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4篇)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中职德育教育人本价值分析

1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德育教学中,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人本教育活动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时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立足于社会,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依托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引导学生成才,这符合中职教育中所提倡的“德育课教科中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的观点。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还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进一步培养。2004年,习在答《学习时报》问中提出:“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高未成年人品质修养。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德育教育需要以此为发展走向,全面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德育教育的人本价值分析

2.1德育教育为学生规划人生指明方向

德育教育是通过德化学生的品性,来促使其思想道德标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其在此前提下实现人生的目标。德育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幸福,这是因为德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对学生的素质优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个人的品德有重大的联系,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从这个年龄阶段开始要求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充满信心。中职院校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活画出蓝图,重点培养他们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能力。德育教育为学生创造了展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当学生走入社会的时候,实现和社会的良好融合就需要价值的创造,这时德育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2.2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本性思维的培养

在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是用德育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高品德的人才,引导学生向善,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铺垫。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依靠社会发展的,但个人和整体存在差异性,差异性就需要依靠德育教育来缩小,规范社会道德行为和个人道德行为,使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相适应。在中职院校中,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教育,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以个体存在,而是作为社会以及群体的一部分存在,才能使学生在走入社会时更快地担任起社会责任,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唤起学生的道德意识,通过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学生的本性的需要。

2.3德育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优化学生的素质,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优化素质的基础,因此德育课需要在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需要对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当下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经历和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低,自负和自卑同在,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升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

3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发展内容,着力于学生内在情感、态度和意志的激发,这是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尊重,同时也是强调人的发展,是德育教育中所重点提倡的。在中职院校全面地普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公民,使其成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身上全面体现人本价值。

作者:李天钰

第二篇:中职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生活化是德育教学的起点

生活化是德育教学的起点,教学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归纳、总结。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从人类产生开始,为了生存发展,人们之间就相互合作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在这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形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变迁,人们的道德规范也在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说生活化是德育教学的起点。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德育教学就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进行总结、提炼、教化、传承。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活动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德育教学中很多基础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观点、方法和教学中的观念、方法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德育教学是对生活化的提升

新时代教学已经和社会生活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更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新课程改革中,也不断地强调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活的实际。德育课教学内容选取好了,更能准确提升学生的生活性。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堂下,学生经过实践又能充分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大于传统上只关注课本上的知识。课堂和社会这两个大课堂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分析处理社会实践上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德育教学是对生活化的提升。

(三)生活化是德育教学的归宿

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存在的,应该把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生活化是德育课教学的归宿,是体验生活的一种结果。针对学生的德育课教学不能仅仅靠对书本上德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一些教条、模式化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以切身的生活去感悟、生成、发展,让德育课的教学真正回归到人的现实世界中去。教师用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和学生沟通,这更有利于实现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说生活化是德育课教学的归宿。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完成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既源于社会生活,又指导受教育者,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并且遵循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生活质量,提升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自由成长和发展,这也是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功能———归宿。

二、中职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将中职的德育教学生活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推进教学生活化

德育教学也应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引导其思考,重视其转变以及尊重其反映和建议,让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教学案例的角色中。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意愿和求知欲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与交流平台。

(二)实施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过程

1.课前新课导入生活化。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愿意学习,全神贯注投入课堂,课前生活化的导课,就是帮助学生消除课前紧张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可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轻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基于生活化德育课教学成功的起点。

2.课堂情境创设生活化。基于生活化的德育课堂主要就要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建立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创设的生活化是指让学生在生活这样的“大课堂”中体会生活、感悟生活。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找到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教师在课堂上重现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需求,使学生很快融入这样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认识新的自我。

3.课中问题设计生活化。课堂上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就是通过提问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课中问题设计生活化要把握好三种时机和方法,第一,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提出基于生活化的德育课相关问题,采取趣味问答的方式,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第二,牵动学生思维时,采取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的听和教师的讲保持一致。第三,在学生求知欲强烈的时候,采取基于生活化的提问。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时候,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德育课教材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使德育课的教学紧紧和生活实际相连接。生活就是德育课教学的基础,教学的材料选择上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注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考虑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因而在进行基于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材料的选取上除了教材、教室、学校外,还有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现实性强的教学资源,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伸手触及到的,而不是教师空洞描述,学生凭空想象。

作者:夏洁

第三篇:中职德育教育中自控力培养

一、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与此同时,教师了解到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做事任性、行为浪费、自私与占有欲强等多个方面。究其本质而言,这些表现都是中职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有力体现。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背景下,当代中职学生多数是家中的独子,其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好。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生受到家长的溺爱。长期以来,家长都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愿意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难。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中职学生养成了颐指气使、行为浪费的坏习惯,部分学生还会在家中对父母大吼大叫,会不顾后果的行事和消费。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中职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行事不顾后果的习惯,这是造成学生自控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说,这是中职学生缺乏苦难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也促使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宣讲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马克思的资料,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了解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发展所经历的困难,使学生认识到正因为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使无产阶级革命得到支撑。教师以著名的革命志士为案例,让学生逐步领悟艰苦奋斗精神,并让学生了解到拥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其次,教师可以挑选学生作为正面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家里条件较差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榜样。教师可以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同时对其事迹进行认可和赞扬。教师从学生群体中选择榜样,能够让中职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艰苦奋斗精神存在于自己的周围,引导学生去模仿,进而逐步养成艰苦奋斗精神。随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中职学生才能改变当前奢侈、浮华的生活作风,才能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进而在消费、学习和生活方面努力的控制自己,逐步养成谋定而后动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法制和生命教育

此外,中职院校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在受到挑衅或委屈时容易变得冲动,进而在没有详细思考的前提下做出鲁莽的行为。其中,多数中职学生的法制和生命意识较弱,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严重后果,更没有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在这种相对无知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容易失去自控力,最终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也应该加强法制和生命教育。换言之,教师需要让中职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同时意识到自身享有的权力和义务,进而在行事前受到明确的约束,避免学生在“无知”的状态下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可贵,同时树立学生生命意识,使中职学生尊重生命,进而使其产生自控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培养中职学生自控力是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教师重视这项工作。众多教师应该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研究,要进一步把握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实践不断提炼,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使中职学生的自控力得到培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李瑞真

第四篇:社会转型期中职生德育教育

一、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

在社会转型期中,对中职生进行良好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或者是跟其他学校进行相应的经验交流,学习一些德育教育比较好的学校的教育策略。另外中职学校教师还可以去网上进行查找,多观看一些道德模范方面的专题片,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上去了,才能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同时还能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用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确保中职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并且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对年轻德育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方法,确保学校德育教育师资结构科学、合理,学校人才不会出现短缺现象,最终使德育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氛围,从而为对中职生进行最好的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为中职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在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所以中职学校要更多地发挥自身优势,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放在对学生们德育教育上来,确保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以及渗透性。而家庭是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教育必须做好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进而确保学校德育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社会环境来说,它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中职生将来必然会走向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于中职生德育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中职生们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进而为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中职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各个中职学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德育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还要为中职生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中职生能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高玉凤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