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镇化背景下的侗族传统建筑变迁原因

城镇化背景下的侗族传统建筑变迁原因

一、研究缘起

侗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侗族传统干栏建筑文化充分融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层面,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聚族而居和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鼓楼、干栏民居和风雨桥等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建筑景观。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建筑形制,干栏建筑从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适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运用地方材料以及注重环境生态等方面,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村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认为干栏建筑和现代生活不相符,他们羡慕砖瓦结构的房屋。因此,很多地方的干栏建筑由于没有受到重视,正在逐渐消失,大面积的干栏建筑现在很少能看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弄清楚侗族干栏建筑的现状以及变迁趋势,让更多人了解干栏建筑的魅力,在民族村寨中宣传干栏建筑的作用,便是本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

二、侗族传统建筑的形制与结构

(一)侗族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制

干栏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为支撑框架体系和整体框架体系两大类。支撑框架体系,是指底层架空部分的桩或柱等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住宅组成交合的结构形式;整体框架体系,是将干栏式建筑的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上下串通形成的整体结构形式。湖南通道传统侗族民居中较常见的结构体系为上下串通的穿斗式整体框架木构体系,侗族称“整柱建竖”。穿斗式结构原则上用枋穿柱,以柱承檩,斗成房架,它基本上是用一根横梁将边柱及中柱串连起来,纵向再以枋连系,构成框架。这种体系是在每根长柱的上、中、下部位分别凿穿榫眼,以枋穿连。上榫眼的穿枋处于天花板的部位,中榫眼的穿枋处于铺楼板部位,下榫眼称地脚孔,安上木杭以嵌固板壁。横向每排用三根、五根或七根柱穿连,中柱最高,前后檐柱最矮,高柱与矮柱之间再加瓜柱,穿连架梁,形成排扇(柱帖)。在排扇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用穿杨相互穿连起来,可以用两排、三排或四排穿连构成一开间、二开间、三开间或更多开间的整体构架。这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空间框架体系,整体性好,墙倒屋不塌,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二)侗族传统建筑的内部结构

侗族干栏住宅中,最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就是“前堂后室”,即前部为起居待客空间,后部为家人寝卧空间,由于入口方向的不同,有些村寨的干栏住宅中又有起居和寝卧空间左右分置的情况,但从交通流线来说,仍是先进起居室,然后进入卧室,因而也将其归为“前堂后室”的布局。这种布局形式与汉族住宅常用的“一明两暗”,即中间起居,两侧寝卧的布局显然不同,家屋的结构布局为:一楼圈养家畜家禽和存放柴草杂物等,二楼为人居卧室、堂屋及火塘,三楼设置有谷仓及存放闲置生活用具。侗族人把火塘当作家庭的象征。当一个家庭扩大了,要分家时,往往就是分设火塘。在一个大型家屋内,由堂屋或外廊不同方位的木门通向多少个火塘,就表明这里有多少个家庭。外人进入家屋若没有进到火塘间,就不是真正地进入该家屋,同时,这也是外人不能冒昧由堂屋或外廊进入火塘间的原因。侗族乔迁新家居住,也以火塘燃火事炊为标志。家屋里的卧室,要么围绕堂屋而设,要么围绕火塘间而设,没有固定格局。但是,靠近火塘间的卧室一般为父母房间和老人房间。侗族家屋布局并不强调空间上的中心位置,也不讲究对称格局,作为家庭内聚场所的火塘间往往都设向家屋一边,这样既方便了采光,又有利于与室外空间的交流。

三、侗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一)材质变化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三处地方侗族传统建筑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但变化程度不一致,归纳起来,变化最大的是怀化通道县坪坦乡,变化最小的是贵州从江县占里村。坪坦乡阳烂村等地的房子构造的材质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型,即纯木结构房子、木砖混合、一楼镶嵌砖的、钢筋水泥混合的。我们对阳烂村的房子进行了统计,得出阳烂共约124栋,纯木结构房子有32栋,木砖混合有38栋,一楼镶嵌砖的有43栋,钢筋水泥混合的有11栋。则纯木结构占25.8%,砖木混合占30.6%,镶嵌的占34.6%,纯砖占9%;高团村共约106栋,纯木房子有44栋,木砖混合有22,一楼镶嵌有30,钢筋水泥混合的有10栋,则高团的纯木结构占41.5%,砖木混合的占20.75%,一楼镶嵌的占28.3%,钢筋水泥混合的占9.45%。贵州黄岗住房大致可以分为5大类:纯木结构,砖木混合型,一楼镶嵌型、内砖外木型和钢筋水泥混合型。笔者也对这些类型的房进行统计过。黄岗共有居民369户,其中侗族有312户,其中六组苗族不住在黄岗侗寨内,住在山的另一边,笔者只对黄岗侗寨房子进行统计。寨内侗族的房子有390侗,其中纯木房子有369栋;一楼因为柱子歪斜而镶嵌砖块的有7栋;下层建砖块的有7户,即4组吴许许,2015年建;10组吴成中,1998年建,靠近马路;8组吴圣安,4开间,2014年建;下层外面是木材,里面墙是砖头建的有4栋,如一组吴务昌,2015年建,房子外面全是木材构建,并刷上红漆,挺气派,三组吴开余,靠近马路,三开间三层,也是一楼墙的砖头,其余由上到下都是木结构;纯砖建的住房有3栋,有四组的吴老荣,1998年建,2015年才把外墙粉刷好;四组的吴银安,1995年建,2015年在维修;八组吴再光,2013年建,但还没有装修;寨子的黄岗小学是纯砖建的。那么纯木房占94.6%,镶嵌的占1.8%;一楼砖房占1.8%;一楼内墙砖占1.02%;纯砖占0.8%。占里建房材质变化最小,整个村子房子183栋,纯木房子172栋,砖木混合4栋,镶嵌房5栋,纯砖房子2栋,民居没有,仅两栋公家房,一栋是原来的老乡政府(占里原来属于和平乡在占里寨内),一栋是村原来的小学(2006年建的,但从未用过,建在山上,叫秀山小学,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未使用现在的小学就建在寨内),是纯木结构的,如果把这两栋算在内的话,纯木结构占95.08%,砖木混合占2.18%,镶嵌房占2.73%,砖房占1.09%。可以说,在占里依旧保持几百年来的民宅风貌。

(二)功能的变化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通道所有的居民现在已经不再在二楼餐厅安置火塘,其原因是火塘装在餐厅中容易发生火灾,但生火做饭还在二楼。通道一带的侗族居民现在都是把厨房安装在二楼餐厅进去的小偏房,而且都是用砖砌成的灶台,这样的话就起到了防火的作用。通道一带的侗族居民现在都把粮仓安装在二楼接近堂屋的左侧或三楼的偏房,侗寨周围最多还有一点点粮仓的遗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打破了“畜居其下”的格局,通道的木房一般有三层,多的有四层,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居民一楼一般只堆放农具,牲畜圈养,老百姓一般就在户外搭建“栏”,卫生间要么建在屋后,要么建在二楼厨房的里面的最小的房子里,主要是为了卫生。贵州黄岗二楼的火塘已经完全拆掉,主要原因是在1975年,黄岗侗寨发生了一场本寨最大的火灾,烧毁了60多栋木房,但所幸没有伤到人,而且他们的粮食都是放在户外的粮仓里,因而粮食没有受损。但这次火灾之后,大量的百姓被火灾吓坏了,一个个陆陆续续地把火塘拆掉,到一楼生活做饭,为了安全起见,要么在一楼偏房搭个砖制的灶台,要么屋子旁边搭个木棚或砖棚做厨房,所以黄岗人再也不到二楼生火做饭了。占里和通道、黄岗一样,火塘也都已经完全拆掉,村民主要是把屋旁的小偏房做成厨房,在里面做一个长长的灶台,但还是用木材生火。占里也照样打破了人居其下格局,大部分的居民把牲畜圈养在屋外另搭建的栏里,但还是有四五户人家依然把牲畜圈养在一楼,当然为了防火,做饭是在一楼,笔者在考察的时候发现,把牲畜圈养在一楼确实不卫生,家里蚊子多,气味难闻。

四、侗族传统建筑变迁的原因思考

就笔者调查研究侗族传统建筑发现,变化最大的是湖南通道,黄岗和占里变化最小。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民族,因为处于不同文化环境,其文化变迁也会出现极大差异。就侗族传统建筑而言,其变迁原因如下。

(一)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影响

通道地处怀化市不远,侗民与汉人接触的机会很多,不管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都有很大的变化。笔者在通道参加过两次侗族的合拢宴,发现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大部分老人能听懂汉语。其建筑无论是其结构、建造仪式、住房的内部结构,还是建筑的材质选用,都在慢慢向汉文化靠拢。而贵州黄岗村和占里村,与通道阳烂村相比变化小得多,而占里相对黄岗来又更小。因为相对于黄岗来说,占里地理位置更偏僻。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建筑形制,还是民俗,依然保留着原有传统。譬如,在占里,风雨桥、鼓楼、戏台、家里的外廊等建筑屋,至今还是村民休憩、对歌、开会的场所,仍然发挥着原有的实用功能。而且晚上村里的老人、小孩、妇女各自拿着凳子在鼓楼里看电视(以前是看戏)等。

(二)城镇化观念的引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侗族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务工,他们感受到了城市楼房功能的优势,觉得钢筋水泥型房子住起来既安全、卫生,又经久耐用。比如,贵州黄岗虽然地势偏僻,近年来由于有年轻人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后,利用现代建材对自己的房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建。

(三)旅游业的开发

笔者发现旅游业发展越快的地方,木房结构变化就越大。如贵州黄岗村目前正在开发,当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对自己的原来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建构材料多采用钢筋水泥混合型,但为了保持民族特色,在外墙又以木材加以包装,以满足游客的生活住宿需要和视觉上的需要。在功能上实际上是向城市化的生活靠拢。

(四)攀比心理

攀比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笔者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侗族居民对房子改建,一方面是为了住起来舒服,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这是财富和威信的象征,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房子进行改建,那就显示出自己没有能力,就没有面子,从而觉得自己会在村民中抬不起头。

(五)政府的引导

笔者在湖南怀化通道县坪坦乡发现,该乡赶集的地方都是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面包装木板。经过调查研究,当地居民告诉笔者,由于当地正在搞旅游开发,政府规划居民必须这样建构,目的是既有现代房子的优点,又能保持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

五、结语

笔者认为,侗族传统民居不但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而且具有朴实无华的生态之美,在选材上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在结构空间艺术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同时也显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地区或多或少地对房子进行了改建,但如果仅从房子的功能上进行改建的话,传统建筑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消失。所以,在今后侗族民居建设中,笔者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现有的材料的同时,应根据原有的结构,克服不利因素,消除隐患,营造出既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生存的民居环境,这正是本次侗族传统建筑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也希望能对当今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何治民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