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招生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突起,高职生已占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半。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些院校生源爆满,有些院校生源紧缺。在新的政策背景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吸引足够的、高质量的生源成为各高职院校竞争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招生工作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做好招生计划的编报工作

高校的招生计划即某一高校的年度招生总量,简称“招生计划”或 “招生规模”。

1.1跨省招生计划的编制

首先要了解该省的招生政策与办法,认真研读该省当年的招生文件。主要关注三点:第一是高职录取的批次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高专的招生批次在民办本科之后,有些省份还将其细分成第一、第二两个批次。第二是录取方式问题。在正常志愿录取结束后,不少省份采取了征集志愿的方式,这有利于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省份则征集志愿的环节,采取仅对本省院校实行补录的政策,这就不利于完成计划。第三是外省专业设置问题。一个学校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到外省招生。

1.2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三二连读和五年制)及中职毕业生(对口高职)招生计划的编制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三二连读和五年制)及中职毕业生(对口高职)。要认真研究哪些专业面向普高生,哪些专业面向初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要具体到某一个专业,还要研究普高生、初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数量问题。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都可以招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但有的专业不适合招中职毕业生。

1.3科类和分专业计划的编制

文、理科的概念在编制计划时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高考中的文科、理科,即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另一层是指文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哪些专业应招文科考生,哪些专业应招理科考生,文理兼招的专业其文理科生比例是多少,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要突出技能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大多数专业都可以文、理兼招。

2.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社会对它的认识、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高职学校本身都是从原来的重点中专、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其知名度还不如原来的学校。随着高职院校的增多,很多不同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和适应社会需求都争相开设相同的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宣传工作的好坏将决定高职招生工作的成败。

2.1把握好招生宣传的原则

第一,实事求是原则。对学校的宣传要采取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地信息,让社会、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信任学校。

第二,因地制宜原则。作为地方性的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学校在所处省份的招生计划一定要是最多的。

第三,团结合作原则。招生工作涉及面很广,单靠招生部门单枪匹马是不行的,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取得学院内部各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与兄弟院校进行友好合作。要搞好与生源学校的关系。要搞好与本省和外省招生部门的关系。要处理好与有关宣传媒体的关系。

2.2招生宣传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是网络宣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最普遍的渠道。将学校概况、招生章程、招生计划等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还可以设置考生问答栏目,使考生和家长在打开学校网站时能及时地找到想要了解的信息。

其次,利用报纸或者宣传材料进行宣传也是很有效的宣传方式,在省内各地市的主流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

第三,每年在考生填报志愿前都会有多场的高考咨询会,这也是宣传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招生队伍建设招生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招生工作高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制定选拔招生人员的标准。其二,要增强招生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其三,不断加强招生队伍的业务培训。其四,奖励招生效果好的招生人员。

3.保证网上录取工作的顺利完成

网上录取主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招生院校网上报到、核对招生计划、查阅生源报考情况;第二、省招办根据各院校的提档比例要求投出相应考生的电子档案;第三、招生院校启动录取管理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下载考生电子档案;第四、招生院校审阅考生的电子档案,用录取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确定预录取和拟退档考生名单,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省招办回传录取处理意见;第五、省招办审核院校录取意见后,向院校反馈录检意见,若同意,即打印新生录取名单,至此完成网上录取工作。

为了确保网上录取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招生录取领导小组和监察小组,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其次,要制定网上录取工作流程、网上录取工作人员职责、录取技术保障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还要配备招生需要的硬件设施,如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加强与各省级招办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主动保持联络,以协商、理解、合作的态度来完成招生任务。

4.及时完成数据统计工作

网上录取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如各分数段考生人数、专业志愿录取情况、各地区考生人数及比例、男女生人数及比例等。新生报到后,还要统计各院系、专业报到情况,未报到考生情况,这些数据对下一年的招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超美.浅论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科学编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1-133.

[2]谢玉平.高职招生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职业技教.2003,(2):60.

[3]赵居礼,赵绥生等.对高职招生状况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高校招生,2000,(4):40-41.

[4]杨红蕾,徐峰. 对做好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83-284

[5]郑超美.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星火.2005,(9):20-23

作者简介:

瞿懿(1980.6-),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团委组织部长、助教,经济学学士,2008年—2011年负责学院招生和网上录取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招生、旅游经济管理和学生管理。

第2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健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27-03[作者简介]周新韶(1974―),男,广西上林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物流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新时期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十以来,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直到“十一五”末期,全国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1300多所,各类在校生达1300万,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专业与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中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青年教师人员结构较为复杂

中国高职教育由于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专门培养职业高职教师的机构。青年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复杂,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升格或由行业办的学校转制而成。青年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升格前留校工作的优秀中专和大专毕业生,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但是理论基础不深,科研能力有限;一部分是公开招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是从企业引入的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的高职教育培训,教学经验欠缺。青年教师的来源广泛,学历不同,专业各异,给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青年教师敬业精神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里的青年教师多数是“70后”“80后”。在他们当中,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思想政治观念谈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职业操守较差,缺乏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刻苦钻研精神的问题,个别青年教师平时纪律散漫,对待工作热情不够、责任心不强,集体观念、凝聚力、协作精神欠缺,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起到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欠缺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时间短,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认识肤浅,不能很好把握教育工作的本质。有的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上完课就行了,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重视,不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知识结构陈旧,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影响了教书育人的质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理论知识空洞,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有违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四)青年教师职称与学历不对称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需大量招聘青年教师。他们之中,有些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有些是刚从行业企业转入高职教师队伍的。因为工作时间短且多数看重学历而忽视职称,他们职称普遍较低,仅有初级水平,从而导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称学历不对称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青年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师行业的低收入容易让青年教师心理失衡。同时,青年教师群体人数众多,他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婚恋、家庭、住房等现实问题严重困扰他们。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青年教师就很难把心思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或到社会兼职现象,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六)高职院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产生职业倦怠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缺乏对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定、科研能力、岗位津贴、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职业规划方面以提高学历为主,对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影响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现阶段,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一)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师者,以“德”为先。青年教师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责任,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师法等国家行政法规。高职学生来源成分复杂,主要有高考第四批录取、中专技校毕业生,有一部分是通过调剂志愿而来。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卑心理强。青年教师处在教育管理一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跟学生接触较多,在思想品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认真做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青年教师在职业选择、职业培训、职业通路等方面都需要有正确引导,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当中。

1.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前期准备工作

岗前培训首先对入职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的系统培训,组织考试和资格认定等工作。由于培训学习时间较短,这些内容需要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要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形势、本校的基本工作情况和管理制度方面做全面的了解。此外,还要对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职业初期的青年教师来说,主要解决自身“我要做什么”的问题,从不了解到逐渐熟悉、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2.加强青年教师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实践应用技能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其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议、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能力强、实用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使学生毕业上岗就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强度。在课程设计上,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1,即上“一节理论课”的同时也要上“一节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教师自己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支撑,更要精湛的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解决职业规划中“我能做什么”的问题。建立新老教师一对一“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导师作用,手把手教新教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能师学习,熟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授课技巧和过程等环节,反复模拟练习。其次,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学习锻炼,形成长效机制。在贴近生产实践工作一线过程中,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学人才。

3.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自主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科研创新、内涵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青年教师一专多能,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适当参加科研和创新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管理机制方面特别是经费和项目申请上要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成立校外企业科研开发基地,为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创造校外环境。学习应开展科研和自主创新的转化工作,思考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重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4.加强青年教师再培训工作,做好职业通路设计工作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作出调整。高职教育中不再存在以前“一本材料讲到老,备课一次管十年”的现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青年教师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要提高自己学历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学历,主动参加理论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开阔视野,保持社会发展的敏锐性。其次是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实施短期培养计划(1―3年)、中期培养计划(5―10年),学院要针对青年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培养层次和专业背景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双师结构的青年教师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培养,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在职业发展通路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自己的职业通路设计,不同时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使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三者联系起来,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为青年教师的职业通路辅平道路。

(三)加强高职院校制度管理,完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学院党委、工会、共青团委等组织要适当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在学院政策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在学历提高、实践培训、教学科研、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生活质量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与此同时,还需营造良好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克服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做到优胜劣汰,以管理体制和人性关怀造就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人才,为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委.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9-71.

[2]何红梅.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6):172-173.

第3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字: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共同

作者简介:吕俊(1983-),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王传金(1968-),男,山东郓城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王传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83-05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省内外中职-本科3+4衔接教育都在迅速发展,招生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江苏省中本3+4分段培养于2012年初起步,在这期间,众多专家学者针对3+4分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的衔接设置上,对于分段教学管理的系统研究较少[1]。因此,开展对3+4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一、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3+4中本衔接分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据此进行汇总分析,从而更好地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然而,由于目前中职、本科双方学校对3+4分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教学计划的日常管理缺失,对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不够,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全面贯彻。为此,中职和本科双方学校须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中应包括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和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

首先,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的组建由本科院校牵头,小组主要成员包括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共同探索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监控两阶段的教学过程的日常运作,使双方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严格遵照教学计划科学地开展,终止目前这种双方合作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让作为管理方的本科院校和作为实施方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能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强化衔接工作,保证教学计划的完全执行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2]。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还应该在专业部或专业院系的层面上加强教学合作,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协作小组,由双方学校各指派一人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双方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教务干事和班主任等。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主要作用是共同及时应对和处理两阶段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两阶段教学管理衔接的顺利推进。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就是为了方便双方学校共同探讨社会和企业对两阶段学生的岗位能力、技能水平、专业化程度等要求,制定贯通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中本衔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更有竞争力。

二、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

目前3+4分段培养自2012年起步至今才刚刚迈入第四个年头,第一批中本衔接的学生刚刚进入本科院校,而这批学生在中职三年的课程教学计划几乎全是由中职学校单方面制定的,中职学校也只是在原先三年制中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提高,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3]。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指导,很难保证中本衔接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缺少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中职学校教师对本科院校实际教学条件和应用本科专业教学程度的了解又不够,这些状况必然导致两阶段的专业教学计划脱节或重叠。

共同规范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主要操作流程是: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牵头,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合作,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协力参与制定中本衔接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双方学校和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三方面共同探讨中本衔接的毕业生在中职阶段、本科两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明确两个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整体设计两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宏观上把握两阶段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以便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然后教学计划提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讨论通过后定稿。教学计划一经确立,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全程监督该教学计划的执行,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负责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任何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或偏离。当然,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以不可避免的,教学计划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因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应加强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信息的反馈和汇总,并进行研讨分析,及时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相符合的地方,以便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让其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三、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本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基本是由双方学校各自独立去完成自己本阶段的教学计划。本科院校基本很少主动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中职学校也基本未就自己的教学情况如实详细汇报给本科院校,双方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上存在缺失,这必然导致双方学校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对接、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贯彻实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中本衔接中职段的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小、社会认知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学习生活,对专业的认识也不够,很容易厌倦专业学习,缺乏学习的后劲,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3+4分段升入本科院校的生源稳定性。甚至有一些3+4分段的学生在入学前是由其家长代为报名的,学生自身对于何为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并不了解,导致其学习过程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科院校却很少提前参与并协助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学风培养。

(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衔接的策略

双方学校加强教学合作,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两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绝对不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执行的[4]。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否达到录取本科的基本要求,同时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过程能否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需要双方学校都以积极的姿态互相交流与反馈,并进行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

1.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加强中本两校之间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对接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并将其制度化。两校的专任教师可以定期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材的科学规划处理、教学管理经验的分享等。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就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校际教研协作组,组织两校的教学研讨会活动。两校参加3+4分段教学的专任教师都加入工作QQ群,大家在群内踊跃交流,讨论教材、分析学生,每月还举行一次“同题异构”活动,选取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比赛,以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双方学校在两阶段教学运行管理上的顺利衔接。

2.定期开展师生交流。除了双方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外,还可以定期开展本科院校教师与中职阶段学生的师生交流交流会,充分把握“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请进来,即在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新生刚入学时,就由中本两校对接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共同组织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及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的解释说明,或者有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来中职学校为这些新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让这些学生在刚刚跨入中本衔接培养的大门时,就对自己所选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技能框架、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所选专业的信心,培养对所选专业的热爱,充分发挥调动学习的潜力和后劲,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走出去,即让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学生前往合作的本科院校,参观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训等场所,参与本科院校组织的技能比赛、文体活动,提前感受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消除对本科院校的陌生感。

上述交流活动都有助于这些新生充分认识何为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以便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激情、有后劲地完成学业,及早跨入本科院校,这对中职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狠抓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和完善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双方都至关重要。教学质量主要包含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目前尚没有构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是用学生成绩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考试的方式,包括两阶段在校期间的期末考试及转段选拔考试。现行的考试大多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是很不利的,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引导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二)应对策略

联合中职、本科及企业三方,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的社会评价机制,使得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能够对双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监控作用。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摒弃单纯的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思想,要明确教学活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该从多方面立体化的动态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而不应该是对最后结果的评价。如从教师个人方面可以考察教师工作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教材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教学方法策略的选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课堂的掌控等;从学生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课堂的反馈情况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推门听课、随机地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途径来搜集汇总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要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除了常规的笔试,还可以引入实践操作考核、形成性考核等方式;其次,避免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而更多的注重过程性考核,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升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另外,本科院校的老师还可以选取中职阶段一些主要的专业课程介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提前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达成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常州工学院要求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之前必须参加本专业工种的中级工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否则不予转段选拔。另外,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考核以学生中职学段学习的相关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进行考核,具体参考中职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由双方学校共同组织,中职学校负责过程性考核,比例占60%,本科院校负责终结性考核,比例占40%;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由中职学校提供场地和材料,常州工学院出考核项目并派专人负责监考,采用实践操作加面试的考核方式,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常州工学院还会同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随机选取几门基础课程,共同参与建设题库,再从题库中随机抽题,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指导后阶段的教学活动(如图1)。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其实就是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个角度对中本衔接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客观,也更具有说服力。社会评价小组主要由用人单位和本专业的行业协会牵头负责,成员包括学生家长代表、新闻媒体部门等。该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3+4分段培养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两个阶段入手,以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考察的指标,并将之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相关指标做比较,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检验中本衔接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程度,从而促使中本学校双方按照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和规格层次,确保中本衔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形势的职业竞争能力。由于目前3+4分段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才刚刚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所以社会评价还无法付诸实施。

五、共同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而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训场所、教学素材等狭义的资源,也包括服务于教学的师资等广义的资源。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由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模格局、政策扶持、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不同,导致其对接专业的发展规模、实训场所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囿于自身教学资源的贫乏,或由于实训场地狭小而压缩学生的实训时间,或由于师资力量的单薄而大班上课,致使不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专业实践的学习效果都要打折扣,这对提升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教学质量是相当不利的。

为此,双方学校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保证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共育高技能型人才的顺利进行。推动中本院校双方之间的深度融合,打破院系、部门、学校的界线,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利用率,以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为抓手,统筹安排双方学校的教学资源,项目共建、质量共进,发挥本科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本科院校带动中职学校的深入发展,促进双方学校互动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提升中本衔接的社会声誉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实训资源的共享

实训资源是实训基地内硬件设备资源与实训教师资源的总称。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校内的实训资源,因此实训资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分较为落后或专业开设较晚的中职学校来说,实训资源尤为紧缺,双方学校共建实训资源的共享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院校闲置的实训资源,利用本科院校丰富的实训资源为中职学校更好的解决实际的教学困难:一方面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实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本科院校的牵头辐射作用,带动了中职学校对接专业的发展,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使得他们更加快捷的融入本科的学习生活。

(二)师资配备的共享

借助上文中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会的机会,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前往中职学校召开教学经验交流或者专业发展知识讲座,以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课程链的建设。对于部分中职学校在专业师资力量上比较薄弱,合作的本科院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援助,选派本校的专业教师在中职学校挂职,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本科院校教师参与到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能加强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教师的联系,利于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好的了解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本科阶段更好的因材施教;还可以让中职阶段的学生提前接触本科院校的教师,缓解甚至消除对本科阶段教师和学习生活的陌生感;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深层次的了解本科院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况,方便双方学校的教师更好的协同执行制定好的贯通中本的教学计划,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除了借助本科院校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外,中职学校还应该积极提升本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职学校可以选派专任教师前往本科院校培训学习,并将之制度化,让本科院校成为中职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在本科院校可以有计划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可以在借参与本科院校教学活动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中本衔接本科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利于回校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和更准确的把握中本衔接人才培养的方向。

十三五开年之际,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些必然会拉大对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5]。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陈旧、教育层次偏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6]。“3+4”中本衔接模式能够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有着本科学历,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把专业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从而使职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

[2]管弦.中本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3]孟源北.中本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4]赵|.我国中本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22.

第4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产学研结合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3-03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多强调应用与实践。实训教学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如何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1994年开办中职教育园林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办高职教育园林绿化专业,2005年按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改称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办学时间较长、比较成熟的专业,已成长为学院主体专业。一直以来,该学院坚持走“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采取“项目引领,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以真实或模拟的园林工程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作为纽带把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这一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取得较显著成果,对同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试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做一探索。具体而言,加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围绕课程教学建设,构建“一站式”校内实训教学平台

在校内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园林行业生产过程及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理实兼容、工学对接、学做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一站式”校内实训教学平台,覆盖园林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植物繁育等园林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一)完善学做一体的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学院原有园林工程、植物栽培养护、工程测量、园林CAD、画室、花艺、植物生理、工程造价、植物标本室等9间实训室。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将这些实验室进行整合完善,新建和扩建园林工程制图、园林盆景制作、景观模型设计与制作、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园林景观多媒体动感沙盘观摩室、大师工作室等实训室,建成体现园林行业企业生产及管理工作特点的园林工程实训中心,能同时满足200-300名学生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体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点,凸显人才培养的功能与特色。比如由大师工作室、景观设计实训室、CAD实训室、园林工程制图室、园林景观多媒体动感沙盘观摩室等组建的园林设计实训中心,按设计公司的真实场景设置,与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钢星园林公司等紧密合作,以设计公司方式运作,对外可以承接真实的园林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项目,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氛围浓郁,满足学生实训和企业培训的要求。系主任既是主任又是设计中心负责人,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设计中心的设计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设计中心的学徒或助理设计师。可以根据园林设计流程完成园林平面图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概预算、设计文本编制及设计方案汇报等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尽量与行业设计任务紧密相联,有利于培养园林设计精英。

(二)充实校园花木识别养护实训基地。以校园绿地建设及养护管理等生产任务为载体,与学院后勤处共建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共育平台。学院校园面积1000多亩,其中校园绿地150亩,有园林植物257种93科183属。植物标本园60亩,拥有从广西各地引种栽培的植物98科312属600余种2000多株。学院下属的君武森林公园800多亩,有园林植物160科400属720种。校园绿地成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木树种识别的实训场所,同时承担树木绿篱整形修剪、打孔、梳草、施肥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项目的实训,也是绿化工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和农民工进行花卉知识培训的重要场所,可同时容纳800多人进行学习和考核。前些年,学院投入经费在校园绿地中引进各种花卉苗木300多种2500多株,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实训基地的内涵。

(三)扩建园林工程实景仿真施工训练场。2011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面积6000平方米实景仿真施工训练场,集建筑小品材料、施工机械和工具、施工平台为一体,贴近生产、工艺及技术,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能同时满足2-3个班的学生按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开展地形设计、土方施工、园路放样、水景创作、假山堆砌、地面铺装工程、建筑小品工程、栽植工程等项目仿真施工训练,同时开展园林工程施工员、测量放线工、假山工等技能培训及鉴定。这种仿真施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四)新增园林教学苗圃和大棚。学院与柳州市南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结合的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即30000平方米园林教学苗圃和2880平方米标准大棚。学校提供苗圃用地,并基本完善三通一平基础设施,企业负责苗圃生产所需种苗及栽培耗材的费用投入,主要培育中大规格绿化苗,兼顾小规格绿化苗生产,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结合教学及实训进行花卉苗木播种、扦插、嫁接繁殖和盆花生产技术实训,产品销售主要由企业负责。一方面,实训内容直接与生产接轨,实训成果直接进入市场,使人才培养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生产技术及管理等得以实现“零距离”对接,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可按企业订单承担更多的生产任务,获取劳务报酬或利润分成,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助于增强其求职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办好学院附属园林企业

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紧扣专业特点,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思想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生物技术中心和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3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园林企业。通过积极承担社会生产任务开展“项目教学”,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校办产业实体为平台,将工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和产学研结合工作。

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是学院注册的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二级资质企业,下设工程施工管理部、工程资料管理室、苗圃管理部等部门,可以对外承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养护、苗木花卉生产等业务。以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掌握项目谈判、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巧和技术。每年有教师10多人次、学生50多人次承担园林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公司已成为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训的重要平台,真正实现工学任务对接,学研互动,产学一体,有利于培养园林行业骨干和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下属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由学院投资建设,拥有组培苗生产厂房和生物技术实验室3000平方米,花卉生产基地250亩,示范林基地1500亩,形成职业氛围浓厚、设备先进、设施配套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可以承担速丰桉组培苗、国兰和蝴蝶兰等高档名贵花卉、阴生植物的研发和生产。中心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多项,年产优质花卉等组培苗3000万株,成品花800万盆以上,每次能承担4个班160名学生的教学实习,每年安排600名以上学生开展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的试验操作与技能训练,真正成为集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研发机构,凸显实训教学、技术培训、生产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功能,彰显了“校中有产,产中有校,校产一体”的办学特色。

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拥有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以真实的企业环境氛围及职业资格为标准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融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拥有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多种GIS、遥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ACCESS、FoxPro等数据库管理开发软件平台,AutoCAD、PhotoShop等工程设计软件,可以对外承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监测、工程测量及园林资源普查等业务,是学院组织师生参加林业、园林调查的重要基地,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校连接社会的桥梁和合作办学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教学,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学院近年来与部分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实施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花木经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测绘四种类型:

(一)花木经营类型校外基地。花木经营类型校外基地主要以柳州青茅花卉基地为合作共建平台,还包括柳州园林科研所、柳州龙潭公园、桂林园林植物园等单位。柳州青茅花卉基地是柳州市重点工程、自治区重大项目,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3000亩,总投资5.25亿元,毗邻广西生态学院,是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学校出技术,农民出让土地的方式共同建设的校外产学研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10年起,学院重点与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下属的生物技术中心是柳州市青茅花卉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心主任出任公司总经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兼任公司设计总监。校方主要通过师生承担企业委托项目,提供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及部分生产任务,供学生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同时提供一定就业岗位。比如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专业带头人以设计总监身份,组织多名教师带领学生在子项目申报、工程设计、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升了教师社会技术服务能力,部分教师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被企业聘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通过与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基地建设、经营密切结合起来,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政校企社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二)规划设计类型校外基地。规划设计类型校外基地主要与柳州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合作。一是教师直接参与或承担完成设计任务,二是教师带领学生承担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参与接触到较大型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比如广西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等。

(三)施工管理类型校外基地。施工管理类型校外基地主要是与柳州市南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柳州新科园林发展公司、柳州市神秀园林工程公司、桂林市锦秀园林工程公司、广西景和园林工程公司等单位合作,一是利用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及职业素质;二是根据公司业务需要,派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或施工建设。

(四)工程测绘类型校外基地。工程测绘类型校外基地主要是与柳州市蓝宝工程测绘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承揽的工程测绘任务较多且无法按时完成时,将部分工作任务交给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或由公司技术员与专任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公司的技术平台、学到更新的专业技术方法,教师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

此外,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使用实训基地的合作机制及运行方式,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保证校外实习质量。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学生顶岗实习起到了强大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为此,应积极探索研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具体举措,以促进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本科院校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2]翟志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6)

[3]陈翠玉.园林植物多样性在高校景观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5)

[4]陈尚玲.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14)

[5]张学洪.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6]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C类课题“基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高职《测量》课程项目考核方案的研究”(2011C0206);2015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研究”

第5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第6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27-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

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培养的人才如何满足企业需要。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最有效方法是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知识技能与在企业实践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最终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探索与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业内的共识。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缓解或化解企业的“技工荒”,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顶岗实习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

“订单”式合作 “订单”式合作培养是由企业向学校提出用人标准、数量等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毕业经考核达到既定要求,就可定向到企业工作。“冠名班”是“订单”式培养的具体形式,如无锡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华夏”、“睿泰”冠名班就是“订单”式合作的案例。“订单”式合作培养具有周期短、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可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与就业相统一。“订单”式培养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就业率高,其不足是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如培养数量、培养过程等因素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决定。

“引企入校”式合作 “引企入校”式合作是将企业引入学校里,即所谓的“校中厂”。它可以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一体化办学模式,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方式。“引企入校”式合作既可解决企业工作场地不足,也可解决学校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中的设备不足,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引企入校”式合作为产学研结合开辟了道路。为打造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科研开发的力度,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都可以参加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校企合作健康发展,从而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多赢结果。例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引入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软件研发中心,教师团队或学生团队可参加公司项目,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合作的结果来看,“引企入校”式是目前效果最佳的合作方式。

“工学交替”式合作 “工学交替”式合作方式是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中工作交替进行,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工学交替”周期的长短,可按周、月、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进行工学轮换。“工学交替”式合作的特点是“工学交替”的时间长短不定,能利用企业资源,能较好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得到培养。其缺点是要打破学校日常教学秩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理实分家”,知识与技能教育衔接不连贯,效果一般。

“校企互动”式合作 “校企互动”式合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设备,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专业教学。企业技术骨干可在校授课和指导学生实训,校内教师也可参与企业培训活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与成都天荣北软公司就采取了“校企互动”式合作方式,其效果较好。但是,由于企业与学校在地理位置上是分开的,教学“理实一体”的实现比较困难;教师真正参与企业培训项目活动的次数有限,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互动”。

“教学见习”式合作 “教学见习”式合作是通过教学见习活动向学生传递企业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感性认识方面的信息,并非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岗位职能,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但由于“教学见习”的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学期1~2次,其效果一般。

上述校企合作形式是目前各类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所普遍采用的,由于各校的地理位置或所处行业背景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学校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方式。

(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都市IT企业的走访、调研,可以了解成都市计算机行业企业的特点、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企业现状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成本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 由于企业在招聘、培训新员工方面要考虑投入产出比,IT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需要考虑培训人员成本、公司机密、场地安排及学生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一次接纳较多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有不小的压力。

专业方向影响校企合作 由于各IT企业所从事的研究、生产和服务领域及对象各不相同,如有的企业属于财经、金融、保险领域,有的属于建筑、物流领域,还有的属于电信、通讯领域,因此,要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能较快地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工作技能有一定的难度。

不同规模的IT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层次差异性 有的企业强调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及一定的外语基本素质,有的企业则需要人才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基本功及项目工作经验等。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约束力较差 企业与学校合作,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还要全程参与实训实习方案及顶岗实习等工作。企业往往担心所需要的人才因企业与学校及学生签订的用人合同缺乏强制约束力等各种原因,未能留在企业中,企业付出了较大的投入却可能得不到回报。因此,一些IT企业不愿参与到校企合作活动中,导致校企合作面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

专业的现状及特点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不但要培养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适应“三农”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计算机专业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是涉农专业,譬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优势专业是农学、园艺和畜牧等专业,也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而计算机专业与涉农专业相比则属于“强势专业中的弱势专业”,社会上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办计算机专业也抱有偏见。

二是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相对其他专业院校比较薄弱,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相对较弱。

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下,高职院校都在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探索校企合作发展道路。部级示范院校、骨干学校和省级示范学校为其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特色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榜样和引领,具有鲜明特色。农业类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加大改革步伐。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所处的行业背景比较特殊,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是:(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程度都比较浅,仅限于教学计划、实习实训计划(工学交替)、招生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这些都不属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方占主导地位,企业只是参与、协商,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决策权上,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话语权”,这大大挫伤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

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方法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具体方式 一是学期初的参观见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该专业的办公环境及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巅峰班”在一年级时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职场环境,激发对专业的兴趣。二是学期中的综合实训。学生对职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能端正学习态度。为检验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学校在学期中安排为期一个月或较短时间的综合实训教学活动。综合实训项目的内容设计实施和项目评价等细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实训地点一般选择在企业中,以便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真正实现校企间的“零距离”。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到成都市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实施顶岗实习的具体方式 主要是学期末的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到企业中上岗,学校与企业共同安排为期3~5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尽快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与成都金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顶岗实习基地。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学校的招生工作不仅要实现生源的“入口旺”,还要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出口畅”。这不仅需要学校做好扎实的常规就业工作,还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另外,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手段及方式的改革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的“对路”人才。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高职院校的发展前途,如何保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订单”式培养搭建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成都巅峰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时就可解决就业问题。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拓展学生就业平台。合作企业成为吸纳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搞得越活,形式越多,合作企业数量越多,学生就业机会越多。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引企入校”就是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平台,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就业。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对路”人才。如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停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增了物联网技术专业;加强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如实施课程大作业实训,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从最终结果来看,毕业生更加受企业欢迎。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

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

一是确定校企合作形式。为突出办学特色,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嫁接”优势,才能办出具有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通过对校企合作各种方式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引企入校”的合作方式更合适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引成都市知用科技有限公司到校,办成“校中厂”模式,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选择好“嫁接”与被“嫁接”对象。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是农学、园艺和畜牧等专业。但现代农业已不再局限于农业种植与传统栽培技术,而是融入各类高科技因素,如食品安全的信息码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为智能化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及光照控制等,都与物联网技术有紧密联系。所以,IT类专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化农业之间具有嫁接优势。

三是选择好有合作前景的龙头企业。目前有很多从事智能化农业的农业高科技公司,高职院校可选择一部分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且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的“龙头”企业,与农学、畜牧和信息技术专业进行“嫁接”,企业可优先获得学校建设项目,实现利润目标,学校可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参考依据,为学校解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四是定位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确定好专业和合作企业后,要与企业一起共商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规范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合作的具体事务,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工学交替实习实训计划和具体项目方案以及最后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顶岗实训计划及项目等等。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与天荣北软公司以“专业学院”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与软件技术—JAVA专业方向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质量测评方面全程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方的利益保障、具体相关事宜可由学院领导层决定。“专业学院”的教学运行事务由校方全面负责,在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评估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方案并具体实施。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以项目作为切入点,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企业实际项目实现工学交替,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学结合”,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实现顶岗实习,实习完成后,经企业考核合格,学生直接到企业工作,这样学生毕业就可顺利就业。

校企合作的方式各具特色,要使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必须结合农业行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具体特点,找到适合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道路。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所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和行业背景等等因素的不同,要因地制宜,而不能复制、照搬其他院校的现有模式。只有这样,校企合作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才能办出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4).

[2]田松.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7.

[3]乔蕾,别保强.校企合作谋发展,广开渠道促就业[OL].(2007-06-08)/news/ReadNews.asp?NewsID=687.

作者简介:

尹华国(1971—),男,四川成都人,硕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第7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3月份成立以来,原创: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3人(其中返聘人员1人),所有人员签订了工作承诺书。4月16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2005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学科-设备-队伍-目标-管理”各环节紧密相扣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得到了各学院领导的共识。通过实际调研,初步了解了我校实验室现状,完成了“关于实验室现状初步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积极应对

面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不同需求,在经过充分的实际调研后,对于日常教学必需设备,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追求效率与质量。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下,设备处仅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政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电脑采购工作,快速建立了崭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由于西部信息建设网计划合同的多种约束,使得我校一批网络服务器设备不能如愿采购,经多方洽谈,节省经费近4万元,迅速完成该项工作。另外,资环学院学生实习所急需的水准仪,经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努力,迅速、及时地将其从上海运回,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为我校节省了设备经费两万余元。突出了“高效、优质”的工作理念。

四、网络管理,突出高效

在部门经费和人员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自己的网站(http//),搭建了网络管理软硬件平台,部分仪器设备及管理功能初步实现网络管理。同时,该部门积极申报了题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与效益评估体系”省级教改项目,推进实验室仪器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五、借鉴学习、加强合作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已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实验设备管理,评估等方面借鉴了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为推进我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我处人员配备不齐,在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甚少。3月下旬,在昆明参加了“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了解了全国高校发展形式,结合我校特色,展开了调研工作。对怎样进行我校学科发展和规划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内,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博士、硕士点工作;在校外,为学科发展牵线搭桥,引人四川聚龙软件外包装公司同计算机学院联合专业建设,原创:引入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级计算机软件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意向性签订了共同发展计划,加强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第8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部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第9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3]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