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

第1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送教下乡”项目以“突出师德、立足课堂、服务基层、送教到校”为宗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快速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项目包含五个子项目,即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学前教育。每个子项目各负责100名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在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衡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送教下乡”项目于2016年9月中旬开启,至2016年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月圆满结束。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3)建立培训后续跟踪评价机制。“上课时很激动,下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缺乏后续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培训后续跟踪渠道,结合可操作的跟踪评价方式,避免教师只为学分和证书而培训,真正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服务于中小学基础教育。

第2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从2011年以来,在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省级“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均衡了城乡教育资源。国内首创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省级各培训机构累计送教56个县(区),其中省教科所送教36个“国贫”或“省贫”县(区),91所农村中小学,培训乡村教师达两万多名。赠送书籍资料六十多万元。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省、市、县(区)组织培养送教“名师”1600多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600多次,选拔、打磨优质课展示2000多节,专家讲座2800多场。送教的名师团队得到了锻炼,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2名,陕西名师16名,特级教师26名,成绩骄人。2万多名乡村教师零距离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其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三是建立了行政推进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挂帅,成立了“名师大篷车”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组建省、市、县(区)三级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队伍,逐步形成了“行政推进,名师引领、资源共享,全员提升”的送教下乡运行长效机制。四是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2012年-2015年,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四千多万元,市县累计投资三千多万元用于送教下乡活动,省教育厅为每个送教单位购置了专车和送培资料图书。五是创新了送教方式方法。实践探索出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菜单式”按需送培,“专题式”示范引领、“展示式”名师课堂、“互动式”交流碰撞、“答疑式”远程指导等送教模式,保证了下得去、能听懂、想交流、用得上、常交流。

送教到校,按需帮扶

针对许多农村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学矛盾突出,离不开学生,走不出学校,看不到名师,没机会交流的问题,我省通过“国培”和“省培”项目,在做好农村教师“顶岗置换”培训的同时,组织省市县(区)“名师大篷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名师上示范课、课后反思研讨,专家点评培训,现场答疑解惑,征询意见改进,让名师与农村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欣赏优秀课例,按需接受培训,研讨教学疑难。一方面,从制度上构建名师评选前、评选中、评选后的责任与任务,增强了名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另一方面,使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接受到帮扶,有效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行政推进,经费保障

长期以来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外出培训机会少,常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群孩子,苦教书”。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开展“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的通知》(陕教师2012〔68〕号文件),要求建立“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组织机构。一是明确了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主体和目标任务。2012年10月,省教育厅召开“陕西省中小学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二是构建了以“围绕教学、聚集课堂,研讨教研,名师引领,促进成长”为活动内容,以教学名师和农村学校、乡村教师交流对话为形式的教师教育机制。三是促进了“学校教育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规定的进一步落实。四是设立专项经费。我省于2011年-2015年,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四千多万元,市县累计投资三千多万元用于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

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针对一边是广大乡村教师看不到名师,想学习没平台,想交流没机会;另一边是从1996年至今,我省评选的5000多名省级名师,他们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大多数有送教下乡的意愿,但苦于缺乏送教平台和交流机制,优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薄弱学校、薄弱教师得不到帮扶的问题。一是我省开展了省市县(区)三级“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为名师与薄弱学校、薄弱教师搭建了对话交流学习的平台,累计培训乡村教师3万多人次。二是成立以各级名师为主体的“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委员会”,定点定人具体指导开展校本研修,三是同时建立了220个“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带动引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建立了16个省地和校地共建校本研修实验区。试点先行,由点带线,由线带面,逐步推开。

创新形式,有效推进

活动初始,由于缺乏经验,送教形式单一,名师灌输单向,讲深讲浅不知道,讲多讲少没人问;上课时听得激动不已,下课后全然忘光,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是组织各级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负责人赴上海、在西安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利用每一次省级送教下乡机会,要求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负责人观摩学习。其次是培训名师团队。省市县(区)组织名师交流研讨培训学习活动1000余次,培训名师1600多人,打造优质课2000多节。 利用境外、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培训省级名师1200多人次,市级名师4000多人次,县级名师20000人次,培育送教的“种子”,形成了教师成长的“火种”。最后是创建了“菜单式”按需送教,“展示式”示范引领,“互动式”交流碰撞,“专题式”名师课堂,“答疑式”远程指导等送教方式,改进和提高了送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送教前:第一,筛选名师、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名师是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学科第一名,主要表现在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爱教、会教、能教;专家是特级教师、省市教研专家和省级校本研修专家;资源有书籍、光盘。第二,组织名师和专家参加省内和省外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理论研修、学科研修培训、撰写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教案、课后反思)。第三,组织评课磨课。开展省级试讲,名师写出教学设计,专家修改反馈,然后下校试讲(师生点评与评价,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师师交流专家指导、修改教学设计。第四,返校磨课后制作光盘交专家组审核、专家组提出送教下乡名师与专家候选名单。第五,了解送教区(县)基本情况。包括教学进度、教材版本、学生基础状况(与学生见面)、教师基本情况(与教师见面和听课教师人数)、教学基本条件(查看实验条件和多媒体条件)、撰写送教计划。

送教中:一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先选出一节课,由当地教师和省上名师共同备课,或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结合各学科特点,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刻的诠释,表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观看优质课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二是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名师和所有听课教师同时对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当地教师以及名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三是专家点评。每次上完课后,都安排了教师互动式评课。在互评前,执课教师先对自己本节课的设想进行五分钟说课、自评,然后全体听课教师根据说课内容畅所欲言。最后由专家评课,对当地和名师的课进行点评,既肯定了执教教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此环节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改进教学中存在问题最有效的形式。所以在选择专家时,重点考虑特级教师或是资深教研员。四是交流互动。这是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的主要环节。在点评交流互动阶段,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五是专题讲座。每到一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专家现场确定培训内容与形式,关注热点问题,关注难点问题,关注专业成长。六是意见反馈。让每一名受训教师围绕活动组织、名师与专家的优缺点、今后活动建议等内容填写意见反馈表,以便于改进工作。

送教后:一是名师与专家阅览《征求意见表》,梳理送教下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共同分析成败原因以及对策。 三是修改教学设计与送教形式。四是撰写通讯稿件,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

通过“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我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快速成长,关注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成长,在尽可能降低基层负担、减少对正常教学影响的前提下,走进基层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名师优质课展示、示范和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家对示范课现场点评,指导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与名师、专家面对面交流,探讨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专家结合基层实际和教师需要,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免费赠送优秀的课程设计、优秀课例、优秀课件和有关图书、光盘、资料等,减轻教师负担。

整合力量,合力推进

陕西省教育厅通过总结表彰奖励、专项督导检查行政推动;建立了行政、教研、师训、电教、名师团队、高师院校联手“送教”,整合资源合力推动;实施小课题战略,名师引领推动;安排有突出贡献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定点对口帮扶薄弱学校1000多所,薄弱学科教师2万多名,实施定点帮扶推动。建立了名师微信朋友圈、名师网站信息平台、QQ互动研修平台,形成了常态化、远程式“送教”模式,创新驱动。

第3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自2015、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以来,为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准确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让教育精准扶贫教师培训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做暖心的教育精准扶贫教师培训工作,湖南省郴州市(以下简称“我市”)制定了《教育扶贫教师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探索解决乡村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教学技能缺乏,教育科研缺专家引领的问题。2016年我市举办了教育精准扶贫“送培到校”培训活动,参培对象为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确定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培养“全科型”教师,不断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

2016年我市制定了《教育扶贫教师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设置的教育精准扶贫教师培训项目有送培到县、送培到校、跟岗实践、班主任培训、关爱教师培训、乡村教师专题讲座、各类专项比赛、成果展示等,明确了以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为主题,倡导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送培到校”培训工作,因培训对象不同,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专家团队都有所不同。做好2016年教育精准扶贫“送培到校”教师培训项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抓训前调研

专家团队在培训举办前1个月,进驻学校。通过进校听课、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乡村学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分析诊断农村学校教育现状,找准切入点,量身设计培训课程,聚焦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2. 抓课程建设

根据培训目标要求,本次的培训课程以师德宣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优秀课例示范等为主要内容授课。结合送培学校提出的培训需求,“送培到校”培训内容以语文、数学学科知识为主,其他各个学科兼顾有展示案例,以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见《送培到校课程安排表》)

3. 抓模式创新

我市乡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村小教学点留不住教师,造成师资短缺,乡村教师常身兼数职,大多以包班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等现象。为此开展“送培到校”教师培训工作将有助于缓解“工学矛盾”,深入一线学校的送培工作,能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培训实效。

针对工作实际,确定送培时间为6天。首先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定参考培训课程,各承办院校和送培学校再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要求送培组长必须全程驻守学校,专家们团队6天全进校。其次组长要求周日到校,专家进校后根据送培需要,先观摩该教师上示范课,再具体指导该教师上课。经过4天打磨研课后,该教师要在星期五展示一节反馈课。专家团队注意全程参与乡村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活动,参与集体备课,以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采取“课前说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同伴交流,专家点评”等方式开展研训活动。

4. 抓质量监管

(1)加强培训全程监管。在实施过程中,我市教育局参与整个工作,承担了策划、组织、管理、培训的工作任务,掌握着培训的全过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同时对承办院校加强监管,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模式。各承办院校按照分级管理模式各司其职。如项目承办院校牵头落实培训方案、修订培训课程、聘请培训专家,制定问卷调查表,并与送培校一起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活动了解送培校基本情况等。送培学校注意调整好本校课表,让教师安心参训,积极参与研训活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参训教师、送培专家食宿以及接送等工作。

(3)做好训后跟踪,确保培训实效。鉴于送培到校培训项目培训时间为6天,我们提出培训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4天内本校指定的2名乡村教师需上反馈课,专家观课后再进行研讨交流。培训工作结束后还需做训后问卷测评,撰写工作总结等。

三、主要经验及体会

为确保教育精准扶贫“送培到校”培工作顺利实施,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加强领导,确保经费投入

我市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我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亲自抓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分管局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实施,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具体抓落实,并建立市、县、承办校、送培校四级管理模式,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同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确保送培到校顺利实施。

2. 着力健全学分管理制度

《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教师五年一周期必须修满360学分,我们抓住这个契机,严格落实学分审核登记制度,绝不送1分。湖南省从2011年开始实行学分审核登记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先后于2012年、2013年、2014年陆续下发了三个有关教师学分审核登记的文件,每年度工作会上都作为重要工作来部署,规范了教师获得学分的途径,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工作良性发展。送培到校培训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的外出参培机会少获得学分难的问题,教师参训积极性空前高涨。

3. 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的考核与评估

将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考核工作范围,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教师定期注册挂钩,确保了工作的推动力。

4. 充分发挥三个培训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管理团队的统筹协调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送培团队的专业引领作用。我市送培团队由培训管理团队和送培专家团队组成,送培管理团队由市县教育局、项目承办单位、送培校三家组成。我市教师培训中心具体抓落实,建立教育扶贫QQ群,随时在线答疑解惑,对各校的方案随时跟进检查,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科学实施。送培专家团队由省、市、县三级名师骨干组成。为保障培训质量,送培专家组成要求本地和本校名师不超过60%,外地专家不少于40%,避免“萝卜煮萝卜”现象。三是充分发挥省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的榜样示范作用。2016年的“送培到校”培训工作由省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各县市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共同承办。省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校的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将本校优秀名师、市级以上优秀名师引入乡村学校,一方面发挥了省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校的榜样辐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扩大了乡村教师的视野,搭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为下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跟岗实践搭建了桥梁,打下了基础。

2016年的11月至12月,我市全面实施了教育精准扶贫“送培到校”工作。全体送培专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分成4组下驻各校。他们白天进校上课,晚上也在备课研课、帮扶指导教师上课。

在每个县送培专家团队被当成贵宾热情接待。宜章县梅田学校的孩子们开心雀跃,从未经历过这么多精彩的课堂。桂东县沙田一完小的留守儿童被特别关爱,优秀老师儿童家长都走红毯,办学很有特色。校长说我很想把学校办成品牌学校,但有些盲目,缺专家指导。于是在“送培到校”期间,该校长每天都跟专家粘在一起,泡在课堂上。他自觉将自己编在学习小组里,与普通老师一起学习。他说:“‘送培到校’再次点燃了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这6天我们很幸福!在汝城,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从未如此高涨,附近周边的所有学校教师都赶来听课学习。安仁县电视台闻讯特别赶来报道,听课老师激动地说收获很大,原来‘名师们’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很受启发。”校长说,这样的“送培到校”培训接地气,多来些。送培专家在离校总结会上留着眼泪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想留下来,再帮扶一年,送给大家最需要的培训。”培训实施中,郴州市教育局局长在全局教育扶贫调度会上了解情况后说:教育精准扶贫教师培训工作“行动早,调研实;方案祥,效果好”。

第4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一、科学规划,强化监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县教育局对继续教育工作科学规划、强化监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步入了健康有序、规范高效的良性轨道。

1.科学规划,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县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人事股主抓继续教育工作,并安排一名工作认真细致、业务素质过硬的同志任继续教育专干。教育局在制定继续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时,首先是广泛征求教育局各个职能股室和基层学校的意见,力求统筹兼顾、精益求精。除了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外,还于每月提前一天下发一次月培训通知,从时间、地点、费用报销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每次培训任务结束,对培训情况以通报形式下发到各校,特别是重点指出培训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利于在后期培训中及时改进。同时,我们还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工作计划进行临时性调整,如今年9月,针对全县甲型流感频发和学校安全形势严峻的现状,我们认真听取基层学校建议,提交教育局党委会研究,及时举办了由学校后勤校长和总务主任参加的学校安全知识培训班,收到了很好的工作实效。此外,县教育局还建立了“石门教师网”,并与全国继教网、省继教网、电大在线等实现连通,便于教师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培训,确保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高效推进,“石门教师网”逐渐成为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虚拟学校”。

2.强化监管,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县教育局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和个人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年终考核不达标者,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将教师送培率、出勤率、结业率、优秀率纳入完职中校长、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师训专干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在年终考评中严格兑现奖罚。教师职务评定和教师资格认定将继续教育结业证、信息技术、普通话等级证书纳入为必要条件。为了让教育局的各项培训要求落到实处,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师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政工校长具体负责落实。不少学校领导培训时和教师一道同行、同学 、同吃、同住,及时组织、督促、监控。教师培训费用学校给予优先保证,有力调动了教师参训的积极性。5年来,全县组织教师岗位培训4393人,参训率100%;信息技术高级培训3994人,合格率达96.1%;普通话培训4546人次,培训合格率达86.7%;班主任培训1939人,参训率达138.6%,

二、建好档案、优化队伍,搭建教师培训良好平台

1.加强档案管理。继续教育事务繁杂,为了查阅方便,县教育局将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各类相关资料统一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力求内容求全、质量求精。同时,我们还在全市率先建立继续教育电子档案信息库,内容涵盖姓名、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职称等70多个项目,而且随着培训内容和要求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库内容。各校也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档案库和纸质档案。为了规范管理,我们还为每位教工配发了一个专用继续教育档案袋,内装教工个人的各种继续教育资料,档案袋随个人的工作单位调动而异动,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领导到石门县检查继续教育工作,对石门县教育局继续教育档案规范齐全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2.抓好队伍建设。县教育局始终坚持把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大教师外派进修和内部培养力度,选送专业课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扩充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引领力度,通过大力开展培训科研和培训管理方面的实践研究,提升培训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加快年轻培训教师的成长和成熟速度。建立教师“教学实践周”和支教制度,促进教师下乡亲身实践,躬身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师自身能力,又带动了山区薄弱学校教研工作。同时,将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全县继续教育的基地,长期坚持在全县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作为进修学校兼职培训教师,以解决师训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方法、强化管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过程中,县教育局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1.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整体效益。根据石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地域差异相当明显,山区学员工学矛盾十分突出的特点,将全县分为9个教学区域,每年年初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课题调查,下发培训意见征求表,广泛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了解基层培训需求,然后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订单式培训计划,再发到各个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最后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开展“送训下乡”,分批轮训。这样不仅克服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困难,很好的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而且因为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贴近一线教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受训教师经济负担,可谓一举三得,进修学校送教下乡服务山区薄弱学校的经验3次被《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报道。

第5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然而,近年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训情况是疲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一些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强,参培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培训质量不高,教师有厌培情绪。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加强培训管理

搞好培训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本保障。在培训期间,培训机构对参培教师既要按有关制度严格管理,又要做到人本关怀,使之安心学习。

1.构建多维度的管理模式

县级教师培训是由县市区教育局规划,由各中小学送教师参培,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培训的活动。教育局负有领导责任,中小学校长是教师在职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进修学校负有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职责。所以,教师进修学校对参培教师应构建多维度的管理模式。即对参培教师的出勤情况、学习表现、成绩考核等方面要反馈给送培学校,并适时对其进行学习效果的跟踪调查。对每期培训班的举办情况要及时写出总结,向县教育局汇报。最好以师训简报的形式,上呈有关领导和教育局,下发各中小学。这样,既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中小学的师训考核和各中小学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等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又能有效促进教师认真参培,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同时也是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档案资料。

2.创设人本关怀的培训环境

“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理念。教师进修学校本属于服务机构,因而更要树立“服务教师”的工作理念。在我们曾经进行的培训和调研中,一些教师参培表现不好,也有许多教师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因而,教师进修学校应理顺各种关系,为参培教师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

(1)改善培训教学设施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许多教师进修学校的硬件建设多年没有得到改善,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校功能转型的需要,特别是培训大厅是集中培训必不可少的设施。它需要容纳上百人,甚至更多。然而,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有的学校即使有,也达不到规模要求,而且设备要么不齐,要么已经老化淘汰。所以,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已成为教师进修学校当务之急。

(2)完善寝室、食堂等生活设施

有许多在偏远乡镇工作的老师反映,他们到县城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是乘车和食宿问题。集中培训几天,如果天天赶来赶回,既会迟到,又得早退。因为食宿县城,对工资本来就不高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半边户教师还真舍不得花。试想,如果教师进修学校能完善寝室和食堂,解决参培教师食宿的后顾之忧,岂不是将“服务教师”落到实处?这样,也便于培训的管理。

(3)制定奖惩措施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培,出色完成培训学习任务,教师进修学校要制定参培教师奖惩条例。凡在培训期间表现好,学习认真,能出色完成培训学习任务的,按参培人数的一定比例评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表现不好,不能完成培训学习任务的不但不发培训合格证,而且予以全县通报。

二、创新培训模式

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按需施培,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教师才会乐于参培。

1.提供“菜单”,“双向”选择

师训的一般方式有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而层次有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这里的“菜单”是指国培、省培、市培和县培计划中的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即教师进修学校年初时把“菜单”列出来提供给老师,让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和项目。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师的按需择培心理需求,提高培训效果,又不至于教师在一年中出现漏培或不必要的重培,更有利于培训机构顺利安排和开展培训活动。

当然,有些“菜单”的选择是需要“双向”的,特别是国培、省培和市培等计划,它既有名额限制,送培单位也有人员选择等因素的考虑。

2.整合模式,提高效益

集中培训的模式很多,为了提高培训效益,方便参培教师,在培训时可以整合模式。

(1)研训一体,相得益彰

学校教研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活动。教研中会展现许多教师值得学习、推介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和困惑。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师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通过师训,可将教师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产生的疑惑加以解决。

教师在参培时最忌讳培训教师脱离实践、照本宣科地讲授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他们最希望培训能切合实际,在“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见到“柳暗花明”。因此,师训者必须深入基层,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首先,要深入学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走进课堂,才能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处,掌握教学一线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大汇展。它更能集中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师教研情况和教师整体素质。参与其中,不但可以了解一些个案,还可以了解一个群体的普遍现象和问题,为师训提供方向。

(2)送教下乡,服务到校

我们如果采取“送教下乡”方式,把部分培训内容直接送到学校(或片校),老师们像参加校本培训一样,利用业余时间,足不出门就能获得培训,这一定会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①把集中培训送到学校。即根据教师培训需求,按照集中培训计划,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培训团队,到离县城较远的学校进行培训。②把观摩课送到学校。即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在省、市、县有名望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学校上观摩课(包括说课观摩)。

当然,集中培训模式的整合方式还有许多,在实践中可以不断探索、创新。

三、打造培训团队

培训管理的加强和培训模式的创新,仅仅是为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真正要让教师在培训中有所收获,达到预期目标,关键是培训教师的授课要吸引参培老师。因此,在选好培训教师,打造培训团队方面,培训机构应做到慎微从事。

1.整合优秀培训师资

由于培训的内容广,培训的模式多,而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要使每期培训不落俗套而有效,必须整合各种优秀的培训师资。县级的优秀培训师资可以来自县教育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县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教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库中的有关专家,等等。

2.培养优秀培训教师

教师进修学校领导要着眼未来,善于发现人才,多开展自己的校本培训。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给每位教师指定培训的研究方向,让有能力的老师脱颖而出,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师工程”。

第6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均衡发展

一、城乡教研一体化的背景

在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校本教研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①。2001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方式之一是校本教研。而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又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之一,对于缩小城乡教育不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以下称“天桃学校”)在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上的案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二、城乡教研一体化的定义和探索模式

“城乡教研一体化”也被称为“联片教研”模式。吕敏霞博士在《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的博士论文中认为,联片教研模式是指城乡之间或跨越不同市区的学校之间结合组建联合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际之间实现信息、经验、人力、设备和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用。学校之间的联片教研中有一种模式是由中心校、示范校等优势学校和周围的一所或多所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合,指导他们发展的模式。比如学校间的结对帮扶组,“一帮一,一对红”“1+N”模式等②。

下文通过介绍并简要分析天桃学校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模式这一案例,为其他学校开展这一模式提供参考。2013年4月,天桃学校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小学,为一年来共同举行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开展总结会。会上,两校取得的成果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领导们充分的肯定。

天桃学校是南宁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曾荣广西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主要荣誉称号。该校作为示范校,从2008年起,开展“城乡教研一体化暨支教活动”。如今,它已经先后和南宁市的西乡塘区金陵镇中心小学、江南区苏圩镇中心学校及邕宁区中和乡中心学校开展了三期城乡教研一体化暨支教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③。

笔者曾对天桃学校校长徐元生进行深度访谈。关于发起这个活动的原因和目的,徐校长表示,“我们正在做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实验,城乡教研一体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是南宁市提出的活动,我们积极响应。因为我们是优质的义务教育学校,又作为牵头学校,任务是带领青秀区十所学校和另外三所直属学校,共十四所学校,构成城乡初中共同体。将来在共同体里实现“四共同,三共享”。即共同教研,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培训。三共享指,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并且要着力做几个层面的事:学校管理层建立校际牵手和结队关系;学校领导层面,定期交流和互访互动,定期到对方学校交流和办公,注重文化培育和管理机制完善;教师层面,老师之间形成结队关系,我们的优质教师资源和城区学校的老师结队、帮扶,提升教师水平等”由于校长的大力支持,这个活动也成为该校校本研修模式的一部分,于2008年被正式立项,成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④。

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这一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为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操作实施步骤⑤。操作实施步骤中的一大特色是对参与者实行“任务驱动和量化考评”工作,具体的任务约定和量化要求包括:开设不少于2节示范课和1次主题讲座在乡镇中心校,观课议课不少于lO节;指导乡镇教师上l节以上校级公开课,并进行点评;指导乡镇教师撰写l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邮件、电话、QQ等)与乡镇教师保持密切联系。除此之外,还要求两校互相开放,参与者进行跨校、跨学科的观课、议课等。通过教学比赛日、开放日等形式,促进教师学习,在两校形成信息共享。

除了天桃学校采取了这一校际教研一体化的模式,其他城市和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如浙江省义乌市2007年5月也形成了“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市区某一个优质学校为基地学校,打破行政区域,聚集二到五个农村学校,实施城乡联校行动,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新机制⑥。

三、提高城乡校际教研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可使用“邮件发送清单系统”充实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天桃学校的操作措施中有一条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邮件、电话、QQ等)与帮扶者保持密切联系。”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借鉴美国校本教研中通过公共的“邮件发送清单系统”(maillist)的方法。通过这个系统,一名教师可以同时将信件发送到“清单”上的所有成员的信箱中,某一成员如有意向的话,可以和发信者进一步地交流和沟通⑦。

2、实现更灵活的引领效果。示范校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给乡镇学校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面。从而,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送课”方式,让乡镇学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示范校对症下药。

3、鼓励教师们创建自己的博客,促进个人反思和同伴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保存他们进行教学反思的收获,更方便地进行交流;同时可以在博客上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档案袋;教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自愿地寻找合适的同伴,共同进步。

4、提高乡镇学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树立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实现资源共享。为了促进教师形成信息共享的研修文化,天桃学校要求两校相互开放,参与者进行跨校和跨学科观课议课,进行通过质量分析会和教学随访。而碍于城乡学校之间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相互传播和评点来完成以上的部分要求。

5、进行专家咨询式校本教研时,必须遵循自愿等原则。让乡镇教师不要有逆反心理。美国校本教研的策略之一是专家咨询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指导新手。比如师范校的专家指导乡镇教师。在互动时必须遵循几个原则⑧。自愿性原则,结合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熟识性原则,双方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必须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对方;非强制性原则,双方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是以建议、尊重为主调的,而不应是一方强迫另一方遵从个人意志;自评和反思性原则,双方的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应该伴随着持续的自评和反思活动。

尽管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的探索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提高,但是他的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很难找到可以和他们开展教研交流的同伴,天桃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出这些支持,为后来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师范作用,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出很多贡献。

【参考文献】

[1][2][7]吕敏霞.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赠人玫瑰 乡校留香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城乡教研一体化暨支教活动再谱新篇章[J].广西教育,2013(20).

[4]黄世忠.校本研修系列行动之一:学科共营课堂教学历练[J].广西教育,2011(3).

[5]黄世忠.校本研修系列行动之三:城乡校际教研一体化[J].广西教育,2011(5).

[6]杜芳芳.在互动中寻求成长的力量――校际互动:学校优质与均衡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

第7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破解 办学 难题

我校畜牧兽医、淡水养殖专业,在学校办学之初,曾经辉煌一时,为合川培养了1000多名畜牧兽医技术人才和淡水养殖人才,至今,合川区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都还有70%是我校毕业的学生,合川各大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我校毕业的学生。我校这两个专业为合川畜牧兽医业、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合川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学校也以畜牧兽医、淡水养殖在合川知名。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广大农民更愿意背井离乡,远赴广东、深圳等远海城市打工,而不愿意在农村种庄稼、搞养殖,那时,农民各种税赋负担沉重,严重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种植赚不到钱,养殖赚不到钱,成了农民普遍的认识。搞农业划不来,挣钱没有做工多。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别,农民都有一种进城当工人的愿望,农民的潜意识里,当工人就比当农民高人一等。受着这些因素的影响,我校这两个专业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自90年代初,招生人数逐年下滑,每年招生人数由原来的300—400人锐减到十几个人,专业愈办愈难,频临倒闭。学校为了生存,增加了计算机、汽车修理、医药、机械、模具等工学专业。学校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学校的办学模式改革。特别是2009年学校承担了《合川区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试验项目》这一科研课题后,学校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当今的普通教育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也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们正是在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小先生制”,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等的基础上,制定了我校办学模式改革方案。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1.理论成果

我们丰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的研究既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我们的实践,又使他的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

1.1 开展“送教下乡,送科技到农家”的办学尝试,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三农”的重视,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项目给予了财政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部分在深圳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的农民开始回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合川区连续几年成为全国养猪大县。农民对农业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的渴求大大增加。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支持,給我校畜牧兽医、淡水养殖等涉农专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涉农专业的春天到来了。为了帮助农民尽快掌握养殖技术,利用我校的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开展了“送教下乡,送科技到农家”的办学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1.1 学校联系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间,由学校派出优秀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为7—10天,学习的内容由学校、老师、参加培训的学员共同确定,这样做,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有老师主讲,学员讨论、答问解疑、现场指导等。通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使学员能掌握养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些学员一次没有学会,还可以参加第二次、第三次的学习,直到学会为止。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甚至网络等方式向老师请教和讨论。三年来,我们在合川区各乡镇开展了这样的培训,培训学员达10000多人次,学校也为培训编写了《现代畜牧兽医、淡水养殖实用技术》专门教材。为合川区畜牧养殖、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合川区政府推广的“pic”生猪养殖技术和稻田养鱼技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在,合川区各乡镇都有了以养猪、养鱼为代表的各类专业养殖户。有的乡镇形成了以养鸡、养鸭为特色的专业养殖业。

1.1.2 学校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利用乡镇赶场天,开展“送科技到农家,为民服务”活动。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向农民发送了由我校组织编写的农业实用技术宣传资料、农村政策宣传资料30多万份,为农民修理电视机、洗衣机、小家电等200多人次,开展兽医、淡水养殖技术咨询活动100多场。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农家院坝、专业养殖场,一方面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培训专业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起到“小先生”的作用,一方面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也向农民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8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2009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区域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成为区教育局实施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区研训中心作为负责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对全区教师队伍现状作了细致地调研分析,发现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制约我区教师素质提高的瓶颈,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教育管理干部缺乏、名师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学科教师十分紧缺、教师整体信息化学习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解决以上问题,区研训中心提出了“三千三百教师培训行动计划”,力求逐步解决全区教师队伍结构矛盾,促进区域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所谓“三千三百行动计划”,是指通过3~5年时间,组织全区3000名以上教师参加网上培训、百名管理干部报考教育硕士、百名紧缺学科教师院校进修、百名“名教师”成才计划,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一、实施“三千教师网训计划”

为最大可能享受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在广泛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局出台了《夷陵区教师非学历远程教育实施方案》,以此拉开夷陵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网络培训的序幕。

2008年,3019名教师参训,参训率达全区教师总数的80%,学习合格率100%。2009年,2101名初中、小学教师参训。2010年,2120名教师参加了专业课和公共课3科以上的学习。2010年更关注实践应用培训和过程管理,优化了网络课程设置,增设了网络校本课程学习。22所初中、小学根据实际分别开设了幻灯片制作与应用、电子表格等实践性课程。为强化学习效果,2010年尝试进行了远程在线考试,1016名教师参加了《教师的艺术―怎样做个好教师》在线考试。

“三千教师网训”的特点:一是所有经费由教育局和学校共同承担,学员学习实现免费。二是全区3000多人参训,网罗了小初高幼特各类学校,构建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学习型组织。三是培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四是促进了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五是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得网络培训的实用性大大提高,既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实施“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为培养一批高学历中青年管理人员,依托高校组织校长和后备校长参加教育硕士进修。2009年,区教育局选择华中师范大学为培养院校,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培养费由教育局、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承担,教师脱产学习期间,享受财政拨发工资和待遇。仅当年就组织了108名中青年管理干部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54人如期参加全国统考,15人录取。其特点:一是与高校联合,提高了培训品位。二是高校脱产进修使得培训更系统化、更高端化。三是教育局和学校承担三分之二的培养费用,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四是脱产进修,使得教师工学矛盾彻底得到解决。

三、实施“百名紧缺学科教师进修计划”

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艺术、体育学科教师紧缺的状况,启动“百名短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2010年,投资数万元先后委托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小学、初中英语教师培训,70名农村小学、初中兼职英语教师集中封闭专业培训15天。组织100名中小学体育、英语教师到三峡大学进行两个月的置换培训。举办小学、初中艺术教师技能培训,从合唱、器乐等方面对农村兼职艺术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使得兼职艺术教师教学技能大大提高。其特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等培训资源,提高了培训层次。二是集中封闭式的教学技能培训,缓解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三是院校、外籍教师理论+实践式的培训,使参训教师学习兴趣更浓,培训满意度更高。四是委托院校开展封闭培训,管理难度降低,培训效益提高。

四、实施“百名‘名教师’成才计划”

一是请进名师讲学,培养名师。2008年组织省名师来夷巡讲,全区980名教师参加该项活动;2009年邀请市专家来夷进行《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2010年,先后邀请江苏知名中学校长、山东潍坊知名专家、湖北大学教授来夷分别进行《教要有效,学要快乐》、《有效教学研究》、《高中课改与教学质量》专题讲座。全区教育干部、千名教师聆听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是区内名师分片送教,展示名师。2010年,分5片开展了组团式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共组织8场面向全区所有农村初中、小学的订单式送教,送教名师41人次,上示范课41节,专题讲座8场,专题研讨10多个,受众教师600多人。送教活动打磨了名师,展示了名师,活动受到一线广大教师的欢迎。

三是组织区级名师和教育管理骨干到上海挂职锻炼,高端培训名师。每年选送10名中小学管理骨干、区级名师到上海闵行区挂职培训2个月,以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专业素养。

围绕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主题,以农村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为主旨,创新性地实施“三千三百教师培训行动计划”,培训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有效解决了区域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问题。

第9篇: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范文

区位于省南部,市行政文化中心,现土地总面积264.59平方公里,人口53.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1830人,辖四个镇。目前农村拥有沼气池5807多口,农机具11000多台,摩托车8.25万多辆,大型家用电器16.5万多件,卫星接收电视天线21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2800多个。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和“三农”宗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人才、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以农村的综合维修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惠农为出发点,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连锁配送、服务优质、经营诚信、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网络为目标,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沼气设备、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农用机具等维修难、服务差、收费乱的问题,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供销事业。

三、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争取用两年时间整合农村综合维修服务资源,吸纳社会技术力量,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一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布局科学、功能完善、连锁完善、便利快捷、服务优质的、管理规范、收费合理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包括城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等,建设一支技术精良、诚信服务、讲求效率的农村综合维修队伍。着力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农民对综合维修的需求。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构建覆盖县乡两级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目标;深入调研,把握需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合理布点,精心选址,方便社区群众。

(二)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区供销社成立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的管理服务协调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和服务承诺等,加强对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指导、协调、服务、监督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规范运作。

(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根据社区农民的维修需求,把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成集综合维修、规划设计、业务咨询、技术培训、特约维修、上门服务、投诉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以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四)服务优质、便利快捷。要按照“服务优质、便利快捷”的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程序,通过培训教育和督促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配备必需的通讯、交通、运输工具,确保便利快捷、服务到位。

(五)上下联网,连锁配送。城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全区维修服务部、站、点指导协调管理监督和技术人员培训。所有配件统一采购,统一把关,统一配送,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配件质量。逐步配置电脑设备和热线电话,实现服务中心和各站点联网,形成上下联动、便利快捷的工作机制。

(六)诚信经营,明码实价。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质量价格监督机制,坚持行业自律,鼓励、支持并监督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明码标价,优质服务,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体系建设

(一)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维修服务组织

1、成立“区供销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直属区供销社,挂靠市供销社,实行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综合维修服务中心设在城区,设立配送中心一个,人员编制6人(实际到位人数根据业务量需要控制),设主任1人、财务人员兼职2人、业务人员1人、维修技术人员2人。中心下设3个直属维修部(家电、摩托车、农机具),工作职能:⑴负责监管维修站点服务质量;⑵负责零配件统一采购、配送;⑶负责对维修站点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⑷负责县区定点维修、特约维修及上门(预约)维修服务。(5)负责各维修站点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等的设计和实施;(6)负责本中心直属维修部的经营管理和加盟店、物业管理。⑺负责组织制定服务行为规范、统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承诺等服务管理制度,设立监督电话,协调消费纠纷。

2、设立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依托综合服务社设立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计划在、、、4个乡镇设5个服务站,维修服务站属县中心的分支网点,主要由基层供销社管理,综合维修服务中心对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持和零配件统一配送业务。

3、建立村级综合维修服务点。村级维修服务点以加盟方式整合、改造现有维修门点为主,负责农机、摩托车等简单维修和维护,计划在多个村集中连片的建立村级综合维修服务点8个。维修中心对村级综合维修服务点提供技术支持和零配件统一配送业务,人员兼职1人。

(二)经营方式

采取自营与加盟方式,零配件连锁统一配送,店面统一标识、统一收费标准。加盟店同样由区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选定店面,统一门面装修,经营场所面积:区级每个门点要求30平方米以上,乡镇门点要求20平方米以上,村级门点要求15平方米以上(含加盟门点)。

1、区级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

自营店主营:维修农机具、沼气灶、沼气池、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二手自行车,经营配送农机具、沼气灶、沼气池、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二手自行车、家用电器、摩托车等配件。投资主体以供销社为主,职工参股投资;经营模式实行各自营店相对独立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统一上缴维修中心,支出由维修中心统一安排经营费用支出,人员工资实行底薪+业务量抽成,并实行年终绩效考核进行奖励。

加盟店主营:维修经营家用电器、摩托车、二手手机、电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综合维修服务中心采取在一定期间对加盟店减免店租优惠,并免费提供统一装修门面,其收益主要通过统一零配件配送获取,实现利益共享。

2、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

自营店主营:维修农机具、沼气灶、沼气池、液化气灶具、摩托车;经营四大网络(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投资主体以乡镇基层供销社为主,职工参股投资;经营模式实行各自营店相对独立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统一上缴乡镇基层供销社,支出由乡镇基层供销社统一安排经营费用支出,人员工资实行底薪+业务量抽成,并实行年终绩效考核进行奖励;综合维修服务中心根据各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零配件的使用量对基层社进行返利,共享经营收益。

加盟店主营:维修经营家用电器、摩托车;日用品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镇基层供销社采取在一定期间对加盟店减免店租优惠,并免费提供统一装修门面,其收益主要通过县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统一零配件配送的收益进行分成,实现利益共享。

3、村级综合维修服务点或加盟的农资农家店

村级以加盟店经营为主,主营:经营维修农机具、沼气池、沼气灶、家用电器、摩托车。乡镇基层供销社采取在一定期间对加盟店减免店租优惠,并免费提供统一装修门面,其收益通过县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统一零配件配送的收益进行分成,实现利益共享。

(三)维修技术人员

1、维修技术人员有自营店技术人员和加盟店技术人员。自营店技术人员:用工形式为聘用制,薪金采取底薪+业务量抽成形式。加盟店技术人员:既是店主也是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现有的维修店加盟。采取在一定经营期间优惠店租,无偿提供统一装修门面费用和提供统一服装等方式,原则上不发放工资。

2、招收直营技术人员条件:4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相关维修技术和维修工作经验3年以上,优先从本系统下岗人员招聘,特殊工种面向社会招聘。加盟店技术人员:要求4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相关维修技术,开店维修3年以上,群众口碑好,技术好,群众认可,经营公道。

3、技术培训。对各类技术人员一年举办1--2期培训班,聘请相关技校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并互相交流技术工作经验,并组织到相关机构进行集中培训。

五、服务与制度建设

(一)服务方式和内容

1、服务方式。在城区、乡镇集镇设立专门经营维修店,各维修店相对集中,维修店配备较完整、先进的维修设备和维修工具,对于大型农机具、家电或难以送修的,实行电话联系上门服务,对于乡镇无法维修的,由区维修中心选派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到乡镇指导维修。

村联络点设较简易维修店,配备较常用的维修设备和维修工具,对于较复杂、较难修的,报告所在乡镇维修站,由乡镇维修站派相关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或送到乡镇维修站维修。

2、服务内容。①维修服务:沼气灶、沼气池、液化气灶具、摩托车、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燃气设备、制冷空调设备的检测、维修和保养等服务。②技术服务: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沼气池等建设的安装、使用、维修等技术服务。③配送服务:生产、生活、交通、日常用品等设备,零配件的预约、订货、采购、供应、配送等服务。④培训服务:指导农民群众对农机具、摩托车、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燃气设备、制冷空调设备等的日常使用、保养及注意事项。

3、服务规范。维修店实行统一店面装修,统一招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监督电话,统一宣传,统一零配件配送,统一服务承诺;统一培训。发放电话联系卡,实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

(二)经营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兑现奖罚,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2、规范服务制度。工作人员着装清楚,礼貌待客,办公场所清洁卫生、整齐有序。确保维修交货时间、上门服务准时到达、预约服务如期实现、承诺修后保质期,让顾客满意。

3、采购制度。制定采购零配件性能指标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并根据修后使用反馈的情况,建立零配件质量档案,更好地优化采购目录。并做到常用零配件常备,一般零配件不断,特殊零配件能迅速采购到。零配件配送制度。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把关,定期配送和专门配送办法,确保各维修店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所需的零配件,做到方便维修。

4、热线电话受理制度。全天候受理和安排解决消费者的业务咨询、规划设计、维修、配送、安装、上门服务、业务投诉等业务,引导服务中心和站点的经营服务朝制度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加盟协约管理制度。遵守服务维修中心统一管理和服务规范要求,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维修中心兑现加盟店的各项优惠,实现双赢。

6、协调服务制度。区供销社以及下属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对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防止行业恶性竞争,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争取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经营环境,扩大生存发展空间。

(三)经济核算制度

1、建立月报制度。要求服务中心和各服务站点各门店每月上报一次业务经营服务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各门店的经营活动情况和开放办社的成果。

2、自营店经营分配制度。在业务经营上接受配送中心的指导、配送、调配,执行统一服务标准,净收益按各方出资比例分配。

3、加盟店经营分配制度。加盟店资金自筹,在业务经营上接受配送中心的指导,执行中心统一服务标准,实行进销制,实现收益全额归加盟店,中心适当收取管理费。

4、配送中心经营分配制度。在经营上对自营店、加盟店实行进销制。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全县实行统一售价。中心对各区域的自营店、加盟店的批价按具体情况确定,实行配送制。

六、效益分析(第一期)

(一)经济效益分析

1、投资概算:一次性投资116.8万元,配套流动资金78万元。

区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坐落在市区319国道边国辉工贸商住楼一楼店面,总面积210平方米,拟计划投入经营场所、办公场所等简易装修费15万元;计划购置中型配送车一部8万元;摩托车两部1.2万元;配电脑一台0.4万元;货架柜台4万元;统一着装0.5万元;配检测维修工具13.2万元;其他费用3万元。合计:一次性投资45.3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主要购农机具、沼气设备零配件用)。合计75.3万元.

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5个自营店,一次性投资支出、经营场所装修、招牌等1.5万元;摩托车一部0.5万元;货架柜台0.8万元;统一着装0.2万元;维修工具2.5万元,小计5.5万元/个,共需一次性投资27.5万元,每个站配套流动资金3万元共需24万元,合计51.5万元.

设村级综合维修服务站8个,投资费用与乡镇综合服务站相同5.5万元/个,共需经费小计:44万元,每个站配套流动资金3万元共需24万元。合计68万元.

2、经济效益

区级综合维修服务中心,人员编制6人,工资及办公经费每年需10万元,经营场所房租费3万元/年,预计第一年可从经营零配件及维修服务中获取收入约6万元。第一年预计亏损7万元,第二年预计亏损4万元,第三年实现收支平衡。

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含村级综合服务社维修服务站)。第一年、第二年每个站补助经费0.15万元/年,第三年取消补助。第一年5个维修服务站预计亏损8万元,争取第二年亏损3万元,第三年实现收支平衡,第四年实现盈利。

村级综合维修服务联络点,第一年、第二年每个点补助经费0.12万元/年,第三年取消补助。

加盟店除一次性补助外,自负盈亏。

综合上述分析,前三年盈亏基本持平,扣除政府补助部分,企业或个人投资者要收回成本需5-8年时间。

3资金来源:①申请上级资金补助100万元(申请省级资金50万元,市、区财政补助50万元)。②其余经费由区供销社、供销社和职工自筹。

(二)社会效益

1、有利于农业发展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有利于解决农村综合维修难,服务差,价格乱的问题,为民解忧,便民利民。

3、有利于农村综合维修市场的规模经营,规范管理,避免坑农损农事件发生。

4、有利于供销社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服务“三农”,发展壮大供销事业。

5、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

七、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根据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要求,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动员部署,由区供销社及各基层供销社牵头,就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调研规划。根据我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农民的需求,就如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功能,有序组织社区各项服务队伍,强化行业自律,不坑农害农,高效优质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覆盖全县乡村的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

(三)组织实施。各基层社根据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六个有”: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有固定的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方便顾客的热线电话,有服务用的专用车辆等设施,有健全的服务制度。六月份完成服务中心及直营店门店选址、租赁、工商登记及门店装修。八月份完成加盟店规范化建设、技术人员招聘培训,进行营业,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四)检查验收。区社根据项目建设任务,对全区各乡镇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强化措施,及时改进,有效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总结推广。组织力量对全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全面总结,广泛征求乡、村干群和服务对象对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运作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对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应用,对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以实现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的目标要求。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供销社成立区供销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区供销社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服务管理办公室为具体工作组成员,明确分工和岗位职责任务,明确任务时间进度要求,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筹建。

(二)强化职能。区供销社机关设立“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管理办公室”,为区供销社内设机构。挂靠企管科,调整人员充实,主要工作职能:⑴负责统筹、指导和监管全区三级维修服务网络建设;⑵负责服务网点总体规划、管理、服务、指导;⑶负责培育典型,总结经验。

(三)督促检查。对筹建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细化分解到科室、乡镇基层社和具体工作人员,工作组加强监督、检查、反馈,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筹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筹建工作如期完成。对已组建运行的服务中心和各服务站点加强监管,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建立热线服务电话服务制度,全天候受理和安排解决消费者的业务咨询、规划设计、维修、配送、上门服务、业务投诉等业务。建立巡查制度,区供销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管理办公室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各门店的服务情况,查找问题,及时解决。

(四)协调服务。区供销社服务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经营维修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止行业和维修门点的恶性竞争,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营造和谐的市场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