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精选(九篇)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第1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桦川县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黑龙江佳木斯 1543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覆盖面还是参保人数都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不断增多,给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利益,跟上时展的步伐。文中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入手,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

关键词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特点;现状;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范围得以进一步延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办理个人养老保险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着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及交保人的个人基本信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对其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准确进行立档和精确存档,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确保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查询档案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一)社会性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更是延伸到了社会不同体制下的众多从业人员,一旦这些从业人员达到养老条件要求时,则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这就使养老保险档案成为一种社会化保险制度的重要依据,在受保人员及管理上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点。

(二)广泛性和复杂性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推广,由于覆盖面较广,而且参保人数较为庞大,这就给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当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的管理对象是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跨度大、从事职业种类多,这也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差异化、多样化。

(三)流动性。参保人员绝大多数为农村户口,所以,流动性只能表现在外出劳务上。

在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其参保人员中私人、合资及外资经营体制下的企业人员相比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点,同时乡村居民参保人员相对流动性也较大,这就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难度。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经营体制下的参保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使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在收集和管理上都突显出流动性的特点。

(四)政策性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更好的推动城乡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则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机制,利用各项政策来对具体的操作进行规范,从而在不断摸索中前行。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不严谨

自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执行标准,各个地方的管理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管理方案不尽相同,各乡(镇)、村在填写的记录卡上存在很严重的填错、填乱、漏填等现象,使得档案在查找、转运、领取等环节漏洞百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度。

(二)资金不足

由于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普遍高于政府财政部门实际拨放的经费,缺乏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无法高效的落实展开。

(三)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面对复杂、繁多且零散的档案,需要具有一定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对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类;事实上,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其他非专职的工作人员兼任,往往难以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一般均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在实际使用、查找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与信息化时展趋势极不协调。对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应该借助计算机进行管理,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在计算机上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轻松、便捷。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城乡居民农保档案资料库,这样就可以更大范围的统筹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然后再在各个区域档案资料库之间在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档案流动时带来的诸多麻烦,而且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二)建立起必要的档案管理章程,标准化管理档案

目前,我国还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系统,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很有必要,对玩忽职守、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档案弄虚作假等现象予以严厉打击,真正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及其档案管理工作同步发展,保障档案资料的真实可靠。外部、内部人员应严格遵守档案借阅、查询、利用制度,档案要及时入柜、入库,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对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

(三)规范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

对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需要对其纸质档案资料的审核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同时电子信息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对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对编目进行规范,通过标准化装订及进一步对储存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档案归档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档案存放的有序性。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参保档案管理的水平。

(四)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这些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有序运行,离不 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这部分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不断促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操作的规范化和机制化,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经验的不断累积,从而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8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6-01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近些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健康档案不完善,有遗漏;二是档案本身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查阅;三是目前是死档案,没有实现动态管理;四是没有实现网络连接;五是对于人们的隐私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专门调研后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建立健康档案;二是要实现对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三是要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四是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探讨这几个方面。

1 科学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档案是进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前提。做好健康档案的设计制作工作是加强健康档案管理必须要做到的。笔者认为建立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很简单,但是要包含居民的更多信息就非常不易。居民健康档案主要指的是由健康体检表,会诊记录表,接诊记录表,双向转诊表等组成的档案记录,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的参考依据,社区医疗服务能否真正到位关键是看健康档案是否完整有效。

所谓科学健康档案,笔者认为就是要在建立健康档案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全面合理。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尽可能地收集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二是要不断完善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居民健康变更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我们及时记录健康档案。这样对于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三是要以真实性为原则。在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卫生服务的关键。我们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真实性为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

2 实现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

在传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以保证档案不丢失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被动低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保证居民健康档案不丢失,不遗失。但是不可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国家对居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和人们对城市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创新管理方式实现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笔者认为就是要实现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随时调查,分析并予以记录。对于小区居民中出现的居民健康问题,医疗人员必须要及时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患有疑难杂症的居民还要进行会诊,要专门针对患者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出行方案,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跟踪检测调查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只有这样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主动管理,动态管理。

3 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连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社区居民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方便居民查阅档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连接,通过网络连接的手段来构建完整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网络结构。

与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查阅非常方便也不易受到区域限制,内容也非常完善,连续性有保证。通过信息化建设医疗人员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居民本身的全面的健康信息,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连续性地动态管理非常有帮助。

4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隐私权,是小区居民的基本人身权利,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居民隐私权的保护。笔者认为做好居民隐私权的保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医疗卫生人员必须要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二是要加强医疗卫生人员隐私教育,要不断告诫医疗人员要保守居民隐私,对于那些泄露居民隐私的行为将会受到惩罚。三是要建立完整的居民隐私保护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对于泄露居民隐私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

社区居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要求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就必须要从上文提到的四个措施来办。

参考文献

[1] 王淑果.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与慢病防控探讨[J].健康管理,2013,(2).

[2] 方雪照.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J].上海档案,2012,(5).

[3] 邢聪艳,张文昌.福州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1,(10).

第3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作用

 

1.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含义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卫生管理部门遵循卫生公共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社区内卫生,居民健康或就医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的文字材料,具有历史性,更新快、条理性等特点。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不仅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意义重大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为社区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和任务的落实服务的,是关乎民生与社区和谐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成果的大小,各级档案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1.3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为提高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提供依据

 

通过对就医环境、药物齐全度、医院设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费用合理度等方面的记录,才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运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好。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及时更新居民的卫生健康信息、卫生设备运转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充足的条件保障。

 

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服务的现状

 

2.1 信息化滞后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4 小结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保存质量和内容的全面性不仅关系着居民的健康,更与社区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虽然身为公共卫生服务中最基层的单元,但作用和重要性却非常重要,它既是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措施的落实者和执行者,也是掌握着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第一手档案资料的持有者, 有责任有义务积极管理好当前的公共卫生档案,努力探寻有效措施延长档案寿命,保证档案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防止失密和泄密。只有这样才会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简介

第4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化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不严谨。自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执行标准,各个地方的管理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管理方案不尽相同,各乡(镇)、村在填写的记录卡上存在很严重的填错、填乱、漏填等现象,使得档案在查找、转运、领取等环节漏洞百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对社保的信任度。

2.资金不足由于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普遍高于政府财政部门实际拨放的经费,缺乏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无法高效的落实展开。

3.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面对复杂、繁多且零散的档案,需要具有一定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对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类;事实上,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其他非专职的工作人员兼任,往往难以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基本特点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档案来源广由于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服务的对象相比以前更加广泛,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这使得档案来源广泛且内容复杂多样。2.档案流动性比较强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往往缺乏固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动性强,使得其自身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建立与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使得档案流动性大大提高,增加了档案管理难度。3政策性强、操作标准要求高我国人口众多,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协调,加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进。

三、规范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一般均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在实际使用、查找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与信息化时展趋势极不协调。对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应该借助计算机进行管理,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在计算机上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轻松、便捷。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居民社保档案资料库,这样就可以更大范围的统筹管理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然后再在各个区域档案资料库之间在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此一来,又可以很好的解决档案流动时带来的诸多麻烦,大大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2.建立起必要的档案管理章程,标准化管理档案。目前,我国还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系统,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很有必要,对、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档案弄虚作假等现象予以严厉打击,真正确保社保工作与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同步发展,保障档案资料的真实可靠。比如;按管理要求将居民的档案划分为参保类、发放类、转退保类等不同类别,每一类进行编号排序;每年定期向上一级有关部门上报档案管理业务报表;外部、内部人员应严格遵守档案借阅、查询、利用制度,查阅档案只限在指定的阅览室内;档案要及时入柜、入库,不得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档案库房重地,非因工作事宜不得进入,对违犯规定者,视情节轻重追究责任等;通过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对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

3.规范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强化纸质资料审核,确保电子信息准确。二是纸质档案归档规范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纸质业务资料、表格进行科学分类、规范编目、标准装订、完善储存,归档时要填好《档案入库登记簿》,保证档案归档规范、存放有序。三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参保档案归档工作。

4.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规范管理档案的最终目的无疑是更好的利用这些档案资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搞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并充分的利用这些档案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当中来,积极健康的促进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规范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关乎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停的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宝杭.对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3年9月5日

[2]马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探索与尝试[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9月20日

[3]苏本超.浅析如何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10月

[4]周仕芹.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4年1月

第5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48-01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规范和科学的记录。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是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务过程,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前身是辉南县双凤乡卫生院、高集岗镇卫生院、平安川镇卫生院,服务总人口数:60849,其中城镇人口数:24710人,农村人口数:36139人;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朝阳镇2个社区及22个行政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康复等工作,下辖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历史前身均是乡镇卫生院及地理位置因素(距朝阳镇5公里以上),仍然承担着预防保健工作和行使着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并参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在农村开展工作,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618人,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4768人,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753人。

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份开始在农村全面实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现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000份,占农村人口数的30%,其中老年人1300余份,高血压病病人余份,糖尿病病人余份,0-3周岁儿童余份,孕产妇余份,通过在农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我们发现比在城镇建档更具有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 农村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的可接受性

1.1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优势。农村三级卫生网健全,县-乡-村逐级管理,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一直由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承担,历史基础好。

1.2 农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医疗卫生保健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很快,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病就看,能预防的主动预防,能保健的主动保健。农民与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医务人员对所辖村的农民健康状况非常了解,为开展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的优势。朝阳镇双凤、高集岗、平安川服务站前身是卫生院,医生本身就是“全科”,他们什么都能干,并且与农民能打得火热,深入群众具有更大优势。

1.4 入户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及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进入其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及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更具有可接受性,特别是村委会对农民的号召更具有影响力。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一项医疗保险体制,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农民心目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实用性

2.1 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健康问题及其患病的相关背景信息,有助于增进医务人员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使医务人员正确理解个人及家庭健康问题,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通过长期管理和照顾病人,有机会发现病人现存的健康危险因素和疾病,有利于及时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科学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

2.2 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促进基层卫生服务的规范化。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也是宝贵的科研资料。准确、完整、规范和连续性的居民健康档案为前瞻性研究居民健康状况,探讨危险因素提供了理想的资料,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不断地回顾和积累临床管理病人的经验,了解疾病的自然史,以及评价医务人员诊治的正确性和效果。

2.3 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全面评价居民的健康问题,也可作为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正确理解和鉴别居民或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充分了解居民个人和家庭的背景资料。通过掌握和了解居民的情况,主动挖掘个人、家庭的问题,对健康问题做出全面评价。

2.4 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制定准确实用的卫生保健计划,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作为基层卫生规划的资料来源,完整的健康档案不仅记载了居民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信息,还记载了有关基层卫生机构、卫生人力等信息,从而为疾病诊断,制定基层卫生服务计划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必要条件。

2.5 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时还可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医务人员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诊断、治疗、用药及临床处置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健康档案中找到相关依据。

第6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1】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糖尿病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基层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我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县疾控中心管理、评价我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各村卫生室随访管理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基层居民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糖尿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基层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达到90%以上;2、建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基层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基层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1、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基层卫生院的诊疗、基层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 2、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并规范化管理。

3、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

2、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基层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基层人群的健康需求,在基层广泛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基层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1、在我院及村卫生室建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年至少出4次相关内容,制作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村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基层人群。

2、做好慢病宣传日: 以慢病相关宣传为主线,通过 "世界高血压日"(5月17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8日)和 "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宣传日,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制作发放多种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健康教育和知识传播。

3、在辖区各村开展免费测血糖活动。

四、培训

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必要时酌情增加培训次数,以提高对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五、评估

1、过程评估

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六、督导和考核

1、我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各村卫生室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2】

一、工作目标

1.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城市建档率达99%,农村达99%;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体检率达到95%以上;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率达到6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8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率达9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根据《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高血压患者筛查途径为:对辖区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量血压;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

2. 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登记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化、登记资料规范化,达到全国高血压登记规范要求。在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机构要对辖区高血压登记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上报到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高血压患者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开展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4.高血压患者健康检查。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包括全身物理检查、尿液分析、血常规、血糖(随机血糖、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心电图、肝功、B 超、(检查肝、胆、胰、脾、肾)胸部X光片。

(二)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18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发现途径为: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糖;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

2.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与建立健康档案。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机构对辖区2型糖尿病登记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上报到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第7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根据《关于印发惠州市全民健康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卫〔2018〕121号)精神,为做好我区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切实为全民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全区常住居民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指导和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疾病筛检和疾病管理,以促进和维护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按照全员建档,全员体检,分类管理原则,为全区常住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将全区常住居民分为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健康档案体系。一人一档:即人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一)居民健康档案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5、健康档案格式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二)建档的方式。

新建档的两种方式:一是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二是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三)档案的应用。

1、已建档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复诊时,应调取其居民健康档案,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进行各类人群随访时,应事先查阅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并携带相应表单,在服务过程中记录、补充相应内容,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所有的服务记录由责任医务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汇总,并同时更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2、村卫生站能够调阅居民健康档案,录入管理服务信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健康管理数据与医疗信息以及各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跨机构、跨地域就医行为的信息共享。

3、积极开展健康信息大数据分析、监测、评估、运用,变“死档案”为“活档案”,为群众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党委政府卫生健康工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二、分人群进行管理

(一)一般管理人群。

一般管理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具有慢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由村(居)基层组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脱贫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大力培养城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全员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群众预防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2、健康教育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职业健康、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

3、健康教育形式包括发放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4、开展健康指导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在提供门诊医疗、上门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要充分利用健康体检结果,针对居民健康体检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健康指导计划和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普及相关防治知识,强化健康管理。

(二)重点管理人群。

1、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2、严重精神障碍稳定患者人群,可与随访相结合,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并给予健康指导。

3、35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在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项目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检测项目),可与随访相结合,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并给予健康指导。

4、35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具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及时进行高危人群信息登记,并将高危人群纳入健康管理,包括了解其目前症状、体征、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并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对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给予健康指导。

(三)精准管理人群。

1、三期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有重大并发症等慢性患者群,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随访,随访时评估高危情况,根据紧急情况处理原则处理,若病情不能得到控制,随时转诊,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于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肺结核患者人群,100%使用结控督导软件或者广东省重大传染病(结核病)信息管理平台接收结核病患者管理通知单,对接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管理通知的肺结核患者,要在7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入户随访(门诊或家庭随访)。对于由医务人员督导的患者,医务人员至少每月记录1次对患者的随访评估结果,对于由家庭成员督导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患者的强化期或注射期内每10天随访1次,继续期或非注射期内每1个月随访1次。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做好结案评估工作。

第8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一、目标任务

认真宣传发动城乡居民积极参保,宣传面达100%;全县参保率达90%以上,贫困弱势群体达到全覆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到50%以上,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当年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

二、基金管理、筹集和使用

(一)基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县筹县管。用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

(二)基金筹资标准:筹资水平分为两个档次。

一档:筹资水平为每人100元,其中:居民个人自筹20元,中央财政、市财政、县财政补助80元,其中中央40元,市36元,县4元。

二档:筹资水平为每人200元,其中:居民个人自筹120元,财政补助标准与第一档相同。

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我县城乡户籍居民,以户为单位可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档次参保。

(三)基金筹集

1.居民个人参保资金筹集

居民个人缴费部分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收取。居民个人缴费部分于*年11月10日前筹集到位,并在*年11月15日前缴存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居民缴纳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经费后,在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享有获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医药费用补偿的权益。

农村的五保户、低保对象、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一至六级伤残军人)和未享受民政“三类”救助的持证残疾居民贫困人员,选择一档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应缴纳的20元参保费用除五保对象、未享受民政“三类”救助的持证残疾居民,由政府全额资助外,其余对象由政府资助10元、个人缴纳10元;选择二档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应缴纳的120元参保费用除五保对象、未享受民政“三类”救助的持证残疾居民由政府资助20元、个人缴纳100元,其余对象由政府资助10元、个人缴纳110元。

城镇的低保对象、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和本人收入低于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后简称“城镇三类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每年再按不低于60元给予补助。城镇三类人员选择第一档参保,政府从补助的60元中安排10元用于资助参保,个人每年缴费10元;政府补助余下的50元由县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记账,用作当年个人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部分。城镇三类人员选择第二档参保,政府补助60元,个人缴费60元。

2.政府补助资金筹集

财政补助经费按相关规定及时拨付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

(四)基金分配及用途

1.基金分配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分为家庭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统筹基金分为大病、风险基金。

家庭帐户基金占总基金的26%。一档为26元/人;二档为52元/人。

大病统筹基金分为住院补偿金和慢病补偿金,大病统筹基金占其基金的64%。其中住院补偿金占其资金的54%,慢病补偿金占其基金的10%。

风险基金占总基金的10%,风险基金分为大病储备金和风险储备金,其中大病储备金和风险储备金各占总基金的5%。

2.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用途

门诊家庭帐账户基金在家庭参保人员内部可调剂使用,用于参保人员门诊医药费用的补偿,未使用或未用完的可以结转下年使用,但不能冲抵下年参保自筹资金。

大病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参保人员因大病(指住院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医药费用补偿,其中住院补偿金用于参保人员住院医药费用补偿(含二档筹资水平参保的人员所增加的范围),慢病补偿金用于参保人员因患主要慢性疾病所发生的医药费用补偿。

风险基金用于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超支或意外情况的应急支付。

(五)基金补偿

1.补偿模式:门诊家庭账户+住院统筹+大病二次补偿

2.补偿标准

门诊补偿:一档26元/人,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医药费用在家庭账户中实报实销支出,用完为止;二档52元/人,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医药费用在家庭账户中实报实销支出,用完为止。选择二档参保的居民,发生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和镇痛治疗,肾功能衰竭病人的透析治疗,肾脏移植术后的抗排异治疗三种重大疾病的门诊医药费用,不设起付线,补偿比例按住院补偿标准执行,仅限于在县级及其以上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报销,每人每年补偿限额为10000元。

住院补偿标准:

医疗机构级别

类别一级医疗机构

(含未定级乡镇卫生院)二级医疗机构

(含未定级县级医疗机构)三级

医疗机构

起付线100元300元1000元

档补偿比例75%50%40%

封顶线累计30000元

档补偿比例80%55%45%

成年人封顶线累计50000元

未成年人封顶线累计60000元

慢病补偿:纳入慢性病补偿的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风心病、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性狼疮、肝硬化、结核病、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10种疾病。由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专项体检报告,或由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到各乡镇进行巡回诊断,经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审核确认,由当地乡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根据确诊报告进行登记,发给《*县慢性病门诊药品费用补偿卡》。在县、乡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门诊治疗,药品费用补偿比例为50%,“一档”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限额为1000元,“二档”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限额为2000元。

3.补偿范围

门诊补偿范围:各种检查检验费、药品费、治疗费、观察床位费。外出人员凭在外地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收费发票到户籍所在乡镇的卫生院报结补偿费用,补偿费用在其门诊统筹账户内支出。

住院补偿范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只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疾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诊疗项目范围内给予补偿。如:住院费、护理费、药品费(输血费用)、治疗费、手术费、麻醉费、三大常规检验费、肝肾功能检查费、血糖检查费、血生化检查费、X光费检查费、B超费检查费、心电图检查费、胃镜检查费、CT费。

外出人员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补偿。只对在外地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进行补偿,住院患者必须在入院3日内报告户籍所在地乡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方能获得住院医药费用补偿。其补偿起付线、补偿比例按规定标准执行。

参保人员同时又参加了其它商业保险的补偿。对其在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患者或其亲属须持所需要报帐资料原件报结医药补偿费用。

对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对象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定,事前事中及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办理程序按民政相关规定执行。

对参保孕产妇补偿。孕产期保健检查诊疗服务项目实行定额补助每人100元,住院分娩平产的每例孕产妇定额补助400元,剖宫产按普通住院病人报销费用。

提高住院医药费用中的中医药费用补偿比例。住院医药费用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草药、中医诊疗费用、经市药监局批准的院内中药制剂和中医适宜技术的费用补偿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县内医疗机构由收费软件自动结算,县外医疗机构手工审核分类结算。

提高床位费用限额。在物价政策范围内,一级(含乡镇)医疗机构床位费用最高限额为15元/日,二级(含县级)医疗机构床位费用最高限额为35元/日,三级医疗机构床位费用最高限额为40元/日。本县内乡镇医疗机构取得物价部门批准收取床位费用超过9元/日标准的依据,以及县级医疗机构取得物价部门批准收取床位费用超过11元/日标准的依据,报县合管办备案。

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可对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数额较高参保居民进行大病二次补偿(大病二次补偿方案根据当年基金使用情况另行制定)。

4.不予补偿范围

下列情况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偿范围:

因工伤、交通事故、打架斗殴、自杀、犯罪行为及酒后闹事而发生的医疗费用;

医疗事故、司法鉴定、劳动鉴定、职业病等发生的费用;

在盈利性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

使用的非基本用药及非规定诊疗项目目录发生的医疗费用;

近视矫正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疗法、营养疗法、磁疗等发生的费用;

各种美容、健美、减肥、增高、增胖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形手术等发生的费用;

假肢、义齿、眼镜、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费用;

各种自用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费用;

治疗性病和戒毒费用;

特殊检查(如核磁共振等)、特殊材料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不报销的辅助检查等。

5.补偿方式

(1)参保者在本县内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凭《*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或户口簿可自由选择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转县外医院就诊由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出具转院相关证明。

(2)参保者在本县内定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使用合作医疗专用三联处方,在家庭账户余额限额内,由病人或其亲属在报销登记簿上签字生效,家庭账户余额不足部分由居民自行承担,村卫生室垫付的医药费用每月凭专用处方、门诊补偿登记薄到乡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经审核,凭审核结算单到乡镇卫生院报结补偿经费,其补偿经费由乡镇卫生院垫付。

(3)参保者在本县内定点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及其门诊部门诊实行现场报销,即随看随付随报,并由病人或其亲属在报销登记簿上签字生效。参保患者需住院治疗在入院时出示《合作医疗保险证》和身份证或户口簿,医疗机构核对其真实性,保存《合作医疗保险证》原件和身份证或户口簿的复印件,预付医药费用,出院时结清后退还其《合作医疗保险证》。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相关材料报乡镇、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审核,后由县财政局复核直拨其垫付的医药补偿资金。

(4)参保者在县外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本人自付医药费,治疗结束后凭有效发票、一日清单、医院诊断证明、出院证明、《合作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或户口簿等证明材料,到所在乡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审核报结补偿费用。

(五)违规行为责任追究

参保人员转借、涂改《合作医疗保险证》的,其证为无效证件,定点医疗机构不予补偿医药费用。借出证者当年再无权获得医药费用补偿,并由管理经办机构没收证件。借出证者和借证者骗取基金行为由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经办机构查处,所骗取基金必须如数退还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对态度恶劣、拒不退还、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定点医疗机构及相关经办人员在接诊参保患者、垫付或支付患者医药费用时,必须认真核对其身份真实性,并在其《合作医疗保险证》内如实进行填写相关信息。对发生的门诊医药费用未如实在《合作医疗保险证》内记录填写的,由医疗机构和相关经办人员按发生的医药费用3倍进行赔偿,对情节严重的,将取消经办人员从业执资。对制造虚假证据等套取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按发生的医药费用3倍进行赔偿。

三、实施步骤、任务及职责

(一)宣传动员(*年10月至*年11月10日)。各乡镇及时召开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会议,对乡村干部和医务人员做好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标语、板报、宣传车、手机等宣传通讯工具,采取多种方式,向居民宣传2009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重点是如何办理参保手续、补偿标准、补偿程序,帮助居民群众消除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思想顾虑,增强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深入了解居民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和引导工作。

(二)收取居民自筹资金(*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各乡镇要明确责任,在做好深入细致的政策宣传基础上,采取乡镇领导驻村,乡、村干部进村入户等多种灵活方便的方式,积极筹措居民自筹资金,向居民户出据《重庆市新型合作医疗收费专用收据》。广泛挖掘社会各界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关注,多方筹资解决特困乡村居民参保自己出资困难的问题。城乡居民缴纳参保费用截止时间为*年11月10日,收取的居民自筹资金于*年11月15日前存入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专户。

(三)基础信息管理(*年10月10日至*年12月31日)。各乡镇在收取居民自筹资金的同时要做好《参保人员登记表》的填写、校核工作,在*年12月25日前完成参保人员基本信息资料的校录、入保、激活,《合作医疗保险证》打印工作,在*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作医疗保险证》的发放到户工作。

(四)补偿标准执行和监管(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各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对参保人员医药费用补偿标准、兑现落实补偿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就诊补偿信息要及时准确的录入专网,县乡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申报的医药费用进行严格审核。县乡监督机构按职责规定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规行为,确保制度规范运行。

四、工作要求

各乡镇要认真组织学习制度和方案,准确把握政策,制定完善本乡镇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切实落实各项责任,抓紧抓落实各阶段具体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相关制度,从快、从严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健康发展。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第9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

连云港市卫生局建立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整合连云港市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存储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管理数据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同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可靠、及时、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卡作为卫生部大力推出的卫生服务管理新方式,其建设、发放与应用也依靠信息平台的功能。连云港市卫生局(包括县卫生局)明确市、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协助卫生信息中心做好健康卡管理与发卡服务工作,同时明确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信息库,将采集的发卡基本信息上报到省卫生厅,并与省公安厅身份证数据库进行比对。目前,连云港市已累计2批次提交约340万条发卡人员信息用于数据比对,匹配成功的约有270万条。通过验证的居民进行分批制卡、发卡等相关工作,目前已经成功制卡10万张。

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系统接入层,并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如右图所示。

在最初的设计中,“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共享、服务、管理、协同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平台共享:包括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数据共享。即在现有的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基础上,利用平台技术横向贯通各项业务。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为支撑,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促进健康信息共享,并且整合与共享各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需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过程健康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为实现这一愿景,一方面信息系统收集来自居民自身、临床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的信息,并允许各方查看调阅,另一方面需实现跨机构系统、跨医院对诊疗数据的交换共享。

平台服务:主要提供面向居民、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的门户网站。该门户网站可为居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自助管理、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养生保健、疾病百科、药品指南、自测疾病等相关医疗信息功能;可为医务人员提供电子病历管理、浏览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信息和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的服务,并可查看相关继续教育知识平台;可为卫生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浏览,及时地分析各个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并能够信息至相关部门。

平台管理:即卫生综合业务管理,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应的情况,为统筹全局提供数据支撑。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卡管理、医疗服务统计分析、医疗保障(新农合)的运行监管分析、基本药物管理等相关功能,能够为辖区内其他各部门以及上级部门提供医疗卫生分析和数据支撑。

平台协同:主要通过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事件管理等机制,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服务。主要包括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协同(包括就诊信息,双向转诊,网上预约等服务),也包括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业务联动等。

分阶段实施建设

2011年9月,连云港市正式启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同时确定了同步进行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建设目标是要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医院就诊卡、金融卡、新农合保险卡等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功能,并做到方便实用。

根据项目要求,连云港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分布实施。首先建设连云港市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等3个行政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徐圩新区等3个园区,共计80万居民。辖区内有市直属医疗机构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112个。项目建成后,能为市辖区80万城乡居民每人提供1份电子健康档案,能将辖区内6家市直属医疗机构,2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和相关业务协同。项目建设完成后,紧接着移植应用到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市辖四县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

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项目从设计实施到验收上线,持续了超过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项目分阶段、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项目建设分成四个阶段:

项目需求阶段(2011年09月~2011年11月):该阶段卫生局与承建方共同成立项目实施团队,在项目启动会上由市卫生局领导介绍项目总体情况并进行全员动员,承建单位介绍公司情况、参与项目人员情况及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详细情况及工作计划。项目启动会结束后形成了《项目启动会备忘录》,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启动会召开时间、地点、人员、各项目小组负责人员及联系方式、卫生相关单位提出的问题或建议、系统上线的时间或者安排以及需各承担单位帮助解决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