做一个缓冲,那么反对势力肯定会减小,李鸿章相信只要铁轨存在,中国铁路就一定能够发展。此后,李鸿章采用各种办法说服清王朝,例如给让慈禧在紫禁城修建了一条铁路,让慈禧感受到这一交通工具的先进,这样就逐渐减轻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阻力,在不久之后清廷便同意用机车牵引铁路。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给予“马车铁路”正确的评价。首先,“马车铁路”是由李鸿章提出的,而并非清政府不允许采用机车而用骡马,其实清政府当时是不准修筑铁路。“马车铁路”是中国铁路事业起步的一个过渡。其次,马车铁路并不是只有清王朝这一条,19世纪用马拉火车是普遍现象,所以不能以嘲讽的方式看待此事件。最后,“马车铁路”的出现也算是一个进步,因为出现了这一妥协性的产物,所以才能在当时的中国发展铁路。

注释:

①朱从兵.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4).

②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第1册),1964:121.

③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1905年刻本,VOL24:22-23.

④刘铭传文集.黄山书社,1997:520.

第9篇:西安骡马市范文

许多人都知道“固若金汤”这个成语,但它出自何典,知者甚少。查资料才得知,此语最早出自《汉书·蒯通传》,文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形容由金属铸造的城墙、滚烫的护城河防守严密的城池。唐朝沈铨期《从幸汉故青门应制》诗中云:“何必金汤固,无为道德藩。”宋朝欧阳修在《与安抚密学启》中又说:“边被德,蔚兴襦裤之谣;宸眷倚林,稳若金汤之固。”

那么,金汤城在哪里?又建造于何年呢?

据《宋史》资料记载,北宋初,今志丹县义正乡寨子沟设金汤寨。元丰五年(1082)延将曲珍败西夏于金汤,即此寨。元符二年(1099)五月废金汤寨,在今金汤村另筑金汤城,依山而建,位于洛河东岸,元代废。《宋史·地理志》载:“金汤城,旧金汤寨西南处,元符二年进筑,东至顺宁寨九十里,西至庆州白豹城四十里。”那么,从这些资料中可以证实,金汤城就在吴起县与志丹县的交界处,是宋代的一座军事城堡。我不想太多地阐述古城的历史,还是走进这古城的现状吧。

狭长的洛河川道,到了这里,忽然变得豁然开朗,开阔宽畅,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让洛河这个调皮的顽童,任性地在她宽阔的胸怀里嬉戏撒娇。河水由北向南,一路冲撞奔腾,抓挠得河岸的石层伤痕累累,陡峭突兀。而从西北流向东南的白豹河,也呐喊着赶来,在此处与洛河相汇。两河相汇处,耸起一座奇峰,金汤古城便在这奇峰上。

今天看古城,其实是两座城,一座为宋城,一座为明城。宋城雄踞在古城台山上,山下的古城台宽阔平坦,让人不难联想到昔日街市的繁华。墩儿梁下的明城与宋城连在一起,规模虽小,却像一只卧虎遥望着对面的袁圪塔山。

金汤古城有许多特点,这里择其要述之。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其一也。山梁突兀,两面临河,形成天然的护城河。梁高峰险,地形变化复杂,站在梁上,环顾眺望,洛河川景物尽收眼底,入侵之敌近前,难以隐蔽,稍有动静,守城者就能一眼看见,敌人还未近前,城上早就刀剑出鞘了。

关隘重重,城高门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其二也。我来到古城遗址,走访了古城墙下的一户人家,这家的老人名叫王旭亚,73岁,他的祖父名叫王昭和,跟随刘志丹闹革命,牺牲后,边区政府确认为革命烈士。知道我是来考察古城历史时,老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放下手头的活儿,陪我看古城,作讲解,还领我参观了古城的城门洞。在老人的指点介绍中,我了解到关于古城的一些蛛丝马迹。

城门洞外,有个小庙,原庙早已毁了,现在的庙就盖在原址上。庙门锁着,门前横躺斜卧着一座石碑,挡在门口,碑顶上隐约分辨出“关圣”二字,繁体“圣”字下边的“王”字,只剩下两横,下边一横没有了。这个古老的石碑,原来就立在旧庙前。王旭亚老人虽然不知以前庙里敬奉的是哪路神仙,但我根据碑顶上依稀可见的“关圣”二字,可以判断,这是一座关帝庙。关羽神武,又尚忠义,这庙在古城门前,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以关羽为英雄而膜拜效仿,表达护卫古城的决心。王旭亚老人在介绍小庙后,随口说,这庙门口,原来有一对石狮子,一只已经不见了,另一只还在呢。我一听,很感兴趣,问他:“在哪里?”他紧走几步,拨开路边一丛茅草,一只石狮子赫然在目。这是一尊何等珍贵的石狮呀,石狮高约80厘米,宽50厘米,外型古朴雄壮,通体见不到棱角,各个部位浑圆成型,线条写意,生动传神,拙中见巧,精力充沛,大气而灵动,颇有茂林石刻之风。就是这么一只难觅的石狮,竟然当作顽石,随随便便斜卧在路边的水沟荒草之中,令人感慨万千。

离石狮不远,小路转了个急弯,山梁坡根下的古城墙门洞,便出现在我面前。王旭亚老人指着山坡,让我看地形与城墙。随着他的指点,我看清了城门及城墙的方位和分布走势。偌大的山梁嘴,到了这里忽然紧缩,呈一瓶颈,山梁两边陡峭高峻,70°陡坡深到沟底,窄窄的梁嘴上,两边修着城楼堡垒,现堡垒遗迹依然可见。两座堡垒之间,横着这个幸存下来的城门洞,门楼早已坍塌,只有用四方石块砌成的门洞还顽强地支撑着。门洞高2.5米,宽2米,深7米,窄窄的,矮矮的,也就显得深深的。既是城门,为什么这么矮小?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入侵者蜂拥而入,有这门洞限制着,入侵者必须一个一个地进,进去了,也就只有一个一个地死。这还不算,听王旭亚老人介绍,他小的时候,进了这道门,还看到有另一道“重门”。老人边给我说,边用脚步丈量着距离,比画出他记忆中第二道城门的位置,两门相距约8米,样式相同,可以设想,即便谁侥幸闯过了头道门,已气力难支,到了第二道门口,也就是到鬼门关了。从这门内看山势,过了二道门后,山嘴逐渐显宽,但宽处却横断出一道深坎,齐崖横在面前,崖高丈许。可以设想,崖上站一行兵士,砍杀下面的敌人,居高临下,挥洒自如。有这么三道防线横在面前,可以想象攻城之艰了吧。难怪金汤古城被誉为固若金汤。

金汤古城,曾在历史上创造过许多保卫和坚守的成功战例,演出过十万个雷霆击来,百万个暴雨浸过,岿然不动、坚如磐石的英雄壮举。但再坚固,它也有被攻占的时刻。

时间已抹去了一切,但时间也留下了一切。那些断壁残垣使我辨认出当年红火的街市、衙门、宅院、商铺、小巷……我恍然与沈括擦肩而过,似乎走进900多年前宋朝的历史星空。

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调动50万大军向西夏发起全面进攻,史称“五路围攻”,不料惨遭失败,朝野一片震惊。就在士气低落时,留守后方的延路统帅沈括却连战连捷。元丰四年的隆冬,沈括领兵夺得西夏绥德以东的三寨后,大造声势,要夺取西夏重镇——葭芦寨,并亲率大军将葭芦寨团团包围。西夏守军惊慌失措,急忙调四周的夏军来援。谁料想第三天半夜时分,宋军将士走得无影无踪。

宋军哪里去了?

原来宋军掉头南下,突袭金汤城。金汤守将格众因刚夺得宋军的新寨,已把大部兵力调往葭芦寨,只留了5000人马,根本没想到宋军会从天而降。沈括用小股人马与夏军作战,使格众放松了警惕,趁着夏军半夜熟睡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院战、房战,打败了夏军,活捉了格众,“固若金汤”的金汤城被夺回,总算给神宗皇帝挽回了一点面子,这是史料记下的金汤城破的唯一战例。

金汤城更值得自豪的是,它和西北人民的领袖刘志丹将军的名字连在一起。将军的家住在离金汤城不远的芦子沟村,祖父在金汤城里开了一家粮草店兼杂货铺子,他就出生在金汤城。我们有幸到将军的故居参观,政府已拨专款将两处地方修葺一新。在金汤城故居的窑洞里,有刘志丹的小型展览,展览的前言中写道:“‘金汤’取‘金城汤池’之意,自古属军事要地,唐朝曾派兵驻守,宋建榷场通商,明、清两朝已成为保安(今志丹)境内的主要商业小镇。晚清时期,金汤镇有作坊十余家、店铺四十余家。清光绪年间,刘志丹的祖父刘士杰来到金汤办学堂、开铺子。”

刘志丹在金汤城出生,又在这里跟爷爷念书。他从小机灵聪慧,爱打抱不平。和他一起念书的有他的远房亲戚张廷芝,他仗着父亲张鸿儒当民团团总的权势,经常胡作非为,刘志丹没少和他打架。渭华暴动失败后,刘志丹回到保安县,竞被选成县民团团总。1930年,为了建立共产党在陕北掌握的第一支武装,他推荐老战友谢子长去苏雨生部搞兵运,苏兵败后,又转到陇东民团总司令谭世麟部当团长。

谭世麟在陇东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谁能招一营人马,谁就是营长;谁能招一团人马,谁就是团长。张廷芝靠父亲的面子当了营长,得意洋洋地跑回老巢——紧靠金汤城的吴起县金佛坪村。

谢子长虽然是团长,但只有刘志丹任团总的民团百十号人在金汤城组建成一个营。谢子长通过阎红彦等将土匪周维奇的一百多人拉到吴起三道川,也编为一个营。同时驻防三道川的还有张廷芝的部队。

野心勃勃的张廷芝看到刘志丹、谢子长革命力量的发展直接威胁到自己在吴起的利益,就出瞎主意要扼杀这股革命武装。他用金钱美女收买土匪出身的周维奇,趁着刘志丹去甘肃的时机,先缴了周营的械,又连夜包围谢子长及其团部,终因寡不敌众,除谢子长等少数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这就是有名的“三道川事件”。

刘、谢历经艰辛搞起的陕北第一支革命队伍虽然失败了,但在吴起、金汤城一带播下了革命火种。之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几经曲折,终于在陕甘地区树起红旗,建立并壮大了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落脚点。

金汤城,是陕甘根据地的一个起点。

我默默翻阅着金汤城那灰黄残缺的史册,它在人的记忆中已慢慢淡去,而另一些地方还竭诚地将它记忆。

让记忆永存。

让金汤城去讲那没有终结的故事。

我又继续上山,山顶上城墙逶迤蜿蜒,虽残缺不全,模样却依然清晰。登山的路仍是崎岖小径,“之”字形,七弯八拐地在坡洼崖边上盘旋。王旭亚老人还要陪我上去,考虑到他上了年纪,我婉言谢绝。我们上到半山腰时,迎面遇见一队马帮,一行由12头骡子串成的骡队,在仅容一人行走的小路上鱼贯而下,骡子背上驮着一个式样、各种颜色的驮子,驮子是用钢筋焊成的,圆桶状,上阔下窄,呈喇叭口状,用结实的布料围成装物的容器。长长的驮队只有一人在前头牵着,后面骡子的缰绳拴在前一头的鞍子上,头头相连,最后头跟着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小男孩,小孩个子不高,脸色很黑。骡队行走在“之”字形的山路上,花花绿绿,煞是好看,我拿起相机拍摄这一难得的画面。

深秋八月,正是秋粮收割之时,糜谷泛黄,荞麦鼓棱,埋在地下的洋芋撑破了松土沙地,向日葵垂下硕大的花盘。如今的金汤古城,闻不出战斗的硝烟,听不见厮杀的呐喊,满眼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五谷丰登的喜悦,是洛河川道里的排排楼房,是金汤古城的宁静安康!

不过,我发现几个盗墓贼刚刚挖开的坑道,坑道里的白骨告诉我,金汤古城又在遭受新的掠夺。我发现,山腰上一处平坦的地里,一连开出三道坑,坑土还是新的,泛着潮潮的湿气,其中一个坑里赫然扔着三段白骨。坑很窄,仅30厘米宽,1米多长,3米多深,坑底的一头连着一个黑洞,盗墓贼就从这坑里进入墓穴……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把最后一抹霞光洒在这座古城上,整个金汤城金碧辉煌。由于紫外线的作用,看上去金汤城是黑色的,接着由黑变红,由红变紫,这一时候的金汤城,就显得更加完整、更加厚重、更加真切了。

昔日,这里是军事前哨,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今日,我们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更应固守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