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行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制问题及对策

现行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制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研究生遇到问题寻求帮助的对象,探讨目前硕士研究生中采用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单一导师制;临床医学

医学是关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科学,医学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专科化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关键步骤。2012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将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开展4项试点,其中开展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硕士培养关键的导师制是从英国高校引进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优势在于实行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导师应在合作、指导和给予研究生建议上发挥主要作用,还应紧跟学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并对研究生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2]。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通常由一个导师承担其负责的若干研究生的主要教学指导任务,但是常常出现导师难以兼顾研究生科研和临床两方面能力培养的情况,致使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得不到协调发展,不能满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当下研究生实际的培养方式及目前硕士研究生中采用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调查问卷分析

1.1基本情况

1.1.1调查对象对湖北省部分医学院校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形式,总人数为350人,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31份,有效率为94.57%。其中男生126人,女生205人;硕士一年级146人,硕士二年级87人,硕士三年级98人;导师类型:硕士生导师205人,博士生导师126人。1.1.2调查内容对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涉及交流频率及方式、导师培养内容、科研指导、临床技能指导、请教问题的对象以及对增设导师助理的看法。

1.2统计结果

1.2.1一般情况50~60岁的研究生导师最多,占46.2%,40~<50岁的导师占36.6%,60岁以上的导师占11.5%,40岁以下的导师占5.7%。导师组的年龄分配比较合理,50岁左右的导师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都比较丰富,能够承担指导研究生学业的任务;60岁以上的导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周都会与导师交流的研究生占42.0%,每月与导师交流一次的研究生占22.7%,与导师基本不联系的研究生占8.5%。交流方式:面对面(52.3%)和线上交流(45.6%)比例相当。沟通的主动方63.1%是视情况而定,只有19.6%由研究生主动,17.2%由导师主动。52.3%的研究生认为缺乏交流的因素是导师太忙,21.5%认为是师生双方的个性特点,17.2%认为是研究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3%认为是导师的学术地位和水平。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师制常见的问题,只有双向及时交流才能让研究生获得丰富的临床知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另外,82.5%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比较关心,说明大部分导师对自己带教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55.9%的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合作互动型,11.5%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依附保姆型,放任型则占32.6%。合作互动型仅占一半,反映了现存的导师制教学并没有让研究生充分接受来自导师的指导,甚至可能限制了研究生的发展。

1.2.2科研指导75.5%的研究生课题来自导师的课题,10.6%来自其他青年教师的指导,只有13.9%来自自己的兴趣。76.4%的研究生对于导师给予的科研指导给出了高于70分的评分,但是仍有9.1%的研究生给出了50分以下的低分。大部分研究生很认可“导师在科研方面给自己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课题很少来自研究生自己的兴趣,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导师研究专长的影响,局限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

1.2.3临床指导74.9%的研究生对导师给予的临床指导给出了高于80分的评分,表示大部分研究生很认可“导师在临床方面给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仍有8.5%的研究生给出了低于50分的评分。40.5%的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来自科室其他青年教师的指导,学校的师兄师姐也占了23.3%,来自导师的仅占36.3%。给予临床技能指导最多的是科室其他的青年教师,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临床工作繁忙,导师没时间指导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而是将一些带教任务交给可支配时间更多的青年教师。

1.2.4请教对象45.9%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平时受到师兄师姐的指导最多,导师仅占30.2%,而青年医师也占了23.9%。97.6%的研究生认为除导师以外本专业年轻教师的指导有意义。51.1%的研究生遇到问题会找师兄师姐请教,20.8%会请教导师,12.7%会请教科室其他教师帮助,而15.5%选择自己或者寻求同学帮忙解决。在校的师兄师姐与研究生年龄相近,相处更加融洽,研究生更愿意向关系亲近的师兄师姐请教。73.1%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增设导师助理,帮助导师平时的研究生教学。

2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研究生缺乏高质量的指导

大部分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比较关心,但35.0%的研究生觉得与导师关系一般,甚至有0.9%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紧张。有大约一半的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是合作互动型,而另一部分研究生不是被导师放任式教学,缺少提升职业素质的机会,就是过于依赖导师,缺乏自主思考,限制了发展。52.3%的研究生认为缺乏交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研究生导师有临床、科研、教学等多重任务,有些甚至还负责繁重的行政任务,因此可能疏于与研究生的交流[3],使研究生处于闲散状态。有的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差,有的对科研没有太大兴趣,或者学风散漫。双方没有固定的交流时间、交流平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很多是零碎化的非正式指导,研究生很难从导师的教学中形成系统性思维,更多的是通过自学形成系统知识,再将导师的指导碎片化地吸收进自己的体系。而学术地位高的导师占据话语权,使研究生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导致研究生不敢主动与导师交流[4]。

2.2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受导师专长影响

大部分研究生的课题来自导师或者科室其他青年教师的课题,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只有13.9%是来自自己的兴趣。单一导师制是由一个导师承担其负责的若干名研究生的主要教学指导任务,其本质是封闭式的人才培养,导师承担了重要的教育任务,其知识能力、研究专长、决策方式都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容易造成研究生知识架构专一、临床思维僵化、研究方向局限和领域狭窄,产生“学术门户”的现象。

2.3研究生需要来自导师之外的指导

调查显示,40.5%的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来自科室的其他青年教师,97.6%的研究生认为除导师以外本专业年轻教师的指导有意义。一半左右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平时受到师兄师姐的指导最多,遇到问题会找师兄师姐请教。只有1/3的研究生受到来自导师的指导最多,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会向导师请教。研究生在临床方面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请教师兄师姐或者科室的青年教师,在科研上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请教师兄师姐或者导师。师兄师姐时间相对来说宽裕,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可以给出一些实用便捷的建议,研究生更倾向于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但是师兄师姐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青年医师的指导也很重要。青年医师相对于师兄师姐来说,有着更为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相对于导师来说,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研究生的请教对象调查从侧面反映了现存的导师制中缺乏其他有充足时间、具备临床和科研经验的角色。

3对策

3.1创新导师评价体系,完善导师考评监督制度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学术质量问题,皆因导师指导不足而产生,比如论文创新性不足、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因为严重紧张的师生关系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问题,也反映了导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足[1]。创新导师考评体系,能够规范导师教学行为,明确导师职责。导师的评价信息收集应该由学校的管理部门统一完成,包括导师基本素质、科研水平、临床技能、对研究生科研和临床的指导等方面,建立严谨的考核标准,量化指标,统计分析后完善评价结果;把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和培养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督促导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评选表彰优秀导师,给予访学进修、评奖评优的机会,以此调动导师的积极性[5-6],并有效约束导师在研究生每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行为。

3.2鼓励师生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是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冷淡或破裂对研究生技能的培训、学位论文的完成等有重大影响。为创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交流,首先,导师要尽可能控制和减少不良因素,帮助研究生培养学术兴趣和创造发展机会,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互动式的合作关系。其次,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要与导师之间形成主动、有效、及时的交流尤为重要[7],要做有准备的沟通,遇到难题要先主动学习,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再求教导师。再次,学校管理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发展。

3.3加强研究生指导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与学术能力是同样重要的素质,如何将研究生指导成才是一门学问,指导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导师不断通过学习、交流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部门可以积极开展培训和座谈会等,邀请资深导师进行经验交流指导、政策规定的学习,帮助新导师尽快掌握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缩短自我摸索时间,少走弯路,快速入门,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率。拓宽导师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导师网上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拓展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以便导师掌握研究生教育最新动向和政策[8]。

3.4创新培养模式,设立结构合理的导师组制

导师组制由3~5名导师对研究生进行集体指导,主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主要培养任务,其余来自相同或相近的科室、各种研究方向领域的副导师协助完成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组成员可以跨专业、跨学校、跨国际组建,经过严格的遴选,选出具有不同研究背景、学缘结构和知识文化背景的导师[9]。年龄结构应该以老中青结合为主,青年导师有相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思维活跃,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氛围轻松,中年导师临床素质和科研能力更强,高年资导师专业过硬,临床经验丰富,各层级导师发挥各自的年龄优势进行互补,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不同于单一导师制的封闭式人才培养,导师组制更加开放,其通过集体讨论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指导,降低个人主观意识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组全面负责、集体培养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组内责任分工明确[10-11]。副导师花费更多时间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和科研指导,解决研究生的学习困惑,而主导师对于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论文进行考评,提出修改的细节,回答一些更加专业的难题,把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可以增设导师助理,由研究生的师兄师姐来担任,可以回答一些研究生的基础问题和生活上的困惑。导师组制更有利于与研究生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同时可以为研究生科研方向提供更多的思路,让研究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促进研究生个人的全面发展[12]。

作者:吴嘉雯 曾文慧 徐宸桢 宋恒雅 江万里 谢颂平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