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护理专业能力精选(九篇)

护理专业能力

第1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转贴于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第2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 护理本科;能力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c)-017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were taken as foundation framework. Delphi method was used for demonstration of first proposed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judge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1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In the first round of expert advice,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28-0.36, 0.24-0.35,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15-0.62, the experts advices were disperse. In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8-0.61. In the thir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0-0.45, the experts advices tended to be uniform.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inds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S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对人文关怀重视度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临床的单一功能制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逐渐转变成为将护理程序作为指导的整理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高[1]。临床能力是指在医疗及护理服务机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即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是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经验、职业态度等的综合体现。传统医学教学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存在学科知识重复和脱节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护理学生教学质量的把控,尽早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不断完善临床教学模式[2]。为了能够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进行公正有效的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从事护理教育、管理、临床护理工作20年及以上,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的20名护理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医院和学校的专家各10名;来自医院的护理专家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53岁,平均43.5岁;护龄为20~30年,平均25.4年。来自学校护理专家的职称分别为:教授4名,副教授6名;年龄为42~55岁,平均46.1岁;教龄为20~29年,平均26.9年。

1.2 方法

1.2.1 评价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

1.2.1.1 内容分类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作为基础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次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论证,以判断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否可靠。将护理学基础分为3类:第1类为满足患者最基本需求的技能操作,包括患者生活护理、常用的灌肠法、鼻饲法等[3];第2类为常规护理工作中的无菌技能操作,包括注射法、导尿术及输液法;第3类为急救类的操作,包括心肺复苏等。本次研究主要以前两类为主。

1.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靠相关理论及所查询的文献,制订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其中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另外还包括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4-5]。

1.2.2 专家咨询评价的过程

由专家对护理学生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采用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制的相关咨询表指导专家对自己的权威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专家自我评价赋予量化值。专家判断的依据包括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资料、理论分析及直观感觉4个项目,并确保专家量表收集的完整性[6-7]。

2 结果

2.1 三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

三轮专家意见对不同级别及不同类别指标协调系数统计结果显示,第一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6、0.24~0.35,专家意见较为离散;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15~0.62,意见相对比较集中。第二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均相对比较集中;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8~0.61,意见比较集中。第三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0~0.4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见表1。

2.2 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第1类操作技能中,一级指标中操作技能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第2类操作技能中,不同一级指标所占权重情况可见操作技能仍占有最大权重,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比较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道德及责任心和操作过程;第2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仍占有最大权重,且与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类似。见表2。

3 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层次,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体系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该项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培养出一类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优秀的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技能以及科研教育能力,以应对不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的学科,所实施的临床教学方案为护理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指导并帮助护理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一种身份上的转化,即护理学生向护士角色这一形象的转化。当代的临床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完成合格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帮助护士这一角色具有突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临床工作者加强了对护理时间能力的培养与考评,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向。结合当今形式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护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正确的培养与评价,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临床能力评价“尺度”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社会和服务对象对高层次、个性化护理的需求、护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范畴的拓展等转变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临床能力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

临床能力为目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获取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临床和技术因素等。护理临床能力主要是指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并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将患者作为观察的中心与重点,并能对患者处于各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与了解。临床能力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体系教学,其目标不是获得知识再现的能力,而是做事或做人的能力。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需要注重临床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将能力养成融入到各种专业课程教学及工作活动中,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临床能力的评价,要在活动过程中跟踪并考核,以保障临床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以往教育过程中,针对传统的护理本科实习生所开展的临床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考试、主观评价加技能考核等,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评价工具,也存在缺乏评价理论依据的情况。这就需要能够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客观与公正地判断并反映本科护生临床能力的目的。为适应护理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目前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建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及客观性。德尔菲法可通过函询的方法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主观性相对较强,因此,对专家的合理选择过程至关重要[8-9]。除各国高等护理协会对本科护生专业、临床能力要求的界定外,国外各护理同仁也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工具展开了有益探索。有研究蟮乐赋觯在实施德尔法时所需要的专家数以15~20名为最佳,且所选择的专家不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为此,我院选择了20名专家,分别来自医院与学校,覆盖了护理、教育、管理、科研、临床等各个领域,一方面保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目标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另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10-11]。

结合护理临床实践操作发现,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其临床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临床处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绝大多数护理工作的必备基础,但目前我国临床工作针对本科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尚不存在明确又统一的标准[12-13]。有国外研究曾针对临床护理需求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标准,要求并规定了护理本科学生需注意培养判断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评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临床决策能力等[14-15]。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我院即开展了本研究。临床护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妥善与准确地评估,做出合理的护理诊断并制订出较为详细的护理计划,能够严格按照所制订的护理技术给予实施,同时对护理效果评价的能力进行反馈与记录,即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另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护士的角色也在不断进步,作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护生不仅需要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另外,对护士来说,能够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把握患者的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医疗制度改革深化导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同样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帮助,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应激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本研究中制订的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通过我院所选取的权威专家对考核体系进行判断,提示此考核体系较为合理,专家的一致性较高。基于能力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根据护理领域中人才需求和特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分析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主要能力,依照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未来临床工作的适应力[16-18]。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研究所制订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护理学临床操作能力的评价,例如部分操作并不需要患者的配合,例如铺床法、无菌技术操作等。另外,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其中个别的指标进行评价时仍受到较多的客观指标因素影响[19-20]。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所制订的护理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发现此体系较为可靠,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但由于本研究所花时间较短,并受到实际条件及精力的限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并进行大规模举证,方可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小芹,绳宇.运用Delphi法构建护理本科生核心护理技能体系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69-171.

[2] 马伟光,梁涛.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病例编制对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6(4):373-374.

[3] 张京煜,梁涛,陈京立,等.模拟教学对护理专业教师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36-237.

[4] 缪春玉,张绍蓉,李燕萍,等.重庆市本科护生实习评价方法的调查及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2,26(10):2691-2692.

[5] 张艳,姜安丽.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4-2186.

[6] 高欢玲,任云青,李红梅,等.护理技能操作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16-18.

[7] 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等.护理核必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3.

[8] 周玉虹,王建荣,马燕兰,等.ICU护理技能的研巧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49-3450.

[9] 吕一婷,姚跃英,林梅,等篇合护理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1-13.

[10] 崔巧玲,贾喜平,刘旭君,等.学生标准化患者在预防压疮护理技能考核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 33(1):209-211.

[11] 李玉红.赵梅.章新琼.等.病例为导向的情景考核模式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24-425.

[12] 梁宇杰,王春艳,王红明,等.三级考核模式在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0A):3582-3583.

[13] 高欢玲,任云青,李红梅,等.护理技能操作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3-75.

[14] 蔡佩源,郭前祝,周月琴,等.护理操作风险量化表在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90-92.

[15] 王元芝,巩林霞.护理操作L险量化表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86-188.

[16] McNett S. Teaching nursing psychomotor skills in a fundamentals laboratory:a literature review [J]. Nurs Educ Perspect,2012,23(5):328-329.

[17] Fahy A. Evaluating clinical competence assessment [J]. Nurs Stand,2011,25(50):42-43.

[18] Bradshaw C,Connor M,Egan G,et al. Nursing student′s views of clinical competence assessment [J]. Br J Nurs,2012,21(15):923-924.

[19] 吴婷婷,戴晓婧,王红,等.军队医院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5):347-348.

第3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理 关怀能力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随着“全国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护理教育者如何加强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关怀理念、关怀能力、关怀行为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今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相关概念

最早提出文化关怀理论的学者Leininger认为,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护理关怀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专业性关怀。护理中的关怀概念比较抽象,张秀伟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专业性帮助行为当中。关怀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呈现出来的关怀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个人表达关怀倾向、与人建立关怀关系的能力。护理关怀能力是指护士将内在的人文素养外化为服务病人行动的能力突出。

二、国内外关怀课程设置现状

1.国外关怀课程设置

自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对护理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中提出了关怀及其相关的关怀价值观、关怀态度、关怀行为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国外很多护理院校相继加强了人文关怀的课程设置比例,逐渐将关怀课程提升为必修课。例如:

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的关怀课程是由Kathleen Sitzman 博士设置的,她以Watson人类照护理论为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中包括10个关怀的过程,通过这个该课程培养护生的关怀理念;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同时注重护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建立并维持真正的关怀关系;善于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把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理解关怀的内在涵义,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人类康复的活动。

科罗拉多关怀课程设置结合了最新研究的关怀康复模式和专业实践。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就是关怀,同时将人文学科、临床关怀学科、和一些公共课程科学融入其中,超越了原有的护理模式,使医疗保健朝关怀科学模式发展。

2.国内关怀课程设置

目前,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也引起了国内许多护理专家的关注。近期就有关于开设《关怀与照护》课程后对于护生关怀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设课程后护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在国内很多护理院校都设置了以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例如:

华中科技大学主要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课程设置,在授课时主要对理论的概念、发展过程、假设、要素和应用进行介绍。同时实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完成理论与实践后,指导学生进行关怀的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培养关怀能力的策略。山东滨州医学院护理系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关怀理论为概念框架,10个关怀因素作为理论框架而展开的关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概念、涵义的介绍和参加实践活动。最后,采用护理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和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对关怀课程进行评价。

三、培养途径

1.建立关怀氛围

研究结果显示在学校营造关怀氛围,使护生置身其中,能够体验关怀,了解并理解关怀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护生关怀能力的提高。关怀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设置以关怀为核心的课程,还需要营造一种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学院应该把关怀与感恩作为护生道德品质的核心。形成相互关爱、尊重、感恩的校风,构建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怀型的校园文化里,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关怀型人才。

培养“关怀型教师”突出强调教师应该具有关怀的品质。关怀是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只有教师起到一个好的关怀榜样作用,才能创建出一种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

2.感受关怀

诺丁斯在论述道德教育时强调一种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通过角扮演病人的学习方法可以感受关怀;而观看关怀相关的影片、文献等也可以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在体验被人照顾、关爱的感受中可以体验到关怀的内涵。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感受关怀,都能体会到道德的学习因子,以此作为关怀实践的动力,增强护生的实际关怀能力。

3.实践关怀

实践是体验的源泉也是理解关爱知识,内化关爱观念的条件,各种实践关爱的行为都可以有效地构建关爱品质,提高关爱能力。通过课余时间多参加老人院、社会福利活动等来增加实践关怀的场所和机会。研究显示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助于护生在实践中理解护理关怀的内涵,提升护生对关怀行为的认知水平。

四、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

1.CBL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发展而来。C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新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临床护理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操作均采用模拟病案的方式,在训练中提出沟通的目的和标准,在考试中增设交流技巧分值。对在专科护理、健康评估中,心理上易存在的问题和想法,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和疏导,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2.TBL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它强调以团队为基本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提倡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创设情景,借护患情感交流和联想巧妙地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护理方法之间的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与学相结合,缩小师生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制定好活动方案后,教学前先让护生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情况,从患者角度去寻找患者的感觉,体验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关怀需求等。然后相互交换扮演护士和患者。通过此学习法的学习使护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轻易读懂他们的关怀要求。据相关研究指出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护生将理论真正转换为自觉的关怀行为,为患者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关怀护理服务。

4.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从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入手,以全面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一个对象作为一个学习的单元,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围绕相关的论文或研究进行。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每人制订一个关怀计划,把关怀作为护理计划的一部分。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名护生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专业关怀计划程序和结果。通过学习能从患者和家庭的内在意义中理解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创造并维持一个完整、舒适、和睦的康复环境;用有意的关怀意识管理人类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关怀的各个方面将心理、身体、精神结合起来;以开放的态度参与有关人类康复的活动。

5.反馈日记法

反馈日记要求学生描述临床情景、护理关怀行为和运用护理理论分析相关情景和行为。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或他人的关怀体验,然后让同学分享关怀案例,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定期书写反馈日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护生对关怀行为认知和对患者的关怀体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点评和意见反馈,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评判性能力形成。

五、关怀能力的评价

目前,用于护理关怀能力测量的工具很多,大多数都应用于临床关怀能力的测量,例如关怀评估问卷(Caring Assessment Tool Report Evaluation-Q-sort, CARE-Q)、关怀行为评估表(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 CBAT)等。关怀维度问卷(Caring Dimensions Inventory,CDI)主要用于测量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情况。目前CDI主要用于测量护生不同阶段对于关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籍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从而挖掘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关怀的不同涵义。2001年,Watson Roger等将关怀维度问卷与护理维度问卷(Nursing Dimensions Inventory,NDI)相结合,编制了CDI-35,用于测量不同时间对于护理关怀的理解。研究显示中文版的实习护生护理关怀行为量表也能帮助护理教育者明确护生关怀行为知识缺乏的原因,从而制定出适合护生的教学策略。

六、小结

目前国内外护理学者都关注于对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加大了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建议将关怀课程设置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关怀的氛围同时注意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加深对关怀概念的理解,提高关怀的能力,将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NJ:Charles B Slack,1984.12.

[2]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0):71-73.

第4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医护专业能力组织责任度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专业能力和组织责任度对于医护人员和组织的意义重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寻求合适的策略来增强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责任度。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考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状况和差异,从各个方面进行更为广泛和综合性的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的重要性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每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源,而学者们也再三强调人力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这一点说,医护人员可以看作是一个医疗机构的最大的与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的重大改变,成本抑制和有无充足的时间和病患建立沟通联系,将导致医护与病患者之间的安全健康、管理质量以及医护安全性和胜任度级别的提高或者降低。另外,关于专业化程度的现代观点不仅从理论学角度还是专业责任度上都强调质量的提高,在医疗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医护人员有必要提高专业能力和对病患病人的忠诚度,并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能知识、态度,充分利用自身的价值,在职业和专业上给患者带来高效的能力和技术,增加病患的满意度,而患者也期望医护人员能够更专业,行为更合理有序。随着医疗的高度社会普及,政府、媒体、公众都更加关注医疗护理质量,也更聚焦于临床医师的能力上。通过这些,职业人员更需要展示他们有能力胜任自己的职业角色。在这点上,缺少对医师护士职业专业能力的关注会导致医疗组织问题的产生。如果医师护士专业能力不足,将导致一些不良效应,比如挫败感、工作满意度下降和身心的磨损。专业能力也会对工作态度产生影响,包括组织责任度和职业归属感。为了达到医疗系统的目的,人力的要求不仅包括专业性,一定的权力和能力,也包括高度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度,以及希望参与到除日常任务和预定任务之外的活动中心意愿。因此,对于组织的归属度和责任度也对医师护士的专业能力有增强作用。事实上,组织责任度是一种心理上对组织的连接,它将个人参与到组织中,个人从中获取到个体价值并从中获益。基于此,增强对组织价值观和目标的信赖,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道德、义务、内心倾向性和待在组织的意愿。组织责任度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它影响一个组织并被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员工,能够更好地维持同志的关系。更好地执行组织的任务。

二、加强专业能力和组织责任度的发展规划管理

专业能力被定义为技能知识态度价值和在职业或者专业角度上能带来高效表现的能力结合,组织责任度的效应,具体体现在保持性增加,参与性提高,高的工作效率,组织责任度能使一些负面效应减少。例如,发生冲突精力消耗和病患健康的维护,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回馈,能够更好地维持好医患关系。现代医院管理主要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以保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患者以及社会的共鸣,牢固树立优秀人才的观念,积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紧跟形势的发展,充分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医疗队伍中来。在健康领域里,医护人员和组织之间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只有医护人员满足了组织责任度的要求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知道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后,才能做到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得到患者的满意,将组织目标放在自己的个人目标之上,并强烈维护组织的形象,尤其是护理质量都将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医院要加强发展规划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性。领导行为在这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各部门如果需要相关人员,就要根据医院对未来的规划进行人才的收集和调配,将医院的发展规划分配到人力资源上来,制定相应的人员需要计划,把握医院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然后确定所需人才类型,这样可以高效地运用人力资源规划,并利用他们过去的经验知识帮助处理新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增加医护人员的组织责任度,不仅可行而且还非常重要。因此,医院应该向长远的目标发展,从人才招聘的环节开始树立长远的眼光,为其职业的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

三、人力资源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医疗机构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目标和提升专业能力,给员工提升和报酬,更能更好地为医院营造良好的人才,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具体突出了人才的选拔,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首选,也成为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第一竞争力,而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更好地发展医院,并及时储备人力资源,追求人力资源的平衡,来达到供求之间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之间的匹配,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划分,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医院实施公开招聘,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裙带关系,公开招聘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公开招聘中,相关方案不健全,没有公开招聘的具体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造成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优秀人才大量外流,而医院的管理者也没有充分地重视,使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方向感,对未来的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人才,有时迷茫,对于新开发的工作不成熟,在人力资源配备上有缺失,尤其是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直接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很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并没有通过正规的培训,很多人的能力素质不足,缺乏管理的能力基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健全,使其更加科学严密,确保工作规划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

首先,要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来追求人力资源的平衡目的,实施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使得以后再选拔人才中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出现,做到公开选拔人才,建立健全制度,更好地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平性,真正选拔到最合适的,水平最高的人才。其次,要根据自己医院的实情,对各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综合知识和职业素质水平检测,真正考察出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所应聘人员在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第三,要确保医院各个科室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时,都能及时地调配到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力资源,避免因缺失专业人才而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妨碍了医院的发展。第四,要尽力维持医院人力的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第5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89-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护理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护理教育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冲突(偏重认知领域的要求,对情感态度、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强调不足);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文社会科学和临床实践课比例偏小);课程设置缺乏护理特色[1]。杜利等也指出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影响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2]。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在对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现已形成了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护士核心能力的解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护士会(ICN) 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2]。教育部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明确提出高职护士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

2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

为达到《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的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将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与课程对接的健康评估能力、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急重症护理能力,将护生对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分解为观察能力、观察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力与课程相对接,从学科上逐步扩展、从层次上逐层提升,从而实现了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具体培养体系思路见图-1。

图-1 能力培养思路图

3 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3.1 专业课程融合

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总体上还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本课题依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归类体系,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由原来的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五门学科变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共21章内容。将护理学基础及内、外科护理学以系统为单位整合,课程的优化重构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病因病理方面的内容重复,增加了专科护理技能的训练,更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根据优质护理工程要求,加强学生的精神健康护理技能的培养,将基础课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精神障碍护理学有机融合为《精神健康护理学》。具体课程整合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重构图

3.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因课制宜的教学方法

护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程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在实验室完成,实现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提高技能教学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常用的有情景式教学法、病例式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等。情景式教学法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护理技能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病例式教学法是以病案为中心,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护理路径和患者的特定需要进行整体护理教学,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教师把病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解决患者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并采取措施,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实施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疾病、了解患者、学习理论与技能。

3.3 模拟仿真式整体化护理技能训练与考核

核心能力的重点在于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条件与恰当的考核方式。护理专业技能训练均是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种方式由学生扮演标准病人,在几乎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训练技能;另一种方式是网络式计算机模拟病例处理训练,开发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即可以按照临床路径的程序对患者实施全程的护理,并通过训练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建立起教师、学生、标准患者三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上,通过口试、笔试、病例处理、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学生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内容。对学习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 对培养体系的思考

护生核心能力培养是护理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培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训练等各方面,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更多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该体系课程的编排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真正实现了课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突出了专科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全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内容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学生即学即练,突出技能与理论一体化的学习过程。考核过程突破了教师的单一考核,标准病人也参与评估,突出护生综合处理病例的能力培养。当然,该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在考核方面标准病人的选择与评价标准需要详细研讨。护理教育者在护生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5]。

课程融合后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的编排需要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责任制的方式。总之,面对新的培养体系,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教学与管理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祁义霞,冯小君,王丽.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C]. 浙江:2008 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2008:16-17.

[2] 杜利 万晓燕 柳淑芳 刘 丹.高职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探索. 职校论坛. 2010 ,3 :962-963.

[3] CNA . 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 A national framework [R].Ottawa: Canadian Nurse Association,2008:21-36.

第6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出较高水平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如何体现高职护理教育的特色,这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通过数年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高职护理教育的特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的设置应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的内容学

生要有能力完成,制订的目标要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综合训练内容的设计应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因为在临床实际工

作中,一个外科患者也往往并存内科疾病,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既有基础知识的内容,也有专科知识的内容。教师要克服学科知识的局限,整体组织教学内

容,使基础知识与专科知识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传统的护理操作技术的传授是通过以下步骤施行:教师示教、学生观看;教师辅导、学生操练;教师评价、学生考核。学生在没有感知、想象、不会动手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掌握技能的途径,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总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综合训练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训练过程气氛活跃宽松,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和协作精神,现代的青年人竞争意识很强,但协作性很差,通过综合训练可改变这种局面;设计的情景接近临床,缩短了学校与医院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师生多接触、多交流,增强了感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不断得到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无论在设置情景方面,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均有所创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示教操作技术,既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考虑到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好的学生接受快,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完成操作技术训练任务。

2 实践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职业要求的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张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和从事护理职业的本领。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丰富教学方法,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护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我们根据以往的护理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改革和探索,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弥补日常教学的不足。首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有效学习打下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丰富了授课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授课效率。对一些临床护理的护理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此方式来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利于他们能尽快地融入临床护理活动中去。其次,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可组织他们进行操作竞赛;对一些特殊的操作,可组织学生进行示教,以免他们失去学习机会。另外,在操作技能训练中,加入设计性实验(教师给出实验要求及目的,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自主能力。

3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

护理工作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

与临床护理相结合。故第一学年应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临床见习1~2

周,使学生早期进入临床接触患者,了解临床护理的有关知识,为早期适应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临床实习前学生集中强化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各项操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4 实践教学安排

护理实践教学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在操作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本次操作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全过程,然后由教师演示并讲解操作中的重点、难点,讲解完每项操作后,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之后让一名学生演示,让其他学生观察,指出不足之处与好的方面,通过及时反馈,以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同时强化规范操作,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以前学过的单项护理操作分小组采用第二课堂形式再进行训练,此时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技术的熟练程度只处于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正确与规范。

5 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为护理专业实验室增添了整体护理模拟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病房及母婴同室等)、外科手术室、新生儿沐浴室等,使教学环境更贴近临床实际,学生能在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另外增加了几个护理操作示教室和练习室,各项操作物品配备齐全,而且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6 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实验前,教师先选好病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按护理程序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教师指导健康教育的技巧、方法,并通过对患者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指正,使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第7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理 本科生 关怀能力

【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28-02

护理关怀能力是指护理工作人员将内在的人文素养,自觉地转化为服务于患者的实际工作能力[1]。卫生部提出[2]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然而,现阶段与临床工作要求和患者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 。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加强对人文关怀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测量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现状,分析出影响护生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为提升护理专业院校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提出可行性的教学意见。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华大学护理学院2010及2011级护理本科学生177人作为研究样本,严格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1.2研究工具

1.2.1 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等。

1.2.2中文版关怀能力量表(中文版CAI量表)

由纽约的Nkongho教授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CAI量表),马芳[4]等护理教育家进行了翻译并制作出中文版的CAI量表用来测评护理的关怀能力情况。为自评性7级量表,包括3个维度:耐心(10项条目),理解(14项条目),勇气(13项条目)。该量表的α信度系数在0.72-0.86之间,具有良好的内容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护理本科生的关怀能力情况。由研究者本人到现场发放量表进行实地调查,要求护生认真阅读问卷并按照自身真实情况填写。本项研究共发放179份问卷,收回177份,收回率为98.7%,有效问卷为177份,有效率为100%。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 进行分析及处理。

2.结果

2.1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

护理本科生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177名研究对象中年龄处于19-27岁。其中男生15人,以非独生子女居多达到107人,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护生94人,在学校担任过班干部的护生61人。

2.2影响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

2.2.1不同生活背景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由结果可知,男护生的总体关怀能力得分最高为190.4±25.732,其次为担任班干部的护生得分为188.2±31.532,担任班干部的护生总体关怀能力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护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通过与非独生子女关怀能力进行比较,独生子女在耐心,理解及总体关怀能力上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3家庭所在地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通过与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护理本科生进行关怀能力比较,农村的护生在勇气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城市的护生,总体关怀能力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3.1影响护理本科生总体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

3.1.1不同生活背景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是否为班干部、性别对护生的关怀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性。担任班干部的护生总体关怀能力均要高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护生。班干部本身就有品学兼优的特征,作为班级里的领导者和学校活动的组织者,校园活动的实践使他们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上比普通的护生都占据一定的优势[5]。同时随着社会观念转变,男性在家庭中也承担着对家人的照顾角色,另外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参与到我们的护理队伍中来,男性也同样可以胜任护理工作[4]。所以在关怀能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3.1.2独生子女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经研究后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护生在耐心、理解维度及总体关怀能力上的得分比非独生子女相对要高(见表2-1)。这与护理教育家王钰[6]研究结果相似。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期受到长辈们的宠爱,在生活中已养成被他人关怀的习惯,导致在给予他人关怀的方面有一定的缺陷[6]。建议教师在课上加强对护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同学间相互包容与理解。

3.1.3家庭所在地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护生在勇气程度上要低于在农村的护生,而在理解、耐心及总体关怀能力维度上均要明显高于农村的护生(见表2-2)。原因可能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在教学目标和保障上与城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设施相对有限[7],导致农村比城市的护生对关怀理论知识的积累相对要少,对知识内涵的理解程度相对要差。建议学校在进行人文关怀课程设置时增加对农村护生关怀理论知识的学习。

小结

不同生活背景可以影响护理本科生的关怀能力。建议护理院校在加强护生对于他人的理解及耐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根据不同生活背景对护生关怀能力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参考文献:

[1]巩莹,张瑞丽,李惠娟.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于感知临床护理教师关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 2011,6(18):5-9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国发(2007)14 号.http://

[4]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C): 212-214

[5]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3(5):420-421

第8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发展脱离。57%的教师承认现行教材与护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职业能力。68%的学生表示对现行教材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缺乏实用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开设医护英语课程,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根据我校护理系学生的现状,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以巩固并扩展基础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了医护英语课程,以补充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医护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我校还自行编写了《医护英语泛读教程》,该书补充了更多的医护英语场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护英语知识。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9篇: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