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黄河颂教学反思

第1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第2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选用了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例如分析作品歌词的含义及旋律的变化,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完成于1939年3月21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当我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

2、老师选择了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空间,不断培养我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在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老师用骄傲自豪的神情告诉我们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自豪感。老师利用课上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我们来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音乐要素的变化,通过对旋律、音色、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我们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牛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为之陶醉,仿佛置身其中,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我们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选择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教材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对广大青少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我们的老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注意到完成德育的渗透内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进行民族性、思想性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重要的,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始终。

1、从音乐的标题分析:我们的老师选择了音乐标题鲜明,民族性、思想性、概括性、革命性强音乐作品对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如: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品标题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革命性。在学唱《歌唱祖国》时我们从音乐标题上看就知道是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我们从标题上看就能分析出这些歌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革命性。

2、音乐作品中从音乐的历史背景分析:《黄河大合唱》是唤起中国人民决定抗战的决心作品。歌曲《歌唱祖国》是1950年9月的作品,歌曲充满着对新中国深厚的感情,全曲具有深情、豪迈的旋律,畅想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歌曲《我爱你,中国》表达了改革开发的中国正在迈向新世纪。由此看来每一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音乐的教学目的分析:很多音乐作品能使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启发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我们广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尊师重教的歌曲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校园灯光》等,当我们演唱这些歌曲时,我仿佛看到了微弱灯光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而充满了对老师无比的爱戴。在音乐作品中表现热爱党、热爱祖国有:《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长江之歌》、《黄河颂》、《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些作品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音乐作品中表现热爱劳动方面的歌曲有:《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反映对大自然、生活热爱之情的作品有:《春之歌》、《我爱水乡美》。表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作品有:《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竹竿容易弯》等,通过演唱这些作品能唤起我们团结互助、热爱集体思想情操。音乐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音乐作品不仅有着艺术性,更重要的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同时又使德育内容贯穿于全部教育的始终。

第3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一、创设导入情境渲染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新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在教《黄河颂》一课时,可作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黄河颂》,诗人更是独具匠心地把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与黄河内在的精神底蕴紧密结合起来了,面对黄河,诗人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困苦危难之际,水深火热之时,是你的一声怒吼,唤起了华夏儿女抗争的不屈信念;是你的磅礴气势,延阻了日寇妄想迅速入侵的铁蹄。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过课文中提供的类似情感体验的课文,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其情感体验的形成。如:以教学《羚羊木雕》和《土地的誓言》为例,针对《羚》的情节和内容特点,我侧重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并在演完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编这样演,让学生在编演和欣赏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真情、课文的真意。而在教学《土》的时候,考虑到现在城市里的中学生没有过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在浓墨重彩地介绍完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就调动了记忆的所有内存,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围绕课文主题,或正或反、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娓娓道来,学生在静静地聆听过程中思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我所预设。的情境,逐步体会了作者的真情,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文特定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引入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一个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之中,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思想和感情丰富了,逐渐进入了“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佳境,既有所思,又有所感,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完《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后,我又特地讲述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然后引入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当女娲再次来到人间,看到她数以十万计的儿女无辜地在东南亚大海啸中丧生,她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教师的激情点化与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推动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翅膀的展开,在如此新颖而又独特的情境下,学生捕捉到了从未有过的写作灵感,既紧扣住了女娲的形象,又写出了新意。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传之以情,以情激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第4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形式,通过歌曲演唱,体验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满怀深情地欣赏作品的乐章片段,感受到大型声乐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以及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通过鉴赏和分析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黄河颂》、《黄水瑶》、《黄河怨》、《保卫黄河》

2.难点:《保卫黄河》

三、教学过程

师: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上这节音乐课,上课之前,先提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

生:母爱

师:我们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是母亲哺育了我们,那么同学们说,是谁哺育了我们亿万华夏儿女,养育了我们的炎黄子孙呢?

生:黄河,

师:是黄河像母亲一样抚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所以我们又叫他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黄河母亲的身旁,去倾听一个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吧。

教师接着放《黄河船夫曲》,播放视频的同时引出创作背景

师:这是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画面描绘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是团结的,是坚强不屈的。不知同学们注意听了没有音乐中还有笑声,并且在第二个画面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那又预示着什么?(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表明抗战注定要胜利)

教师介绍词曲作者、大合唱定义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

师:亲爱的同学们,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母亲河的庄严颂歌,

问题

1.为什么要用男中音

男中音的音色厚实、坚定、深沉、壮烈,适合表现黄河的伟大形象。

2.听完这首歌的感受

感受到黄河巨人的形象,和她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强不屈,胜利属于我们。

师:我们知道,黄河是美丽的,自从华夏民族诞生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两岸创造着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突然有一天,日本侵略者来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教师接着放《黄水谣》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何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师;战争是残酷的,有这样一位妇人,她的丈夫死了,孩子被杀害了,自己也被日本鬼子糟蹋了,下面我们再来倾听位妇人痛苦的哀怨(分析歌词最后一句,预示着要反抗)

教师弹奏钢琴演唱。

面对敌人的残暴,我们不会惧怕,因为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奋起反抗,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教师播放《保卫黄河》视频

师:这就是第七乐章,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乐章为要用轮唱的演唱形式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感觉。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表达了人民群众活泼、乐观、积极的情绪,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好下面我们来演唱和感受一下。

学习了《保卫黄河》,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冼星海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正是这种追求使他创作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祖国母亲。

亲爱的同学们,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不怕困难,战胜了一场场自然灾害,怎能忘记汶川玉树那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是永远也压不夸的。

四、课堂小结

第5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谈谈笔者使用的几种方法。

一、跨越不同学科,联系比较,提出疑问

不同的学科由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教学,彼此看似无关系;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思想认识上,却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整体中,狭隘的学科观念会禁锢学生自由的思想,隔断创新的联想,僵化认识的活力。于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融合成各学科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要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联系中提出疑问,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黄河”一课的导入中,笔者首先播放了《黄河颂》的MV,有声有色的视频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安排,是因为笔者课前了解到语文学科刚学了《黄河颂》这首诗词。当学生兴奋地听着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这首诗歌时,笔者提示:“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这首诗歌,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现请你们把语文书拿出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黄河颂》中所指的‘高山’是什么山,黄河为什么奔向‘东南’,又奔向了什么之边……找找社会书与语文书在表述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喊道:“语文课讲‘奔向黄海之边’。老师,为什么语文书讲的和社会书上‘注入渤海’不一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质疑:难道语文书印错了?还是作者没有学好相关知识?……你一言我一句,议论纷纷。笔者见时机成熟,便及时引导:“两本书和作者都是对的。你们要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母亲河――黄河’一课,只要认真听,听完你就会明白了。”

在上述例子中,笔者运用的新课导入方式能迅速地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为“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这一教学难点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笔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信任和学习的教材居然因学科不同而表述不一。虽然一度误认为教材印错了,但敢于质疑权威的自主意识敞开了学生的创新之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有价值。

二、跨越教材编排,联系旧知,加强实效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可否认,初中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只专心于本册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会联系、回顾已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已学相关知识点框架,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框“辽阔的疆域”讲得是中国的位置和范围。笔者问:“中国是不是一个区域?”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继续追问:“如何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联系了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一课内容。见机会成熟,笔者立即用PPT呈现了当时上课时使用的板书。(如下图)

因为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教学中笔者曾要求学生将该板书誊写到书上,所以大部分学生有印象,再次见到觉得眼前一亮,表示“很眼熟”,纷纷对照着这个熟知的板书查找文本和地图,探究活动自然展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过程,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更好的效果。

除了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加强在学知识的效果,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同单元知识加强本课教学效果,更应该成为常用且可信手拈来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长江”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类似前一课“母亲河――黄河”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基础知识由学生利用小组学习自主解决。然后,笔者先用PPT出示表1。

表1

待学生对照地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后,笔者进行过渡:“北有黄河孕育中华文明,南有另一条母亲河,是长江。”随后出示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8分钟之后展示结果。

表2

表2形式有点类似文本,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操作,展示结果时学生也显得信心十足,因为看似“依葫芦画瓢”的新课导入具有精妙点化的功效,很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点,接下去的教学只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即可。这种找就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乐趣和自信心,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跨越课堂时空,巧引时政,延伸教学

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往往和教材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敏锐地捕捉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下热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克服课堂局限,拓展教学的路径与时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问题。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无视历史,声称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发现该岛。由此引发争端。后日本又对编写初高中教科书指南进行修改,把与中韩有争端的和竹岛(韩国称独岛)明确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争端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争议焦点。现代媒体这么发达,在校的中学生早有耳闻而且普遍很感兴趣,但限于能力,一些事非无法明辨。于是,笔者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第6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钢琴;创作;发展

1 钢琴音乐的传入

众所周知,钢琴产生于欧洲,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向明万历皇帝进献一架古钢琴。利玛窦是最早将古钢琴传入中国的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现代钢琴陆续传入中国,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钢琴音乐逐渐在中国流行,从此,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诞生发展。

2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2.1 萌芽起步期(1910~1929)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发展。受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音乐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小品,在创作手法上模仿欧洲甚至生搬硬套欧洲的作曲技法,但从一开始就将西方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紧密结合,例如: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1915),肖友梅创作的《哀悼引》(1912),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指出了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正确发展方向。

2.2 艺术创作雏形时期(1930~1949)

30~40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试、旋法为基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方法方面,他们在总结西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

2.3 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

我国作曲家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编而成,赋予传统民歌以新的艺术生命力。

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

2.4 具有标题性的改编曲时期(1967~1979)

这段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反映出当时现实的政治观念和历史生活,集体创作较多,独立创作的中国钢琴曲很少见。对中国传统古曲进行改编,产生了一些钢琴独奏曲,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器乐方面进行了尝试。中国民歌的改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技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吸收了许多西方近现代和声技法及创作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1973)和《梅花三弄》(1972)等,都显示了改编技巧的成熟。

1966年,中央小组有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想法,殷承宗主持这项工作。于是,殷承宗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盛礼洪(主持配乐工作)、储望华、刘庄一起执笔,在指挥家李德伦、青年钢琴家石叔诚的协助下于1969年完成了这部《黄河钢琴协奏曲》。全曲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拼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了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钢管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象征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已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三乐章《黄河愤》,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钢管乐的阻塞表现了敌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的苦难。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斗争精神,虽然它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并不影响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并对今后的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浩劫”时期的重要创作实践。它从《黄河大合唱》中选择了适合运用于协奏曲的部分,用新颖的音乐语言阐发出在大合唱中没有充分揭示的内容。尽管技术手法上还有值得推敲之处,但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2.5 80年代后风格技法多元化时期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演奏、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相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结合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提高了原有的创作水平,产生了新颖的平台视角,创作方法走向多元化。例如赵晓生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1985),《辽音》(1990),《太级》(1987),《简乐四章》(1986)等。其间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1979)《山林》通过对祖国南方大自然的热情歌颂,抒发了作曲家对家乡、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作品中可感受到严冬过后,祖国重新焕发出的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在音乐风格上,作者挖掘苗族“飞歌”调式特性音调的美学内涵,运用专业技法,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予以阐发,提供了吸收民族间音乐营养的有益经验。总之,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令人兴奋、充满希望的新时期。

探究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轨迹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风格的演进经历了不同的认识发展过程。由于各个时期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作家自身民族意识的迥异,作曲家对钢琴作品创作的理念也各有所异,却呈现出一种不断发展完善的趋势:1949年以前由萌芽起步期、艺术创作雏形期组成,钢琴音乐作品所呈现出一种共同的风格特征,即把具有民族音调作为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对风格的认识尚处于形式化的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17年,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步繁荣期,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主要手段是引用我国传统的民间曲调与创作具有民族音调的旋律。传统音乐的钢琴改编及和声酌民族化探索,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期间虽然钢琴改编曲是钢琴音乐惟一的创作形式,可钢琴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可谓钢琴音乐风格的转折期。直到1977年以后,钢琴音乐的创作才摆脱了思想意识形态的束缚,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而凸显出个性化和多样化,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理解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第7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抒情歌曲;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职称论文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创作体裁广泛、作品成果丰富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音乐的民族瑰宝,被人们广泛流传。解放后至今,文艺界对冼星海及其作品的研究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提升了人们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认识高度,树立了他在我国音乐界崇高、不可动摇之地位。

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的创作大多数在他从回国之后,至前苏联之前的这个阶段。虽然在数量上不多,但它们在冼星海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抒情独唱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类似于普通的艺术独唱歌曲,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和普通独唱歌曲不同的是,它们贴近现实生活,反应时代强音,更讲究情感的宣泄,情绪的表达,旋律更为悠扬,曲调朗朗上口。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歌曲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纯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如《夜半歌声》、《热血》、《江南三月》等;一类是富有战力的反抗外敌侵略的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黄河怨》等。他所创作的抒情独唱歌曲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

一、形象化的音乐特征

在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常常以革命群众或生活中的普通人为创作对象,他是继聂耳之后又一个注重音乐形象刻画的作曲家。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冼星海的音乐既能充满深刻的表现力,又可以使得深刻性与易解性达到融合。作品常用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以及清晰、规整的构思来完成作曲家对形象化的追求。

在上文对歌曲《黄河颂》的分析中,笔者提到过,这首歌曲就是冼星海注重形象化创作的典型力作。冼星海在创作《黄河颂》旋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他曾对别人说:“《黄河颂》太难写了,我谱出了三个,但一个也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写了一整天的《黄河颂》,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我一定要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新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昆曲是有些旋律带点颂歌味道的,但不能表现出黄河的伟大战斗气概。”1现在看来,冼星海的踌躇是因为冼星海找不出能够刻画黄河形象的旋律,黄河既浩瀚又宛转,总的说来又很壮丽,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着实给创作增添了难度。不过,最后在作曲家的努力下,一条既雄伟又刚强的旋律还是出现在他的笔下,黄河的体态和性格、精神,都在《黄河颂》的旋律中展现。

冼星海的形象化创作手法在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绘时也表现得十分非常惟妙惟肖。如在《江南三月》中,三段歌词分别呈现了蝴蝶纷飞、柳叶长垂、油菜花开等自然环境的景象,作曲家在音乐上灵活的以附点节奏为素材,以平缓的旋律进行为形象刻画手法,描绘了这些自然景象灵动的气息,对初春之时万物苏醒、大地回春的环境做了精准的勾勒。再如《二月里来》,歌曲歌颂的是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努力生产、自给自足的生活景象,作曲家对于这样的画面也做了恰当的处理,旋律走向和节奏安排以及艺术处理都尽可能满足了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之时,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生产劳作的图画。

二、乡土化的音乐特征

在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歌曲中,十分注重对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他可以根据不同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加工改变民间音调,使之符合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而又富于不同个性特色的歌曲。关于民族音乐形式,冼星海说到:“民族形式是反映某个民族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的方式,是形成民族特有的风俗与气派的一种东西。”他还进一步指出:“重视民族形式问题还能提高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2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民族形式的被尊重,无疑是发扬民族的自尊心也就是一切艺术都不应该忽略的一点。”3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令冼星海的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二月里来》是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的《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分节歌曲。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南方民间小调的色彩,采用了我国五声音阶创作,属于降a宫调式。歌曲的旋律舒展流畅、线条委婉,感情细腻而真挚,具有清新的民族风格。

谱例一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谱例看出,歌曲的结构短小,是由承上启下的四个!乐句组成,一般的江南民歌也都是这种结构模式特征。旋律没有大的起伏和跳动,基本上在五度之内上下波动,也显示了南方民间音乐含蓄、内敛的性格。节奏上附点音符的使用增添了惬意之感,哼唱起来更有朗朗上口的轻松愉悦,而这首歌曲比较特殊之处在于句尾长音的停顿总用装饰音来修饰,巧妙而衔接自然。

不仅是《二月里来》这首短小的歌曲具有强烈的乡土特征,《黄水谣》这种长大的抒情歌曲中也蕴藏了强烈的民族气息。《黄水谣》由三个乐段组成,其中第一乐段,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转调手法上看,都彰显民间音乐风格及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谱例二

这首歌曲第一乐段建立在e宫调式上,但旋律的第一句却让人在调式上产生b徵的感觉,而从第二句开始,歌曲就慢慢地向e宫调式过渡,这种转调手法类似于民间移调,不用特定的和弦模式,通过音与音的自然衔接,不露痕迹地将音乐过渡到同宫系统的其他调式当中。旋律上的起伏比较大,这一点又与陕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相关,陕北民歌向来以高亢、率真见长,而笔者认为,《黄水谣》的这段旋律之所以采用起伏大跳的旋律手法,除了描绘黄河翻滚流淌的气势之外,也包含着陕北民间音乐的性格特征,歌曲中的乡土化特色展现的清晰明朗。

冼星海歌曲的乡土化特征,不单单体现在旋律的安排上,在节奏节拍的处理方面也体现着民族特色,有很多歌曲的节拍经过多次变化,如《黄河颂》从2/4到3/4,再到2/4,最后变成4/4,这种节拍变化类似于我国民间音乐灵活的板式变化,充满了浓郁的民间乡土感。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旋律还是节拍,“乡土化”特征在冼星海歌曲中的展现是多角度的。不难发现,冼星海十分擅长研究民间音乐的特征,并且能够巧妙地将民间音乐音调运用在自己的歌曲当中,这种做法体现了作曲家的民族精神,也用实际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雄壮美的音乐特征

冼星海在纪念他的老师法国伟大的作曲家保罗.杜卡的文章中曾这样写到:“这导师的最大贡献,除了雄厚的,富于伟大想象的作风,准确的表情,平衡而紧凑结实的曲体之外,他是被称为”近代音乐的‘力’,我现在写信来纪念他,正不知我国的音乐界,几时才能把一点这个‘力’移植到我们祖国奄奄的乐魂里。”4通过冼星海的文字,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审美追求——力量,他对这种雄壮美的喜爱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人格中的雄壮美、崇高美紧密相连的。

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常常彰显伟大的气魄,雄亮、宏伟、充

满气势的音乐风格在冼星海作品中颇为常见。他当时所处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急需有能够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出现,于是他便创作了一些关于抗敌的革命歌曲,如《太行山上》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认为:“只有民族性的壮气,才能启发整个民族的兴奋。歌声越是激昂悲壮,民族的前途就可以肯定是越来越有光明。”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雄壮美”这一艺术特征主要通过一下几种创作手法来完成。

1、大跳音程构成的起伏性旋律。

在《黄河颂》中,一句旋律从d1进行到f2,一个十度的跨越立即彰显大气凛然的气魄。而后,旋律经过几个来回又恢复到e1,形成此起彼伏之感,浑然有力。谱例三:

2、由密集逐渐变为宽广的节奏

让我们看看《黄河怨》的例子,谱例六这一句的节奏先以6/8拍宣叙的特征密集地涌出,之后的3/4拍突然放缓,增强了顿挫及力度感,由快到慢、由密到缓,使听众感到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为之后的爆发作了铺垫······最后,“血”字上拖腔的使用,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平稳感,扩大律动,直到“债”字6拍的出现,节奏放到了最宽限,大气之感又展现得酣畅淋漓。

谱例四

3、赋予力量感的长时值尾音

与其他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不同,在演唱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尾音的时值经常偏长,并需要演唱者赋予强大的气息及力量,这类音符往往象征必胜的信念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一股雄壮的气势直冲而上。尤其在歌曲的结尾,这种长音频繁出现,并且在一个较高的音区展现,形成慷慨激昂的高潮。

冼星海这种“雄壮”的创作风格不仅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冼星海人生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也造就了他的意志,使他的人格气质中蕴藏着一种永不屈服的斗争力量。冼星海的学生李凌在回忆中谈到:“对于打击,星海是永远也不愿低头······星海对于温柔,或者说消极的哀怨、忧郁,好像没有缘份一样。”他的朋友马思聪对他的印象是:“星海什么都不怕,他是连学不好也不怕的······他的纪事是一连串的苦斗······他有气魄,有粗野的力,有诚恳的真情。”5的确,冼星海的作品除了体现宏伟磅礴的气势和势不可挡的战斗精神之外,也仿佛在教育人们对待困难要有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当挫折摆在眼前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哀怨,而是要从这种悲痛中挺起来,要从痛苦中获得重生的力量。在冼星海的歌曲中,我们很少能听见哀怨的小情调,那不属于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虽然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痛苦哭诉的音乐段落,但跟随着的往往都是痛苦中的觉醒,音乐在叹息之后总是呈现大段有力量的旋律,鼓励人们重新崛起。从人生观到社会价值观,冼星海都秉承着一股坚忍不拔的力量之美,在他的歌曲中,永远是压不倒、战不败的雄壮之胸怀。

四、细腻化的音乐特征

所谓的细腻化表现手法在音乐学术界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细腻化的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创作手段勾勒细致的艺术情感。在中外史上具有细腻风格的抒情歌曲曲库中,大多采用的艺术手段都不是夸张、复杂的,朴实、含蓄的旋律、节奏和装饰展现的艺术气质才最涌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冼星海的歌曲《夜半歌声》就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这首歌曲处处让人觉得细腻、委婉,耐人寻味。比如说在描写夜半情景的时候,歌词中写到“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每三个字的旋律都表面听起来感觉在同一音高上,这种做法恰到好处的勾勒了阴冷、潮湿、凄凉的夜晚,而我们仔细观察谱例,会发现旋律并不是单一的在同一音高上反复出现,而是有向下二度的游离(如“雨淋淋,花乱落”),这就是细腻的表现,正因为有这种小幅度的旋律运动,人性化的味道才流露出来。 歌曲《黄河之恋》是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它被当作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在当时轰动了全国。救亡歌曲一般具有战斗精神,旋律果断、刚烈,进行曲式的风格融入其中。这首歌曲的引子很有特点,是主人公向母亲陈述的一句话,这句旋律有宣叙调的叙述特征,而结尾的四个字又带出了悲壮的情感,旋律转换成长线条的音调组合。

谱例五

从宣叙转咏叹,细腻的情感不经意间流出,旋律在五度音程之间起伏徘徊,既包含着无奈的情绪又预示着反抗。由于歌曲后半部分激烈斗争的音乐风格,对比之下这一句引子更显精致,韵味十足。

从多处细腻化的表现手法上看,冼星海不失为既拥有博大气度,又拥有细腻情怀的作曲家,他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态度,永远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结语

冼星海的声乐作品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抗日救亡情绪日益高涨的那个时代,冼星海的歌曲就像人们的精神支柱,只要唱起那些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歌曲,就能找到希望的曙光,就能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

第8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9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情激学,就可以达到实现教学目的,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师优美的语言和真情的投入中,借助现代视听工具,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求知。导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通过这样创设教学环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黄河颂”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语言富有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 创设情境,体会感悟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中学语文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课文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环节”教学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导演。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出充满生活味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体会感悟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在理解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会深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体味文章反映的生活现实,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思想感情。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种把全体学生都引入到创设的情境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此不疲,受益颇多。又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因为学生大多数看过由“木兰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的还是动画作品,因此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为了引导学生入情,我充分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要求学生将课文木兰诗改编成课本剧,选好各种角色,准备好各种道具,进行彩排和会演,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演出后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受到人格的熏陶。

第9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陕北民歌 钢琴改编曲 演奏方法 演奏技巧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琴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中国钢琴作品也纷纷涌现出来,更被诸多钢琴家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所表现的美学品格,思想情趣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在这些作品中,更有一种山水意象和善美精神。同时,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义所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以民歌或创作歌曲为主题改编的钢琴曲无疑在我国钢琴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并非是单纯的改编,而是重新进行了组织与整理,类似的做法在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中,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做法。它们绝大多数为取材于民间音乐的标题小品或主题变奏曲,其旋律流畅突出,和声简明清晰,民族色彩鲜明以及更多考虑到钢琴演奏的实用性。因而它们比较容易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这些民歌小调或传统音乐曲调。不仅具有广泛流传,容易演唱等特点,在创作技法上这些小曲都将民间音调与特定的和声语言想结合,织体处理精致,具有较鲜明而强烈的民族风格。而且,这些乐曲还具有很强的演奏效果,许多作品成为钢琴家们经常在国内外演奏的曲目,及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曲目。

陕北民歌是广为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歌,是陕北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和体现。信天游产生并流行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影响了陕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成了民歌尤其是山歌的流传。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歌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色。由陕北民歌曲调改编创作的钢琴曲,可谓是中国钢琴作品里最广为流行的曲目,由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音乐文化,特殊的环境背景,从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例如常被钢琴家们演奏的《兰花花》、《翻身的日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南泥湾》、《兄妹开荒》、《黄河船夫曲》、拥《军秧歌》、《军民大生产》、《工农齐武装等》。这些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些陕北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歌曲已成为大家非常熟悉喜欢的旋律,再去欣赏钢琴曲时,基本上没有理解障碍,反而从中更能感受到钢琴特有的声响、音乐、和声的变化带来的新的享受。因此,由此改编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上也有着相应的独特方法和技巧。

一、旋律歌唱性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曲如《绣金匾》、《松花江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甚至《黄河》钢琴协奏曲都是听众普遍接受和喜欢的音乐文化作品,因为他们有以优美的民族旋律为基础的美感,以及融合传统音乐的演奏法、装饰法、音型法等等。要弹好旋律首先要认真读谱,找到旋律的动向,语言,韵味,形态。要弹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靠自己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意图,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思想中的音色,表现的内涵、语气等等。每一句旋律都要有恰当的呼吸,旋律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要主次分明,句尾的旋律也要有始有终,但不一定都是渐弱,有时需要渐强,渐慢或逐渐消失,这都要根据作者的意图而定。在弹奏陕北钢琴作品时,应当先了解曲子的创作年代,及相关改编民歌创作背景。民歌是钢琴曲创作的源泉,故若能熟悉民歌,演奏钢琴曲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例如,《绣金匾》这首作品以陕北民歌《绣金匾》为素材。配以生动,丰富的钢琴语言,表现出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军民无比喜悦的心情及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匾,是一种表示尊重或用来颂扬某人某事的长方形木牌或绸布。通常镶上或绣上颂扬文字。在陕西关中一带,人们为了表彰,赞颂某人某事,一般先请人把颂扬文字写下来,再由妇女们一针一线绣到绸布上,这便是绣金匾。绣金匾是一件隆重的事,妇女们在绣金匾时总是抱着非常忠诚的心情,民歌《绣金匾》所表现的内容就是这样。 转贴于

《绣金匾》以亲切充满深情的民歌曲调,以一腔真挚之情歌颂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就已在陕北解放区,解放后流行于全中国,钢琴作品基本上保持了原民歌朴素而优美的旋律,加以钢琴的织体,构成了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原民歌的结构是上、下两句,重复下句,使其更为完整而深情。这首作品也保持了它的基本结构。此外,为使其钢琴化,作曲家运用了中国乐器古筝的某些演奏法。

乐曲的主题表现的像丰满的齐唱,特别是右手的高声部更像是明亮且带有花腔的歌唱,不仅反应注意其旋律的清晰性,还应看到修饰旋律的花腔音符应轻声弹奏,以达到不干扰主线条的歌唱,还注意到灵巧为宜。因此,演奏者要把三十二分音符很清楚地弹奏出来,并突出旋律部分。

在演奏《绣金匾》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如歌唱般把每个月句动人的旋律表达出来,旋律要尽量演奏的婉转,那些突出的旋律音注意不要弹得太硬。特别是装饰音的演奏,虽然要明朗,但声音不能炸,生硬。

二、叙事性

在演奏某些陕北钢琴作品时,由于作者采用了变奏手法,创作上带有“标题”叙事性。所以这就要要求演奏者必须了解每个标题下特有的音乐性质和表现内涵。更突出音乐的叙事性,情节性。这种情节性音乐为钢琴演奏者在想象体验和理性分析上作了定向引导,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音乐理解的深度、广度。

例如,由我国着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这首乐曲是由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及当地曲调改编而成的叙事性钢琴曲,曲调构成简单,情绪缓慢,感情真挚,作者创作手法上安排了由“痛苦——斗争——胜利”的感情变化。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原来民歌本身的具有情节,也带有概括了人民斗争史实的特点。全曲由主题及八个变奏组成。在演奏主题和变奏一、二即标题为《苦难的岁月》。应注意抒情性。表现极其苦难的生活,旋律低沉、痛苦、朴实,但要注意演奏流畅,左右手旋律声部要清晰。

第二组标题《斗争》包括变奏三、四、五速度转快,由弱至渐强,象征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前仆后继的斗争,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地伟大胜利。

第三组标题为《解放区的天》这一段音乐速度是较快的,音色明亮而高亢,曲调抒情,把群众带到解放区和平生活和劳动的情境,体现出劳苦人民得解放的欢快而热烈的情境。

三、民族性

在一系列陕北作品中,我们很自然的感受到了特有的高原风情,亲切的人民歌唱,这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流淌的是我们自己民族的鲜血和热泪,讴歌的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英雄和亲人。陕北风味钢琴作品里,民族音乐性的增加,从而使大量优秀钢琴作品倍受欢迎。正如肖邦对波兰,李斯特对于马扎加,格里格对于挪威,格林卡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俄国都是他们各自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我国这些优秀的陕北音乐家们曾是那个伟大音乐时代的缔造者。

除了以上列举的音乐作品外,《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最熟悉和最受欢迎的中国名曲了,现在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被中国的钢琴家们完美的展现到了世界各地。诚然,这部钢琴作品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由于大合唱广泛流传并深受人民喜爱。使人们在欣赏钢琴协奏曲时,有了理解音乐的依据。在这部伟大的作品当中,既有陕北黄河边雄壮的船工号子声,又有陕北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情景;既有陕北革命根据地劳动生息,欣欣向荣的景象,又有中国人民满腔悲愤,斗志昂扬英勇杀敌的场面。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勤劳的中国人民不屈服侵略的革命传统意志,更代表了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精神意志。

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溶入了我们民族陕北特有黄河、黄土、高原、民歌文化。所以,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演奏者不仅要熟悉陕北文化,陕北民歌,更加要注意乐曲的歌唱性,抒情性。既要有动人优美的亲切旋律,也要有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黄河魅力,使全曲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加使听者仿佛身处汹涌澎湃的黄河之边,听到黄河的怒吼!不由得心醉神往,豪情万丈。

陕北风味钢琴作品,以民歌为原创,以旋律的歌唱为音乐内容和表现中心,所以在演奏时一定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内心的感觉去演奏,去表现情感的细微变化,并将这一切展现出来,使钢琴艺术真正地融人中国音乐文化,并为世界钢琴音乐宝库继续增添新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陶敏霞.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蒲方.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