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

第1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51-02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丁长松.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2-83.

[2]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71-172.

[3] 李延静.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7B):85-88.

[4] 张艳天.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展望未来[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5,13(5):4-7.

第2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了“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做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式临床见习

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2.理论教学

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3.实训教学

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1]。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4.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为此,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删除掉了超声检查技术内容(因我校本专业开设了超声诊断技术这一独立课程)把教学重心放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的实践教学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强化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各种临床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结合、理论课堂搬入临床影像科室的教学方式,将70%以上的课程安排在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在医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影像技术岗位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1.讲解法和示范法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讲解法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所学摄影技术要领、做法、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示范法则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演示所学摄影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正确运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训练由学生之间模拟操作,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医生的责任,又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病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

3.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

“学校与附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核素扫描室去讲授,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4.强化实训法

统一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力、物力,以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操作的方法。

5.现代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购置了《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学生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引导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践性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同时还采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如在网上组织教学讨论;课程组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课程网站提供了与影像检查技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第3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口腔摄影;数码技术;图像

[中图分类号]R 78[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4.001

An brief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dental photographyZou Bo.(Dept. of Prosthodontics,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Guanghua School of Stomat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digital camera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photography offers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dental practices, especially to cosmetic dentistry, providing a powerful too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Digital dental photography requires the combined knowledge of dentistr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photography. To obtain qualified dental images, the practitioner needs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standard photography for proper utilization. This article, as a guide to the beginners of dental photography, briefly introduced some basic general knowledge of dental photography, including correlative basic knowledge of photography, required equipments and techniques, correct workflow patterns and essentials for standard dental images. Practitioner needs necessary training and persistent practice, together with the training of the staff members, the regular dental image can make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and beneficial to both the practice and the patient.

[Key words]dental photography;digital technique;image

口腔医学摄影(dental photography)是口腔临床医疗的重要辅助方法,口腔医学摄影不是艺术摄影,要求最真实地还原口腔及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解剖形态、颜色特征等。以往传统胶片摄影技术操作复杂,胶片冲洗和处理烦琐,限制了专业摄影技术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21世纪以来,随着数码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码摄影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已大大降低,专业的口腔摄影也越来越得到普及。目前,口腔数码摄影已经成为口腔临床特别是美容修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随着患者对颌面部美容要求和口腔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口腔摄影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生意识到。完整的口腔影像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更有效地保存病历资料、辅助临床诊断、制定治疗计划以及更好地判断预后;也有利于进行医患、同行和医技之间的交流;标准的口腔摄影也是学术交流和投稿的必要条件;在特定条件下,口腔摄影资料也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本文拟从口腔摄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器材、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技能以及标准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要求等4个方面对口腔医学摄影进行简要的介绍[1-2]。

1口腔摄影的相关基础知识

摄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拍摄来获得现实景物复制品的技术,于19世纪初诞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的类别。口腔摄影不是艺术摄影,有其专业的特性,涉及到的摄影技术相对简单,有一定的程式化。初学者需要掌握的口腔摄影相关的基本概念是:曝光(exposure)、景深(depth of field)和白平衡(white balance)。

1.1曝光

摄影的本质是捕捉光的信息,所以曝光准确与否就成为了技术层面最核心的问题。决定曝光的三要素是:相机快门(shutter)速度、镜头光圈(aperture)大小和相机感光元件的感光度。

1.1.1相机快门速度快门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至少都有以下的快门速度: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 000 s,每一个快门速度都是前一个速度的一半,是后一个的一倍。改变了快门速度,同时也就改变了运动物体被记录在底片上的方式。快门速度越快,运动物体就会在底片上呈现越清晰的影像;反之,快门速度越慢,运动物体就越模糊。在手持相机摄影中,有一个安全快门速度的概念,高于这个快门速度,就能够保证手持拍摄的稳定性;而低于这个快门速度,手的晃动可能会造成照片拍摄模糊。安全快门速度与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密切相关,一般是镜头焦距的倒数,也就是说,使用100 mm焦距的镜头,安全快门速度就是1/100 s。在口腔摄影中,使用闪光灯有充足的光照,一般采用中焦约100 mm焦距的微距镜头,所以采用的快门速度不能慢于1/100 s。

1.1.2镜头光圈大小光圈是照相机上用来控制镜头孔径大小的部件,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质素,以及与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光圈系数=镜头焦距/光圈孔径,用f值表示,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常用镜头的光圈数序列为:f/ 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图1)。

图1光圈值与光圈大小的示意图

Fig 1Numbers and sizes of the aperture

对于一个镜头来说,在中等光圈时成像质量最好。在口腔摄影里,使用闪光灯有充足的光照,且口腔前后跨度较大需要大景深,所以一般需要使用较小的光圈,如f/22及以上。

1.1.3相机感光元件的感光度感光度用于衡量相机感光元件对于光的灵敏程度,标准感光度的挡位是以1/3挡为增量的,常见的感光度为:50、64、80、100、125、160、200、250、320、400、500、640、800。一般来说,低感光度时的画质较为细腻,色彩也较为真实,而无论是数码或是胶片摄影,为了减少曝光时间使用较高感光度通常会导致影像品质降低(由于较粗的底片颗粒或是较高的影像噪声或其他因素),基本上,使用较高的感光度,照片的品质较差。对于口腔摄影而言,摄影者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影像,所以一般设置使用相机的最小感光度为200以下。

不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所有摄影者都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正确的曝光,正确的曝光意味着曝光结果与摄影者想要的一致。以上的三要素中,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联合决定进光量,感光度决定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在感光度确定的情况下,EV=AV+TV。其中,EV表示曝光值,它决定了胶片所受光线照射量的多少,AV与光圈有关,TV则与快门优先速度有关。一般对于某一给定的曝光结果,光圈大小与快门速度之间呈反比关系,即若开大光圈则需要更快的快门速度以保持曝光不变,也就是说,多种不同的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的组合可以获得相同的曝光值(表1),但是其成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在摄影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表1不同的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摄影者使用单反相机的时候,有很多曝光模式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有手动曝光(M)、光圈优先(A)、快门优先(S)、程序(P)和自动(Auto)等,不同的曝光模式适应于不同的摄影情况和不同的摄影者。在口腔摄影中,对景深的控制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采用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以获得足够的景深,而手动曝光模式可用于任何情况,但需要足够的经验,所以适用于熟练者。

1.2景深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叫做焦点(focus)。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模糊,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肉眼所能鉴别的最小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像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被辨认的,这个不能被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焦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即景深(图2)。

图2景深的示意图

Fig 2Sketch map of depth of field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大小、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有关。镜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图3)。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图3光圈大小和景深的关系

Fig 3Relationship between aperture size and depth of field

在口腔摄影中,由于口腔前后跨度比较大,摄影时一般采用中焦段的微距镜头,摄影距离也比较近,所以为了获得整个牙列清晰的影像,一般采用小光圈以获得较大的景深,光圈一般设置小于f/22(图4)。

1.3白平衡

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其颜色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的大脑可以很好地“校正”这些颜色变化,但是摄影器材所使用的感光元件却不能完成这样的转化。因此,必须先了解色温(color temperature)的概念。所谓色温就是以绝对温度表示光线的色彩,单位是K,当物体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出光线,此光线不仅含有亮度的成分,更含有颜色的成分。白平衡就是针对不同色温条件下,通过相机内部调整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以达到更接近人肉眼的视觉习惯,简单地理解为在任意色温条件下,相机镜头所拍摄的标准白色经过调整,使之成像后仍然为白色。

图4不同光圈大小拍摄的牙列图示意景深

Fig 4Dentition images under different aperture sizes, indicate the depth of field

在口腔比色或摄影时,一般以日光作为标准光源,特指晴天室外正午、不含紫外线的光线,色温约5 500 K。需要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如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 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 000~6 5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 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 4 700 K,白炽灯的色温约为2 800 K。所以,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口腔照片也就难以反映物体真实的颜色信息(图5)。在口腔摄影时,摄影者采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模式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准确的结果,然而,如果摄影者拍摄的影像要用于美容修复的比色或其他特殊要求时,对于光源和相机的白平衡设置的要求就很严格,需要手动设定白平衡。如果摄影者存储影像时采用RAW格式保存,白平衡可以在后期软件处理时根据不同的色温任意调整。

图5不同的白平衡模式拍摄的效果差异

Fig 5Different effects among various modes of white balance

2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器材

要拍摄合格的口腔照片,尤其是口内照片,对摄影器材和辅助工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数码单镜头反光(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ct,DSLR)相机机身、微距镜头、微距闪光灯以及相关的摄影辅助工具。

2.1单反相机

家庭用不可换镜头的小型数码相机(俗称DC机)不适合拍摄口腔照片,数码单反相机具有足够大的感光元件,全面的操控性能,较快的响应速度和图像处理速度,同时可换用高素质的微距镜头,是口腔医学摄影必需的基本器材。数码单反相机按照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可分为全画幅、APS或DX画幅以及4/3画幅(图6)。

图6不同尺寸感光元件大小的示意图

Fig 6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sizes of sensors

其中,全画幅相机多为专业级,价格比较昂贵;APS画幅价格适中,像素从600万到2 000多万,也完全能够满足口腔专业摄影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全画幅相机和APS画幅相机有一个放大系数上的差异,相对于全画幅相机,Nikon DX画幅的相机放大系数为1.5,而Canon APS画幅相机放大系数为1.6,所以即使使用相同的镜头时,焦距也要相应的乘以这个系数。

2.2微距镜头

单反相机能够使用各种类型的镜头,一般的摄影镜头是按拍摄距离大约为焦距的100~500倍来进行优化设计的,在这样的拍摄距离,镜头拍摄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各类像差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而偏离这个距离时,各类像差的平衡被破坏,特别是像场弯曲,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口腔摄影距离较近,对像质和形变控制要求很高,所以必须使用专业的微距镜头。微距镜头是为学术用途以及特殊摄影专门设计的,具有像场平直、畸变小、图像有足够的反差、分辨率较高等特点,其最大的放大倍率可以达到1∶1。

在微距摄影中,涉及到放大率的概念,这个概念与影像的复制比率有关。复制比率是被摄体实际大小与影像大小之间的数字关系,通常用比号两边的数字来表示:(影像大小)∶(被摄体实际大小)。例如标记为1∶10,则表示被摄体实际大小是影像大小的10倍,或者说影像大小是被摄体实际大小的1/10;1∶1则表示被摄体实际大小等于影像大小。微距镜头镜筒上有显示窗显示放大率,可以通过调节镜头的对焦环来获得特定的放大率(图7)。需要说明的是,镜头上标示的放大率是针对传感器为全画幅的机身而言的,对于非全画幅的单反相机,放大率还要乘以一个相应的系数。

图7镜头上显示的放大率

Fig 7The amplification ration showed on the window of lens

微距镜头按照焦距的不同可分为:1)标准镜头,焦距为50~60 mm;2)中焦镜头,焦距为90~105 mm;3)长焦镜头,焦距为180~200 mm。一般而言,镜头焦距越短,最近对焦距离也就越短。在口腔摄影时,镜头与牙列的距离不宜过近,所以口内摄影90~105 mm中焦微距镜头最合适。

2.3微距闪光灯

口腔摄影一般使用小光圈,同时快门速度较快,但口腔的空间狭窄、跨度大,因此需要辅助光源以保证足够的曝光量。生活摄影中常用的闪光灯一般为相机自带的闪光灯或外接的普通闪光灯,由于口腔微距摄影距离比较近,如果使用常规的闪光灯,镜头和唇颊等部位会遮挡住部分光线,再加上位于相机顶部的闪光灯等的光线照射不均匀,所以难以获得理想的影像。而使用位于镜头前方的微距闪光灯,其灯头与控制电路是分开的,可以方便地控制闪光,照明也较均匀,但闪光指数比较小,只适于近距离的拍摄;微距闪光灯都是套在镜头的前端,可以营造无影的拍摄效果。常见的微距闪光灯有两类,一类是环形闪光灯,另一类是双头闪光灯(图8)。一般而言,两者都可以满足口腔摄影的基本要求,环形闪光灯的适用范围更广一些,且价格相对便宜。

图8环形和双头微距闪光灯

Fig 8Macro ring flash and twin-light macro flash

如何配置一套合适的口腔医学摄影系统,对于口腔摄影的入门者而言,够用是关键。全画幅机身画质好、功能强大,然而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入门级的单反相机机身也能够完全满足口腔专业摄影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单反相机机身而言,入门级到专业级的机身都能满足要求,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一般推荐扩展性好的尼康或佳能品牌的机身。镜头必须选择专业的微距镜头,尼康和佳能都有相应的中焦微距镜头,尼康和佳能的原厂镜头价格相对较贵,还可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兼容厂家的镜头,如腾龙(Tamron)、适马(Sigma)和图丽(Tokina)等品牌,这些品牌都有相关高素质的微距镜头产品。微距闪光灯的选择也较多,尼康和佳能都有相应的产品,价格相对较贵,尼康目前只出产双头的微距闪光灯,佳能则环闪和双头微距闪光灯都有生产,此外,还可以选择相对价廉的兼容厂家的产品,如适马和美兹(Mitz)的环形闪光灯也是不错的选择。

2.4口腔摄影的辅助工具

口腔摄影常使用的辅助工具有:牵开器(retractor)、反光板(mirror)和背景板(contrastor)。牵开器的主要功能是牵开唇颊组织,暴露口内的软硬组织,同时使更多的光线进入口腔内部。牵开器有不同的形态和尺寸,要根据不同的用途以及患者口腔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牵开器(图9)。

图9不同类型的牵开器

Fig 9Different types of retractors

反光板用于反射口内难以直视部位的影像,也可以牵拉口腔的软组织。反光板也有不同的形态和尺寸,不同的形态对应不同的摄影部位,一般分为咬合面反光板、颊侧反光板和舌腭反光板,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的用途以及患者口腔大小进行选择(图10)。反光板的材质有金属和玻璃2种,金属材质的反光性更好,且没有重影的出现。

图10不同类型的反光板

Fig 10Different types of the mirrors

背景板通常用于前牙的拍摄,可以遮挡不必要的口腔组织,避免图像背景混乱,同时可以提高图像的反差,便于观察牙齿细微的结构。背景板一般是金属材质,有大小尺寸的区别。按照拍摄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前牙背景板(anterior contrastor),拍摄时一般放置在上下前牙的舌腭侧;另一类是咬合面背景板(occlusal contrastor),放置于上下前牙唇侧,用于辅助拍摄牙列咬合面的影像(图11)。

图11不同类型的背景板

Fig 11Different types of contrastors

3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技能

口腔医学摄影相对于常规的摄影有其专业的特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口腔摄影不是艺术创造,而是真实地还原口腔及颌面部解剖形态和颜色特征;其次,口腔是一个狭窄的环境,光线不容易到达内部,而且口腔前后有一定的纵深,这就需要较大的景深以确保所有的牙齿和组织结构都能成像清晰;最后,口腔摄影一般都是手持相机,必须保证相机的稳定性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摄影器材的要求在前文已说明,对于口腔摄影的初学者,单反相机的参数有一定的程式化设置,主要参数设置如下。感光度:尽量小,一般在200以下。曝光模式:光圈优先(A)档适用于初学者,手动(M)档适用于熟练者。光圈大小:面部肖像采用f/8~f/11,全牙列咬合面反光像采用f/16~f/22,口内近照采用f/22~f/32。快门同步速度:1/100 s以上。白平衡:一般采用自动白平衡,如果需要比色交流,则需要严格标定。图像格式:一般采用最大分辨率的JPEG格式即可,投稿或要求高的可采用RAW格式。对焦方式:自动对焦模式适用于初学者,手动对焦模式适用于熟练者;若要求标准放大率的则移动相机对焦。此外,要获得完美的照片,还有一些相机的设置需要调整,如曝光补偿、焦点设置等,这些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在拍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患者和摄影者以及助手的配合至关重要,患者的要根据拍摄的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对于辅助器材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要求。

患者是影像上的主体,拍摄前必须提前向患者解释清楚拍摄的目的、拍摄的内容以及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口腔摄影对患者而言是一个费时且很不舒服的过程,因此必须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充分配合。拍摄前务必清洁患者的牙齿,必要时还需要洁牙。摄影者在使用照片的时候,也必须注意保护患者的肖像权。拍摄者握持相机时应有一个舒适的,尽可能保持相机的稳定性。一般为一手紧握机身,一手紧握镜头,相机后背贴住脸,双肩保持齐平,肘部支撑在胸前或夹紧两肋,拍摄过程中要屏气凝神,一旦合焦,迅速、果断地按下快门。

一个训练有素的助手对于拍摄者拍摄合格口腔影像也很重要。首先,助手需要熟悉摄影的流程,明了摄影者的意图,能够正确使用牵开器、反光板和背景板,良好的暴露摄影部位,同时保持视野的干燥,防止反光板起雾。

按照摄影者的身高调整牙椅的高度,摄影者可以自如的直视需要拍摄的部位。对于口内摄影,牙椅椅背呈45°角时的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照片的拍摄需求,拍摄上颌牙列咬合面反光照时,则需要将椅位调至基本水平位(图12)。

牵开器和反光板使用时会造成患者一定的不适,所以操作时应尽量轻柔,只能牵拉唇颊舌等软组织,避免压迫牙槽黏膜等硬组织引起患者疼痛。选择合适类型和大小的牵开器及反光板,气温低时使用反光板,要防止镜面起雾,可以预先把反光板在热水中浸泡一下,或使用时助手用三用气枪轻吹镜面。

图12不同的拍摄

Fig 12The positions for different images

口内摄影对取景有一定的要求,要保证牙齿咬合平面与取景器水平面平行,且目标牙齿在取景器正中。照片中要显示有一定的牙龈,不能仅仅拍摄牙齿,相机取景时,焦点要放置在离镜头最近的物体上。合格的照片应该成像清晰、构图和谐,口内照片中尽量不要显示唇、颊等口外组织,不能显示反光板和背景板的边缘,牵开器尽量不要暴露在影像里,拍摄反光照片时,要避免非反光牙进入取景器视野。拍摄视野应干燥、清洁,不能有血液和过多的唾液以及反光板起雾。

4标准口腔医学摄影的基本要求

口腔医学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学术交流和投稿以及作为出版物的图片,在申请成为国外某些专业牙科组织成员时,常常需要申请者提供相当数量的标准临床病例图片。拍摄者拍摄这些专业性和学术性很高的口腔图片时就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要求。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标准,而国外专业的牙科组织则对这方面有严格的标准,涉及到图片的格式、放大率、拍摄部位、背景、拍摄角度、曝光和对焦等。

美国牙科协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2003年了数码口腔摄影的指南,对口腔数码摄影的目的、器材要求、图片分辨率、白平衡、图片格式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图13)。

A:1∶10,非牵拉,正面像;B:1∶2,非牵拉,正面微笑像;C:1∶2,非牵拉,右侧微笑像;D:1∶2,非牵拉,左侧微笑像;E:1∶2,牵拉,正面牙列牵拉像;F:1∶2,牵拉,右侧牙列牵拉像;G:1∶2,牵拉,左侧牙列牵拉像;H:1∶1,牵拉,上颌前牙正面像;I:1∶1,牵拉,上颌前牙右侧面像;J:1∶1,牵拉,上颌前牙左侧面像;K:1∶2,牵拉,使用反光板,上牙列咬合面照;L:1∶2,牵拉,使用反光板,下牙列咬合面照。

图13美国美容牙科学会要求的美容牙科12张基本图像

Fig 1312 American Academy of Cosmetic Dentistry views of cosmetic dentistry

标准影像涉及标准口内牙列影像、口内软组织影像和口外影像,ADA对这些标准影像拍摄的部位和患者状态、涉及的牙位、拍摄时相机与中线的角度以及牙齿的咬合状态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美国美容牙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Cosmetic Dentistry,AACD)2011年颁布了口腔医生入会的标准试用条款,主要针对美容牙科领域,需要申请者提交一定数量的五大类前牙美容治疗的病例图片。对于图片的要求也有一个指南,这个指南更有针对性,从5个方面判断照片的质量,分别是:正确的颜色、正确的曝光、景深、良好的色调梯度和图像的锐度。指南对于摄影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相机参数设置涉及图像格式、镜头放大率和光圈大小。需要强调的是,提交的前牙美容病例图片必须包含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整的影像资料,必须同时提交RAW格式和JPEG格式的文件,完整的资料包括12张照片(图13)[3]。

口腔医学摄影是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可以为日常口腔临床医疗带来很多便利,其涉及到的摄影技巧并不太复杂,只要装备必需的基本摄影器材和辅助工具,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能和相应的拍摄要求以及合乎规范的流程,一般都可以拍摄出规范的口腔数码影像。和其他类型的摄影艺术一样,口腔数码摄影需要摄影者大量的操作实践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同时需要对助手进行一定的培训,拍摄出的影像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致谢:感谢李有伟、喻晓、严伟浩医师,陈文慧、黄晓娟护师为本文照片拍摄做出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 2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0:1-1234.

第4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及维修、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39-03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毅.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2]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3]强琛,尹晓宁,陈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武丙云.培养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0(7).

第5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第6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发展;发展展望

在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中计算机硬件趋于廉价化,很多应用软件逐渐的生活化,计算机已经不仅仅在是极少数人的使用工具,而是不断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CD-ROM技术和图像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今多媒体工具和载体在电子超市中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人群投入多媒体的使用中,电子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天都会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多媒体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且在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多媒体的种类也从商业多媒体不断向家用多媒体靠近。多媒体的发展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升级和有,本文就通过对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 计算机多媒体行业的发展

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它的发展己经历了60多年来的变迁。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增进性能、缩小性强、降低成本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不仅继续深化,而且节奏加快。在计算机本身发展的同时,它的应用领域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已无处不在,无论是军事领域、教育领域、工业领域还是其他商业领域,它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内人士分析多媒体产业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50%,将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的大多数领域以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学科的职责是促进与实践有关的认识的发展,这些学科常吸收更为基础的学科,其本身也是当之无愧的认识部分。传统认为,有认识的提高就能有实践的进步,在对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发现常有另外一条路径,这个过程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在肖克利及其同事制造出一个运行的晶体管后,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热力学建立起来,有关半导体是如何运行的理论也建立了起来,这是用来证明认识随着实践的提高而提高的经典实例。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中,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认识的提高可以让选择判据更加明显,它们能够使计算机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是促进实践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活动经常的、连续性的出现。现实需求的驱动、关于多媒体技术认识部分或者说是多媒体科学的发展、信息的共享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经常性的创造活动。在对相互竞争的技术价值做出一个共识性判断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到最后的选择机制。大多数情况下,围绕多媒体技术的若干选择判据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在同时发挥作用,选择的环境常常是非常敏锐和稳定的,这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意义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仅给很多商业行为带来很多的成功,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MP3、MP4、手机,电脑等都成为了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各个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向着多媒体方向优化,逐渐的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应用需求的升级多媒体工具载体也在不断的进步,影音工具的存储量和内容清晰度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传统的报刊逐渐向电子化的多媒体工具靠近,多媒体由于其方便性和及时性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媒体在信息行业的比例还会不断的攀升。

另外一个多媒体影像深刻的行业就是教育业,多媒体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教师摆脱了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逐渐的向着多媒体教学转变,多媒体的使用是教学更加方便,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的演示,另外多媒体在线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近几年中学校中多媒体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逐渐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已经成了衡量学校教学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媒体处理芯片及光盘驱动技术的发展

当然众多的作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在多媒体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之时,世界各大计算机公司都在加紧研制开发多媒体处理器芯片。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多媒体可编程DSP(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80这种单片32位DSP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一个RISC处理器和4个DSP,通常称之为MVP(多媒体视频处理器)。TMS320C80的可编程功能表现为可支持MPEG、IPEG、H261和G728等各种图像压缩规格,并可支持所有算法。[2]这种多媒体视频处理器在视频领域内每秒可运算20亿次以上,代表当今这一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采用0.5μm CMOS工艺,以350个引脚塑料栅阵列封装形式供货。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芯片供应厂家Intel公司,在人们踏入多媒体时代的门槛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Intel推出的MMX(多媒体指令扩充)技术能处理多媒体指令,在视频、声频播放、电视会议、图像处理器及语音识别等方面比标准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及速度提高2~4倍。MMX首先装备在Intel P55C微处理器上。Intel公司还计划推出具有通信和多媒体功能的母板,使音频、视频和通信处理功能都由基于Pentium处理器的PC机实现,达到使多媒体计算机简化、乃至标准化的目标。Intel公司的战略是,将P55C定位于家用市场,P6作为企业解决方案。[3]

光盘驱动的发展给多媒体提供了一个载体和媒介,光盘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一经出现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占领了数量巨大的市场,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光盘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当时CD-ROM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核心部分,能够稳定的存储多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大量共享,经过了多年的发展CD-ROM技术得到了优化和更新,双速驱动器播放逐渐取代了CD-ROM,双速驱动器能够完成高速的检索,适应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随时应用的广泛和生产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媒体技术成本不断下降,多媒体产品价格初见趋于平民化,为多媒体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及时在今天光盘驱动技术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在不断地进行和升级中。

四、多媒体技术发展展望

多媒体技术在工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大型的公司采用多媒体进行产品的展示和设计研发,通过电脑来拓展市场,培训雇员,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现代化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都离不开对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监视、存储、传输以及综合分析处理和管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多媒体技术在工业生产实时监控系统中,尤其在生产现场设备故障诊断和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很多大型的先进医学设备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成了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设备和工具,作为大型医疗器械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能够提高医疗器械准确性的表达,减少由于设备不匹配的误差,通过一些影像对患者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在媒体种类、媒体介质、媒体存储及管理方式、诊断辅助信息、直观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使传统诊断技术相形见绌。这必将引起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事实上,在医疗诊断中经常采用的实时动态视频扫描、声影处理等技术都是多媒体技术成功应用的例证。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医疗影像的另一关键问题——影像存储管理问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使远程医疗从理想变成现实。当前,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先进的系统层出不穷,这必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

无论从工业、医学、教育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的应用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对于多媒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依赖,这就促使多媒体行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各个行业中也根据多媒体技术的更新和优化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人力结构,不断的适应着多媒体的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技术提高了很多产业的行业竞争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为适应人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需求,电子技术行业也不断的发展,不断更新着多媒体技术的结构和形式,系统通过技术更新适应多行业的发展。无论在几年内还是几十年内,社会对于多媒体技术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就促使多媒体研发单位加大对于新型多媒体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出更加便捷的应用型产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香妹;多元智能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2]邝明;工程图学课电子教案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陈琦;吴洪健;在建构性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支架和认知方式对小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李之杰;杨建起;曾嵘;汪玲;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的信息模型和信息单元组合方法[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第7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第8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子科技融入到医疗领域,电子医疗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顾名思义,电子医疗就是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及电子科技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远程方式来交换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意见的一种远程治疗模式。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慧电子产品的出现,作为电子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借助手机完成疾病资料的管理、对话医务人员获取信息咨询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移动医疗的优势得到更加彰显,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临床信息的收录、健康咨询的管理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移动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医院内部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帮助医生、护士等开展临床作业,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医疗信息传递、远距离健康情况监测、远距离医患辅导等非普通型医疗服务。医院、医生、患者都可以从中获取便利,使在中国本就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2013年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这标志着移动医疗健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1移动医疗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远程医疗这个词汇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美国学者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远程医疗的出现给落后地区的医院带来希望和曙光,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相帮互助为基础的服务模式[2]。设施先进、人才雄厚的大型医院借助电话、电视视频交流等通讯方式给偏远地区医院提供临床、影像诊断服务,以实现患者可以在就近医院享受到与大型医院一样的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治率。既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间与花销,也加强了各个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能接触更多的病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生的执业能力。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崛起及智能通讯设备的异军突起,远程医疗也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单一服务模式,众多交流方式的拓展、应用软件的诞生使远程医疗获得了新的发展之春,移动医疗的概念也随之诞生。移动医疗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及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会等权威远程医疗组织尚未对其有固定权威的定义,衡量其相关信息也未形成统一标准[3]。目前采用最广、认知度最高的定义是国际医疗卫生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即借助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等[4]。2007年,苹果之父乔布斯智能手机Iphone,手机不再局限于短信和电话功能,移动化新纪元由此诞生。一部小小的手机将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功能整合,大众消费者能借助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及通过其与他人进行交流。随后,三星、华为等多个知名企业开始了智能手机的研发与推广。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不仅是通讯领域的里程碑,更是给众多科技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移动设备、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三者结合,将医疗健康服务由单一地点化模式转化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模式,开启了移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实现了医患服务新模式[5]。

2移动医疗的应用

虽然移动医疗的概念还不完善,但是移动医疗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借助移动医疗模式,患者与医生可实现在线实时交流。众所周知,患者去医院就诊时,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多数时候医生对病情的询问只有短短几分钟,尤其是一些大型著名医疗机构,通常一个医生半天要接诊上百号患者,客观上导致了医生不能详细与患者交流病情,只能通过简单的询问及自身的知识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诊断。但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医生可以与患者通过线上咨询和线下留言回复等方式取得更好的交流,医生可以更加详细地向患者了解病情,对预后患者提供一些健康信息推送等。除此之外,移动医疗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实施远程手术和治疗等医疗服务,还可以帮助医院对于病患的健康信息、就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例如手机预约就诊、疾病知识查询、健康服务热线、电子档案查询等,不仅方便了患者,也为医院实现了节源开流[6-7]。随着多个国家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数量也逐年上升,慢性疾病给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医疗资源的贫乏、医疗经济的压力及医疗服务的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移动医疗的出现给慢性疾病的监测和信息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春天。糖尿病作为一个典型的长期慢性疾病,近几年来患者呈现快速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对于糖尿病病情诊断、监测等的投入年增长率达到了5%,投入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跟药物、医疗服务的价格上涨有关,一些公司和科研机构也因此发现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应用方面的市场前景[8]。借助移动医疗服务,患者可以在家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完成日常血糖监控,如果血糖出现异常,智能设备应用可以及时通过远程信息传送将患者病情传输到医院形成病案信息,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药物的更换或要求患者入院做进一步检测。这样既避免了患者滥用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又时刻提醒患者对疾病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相关研究表明,基于移动终端早期糖尿病风险评估的应用可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率[9]。除了糖尿病,对其他例如慢性心脏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病情追踪及监测。

3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

3.1国内移动医疗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是在21世纪初期开启了对远程医疗的广泛研究,并迅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10]。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移动智能设备量大幅增加,移动化服务模式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当然也包括医疗健康领域,这也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体现。国内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医生及药品零售店通过借助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借助该服务平台,患者可实现远距离预约就诊,只用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预约,省去了到医院排队挂号等待的烦恼。国外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已有超过半数地区的医院可通过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预约服务,有效降低了卫生系统成本消耗,并获得了患者与医生的一致好评[11]。除了预约服务,移动医疗平台还给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查询及健康信息推荐等。其次,医疗科技公司对移动智慧医疗的远大前景也十分重视,智慧医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依赖于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相关服务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研究更加受到了众多厂商的重视,健康知识、营养养生、疾病信息、在线就医等各种各样的移动医疗程序也被大众所知晓。例如,国内平安公司研发的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的丁香医生及春雨医生都是比较成功的移动医疗程序。大众可通过手机注册,然后在线向医生进行疾病咨询及健康管理。“春雨医生”目前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注册医生数达到50000人,并获取了近3.1亿元融资;“平安好医生”注册人数已突破1亿,并建立了全职医生团队为注册用户提供实时咨询,咨询内容不光涉及预约就诊,还覆盖健康管理、复诊提醒、康复指导等内容[12-13]。

3.2国外移动医疗现状

移动医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医疗就诊模式,更加重要的是借助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资源传递逐步实现了远程医疗检测。目前国外远程医疗检测在影像学领域开展较为领先,一些社区医院或者小型医疗机构在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后可将其传送至合作的大型医疗机构并及时获取专家根据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会诊后得出的临床意见,以减少患者迁移就诊的痛苦,更加充分利用了本以欠缺不足的医疗资源。大型影像设备公司也在积极研发移动放射学的手机应用程序及移动式影像设备,以适应移动化医疗的需求。除影像学领域在移动医疗方面的进展外,检验学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智能移动通讯设备的长足发展也使生物检验应用程序应运而生,许多生物传感技术公司也研发了一系列应用程序并借助外延电子智能设备与手机、平板的移动通讯设备完成简单的生物学检验。例如印度一家生物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uChek的软件,该软件与公司出品的尿液测试棒配合可以实现小便检测。患者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应用程序后,利用摄像头拍摄读取测试棒的颜色,然后程序会自动分析尿液中的各项指标,以判断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利用智能移动设备能完成小便的检测,现在也出现针对妊娠、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移动医疗在检验学领域的应用使患者可以在家完成部分指标检测,可以避免跑去医疗机构,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借助手机完成部分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根据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MGH)的研究学者们报道,研发出现一种移动设备,该设备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可以分析细微组织结构,在短短1h内便可以诊断生物组织提供者是否患有肿瘤。移动医疗的应用不仅在肿瘤诊断上有了重大突破外,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优势也开始逐渐显露。德国一家生物公司研发了一种镜头,借助苹果智能手机可以用来诊断皮肤疾病。将此设备与Iphone连接后,置于患者皮肤上,当自动对焦后完成图像捕捉,然后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进行图像分析,以实现皮肤疾病的诊断。捕捉的图像还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传送至医疗机构,可给医生诊治提供帮助。因此,移动医疗发展的应用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4移动医疗的前景

移动医疗的出现,使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移动医疗已为人们就诊、健康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患者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就诊、获取健康咨询、与医生时刻交流、甚至通过穿戴体积小的智能设备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指标监测;通过云服务器的传送模式,医生可以远距离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与检验指标等数据,为其提供诊断依据。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智能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医疗将会继续改变人们的医疗生活方式。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还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并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后移动医疗的应用会更加广阔,除了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来改善地区医院和大型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开展分级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加强、扩展移动医疗的应用领域,可将其应用在医疗救援、家庭保健、孕期保健等领域,使大众更享移动医疗带来的便捷生活[14]。

5小结

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云医院、移动智能医院等新鲜词汇成为了医改热词[15]。5G网络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保障下,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不仅让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等都感受到移动化、便捷化带来的优势,更是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平衡了地区间的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能够充分被调动与利用[16]。移动医疗也给医疗健康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医疗应用程序的研发都给未来医学领域开启了新的发展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创新、通讯无线技术的升级及数据信息的安全化,移动医疗将逐步走向社区、家庭、甚至定向到某一具体的患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模式,为大众提供互动交流模式下的个性化医疗服务[17]。

参考文献

[1]张合华,孙永樯,赵玉虹.移动医疗健康需求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6(5):8-13.

[2]谢俊祥.远程医疗及其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3):6-10.

[3]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10):739-740.

[4]段万春,曹勤伟,李记.近10年国内外移动医疗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5):1-8.

[5]莫胜男,尚武.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中的移动健康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7(9):14-17.

[6]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4(11):2-5.

[7]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9]景丹,马良坤.移动医疗用于孕期健康管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62-664.

[10]李雪斐,拜争刚,姚倩,等.中国远程医疗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0):1194-1199.

[11]徐倩,赵文龙.国内外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启示[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295-1297.

[12]张馨怡,吴孟闱.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市场,2015,21(22):82-83.

[13]杨小丽,封欣蔚.我国移动医疗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5):1-4.

[14]杜新峰,章祖华.移动医疗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2):113-115.

[15]张彤,王高玲,王玉芳,等.基于“互联网+”视角我国移动医疗现状与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161-163.

[16]汤伟.远程医疗现状及其后续发展分析[J].科技广场,2015,28(10):36-39.

第9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