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精选(九篇)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

第1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要点的分析

(一)梳理业务范围。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业务主要指涉及经济支出与收益的行为,从业务范围来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结算、服务交易、货物交易等经管理部门认定必须签订合同的业务。从高校部门范围来看,主要包括责任部门、管理部门、协作部门等。在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梳理业务范围。(二)明确控制目标。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需要以一定目标为依据,明确管理经济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评定经济合同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经济业务合理开展和合同的有效履行,以提升高校经济管理水平,维护合法权益。(三)明晰审批权限。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比较多,种类比较繁杂,为了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一般合同种类或金额划分为重大合同、重要合同与一般合同,不同类型合同的审批权限也不同。主要审批责任人包括、法规处处长、财务处长、各部门副校长、校长等,涉及人员比较多,通过明确审批权限将经济合同管理的调查、谈判、签署及结算工作的审批细化到每一个负责人。(四)识别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策略。经济合同管理往往会存在着主观和客观风险。因此,高校合同管理部门要将业务流程条理化与业务环节的制订放在首位,并将具体内容细化,具体包括岗位职责权限是否明确,不相容的岗位是否分离、各流程的审核制度是否规范、各项制度执行是否有效等。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判辨各类风险的发生率,以及风险发生后对学校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优化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力。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石。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与只执行力。根据《合同法》相关内容,对合同的文本拟定、审批、签署、履行、纠纷处理、结算以及后续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并实施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实现内部的有效牵制。此外,还要建立与每个执行环节相对应的制度,保证合同在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其中可以将重点放在归口管理机制的制订,确定本校内部各种操作的归口管理责任单位的控制方法,促进经济业务相关的合同实行统一管理。(二)利用内部控制流程图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流程。合同管理离不开工作流程的科学梳理,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在设计合同管理流程时,首先要明确各个业务环节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员。比如,在合同执行这一流程中,合同经办人要随时跟随合同的执行情况,如果发生异常必须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和财务合同管理员报告。又如,合同签署环节,主要涉及合同执行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财务、审计纪检部部门共同参与。为了准确梳理各环节与各部门和负责人之间关系,可以借助内部控制流程图,提高合同管理效率。(三)落实经济合同的全程性跟踪。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一项全程性、动态性过程,以合同文本的策划为起始,以后续管理以及归档为结束,整个过程都需要全方位的跟踪与监督,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维护高校实际利益。因此,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指定专员进行跟踪与监督,并将相关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常化、规范化。结合跟踪系统的应用,明晰合同实施流程,增加执行情况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

第2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HRP平台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

一、医院传统合同管理情况

医院传统合同管理主要以纸质文档的扭转和保存为基础。由各部门负责草拟合同,会同相关部门(采购、审计、财务等)对合同的完备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合同再由各级领导签字确认并加盖合同专用章或公章。至此,合同正式成立生效并进入履约环节。当医院需按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时,由各部门的经办人员负责填写报销单并完成签字付款流程后交财务部付款。这种医院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1.合同流转的过程中经手人员多时间长,无法及时查询某一份合同所处的状态,导致合同签订的效率低下;2.无专门的部门对合同进行内容登记、统一的编号、归档,无法提供精细化的查询和统;3.在后期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因各种原因需变更原合同条款的情况,传统合同管理由于均采用手工记录,合同变更不留痕迹,给后期再查询原始合同留下隐患。

二、基于HRP平台的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

在HRP平台下,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是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注重合同效期预警管理,是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首先,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需要将合同的签订日期、有效期以及生效日期甚至是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录入到HRP平台系统中,设置预警信息,保证合同管理者可以在登录HRP平台后,就接收到预警信息,实现合同的有效管理,做好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其次,在授权管理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出现合同采购超限等问题,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合同处于有效期内,加强对合同效期的预警管理,保证合同履行效果。

(二)注重基础功能设计

注重合同基础功能设计,合理建立合同模块非常重要,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注重基础功能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合同的履行效果。注重基础功能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需要对关键信息进行录入、保存,通过审核、变更、续签、冻结等一系列操作进行基础功能设计,确保在HRP平台系统下,合同管理基础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保证合同功能的发挥,解决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需要对合同条款、合同基本信息以及合同费用、变更历史等内容进行了解,对合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管理,保证合同基础功能的发挥。

(三)注重风险防范

在HRP平台,风险防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形成风险数据库,可以对合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对收支合同、采购合同以及科研合同等进行风险树立,可通过审查环节,加大防范力度,进行重点防范,有效控制合同管理风险。除此之外,通过注重风险防范,可以对合同的审核过程进行了解,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明确责任,防范风险,达到有效进行合同履行管理的目的,促进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同影印管理以及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合同影印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储存空间,为合同的集中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在HRP平台下,可以对合同进行影印化管理,将其统一储存,方便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可以将信息统一存储在HRP系统中,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对合同进行全面的反映,方便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3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 调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4-02

内部控制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各项制度为控制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及其责任界限,规定授权处理程序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流程和方法。当今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查错纠弊行为和防范风险的手段,它已经上升为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强化法人治理的重大举措。财政部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和行业操作指南,标志着强化内部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等企业适用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它同样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各行业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和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正式施行,该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以权利制衡权力、预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内部控制调查与结论

A单位为一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保障,财政补助拨款不足部分由单位经营创收弥补。下属事业单位6个,投资兴办国有企业2个。为掌握《内控规范》施行之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2015年10月,我们对A单位所属8个单位展开了全面的内部控制调研。我们在制定调研提纲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实地查验、个别访谈、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A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选取了合同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调查情况

调查表法,就是评价人员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考虑理想的控制模式,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制成固定式样的表格,由被评价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以此来了解测试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我们设计了包括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合同管理和内控方法运用等12项内容,对每个控制点只需回答“是”、“否”或“不适用”,问卷发放给8个单位的职工回答,我们按照各单位职工总数的20%比例发放,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与被调查者和收到多少反正相关,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A单位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会议分类管理、车辆单车核算、信息内部公开等方面。如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低的是信息内部公开制度,问卷调查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见表1。

(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研

我们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和《内控规范》,结合A单位实际情况设计了内部控制调查的14个项目和110个内容。调查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按照事业单位的属性进行设计,划分为良、中、差、无和不适用5个级别,依次从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流程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预算管理控制、采购环节控制、合同控制、流程手续档案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绩效考评、信息沟通和内部审计14方面进行考核,由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标准分值进行自我赋值得分,权重系数是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设计合理的标准调查表,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保证调查效果。就内部控制框架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根本区别。但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与内容方面两者会有所不同,企业在预算管理控制和采购环节控制方面会有部分不适用的内容,但不影响总体评价。

(三)调查结论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得分:

调查总体认为A单位普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其内控制度遵循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1.内部控制调查显示各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尚未将《内控规范》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些内部控制虚设,管理权限失控,职责不清,内部控制存在着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关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文化等。A单位应从岗位设计和职责权力分配入手,让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从内控方法运用来看,突出问题是信息内部公开方面较差。由于内部信息的不透明,为管理者的提供了空间,国有资源的运作就会出现随意性和隐蔽性的状态。信息不公开,就没有竞争与监督的压力,各类导致内部控制失衡的现象就会发生。A单位要以此内控调研为契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的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二、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调研

合同管理为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之一,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调查的同时,我们选取8个单位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及监督管理方面进行实地查验。经济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在合同管理环节及其风险管控方面也具有一致性。2014年以来,8个单位对外签订了100万元以上重大经济合同61份,合同金额10575.15万元,其中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居多。A单位签订的合同类型主要有四类,包括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购销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

(一)经济合同管理情况

A单位经济合同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制定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对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专门机构对合同进行了归口管理,负责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文本档案的存档和编号及合同履行的监督。某设计院的合同监管部门为综合经营室,其合同签订的流程如下:

第二种模式是合同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管理。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授权委托制,经济合同签订由部门参与洽谈、起草,各部门管理存放合同档案,进行合同登记、统计、归档等日常工作。

(二)合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个别合同不能得到有效履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一些技术服务合同,由于分部实施,项目验收要待各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完成。还有一些项目因主体工程变更,导致技术服务顺延。另外,由于个别业主经济出现异常,已验收项目的尾留款不能如期入账。

2.部分合同条款不全面、缺少委托手续。根据《合同法》《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仅可以是法定代表人可以签订,而且委托人也可以签订,但是其必须有委托授权书,书中明确委托事项的范围时间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合同基本要素不全,合同主体资格未达要求,条款不完整或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如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等于没有约定,签订合同时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另外,个别企业对外出借资质,看似合同总额大,但单位实际收益小。这些因素都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3.部分单位没有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流程没有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约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A单位的第二种合同管理模式不符合内控规范的要求。一些签订的合同由相关部门自行保管,没有统一登记编号,对近年签订的合同统计不清,在纠纷发生后寻找合同原本大费周章。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合同管理策略

当前经济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单位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是对外交易的主要手段,我们有必要从内部控制视角约束合同管理,预防潜在风险。为增强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我们针对A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内控执行力。内控范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高内控意识,明确岗位职责,自上而下,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将内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树立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依照《内控规范》检查内控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确保不相容的岗位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重点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出发,明确领导机构责任职能,清晰组织机构划分,规范执行机构业务流程,加强管控监督意识。使制度本身能够突出重点,弥补不足,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制度保障执行,提高组织运行的理性化程序。强化风险控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对合同风险管控的重点包括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和严密性,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技术服务项目中合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问题,建议以项目负责人为主,加大合同资金的追偿力度,解决部分合同不能如期履行的问题。

其次,基于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内部核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并且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沟通与改进。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拟定合同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参与重大客户的资信调查,对各类合同进行法务审查,统一管理合同专用印章和合同档案。建立资金收缴台账和合同履行情况登记表,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并由单位审计部门定期对自己的收缴情况实行跟踪检查与监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签约主体资格、合同协议履行、变更或解除进行有效监控。把握重点合同,对一些标的较大、风险较大的合同实行会审制度。

第三,提高内部信息的透明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单位承揽的技术服务项目,应该信息公开、财务公开,运用民主决策程序,采取技术人员内部竞标的方式选择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增加技术服务项目的透明度,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开、结果公正。与此同时,单位负责人要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规范外揽项目收入分配秩序。控制出借资质行为,预防风险,提高单位收益率。项目负责人不但关注合同中的自身利益,更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书,树立良好的契约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6(1)

[2] 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基于五大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6(3)

(作者单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西安 710021)

第4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摘 要:合同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文件,同时也是产生争议和纠纷的根源,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来完善合同管理,促进合同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合同 合同管理 诚实信用 登记管理

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合同的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步骤,加强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约束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

一、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合同签订前错误判断被调查对象的信用状况,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持续关注对方的资信变化,致使企业蒙受损失。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给出不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或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

2.合同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重大的经济行为仅靠个别领导表态或一纸“意向书”,不签订合同就开始履行,一旦发生纠纷,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3.忽略合同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谈判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法律和财务知识的支撑,导致企业利益损失。泄露本企业谈判策略,导致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4.选择不恰当的合同形式,合同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产业政策、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或特定业务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完整、表述不严谨准确,或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导致企业合法利益受损。有意拆分合同规避合同管理规定等。对于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未履行相应程序。

5.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审核人员虽然通过审核发现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合同起草人员没有根据审核人员的改进意见修改合同,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

6.企业或合同对方当事人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合同生效后,对合同条款未明确约定的事项没有及时协议补充,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导致企业遭受外部处罚、诉讼失败,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等。

二、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合同机构

合理的合同管理模式不应是针对某个时点、不应是静态的、也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务,而应该是连续、动态、相关责任部门共同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对合同相对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合同条款的谈判、合同样本的起草和制定、技术性条款的设立、特别条款的约定、争议事项解决机制的设立、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及争议发生时相关部门的联动等一系列环节。

合同的法律审查就是围绕这一系列具体环节而展开的风险预防和实时控制活动,是整个合同管理的核心,但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依各自职责和从各自角度的密切合作。在具体操作上,对合同管理实行归口、分级、划块管理模式;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为合同一级管理部门;负责为业务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合同管理情况,参与重大合同的论证、谈判、起草、审查、签订及合同纠纷的处理,统一管理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公证事宜,负责合同备案文本的管理,考核合同管理人员,组织合同管理知识培训等;各业务部门为合同二级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合同立项、可行性调查、文本草拟、签订、履行、争议解决和履行过程中的档案管理等,并向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汇总、上报合同履行情况;相关部门负责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及合同履行完成后的文本归档工作。

(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一要选好合同审查和管理的专职人员;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业务和法律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得公司全员都能掌握基本合同常识和签约技巧。例如,能认识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有效合同的差别;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合同承办人会有意识地看拟盖章的合同全部条款是否与已审查的合同条款相一致,合同对方加盖的公章是否为有效的公章(而不是加盖部门章,分公司是否获得总公司授权,签字的经办人是否有有效的授权书),加盖的公章是否清晰可辨及拟盖章处的合同主体名称是否与合同约定权利义务一致(如有的合同保证人名称被变更见证人),在合同文本上修改过的地方对方当事人是否盖公章予以确认;此外,还能加强和提高防诈骗(刑事)、反欺诈(民事)的识别能力等等。

(三)企业应当与合同对方当事人一起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1.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全面适当执行本企业义务,敦促对方积极执行合同,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

2.对合同对方的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一旦发现有违约可能或违约行为,应当及时提示风险,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

3.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变更甚至解除合同。一是对于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内容,通过双方协商一致对原有合同进行补充,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二是对于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存在欺诈行为的合同,以及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合同,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三是对方当事人提出中止、转让、解除合同的,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向对方当事人书面提出索赔。

4.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企业内部授权处理合同纠纷,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授权批准,相关经办人员不得向对方当事人做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四)严把合同结算的重要环节

合同结算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执行的监督,一般由财会部门负责办理。主要管控措施:(1)财会部门应当在审核合同条款后办理结算业务,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欠款;(2)未按合同条款履约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五)完善合同登记管理制度

(1)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终结等情况,合同终结应及时办理销号和归档手续,以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2)建立合同文本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制度,以防止或及早发现合同文本的遗失;(3)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或商业秘密;(4)规范合同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合同流转、借阅和归还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等有关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的合同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我们只有依法实施规范的合同管理,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坚决斗争,全面履行合同,我们还要实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其顺利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赫.《怎样进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01月01日.

第5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

第6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公司理财

1引言

在新形势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化、精细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相关战略内容和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根本条件。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梳理和调整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控制和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以此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进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2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同时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二者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步推进。管理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某一预期的目的,对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组织、计划、协调,并相应建立起一系列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活动。它是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其与内部控制同步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②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控制是包括人力控制、物力控制、财力控制等子系统的管理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在各单位、各部门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下达目标和组织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问题、查明原因,并找出方法予以解决;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采用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为了充分确保企业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使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和经营战略得到切实落实而采取的自我调控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在企业建立之初,需要充分做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涉及3个层次:第一,法规控制,即严格按照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推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按照法规的要求合规合法运营,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第二,会计控制,即充分确保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和相关控制活动的推进奠定基础;第三,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切实落实提供必要的导向和帮助。在企业的具体内控管理环节,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管理效能和内控价值,并得到审计程序委员会和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和接受。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内控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会计控制属性和管理控制属性,其中,法规控制内嵌于会计控制当中。③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融合促进内控转型升级。从审计层面来看,内部控制可以作为外部审计的重要补充,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可以确保财务报告更加精准可靠,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精准性、可靠性,并且匹配与之相对应的内控机制。相对来讲,企业往往很少关注内控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愿景以及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问题对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会造成很大阻碍,同时,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被削弱,因为内部控制的部分职能和外部审计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现象,因此,这导致外部审计很可能取代内控的审计职能,所以对于内控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有效强化管理控制。从内控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完善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从审计视角进一步转向管理视角,进而使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进一步融合,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内控工作的转型,回归到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范畴。而在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领域,管理控制是最高层次,是内控领域中的最高表现。同时,管理控制作为内控的最高层次,又进一步划分为战略层控制、经营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无论哪一层级的控制,其根本宗旨都是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经营效率,进而有效落实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这个层面来看,管理控制和企业内控工作是同步的,有着相同的宗旨和愿景,在当前的内控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二者进一步深入融合,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在会计控制等重点领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同时,对于内控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此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3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①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责,就是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各项规范等进行再控制。内部控制主要涉及3个层次,分别是法规层次、会计层次和管理层次,但是因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问题,因此,各层级、各部门对于财务方面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法规控制、会计控制越来越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焦点和主题,而这种情况也进一步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地位和作用更为显著,并且在财务会计范畴内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当前企业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明晰化、公允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要进一步回归到法律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范畴之内,并且作为3个层次高低搭配的格局,需要企业进一步确保内部审计发挥显著作用,突破单一化、落后化的财务审计范畴,进一步向着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同步推进的模式发展,并且在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管理控制等方面深入渗透,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由此可知,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效能方面,应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的融合发展,在管理控制过程中进一步深入落实,以此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②在管理审计过程中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互关联。在新形势下,业绩管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学者对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推行。通过管理审计的推动,确保内部审计师对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对于相关经营管理有效性和实效性进行客观精准的分析,以此对于企业的相关管理职能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达成企业的项目和战略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发展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在管理会计的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管理控制制度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科学可行的评价,因此,在管理审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这是一种融合性的表现,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联系,通过二者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以此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完善,使内部审计和管理控制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发挥更为显著的优势互补效应。③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向管理审计迈进和发展。在内控框架日益完善和企业的管理控制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效能,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优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的战略逐层落实,并完成相对应的经营管理目标。但是管理控制能否从真正意义上满足预期要求,还需要内部审计的客观评价和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细致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且从业务性质、工作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使整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成本有效降低,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审计效果,进而通过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执行,有效推动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过渡到管理审计,以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效果。

4管理控制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①企业的管理会计服务于管理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将价值作为基础,将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有效服务于内部组织,并且对于组织内部结构进行相对应的预测,做好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以此更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管理控制是有效推动企业战略逐步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充分遵循相对应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按照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内容推进各项工作,并且确保经营管理活动更加切实有效,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应有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其主体是以经理层为代表的项目管理者,所涉及的管理控制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和相关环节,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使企业的各项战略和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执行。在管理控制理论框架中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分别是管理控制要素、管理控制程序和管理控制模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具有紧密联系和辩证关系,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层面来看,它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会计,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基本的对象,通过相对应的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手段进行各项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以管理会计报告作为基本的载体,并且落实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而管理控制的根本性质是以会计为基础的管理。②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的充分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推进,并且完成相对应的管控目标,需要会计这一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而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强化,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相对应的管理控制。所以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信息方面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角色,管理会计结合管理控制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而管理控制为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方向。因此,在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管理控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同时,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使管理控制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成效,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使二者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获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

5管理控制与公司理财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为公司理财提供必要的方向。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主要涉及3个领域,分别是公司理财、投资学和金融学。公司理财主要指的是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进行的资本运作。在公司理财的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本的增值保值,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导向,以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为基础。在公司理财过程中涉及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应用体系。针对财务管理来说,其涉及处理和外部投资者的关系、评价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创造价值这3个方面。在此过程中,管理控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要以公司理财基本框架为基础,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其指明方向。同时,公司理财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和质量把关,从而体现出理财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对于整体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充分融合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和经营策略,在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公司理财的相关概念。②管理控制和公司理财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落实。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需要落实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和实现的全过程。例如,在分析控制报告的过程中,企业构建的管理控制报告体系既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又要包括管理会计报告,并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充分做好相对应的经营业绩评估和劳动者报酬等相关数据指标的分析,进而有效通过公司理财模式和管理控制的强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从根本上做好管理控制与相关领域的优化完善和融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和公司理财等相关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完善,充分做好明确和研讨工作,使相关的关系更为协调和优化,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其充分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郭健,张建伟.浅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63.

【2】刘世玉.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行为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63-67.

【3】杨玉华.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08(07):68.

【4】赵笠,李明利.试论企业的经营管理谋略[J].山东农机,2004(5):23-25.

【5】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3-7+80.

第7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近年来,随着巴林银行倒闭案、安然事件、世通公司财务欺诈案以及国内中航油、中储棉、银广厦、杭萧钢构等一系列控制失灵事件的发生,内部控制再度引起国内外各类监管机构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研究的热门话题。继美国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之后,许多国家相继修订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指引等内部控制规章,构成了复杂、繁多的内部控制要求。对中国企业而言,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上市地点不同、业务范围不同,需要遵循多种不同的监管要求,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面临诸多选择,耗费巨大,甚至效率低下,以至背离内部控制建设的初衷。因此,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整合我国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借鉴国际主流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确立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从我国实际出发,兼顾国际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建立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立足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厘清控制主体职能定位,构建我国内部控制责任体系。

基于“人”的体系

控制是因人性弱点而存在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主要行为特征。由于受到利益驱动,为了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每个人都有背离控制的动机。这种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使然,是否背离,取决于每个人对得失利害(风险)的权衡。而有背离就有纠正,这是一种社会行为,如何控制,取决于监管者对于成本利益的平衡。纵观国内外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无一例外不是因为管理层(这些人)为了实现绩效目标,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背离控制的行为所至。因此,从本质上看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行为。

近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业务流程控制的具体方法,而对于不同控制环境、文化背景下业务执行的行为特征很少涉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把一些企业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但运用到其他企业却难以凑效。当前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关于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观点值得我们研究借鉴。COSO报告把控制环境放在各要素的首位,是其他要素的基础,指出应从合理的保证与主体的态度两方面考核内部环境。考察内部控制是否提供合理保证,应注意内部控制的费用是否超过所获得的收益。

COSO报告充分关注了人的行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他看来,企业组织中的人员,尤其是高管层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管理哲学、价值取向、诚信程度及胜任能力,权责分配等,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程序设定及其成效。

COSO报告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就人的行为逻辑而言,为特定目的而引发的特定行为,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因此控制不是控制结果,而是要规制行为过程,引导、约束人的行为朝着即定方向发展。从目标设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都应该体现控制要求,是当今内部控制理论对管理学控制职能的超越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各种有关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实务就显得杂乱无章。因此,急需研究确立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

结合“要素” 、“内容”

纵观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化阶段、内部控制结构化阶段,以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总体趋势是:从单一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和全面内控发展;从规范控制内容向控制要素方向发展。这是因为,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环境有关,是为控制特定风险而设置的。当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财务风险,还面临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诸多风险,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不相同,加之内部控制需要付出成本,所以不能指望罗列一系列的控制内容来解决所有企业的控制问题。

哪些要素才能构成完整的内部控制过程,是制订内部控制框架的难点,解决这一难题仍然需要从人的行为逻辑出发。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持续监控要素,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行为特点,从企业行为控制要素和控制与反控制关系要素两方面,确定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要素内容。

任何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都离不开本国的管理基础和文化背景,仅就我国在海外的主要上市地美国和香港监管要求来看,美国自工业化以来,经过了近200年的科学管理实践,标准化、规范化成为美国企业的管理基础和行为规范,以COSO为代表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正是根植于这一土壤。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内部控制体系根植于商业社会的程度越深,针对有效满足良好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监管细节就越少。但是由于近年来公司倒闭和舞弊丑闻频发,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加强了监管,要求之严格甚至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萨班斯法案”的核心,一是强调了首席执行官和财务官的法律责任,二是不仅监管内部控制结果,而且监管这一结果的控制过程,因而加大了企业的控制成本。香港联交所的监管要求比较宽范,主要受英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英国的理论和方法很少对公司董事会应如何组织并有效执行其责任等问题做出硬性规定,将其商业监管体系建立在原则而非严格规定的基础上。1998年出台了《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规定了“不遵守就解释”的基本原则,即如果公司能够证明所选取的方法更适用于自己所处的情况,那么公司就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而不是一定采用该准则中建议的方法和标准,前提是公司要向股东解释如此选择的原因,由股东来决定是否对该方法满意。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监管方法,使董事会在组织和执行其职责时保持更好的灵活性,同时还保证了董事会对股东负责。如此,将内部控制的高标准与实施控制的低成本有效结合起来。英国一直重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程序,由组织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思布尔报告提出的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应特别考虑的问题,大部分内容被香港联交所《企业管治常规守则》建议最佳常规所采用。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尚处于经验式管理状况,呈现出随意性的行为特征,我国企业在法律意识、制度基础、风险理念、经营风格等方面与欧美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许多企业尚不了解控制要素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即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国情,应从全面内控出发,以内部控制要素为主,辅以控制内容要求,即基础规范以内部控制要素为主,制订原则性要求和标准。应用指南应总结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共性问题,对主要控制内容、控制流程和方法给予指导,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规范“内”、“外”

从控制主体角度看,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那么,内部控制谁主沉浮?就本质而言,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行为,这种自律行为并非完全是自发和自愿的。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人性的弱点必然时刻影响着内部控制过程。如果没有外部控制作为约束条件,没有外部控制的有力推动,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完善机制。尽管“萨班斯法案”受到诸多质疑,但正因为它的出台,才掀起了全球范围的内控热潮,充分体现了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辩证关系,也表明内部控制的责任体系应由外部监管者和内部管理者两部分构成。

内部控制的监管方由于担负的角色不同,其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控制内容和方式、控制强度不同。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的目的是为了重塑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行为,管辖范围是在美国上市的公众公司,强化高管层对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责任,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我国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目的是引导中央企业防范重大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规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行为,管辖范围是中央企业,并非强制要求。不难看出,美国证监会担负的是市场监管者的角色,主要职责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而国资委担负的是中央企业出资人的角色,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可谓纷繁复杂,政出多门,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出资者代表机关、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等纷纷出台有关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但各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管方面所担负的角色并不明确,责任尚不清晰,控制目的模糊不清,缺乏在统一理论和框架体系指导下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规范外部监管行为,是建立中国特色内控责任体系的客观要求,也应该纳入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共同开展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研究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控制最终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发挥效果的根本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应由公司总经理负责。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承认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明确划分。公司治理解决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激励和监督经营者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是面向次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控制。但是,这种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可能对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利。近年来的很多案件表明,许多的舞弊行为都直接来自公司高层,而造成的损失也更为巨大。

COSO框架中认为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目前监控最为严格的“萨班斯法案”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关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执掌公司权力的关键人物身上,实际上是从美国公司的现实情况出发,突破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加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另外,香港联交所和国资委也要求董事会对内部监控和风险管理工作负责。

第8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管理 会计控制 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图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5]商思争:《作为记录的会计: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分析和逻辑证明》,《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第9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05-02

2012年年末,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包括对其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内控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要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一、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内部控制理论知识

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一项控制活动,所以需要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内部控制理论知识,使干部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知悉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为内部控制措施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二、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明确内部控制方法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3)归口管理;(4)预算控制;(5)财产保护控制;(6)会计控制;(7)单据控制;(8)信息内部公开。

三、开展风险评估,找出关键控制点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应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的风险,将风险点作为关键控制点,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预算管理情况;(2)收支管理情况;(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4)资产管理情况;(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6)合同管理情况。

四、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明确内部控制实施的联动机制,让各相关岗位人员明晰自己在内控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以下子制度:(1)人事管理制度;(2)预算管理制度;(3)收入支出管理制度;(4)票据管理制度;(5)债务管理制度;(3)政府采购管理制度;(4)资产管理制度;(5)建设项目管理制度;(6)合同管理制度;(7)内部监督制度等。

五、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活动

1.决策机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岗位责任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3.信息系统。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

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六、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活动

1.预算业务控制。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确保预算有效执行;同时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支业务控制。(1)收入控制。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部门要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2)票据管理。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3)支出控制。确定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加强内部审核、验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4.资产控制(1)货币资金管理。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2)印章管理。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要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3)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定期由第三人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4)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要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建立资产台账,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5)对外投资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外投资应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

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5.建设项目控制。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投资概算调整、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6.合同控制。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财会部门根据合同履行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加强对合同登记和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合同发生纠纷的,要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七、评价与监督

1.内部评价。单位应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行内部况进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内部监督要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外部监督。单位应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针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杨恒仓.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2.张庆龙.政府举行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框架设计.中国内部审计,2012(7)

3.王燕.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科技与企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