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7篇)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创新创业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富有激情,视野开阔,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我国各高校应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业;创新;大学生

一、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我国各高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本要靠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大学生开创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才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和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激活学生创新创业潜质,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具体途径如下所述。

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对学有余力、学业优秀以及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生,以解决问题和完成课题为核心模式,以项目为探究载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个人或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针对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在创新创业导师的引导及指导下,自主的完成创新性探究项目设计、探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等工作。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按照“自由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对项目进行组织实施。

2.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组织结构建设。进一步充实创新教育团队,逐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创新教育导师团。以现有的骨干指导教师为基础力量,聘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授及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形成强有力的指导教师团队,同时成立创新创业专家委员会,负责评审、验收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以某科创团队作为调研对象,对比近三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的申报和结项合格率。在2014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中,立项申请共计29项,14项通过合格验收,结项率48.28%;在2015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中,立项申请共计17项,11项通过合格验收,结项率64.71%。在2016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中,立项申请共计29项,20项通过合格验收,结项率68.97%。同时获批重点扶持项目2项,11项结项验收被评定为优秀项目。

3.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全面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工科学术团队为例,通过“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的创新课程、专题讲座和培训指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4.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创新教育团队,逐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创新教育导师团。以现有的骨干指导教师为基础力量,聘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授以及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形成强有力的指导教师团队,同时成立创新创业专家委员会,负责评审、验收和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需要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根据教师科研课题,拟定一些探究项目,并公布项目名称及要求,供学生自愿选择。

三、结语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对我国创新创业工作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能极大的落实我国创新创业,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蔡宗模.论创业教育模式:目的的视角[J].西南教育论丛,2009(2).

[2]王万山,汤明.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2(2).

[3]木克热木•米力克.浅谈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J].科教文汇,2007(30).

[4]邹云龙.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我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J].社会学家茶座,2010(2).

[5]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基于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

[6]曹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7]刘奇耀.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职能履行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3).

[8]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9]杨邦勇.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系统的理论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2).

作者:陈霞 董胜男 冯浩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摘要:创业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学生对创业问题都较为重视,政府出台了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学生本人对创业也具有较大的兴趣,但是在创业项目选择以及创业意向设定时,往往存在一定困扰,较为迷惑,因而,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十分重要,能够通过教育,为学生指明一个创业道路,为学生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影响

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主要需要阐述四个问题,分别是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创业教育着力点以及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通过此四个问题的阐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展开深入研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学生指明创业意向,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1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方法

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那么下面,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创业教育、创业意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信息资料,与实际就业创业形势,进行文献查找[1].文献研究法应用的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通过网络查找网络上已经发表过的相关期刊文章,从中获取一些资料信息,查找有关创业与就业内容的知识,查找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其次,对查找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整理,将书籍内容,期刊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归纳出与本文研究的创业教育、创业意向相关的文献,以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中易遇到的问题与阻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及必要性等内容.最后,在已有文献基础理论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过推导,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开发,构建能够实施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理论依据,完成文章研究工作.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能够提出一系列调查数据,一方面,通过调查数据能够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与看法,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有了数据支持,也可以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文章具有支撑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第三,访谈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比,准确性更高,数据更加真实,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不足,操作较为复杂,适合少数人群群体,无法获得大量数据.访谈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应用效果较好,只是在运用访谈法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访谈,保证学生样本的有效性,第二,访谈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应变能力,需要具有亲和力,以便访谈的有效性以及访谈实施的顺利性.第四,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相比,适用范围较为狭窄,操作较为困难,但是,系统分析法能够对问卷调查产生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创业影响较为严重的因素,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影响程度,从而提出科学性较强的意见建议,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并指出研究的不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2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体方面,另一方面,是创业角度方面,下面就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一,大学生个体角度,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作为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创业背景,认知,性别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下面进行简要介绍.首先,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创业者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别是成就需要、决策倾向、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责任认真性等,只有具备以上个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创业者[3].其次,大学生创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研究发现,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更具有冒险精神,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则更为理智保守,具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创业意向明显高于本科创业者,创业者儿女的创业意愿也明显高于非创业者儿女,总之,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较大影响.然后,大学生认知特征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会影响创业意向,一般情况下,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效能,才会具有创业意向,才会显现出企业家的精神.最后,大学生性别的影响,并非性别歧视,而是在问卷调查以及大数据研究显示,在生活压力、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影响下,男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欲望明显高于女生,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4].第二,创业环境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创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与创业教育两方面,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存在明显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我国的创业意向,具有重要影响.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在下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

3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教育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主要因素,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从而使创业者具有创业意向,对创业者的创业意向的积极正向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讲解创业知识与创业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第二,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向,提供发展良好的创业项目,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风险评估教育等,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大学生心理品质,将创业精神渗透到创业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4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4.1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十分重要,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此个性特征不仅能够调节人的行为与心理,还能够调节人的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为创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的基础.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表现为坚韧的毅力以及较好的心态,培养创业者心理品质,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十分重要[5].培养创业心理品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照大学生特点,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达到理想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效果.第二,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三,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大学生处理好就业择业问题,调节好情绪状态,有效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4.2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由于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是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讲解创业知识,通过创业知识的了解,能够使学生对创业产生正确的认识,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从而提升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具备创业者特质.第二,安排实践课程,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创业的辛苦以及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升创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第三,组织创业活动,通过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创业风险评估、创业方案设计,以此促使大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明确自己的创业意向,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4.3创业意识

具备创业意识才会具有创业意向,因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创业教育,降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对创业产生正确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意识到创业的积极作用,提高创业意识[6].第二,通过创业教育,讲解创业者的成功经验,组织创业者进行讲座,能够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创业的欲望,产生明显的创业意向,由此可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价值.

5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意向是创业的基础,当前社会形势下,就业较为困难,创业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并不熟悉,无法有效开展创业工作,通过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能够填补这一空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心焕,薄赋徭,雷家骕.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兼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5).

〔2〕丁瑾靓.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武夷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3〕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

〔4〕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06).

〔5〕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

〔6〕姜凡.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温州本地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1).

作者:郝万林 单位: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团委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团委也在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将创业教育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日常教学实际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高校团委还应该鼓励创业活动,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团委都引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努力开创;高校团委;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我国的教育创新工作,各个高校也在积极地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将创业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团委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聘请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学生也可以与这些成功人士建立一定的友谊,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如今,随着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相关体系的不断完善,团委也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其他技能,让自主创业工作开展的更为顺利。

一、高校团委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体系已经逐步建立

如今,随着我国政府及人们对创业的重视,政策扶持的体系已经建立完善。国务院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做出了较多的批示,完善了相关的体系建设。国务院与其他的部门之间加强交流,开展了多项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小额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重视,高校团委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与这些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各个教育机构将自主创业摆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希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改革,让高校教学取得新的进展。各个高校在履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定的团委教育工作,将团委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教育传递给高校学生,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团委的认知,为高校团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各个高校与企业开展了较多的合作项目,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基地,而高校也为企业传输了较多的知识人才。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部分高校会聘请一些成功人士,开展座谈会。成功人士将自己的创业经验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让学生在了解自主创业的同时,还能够为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二、推进高校团委政治教育工作和自主创新工作开展

(一)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

各个高校在开展团委工作的基础上,也在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体系建设。高校团委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散创新思维,为以后的自主创业工作奠定基础。高校团委对学生实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便于他们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团委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将团委的相关知识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全方面发展。团委教育中,相关部门可以举行一些知识型的比赛,鼓励学生们参加,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比赛中,增长一定的实践知识,这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增长也是极为有利的。高校团委也应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了解创业背景的情况下,能够认清创业所要面临的挑战,在日后的学习中,提高相关的技能。

(二)营造校园环境

高校团委的创业工作,不仅要构建一定的创业环境,还需要营造一定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增长其他技能,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活动。另外,高校团委还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的创业教育方式,将更多的创业点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创业,并且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政府和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自主创业的步伐越来越快,高校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增长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自身技能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利的。高校在执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团委教育工作,将团委的一些重要的指示传递给高校学生,让学生提升对于团委的认知,便于团委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自主创业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部分高校聘请一些成功人士,开展座谈会,成功人士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传授经验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高校团委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高校团委对学生实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便于他们开展自主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新局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3-7.

[2]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5-68.

[3]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72-75.

作者:李姝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学生投身创意产业是一个良机。通过对创意产业的内涵解读、创意目标、发展概况的分析,探寻创意业发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点,剖析当前大学生发展创意产业的机会与挑战以及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创业场所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创新、创意、创业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意;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迈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时代,为进一步推进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为此本文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创新创业的着力点,对大学生发展“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以创新、创意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业业态。高校应发挥特色和优势,面向社会和市场,搭建创意产业平台[1]。

一、创意产业概述

1.创意产业的“定义”解读

创意产业的理念来自1997年英国贝理雅政府时期文康广播科所成立的“创意产业专门小组”。小组清晰地给予创意产业一个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干的活动,有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运用而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对于创意产业的含义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是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的投入;二是创意产业的产出需要具备知识产权的特征。创意产业跨了文化产业、服务业和工业等多个部门,创意产业大体上包括了三个产业类型:一是狭义的文化艺术类;二是媒体出版业;三是创意服务业。关于创意产业与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创意产业内部的创新问题,二是基于区域视角来分析创意产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创意产业明确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它不但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财富、产生更多消费服务及商品,在本土及海外市场促进总体的消费,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及对外的文化影响力[2]。因创意产业的本质是以创意及知识产权为主导,与传统的制造业会受到收益递减规律所限制有所不同,而且创意产业不会消耗大量天然资源及制造环境污染[3],因此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相继开展创意产业。

2.创意产业的“创意”目标

如果我们以电影产业作为一个创意产业的例子,我们首先会看到电影是一种产品,它并不带有任何特定效益(utili-tarianfunction),不像食物能充饥或衣服能保暖。如形容文化产品,它是无形的产品,不带特定的效益,但消费者能经过他们对产品的体会而产生个人意义。Bilton认为,创意产业所产生的是象征性商品(symbolicgoods),就像我们享受一些体验或经验,商品的价值就包含在商品所带的象征意义上,而商品的价值是全然决定于最终享用者如何理解商品的意义和这些意义对他的价值[4]。创意产品常常给予最终使用者一个个人的体验,使用者再从体验中产生价值。从以上的体验理论,我们不难了解创意产业中“创意”的重要性。在普遍的理解中,我们都喜欢追求新的体验。如看电影的经验,一部好的电影,在第一次看时给我们一个新的体验,我们会非常享受。但当我们观看第二遍时,因为我们已预知一些桥段、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反应,所以这次对我们所造成的心理效应和体验便相对较少,而这次的观看价值也相对递减。因此,不断提供新颖而合适的体验给使用者,是创意产业的一个目标,而维持这个目标便有赖于无尽的创意。

3.创意产业的“产业”发展

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与创意,而创意这种要素,相比土地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更具有非均衡性和非线性的特征,较容易在区域集聚,并形成经济效应。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环境和产业生态空间内的集群式发展。呈现网络人集聚和跨地域虚拟网络集聚的空间分布演进趋势。2010年,北京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增加到30个,上海高达81个,集群式的发展成为中国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撰写的“香港创意产业基本研究”,内容涵盖十一个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古董与工艺品、设计、电影及录像、数码娱乐、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子计算,以及电视与电台的研究[5]。在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发表的香港便览形容创意产业是本港重要的经济动力,可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并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香港在主要创意产业领域具有优势,例如电影、电视、音乐、设计、建筑、动漫、游戏和数码娱乐等。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香港约共有34000家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从业员工189000人,每年增值额达776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约4.6%。不同的资料均显示,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学生投身创意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二、创意产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虽然创意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个人因素,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却非常少。直至现在,我们对创意这个理念也没有一个大众一致认同的定义。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创意应包含两个重点———新颖及合适。新颖是指创意必须有创新的元素;而合适则指创意必须具有价值,对某些用途是合适的。我们要达到新颖的要求不难,只要把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都能有新颖的效果。但这个产品必须达到合适的标准才能算是有创意的产品。如果新颖的效果是把两种不同的东西或概念结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便有用不完的新颖意念。我们可以不停地构思新颖的意念,但是这些新颖的构思是否能成为好的创意,还要看它们能否合适地运用在构思的用途上,被使用者接受。新颖的构思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随手可得,但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没有创新的能力,往往要求创意时,却是想不出多少个来。这可能因为我们在思考新颖的构思时,总是把“合适”这个要求先考虑,把自己感到不合适的意念先排除,然后才考虑其创新性,那么我们便因自己知识的局限而失去了创新能力。创新的能力是建立于“质疑固有的观念”(questioningassumptions)及愿意“承担合理的风险”(takingsensiblerisks)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都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它们可能是约定俗成,而且普遍为大众所认同,质疑及挑战这些固有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可能被视为一个不合群的人。然而,质疑固有的观念就是要我们走出已有的知识范畴,重新考虑一切的可行性。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经验及知识都作废,而是对现存的理解抱有一定的怀疑,并且排除其他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在思考时便不会有任何局限。很多重大的发明及发现,都是源于质疑固有的观念,经过不断的求证,把原有的理念推翻,创造新的知识。这些质疑及创新,都带有一定的失败风险,因此若不能承担风险,便无法创新。近年在大学教育上,我们不断地提出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地鼓励大学生质疑及求证固有的观念,以及在他们的创作上承担合理的风险。这些训练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意精神及态度,不断追求更高的创意,为未来创意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

三、大学生发展创意产业的机会与挑战

哈佛大学教授TeresaAmabile说过“创意常常被扼杀多于被支持”。她更指出创意在工作间常被非刻意地低估,其原因是公司过于注重商业上的需求如生产力及合群性等。她的研究对象并非创意产业公司,可是在定性为创意产业的公司,它们也有着相同的问题。创意产业的分类,其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6]。一般创意产业公司,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是创意专业人才,他们的公司会根据他们的工作岗位而提出不同的创意要求。例如在一些媒体内容设计公司,如广告、影视后期、游戏及动画制作等,专职创意的都是少数的公司高层员工,因此入职此类公司,在未晋升到一定的阶层时,其创意大多都不被重视。在刚入职工作时,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是要他们了解公司的动作模式,融入公司的固有文化及尽快投入生产。很多此类公司都包含创意及制作成分,因此员工往往在入职时都从制作的工序开始。如平面设计的毕业生开始时做一些稿件编排的工作;媒体设计的毕业生会开始做一些绘画及电脑图像的工作,而他们实际参与的创意与创作部分是相对非常少的,甚至有些公司不希望这层面的员工拥有自己的创意理念,而让他们只完成高层所定下来的创作理念,因此这层面的员工便和一般的“工厂作业”无异。在创意经济的理念下,各行业都需要有创意的员工。他们的创意可以发挥在创新的策略设计上,亦可以用在解决每天的工作问题上。不同职级的员工,都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意,处理他们岗位上的工作。可是在现今实际操作上,很多公司由于不同的原因,并没有认识到创意为公司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往往如Prof.Amabile所说在工作间的创意常常被扼杀。这种创意被非刻意扼杀的情况,对追求高创意的创意产业带来很大影响。创意是一种态度,它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及对现存的不满而希望做出改善。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在愿意质疑固有的观念及承担合理的风险的基础上的,在创意被扼杀的工作间成长,员工很快会培养出一种合群的心态,再不愿意冒风险提出及坚持自己的见解。影响员工创意的一大因素是内在推动力(intrinsicmotivation),如果员工没有因为他们的创意而受到嘉奖(心理上的回报),长此下去他们便会失去创新及创意的动力。在近年的大学教育中,我们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意及创新精神,积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固有观念抱怀疑及加以改善的态度。这些在校的培训令刚毕业的学生都拥有勇于追求创新,甘愿付出努力及承担风险去验证他们理念的态度,而这些条件完全符合创意产业内对创意员工的要求。然而,当他们进入一个创意被非刻意扼杀的工作间时,他们便会质疑创新对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工作更久及收入更高时,他们对保持稳定的现状会感到更加重要,合群的态度会更加牢固,愿意承担追求创新风险的理念便越低,对创意及创新的积极性便会慢慢减退。因此,常常听到毕业班的学生在谈论他们的毕业作品时,都说那是他们最后的创作,离开学校便再没有机会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些对话充分反映了一般媒体创作学生的感受。

四、启示———产教融合视阈下构建高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怎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能力,以及应该制定怎样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培养方案,是我们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一,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细化创新、创意、创业素质能力要求,明确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目标,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实践、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意灵感。第三,修订和完善“创新学分”的相关细则,加入学生开展创新、创意实验,自主创业等情况,并设置合理学分,提高创新学分在总分中所占比例。第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网站,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提供创新、创意、创业场所。进一步加强高校创业工作室等实践资源的建设,积极为学生开放,促进平台共享。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室进行完善,发挥省级、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创意产业园,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意、创业场所。第五,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宣传引导,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讲座论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六,构建“大创计划”和学科竞赛实施体系。按照国家、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计划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三级实施体系的要求,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好项目的申报、培育、遴选和管理工作。制定并出台相关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规范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持续健康发展。第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丰富的创意产业从业经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优秀教师积极到企事业单位进修、培训、实习,提升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吸纳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并建立以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人才库。

参考文献:

[1]高建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本土化构建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6):14—15.

[2]HKArtsDevelopmentCouncilIntroductiontoCreativeIn-dustries:TheCaseofUnitedKingdomandImplementationStrategiesinHongKong,2000.

[3]WuQ.CreativeIndustriesandInnovation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2006,9(3):263—266.

[4]谭福成.大学生创业成功影响要素及有效规避风险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6):29—31.

[5]CenterforCulturalPolicyResearchBaselineStudyonHongKong’sCreativeIndustriestheUniversityofHongKong,2003.

[6]MaH..DifferentDimensionofCreativity:DefiningCreativeIndustries.InstituteofPlannersandUrbanPlanningSocietyofChina,2007:160—164.

作者:陈立春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和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互联网+”的模式,更好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为大学生带来良好的指导。因此,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积极探索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模式,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立体式”学习模式中掌握创业、创新的要点,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目前,“互联网+”模式下的高等教育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发生很多变化[1]。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指导,为学生能够在信息化及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把握机遇,同时深化教育改革,为大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带来良好帮助。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

1.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同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这就阻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的步伐。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拉开全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序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商业计划大赛。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教育部门牵头并组织部分院校探索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到2002年,教育部正式把具备良好条件的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在2008年,建立30个创新教育的实验区,之后逐渐地扩大试点范围,这对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带来良好的帮助。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从2016年起,要求所有的高校设置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并以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归入学生的学分管理。至此,各个高校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理念、体制、课程、师资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高校的实践教育能力并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尽管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起步晚,然而在相关政策鼓励以及政府支持下,如今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2.教育方式较为落后

首先,从高校创新创业相关部门或从事此项教育的相关人员角度,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使得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其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综合知识以及能力不高,加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较为缺乏,因此,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就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而没有从理论教学角度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最后,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完备考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3.创新创业定位缺乏科学性

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还处于传统认识的阶段,把大学生主要任务局限于本专业课程与知识,因此,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有的高校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主要依靠他们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创新创业实际教育的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带来实质性作用,从而导致高校并没有深入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此外,多数高校认为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优秀人才培养中,而创新创业的模式则难以迅速提升学生的能力,正是在此种认识下,学生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的项目中没有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4.缺乏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教学流于形式化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高校课程体系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影响,基本是重视对学生学术型的人才培养。近几年,一些高校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而言,许多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并没有彻底地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找到科学的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例如,教师在实践教育方面,基本从一些基本的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注意事项方面开展实践教育,并加强对国家在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就业信息。除此之外,高校还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应聘经验以及如何获取招聘会的信息等。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阻碍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方向

1.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当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是最关键阶段。在本科阶段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等,最终实现教育兴国、国家创新的战略目的。大学生在知识分子中占有最大比例,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尤其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实践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且不能将其进行短期化、片面化。

2.在宏观层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

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有效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一窝蜂”地形成千篇一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良好的创新创业机制可以避免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效率。各高校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依托区域优势,形成体现区域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在微观层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认为通过教育可达到个人良好的修养与美德,在《学记》中,开宗明义地提到“化成民俗、其必由学”的思想[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搭建互联网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将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上,同时又能够让他们意识到甘于吃苦和从底层做起的精神之宝贵,避免在就业时出现“羊群效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将“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类型做到有机结合,统筹兼顾[4]。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正在积极地探索以及构建科学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创业以及创新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帮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保证并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5]。

1.采用立体式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不仅在接受信息方面拥有良好的途径,加之大学生的思想开放多元,所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通过立体式的方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地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高校、年级以及学生等三者不同的维度,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因学生而异。根据学生所处的程度、学习层次、阶段特征、专业特点以及成长特点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帮助高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按照大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而开展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对创新创业知识理解以及认识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就需要遵守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高校需要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做好重点设计,为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创新创业知识而提供科学的教育体系保障。在实践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重点做好指导,因为当前的大学生还处于知识掌握阶段,同时他们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教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重点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尽早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并能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师指导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而设计课程。从我国当前的学制角度分析,大学学习基本是四年制的,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需要根据学生所在不同年级而开展教育。如学生进入大一的时候,则应该从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思维角度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大一新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为他们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规划中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与创业指导。

2.通过“理论+实践+实战”三位一体模式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所谓的三位一体模式就是在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模拟以及重在实战。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在教师开展通识教育中,大学生能够在此阶段中打好基础,为学生自己顺利地进入后期学习而带来帮助;此外,教师在理论课程中还可以把创新创业的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这样可以一方面克服教师单纯教授理论知识所带来的枯燥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效率。此后,教师再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的模拟实训,例如,当前许多高校组织学生开公司以及办企业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公司以及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结合“泛在学习”模式进行教育

当前,人们接受来自互联网信息的渠道日新月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则可以在互联网的模式中开展“泛在学习”活动,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微课”、MOOC课等模式都能够为大学生学习提供良好帮助。首先,加强对慕课(MOOC)以及微课的开发。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地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地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慕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选择,减少大学生的学习成本,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6]。从大学生的就业角度分析,大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一方面是有效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高校的实践教育角度分析,需要通过微课以及MOOC课给予大学生指导。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就是不仅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还体现出个性化的教育特点。从大学生自己对学习要求的角度分析,慕课以及微课学习的模式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参与,开发更多有价值的课程,满足大学生在实践中及时补充自己的能量。其次,开展创客教育。“创客”(Maker)一词起源于美国,它主要是为一些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发展自己优势的平台。在这种创新模式教育中,学生不再受到学习时间以及地点限制,这对学生个人而言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大学生能够在创客空间中与同道之人共同学习、沟通交流思想、分享知识以及创新想法等。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创客空间,如“新车间”“柴火空间”等,多数集中于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这些创客空间都能够为大学生提高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沟通平台。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创客教育”的模式引入课程体系中,从而使得创客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帮助,并能够把创业的精神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创客空间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要求,这对高校而言,可以把这种模式引入教育体系中,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组建创客团队中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

[2]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

[3]薛成龙,等.“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6.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8):115.

[5]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特性与发展趋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

[6]黄忠华,杜雪君.MOOC对大学生学习和大学教学的影响:基于浙江3所高校学生的调研[J].现代教育管理,2016(2):56.

作者:陈爱雪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

【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创业需要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提供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确保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和高校认真解决。研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缓解高校人才供需矛盾,而且对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的要求。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虽然增大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对手大量增加,大学生的数量远远多于社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供需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以创带就,缓解高校人才供需矛盾。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的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济头脑、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正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能够进行生产操作,而且还要能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因此,高校为了能够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三)是创业失败的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还会面临创业失败的风险,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业知识不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来说,创业失败的原因在于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训练。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虽然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但是现阶段我国仍然注重传统的就业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创业。一是从学校方面来说,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为学生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创业。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创业指导教育,但是大多数高校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创业理论知识,并没有开展实际的创业实践锻炼,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二是从社会方面来说,大多数社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只有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错误的社会认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

(二)课程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注重向大学生讲解创业理论知识和著名企业家的创业案例,缺乏创业实践,学生没有实际接触到创业过程,无法了解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也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另外,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仅仅集中在大四下学期,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在大四下学期找到实习单位,很少有学生有时间参加创业教育。并且,高校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检查,只要求学生在检查的时候积极表现,在平时课程教学上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完善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率。

(三)教师素质不高。高校创业指导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创业指导课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质量。例如,有些高校由于教师人员限制,大多数教师都有担负着专业课的教学,而不授课的教师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兼任,但是,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结构和创业实践,难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化的创业教育。

三、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管理。一是完善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完善组织机制。第一,高校可以借助校友开展创业实践,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与母校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另外,高校还可以在校友会呼吁创业成功的校友向母校提供创业资源,支持母校的创业教育。第二,高校可以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第三,政府应积极帮扶创业中介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市场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辅助大学生创业教育;二是完善教学管理。第一,高校应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将大学生创业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二,高校应积极改革教育模式,在创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创业理论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追踪,根据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反思本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解决策略,以完善下一阶段的创业教育。

(二)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完善目标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完善目标体系,将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兴趣、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之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创业理论课程,将专业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意识课程、创业管理课程等课程纳入创业课程体系之中,增强创业课程的全面性;三是完善创业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创业知识内容,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使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状态,敢于开展创业,能够合理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优化运行环境。一是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创业信息平台,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开展网上检索、网络咨询等服务。另外,高校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大学生创业的市场信息,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及时并更新大学生创业信息和创业项目;二是政府应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高校设立创业就业指导站,辅助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三是高校应积极优化创业教育师资群体,为创业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为此,高校应积极招聘经济类管理专家兼职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另外,高校应组织现有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教师的创业能力,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坚,付冬娟,张朋飞,于洋.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探究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2]牛翔宇.中美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比较及借鉴[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3]王美多.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6,12.

作者:安博 王迪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第七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研究

[摘要]创业教育没有受到重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以教育自觉为视角,对待创业教育的这些问题需要创业指导老师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认清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好创业教育长期性的打算,通过自身努力持续推动创业教育的进步。具体而言可通过创新教育观念、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方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来带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教育自觉;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难问题的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显现。2002年教育部选取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标志着创业教育在高校已拉开帷幕。随后,各大高校纷纷加入创业教育的浪潮中。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分别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资源配置、学分学制、政策支持等环节对高校创业教育作了指导性要求,希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手能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课堂。然而,实施至今,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学生创业意识低下、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不强,大学生创业人数及创业成功率仍然较低。教育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品质,它要求教育主体积极主动克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坚持不懈的实现终极目标。本文以教育自觉为视角,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困难出发,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创业培训,高校营造积极的创业环境,并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教育自觉的内涵

学者们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概念中得到启发并提出了“教育自觉”的概念。邬志辉认为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1]徐建宇认为教育自觉是指教育主体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一种解决态度,它与教育本能有区别,它不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应付与反应,而是教育主体积极主动的排除、克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为终极目标,朝着教育终极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2]。教育自觉以发展人、提升人为目标,其本身具有三大特性:孤独性、长期性、生命性。孤独性要求教育的主、客体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自觉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摆脱自身的浮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在孤独的环境下自觉主动的努力学习、反思,提升自我。长期性是指教育的主、客体要自觉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磨练与等待。同时,需要他人长期的、有针对性地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等,才能使教育客体增长智慧与力量,坚定人生信念与价值观。生命性是指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具有生命性,教育是文化和人的互动,它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感。实际上,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历来都有,但普及化大众化才是最近兴起的。创业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万难,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实践,以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从而实现创业育人的终极目标。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不受重视,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尽管教育部已对高校创业教育作出明确要求,但并未引起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领导仍将工作重心集中在重点学科的科研、教学等方面,对新兴的创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过高,创业教育只需按规定开设少量课程来完成任务,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据统计,大部分高校仅仅是通过举办“挑战杯”、“三创赛”等创业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比赛,而老师和学生参加创业比赛的动机是为获奖,并没有想通过参加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以找工作为主,并没有主动的想要创业,或者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就业困难者才无奈去创业”,更有学生家长会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各种偏见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弱。

(二)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创业教育向全体学生普及较晚,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成为高校的一门新兴课程,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才而开设的新课程。在大部分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来,只是简单的作为公共课来开设,课时较少,课程考核不严格,多以写论文的方式随堂考核,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没有从课堂中学习到新的创业知识。这与国外丰富多彩的创业课程形成强烈的反差: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21门创业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创业课程。另外,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是针对高年级开设,将其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结合就业指导课程来讲解创业知识,从而推迟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年级的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问题,无暇顾及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回报周期较长的创业事项。在时间较短、内容较少的创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课程开设及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水平有限

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放在招生与就业部门,并没有单独成立创业教育服务部门,并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人员是由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副书记及辅导员兼职,大部分教学人员既无专业背景,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由于创业教育属于实践类教育课程,教学人员因没有创业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缺乏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因此使学生的创业知识停留在仅有的少量理论知识上,学生并不清楚创业的具体环节及创业所需技能,从而影响了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及创业成功率[3]。

三、教育自觉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创业教育的创新需要遵循教育自觉理论。以教育自觉来看创业教育,需要创业指导老师不断深化认识创业教育,不断反思创业教育的规律、教育观念,合理做好创业教育的定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发挥教育自觉体系里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反思。具体而言:

(一)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98%的学生目前并不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与较强的创业能力,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高校创业教育要想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创业教育任课老师和创业学生二者为抓手。互联网+的到来给高校创业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与目前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不匹配。高校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创业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将本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与当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往届毕业生创业成功案例的讲解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接受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意愿转变为:我想创业、我要创业[4]。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高校可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创业基础知识必修课为基础,以创业技能选修课为提高。在大学一年级全面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创业基础、创业融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提前为大学生普及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日后的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大学二年级时,创业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出具有创业潜质、创业意愿、创业资源的学生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单独开设创业技能课程,为创业学生创造条件参加KAB和SIYB培训课程。让创业学生掌握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学三年级时,高校不仅要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更要积极主动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创业学生能很好的将创业理论知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吸取经验,快速成长[5]。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专家化的创业教育团队

以教育自觉为视角发现教师在教育反思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要有勇气要有能力反思创业教育,革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因此,高校要想培养优秀的创业学生必须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者是以校招生就业处老师、二级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兼职组成,这些教育者并无相关专业背景及企业实践经验,并且身兼数职,无论在专业知识讲解上还是在时间精力上都显的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要加强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要精心挑选一批有强烈意愿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参加团中央的KAB讲师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SIYB培训,提高创业教育者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政策上鼓励创业教育者停薪留职去企业挂职学习,亲身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然后再回到高校结合自身经历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最后,高校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一批实践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及工商人员、税务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作为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兼职老师,以校企合作方式创立“高校创业导师咨询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问题的指导、咨询、答疑等,清除学生创业路上的障碍,让学生创业路途畅通无阻[6]。

(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目地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重在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目前,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形式来实施。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基地,其成本高、覆盖面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高校要主动借助企业平台共建创业实训基地,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所拥有的不同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走进企业园区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平台,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达成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为大学生创业降低成本和门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五)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氛围

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生跟导师做科研项目的案例较多,大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人数较少。因此,高校应鼓励创业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教师要通过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另外,高校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用友杯”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一系列创业比赛,让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创业教育。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橱窗、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渠道来宣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及创新教育方面的知识,以此来营造一种宽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创业环境。最后,高校要从经费、场地、咨询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建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顾问,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创业大军,积极热情的投身于大学生创业的浪潮中。

四、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要尽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忌一哄而上,不以追求眼前利益为目的。要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应当深化对教育自觉的认识,不断总结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并及时推广先进教学,以不断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4.

[2]徐建宇.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0-53.

[3]李爱民.“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21-24.

[4]耿立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4),214-216.

[5]翟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4),95-97.

[6]林明惠.慕课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93.

作者:杨曼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