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3篇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3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追求知识欲望的前提和先导。乡土历史的选材要从学生生活的周围获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对乡土历史不感觉到陌生,能够对乡土历史的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乡土资料具有新奇性,比起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更加热衷与关注,对生活的这片热土更加充满新奇感。在讲授“抗美援朝”这节课时,我先介绍了当时抗美援朝的社会背景和中国在抗美援朝上的战局,然后讲授了本县本乡镇的抗美援朝英雄马如华的故事,使学生听了之后为家乡出现这样的人物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书本课堂的教学在乡土教材的融入下,使历史课堂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拉近了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距离。学生学习的历史显得更加真实,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样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了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入乡土气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近代历史的教学中,历史教科书中描写到中国为了发展工业,在五年计划中实现工业化大生产,走“左倾”路线,出现了冒进的思想,部分错误的决策引起了错误的行动,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冒进,如在学生的祖辈身上发生大炼钢铁和引洮灌溉工程,在甘肃渭源县名叫“铁沟”的地方,聚集全县的劳力在此处大炼钢铁,炼钢的材料是河里面的石头,部分老百姓为了炼出钢,将自家的锅、门扣和农具拿去炼,这样的炼钢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和讨论:“‘’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执政党又应如何贯彻、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讲到元朝回族的形成时,由于学生都是汉族,没有见过异族风情,因此,我只能以本地三河口村的回族作为例子与汉族的风俗做对比分析,介绍回族的宗教禁忌和民族建筑,以及本地回族的渊源。最后我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根据民族的生活条件不同和信仰不同,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请述说你知道的民族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积极地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乡土历史来补充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开展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使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新课程理念的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达到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学生在活动探究中了解家乡历史上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遗迹等乡土资源同时,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历史知识,从情感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感。把这种感情同祖国联系起来,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效法先辈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这在中国革命史方面是比较明显的,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去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同敌人作斗争的经历和事迹,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应该好好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四、科学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乡土历史资源在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兴趣。乡土历史资源只是教科书的补充,在教学中必须恰当地运用,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更不能用乡土历史代替教科书。如果把历史教材比作一道佳肴,那么乡土历史便是这佳肴中的佐料。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厚重历史,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学会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灵动。我们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将乡土历史融入校本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让学生置身熟悉的乡土文化氛围里,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是他们身边的东西,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对家乡的爱恋之情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振兴家乡之志。

作者:汪建军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从三个方面入手主动提高个人素质。

(一)提高知识储备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历史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应该具备“一缸水”。甚至是“长流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实现较好的知识传授效果。教师掌握的历史知识系统不系统、全面不全面,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初中历史课,不仅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同时,历史教师还应关心国家大事,能够谈古论今,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富有时代气息。

(二)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组织的主导权,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谈典故、论时事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要提高钻研教材能力

教材是课堂实施的主要依据。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灵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为课堂添加“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要把转变教师角色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主角”向“配角”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究,突出师生互动和共同体验。因此,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这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已经可有可无。相反,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指导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采取了小组学习等形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仿佛置身事外,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在整个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给予指导,使得一节课看上去很热闹,而最终的效果却是不好。

(三)要坚持分层教学

“分是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是过去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狭隘的认识,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突出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在心理品质、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

三、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深入把握历史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找到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事件的表象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三)要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历史学科学习效果测试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联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到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必将对提高学生的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很大帮助。

作者:刘国臣 单位:河北省涿鹿县赵家蓬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性的方法

一、灵活选取互动形式,深化互动内容

教师的备课质量,直接影响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又非常多样化,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当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对互动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合理的选择。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感悟课文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应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扮演课文中“南方黑奴”的角色,然后表述自己在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之后的一些想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阶段的精心设计与安排,能够有效地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互动目的

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有效开展互动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互动中扮演的角色:初中历史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与参与者。同时,教师还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持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处理好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讲解之间的关系,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重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互动中,了解与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正确认知初中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初中教师还应当了解与掌握学生具有的个性特点,实时关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初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教学、互动状况,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学生的特点,培养参与互动的兴趣

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年龄处于12-16岁之间,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因此,一些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希望教师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单一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灌输。而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加强互动性,就必须把握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情境设计、举例说明等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历史课堂互动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在互动方面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台湾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握学生对于祖国的情感,先对台湾省的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向学生提出关于台湾回归大陆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于祖国统一的认知。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教师激发了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四、完善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过程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当完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过程,提升互动效率与质量。例如,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实际学习的状况,并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知识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探讨互动的活动中,不仅要合理指导学生,还要对学生互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调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互动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结语

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成为了积极自主的参与者,有效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张建兵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