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黄河绝恋》电影音乐浅探

《黄河绝恋》电影音乐浅探

【摘要】电影《黄河绝恋》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黄河绝恋》的电影音乐,更为深化主题思想,建构意境,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人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是电影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冯小宁导演的访谈,从导演构思与音乐创作的角度行文,旨在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些许实践经验。

【关键词】黄河绝恋;电影音乐;听觉形象

毋庸置疑,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上的运动,调动人们听觉的审美感受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情并完成形象塑造。电影音乐的创作不同于纯音乐,不是为听觉享受而单纯形成的乐谱。作为影片叙事重要手段之一,音乐不仅要烘托剧情、推动剧情,还要服从剧情,更需考虑其在内容、形式和篇幅上的限制。1999年上映的电影《黄河绝恋》在音画结合上堪称经典。该片是冯小宁导演“战争与和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共国成立50周年献礼巨制,当年票房喜人,屡次获奖,在国内外曾引起热烈反响。曾经创作过《红河谷》《宝莲灯》等音乐的电影作曲家金复载曾表示,在中国真正懂音乐创作的导演并不多,“南有吴贻弓,北有冯小宁”。二十年后,当再次谈及该片音乐创作,冯小宁导演认为,对电影音乐的使用不可随意,它是一种在剧作阶段时就必须开始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导演,如果说画面是我的左腿,音乐动效则是我的右腿,两条腿并用前行的人才是完整的。”再观《黄河绝恋》,聆听片中音乐,感动依旧。

一、故事主题与音乐基调:战争与爱情的诗歌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黄河绝恋》宛若一首抒情诗,在韵律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来诠释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摄人心魄,音乐扣人心弦。该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盟军飞行员欧文掌握了日军基地重要情报,因受伤迫降在中国西北部的长城边。八路军战士黑子和女军医安洁等人奉命护送欧文前往陕北根据地。在途中,他们遇到了种种意外,都化险为夷。欧文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牺牲精神,他深切领略到中国人民博大的胸怀和对和平的呼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战斗中,欧文与安洁萌生爱意,生死不弃;他与黑子患难与共,他们建立起弥足珍贵情谊。最终,黑子和安洁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护送欧文渡黄河的任务。影片有宏大的战争主题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其音乐在遵循叙事功能的前提下,突出了战争的厚重感与爱情的凄美感。然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并非易事。据冯小宁导演回忆,当时影片作曲与录制过程几经周折。原本,冯导演请了一位与其合作过的著名作曲家。初稿完成,导演和制片人及艺术顾问吴贻弓先生都认为音乐过于单薄,因为影片虽是黄土高坡和大河奔流交织的故事,但音乐单纯以唢呐和民乐为基调,会使影片成为“村落”和“山寨”电影,缺少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磅礴气势和中国人民宽阔胸怀的大气神韵。在预算少、时间紧的情况下,冯小宁将影片作曲的任务交给了初出茅庐的李戈。李戈是学西洋音乐出身,本人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员。经过深入沟通与交流,导演和李戈共同商定了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结合具体情节将音乐分为悲壮型、凄美型、趣味型、气氛型等几大类,确定了以气势磅礴的管弦乐演奏、钢琴伴奏,特别是小提琴独奏为主的主观音乐,辅以演员表演独具地域特色的信天游和山西梆子等的民间音乐素材,展现出二战图景下中美携手抗击侵略者的鲜活人物形象和灵动的人物情感。

二、画面与音乐:旋律建构叙事意境

电影音乐应该沉浸于画面与人物情绪之中。在《黄河绝恋》中,一共有九段原创音乐,分别是《再见黄河》(又名《夕阳山顶》)、《长城曲》《血海》《红叶曲》《父女情》《仇杀》《悲诉》《黄河之战》《黄河之恋》。这九段音乐以变奏和模进的方式,分别用在了电影不同的段落中,充分发挥了旋律建构叙事意境的作用。《黄河绝恋》的故事从老年的欧文回到中国开始,以大闪回的影片结构,将他年轻时在中国一段难忘的经历娓娓道来。影片开头的小提琴演奏辽远而清澈,若有似无,如同那段难忘岁月,遥远却清晰地铭刻在欧文的脑海里。此时的小提琴旋律仿佛穿越时空,欧文心底里发出对故人的呼唤,随着思绪的漂移,成为连接“当下”与“过去”两个时空的桥梁。国际航班飞越黄河上空,机舱外,蓝天白云,下面则是滔滔大河和黄土高坡。华发染霜的欧文以自述的方式回到当年翱翔天际的时刻。当年,他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飞跃海面、掠过长城,却因被日军炮弹击中,导致飞机故障,被迫降落在太行山脉的悬崖边。此时,与画面和情节匹配的是快节奏的音乐,突出了情绪的紧张。同时,小号为主的音乐将场景气氛推向一个顶峰,以此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令人不禁为欧文的生死安危而担忧。命悬一线的欧文被一个中国的放牛娃解救。在欧文脱险后和放牛娃极为短暂的愉快相处中,配乐以单簧管为主,旋律中充满了温情与闲散,如同此时欧文的心情。作为回报,欧文给放牛娃留下他人生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照相机快门键响起的那一刹那,日军投掷炮弹,放牛娃和他的牛在炸弹中灰飞烟灭。弹坑中,只留下一枚长命锁。欧文在大批鬼子的包围中,失去了知觉。小提琴独奏再次响起,欧文从昏迷中醒来,逆光之中,他恍惚见到一个扎两只小辫的女军人。“Howdoyoudo?”一声熟悉而温婉的问候,仿佛春风沁入欧文的心田。这一段落中,伴随着小提琴的旋律,欧文与安洁建立起情感的心灵栈道,通过影调与音乐的配合,爱情的味道就此悄然弥漫。在八路军小分队执行护送任务的段落中,以小号仿军号为主的音乐充分体现军人的庄严感与使命感。画面中,镜头渐拉,场景开阔,长城上行走的中美两国军人的身影在群山峻岭中显得渺小、孤独,但却坚定不屈。此时的音乐是非常态的,嘹亮而低沉的军号,烘托出渺小的一行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气质。继而,清风徐来,漫山红叶中,一只小鸟临风而立。小分队跋山涉水,终于到了略为安全的地带。此时的音乐平缓而安宁。淳朴的黑子嘴抿树叶,吹响了一段《红叶曲》,随即单簧管、小号、大提琴相继出现,成为雄壮有力的后盾,具有明显的刚中带柔的色彩。少顷,欧文也学着黑子摘下一片树叶含在唇边,却怎么也吹不出动人的旋律。画面中出现欧文无奈与不甘,配以不协调的动效,分外有趣。后来,欧文数日反复练习,在他能像黑子那样吹出旋律的时刻,也是他个人的生命情感与中国人民的生命情感相通之时。影片的高潮———黄河边的决战时刻,在《黄河之战》的音乐中,圆号的地位显得十分地突出。在每个乐句的最后,都有圆号低沉的声音,张力十足,衬托出场面的激烈和情节的紧张。音乐旋律中伴随着枪声和迫击炮弹的爆炸声,子弹呼啸而过声,剧中人物的嘶吼与挣扎,音乐将全片战争的氛围渲染得动人心魄,观众心中紧张情绪在此刻凝结。《黄河绝恋》的电影音乐正是能够把不同时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事件巧妙地衔接,不仅符合特定段落的意境建构,还能从整体上形成严密而完整的音乐构思逻辑,得以阐明影片情节的内在规律。

三、电影音乐与叙事深度融合:游走在“音乐”中的欧文

在《黄河绝恋》原创的九段电影音乐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段百转千回、柔肠百结的小提琴独奏《夕阳山顶》。冯小宁导演介绍道:“与其他乐器的独奏不同,在影片中选择小提琴独奏,需要非常谨慎,稍不注意音乐情绪就会跳出画面之外。但若使用得当,观众则会沉浸其中:你感觉到有一双无形的手,缓缓地推动着你的情感,直到让你双眼噙满泪水。于是,在画面的刺激下,某一瞬间便能让人潸然泪下。当年这部片子的所有(主观)音乐都是由爱乐乐团演奏而成的。同时,为了让小提琴独奏情绪饱满,我们还特别邀请到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全国政协委员刘云志。”正因有了刘云志和爱乐乐团的倾情演奏,这段动人心弦的小提琴独奏才在交响乐队的衬托下极具表现力和穿透力。小提琴旋律成为欧文的听觉形象,贯彻影片始终。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着不同的变奏,在富有表现力的管乐和钢琴衬托下,塑造了生动且富有活力的听觉形象,对剧情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欧文与女主角安洁情感线的发展如决堤之潮奔涌,此时,小提琴对构建意境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显而突出,将爱情的如梦如幻、如泣如诉的依恋和沉溺表现得极为生动。在芦苇荡里,安洁与欧文互诉衷肠:当年那场噩梦般的经历,令欧文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他怜爱与同情的情绪由小提琴旋律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为高潮部分黄河中诀别的情感巅峰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里,小提琴的旋律就不仅仅是烘托场景的氛围,还成了欧文人物态度的听觉形象的呈现,发挥了承前启后、贯穿全局的艺术力量。可以说,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能够鲜明、生动和准确地体现影片中人物的真挚情感。高尔基曾经说过:“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情感,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者那样的态度。”电影音乐,通过情绪的渲染去影响观众的感情和思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一方面,电影导演和作曲家必须充分重视音乐在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方面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电影编剧和导演要从剧作时就开始考虑音乐元素的运用,并在影片的前期创作阶段给予作曲家足够艺术空间,为实现充分发挥影片叙事手段的完整性和艺术风格的统一性而不懈努力。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从《翠堤春晓》到《泰坦尼克号》,从《柳堡的故事》到《城南旧事》,影片是经典,音乐更是经典,而影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作品,作品中的音乐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樊荟 单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