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精选(九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1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创新机制;文化观念;人才;通信企业;技术创新;经营创新

中图分类号:T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8-0132-03

技术与经营的创新结合是目前企业竞争的特点。就我国通信企业转型而言,不能不对国际通信业走势与我国通信业转型的方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之一,将怎样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正确抉择呢?我们说唯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大家知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主要源自企业领导者的理念,源自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源自企业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也源自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责任心。诚然,仅仅依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给企业发展建立技术基础还远远达不到目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强化企业经营创新的力度才能实现目标。若让企业进入主动竞争的良性轨道,除了企业不断强化管理、压低成本、完善市场服务等,还应当促成企业技术与经营创新相结合,特别是对当前那些技术含量较高、服务面较广、技术更新较快的通信服务企业来说,搞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通信服务企业之间除了被市场规律约束外,同时还具有它本身具备的特征,例如各个网络之间的相通性;各个网络之间相接标准的统一性;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时各个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沟通性;新旧业务的相互衔接性;通信资源的局限性和对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之义务等。

1 通信技术公司如何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公司文化

通信技术公司的技术创新即是主体,也是不断增强自身主动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1 通信技术公司文化观念较滞后

文化理念是影响公司自身主动创新的较深层次的原因,其往往被大家忽视。实践表明,通信公司技术创新之所以发展迟缓,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公司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文化理念,例如竞争、科技、创新、风险等意识还未完全树立。要改变这种窘迫局面,我们需注重如下几点: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弘扬科学发展精神;大力提倡360度“失败”理念,大胆实施技术的更新改造,鼓励公司员工努力把失败教训全部转化为技术创新智慧;积极建构学习型组织;努力培植建立企业家精神,维护好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企业家自身主动开展企业创新活动的地位,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公司文化队伍。

1.2 通信技术公司创新人才短缺

通信技术公司人才的短缺,对于公司自身主动创新是一个影响十分明显的阻碍。首先,通信技术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比较单一,公司整体质量较低;其次,通信技术公司人才流失,出现断层现象;再次,通信技术公司缺少与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公司自身开展主动创新,人才是根本。公司人才的短缺和流失,自然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公司自身主动创新的能力。因此,若解决公司创新人才短缺问题需注重以下几点:建立人才理念;建立人力资本理念;全力发掘创新人才;积极建立创新人才奖励长效机制。

1.3 通信技术公司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企业于技术创新阶段还需要有与企业本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工作的创新。目前通信技术公司,尤其是小型通信技术公司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经营理念及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相对落后,企业决策不合理、不科学,产品在市场的定位不准,企业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四大职能不够协调。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公司就必须实施创新管理,采取与自身主动创新一致的新的公司管理模式与管理举措,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3.1 建立正确的公司管理念,即公司经济效益、战略决策、质量第一、市场竞争、人才开发等理念。

1.3.2 强化公司发展战略的研讨创新,利用对公司实施创新战略管理实践过程,积极推进公司各项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公司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能力。

1.3.3 正确对待引鉴与创新二者的关系,健立完善公司的各项制度规章,注重抓好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广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技术等一系列举措。

1.3.4 重点抓好通信技术公司的管理工作创新。坚持建构以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与通信技术公司服务理念,及时建立由公司经理直接领导的高素质经营体系,大力塑造推广公司企业品牌形象,全面开创一流服务,促使公司稳步向前发展。

1.3.5 建立高素质的公司经营人才队伍。探索建构科学的长效奖励及约束机制,加大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步伐,全力营造公司管理人才成长、进步的良性环境,以尽快培养出许许多多的掌握通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为通信技术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广泛开拓人才资源。

2 开拓思想,结合通信技术公司的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企业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立足优势,站在国际尖端水准的起点上,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民族通信技术产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大家知道,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不但需要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实力,而且也需要同时具备一整套相对科学通畅的企业创新机制以及一个能够体现催生和滋养促进作用地创新的良性环境。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公司所具备的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及公司效益,但涉及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是公司的技术与经营创新二者之间融合的不相适应,而分析和处理好这一问题,则是需要公司管理者和政府监督部门以及研究目前社会经济政策的学者们一起进一步深入研讨的课题。这便需要通信技术公司进一步拓宽视野、立足尖端、知难而进,坚定不移地为把我国的民族通信技术产业竞争的实力整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 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第2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3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一、金龙机电技术创新模式

金龙机电从1998年开始成立技术中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现已建设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微型电机研发中心,是国内最大的微特电机研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公司自主研发的实心、扁平、空心杯、线性电机产品居国内领先,其中线性电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中心现有研发人员128人,占职工总数的19%,专业涵盖电子、机械自动化、电机、物理等专业。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开发的投入,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5%以上,确保了研发的顺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2年至2014年,共完成研发项目18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8项,年平均6项。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地方重大科技专项2项,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2项,省级工业新产品8项,技术改造4项,三年来加大了节能降耗和以机器换人淘汰落后产能步伐,累计投资技改资金1.20亿元。研发项目采用IPMT集成组合管理模式和NPI新产品导入方式,成立项目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采用KPI绩效考核,通过PLM信息化管理,控制所有项目进度,实行责权利捆绑。公司组织最具实力的科技专家参加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振动电机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审定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公司已打破日本、韩国企业在超小型微特电机领域的技术壁垒,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效益。截止目前,拥有有效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同时,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与生产,积累了大量超小型微特电机生产的技术诀窍,掌握了一整套与超小型微特电机相关的关键技术、工艺、设备、装配等方面的非专利技术。研究创新组织管理水平:公司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保障项目研发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了《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办法》、《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制度》、《技术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与上海增量电机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在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步步为营,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中,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超小微特振动电机和电机组件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技术质量攻关、自动化生产线及设备的研制,科研的中长期规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艺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管理、研发体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科技信息收集和科学技术交流、对外对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运行和管理上初步形成了体系。在技术创新战略、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方向的确定,重大项目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评审,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研究,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研发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二、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管理策略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发展机遇面前,在解决企业自身发展制约因素的同时,不断树立创新意识,通过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含量以及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攻克技术瓶颈,研发前沿先进技术、应用先进创新理念,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1.金龙机电技术创新策略。(1)整合企业技术力量。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优化配置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充分调动、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组成若干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攻关,直接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在产品的结构优化设计、滑动摩擦副材料的选择应用、工作表面处理技术和机理等方面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把技术中心做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采用“院所研究,厂内配合或参与”的方式,联合研究开发纳米MoS2、关节轴承承载时的动态应力分布数学模型、离子注入、机械工程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快速成果转化使之尽快产业化,直接进入新领域的制高点以获得新领域中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3)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筹备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新材料及电磁结构、摩擦磨损机理、优化、化学处理、机械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服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4)加快微特电机研究院和实验室建设步伐。夯实研发与试验手段,进行高端智能手机用振动电机试验机的自主研制,开展电机轴承摩擦磨损的机理研究;在模拟实际工况条件下,探索载荷、滑动速度、摩擦副表面质量及条件与轴承的摩擦系数、温升、可靠性、磨损及使用寿命的关系。(5)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制造。(6)按照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按照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集成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研究线性反馈电机、实心振动电机、对焦马达等技术以及产业化拓展;巩固空心杯和扁平电机的研发成果,完善工艺技术,实现核心技术模块化管理。2.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创新战略。在“十二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金龙机电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创新战略规划:(1)技术创新总体思路和目标。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为主要方向,从产品开发技术、产品延伸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三方面入手,通过整合企业技术力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快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和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四大策略,不断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推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研发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建设成为国内便携式电子产品用微特振动电机领域的领军企业,依托品牌优势和产业化经营优势,推行产品对象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产、供、销、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2)技术创新主攻方向。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及其关键要素。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支撑产品核心优势的振动电机多样性生产与开发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2~3年)使这一核心技术达到并保持在全球范围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在这一核心技术丰富和延伸过程中,在相关的新材料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精密制造技术、设计优化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结合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新的优势技术,成为金龙机电第二个核心技术。(3)技术创新及转型升级战略内容。微特振动电机领域。在保持其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结构优化、品种齐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产品的智能制造与新品开发技术,同时吸收机械工程、固体材料、摩擦学、表面工程和边界等先进适用和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以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试验(CAT)和虚拟现实制造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产品的研发工作,使振动电机产品保持高档化、电磁结构更科学合理、质量更优,使核心技术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延伸技术方面。在丰富和延伸企业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发展相关的新材料(电磁材料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纳米MoS2合成等)技术,使其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新的优势技术。制造技术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制造水平,形成规模化生产,保持企业在工艺装备上处于国内的领先优势;同时大力开展新模具制造加工的热加工工艺、车磨工艺、装配工艺的研究。工艺创新重点:通过工艺改进实现节能降耗、低碳生产;通过工艺研究和改进,提升产品品质,确保提升产能。设备创新及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加快机器换人步伐,积极开展生产线机联网和智能制造的研究,研发出国内行业领先的自动化设备,基本实现智能制造,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为提升公司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结合公司具体实际,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编制的《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已于2013年9月1日起生效实施。公司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尊重知识、科学管理、持续创新、促进转化”的知识产权方针,并以此为己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取、运用、监控、保护知识产权,确保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员工培训:建立健全符合公司需要的培训管理自主运行系统,包括自主策划、研发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公司岗位任职要求相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有效保障并激励培训工作推进的制度与政策;与公司实际相结合的培训调研与评估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促进公司“通过吸收、创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作者:金绍平

第4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联合攻关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多主体参与特性,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业主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Lampel,Millertetal.1996)。因受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制约,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时间约束性,其阶段划分与项目阶段的划分紧密相连。铁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技术创新,负责攻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创新难题,为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实施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主要由设计院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选择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案;项目建设期是参与主体最多的阶段,各类承包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共同完成项目,需要在各司其责的同时相互协作创新。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结语

第5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新应用

引言

在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煤矿开采在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国家愈来愈注重煤矿开采,为减小开采成本、改善开采质量,开始引进各种煤矿开采技术。事实上,只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它关系着整个煤矿生产、运输。机电技术关系着机电设备能否真正发挥功能与超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开采成本,获取更多利益。因此,在煤矿机电机电技术管理中,必须做好技术与管理方法创新工作。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潜在的问题

1.1机电技术管理机制不全面

煤矿开采管理部门煤矿开采规定总共有17项管理规定,但是很多部门并没有按照这些规定行事。有些部门虽然有规定,但仅限于表层,并未将这类规定应用到管理中,如此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混乱局面,同时还会增加设备损坏率,很难提高煤矿产量,在耗费成本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管理机制不全面,在检查矿井设备时不够仔细,这也是设备性能损坏、难以维修的原因,甚至会延误工期。一旦工期受到影响煤炭产量就会受到影响[1]。

1.2操作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艰苦,人员流动性大,当拥有娴熟操作水平的工作人员突然离职,企业不得不重新招聘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时间且新来的技术人员不能直接工作,需要培训后才能上岗。从事操作的工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操作与管理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培训需要很长时间。在技术操作中缺乏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机械维护与管理缺乏成效,都会影响开采速度与生产效率。

1.3管理框架不完善

一方面是煤矿机电的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或者没有健全的管理理念。在设备检测中,只是对运行状态进行抽查,没有仔细检查机电设备。一些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不够,缺乏专业知识与理论框架,更多的是通过经验管理。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工作不达标的同时,达不到评价与考核要求,这也是管理人员消极怠工的根本原因,从而让很多工作形式化[2]。

1.4安全隐患多

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矿产业的主题,煤矿机电关系着安全生产,同时也是生产的保障。若管理不科学会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企业效益与人员安全。如在煤矿机电管理中,若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精细的管理,或者数据信息不完善,超载时没有及时报警,都可能让绳索断裂,最终出现安全事故。

1.5监管缺失

缺少监管一方面是管理人员认识不够,没有安排专业的安检人员处理;另一方面,安检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很难胜任监管工作。在检查机电设备时,很难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都对生产安全埋下了工作隐患[3]。

2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应用

1)改变培训模式。煤矿机电技术对操作过程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工作人员技能达标,才能不断改善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管理。从传统培训模式来看:存在管理陈旧、模式单一、规划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可以从实践、培训、引进等方面着手。结合员工实情与企业发展拟定恰当的培训方针,对年轻精英进重点培训,以此提高专业力度,打造良好的协作团队。在转变学习形式的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说教,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煤矿机电人才。2)提高薪资待遇。煤矿工作具有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由于员工福利、工资偏低,所以很难满足精神与物质需要。除了要改善工作环境,还必须提高福利待遇,通过践行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如表1所示)。

3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应用

为了确保相关工作正常进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必须做好设备性能检查工作,对通风、排水、供电、抽放等系统进行重点检查,做好工程建设,结合大型设备管理要求进行维护,尽量从开始就排除设备故障。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此进行层层预防,严把设备安装与回收工作,这样才能延长寿命[4-5]。在检修工作中,企业要将检修制度放在重点领域,为减小不良影响,事先设定年度检修规划与月度检修布局,从不同角度提出应急备用措施与安全检修方案,这样才能保障检修流程。审核好机电设备后,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作业考察与跟踪,以此提高员工的安全与责任意识。在考核制度上,施工企业要严格依照煤矿机电技术管理考核要求与指标进行,如《煤矿采掘机电精细化管理标准》《大型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等。在规范操作过程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煤矿机电管理技术,减小事故发生率,及时排除隐患[6]。

4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1)以机电建设为导向。重点做好通风、排水、抽放、运输、供电等机电技术管理工作,通过优化机电系统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机电设备与配件管理。配件与机电设备对整个机电技术管理具有关键意义,必须拥有技术规格书,结合技术要求进行验收,然后再结合安装工艺施工,这样才能保障机电设施安全运行。3)做好现场监管与工作面精细化管理工作。机电技术管理的重点是抓牢机电保护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事故。将采掘机电精细化管理作为依据,进一步优化并规范机电技术管理,以此提高采掘工作管理能力,保障采掘机电系统高效、安全、节能的工作。4)做好台账备案工作。在机电技术基础设备台账管理中,要做到一台一档,从说明书、技术规格、防爆合格证、图纸、许可证等方面进行备案。对于技术改造与大修工作进行备案,这样才能达到有章可循的要求。

5结语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一直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正常经营的保障,同时也是企业的重点经营对象,对煤矿管理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从源头上改变生产环境,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出矿量,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刚.浅谈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4):76.

[2]熊小辉,虞剑龙,喻杰超,等.浅谈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78.

[3]覃日强.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6):262-263.

[4]张有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3(8):31-33.

[5]程润明.浅析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J].能源与节能,2014(4):36-37;53.

第6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一、前言

在各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全新的挑战,所以要想提升和稳固企业在建筑行业的地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建筑施工技术的完善与创新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长久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竞争混乱,并且建筑施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迫在眉睫。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国内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客观的管理体系,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依靠质量管理工作和文件归档方式的粗放管理方式上,这些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于建筑施工管理技术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加强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的认知和重视,对其做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完善和升级,来提高施工建筑的效率和质量,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和科学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全面展开。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政策、法规的指标与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前对各阶层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人员信息化认识,促进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态度,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施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企业的公开网站学习内容,开展分散学习,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2)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施工人员大都没有固定的单位,因此,自身利益需要最根本的保护。要保障员工的利益,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招聘施工人员,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相关内容。施工单位还应时刻更新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

(3)加强持证上岗管理。由于施工现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所有施工人员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培训和相关活动的演习,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

(4)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这就要求做到:其一,达到安全生产的标准,做到专人专职,确保施工过程正常进行;其二,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员工学会使用各种安全措施;其三,所有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2、做好技术管理的事前事后工作。主要包括:1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因为施工技术标准是施工技术的依据,技术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gb)、部(专业)标准。企业根据当地政策和标准自定,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才能提高企业在业内的竞争能力。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是指导施工作业活动,设备使用于检修等技术依据。

2、建立健全技术原始纪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以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及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因为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3、技术档案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的管理,企业应授权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负责图纸的签收、发放、保管、借阅、归档等业务的工作;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或大纲;施工图放样;技术措施。只有做好以上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使管理过程中做出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使资料的管理接近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档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正常有序,有章可循。

4、技术信息、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的开发,新材料、新设备的维护应用,使建筑业的施工水平日益提高,无论从施工企业管理角度还是为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十分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情报信息,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科学技术先进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任何形势下的竞争。

5、计量工作,包括如下内容: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测量计量,以上两个内容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是工作的基础,在任何项目技术管理中,直接关系到工程量的保证和规格位置的正确性,如果计量失误,将导致产品的性能降低,质量不符合要求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要力求没有失误或减少失误,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落实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场计量工作的标准性,要求和考核办法挂钩,第二,正确配置计量器具,合理使用、保管、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器具的准确性,确保器具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第三,开展经常性计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施工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施工中的重要工作,其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企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其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三,施工技术管理满足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其四,技术施工可以对施工中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进行管理;其五,施工技术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与创新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是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关培训,以打到执行标准的能力。

2、图纸会审

(1)审核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2)审核图纸基础设计是否存在风险与问题,是否符合实地情况

(3)审核项目坐标、标高与平面图是否一致,有无差错。

(4)审核检查图纸及说明是否齐全、明确,核对结构、排水、通风、设备安装与图纸是否相符。

(5)审核建筑平、立、剖面图是否有遗漏,与结构图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一致。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平面图

在施工前,要明确施工方案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机械、主要材料用量、施工人员数量,设置总平面布置图。

4、施工各个阶段必须严格把关

(1)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2)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

(3)竣工阶段的技术管理

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方法

1、企业及其人员要时刻怀有创新意识

2、项目管理战略决策的创新

3、项目过程中生产技术的创新

4、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只有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达到质量预控目标,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桑培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2】赵涛,潘欣鹏.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3】任强,陈乃新.施工项目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第7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第8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支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

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要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明确鼓励、指引各地方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

陕西、福建、上海、海南等先期试点地区,通过实践并以真实的数据,验证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的集约化效果。陕西省以三级平台五级服务的模式,整合了区域内专网、机房数量,统一提供技术、存储能力,年节约信息化财政资金2.6亿元。福建省新审批的数十个部门业务系统全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进行部署,不再审批网络、机房和服务器等建设内容。深圳市通过电子政务公共资源的集中建设和管理,每年节省资金2亿元。201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又确定北京市等18个省级地方和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

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支撑部级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

随着“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落实,部级工程纷纷启动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又分别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在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中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共享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原则,重点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重视工程项目需求分析、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各项目单位加强政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注重工程建设的改革创新、保障工程项目安全可控;确立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确保目标协同、任务协同和信息协同,以此推进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需求、确定共享范围方式、落实共享部门责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在信息共享方面,由涉及共享信息或业务协同的有关部门相互确认,具体落实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及其具体内容,形成“工程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和“部门间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工程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 和“部门间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将作为国家工程前期项目申报和后期验收评估的基本条件,既作为工程项目受理申报的重要条件,也作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后期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全民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都确立了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人社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工商总局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

政府数据开放支撑大数据价值发现和信息惠民应用

2013年被称之为大数据元年,政府作为信息化应用的先行者和数据资源最大的拥有者,紧紧抓住大数据产业与技术发展契机,各级政府纷纷规划大数据发展策略,探索大数据的创新应用。2013年初,广东率先推动实施了大数据战略的工作方案;2013年7月,上海市科委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探索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服务模式;2013年8月,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从促进产业发展、加大示范应用、攻关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布局;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也宣布,将大数据引入交通管理,助力道路治堵等。

2013年我国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达国家已有较多开放政务数据实例以促进大数据价值深度挖掘。2013年10月,北京市宣布以“大数据”惠民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目前正积极推动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的上线开通,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现有29个部门公布了400余个数据包,涵盖旅游、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门类。由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用途分区”,以及旅行社、机场班车线路、星级饭店、高校信息是非常热门的下载资源。“游北京”和“爱健康”可以查阅北京旅游景点、餐饮、促销信息、洗手间信息等,以及北京市所有卫生保健设施的指南应用,包括诊所、医院、养老院等信息。2013年11月,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向深圳市颁发“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荣誉,充分肯定深圳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希望继续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加大信息惠民力度。

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展望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我们认为新兴的信息技术与政务应用需求的融合实践将会愈加明显和深入。云计算、物联网已不再停留于设计阶段,相关技术为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成功实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也将从概念宣传,发展到开始在政务应用中尝试多个实验型项目的阶段。

在省、市等横向区域电子政务建设方面,2014年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将成为主导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18个省级和59个市(县、区)试点示范地区,将大规模展开应用实践。按照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服务层(PAAS)、软件服务层(SAAS)的服务能力,IAAS服务将成为各地方首先推动的工作,PAAS、SAAS层将随着应用的成熟逐渐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力。

在纵向电子政务应用建设方面,将以部级工程为主导。延续的“金”字工程和15大综合性应用系统将展开实质性建设。在建设目标上将推进从信息化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发挥社会力量转变。

相关链接

以大数据驱动城市管理

第9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摘要企业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途径,而管理创新则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从全球范围来看,动态环境中制造业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地需要运用创新理念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使企业体制适应技术创新步伐,并始终伴随着企业成长、成熟、发展、壮大。

本文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特点,研究如何通过机构、流程、信息化、管理机制等维度的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管理创新 软实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出了艰辛的探索。由于长期重视技术创新,多数企业硬件设施过硬,堪称世界一流。然而,管理却相对薄弱,管理认知性较差,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要想解决硬件强、软件弱、软硬不合的管理问题,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化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推进企业软实力建设,打造出以创新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文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行组织机构变革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机构是支持管理创新的基础。中国制造业企业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机构,保持企业管理职能的先进性,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组织结构调整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把管理创新摆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有效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资源的共享,在管理思想、体制、机制方面率先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发展。

二、建立业务链流程平台

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流程,就好比电脑与程序,没有程序,再好的电脑也运行不起来。组织机构变了,流程也要变。多数企业的流程都是基于岗位的流程,是公司管理的写实,是按职能制来管理的,由于专业化过强而导致了流程间约束性太大,不利于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而业务链流程是穿越若干个岗位的流程,是一条管理性的流水线,流程输出面对的是下一个角色。因此业务链流程是不同角色的传递,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使业务公开透明化,从业务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便于管理者进行业务全过程管控。业务链管理能够实现每个角色只要具备管理能力,而不需要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就能高效完成工作职责的功能。

三、开展企业资源信息化建设

企业走向进步和发展,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创新的道路。在大规模实施技术引进及自主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管理平台对接,并深入研究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通过登录数字化的系统监控平台,使企业管理者可随时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流转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为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使处于监控下的各条业务链被置于一个透明的监管平台下,打破纵向业务壁垒,使所有问题无以遁形,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

四、建立动态的、持续的管理创新机制

为了更好地凝聚群体的力量,依靠管理创新支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要依据管理过程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实际、实务、实用、实效为基本标准,通过培训、研讨、交流、评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创新立项、实施、应用及推广体系,逐步成为备受各级管理者关注的公司级重要活动,推动企业基础管理的进步。

(1)加强企业文化创新 坚持将文化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使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的源头,始终与企业管理创新理念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支持作用,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的发展。

(2)培育管理创新人才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将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变为企业的持久优势。

(3)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选取由员工提出的、经过专家论证的新想法进行管理创新立项,成立课题组进行成果开发,充分调动全公司的管理创新积极性,促进员工创新潜力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