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安全教育思考(7篇)

学生安全教育思考(7篇)

第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分析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安全和法制意识的重要内容。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的意义

随着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产生安全隐患的几率也随之提升。安全教育是有效解决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有效提升大学生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一)从高校学生管理特点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与中学的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教师和家长管理作用弱化,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可以更加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自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学习模式的明显变化,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充足。一项研究表明[1],每个大学生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的比例大致为1∶1,也就是说有50%左右的时间为课堂外的时间,除去一些必要参加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三是,各类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多样,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多。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为学生参与各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他们接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以及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机会。四是,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带来难度。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学习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加之当前大学生群体逐渐以“90后”的独生子女为主体,其成长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较少。学生管理特点的变化,增加了学生面临安全问题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帮助学生适应变化的重要保障。

(二)从学生成长阶段特点看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处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期,他们对于事物、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有着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误入歧途,出现上当受骗、被人利用等各类问题。从法律意义上讲,大学生达到了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虽然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但心理和生理仍不够成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等方面尚不能驾轻就熟,很容易感情用事,也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波动,诱发伤害和被伤害的事件。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正确和客观的认识与判断,从而在思想上产生约束力。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思想比较单纯,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缺乏社会经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此外,大学生在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常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也十分欠缺。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要求教师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安全防范中应知应会的问题和技能有所掌握。

(三)从整个社会发展环境看

大学处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校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公平问题、教育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凸显,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一些西方国家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攻击我国社会制度的借口。加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方便沟通交流和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将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带到了大学生的身边。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蛊惑,被人所利用,传播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大学自身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很多经营服务型的机构和场所设在大学内部,导致大学的流动人员不断增多,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社会人员进入大学中,给一些不法分子进入大学创造了可乘之机,导致一些盗窃、伤害等案件的发生,这成为大学校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此外,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境外人员来学校合作、参观、访问和交流的机会增多,这给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形势和任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帮助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增强安全法制观念的重要的保障。

二、国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高校对于安全保卫工作非常重视,各国高校的安保制度和安保治理模式不尽相同,基本建立了校内外结合的安保模式,特别是在安全教育方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总结、归纳国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外力的社会化教育模式

国外高校安保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探索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构建了系统完备的安保体系,同时也借助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比如英国高校采取了驻校警察、授权校警、外包安保等方式的综合治安管理方式。驻校警察除了维护学校治安、执行法律和校园法规外,还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和法律方面的教育,他们邀请专家来学校就法律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课,带领学生参观青少年监狱等,还邀请市政警察到学校就防抢防盗、自我保护等方面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面向学生开设了公民权利、暴力预防、远离枪支等系列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2][3]从美国的安全教育看,几乎每个州都有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部门为大学进行服务,并散发相关的应对危机事件的安全教育材料,同时学校也会定期邀请社会人士就安全问题进行演讲,此外美国高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鼓励家长向学校报告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危险性情况,并成立由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校园安全环境小组”,共同研究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4]

(二)构筑安全教育系统性课程体系

国外高校的安全教育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针对各类安全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教育课程。比如剑桥大学职业健康与安全服务部门开设出系列化的安全教育课程[5],包括防火安全、化学安全、放射性安全等系列课程,每类课程又针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了不同的重点内容。以防火安全类课程为例,主要针对安全管理人员、消防员和各系的一般员工设置了不同的重点内容。上述课程为有专门人员讲解的课程,员工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网上在线的课程。除消防安全课程外,剑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也非常系统、完备,每年固定周期开设该类课程,师生可以从网上预订讲座的座位选学这些内容。这种分专业、分层次的安全教育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三)创建立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形成集安全提醒、安全警告、安全教育于一体的体系,提高了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普林斯顿大学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服务部门主要负责对校园健康与安全的技术支持、信息与培训、定期的检查监督以及对健康安全的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建立了一个非常成体系的网站(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这个网站包括了工作场所安全、实验室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各类应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知识。[6]网站上专门列出了“突发事件告知”专栏[7],包括紧急情况通告、公共安全警报以及电邮通告系统,这个系统会把学校附近发生的突发事件情况及时地显示出来,提起学生的注意,做到有效防范。

(四)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实践技能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使学生不仅懂得安全问题,同时也能够掌握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普林斯顿大学提供了全面有效的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7],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开设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我国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目前高校没有具有执法权的警务机构,只设有保卫处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部门,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认真分析国外高校关于安全教育的做法,联系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围绕安全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以安全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以基地为载体的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思路和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课内外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各类知识的主要途径,天津大学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并制订了专门的教学大纲,安排专门的课程计划和考试,安排有丰富安全管理经验的管理干部主讲。为了增强课程内容的实效性,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宿舍安全防范、公共场所安全防范、防火安全意识、防骗自我保护、正确处理纠纷五个部分。实施以案例教学为主,报告、讲座、讨论等为辅的教学方式。课程共计8个学时,0.5个学分,考试的内容注重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考试对一些应知应会的安全防范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在安排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学校特别重视第二课程的安全教育问题,建立了内容和形式丰富的课外安全教育的模式,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同时,学校非常重视丰富安全教育的资源,建立了“消防教育网”和“治安教育网”两个网站,拓展学生安全教育的空间和内容。结合学生宿舍人员比较密集的特点,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讲解和消防安全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除学校实施课内外教育的途径外,大学生在学校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也担负着实施自我教育的责任。结合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天津大学重点加强对学生安全管理类社团的建设,搭建了学生消防协会和校院两级的学生治保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天津大学的学生消防协会和学生治保会不仅承担了广泛和经常性的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工作,而且还把学生安全教育的触角更好地延伸到了学生的年级、班级和宿舍,做到了纵向到底,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安全防范的提醒等工作。学生治保会也积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类的活动,组织同学开展消防安全演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学生社团的成员还负责收集和整理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同学们中间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安全的因素,及时上报给学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畅通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治保会同时也承担了部分安全巡逻的职责,拓展和提升了学校安全保卫的能力。为加强对该类学生社团的指导,学校建立形成了校院两级的指导体系,定期对治保会的学生骨干进行专题和专门的培训,注重他们工作技能的提升。

(三)打造综合性的安全教育阵地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安全教育方法仍以传统的讲座为主,通过事故、事件总结经验教训,讲解安全知识,参与的学生缺乏亲历性和互动性,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自我防范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教育效果较差。为强化安全教育的效果,天津大学专门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安全教育基地。基地布展面积540平方米,可容纳60人同时参加培训。基地内设有万丈深渊、野外生存系统、多媒体互动教室、模拟逃生系统、学生宿舍隐患检查系统、3D立体灭火系统、灾难走廊、正确拨打求救电话等13个展示体验项目。坚持科学原理与实例相结合,高科技手段应用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相结合,形象展示和互动参与体验相结合。项目内容涉及消防、实验安全知识,以及在各种灾害发生时的求生知识,因地制宜,寓教于乐,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这个基地自建设以来,不仅成为学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还面向社会的中小学生开放,成为向社会青少年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辐射的重要基地。

作者:袁全1 贾启君2 王莹2 单位:1.天津大学保卫处 2.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第二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思考

中小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早在2007年,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在分析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求,提出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领域实现全媒体出版,切实推进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程。

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要求

1.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校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将安全教育简单理解为安全管理,即认为学校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管理上出现了漏洞,没有考虑到是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充分。有的学校虽然将安全教育列入了课程计划,但是相比起语、数、外等主要科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产生实际效果。2)教育者缺乏专业知识,影响安全教育效果。在现实中,安全教育的教育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未经过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缺乏系统的安全专业知识,对很多安全知识也是道听途说,因此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3)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还是以教师或家长的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主要是讲解安全知识点,没有与安全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学生感觉安全教育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枯燥、乏味。

1.2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下要求:1)互动性。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家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功能,使安全教育能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技能。2)及时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数字平台和技术,实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数字化,使中小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想要的安全知识。3)多样性。除了课堂讲解外,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和竞赛、安全教育电子游戏、安全教育影视作品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2全媒体出版

“全媒体”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一个较热的话题,2008年底随着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通过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4种媒介形态同步出版《非诚勿扰》,“全媒体出版”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媒体出版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全媒体出版概念的界定尚未明确。笔者认为,所谓全媒体出版,是指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为目标,整合文字、图形、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融合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复合出版模式。全媒体出版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出版中的纸质图书内容在同一个时间内平移至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平台上,而是根据不同媒介形态,选择不同表达方式,进行融合性开发。与传统出版相比,全媒体出版具有以下特点:1)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读者覆盖面的最大化;2)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出版渠道的多元化;3)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3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策划思路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即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增强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数字出版方面的技术成果,开发、制作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出版物,普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安全知识,以提高中小学生对常见危险源的认知能力和对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3.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根据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富媒体编排设计和交互设计,面向平板电脑等智能阅读终端进行全新设计呈现,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的全新阅读体验。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同时可以提供趣味化、游戏化、情景化的交互评测和练习。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能够提供便捷的扩展学习,包含名词、术语、人物、事件、知识点的标注,全文任意选择扩展百科和在线字典;除了提供笔记、书签、高亮等传统功能外,还提供全文检索、学习记录、笔记分享等纸质书无法实现的功能;配合MosoTeach实现教学互动,可查阅授课教师标注的学习指导和学习重点,与同学分享笔记,获得课程通知、下载课程资料;将数字图书下载到平板电脑里,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平板电脑轻便环保,随身携带,一个平板电脑装下所有数字图书。数字图书学习不受终端、操作系统限制。

3.2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用增强虚拟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AR),配套制作大量三维数字模型,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纸数互动阅读,配有语音解说、音效等,可以运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得到全新、多维的阅读体验,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形象,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使出版物立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提高易读性、普及性和实用性。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开发包括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一是“图像识别工具包”和“二维码加密解密工具包”的开发。为提高目标识别和加密二维码的制作效率,对原有识别目标制作工具和二维码生成软件进行改进,开发出适合使用的识别目标与二维码加密整合软件。可以直接将图片与网络数据连接地址批量输入此软件,生成可直接嵌入纸质图书中的可识别目标和加密二维码。二是内容及其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将数字内容资源储存到网络数据库,将资源信息碎片化并加密处理。并建立用户管理数据库,存储用户注册信息与验证信息。读者安装阅读软件后,可通过注册或者登录纸质图书中预先设置的账号,在线观看、操作或者下载离线资源,实现增值服务。

3.3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电脑、手机为终端,实现安全教育的信息化,做到安全知识就在身边、随手可得。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包括安全教育课程(视频)、安全百科知识库、安全教育讨论区、安全教育活动示范区、安全教育新闻区等板块。其中,安全教育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主体。中小学生面对网络资源库的海量信息,自主学习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就需要老师通过网络课程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安全百科知识库根据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分别呈现漫画、图片、游戏等形式的资源库。安全教育讨论区包括即时讨论和延时讨论,即时讨论类似于QQ等实时的交流工具,可支持多人交流;延时讨论类似于博客、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也可支持多人交流。安全教育活动示范区主要提供各地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教育新闻区主要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小学生安全事故警示案例等内容。

3.4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纸质读本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纸质读本,以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编制指南,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及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等。图书内容编排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有所区别:低年龄段读本图文并茂,以有趣的插图和简洁生动的语言文字吸引读者;高年龄段读本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教给读者系统的安全知识。图书表现形式可以充分的多样化,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设计绘本类安全教育读本、故事类安全教育读本、手工操作类安全教育读本等。

4结论

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出版市场竞争将进入一个更为激烈的阶段。当然,这之中也有很多机遇在暗涌,以全媒体出版为导向,并延伸至市场营销、读者培训等环节,将它做深做透,一定能带动新一轮的出版机遇。

作者:陈振斌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分析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医学检验职业岗位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项目,是每一个检验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实践过程中接触的各种标本潜在危险性,所以,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临床检验实验课中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1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

1.1临床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标本潜在危险性:临床检验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直接接触各种标本,包括人体的血液、体液、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一方面,为了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很多实验阳性标本来自临床患者;另一方面,考虑到临床病理标本的危险性,也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采血的机会,所以在临床检验实验室部分血液标本是学生间相互采集而来的,可能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学生提供的标本应该是安全的,但近年对新生体检中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占10.08%,而且还有一些季节性流行疾病(如痢疾、腮腺炎等)[1],因此学生提供的标本也不可能绝对安全,无论是临床标本还是学生的标本均有已知和潜在危险。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目前,由于开展生物安全教学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2]。我们通过对我校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2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仅有24.5%的学生知道医院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分为4级,但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来判断所在实验室应达到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时,仅有10.2%的学生回答正确;清楚标准预防概念的学生不足1%;66.7%的学生在实验室经历过标本外溢、玻璃器皿破损、试剂接触皮肤、皮肤刺破或划破等意外事故;有70.5%的学生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如课本、书包等)进入实验室,25.6%的学生在实验室不束长发,39.8%发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甚至有7.8%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令人担忧。

1.3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不完善:目前,学校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已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多数条款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实验室内预防感染的制度不健全,如对血液等病理标本的外溢、离心时离心管的破裂等缺乏具体的处理措施。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也不符合有关规定,如医疗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淆不清,使得实验室的医疗废弃物无法得到合理科学的处理,学生随意处理临床实验样本和有害废物,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和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简陋,生物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等)和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等)配备不足,尤其是未能配备洗眼器等紧急冲淋设备。

2探索临床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教师队伍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首先应提高教师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认知水平,才能保证教师在授课和示教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的特点,向学生灌输生物安全知识,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注意学生细节,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按检验流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如白大褂、口罩、手套等),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如课本、书包等)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吃零食、玩手机等);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使用后的实验室用品应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实验标本污染;离开实验室要求所有学生采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消毒,禁止学生穿着白大褂去教室、操场、食堂等场所。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无菌操作观念。

2.3建立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如:采血时不慎皮肤刺伤、临床阳性标本泄漏等。因此,应针对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可能发生生物安全危害的环节,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和建立实验室事故处理制度,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以上实验室事故,应及时上报带教老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2.4规范处理实验后的废弃物:实验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由学校统一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实验室应配备有黑色垃圾袋、印有“生物危害”标志的红色或桔黄色聚乙烯或聚丙烯包装袋和利器盒等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以便学生将实验过程中的废弃物按类别丢弃。载玻片、玻璃试管等需回收利用的实验器材应交给由实验员统一消毒处理后再清洗。目前,汪文娟等国内学者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何将生物安全内容融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使学生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降低,防护意识逐渐增加,以更快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岗位。

作者:王江南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与措施

在道路交通事故当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因为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发育的时期当中,其生理技能没能完全完善,所以在应变能力上会较差,容易被伤害到。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每一年会有15万名12岁以下的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同时还有十万儿童因此致残。就我国来说,在2014年我国有将近8000民小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目前交通事故已经越发威胁到小学生的生命。

一、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缺少

现阶段在我国的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中,实践活动基本也仅有与学校所组织的其它活动进行结合,比如让学生来演绎小交警,让小学生能提高自身的交通认识,不过因为这一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目前还未有持续性进行,所以缺少长期实践的环境以及条件等。

(二)缺乏宣传场地

在我国进行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公共宣传的场地上极其缺乏。对比一些在交通安全意识上比较重视的国家,我国仅有几个城市中有交通安全类型的主题公园存在。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关规定,在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责任体系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法律保障[1]。在一方面来看,在小学课程中没有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课纳入到课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课时规定及要求,很多只是应用班会课以及思政课来进行相关的交通安全教育,所以就造成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非常少,不能确保教育课时,其师资也有所缺乏,并且在考试体系中也没有相关要求。而在另一方面来看,一般应用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是发放宣传资料、演讲以及出黑板报等,没有针对性的对交通道路问题进行教育。

二、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我国能进一步的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水平,让交通参与者将自身安全意识增强,以此使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效发挥,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

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设计到的一些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求,所以各个省市需要进行认真的落实,以此能做到有法必依[2]。每个地方的学校都需要依照新课程标准中对其的要求严格执行,一定要将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下来,每个学校都应利用好地方课程。根据现阶段地方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学校应不断的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比如城市中的学校必须要在小学生在行人马路的问题上进行强调,其山区学生要学会在没有斑马线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交通安全。在校的教育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应用效果最佳的学习方法,与社会团体进行协同合作,以此创造一个优良的平台,使学生能进行情境模拟以及角色扮演等互动来加深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政府部门需引起重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明确相关的工作。首先在公安部以及教育部需要在对小学交通安全的教育工作中表明: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占的交通安全教育比例需要确定下来,以此方便教育课程不断的开展,指标的检验要能具体、明确,比如每一年可以开展年终测试使学生的通过率得以保障[3]。教育工作必须要落实好,要能具体到相关的部门及个人,在小学校园中也需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宣传队伍,以此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能很好的形成。不仅如此,还能考评一下交通安全的教育成果,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4]。针对公安交通执法队,需要要求每个队伍都要在每一年进行一定次数的安全教育讲座。

(三)交通安全教育资金要有保障

只有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工作资金能有保障,才能使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保障。根据现阶段小学生儿童的生长规律,需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才能以此取得最佳的效果。而资金基本能对交通安全教育阵地的建设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立交通安全教育类型的主题公园,能方便小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可以让学生的模拟中得到切身的感受,以此了解到如果违反了交通规则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能意识如果出现违规会导致的一系列不好的影响;以此便于学生来扮演一些小交警等角色[5]。针对一部分的城市来说,需要在资金上进行支持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教育资源。比如可以在一些大型的商场门口安置一些试驾的游戏车,或者是让科技馆免费的开放,以此让更多人对这些资源做到免费的使用,针对一些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还能以此创新出一些新型的方法,以此使交通安全教育能以此提高其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必须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健康,所以小学生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现阶段因为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十分频繁,因此,必须要对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一定的重视。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交通安全教育的普及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像选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进行编写等,所以需要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李建华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宝山乡中心学校

第五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1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科学内涵和主要表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言的。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加强学校稳定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且实效性内涵的核心在于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较强的安全防范技能[1]。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要落实在能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真正的效果。

1.1安全知识的接受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性,把大学生对安全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标准。从教学过程来看,安全知识内容涵盖面广,案例丰富,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内、国际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

1.2安全观念的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1]。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安全观念的组成是由一系列基本安全观点组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些基本的安全观点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而随着社会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安全领域已经逐步演化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种相互联系的安全观念。微观层面是是相对稳定的,代表着安全观的本质。例如,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生命礼赞、危机处理、养成教育和挫折教育。而宏观层面是相对活跃的,例如,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国家安全、预防犯罪。这些宏观层面的安全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变化。两个层面的安全观念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安全观。

1.3安全防范技能的获得

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思想中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能被证实[2]。学习的目的最终在于运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安全观念的养成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做到活学活用,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最终也必须体现在这一方面,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上述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逐步递进的统一体,三位一体呈现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要求。安全知识的接受,是该课程教学的一个基础目标,也是最低的要求,为安全观念的形成和安全技能的掌握奠定理论基础。安全观念的培养和树立是知识的升华,安全观念或者是安全意识养成直接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安全观念的培养是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影响着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而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和指导是该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科学的评价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强调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研究教学问题,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宏观指导方面下功夫,力争几年内使教学状况明显改善[3]。因此,根据这一指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的如何提高是关键,但同时也提出了影响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即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考核管理。

2.1课程教材建设尚不完善

一门课程的教材既指导着教学的进行,也是开展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本课程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教材更像是士兵手中的武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依据。所以,教材编撰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不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体系,观念体系的形成,更影响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其他高校公共理论课相比,大学生安全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一方面传授大量安全防范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开拓了眼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也需要亟待改进和完善。例如,教材有些章节理论性太强,提供的资料较少,缺乏一些能加深学生印象的内容;教师没有任何相关的参考书,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和工作量,有时候为了能找到合适多媒体资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材中应当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或者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办法。

2.2教学师资队伍素质仍需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关键在教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在能力和素质上参差不齐,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与其说是安全教育,倒不如更像是一部大百科全书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否能把课程教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艺术,能否在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也直接影响着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授课教师组成人员单一,往往是公共课专职教师负责安全知识的传授,相反,拥有丰富安全知识与经验的保卫工作人员却大多缺乏在教学一线授课的经历,不能担任一线的教学任务;而经常接触学生的辅导员受工作环境限制,在讲授安全教育过程中也是照本宣科、缺乏贴近实际的案例,授课缺少吸引力;学工部门和教学部门信息交换不及时也会导致最新鲜、最贴近生活的安全问题案例没能及时传递给学生,课程缺少类似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等成熟学科的专业带头人。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系统化的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师,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工作。

2.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发挥的作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要么只会用“讲授法”,每节课教师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么由满堂变成满堂问;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追求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讨论形式的“多种多样”。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喜悦,不仅没有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结果教师失去了对课堂和学生的驾驭力。因此,有了合格的教材和教师,还需要有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渠道。方法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否则这门课程就会显得空洞无味、枯燥抽象。而那种传统的照本宣科方法已经不能胜任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发展。

2.4考核管理实效性不强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如何检验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大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如何检验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具备安全防范的技能等,都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考核管理体系。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仍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与日常考核为载体,评定分数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而能否将理论转变为真正的实践行为能力,也是决定这门课程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2.5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呈现出被动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并不重视课程的学习,安全问题只是杞人忧天,可学可不学,很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安全这样的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把专业课学好才是真本领,因为不重视,安全教育课往往就容易被学生忽视;二是教学方式局限,主要体现在教室课堂以及专题教学中,课堂学习以听为主,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或讲授人在讲座,而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机,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活动早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实践性差,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三是实践教学开拓不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缺乏合适的场所,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很大部分学生缺少一定实际经验与应对措施,导致他们在遇到安全隐患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反应迟钝,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排除。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完全掌握一些安全设备,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因此,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显然事倍功半,只有通过扎实的、认真的实际演练与实际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各种各样的安全措施。

3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3.1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书本知识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大学生的视界,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的去分析、解决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和矛盾。同时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升级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使大学生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增强安全防范能力。细心安排教学内容,需要授课教师认真筛选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安全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求精、求新、求细,使大学生不仅认为这门课是理论课,更是一门工具课、实用课。

3.2创新教学模式,彰显教学艺术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其特点是覆盖面大、范围广、专业各异、学科不同,不能用传统的专业教育的模式来进行安全素质教育,谨防把安全素质教育搞成安全专业式的教育。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采用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要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才华的地方,应是学生自己心灵放飞的地方,真正使学生在思想上扭转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树立起参与课堂的信心;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人人参与课堂,让学生有话会说,有话敢说,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多样的安全知识直观化,将形式各异的安全知识与安全隐患通过多种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教学艺术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必定会促进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拓宽教学渠道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安全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解决困惑,指导实践,我们要努力打造一门学生们愿意听、听得懂、用的上的优秀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科教师、心理学教师、军事教育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解放军指战员、法律人士、安全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经济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这种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考核管理

一是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置与讲授的管理规定,健全教学文档和管理文档;二是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机构,安排和落实好教学计划,为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组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教师教育培训,建立安全教育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安全教育资料和典型案例,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三应当对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员制定相应的评价与考核管理体系,建立专职(保卫干部)和兼职(学生辅导员和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具备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考核依据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还能加大安全教育教学任务协调推进的力度,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四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课程规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结合,真正检验出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协调推进的力度,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四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课程规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结合,真正检验出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刘立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学生思想政治安全教育的纳入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简单直接、快速高效地传播。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不能不抵制它的负面影响。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是单向传播的、内容有限;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原有信息渠道同互联网的乘积。互联网是作为倍增器存在的,任何信息都会被无限放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信谣传谣,歪曲价值观念,甚至站到政府和人民的对立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使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观都没有,谈全面发展就毫无意义[1]。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当前高校及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安全教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广义的安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以个人安全为补充的安全教育。在新《国家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它是国家、社会、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狭义的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加国防知识、安全知识,明确安全责任,学习安全技能,减少人身财产损失,保障大学生安全的教育活动[2]。笔者所提倡的安全教育是广义的安全教育,是将个人安全同国家安全结合起来的安全教育。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安全教育的需要,自觉将个人安全统一到国家安全层面,从国家安全高度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优势,将其成功的经验应用到推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来,从而使安全教育处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

一、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理想教育及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而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安全教育,却着墨极少,认为安全教育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与学校的理论研究及教育无关。但实际上,安全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才导致出现大学生失联、被骗甚至死亡等现象,以及无意中泄露国家机密和参与破坏国家安全等现象。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包含安全教育,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就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悲剧,这也是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不论是从国家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理论教学的要求,以及大学生自身安全的保障出发,把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是严肃而紧迫的任务[3]。

1.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必然包含安全教育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会遭到敌对国家的侵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若没有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立足不稳,成为空中楼阁。安全教育就像是国防中的军事力量,没有安全,就没有保障。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研究者着重关注的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他们认为这三种教育是先导、核心和重点,是他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受教育者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而安全教育,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安全教育却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从国家安全角度讲,通过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捍卫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决心,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国防意识深入人心,近年来高校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生征兵任务就是佐证。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来说,安全教育肩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重要使命。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安全教育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安全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自觉保护自己的人身财物安全;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4]。没有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使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国家安全形势及高校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日渐攀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采取各种手段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也加大了力度。他们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来散播反社会主义言论,通过扶植国内分裂主义势力来进行分裂破坏活动,通过在政府内部发展人来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资助所谓的“知识精英”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抹黑攻击。2013年11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安委会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有利于提高国家在面临各种安全危机和挑战时的应变能力,也代表着我国在捍卫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决心和意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要洞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理解加强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各种诋毁社会主义的言论,就应当重视大学生国防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如果不重视安全教育,大学生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漠视自身安全,外表强大,内心脆弱。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其安全意识,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从而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3.安全教育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和可创性的特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进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要把握学生心理,统合学校发展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安全稳定的校内外环境。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管控潜在安全隐患的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使其具备防范风险的能力。安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生活环境,塑造强韧的安全观念,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理论和实践证明安全教育应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1.理论支撑

从必然性和应然性及教育环境论角度分析,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1)马克思人的需要“三级阶梯”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马克思人的需要“三级阶梯”理论认为:需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生存、生理需要;第二种是谋生需要;第三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三种需要中,每一种需要实现的基础,就是前一种需要的方向和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三种需要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人的需要”这个问题上,不管是最基本的还是高层次的需要,都必然需要安全作为保障。安全是存在于每种需要之中的,也就是说,安全是所有类型需要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其他需要得以实现的保证。因为安全是人最为基本的需要,离开安全,其他需要就不会产生,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的发展这个论题了。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产生了需求,便有了动机。他将人类复杂的需求总结为五种,并按照它们的重要性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安全的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免遭痛苦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在五层需求当中是必然存在的,与其他需求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安全需求是最重要的,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才能生存下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逐步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是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但是安全需要是渗透在所有需求中的,是其他需求的基础保障。从马克思及马斯洛的理论来看,安全的需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为其他需要的实现提供保障[5]。所以,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2)安全教育在目的和研究对象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安全教育是让大学生了解、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忽视了其中一种教育,都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只有将两种教育融为一体,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和大学生。其中,高校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除了接受教育之外,对教育者也产生一种反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促使其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改革前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并愈发尖锐。高校作为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分享改革红利的同时,也面临改革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例如:学校教育只重教学,不重实践;只重专业课教育,不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处理危机的能力,致使其出现了一系列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成才,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6]。高校必须将安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实践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同安全教育之间高度契合,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缺乏联系,互相独立。安全教育涉及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而这些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从实践角度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校内外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校园生活生产安全问题等[7],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两者之间相互渗透,进一步融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学校安全稳定体系的建立,就包含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保卫工作队伍的辛勤努力,平安校园建设更需要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到实处。

三、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跨越式发展

1.尽快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安全观

大学生新安全观,不仅包含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更重要的,还包括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决定前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前者的深化和发展。大学生新安全观,要契合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国家安全观的需要,同时,高校教育者要努力改进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思想,完善教育内容,合理设置教育课程,尽快使大学生形成新安全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应该是广义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只重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而忽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广义上的安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基础保障性作用的狭义的安全教育。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安全教育水平

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安全教育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契合,从而推动安全教育在思政教育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8]。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切实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改变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单一的弊病;通过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9]。思想政治教育是母系统,安全教育是子系统,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提升安全教育的水平。

4.拓展安全教育领域,延伸安全教育内涵

当前大学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这个现象值得注意[10]。更令人深思的是,大学生时有散布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攻击党和国家的言论。作为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从狭义的领域走向广义的空间。认真研究安全教育内容,积极拓展安全教育范围,合理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努力延伸安全教育内涵,发挥安全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安全观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安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夯实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5.净化网络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能

互联网作为影响大学生安全观的重要载体,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面作用。互联网信息繁多,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不加选择,这就使很多不良信息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下大力气净化网络空间。一要积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做到知荣明耻、遵纪守法、扬荣弃耻、慎守善德,树立高尚的人格,体现个人素养和品位,做一个文明的网民。二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掐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通道,使校园网成为一方净土。三要成立一支高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明辨是非,保持政治敏感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引领舆论方向。只有净化网络空间,积极提升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效能,才能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发挥重要作用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提升安全教育水平,增强管理力量,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作者:吴绍飞1 谭丽莎2 刘革3 单位:1.沈阳建筑大学人民武装部 2.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 3.沈阳建筑大学保卫处

第七篇: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是高校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及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组织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者对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校规、纪律,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

一、高校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内涵

高校安全教育在传统模式上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安全教育认识上存在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问题,即侧重纪律、规定、制度的约束效用,轻视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素养养成。“安全教育”未能立足于学生自主性、自主能力的培养。二是安全教育实施上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不够的问题,各种教育在教学系统中未能形成相互结合的统合之势。三是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强,首先是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的教育;其次是安全教育的管理体系与领导机制不健全,未能从学校层面形成学校安全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四是安全教育缺乏实效。首先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停留于传统的管教和宣传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教育内容枯燥、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影响教育效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党在新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丰富理论意蕴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必须在“树人”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它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树人”的途径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树人”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是一种现代的安全教育模式,它是立足于学生知行情意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的实践培养模式。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的内涵

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是学生公寓教育者根据学校安全教育目标,通过运用学生公寓丰富的体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选择或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案例、特定事件、活动、经历等教育情境,以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核心,融知、行、情、意于一体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将安全认知教育中获得的安全知识内化为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并固化的一种安全教育模式。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安全教育方式,它通过采取安全教育的体验思想,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采用安全教育的体验方法,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知、行、情、意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获得了安全知识技能,又丰富了情感,养成了正确的安全态度,确立了安全价值观,提升了生命的品质,完美了生命世界;它通过运用体验教育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在选择或创设的科学有效的“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中,主动自觉的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的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把握好“三性”

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验良好健康的安全人文环境和一系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落实安全教育实效,引导学生具有安全文明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感和安全技能,减少学生公寓安全隐患和突发事故的发生。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性,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在校本层面上,不能拘泥于学校一个部门、一种手段、一种活动和一套模式,而应该各方面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多管齐下。

1.在学校教育合力下开展学生公寓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公寓具有多种教育功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质,是学校各种教育的实践窗口和实践课堂。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应与学生公寓各种教育形成合力,在合力体系下多方面开展教育体验活动;高校安全教育又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包括课堂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与学校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合力,结合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和安全理念,从知、行、情、意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法律常识及其综合素质的实践窗口,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首要防线。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它可以将管理与安全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公寓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维护正义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确保公寓安全稳定的大局。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学校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第一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处理突发事件,预防各类恶性事件,并能及时地开展救助和善后工作,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大局。因此,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着力在思想政治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以思想政治教化环境撬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从而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高校安全教育实践教学有多个教育实施者,可以是学校教育管理者,也可以是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公寓自我教育组织,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各个教育实施者的优势,各尽所能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此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2.在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下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管理

总体上说,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为: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智力接近高峰,但缺乏知、情、意的协调整合与意识调控;社会需求强烈,但阅历尚浅、经验不足、承受能力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惟我独尊意识较强,社会协调能力较弱。但大学生在学校4年中生理、心理特征又在不断变化发展:大一新生处于刚入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时期,从熟悉到陌生环境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特征仍未消除;大二、大三学生,处于大学生的黄金学习时期,一方面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经历的增强,心智逐渐走向成熟,考虑问题会更加理智,并且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定的规划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大四学生,处于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强。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根据学生在校4年的生理、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广泛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教育的积极性,安全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3.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周期性

高校学生公寓教育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是一个大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每学期有开学和放假,每周有周初和周末,每天有起床和就寝。高校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利用周期性,首先能够通过物质环境和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初步具有安全认识基础;其次能够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最后能够在熟悉提高的基础上,有条件引导学生积累资料,从知行情意上全面提升安全认识,形成适应个人成长、职业需求、社会发展的安全责任意识。要做到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的周期性,就要有组织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安全教育活动,发挥学校安全教育的优势,为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的主体及内容

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模式,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者是安全体验教育实施者,大学生是安全体验教育的体验者。安全体验教育的过程是安全教育实施者在学生宿舍运用体验教育法,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心理特征和个体经历,选择或创设学生公寓安全教育情境,通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情悟之”完整的体验过程,引导大学生将安全教育的要求与自身内在认知相结合,引发大学生内心情感触动,从而对安全教育要求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知识、安全行为规范产生感受和领悟,通过内化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安全技能。大学生安全教育有4个方面内容:一是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理念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同时开展生命价值、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生命安全的意义。二是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形成安全知识观,让大学生明白安全是一个动态化的社会问题,安全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知识,以及心理、网络、环境、资源安全知识,大学生应自觉关注安全信息动态。三是大学生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加强日常安全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自救、互救、逃生、防卫、避险等知识。四是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安全心理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提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积极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学生公寓安全体验教育内容即是通过大学生的在学生公寓的积极体验,从知行情意四维形成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把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养,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安全教育的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技能,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实效。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策略

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重点在形成大学生的积极安全情感———态度,其难点在引导大学生安全素养上知情行意全面发展。学校在学生公寓采取有效的体验教育策略,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安全学习积极性和安全意识。

1.从培养大学生积极安全情感———态度入手,抓住安全教育要素发展变化,创新体验教育理念,浅入深出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者形象示范。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过程同时是大学生安全态度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是是信息的接受者,是安全态度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认可、认同教育者,才可能去选择、接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的信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教育者的角色认可依赖于学生对教育者的权威性认同与信服度。教育者的权威性越高,学生也越容易信服,从而其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学生公寓安全教育者形象示范可从体验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入手,使大学生全面体验生活化状态下安全教育全过程。具体说,就是学生公寓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体验安全教育时,将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三方面的角色统一于一体。好编剧即是将学校安全教育目标通过学生公寓标准、规范的物化语言、有教育性和针对性的生动情景、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活动节奏、学生乐于接受和汲取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好导演即是教育者在学生体验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将学生的学习体验积极性激发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安全情感———态度体验的学习中来,以顺利实施教育语言等将教育体验信息传递给学生。当学生认同了融入编剧、导演、演员三方面的教育者角色,学生就能形成教育者期望的安全学习情感态度。

(2)选择有效的体验教育信息传递媒介。有效的信息传递媒介可以引发大学生进行安全态度学习的情感因素,信息传递的效果受到所使用的信息传递媒介的影响。人们通过实验对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方法来培养人的态度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若将一系列政治标语与美味食物一同呈现,人们表现出对这些标语的积极接受;若将一套标语与令人不快的气味一同呈现,则出现相反结果。研究还表明: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口头讲述的形式比单纯通过书面语言的效果好;而实地考察又比单纯口头语言进行教育更容易让接受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学生公寓选择安全教育信息传递媒介,可从视觉、嗅觉角度选择适合学生在学生宿舍安全生活学习体验的环境空间布局、安全标识语言文化环境、管理制度和习惯的宣传氛围,以及集体交往的气氛等;也可将文化活动与公寓安全教育结合,将美好环境与安全标识结合,将户外拓展活动与人身安全教育结合,将口头讲述与静态标识结合,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些安全体验的机会,这样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投入,引发大学生的体验热情,进而取得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在网络媒介上下功夫,因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媒介,所以学生公寓教育者要搭建起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平台,以达成学校安全教育的目标。

(3)强化安全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大学生安全态度情感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日益呈现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种信息相互交织碰撞,容易造成某些大学生安全态度认识和情感困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学生公寓教育者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安全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让大学生从安全态度情感上乐于接受教育信息。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还取决于其接受水平和认识阶段,学生公寓教育者在进行安全态度教育时,需要将社会的安全要求与大学生的自身的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大学生在与教育者的互动中接受教育内容。“浅入深出”更符合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学生公寓教育者应将形象教育与说理教育相结合,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理论教育时,不能单纯地传递理论本身,而要帮助大学生把安全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公寓教育者应结合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来进行教育。学生公寓教育者可以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与健康的心理的一致性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唯物地、辨证地看安全问题,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愉悦地接纳自己和他人,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主动面对和解决困难挫折。学生公寓教育者对大学生在安全态度认知和情感上已经产生的共鸣点,要及时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强化,让大学生体验到由于积极安全态度的形成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样可以增强大学生安全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成功———产生兴趣———再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大学生会有更多的安全态度情感体验。

2.以大学生安全学习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开展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体验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安全信息的需求,促成大学生安全认知结构转化,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1)从宿舍生活出发,围绕多层面的规范养成教育,以寝室安全检查、寝室文化节、和“文明寝室”等的评比为载体,通过规范提供安全知识基础的、事实的、表层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知识内化初步阶段所需的新名词、新概念、定理、定义、属性、相关数据等需求。

(2)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安全教育角色体验,以集体为载体,通过角色体验提供切入点小、整合的、深入的安全信息,满足大学生对深层次安全信息需求。首先,建立起受大学生广泛拥护、有归属感的各级各类集体,让大学生在集体内获取良好的安全生活知识。其次,让大学生在集体中进行安全角色体验,一是让大学生在宿舍各集体组织的岗位中履行职责,进行岗位角色体验;二是在各集体中创设丰富自我体验的活动情境,包括成功情境、信任情境、集体评价情境、问题情境和冲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不断深化安全体验;三是在各集体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性安全教育活动,如晚上9点左右,学习间隙,大家不拘形式、不限人数,端着一杯糖水串门聊天的“糖水会”,学生会组织、教育者参加;每周四晚9点组织“宿舍生活自由谈”,内容涉及学生安全行为引导、社会安全热点话题、自由主题创建安全刊物;在学生工作部门指导下,交流住宿安全感受、宿舍行为、案例讨论等活动;四是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体验中吸收生活安全信息,如在大学生同辈人际交往中向学长、同学学习安全知识、技能,让大学生在成长经历、社会活动和人生发展中遇到类似的安全问题的解决经验得以传承;另外,在公寓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互感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的交往,通过多种形式集体讨论,自由探讨等,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来提高交往层次、完善交往结构,引导大学生交往向纵深发展;利用交往中的“情感对流”促进“信息对流”,把教育双方的情感交往作为教育的纽带,通过对受教育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关心爱护,在成长进步上的关注重视,激励大学生努力提升安全教育认识,通过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营造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让大学生获得各种角色所需的安全知识信息。再次,通过集体舆论评价,再结合自省,运用学生宿舍内讨论、阶段小结、成就表彰、过失反思、述职评论和冲突排解等时机,进行集体评价,指导学生及时获得启示。最后,适时提供各类型、各层次自我评价榜样作示范,让大学生学习按照范例来评价自我。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鼓励组织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在把握具体化、层次化、情感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体验。首先,通过重大安全教育日纪念、安全教育活动举办、校内新生入学日、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等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各种安全演练,助力学生心理、生理和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安全信息需要。其次,走出校门,在各种跨领域的警校合作、校外“安全教育基地”等安全意识教育中,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生活安全思考点和面,助力学生形成专业的安全意识。学生公寓教育者对大学生浅层次安全信息满足,要及时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强化,让大学生体验到由于事实性、基础性安全信息形成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抓住时机引导大学生对整合性、深入性安全信息的满足,通过接受安全信息并在积极情感的体验下促成认知结构的改善或重建,实现大学生安全知识内化为正确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

作者:蒋玉珍 黎贵友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