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精选(九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第1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干部;学习力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Forrester提出了学习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将学习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学会学习,努力提升学习力,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才。

一、提升高校共青团干部学习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转变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共青团干部要转变过去那种“学习是一次性的”的观念,培养“学习是生命线”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要从间歇性学习、短期性学习向终身学习、永恒学习转变。要懂得把自己内化为学习型的人,要不断汲取、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要从“学识渊博”向“学会学习”转变,学会如何选择、获取、运用及创新知识。要树立学习即工作的观念,学习需要工作去实践,工作则需要学习来促进,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而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为工作而工作。

(二)树立危机意识,提升学习源动力

学习的源动力有内在驱力和外在压力之分,学习的兴趣、目标、动机等称之为内在驱力,社会竞争是外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两者往往呈正相关趋势,即社会竞争越激烈,其感受到的外在压力也就越大。同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提升共青团干部的学习动力,不仅要依仗其自身的兴趣和目标,更要树立危机意识,让团干部深刻体会到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对于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三)改变惯有陋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团干部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还要时刻防止团干部受外界的诱惑而养成一些恶习。当前,高校共青团干部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容乐观,每年要策划、组织、参与大大小小的团学活动,还要兼任数个班级的辅导员工作,往往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提升。因此,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对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之间进行合理科学的筹划和安排,要将系统学习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充分发挥“挤”的精神,有效利用工作的空隙抓紧时间学习,积少成多。

(四)精选学习内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学习要“有的放矢”,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是提升在校共青团干部领导力的关键所在。要用心选择一些能够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政治理论,高校共青团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首先要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等。其次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积极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手段。

(五)改善学习方法,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正确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改善学习方法则是提高学习力的必要措施。一是学习后要经常温习,对于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回顾复习才能掌握牢固、认识深刻;二是将学过的知识时常加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运用于实际,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共青团干部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学中用,用中学,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另外,学习时要勤于思考,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思考,才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

(六)营造学习氛围,组建互动型学习团队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要在设施、制度、措施上为共青团干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共青团干部的学习劲头。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努力克服怠惰习性,消除学习智障,为广大共青团干部的学习之路消除壁垒,免除后顾之忧。要在共青团干部中构建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使他们经验共享、成长同步、目标同向,从而更有助于提升其学习力,使团队更有凝聚力。

二、提升高校共青团干部学习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必须与共青团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提升团干部的学习力目的是为了提升团干部的领导力,从而推动团学工作高质量的开展,让广大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增长本领、发现新知。在新阶段,共青团干部学习力的提升要紧紧围绕共青团组织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这四项基本职能的实现,更好的发挥其在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将自身的学习力尽快转化为领导力,深刻认识到学习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强调有选择的学习,懂得干什么学什么,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才能成为工作上的标兵,学习上的楷模,管理上的精英。

(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共青团干部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工作要做得扎实有效,却往往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去系统的学习,这便需要组织的力量去关心、支持他们的学习。上级组织要将学习力的提升写入到干部管理与培养制度中,上级领导要常抓不懈,经常研究探讨提升团干部学习力的方法、举措,要亲自担任导师,与团干部们分享自己在提升学习上的各种心得,要积极搭建各种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共青团干部“走出去”,加强与外校的交流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应方淦.论研究生学习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2).

[2] 褚小东.培养学习力: 院校任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2).

第2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团委 学生会 学生干部 高校 选拔 培养

Abstract The backbone of the team of students cadres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cadres,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ies in the student work as a part of group of cadr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tability an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of high feasibil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work.

Keywords Youth League Committee; student cadres; college; selection; training

共青F是我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体,是我党的后备军。我党两会的顺利召开,也象征着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新格局,在面临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以及90后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遵循我党对各大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原则即“实现中国梦”,全方面革命性地实施和开展高校团学的各项工作。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目前涉及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是高校学生会组织和中国共青团的最严峻的任务之一,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权益,向广大同学开展学、科、研、体、践等各项活动,协同学校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生活秩序。学生会干部作为高校团学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充满热情、好学,从学生群体中来,与普通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协助参与服务与管理学生工作、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团学的组织建设和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基本是通过与学生干部们合作沟通,对他们的学习状态、生活态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基于近年来的工作和实践经验,笔者将从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和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解决办法。

1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学校作为一个特别群体,是学生思政教育、服务学生、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充分做好团学干部的工作定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能动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更好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和普通学生区分开来。老师视其为左膀右臂,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来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但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则主要依靠学生干部的帮助来完成。自我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普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质,所以说团学干部的重要性是教育工作者都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求我们既要深刻地意识到他们在团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又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多渠道地拓展平台,充分调动他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有效的完成学校各项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离不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组织。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师生比例越来越低,辅导生与学生更是存在一对多的现状,多数高校辅导员的配比是1:300,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这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充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带动群体,让更多的学生开始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才。最后,我国行政制度尤其是高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高校团学干部制度,它是维系高校环境安全稳定的工具。

2 对高校团学干部培养问题的探讨

2.1 工作与学习的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身上有着两重身份,,那就是“学生”和“干部”,作为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干部,这就要求他们把握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据调查显示,现有部分高校团学干部对待工作积极负责,但颠倒主次,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管理工作和组织各项活动上,对学习不重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补考重修的情况。这样学生干部很难再树立威信,给整个团学干部队伍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部分高校团学干部遭到其他老师和学生诟病,导致基础的学生工作也开展不下去。

2.2 功利与服务的问题

高校团学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承接作用,上对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下对普通学生,是具体事务的有力传达者和执行者。不管在团学组织中担任何种职务,作为一名高校团学干部,理应为广大学子服务,而不该贪图任何特权。团学干部应始终把奉献服务精神放在首位,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权力”“荣誉”都应该是非意愿的结果。往往,有些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不纯,他们更多地只是为了通过干部经历获得荣誉,为入党、就业添加筹码。在工作方面,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愿做没有回报或报酬的事。其中就有的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清义务和权利的关系,权利的比重过大,甚至有了“官腔”,损害团学干部的形象,使团学队伍的地位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先做人,再做事”这一基本社会用人标准应该成为学生干部的行动指南。

2.3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如今高校的团学干部队伍日渐壮大,“效率”与“公平”在队伍建设中成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一方面,因为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没办法都顾及到,所以在学生干部选拔上大多由上届学生干部把关。虽然经过多轮挑选,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工作量的调配上,存在各部门严重不均的情况,有些部门忙得热火朝天,而有些部门却终日无所事事,顶着学生干部的头衔“混日子”。为此,不少团学组织也制定了很多相关的制度来改善“公平”、“效率”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总是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2.4 能力与热情的问题

杰出的做事能力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是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要求。而实际情况是,能力与热情的问题在学生干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刚上任的学生干部虽然办事能力和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但都满腔热血、充满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办事能力、工作经验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但此时的他是否还充满斗志和热情,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如何处理好这项矛盾是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3 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提升策略

第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人文关怀”修养。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干部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冲锋队,理应是思想最为先进、思维最为活跃特殊群体。然而现在高校团学干部普遍存在政治觉悟不高,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构成、行为方式多样化,不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等问题,因此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更需严格。同时,这也是创建团学干部“人文关怀”的修养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中,以大学生是否满意、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标尺,防止功利主义在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蔓延。

第二步,将团学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即择优选择,录用或聘用合适的人员,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这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必要前提。建设团学组织的基础工作是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机制,才能树立干部威信。首先,采取开放性的选拔方式,可以有自由报名、公开竞选、多方考察、择优任用的方式,严格筛选、层层考察,提高团学干部综合素质水平,把真正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团学干部队伍中来。其次,在学生干部架构上,要平衡年级结构,使团学干部的年级比例正常,要重视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团学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控制好合理的男女比也很重要。同时要统一选拔标准,这样才能选出素质好、能力强的团学干部。

第三步,根据团学工作规律,做好"传承”。每一次团学工作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如何将好的作风和传统、工作经验和方法传承给每一届的学生干部,不仅需要指导老师的培养与指导,更需要用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比如,在每一项大型活动结束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干部整理出活动的详细资料,包括活动的流程、创新点、疏漏点、改进方法等等,在周例会上讨论学习,最终形成文字材料存档。如此一来,通过理解和学习往届学生干部保存下来的工作流程和总结,每届新上任的学生干部不仅能对相关工作很快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地规避工作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失误,并在有条件和精力的时候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做创新。

第四步,重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工作效率。校方应加大学生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互联网思维出发,以减轻团学干部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建立多个网络公共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利用因特网把各种通知要尽量通过专门的信息网站予以传达,而学生的各项建议也可以通过专用平台迅速反馈。让学生干部上网并成为公共平台的管理员,在学生工作中增强效率,使工作开展起来快捷、准确、有效。

最后,培训学生要有成长、责任、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在平常的团学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的成长锻炼,不断学习进取,全面发展,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以迎接各种挑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任何工作学习都要对自己负责,注重责任心的培养。让团学干部学会感恩奉献,不抱怨多感恩,传导正能量,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标杆。并通过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和系列培训,使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从中得到质的提升。

培养高校团学干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形成了良性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考核、储备的制度优化方案后,让团学干部在战略层面实现合理性流动,才能使高校团学工作开展得又高效又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2013.

[2] 石义清.高校团学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矛盾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7(7):231-232.

[3] S国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 吉哲.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以民办高校90后新生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第3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干部 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等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必然对高校共青团工作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高校共青团员肩负的历史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对于做好培养青年人才的工作至关重要。

1.新形势对高校共青团干部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团干部主要由青年学生骨干组成,是一支思想积极上进,行动上与党的主张保持一致,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优秀并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做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环节,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工作。而新的形势对高校共青团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1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对共青团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的光荣传统。在对我院学生团干部进行抽样调查中表明:共青团干部的文化程度都较高,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开拓进取,但缺少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调查显示,有的团干部缺乏奉献精神,偏重于“以我为核心”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仅 60%的干部表现为希望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兼顾。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思想政治修养取决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和领会的深刻程度,修养水平的提高对团干部工作能力提高有很大作用。因此,作为共青团干部,一定要“学做人,先做人,做好人,再做事,做好事”,努力培养自身高尚的精神境界,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1.2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具备善于学习的能力

作为学生,要不断吸取知识,同时作为团干部,也到担负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我们所调查的干部中学习成绩优异的有32%,有62%的处于中等水平,这种现象很大因素在于他们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习与工作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个学生干部,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即使工作积极,同学们也会议论纷纷,使其威信降低,同时同学们会认为干部队伍能力不强,最起码连学习都搞不好,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工作开展。因此,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工作,才能算是称职的干部。首先,在思想上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认清自己首先是一名学生,然后才是一名干部,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因此应以学习为主、工作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第二,掌握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采取高标准、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做好学习、工作计划,使学习工作有计划性、规律性。要做到腹中有全局,手中有局部,依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工作学习计划,避免学习工作的盲目性。

1.3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高校团干部90%以上都是在中学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中学阶段依赖性很大,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7%的干部开拓进取精神、社交、表达能力都较强,但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有待提高。高校的团干部要协助促使学校教育过程中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培养并形成独立工作能力。团干部应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和分析同学们思想、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发挥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团干部应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以勇气和胆识不断创新和进取,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竭诚为青年服务,以满足大部分青年的兴趣爱好、欣赏需求,开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4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

团干部要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掌握一定的领导艺术有效地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团干部有较完美的个性修养。团干部应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冷静、果断善断的处事能力。在工作中才能充满希望、敢于奉献,能使同学感动团干部的自信和友好,深入团员青年的实际,找到工作问题的症结。另外,共青团干部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和集思广益的工作风格。这样才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具有坚强的意志,也能在工作中懂得与别人合作、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2.更新观念以提高高校共青团干部的素质

2.1更新培养方式

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只有在他们亲身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搞笑教师可以采用“布置任务——放手执行——反馈调整”的培养方式。搞笑教师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团干部布置任务,交代值得借鉴的具体办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制定计划并执行,鼓励其不断创新,同时帮助其及时分析、总结推广,随时调查、搜集执行情况,做好分析、总结和进行反馈控制工作。

2.2拓宽培养途径

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往往我们把对学生团干部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校内,而社会才是青年成长锻炼的大课堂。高校团干部作为年轻的干部,社会阅历比较简单,工作经历不足,相对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和对复杂矛盾的处理能力。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将对团干部素质的培养扩展到社会,可以选派团干部到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如配合社区做好社区团建工作、党建工作,搞好社区宣传、理论学习、文化建设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与兄弟院校联系,一方面请他们到“家”介绍经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上门拜访,多参观学习,开拓眼界,拓宽工作思路。

2.3遵从一个动态过程

第4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社团骨干 培养环境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4-03

社团学生骨干(以下简称“社团骨干”)是社团的主要领导者,不同于普通社团学生干部,它是高校与老师们在社团管理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优化社团骨干培养环境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社团骨干的先锋作用,为高校培养一批优秀的社团骨干队伍。

自2009年北京大学张彦教授提出将“精致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求以来的近五年时间里,教育实践者们将“精致化”的概念引入到高校社团骨干培养工作中去,为社团骨干培养工作创新、增色不少。对于社团骨干培养工作的“精致化”,笔者认为,社团骨干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从选拔到聘用,再到实际社团工作等,都需要高校和老师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悉心、精致的培养。由于高校师资力量不同,很多高校没有足够的资源专门为高校骨干提供更为系统的、精致的培训课程,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点一滴地融入对基本培养环境的塑造中,这同样也符合高校社团骨干培养工作“精致化”的要求。

社团骨干培养环境既包括社团工作所需的硬性条件,还包括社团骨干指导机制等软性条件,既要优化培养环境,同时又要优化环境“硬件”和环境“软件”,本文就以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高校社团骨干培养环境进行了探索。

一 优化培养环境所需“硬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团骨干的成长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而日常工作对社团骨干的锻炼程度往往决定于社团实践环境,如高校为社团提供的活动场所、活动资金以及其他活动支持等硬性条件,许多高校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工作条件极差的环境中,社团骨干工作的开展及其培养相应地受到了严重制约。故优化“硬件”是优化社团骨干培养环境的前提条件,其目的就为社团骨干充分施展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社团实践环境,为社团骨干在社团实践中充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提供设备、场所、资金等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活动场所不能保证

高校一般都建有训练厅、演艺厅、学生报告厅等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但高校扩招导致硬件设施往往跟不上学生的发

展速度,而且在多数时间里,这些场所被学校或学生会组织承办的活动占用,大部分小的学生社团活动一般很难申请到场地。在这种情况下,社团骨干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很难有效商讨社团日常工作和及时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严重制约着社团骨干作用的发挥;在申请活动场地方面也常常花费大量精力,社团活动往往因为场地问题推后,活动质量也因场地受限无法得到保证,不仅影响了社团的日常工作的开展,还使得社团骨干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施展,影响了社团骨干自信心的建立。

2.活动经费受到严重限制

经费不足也是制约社团骨干培养的主要瓶颈。社团不仅在举办大中型活动上受经费限制,而且活动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在社团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团指导老师给予的经费支持相对有限,而且批示经费的环节过长过多,在实际情况中,经费问题还往往成为指导老师与社团骨干矛盾的来源,同时社团拿到的经费对活动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社团甚至活动结束后都没有拿到经费,这样很容易降低社团骨干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整个社团成员的情绪。

在获得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的赞助方面,指导老师往往认为这是锻炼社团骨干的过程,却忽视了社团骨干虽然具有优秀沟通能力,但在资金筹备的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且在实际情况中,与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的竞争下,最后与商家达成协议的概率相对较低,赞助的谈判失败可能直接导致活动流产,使得整个社团活动策划和组织开展方面萎靡不振。由此可见,学校提供部分稳定的资金来源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社团在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与社团地位不高,难以获得学校支持有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层对社团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这两大学生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地位是不平衡的,社团往往被看成学生会附属组织。在活动的组织上,一方面社团活动也常常因为各种因素受到限制,社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活动范围也很小。另一方面,学校在为学生社团提供各种资源这一关键问题上,管理部门之间权责模糊,这使得社团骨干在社团发展上面临矛盾的管理和组织环境,既难为社团争取到资金、活动场地等稳定的资源支持,又无法依照成员的意愿组织活动。另外,由于在整个校园活动中地位不高,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工作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使社团学生干部往往上任走马观花,更不要说对骨干的培养了。

二 优化培养环境所需“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健全的制度是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同时也是社团得以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各项制度是否完善合理也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团骨干培养环境,不仅需要“硬件”支持,更需要强大的“软件”作保证,而“软件”应该是在规范合理的制度框架下,社团骨干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达到使社团骨干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锻炼和使社团获得最有效的管理的双赢效果。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社团成立、考核、评比制度等常规制度,但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团指导机制不健全,骨干难以获得有效指导

第一,社团指导机制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指导老师聘任等机制不健全上。指导老师对社团骨干继任培养,对社团骨干经验、管理能力,帮助社团骨干进行社团规章制度制定,以及对活动水平和质量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不少高校对指导老师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指导老师的聘任、考评、奖惩机制不健全,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指导积极性难以提高。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社团学生管理工作的烦琐,很多老师不愿意来做这件“苦差事”。有的指导老师甚至是义务为社团兼职,导致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不深入,使得一些社团活动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指导老师的缺乏直接影响了社团骨干的培养。

第二,指导老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社团骨干的指导也十分有限,在对社团许多问题上的认知甚至不及社团骨干。社团骨干在社团建设和活动组织上很大程度需跟随指导老师的意愿,若指导老师不能为社团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社团骨干也无法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能力,社团工作也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三,社团指导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指导老师对社团骨干的指导方法上,指导老师对社团骨干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对社团骨干要求过多,但教育引导不够,布置工作较多,但指导帮助较少。社团工作与学习的冲突使很多社团骨干不能适应,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社团工作,忽视了专业学习,没有能力很好地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这造成社团骨干在大学时期社团成绩出色毕业之后因专业不精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

2.社团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团工作缺乏规范

每个社团成立之初,社团骨干都会在指导老师的指示下建立自己的管理制度体系。但整体上来说,学校和社团本身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及时指导社团骨干根据社团自身情况及时修改其管理制度,存在管理上放任自流的倾向。这一情况导致社团骨干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据可依,社团领导层内部也往往因为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发生意见上的分歧与矛盾,社团骨干发现问题但无法纠正问题和预防问题再次发生,无法及时处理管理和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制度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摆设,社团制度在社团成员中没有权威性,社团骨干也慢慢在成员中丧失权威,失去领导地位。

3.社团骨干考核制度不科学,影响社团骨干积极性

社团骨干待遇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影响社团骨干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与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相比,社团骨干在评优等方面往往不能获得同等待遇,严重挫伤了社团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归属感和责任心。

为了提高社团骨干的待遇,更好地考核干部成绩,许多高校进行了一定尝试,如有些高校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素质认证体系,将个人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根据参加活动的大小和多少来评定素质拓展分,并在期末加入学生综合成绩。但往往这样的素质认证体系评定制度比较粗糙,老师与同学们没有余力监督保障个人素质拓展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造假成分比较重,社团骨干与普通社团成员在素质拓展分评定上无异,形同虚设。

三 高校社团骨干培养环境的新探索

1.优化培养环境的前提条件――学校提高重视,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应重视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社团骨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做到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减少对社团活动的限制,提供资金、活动场地等方面的稳定支持,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能为社团骨干创造有利环境。

第一,在设施保障方面,学校应该逐步提高对社团活动的重视,尽可能给社团骨干提供办公场所,条件有限的学校应完善使用办公场所的轮换制度,引导并监督社团联合会保证办公场所使用制度。同时,完善活动场地申请制度,提高活动场地申请制度的有效性,在协调场地使用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在经费保障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稳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每年给社团专项经费支持,统一规范社团资金管理,在学校财务处设立专门的账号,会员费、赞助费等由财务处专户管理,在社团招新,开展大型活动等活动时给予一定数额、比例的专项拨款,同时精简批示经费的环节及时间,做到部分基本花费由学校支持,为社团骨干管理及组织社团活动创造基本条件。(2)学校应引导社团与社会相关单位结合,利用学校自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帮助社团合理利用商业赞助。同时引导社团骨干利用自身优势,与社会企业联系,利用所学知识提供有偿服务,适当收取报酬。

2.优化培养环境的基础――健全社团指导机制,做好软件支撑

第一,健全指导老师聘任、考核、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在社团骨干培养环境中起着基础性的建设作用,要建立优化培养环境。首先应积极为学生社团引进学生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这样能更好地与专业性强的社团骨干沟通,提供正确合理有效的技术指导,减少兼职老师;其次学校应建立独立的指导老师考核体系和激励体系,对优秀的指导老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并与职称评定挂钩。

第二,完善社团指导机制,提高指导方法。为了更好地指导社团骨干提高管理和组织等能力,同时规范社团指导工作,针对指导老师遇到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及时给予社团骨干工作指导。指导老师应对社团骨干及社团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关注社团和社团骨干的共同成长,多与社团骨干沟通,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社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活动期间,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及时给予社团骨干必要、合理的指导,在提高骨干自身能力的同时进行社团管理。(2)重视高校社团骨干的日常引导。指导老师在培养社团骨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对社团骨干的“养用结合”。合理适量安排工作,多指导、多引导。在培养社团骨干优秀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其时间管理能力、任务分解能力等,引导其正确解决学业与学生工作之间的矛盾,并帮助其尽早树立就业目标,对就业信息等方面多提供指导。(3)积极指导骨干指定社团日常管理制度。指导老师应提高对社团管理制度的重视,积极指导社团骨干建立社团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及时指导社团骨干根据社团情况及时修改其管理制度,从多方面规范社团管理,做到社团骨干管理社团时有据可依,届届传承,并且帮助社团骨干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3.优化培养环境的关键――完善社团骨干管理制度

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优化培养环境的点睛之笔,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团骨干管理制度包括社团骨干选拔、考核、考评制度等,很多高校的社团骨干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完善社团骨干选拔制度。一个社团的骨干选拔制度的完善与否往往决定了这个社团的规范程度和活跃程度,合理有效的骨干选拔制度对骨干的培养以及社团管理和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反,不合理的骨干选拔制度不仅无法挑选出优秀骨干,同时也会加重社团内部矛盾。社团骨干的选拔的形式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指导老师要指导将社团骨干的选拔形成规范并写入社团章程,监督并指导每届社团骨干的选拔。

第二,完善社团骨干考核制度,严格管理和考评。社团骨干考核制度是影响社团骨干积极性的重要制度。指导老师可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可以通过制订《社团骨干考评制度》等系列措施,把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表现进行量化,实行过程化记载,并采取答辩方式对量化考核进行补充,以答辩的方式让社团骨干汇报工作和思想,接受监督和考核。同时要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中,将量化考核得出的各项指标与成绩形成素质拓展标准分计入综合成绩,其各项指标与评定的系统应与团干部、学生会以及普通学生独立并区分开来。

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社团骨干积极性。健全激励机制要注意将奖励和考核相结合,对于考核成绩突出的社团骨干要给予奖励,还可以将量化考核的成绩纳入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奖学金等项目中去。还可以建立社团活动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优秀社团干部和社团,树立、宣传、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形成积极的社团活动氛围。

另外,有学者还建议将在社团建设中引进学分制,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需求分析,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将学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减少社团骨干因参加活动影响学业的担忧,同时还可以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创.新时期普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D].苏州大学,2011

[2]刘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辛立章.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新探索――基于桂林理工大学的研究[J].传承,2012(6)

[4]郑媛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发展之浅见[J].科教导刊,2011(6)

第5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 干部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New Ideas of College League Cadres Construction

FENG J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senior talent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organizer and leader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science school contact members, has the glorious historical mission. 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footho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as the goal of literacy, give full play to collective strength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promoting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s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construction

党的十会议召开后,高校共青团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支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是共青团各项工作落实好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精神建设、进行自我创新发挥的展示舞台,关系到高校党政事业的未来发展大计。只有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高素质的建设,才能使共青团组织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坚持秉承高标准人才引进、理实一体化严格培训与管理、高校优秀人才输送的理念,才能确保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健康、长足发展。

1 精益求精 引进高标准人才

高校团组织的团干部选拔必须要始终坚持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包括:科学文化成绩好、领导组织能力高、思想政治觉悟高、团组织成员公认政绩突出的高标准人才。选拔方式根据“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进行公开竞争、民主选举,将优秀的大学生集中到团组织岗位中来,发掘人才、广纳群贤。竞争方式可以拓宽视野、广开选才、用才渠道,有利于团组织事业创新发展、健康成长,可以逐步形成团干部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优秀的高标准人才文化水准高、发展潜能大、思想品质优、综合能力强,可以使团组织发展快、带动在校大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并且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2 理实一体 严格培训与管理

对团干部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眼前的共青团工作,无论是团干部个人,还是各级党组织都要树立起着眼于党的事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未来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保证共青团干部出口畅通的重要条件。

第一,针对团干部特点,加大培养力度,加速培养步伐。切实增强团干部理论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按照学习要精,要管用的要求,紧密联系东阳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培养学员对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理论思考的能力,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要严格教育管理,对优秀团干部要逐人设计培养方案,进行跟踪培养,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做到教育在前,防止在前。要教育团干部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对一些思想作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要及时果断调整,促进团干部健康成长。

第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广泛,要通过建立联系基层制度,切实加强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是选送到复杂环境锻炼。可以坚持每两年从市级机关选派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团干部到乡镇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二是到市、市级综合部门进行上派锻炼。坚持从市直机关、乡镇、街道选调团干部到市、市级综合部门上派挂职的做法,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三是可有条件的抽调优秀团干部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减负化债、招商引资、文明城市创建及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党的中心工作,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团干部队伍科学创新 优秀人才输送

党对高素质团干部队伍的要求是:政治上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根据这一指示,团干部队伍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培养、输送优秀的年轻干部,以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党强有力的后备力量、高品质的储备军,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干部管理、培养的最终优秀成果。建立高进、严管、优出的高效机制、开展企、校合作共同发展、争取人才转岗、输送渠道畅通。随时将一批批思想成熟、管理能力较高的团干部输送到可以人尽其才、锻炼成长的岗位上,完成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有效接轨。

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制定转岗计划并组织实施。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协助团组织做好工作,对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团干部,要重点培养。要保持团的领导班子成员的相对稳定和有序流动。班子成员的调动要有计划,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因工作调动出现团的领导班子缺额情况,应在半年内配齐配好。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旨在“高进”、“严管”、“优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对各项工作的稳定作用,通过高校团组织的倾力打造雕琢与共青团干部自身的努力学习,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第6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农林院校 学生干部 心理素养 团队意识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趋势下,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仅仅有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是要依靠学生干部真正落实到学生当中去,学生干部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骨干作用。他们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作为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校风建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林院校的学生干部大多数来自农村,甚至还有一些还是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中许多都有着以下几个典型的不良性格特征:强烈的自卑心理、退缩,专业差别导致的缺乏自信行为。这两种不良性格是许多有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共有特征,三者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呈现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农科类的专业让从广大来自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主观认为没有实现他们“飞出农村变凤凰”的美好愿望,不敢告诉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大,易缺乏自信,没有激情。加之较宽松的大学管理,缺乏经验的他们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农林院校的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与培养方式应当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策略。

一、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免工作应公平竞争、理性任免

学生干部队伍包括学生会与团总支两大分支。因此,学生干部的设置要从这两个学生管理机构出发,分别开始下一级别的设置。学生干部的选拔有两种方式:直接任命和公开竞选。直接任命学生干部的方式一般是很少见的,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应少用任命的方式,以避免让学生产生自卑感或觉得被歧视,而给学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应当更多采用公开竞选的方式。公开竞选学生干部时,整个过程都应该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全方位考察,使每一位被选拔的学生都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把他们分配到合适的部门职位,对于落选的候选人要及时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给他们继续努力的鼓励,扼杀任何隐患于摇篮中。学生干部选拔的关键在于面试后的名单确定,人员分配得当能极大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否则有些学生干部会出现消极怠工会直接影响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征求学生干部意见,并且还需要得到主管辅导员老师的确认,毕竟最终实施管理的负责人还是他们,他们是学生干部的直接领导,他们的建议是非常重要。

二、组建精干、务实的学生干部队伍的根本是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的培养

做好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干部工作的保障是进行心理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首先,应该是普通学生学习的旗帜和榜样,应该是身边的同学的表率,应该协助老师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本身就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所以在培养学生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有宽广的胸怀,团队合作的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应急能力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干部树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干部能够形成良好、健康和稳定的心理素养。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特别繁琐,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能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要有坚定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敢于创新,大胆工作,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干扰有坚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辅导员等主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老师经常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阶段性对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困难和遇到的挫折进行入情入理的指导、中肯明了的批评、真诚的鼓励,少说教、少压制,才能提高学生干部心理素养的同时使其始终保持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干部参加社会义工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干部的人文关怀精神,以便在日后的学生工作中能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让他们通过社会的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及社会素养。

三、组建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关键是学生干部团队意识的培养

不仅学生干部个人的心理素养十分重要,而且学生干部还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如果学生干部缺乏合作精神,就会造成整个集体的人心涣散。团队意识是一个团体同心协力不断向上的原动力,它会让每位成员员产生一种归属感,觉得为这个团队做贡献,就是在为自己争荣誉。一个团队意识越强,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越长久。士气高扬、活力充沛的团队可以将整个集体牢牢地捆在一起,更好地发挥整体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应该具有互补性,它要求各位学生干部在性格、气质、能力上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互相尊重。绝对不能形成大家都不管或“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状况,这样就容易使本来大家都有责,人人都有份的工作陷入孤立的搁浅境地。要彼此积极参与,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干部集体的团结,形成有力的集体组合。学生干部也要学会把性格各异,素质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合理安排,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活动协调起来,团结互助,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决策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例如可以在学生干部中开展一些以增强团队意识为主题的党、团民主生活会,以此相互了解,增进团结,建立一个团结进步的学生干部集体,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开展一些有共同目的、共同兴趣的集体活动,如节日庆祝会、文体比赛。鼓励学生干部扎根于班集体或党支部。学生干部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班级或党支部是学生干部的根,学生干部只有把团队意识的培养转化为班级或党支部服务的动力,真心爱自己的班级,班级才会成为学生干部的避风港湾。

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趋势下,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伴随着多元化社会意识领域的诸多影响,心理素养的培养在高校学生素质结构的建设中逐渐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心。良好的心理素养还必须配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让高校的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才能使学生工作顺利开展,以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艾丹丹,成云.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与养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周莹莹.新时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及能力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0).

[4]杨会敏,江立成.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2009,(21).

第7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观察能力;基础能力;胜任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8-02

一、胜任力的构成特征

由于研究角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胜任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多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均对胜任力下了定义。有侧重于行为的,有侧重于特质的,如何对胜任力准确定义仍旧值得我们研究。但是对于胜任力的构成特征,学术界已经存在共识:第一,胜任力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第二,胜任力与所在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第三,胜任力能区分对象的工作表现。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它们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二、独立学院团学干部的作用及胜任力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团学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桥梁作用。团学干部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能够承担这个任务。他们是学生,能及时并准确地把学生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他们是干部,可以帮助老师把学校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设身处地地向其他同学做好宣传和解释,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2.调节作用。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生活的最大地方在于学术的自由及活动的自由。团学干部从学生中来,深知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建设,更容易组织深受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类课外活动。真正地调节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丰富知识的实践和才能的展现。

3.模范作用。团学干部作为学生中的翘楚,在校园生活中各方面都要起到“领头羊”作用,其生活作风往往是其他学生的议论话题。个人的人格魅力及威信也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模范,带动学生共同成长。

(二)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的要求

1.自我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对于现今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具有指导和建设性意义。它要求团学干部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水平科学应对,这种自我提高的能力也是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既把握了时代对于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的发展要求,又为独立院校团学干部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动力保障。

2.思维能力。这里说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决策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3.行为能力。这里说的行为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是指导团学干部行为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干部实现世界观从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跨越的必然要求;分析是指以现象入手揭示问题的本质的过程。团学干部面临的工作往往很复杂,这需要提高团学干部的分析能力,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能带来正确的决策;团学干部要把风格、层次不同的学生组织起来,合理安排,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都是团学干部的必备胜任力,学生干部的交往范围十分宽泛,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学生与老师的。

三、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工作的影响因素

随着团学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管理服务和学生校园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团学干部胜任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研究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的文章也越来越多,综合归纳影响团学干部培养工作的因素主要有:

1.独立院校的体制因素。独立院校作为近十多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发展得益于高考扩招。但由于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师资、教学软硬件等的配备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公平竞争。同时,一直在人们的观念里独立院校的办学质量远比不上公办高校。独立院校的生命就是生源,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学校也就无法正常运转。为了得到家长的青睐,许多独立院校往往只注重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上的投入。由此,独立院校就淡化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团学工作经费紧张,无法进行较系统的、科学的团学干部培养工作。团学干部队伍的建设仅仅停留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层面上。

2.独立院校团学指导老师的因素。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团学指导老师是公办高校的毕业生,有公办团学干部的经验,习惯了以公办高校团学干部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独立院校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不适应。

3.社会环境对团学干部的影响因素。虽然独立院校这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社会大众对独立院校始终没完全的认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独立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担任团学干部,是想在大学期间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他们的师兄师姐把所受的挫折告诉他们时,有些团学干部就可能会对自己和学校产生怀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4.独立院校团学干部自身的因素。部分团学干部功利思想严重,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绝大多数担任团学干部者的动机是端正的,希望通过担任团学干部为同学服务,提高自身能力。但也有少数团学干部只关注自身利益,讲实际,更讲实惠,担任团学干部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得到教师的信赖,为以后入党、就业提供便利。甚至一部分同学动机不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摆出“官”架子,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淡薄并欠缺,有的甚至脱离同学,服务意识逐渐演变为“官态”意识。

四、独立学院团学干部胜任力培养工作的建议

1.端正培养目的。在独立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团学干部的目的,不应当仅是为了在学校期间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学校必须意识培训的目的是让团学干部明确干部的职责,端正工作动机,强化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树立是非观念、坚持原则,提高团学干部自身素质。

2.规范团学指导老师团队的建设。团学指导老师面对着团学十几个部门,每学年重复性、烦杂性强的工作很多,长期由同一个老师负责确实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特别对于独立学院,团学干部的自觉性较为薄弱,指导老师的工作尤其繁重。

3.拓宽培养途径。团学干部的培养除了单纯形式化的培训课程外,还有更多的培养方式。第一,在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团学干部的作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工作交流会,让新老干部借此机会交流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成功案例等,使新团学干部尽快投入工作,少走弯路,不断学习提高。第二,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团学指导老师对团学干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团学干部的大胆使用,鼓励工作的创新。要尝试给团学干部分配任务,保证他们感到工作充实的同时切忌过量,从而挖掘他们的潜力。第三,从心出发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大学生感情丰富,指导老师对待团学干部应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工作上予以尊重与支持,生活上予以关心与爱护。在他们面对成功时,做他们沉稳的后台,给予认可的同时提醒他们戒骄戒躁,总结成功的原因同时还需要仔细分析可以改善的地方,在成功中切勿迷失。在他们面对挫折时,做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和勇气,在挫折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第8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团学干部培养;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保障和前提,在这支队伍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中流砥柱,而另外一支重要的队伍——团学干部队伍却不容忽视,他们从大学生中来,又密切联系学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有效执行者,在高校思政工作和团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可靠、业务能力精湛、团结友爱和谐的团学干部队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平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除了看到团学干部蓬勃热情一面的同时,经常看到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有迷茫、烦躁、失落的另一面。这说明团学干部在平常工作中,奉献自己,服务学生的同时,自身的幸福指数往往没有提高,缺少幸福感。高校是个教育人的地方,在团学干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贡献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团学干部的成长,关注他们幸福感的培养。提高团学干部幸福感,对团学干部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团学干部幸福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团学干部的健康成长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加入团学队伍,最重要的是通过团学工作这个平台,来提高自己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水平,能够在高校这个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快速的成长。开心、愉快、积极的工作心态,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乐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愿意为团学工作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向周围同学和老师学习,在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知难而进,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带着幸福感去工作,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团学队伍的和谐建设

在团学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和睦,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效队伍是我们的目标。一支和谐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培养,如果每个人在这个队伍中都能感受到幸福,他们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更加愿意为这个团体奉献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如果出现一些与个人观点相左的决定的时候,他们更加容易保留自己的观点,愿意服从集体的决定,从而使符合大局的决定能够更好的执行下去,又不会影响个人积极性,破坏集体的团结。

(三)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学干部的辛勤工作。素质高、工作有热情的团学干部,是促进高校团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团学干部来自学生群体又紧密联系学生,而提高团学干部幸福指数,能够将这种幸福感受传递到周围的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平常的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中更加突出团学干部的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得高校各种团学工作能够在幸福的氛围中取得圆满结果。

二、团学干部幸福感缺失原因的剖析

通过各方面调查、分析发现困扰团学干部造成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有来自团学干部自身思想、兴趣等方面的内在原因,也有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思想政治修养不高,自我认识不清晰

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当然这些思想也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在这些思想中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有些团学干部在消极观念的影响下,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协调,不愿意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从而造成幸福感缺失。另外有些团学干部自我定位迷失,在一开始通过竞选进入这支队伍的时候,就不是以服务学生为目标,而是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这样一旦进入这支队伍后,不能主动去承担应有的责任,不愿意去做服务他人的工作,甚至希望利用职务谋取“福利”,这样势必会造成这类团学干部被周围同学指责。还有些学生没能很好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与团学工作的适配性,竞选时只是随大流,在进入团学队伍后,发现自己对团学工作不感兴趣或者对团学工作不适应,从而造成工作没有幸福感。

(二)业务能力不强,工学关系不协调

团学工作面广、事细、工作难,做好这个工作需要团学干部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院系合并、学生数量上升等现实,进一步加大了团学工作的难度。新时期学生个性突出,团员身份感缺失,使得团学工作更加复杂化。上述各种原因使得当前团学工作需要能力水平更高、创新意识更强的团学干部。而由于团学干部自身能力有限,干部培训不足,造成很多团学干部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时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团学干部在疲于应付团学工作的同时,对专业学习这个根本任务就会有时间不足,顾此失彼的感觉。在工作和学习发生冲突的时候,心情就会出现焦虑,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三)团队建设不足,和谐工作环境缺乏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一个和谐的团队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团学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和谐的局面,比如团与学的矛盾,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意见不统一,部门内部人员关系僵化等,这些都影响了团学干部工作的兴趣,也为团学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所以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建立个人幸福感至关重要。

(三)激励机制不到位,工作成就感不强

每个人的工作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团学干部也是一样。团学干部在做完许多琐碎的事情后,往往很少引起旁人的共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的看法。另外团学干部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些想法如果经常性被忽视,会造成团学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下降,还有时候团学干部做错一些小事,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也往往使他们走入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而与周围非学生干部相比较,如果团学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奖励,也会使他们造成感情上的失落感,工作上的自卑感。

(五)育人观念不强,人本理念不到位

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坚持教育性原则,团学工作也不例外,团学工作应该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目标,但是有时候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往往会背离这个目标。所以有时候团学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为完成各种指标,为了活动而活动。在工作执行过程中,以各种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衡量工作的成效,以至于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工作目标上,而忽视了对人的教育培养这个根本原则。人更多地被视为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人自身教育和发展的需求往往会被忽略。这些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位,而人的最高需求正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幸福的需求正被这种缺乏人本理念的做法所泯灭。在平常的团学工作中,对团学干部的发展需求关心不够,使得他们的幸福感不断减少。

三、团学干部幸福感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兴趣作用

加强对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自己为目的加入团学队伍。兴趣是一个人幸福工作的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后再考虑是否加入团学队伍。团学队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坚持合理科学的选拔方式,导入兴趣因素的考核标准,选拔合适的人才。

(二)加强干部培训,充分挖掘潜能

坚持人尽其才、挖掘潜能的原则,对团学干部展开培训工作。对于当前团学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对全体团学干部要开展多次常规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当前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目标,学会高效的工作方法,掌握灵活的工作方式,这样能够使他们很好的面对各种复杂忙碌的工作局面。当然除了这些培训外,还要加强对每个团学干部潜能的挖掘。每个人各有所长,思想、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别,同时团学工作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如何把适当的人才放在合适岗位,需要团学工作指导者思考,只有做到人岗匹配,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也能更好激发团学干部的创新潜力,增强他们工作的幸福感。与此同时,只有每个团学干部的能力提高了,团学工作才能做好,而对于团学干部来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不会因为团学工作而影响专业的学习,使得专业学习和工作能力提高相辅相承。

(三)创新体制建设,构建和谐环境

创新体制建设,对建设和谐队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完善团学组织体制和制度,才能够适应目前外部环境的变化。推进团学工作职能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标准。完善团学工作制度建设,使各种团学工作有章可循,使各种评奖评优在完备的制度下公平开展,这样可以使团学工作更加得人心。对于团学队伍来说,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加强团学干部之间的了解,培养团学干部之间的感情,但是同时要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和监督措施。强化团学队伍内部考核公开、公正,以团学工作指导老师考核和团学干部互相打分考核相结合,使团学队伍里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得到肯定。完善的体制、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团学干部工作更加顺畅,幸福感更高。

(四)突出人本理念,提升幸福成就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团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以团学干部的成长为目标,让团学干部在执行各种任务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团学活动的开展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教育人而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的活动和培训,使团学干部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团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诉求,平常要充分尊重每个团学干部的想法和创意,坚持适度的管与不管,充分发挥每位团学干部的才能,提升每位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允许团学干部犯错,让团学干部在错误中学会成长,在鼓励中坚定信心。适度考虑每位团学干部合理的利益需求,适度的奖励来鼓励每位团学干部进步。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团学干部,在面对团学干部为学生、学校奉献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更加关心团学干部的发展,在思想教育、能力培训、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突出人本理念的举措下,来提高团学干部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钟毅平.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34-38.

第9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党建 团建 凝聚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2010 年 9 月 26 日,中组部和团中央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的召开,更为今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家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变化,对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青年身上呈现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新特点,青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诉求更加多样,给青年工作和团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课题,这对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性

党建引领团建是团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历来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始终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坚持从思想、组织、干部、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带团建的有效途径,取得明显成效。高校党建工作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更要牢固树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思想,这是保证高校共青团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党建带团建的紧迫性

在高校团组织建设中,如何多途径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巩固高校党团组织,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依靠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做好广大青年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为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实践证明党建带团建既是高校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措施。共青团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要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使团组织更贴近团员青年,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团组织和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调动起来,才能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由此可见,切实抓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既是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抓好党建不断带动和促进团建,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队伍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不足的因素

(一)先进意识匮乏,引领作用弱化。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技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环境也相应发生了改变,青年团员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团员青年的先进性意识受到挑战。有个别青年政治理论修养不高、大局观念缺乏、模范意识淡化,特别是有些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意识还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要在凝聚、引领、组织、服务青年方面起到核心作用,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高校团委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开展活动。然而,往往团组织只专注于活动本身、拘泥于活动的形式,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忽视了从精神上上对团员青年的引领作用。

(二)干部队伍参差;文化积淀缺失;

要建设有战斗力的团组织首先需要建设一支各方面能力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各级团组织对团干部的配备不够重视,专职团干部配备有限。在很多高校,不少基层团组织的团干部都是由思政辅导员兼职团干部,甚至有个别团组织出现谁有闲暇谁去做团工作的情况。对于主管学生的部门而言,大部分班级也都是班委会力量强,团支部力量弱,这不仅影响了团组织的凝聚力,也削弱了团组织的战斗力。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共青团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能的不二选择。文化创新对于塑造青年理想、人格、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对于文化的追求逐渐个性化和多元化,但当前高校共青团的文化活动载体和抓手相对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在围绕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谋求形式上的创意,而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内核的创新上稍显不足,特别是在组织凝聚力建设上的创新经验难以由点到面普遍推广。

(三)人才培养脱节;缺少锻炼途径

团干部培养与高校干部队伍的培养体系相脱节。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团干部的培养与高校干部培养体系挂钩,对团干部的考核主要是靠团内的推优评优,缺乏系统、考核、评价机制。

团干部缺乏挂职、轮岗等锻炼机会。高校没有将团干部的挂职轮岗作为干部培养的组成部分,从而团干部没有机会和空间展示自我,缺少锻炼成才的途径。同时,团干部的学习没有系统性,个别团干部对于学习比较松懈,没有与时俱进地学习党的新政策和新思想。党组织对团组织的管理监督不够深入。

三、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路径探究

(一)强化思想引领

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立足于此指导思想,高校应重视并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对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切实指导和帮助,支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大学生、青年教职工、青年医务人员、青年科研工作者等群体中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党委负责人每年要为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至少上一次党课或作一次形势报告,参加一次团的思想性、政治性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微博、视频等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要充分发挥“五四青年奖章”、“五四红旗团组织”、“十大杰出青年”、“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更广大的青年群体争当先进。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指导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要指导高校基层团组织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支持各基层团组织通过举办团干部学习培训班或者业余团校,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形式吸引青年,通过开展“五四”系列活动、唱响主旋律、先进评选等方式激励青年。

(二)完善组织建设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团的组织建设纳到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实现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衔接。要将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对团的工作经常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团员青年之中,了解青年教工和学生,经常对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为团建出谋划策,给团的工作指点迷津,将党建与团建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

发展组织文化。根据团员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党组织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给予最大支持,共享师资、场地、教材、资金等资源。党组织要指导和支持团组织加强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建设,帮助拓展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空间。激发党团员在社学校建设中创先争优的热情。团组织要通过积极培育先进青年组织和学生组织,强化青年群体的服务管理。注重对微博、人人网、易班等网络虚拟集体的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网络建团的有效载体。

实现党团同步共建,推行党团工作一体化模式。高校团组织要把为团员青年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团员青年生活、学习、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力,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真正考虑到青年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校和团员青年之间的密切联系,把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优势,依托这些重要的学生组织,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主动性,为全面培养出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青年干部队伍创良好的条件。

(二) 做好梯队建设

按照“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的标准,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团干部队伍。

1、选拔与任用。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高素质团干部队伍。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善于做青年工作、学生工作的优秀青年和学生党员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等制度,给优秀的党员青年创造机会,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把青年干部提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

2、培训与学习。团干部作为引领青年的领袖,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包括政治学习、知识学习、业务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等诸多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大力加强团干部培训,把团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特别是团组织书记的培训。

3、挂职与轮岗。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团干部的培养锻炼和考验,根据青年干部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交流轮岗、任职挂职等方式,把团干部放到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中加强锻炼和考验。把培养团干部作为培养党的年轻干部的重要任务,及时把优秀团干部选派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工作岗位上。2011年,中青联、教育部联合发文,做出了关于从全国高校选派团干部到基层挂职的决定,上海市团市委也积极响应,从高校中选派团干部赴、云南等地条件艰苦的区县挂职。同时要重视和做好团干部的转岗工作,对于接近最高任职年龄的专职团干部,团组织要主动向党组织举荐,党组织要适时安排转岗。

4、教育与监督。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重视带好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引导团干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帮助团的干部养成讲政治、识大局的作风,说实话、干实事的作风,不争名、不求利的作风。党组织负责人要与团干部多交流、多沟通,尽早发现青年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提醒和纠正。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引导团干部用党性原则指导自己立身行事,有原则、重品行,经得住政治、事业、名利、生活的考验。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指导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让团干部们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引领青年,帮助他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倡导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广大团员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

[2].同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和团的十六大部分代表时的座谈讲话[J].求是, 2008.6

[3]陆昊 .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11

[4]杨张维,李志军.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创新模式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