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究

乡村振兴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乡村发展推进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其中,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包括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林专业技术人才、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乡镇规划设计人才、与休闲农业相适应的观光旅游管理人才、与德智体美劳相适应的乡村教育人才、与繁荣乡村文化相适应的媒介传播专业人才等。其中,媒介传播专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一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纷纷走向乡村振兴的前哨,从“乡土”中寻找滋养,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如何实现传播赋能,让传播力转为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回答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公共广播的普及,乡村文化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也给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全面育人”倡导和乡村振兴的呼唤下,地方高校纷纷开设或完善播音主持专业,将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此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不足以回应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许多地方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仍沿用旧有的一套教材,没有应时而改,因人而异,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传统播报时代偏好的内容,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以至于教学资源浪费而效果难以发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力量一直是“短板”,尤其是播音主持这样的“小众”专业。许多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囿于实践能力或是理论水平不足,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时无法有效授课。加之部分教师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在开展教学时更多注重“技”的教授而不是“道”的传承,导致一少部分“铸魂工程”沦为“面子工程”。三是教学方式僵化。部分教师虽专业实力过硬,但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难以跳脱出“纯理论教学”“灌输式教学”“模仿式教学”等桎梏,导致学生难以学深、学通、学精。

针对上述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务必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传播学赋能乡村振兴为逻辑起点,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从目标、形式、内容上加以改进。一是厘清乡村振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地方高校应明确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从培养目标上作出调整和转变,从而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重点,以培养更多与乡村振兴主题相适应的播音主持人才。如加快培养适应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能够宣扬乡村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的播音主持人才。同时,地方高校需要结合时展所需和乡村发展所需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尤其是教材的更新要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性和指导性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专业性和系统性兼顾,既夯实学生的专业,也充盈学生的思想。二是打造新媒体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为更好地激活教师的育人潜力,地方院校一方面应顺应新媒体语境,引进全媒体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培优和创新动力。

综上,无论是从文化振兴的视野还是传播乡村发展正能量的角度,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由“相加”走向“相融”的步伐势必将引起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师资等多面向的“打破”与“重塑”。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绝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也绝不能依赖文化移植,而是需要针对媒体环境的新变化、乡村振兴的新需求、学科建设的新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调整和多方面的改革。对此,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书,可作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读物。该书立足于实际案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变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值得相关学者阅览参考。

作者:石沛昀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