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精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6:22:46

影像检查技术

第1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像检查技术;实践;课程探索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5]王哲,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33(1):624.

第2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启发式教学 医学教学 医学影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43-0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作为影像学体系的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等多种电子产品及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该学科已经在临床不可或缺[3]。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4]。当今时代教学对我们的要求是不但要认真向学生传输传统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多引导、多启发他们向当代影像设备检查技术上去创新。

一、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要求

1.讲清

讲清要求任课老师在授课中除了要做到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外,还需要懂得怎么将深奥的专业术语转换为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句来表达。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行为的排斥心理,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把握的难度。能够让学生从开始就接受此门课程。另外对教师的表达还需要做到语速适中,抑扬顿挫,条理有序。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门课程是否能很好的继续的基础也是关键,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2.讲懂

如果说讲清是基础的话,那讲懂则是核心,是知识点潜移默化转换的关键点,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则担当桥梁作用。因为一堂课下来我们的目地并不是教学生读字,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在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在讲什么。例如在讲解传统透视机影像图片与普通X平片影像图片黑白差异时,教师很用心的逐个分析两种黑白不同图像形成的原因,但学生反应的还是不懂两者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个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前两者不同投照的动画放映、放入图片、添加注解,对比他们成像的共性和差异,然后分析图片差异。这样通过实际的视觉刺激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好的将书本知识输送给学生。

3.讲透

古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前面所说的讲懂则是在授之以渔,若要在临床中融会贯通地运用好每一种“渔”则需要做到举一反三。要使学生具备这种举一反三的创新思想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做到讲清、讲懂还得做到讲透。例如在X线检查技术学绪论部分,教师对X线成像原理中形成黑白影像的影响因素有密度、厚度进行了清晰详细的讲解,还通过教学模型做出了对比,学生也听得非常认真清楚,可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提问:一个后前位的胸部平片为什么后肋显示总是比前肋清楚时,学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其实理论原理学生都清楚,可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就又不知道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讲深讲透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将书本知识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思考整合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流程主要总结为:提出问题、举出实例、做出结论、联系实践。

1.提出问题

引人入胜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学习。例如同样的以X线检查技术学绪论的教学中,在讲解影像X线平片形成黑白不一图像的原理之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X线平片上骨组织主要呈现白影还是黑影?学生有回答白影,也有黑影的,还有不知道的。这样有不同的答案就会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真相的求知欲。层层相扣的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中原理性知识比较多,若只通过单纯的讲述原理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即使通过“强加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使学生听懂了原理知识,可因为缺乏知识融贯的载体,课后学生总容易似懂非懂。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磁共振检查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叙述磁共振共振原理产生时并不是直接讲述原子核的共振,而是通过提问中学物理中所学的物体产生共振的原理?共振产生的条件?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共振产生的原理及产生的条件,然后再设疑问,磁共振机器中的共振又是怎样产生的?磁共振产生的条件?通过前面对熟悉问题的总结和阐述再过度到磁共振产生的原理及产生条件的讲述,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从头到尾有理有据,使磁共振的成像原理讲解一气呵成。

2.引入实例

前面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能够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我们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所学知识,但要做到知识的长时间保质期则需要一份“干燥剂”。而在课堂教学中举例则恰能充当这份“干燥剂”的作用。举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好的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当然例子的引入并不是随意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善于利用拥有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磁共振成像原理中进动频率的讲解,虽然教师概念讲解很清楚,学生也能理解,但是学生总习惯将其与自旋频率混淆。当发生这种现象后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强记,而是巧妙的将“打陀螺”中陀螺的运行轨迹类比到进动与自旋的理解,将问题简单化,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其对定义的混淆。

3.做出结论

如果将整个启发式教学过程比作烹饪,则最后做出总结将会起到收汁勾芡之效果。以往教师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为主体去归纳总结,而学生则是快笔疾书,惶恐遗漏,虽然将授课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但是知识还是书本与教师的而非学生自己的。而启发式教学的总结需要我们教师做“指引”作用,起画龙点睛之功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所学知识,然后做出结论。教师整个过程中严格把关,奇妙指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个流程可以借用PBL教学模式,首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学生都容易困惑的知识点,然后学生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系统总结,学生查漏补缺,这样既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更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和思考整合能力。

4.联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力的形成和锻造必须经过理论―实践的转换过程。所以要求我们在临床教学理论授课阶段,要确保基础实验的时间和质量,同时强化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5]。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启发式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实习中自我体会,适应环境,学会创新。

三、总结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由教师直接灌入,而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中应用的效果与授课老师对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有很大的关系。在临床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否能够取得如期效果,还需任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运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

参考文献:

[1]戚跃勇,齐德广,邹利光,徐剑铖,周宇,席道友.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巧妙应用启发式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86-987.

[2]周永,杨帆,努尔兰・吐尔逊.启发式教学策略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70-271.

[3]戴贵东,唐光才,杨树根,兰永树,付家庆,李登维.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改革总结及新设想[J].医学美学美容,2013.2:92-93.

[4]乔连铭,王彦侠,朱孝民.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迫切性[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8):37-38.

第3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超声检测;妇产科;应用发展

1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途径的发展

超声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是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超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超声技术刚发展起来的时期,不仅在中国,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科技型国家都投来注视的目光。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主要应用在化工、食品、生物、医学方面。近几年,在医学上的应用尤其是妇产科的应用得到了重大突破,也给妇产科的检查方式开拓了新的领域。女性的内生殖器多数是软组织器官,内部软组织器官在医学检查X线下无法显示影像,此时超声检查技术作为妇产科临床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为妇产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持。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这项技术也担负着协助诊疗的重要作用。超声检查技术是妇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的重要理论依据,例如在产科方面,产科胎儿畸形的筛查以及胎儿发育都是重要阶段,超声检查技术在这一阶段也为医师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1]。我国提倡“优生优育”,超声检查则在其中起到了检测作用。另外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其他各方面检查都提供了重要支持:阴道相关疾病、宫腔相关疾病、腹腔相关疾病等等。它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动了妇产科检查和诊断的综合发展,因此合理正确应用超声将是临床以及妇产科的全新课题。

2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最新进展

超声检查技术近几年的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自身技术方面,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超声探头的进步以及晶片制作工艺的改善。相比于之前,超声探头逐渐缩小,更为轻巧灵活。由此,其在妇产科超声检查中,其方式也有进步,以前妇产科应用的是单纯腹壁超声检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种检查途径,其适应了妇产科各种检查手段,自身不断修订翻新。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临床检查中具有实时、价廉、无创伤、可重复等巨大优势,技术也不断提升,在分辨率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不断创新推出新颖的检查方式,为医师及临床诊断提供精确、合理、科学的影像信息。妇科应用超声诊断有其特殊性,诊断的正确性对诊断结果有较大影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专业医生的临床知识以及对相关疾病的了解程度,只要有超强的专业水平以及广阔的医疗知识,才能在诊断上做到精、准。

2.1介入性超声技术的应用

介入性超声技术即interventionalultrasound。是现代超声在医学应该上超声技术的一个分支,在1983年哥本哈根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其检查原理是通过超声显像进行引导,将穿刺针、导管、药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确放置到需要检查的病患患处[2]。是妇产科中主要针对囊腔、体腔或经特定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重要技术。在1988年相关文献报道中提到:介入超声技术正式在妇产科应用。从此项技术正式应用于妇产科之后,被各国医疗机构关注引进,并将此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妇产科领域,使原本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治愈的疾病,在此技术的协助下得到保守治疗,免除患者的治疗痛苦。介入性超声在妇产科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影像学诊断方面的缺陷,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和正确性,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有效缩短检测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患者就诊时间,使得在相同时间内科室可以接纳更多的患者。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科室及医院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彩色血流显示技术也被引入,如此可在诊断治疗中有效避开大血管,让介入性治疗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另外也在检查中使取材的代表性更强。相信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仪器不断被推出,超声介入诊断与治疗在妇产科将会更广泛的被应用,也能更快进步。

2.2三维超声技术在妇产临床中的应用

三维超声技术(three-dimensionalultrasono-graphy)是医学影像学中一门新技术。其最早开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究其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包括A超、M超、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3]。近年随着计算机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日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中,特别是妇产科临床检查中,三维超声检查最新最新推出了三维新技术,将普通二维超声诊断仪的呈现途径由二维提升为三维,其表面重建成像对于不同灰阶进行分割,能够精确反映相关组织的结构轮廓。在临床中适用于膀胱、胆囊等部位,在妇产科中应用于子宫、胎儿等含液性的空腔结构,另外也可广泛应用于被液体环绕的组织和器官。因此,三维超声技术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产科对子宫胎儿的发育阶段检测和监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维超声技术是介入性超声技术在引用和应用于妇产科检查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2.3超声造影技术在妇产科临床检查中的价值

超声造影技术又称为声学造影技术,该技术在妇产科检查中有很高的价值,其主要是利用造影剂通过增强后散射回声的方法,来提高超声技术妇产科临床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4]。在设备仪器改进的基础上,新的造影剂技术的更新,使造影技术更上一层楼。现有的造影技术已经能够显著增强心肌、肝、肾、血管等器官的影像效果以及血液流动产生的多普勒信号,能够清晰显示正常的组织器官与产生病变的组织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这一新的技术使超声诊断技术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造影技术的第三次革命中除了比较常规的造影波成像以外,还包括其他多种造影技术其主要成像方式包括:间歇式、反脉冲谐式、低机械指数式、能量对比式、造影剂爆破式等等。其在妇产科检查中常用两种成像方法:①造影剂爆破法:当局限于第一代造影剂使,一般用爆破微泡的方法,观察造影剂分布在血管器官和组织中的动态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丰富的谐波信息;在观察心肌血液灌注的图像是,一般通过心电波触发的方式来爆破,然后对比相关的谐波来达到成像的目的;在观察肝脏等器官时,一般用手动的方式触发,来获取造影剂灌注肿瘤是的实时图像。②低机械指数法:当发射超声的时候,如果机械指数MI低于0.15,称之为低机械指数。采用这种低能量的超声波造影的技术被称为低机械指数造影。在这种技术中,主要使用第二代造影剂。

3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的前景展望

未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超声技术也必定存在一片蓬勃的前景,对此应该充满信心。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相关技术的研究创新都会给超声医学带来一片新的明天,这也正说明了综合学科的发展与其相关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技术不管是从图像质量还是检查精度上都会有质的提升。超声检查的图像质量一定会有一个本质的提升[5]。现有的图像处理技术正在朝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某一天,新的图像成像技术一定会让超声图像更加真实,直观。近年来超声医学技术在实际临床的诊断和医疗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该文中,就超声中的三维成像技术、介入超声技术、腔内超声技术与声学造影技术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了简单的探讨。而其中的三维成像技术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检查中。正是由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与计算机信息存贮的提高才能够使三维技术更加成熟。目前而言,三维技术已经能够成熟应用于心血管系统,器官的解剖检查当中。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医学治疗领域的进步,超声检查技术一定在将来走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4结语

超声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在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女性生理健康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显著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手段的进步,超声检查技术在未来会有一片新的前景。其中三维超声技术正广泛的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检查中。现如今超声检查的地位只是辅助科室,但是不能够忽略超声技术的重要性,超声医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是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寒冰.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6(27):58.

[2]肖琴.超声影像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68-3069.

[3]陈剑敏,余桂云,覃碧芳.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5):66-67.

[4]陈秀兰.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7):197.

第4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第5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 MRI技术;头颈部血管畸形;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16-02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SUN Shiqiang

Eguipment Division,Linyi Luozhuang Central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01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1 to Sept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hecked successively with MRI, enhanced CT and DSA. And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and neck vascular by three examination techniqu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patients checked with MRI got a clear head and neck vascular imaging and the anatomic location of vascular lesion and surrounding tissue was demonstrated clearly. The display good rate of MRI was 93.33%, much higher than 48.33% of enhanced CT and 26.67% of DS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examination techniqu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enhanced CT and DSA, MRI has advantages of clear imaging, radiationlessness, small damage to body and high security. Conclusion MRI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with the advantages of good security, clear imaging, small damage to body, so it can be used as the initial diagnostic metho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Key words] MRI;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Diagnosis

血管畸形是一种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及生物特性的淋巴管、毛细血管、动脉或静脉的异常扩张或沟通[1]。由于血管组织结构精细,病变部位不易察觉,因此头颈部血管畸形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具有较高要求。临床上检查头颈部血管畸形常用的方法有动脉造影检查(DSA)和增强CT检查,但成像效果不佳,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要[2]。磁共振技术(MRI)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对血管、肌肉、软骨等具有极高分辨率,适用于全身各组织的成像检查[3]。该研究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成像特点,旨在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血管畸形。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5.4±3.2)岁;其中有3例毛细管畸形,37例静脉畸形,13例动脉畸形,3例混合性畸形。60例患者中有31例是出生时就发现病灶,且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变大,其中有14例患者曾经接受过局部栓塞介入治疗,9例曾在手术治疗后又复发过。30例病灶呈现青紫色,17例表现为红色,大多数在压力作用下不褪色,病灶组织较软,在表皮隆起,13例表现出搏动感。除去5例合并出血病例有压痛外,其余患者病灶均无明显的压痛感。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3种检查技术的影像学特点。MRI检查:采用MR360 1.5T磁共振成像仪,头部血管畸形用头部线圈,颈部血管畸形选用颈部线圈,患者在检查台上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线圈,并将病变部位放置在线圈中央。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检查患者病变部位,作常规横断面T1、T2加权扫描和冠状面T1、T2加权扫描,必要时再做矢状面T1、T2加权扫描[4]。增强CT检查:采用Brightspeed Elite 16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680 mA的电流强度,125 kV的峰电压,5 mm的扫描层厚。动脉造影检查:采用PHLIPS V3000血管造影系统,在Seldinger技术下作股动脉穿刺,并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造影检查,以3~4帧/s的速度摄取正、侧位系列片[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

2 结果

2.1 MRI检查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6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后,混合性畸形、动脉畸形及静脉畸形均得到清晰的血管成像,可清晰反映出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尤其是T2加权扫描成像显示良好。其中静脉畸形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呈现等信号强度的实体团块,及T2加权上均匀、高信号团块影;骨髓信号强度一致。毛细血管畸形在磁共振成像中不能显示。动脉畸形的磁共振成像显示为不规则蜂窝状的留空血管巢,以及曲张异常的营养血管;T1加权和T2加权像均呈现低信号影;骨髓腔内呈现不均匀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混合性畸形可同时表现出低流速和高流速病变的成像特点,可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状或扭曲状的流空效应。

2.2 3种检查方法比较

磁共振成像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包括CT扫描,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增强CT扫描等,其中磁共振成像被证实具有明显成像优势[7]。磁共振成像快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是断层成像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内的电磁信号,从而重建人体信息。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比较,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可以获得超大信息量,为医生临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8];二是可直接作出各个层体图像而不产生伪影,成像多层面、多方位、角度多维,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的病变程度和解剖结构,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三是不用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无损伤,可以在多个部位进行多次复查。MRI在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优越性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9-10]。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MRI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包永军,郑田玲,伏辉. 双能量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新疆中医药,2012,30(5):19-20.

[2] Thabet A,Kalva S P,Liu B, et al.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indications,technique,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radiation exposure[J].Radiographics, 2012,32(1): 255-274.

[3] 刘芳,张帅,郭一清,等.MSCT扫描在先天性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3784-3789

[4] 马聪敏,任金武. 椎管内不典型血管畸形1例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11):835-836.

[5] 于平年,王文甲,崔原,等.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4):248-249.

[6] 王俊,周泽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89.

[7] 李伟东,董玉姝. 螺旋CT减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05-106.

[8] 谢足仔.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0):57-58.

[9] Hoeger PH. Infantile haemangioma: new aspect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most common skin tumour in children[J].Br J Dermatol, 2011, 164(2): 234-235.

[10] 刘燕萍.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养生,2014(20):45.

[11] 赵美芬.磁共振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6):27-28.

[12] 高燕,李文,易雪莲,等.腮腺静脉血管畸形伴静脉石的手术治疗[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11):585-587.

第6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毕业生论文网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7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影像诊断

关节包括髋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等,关节处的骨折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检查关节受伤是否骨折以及骨折情况的方法是采用DR平片检查,但是DR平片检查出正确骨折的检出率不高,很多时候容易导致漏诊,这就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以及病情的拖延。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多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通常情况阵列数越多,探测器宽度就越宽,扫描结果的宽度就越大,检查的结果就越准确,将后处理技术用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上可以更加准确的得知患者骨折情况[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诊治的80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腕关节30例,躯干关节25例,肋骨关节12例,其他关节13例。所有患者的关节受伤部位均表现出疼痛、肿大、部分出现畸形形变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进行DR平片检查,然后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并且将扫描结果通过后处理技术处理,统计分析比较2次检查的结果。

1.2方法 所有入院受诊患者首先通过DR平片,其中DR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DIDIIH双板探测器,检查时候采用受伤部位正面向上方式检查。接受DR平片检查后,所有患者再进行CT检查,CT检查采用通用电气生产的16排螺旋CT-GEBright Speed Elite,患者采取俯卧姿势,受伤部位正上方,检查时候扫面整个受伤部位,祛除扫描范围的所有金属物质,另外仪器设定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250mAs,层厚2.5mm,螺距1,对扫描图像进行层厚1.25mm的薄层重建,再对重建图像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技术处理,最后,将DR平片结果和16排螺旋CT后处理结果对比分析[2]。

1.3效果判定标准 由2名资深的影像师单独对DR平片影像和多排螺旋CT后处理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分析,首先取其结果一致部分,对于结果有不同之处,双方在一起进一步共同分析影像,最后给出一致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DR平片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关节骨折68处,均表现出关节处出现断裂、移位等症状;另外检查中有18处为怀疑关节骨折,表现出局部范围密度增高但是图像模糊,所以共检查出86处,漏诊49处,检出率63.70%。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骨折97出,疑似骨折37处,经过CT后处理技术后,确诊131处,疑似骨折3处,所以共检查出134处,漏诊1处,检出率99.26%。80例患者共有135处骨折,分布为腕关节骨折46处,躯干关节骨折57处,肋骨关节骨折12处,其他关节骨折19处,躯干关节骨折漏诊1处。两组的关节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R平片检查由于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所以DR平片是国内目前多数医院首选对关节骨折受伤的检查手段[3],它属于X光片,是计算机摄片,提高了X光片检查的空间分辨能力,成像较传统的X光片更为清晰。但是由于人体部分关节组织结构复杂,其形态各异,相互交叠,体积较小,密度高等因素,导致DR平片不能清晰的观察这些情况下的受伤部位,所以有些情况就不能得到受伤部位的清晰影片,从而就不能准确的判定关节受伤部位是否发生骨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检出率为63.70%,很多复杂部位都不能准确的检查出骨折情况。

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检查速度快、扫描结果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层面薄等等优点,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医疗机构的关注以及使用。CT轴位扫描可以将重叠情况的图像清晰的呈现出来,且对细微的部位都可以清晰扫描出来,但是当CT扫描于关节受伤面平行或者接行的时候,对于关节部位是否骨折容易判断出错,从而导致漏诊,但是后处理技术为这种错误提供了保障[4],多排螺旋CT扫描后的数据可以用于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从而得到清晰的MPR、CPR和VR图像,为关节部位的骨折情况提供了更多的图形数据依据,其中MPR图像可以是任意角度的切面,相比于DR平片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显示,对重叠情况不易出错,同时也能够发现CT扫描中不易发现或者不易确定的骨折;CPR图像容易检查出关节中的隐匿骨折,能够清楚显示受伤部位的关节情况,包括肌肉、血管、韧带等;VR图像是属于三维立体图像,层次清晰,对比度明显,能够准确的剖析关节受伤部位,因此可以通过选择相应的角度而达到对受伤部位的准确观察,从而可以有效的确定骨折情况,但是VR图像与CT扫描设定的阈值有关,所以医疗中常将MPR、CPR和VR图像结合在一起共同分析,从而确保准确率。

综上所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较传统的DR平片能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骨折情况,因此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海峰,陈涛,齐晓伟,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手创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95-96.

[2]蒋伟,蒋灏,陆炜平,等.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0(2):166-167.

第8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医学影像是有或者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要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情况成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门专门的学问,叫做医学影像学,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叫做医学影像技术。

这是发展得很快的一类高科技,和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超声成像包括B超;MRI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包括ECT。

有时候,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疾病的唯一方法,借助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孩子的健康状态,避免其他检查或手术。

实际上,影像学检查的放射剂量非常低,特别是数字化X线摄影(如DR)替代传统X线摄影后,辐射剂量又有明显的减少。同时人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有一定量本底辐射的庞大的宇宙空间中,而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其危害是极小的,因此一般不必过于担心“杀死细胞”,更不用担心“影响智力”。

就如同手机有辐射你照样会使用、电视有辐射你同样会观看一样,孩子是可以接受合理的影像检查的。具体到数字,普通人每年接受辐射的安全剂量不应超过1毫希伏,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有辐射,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伏/年。拍一张X光片,人体吸收的射线量约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线量大于1毫希伏。一般人一年也就做一次放射检查,哪怕是X线和CT各有一次,也在安全范围内,对普通的受检者来说,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伤害。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偶尔接触放射线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即便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量很小,但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它带来的不必要的辐射。如何降低儿童受照剂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只在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下才进行影像学检查。

2.根据孩子的大小,用最低的辐射总量做检查。3

3.应选派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放射诊断医师和技师来进行儿科放射学检查。

4.用于儿科放射学检查的透视机应带影像增强器并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透视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5.进行儿科放射学摄影的X射线机应有可调灯光遮线器;对儿童摄影采用短时间技术。对婴幼儿的摄影和透视一般不使用滤线栅。

6.严格控制照射野。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小,其器官间的距离也小,。如果不严格控制照射野,会使非受检器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同时对非检查部位用铅衣加以保护。

第9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医院影像科的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医疗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CT管理系统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医院影像科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医学影像报告的书写质量,优化了医疗档案及影像资料的管理模式,满足了影像科实际工作评估需要,加快了影像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本文通过阐述医院影像科数字化管理的含义,进一步探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院影像科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方式。

【关键词】:影像科管理计算机技术数字化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前提下,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日趋增强。病患人群要求得到更便捷、更舒适的治疗,健康人群要求全面的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这样的就医形势,积极促进了医院影像科的发展。医院影像科保存了大量的影像诊断资料,如超声检查、核磁共振、CT、同位素、X线等临床检查结果,都是医院为就诊患者所保留的第一手检查资料,也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影像管理方式,通常把不同类别的影像资料分类存放于相关部门,如需要查阅原始资料,需要到相关部门逐一查找,影响了资料查阅的速度,易出现资料损坏或丢失情况,难以实现完整保存和迅速查阅。因此,在医院影像科管理工作中引进计算机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一、医院影像科数字化管理概述

医院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是指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根据影像科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设计专业化的影像管理系统,以特定的计算机语言命名不同类别的影像资料,按照病人的检查号码进行统一整理,刻录成光盘进行归档。这些原始的影像资料的保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便捷的资料查阅和调用。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较多,如数码扫描、数码拍摄、磁盘存储、光盘刻录等。医院影像科的数字化管理是医疗水平提升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技术涉及到各行业领域的背景下,医疗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

二、计算机技术对医院检验科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科技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所接受,部分医院还建立了影像科资料的专有数据库。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影像科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影像资料的储存

目前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通过影像设备进行检查的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像资料管理的难度,资料的分类保存易导致磨损或丢失。计算机技术在影像科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保存空间。相关影像资料经数字化管理后可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复制,避免了资料丢失的情况。通过计算机对既往影像资料进行查阅,规避了多次借阅后影像资料的损毁。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影像资料的查阅和调用

传统的影像资料通常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存储在相关科室,资料的查阅和调用极为不便,影响了临床诊疗的效率。随着影像资料的日趋增多,传统的人工查阅影像资料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在影像科管理中的应用,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或胶片资料转化为电子数据和信息,并应用关键字进行命名,信息查阅方便快捷,而且有效提高了信息查阅的准确率,保障了临床诊疗的安全性。

三、计算机技术在医院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

1、运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影像资料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包括直接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转换采集两种形式。直接数字化采集是指数字化成像直接在医疗设备上进行,如CR、DSA、DR等,可直接通过设备的输入接口直接采集数字化影像资料。其操作具有直接、无损、完整的特点,影像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和数据更加丰富。数字化转换采集是指通过数字化转换设备采集影像资料,如应用摄像机、采集卡、扫描仪等采集所需要的影像和数据。数字化转换采集的数据分辨率较高,能够完整的保存或重现原始资料的细节,维持影像的真实性。

2、运用计算机技术保存影像资料

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影像资料进行存储首先应建立影像资料存储的数据库,将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按照资料存储目录的要求,将资料按照系统编号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并将每一份影像资料按照目录名称一一对应,便于资料的查找。在影像资料进行数字转换的过程中,应注意数字化格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静态影像资料通常选择GIF、GPEG、TIFF的格式,各科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运用计算技术查阅或调用影像资料

计算机技术在影像科管理中应用的明显优势为其灵活的检索功能。为方便临床诊断和科研,影像资料管理可根据报告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影像资料的检索和查阅,使影像报告清晰地在屏幕上显示,可进行任意翻阅和调用,或根据需要打印或翻拍影像资料。

总结:

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影像科管理中的应用是医疗体系改革和新时期医疗服务的必然要求,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代替传统影像管理模式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在影像科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诊疗质量,促进了医疗机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保障治疗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小兵,王德杭,荣凡令.我院PACS/RIS网络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