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3篇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3篇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篇1

摘要:文章从“服装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出发,多角度分析教学改革策略,即挖掘思政元素,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师素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优化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挖掘思政元素,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些元素进行挖掘、整合,并形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支持专业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例如“服装设计基础”是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认识服装设计的原理,准确掌握设计原理的使用和设计方法,通过灵感主题板进行设计主题的规划,应用设计的各类工具进行服装元素的提炼;学习把握服装风格类型、设计方法,完成基本的服装设计;等等。这一课程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如《服装与人的关系》一章包含服装文化背景、职业人文性、职业归属感等思政元素;《美的形式法则》一章包含正确的审美观、社会文化习俗、服装中的情感体现、规矩意识等思政元素;《服装面料》一章包含民族图腾文化、加强环保理念的培养、丝绸之路、不同面料中的文化体现等思政元素;《服装色彩》一章包含经典与流行色彩所代表的观念差异、道德禁忌、风俗习惯等思政元素;《服装造型设计》一章包含创新精神、造型点缀中的文化衍生品、中国服装造型特色等思政元素;《服装形态》一章包含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专业的时尚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等思政元素;《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一章包含敬畏大自然、文化自信、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对服装行业与科技、文化、贸易等行业的融合设计开展价值观引导教育等思政元素;《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一章包含提升艺术审美性、传承与发扬红帮精神、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等思政元素;《时尚流行与现代服装简史》中包含中国服饰演变所体现的时代风俗变化、历史使命感、中外服饰赏析等思政元素;《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包含工匠精神、职业自豪感、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思政元素。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中都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而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循序渐进加以渗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够获得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熏陶[1]。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工作者应整合课内外资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组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课程思政融合:第一,组织合作学习实现课程思政。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现学科知识融合,同时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慢慢与组员产生默契,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品质。例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表达设计构思的能力,采用分组合作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智能未来”这一主题进行初步设计,保证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分工合作,共同呈现设计作品。再如在服装设计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为学生设计合作探究任务:①如何准确把握人物形体动态?②如何通过局部夸张设计出符合服装模特身材的服装?③创作时要如何运用阴影与高光的配合,以使衣服褶皱的处理更加到位?④服装设计有哪些上色技巧?⑤怎样才能合理搭配色彩、灵活运用花纹?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并结合设计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进而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对款式、色彩和面料的掌握,对结构设计、裁剪和缝制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服装设计理论及历史的了解,并提升认真观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2]。第二,采用项目教学实现课程思政。项目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由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组织和实施工作的教学方法。由于项目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综合调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而在突破难关的过程中则可以有效提升思想价值理念。基于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工作者应合理设计项目,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例如在中外服装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项目,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本土品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服装生产管理的课程指导中采取项目教学,促进课程思政融入企业调研,组织学生参加“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服装制造业发展历程”的主题展览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的路径,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民族自信和专业自信。第三,采用案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服装设计专业指导中可以引入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并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其中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巧,同时也渗透思想价值理念,以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培养。例如“服装展示设计”这门课程的思政建设重点在于突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基于此,教师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引入相关设计案例,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渗透。在教学指导中,教师一方面带领学生组到商圈进行市场调研,通过现场指导,促使学生围绕“国潮”和“东方设计”收集素材,形成教学案例,并初步探索服装展示创作理念与设计过程。在回归课堂后,教师以“中国设计思维的时尚转化”讲座作为课程导入,嵌入以关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思政案例,提升学生对“国潮”和“东方设计”的关注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理念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国情。这样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体味传统艺术、民族风情的魅力,还要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艺术设计项目实践中隐性思政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其文化自信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家情怀。第四,组织参加竞赛活动实现课程思政。在服装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中,促进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塑造审美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经之路。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生活品质,培养大家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掘每个人在艺术领域的潜力,为同学们创造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例如某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作品之中。在比赛中学生的展现的服装风格丰富多样,中国风、乡村田园风、民族风、科幻风或生态环保风……这些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的服装成衣设计作品体现了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现代科技发展的追求。这样的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鉴、学习提高;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综上,多元化教学方法为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式。学生在参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实现了综合发展,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3提升教师素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也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育学生价值观念的人。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搭建平台、营造教科研环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励年轻教师教学热情和科研积极性,进而推动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参与课程思政的能力,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例如某高校顺应国家教育改革要求,认识到“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是思政课教师,并一次搭建思政课程建设平台,引导各专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勠力同心,为更好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而不断探索、持续努力,在“学”上下功夫,在“教”上谋实招,在“研”上做文章,深度参与思政课改革创新,丰富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此外,服装设计专业积极打造“服装设计与工程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并以此作为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先锋,推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服装设计与工程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建设中,学校组织最早开展思政课程改革与实践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编撰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讲座,为团队中的其他教师传授工作经验,并展开合作交流、经验分享,实现教师团队水平的不断提升。此外,高校还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了相关学习培训活动,组织本校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教学团队共同参与集体教研活动,并建立每月一次常态化集体教研机制,开展教学观摩,共同研讨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问题、弱点问题并以团队力量探索多种解决方案,这样在提升教研成果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由此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提升其专业教学素养的同时,发展其实践课程思政的能力,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4优化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改革实践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围绕专业课程而展开的评价,课程思政评价强调的是系统探析学生“学”的情况,即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态、轨迹及存在的问题;洞察教师“教”的情况,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支持、效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揭示课程思政在目标设计、内容供给、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4]。基于此,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对学生“学”的情况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综合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层面、思想层面和能力层面。因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建立起能够体现学生发展过程、体现学习增值情况以及体现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模式,系统明晰评价的观察点,科学设计评价程序,立体呈现评价结果。第二,做好对教师“教”的情况评价。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想动态以及政治素养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参考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进,以保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建设全过程,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基于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思政评价中,教育工作者应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注重教学观察点和关注点的设计,把握评价的重点;加强对教学评价程序的构建,反映课程思政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而形成对教学改革有参考价值的评价信息。由此可见,在服装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学评价,并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情况等设计评价要求、评价重点,进而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5]。

5结语

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调整,进而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服装设计专业,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

作者:纪瑞婷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篇2

1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开设思政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服装结构设计这一课程是服装专业所有课程中的重重之中,主要是以人体特征基本规律为基础,将服装款式由“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过程,同时为工艺设计准备基础,提供准确合理的系列样板。服装结构类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技术含量较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注重具体服装结构和工艺知识的传授,在专业技术方面深入较多,往往忽视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在新形式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时代造就的信息纷繁复杂性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接受传统理论教学外,还会受到来自于课堂外形形色色的舆论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更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优越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这些内容既抽象又枯燥,学生从小学到大难免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变。而作为专业教育,如果也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填鸭式教学,课堂毫无生气,学生也会感觉枯燥无味。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象,将核心价值观、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理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是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中的理念创新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从思想政治书上抄一段文字放入教案里或书写在黑板上,更不是讲专业课程当中插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思政内容只是机械地按比例加入,或者生搬硬套一些思政类文章,那就与思政课程形成了一套体系,在专业课程教授中,学生不但难以实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而且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有厌倦感。良好的课程思政应注意在教学设计中的科学规划以及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首先,改变教师观念。传统专业教学,专业课教师主要是负责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在课程讲授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输入,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容易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承担什么课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其次,改变课程内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强调技术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取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思政教学的规划设计

首先,课程内容分为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下装与女上装结构原理、衣领结构设计、衣袖结构设计、女大衣及风衣结构设计、等六块。在实际情况运用时的具体课程教育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将诚实守信品质、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有效的攻入到整体的课堂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基础教学设计时,侧重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深理解。教学中,在讲授我国女性标准人体特点时,对应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来进行综合讲解,使得学生在了解我国女性身材特点的基础上,挖掘传统中式服装与我国女性人体特点的结合点,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出传统服装款式及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够引导将来服装款式的设计,另一方面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女下装与女上装结构原理这块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侧重诚信、匠人精神、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德育元素的渗透。此部分教学是服装结构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基础版进行反复练习,变换不同的款式,找寻服装制版的规律性。这部分就要融入勤学苦练、百折不挠的匠人精神。同时,对于理解较快的同学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大家共同进步才能壮大团队力量。由于教学内容体量大、难度大、作业多,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巩固复习,在完成作业时又懒于动手动脑,因此作业完成质量较差。碍于怕影响作业成绩,所以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诚信学习的观念,做到现在作业不抄袭,将来设计不剽窃的学术诚信理念。同时,教师将课程作业内容尽量布置的有新意,不重复,既杜绝了此类事情的发生,又锻炼学生自主研发、探索的创新精神。衣领结构设计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侧重匠心、刻苦专研、主动探索、文化自信等德育元素的渗透。衣领的结构、工艺相对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刻苦专研、主动探索的精神。当然匠心是蕴含在整个课程中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对于典型的款式结构分析时,首先需要分析其款式特点,需要对比结构设计不同的同时,分析其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式立领与西装领结构制图前,要求学生做一个预习功课(见图1)。首先这两种领型有着本质的区别,领子的变化往往连带着服装款式的不同,而这两种领型在穿着后一个是包裹脖子、一个是露出脖颈,此时就要求学生回答原因,原因一方面从服装专业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要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要得出结论。此项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点的来源,在分析其现状的同时,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服装中的体现有哪些不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衣袖结构设计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侧重民族自豪感的渗透。在开始教授袖子结构设计这块内容时,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各种资料搜集,收集中外服饰、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相关图文,重点是袖型结构的款式设计,并且将搜集的资料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分享并分析其不同。其中中式服装和传统连袖相统一,在结构设计讲授中就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精神瑰宝,而西装袖是现代服装版型的又一个体现,它与传统连袖的结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影响服装款式吗?进行对比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知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了解前人通过服装这一载体传达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服装综合结构设计及制作,此部分属于课练一体教学。在教学设计时,侧重匠人精神、精益求精、感恩教育等德育元素渗透。学生以自我或家人服饰为主题设计服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实地调研,了解服装流行趋势、季节环境影响、自我风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取设计元素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最后进行服装款式设计。通过所有素材的收集,学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传达美的同时,更要体现新时代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用服装这个载体传达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评判作业时要求每位同学将作品穿在自己身上。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非常用心,自己成为自己的设计师,很有成就感,为家人制作服装也是用自己专业成就向家人进行的一种回报,这也是一种感恩教育。“匠心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学生自主设计及制作服装开始前,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草图勾勒、颜色与款式的确定、面辅料的采集等工作。反复的推敲中,匠心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贯穿全设计过程,也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一件产品也不是轻易产生的。这种对产品的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等精神能够慢慢渗透到学生实践学习中,当学生因为做设计枯燥想放弃时,他们会想到匠人们的坚持、耐心和专注,对精品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

4总结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和所有的课程思政建设一样,都是在专业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同时课堂形式的变化,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式的融入与改变使得枯燥的专业理论活跃起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传统“教”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调动学生“学”的能力的提升。逐渐改善传统服装结构设计课中的公式、数字枯燥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习质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作者:刘佳 陈思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篇3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8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依照自身实际教学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思政工作体系,保障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得到贯彻落实[2]。服装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性专业课程,在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服饰基础设计课程教学中还会涉及较多西方思想与理念,加强思政教育与服装设计基础教学的融合显得更加必要。为此,文章重点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指出了服装设计基础教学现状,结合具体教学状况与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服装设计基础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为不断改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1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表示思政教育施教主体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等各类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规划教学内容与流程,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3],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施教主体认可的、提倡的道德规范、思想理念及政治认知等全面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并最终将这些思想与内容传达给思政教育的受教主体,保障后者能够发展成为满足国家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4]。从本质上来看,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观[5],是在高校各个专业、各类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知识与思想,在悄无声息中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观念。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层面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人物,拥有独特的个性及较强的自我意识,容易在发现创作灵感、构建创意作品过程中背离思政的主线[6]。因此,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精神面貌。由此可见,在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服装设计属于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工艺美术,可以实现从艺术理论知识到实践的变化,将抽象的设计思维转变为形象的设计实物[7]。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服装概论和服装点、线、面设计等内容,还包含了服装设计灵感、设计思维等知识。在实际开展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习惯将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案例或者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设计理念与精髓,让学生在品鉴与学习其他国家成功设计作品的同时,获得更多高质量的设计素材。此外,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设计作业时,往往也是要求学生尽量模仿与参照其他国家的时尚杂志等,长时间受到该思想的影响,容易让学生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设计作品与思维理念,而不能充分认同本国文化与思想。在学生看来,其他国家的设计师更加优秀,其设计理念更加先进,从而盲目追求国外的设计样式,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及造物思想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非常强的片面性。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及民间艺术,比如民族传统服饰、传统民族手工艺、民族音乐舞蹈等,都充分展现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为当代服装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与宝贵的设计灵感。

3课程思政在服装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创设融合思政知识的内容体系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开展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服装设计基础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充分明确“怎样教?如何学?怎样评”,并且将教学规划、教学内容等和课程标准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与方法,挖掘能够与思政教育内容遥相呼应的专业知识点,使得思政内容能够充分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并构建相应的思政知识融入体系[8]。比如,教师在开展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服装设计建立初步的认知,让学生明白何种设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服装设计的精髓在于依托设计人员的创新性思维,促使思政内容与精神充分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教导学生尊重法律,不得侵犯他人的设计成果。比如,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包含了点、线、面等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认识与合理运用,结合形式美标准等开展服装款式设计项目,使得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认识设计的核心所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并建立不畏艰难、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

3.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内容的深入渗透

教师在正式开展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前,可以采用调查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与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状况,之后以此为基础开展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实现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依托小组竞赛与分组讨论等,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能力。依托启发式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辅助与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设计水平,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创意思维与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互动法、头脑风暴法及仿生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具有良好创意的思维模式。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当下最新的新设计理念、新工艺、新面料等,根据课堂教学知识点将这些内容全面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当下的企业生产建立更加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依托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9]。比如,教师可以将我国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品鉴与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将各种形态的传统民族文化基于形式美法则巧妙应用到服装作品设计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应用价值,使其设计出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我国知名设计大师张志峰设计的服装作品如图1所示。该作品将我国传统敦煌艺术图案融入服装设计中,让人感到亲切并产生民族自信感。基于此,教师使用集中讲评和单独辅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设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应当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让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此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采用适宜的点评与表述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3依托信息化技术,创设线上课程思政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师也应当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教学优势,构建服装设计基础线上课程思政互联网教育平台,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完美配合,不断提高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教学开展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状态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开展中,倡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获取每个学生实训任务的反馈信息,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并开展线上测试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依托课程评估及教学反馈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查看互联网平台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对其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得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及思想情况等,以提高后续教学的目的性。教师也能够以此为基础,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思政教育,依托分组、讨论与总结等,让学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形成正确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当重视理论知识与案例的相互结合,依托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文化、历史等,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拥有和谐美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全面认识到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与不同之处,设计出拥有真善美特质的设计作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基础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可以使得原本抽象、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实现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需在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思政教育的内涵,并使其融入教学全过程,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明,刘云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6):504-507.

[2]王振贵.职业教育“三全三导”课程思政育人创新体系: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7(3):44-48.

[3]刘怡.基于课程思政的服装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以“创意结构设计”课程为例[J].纺织报告,2020,39(9):97-98,106.

[4]李卉,严加平.基于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11):161-162.

[5]阮艳雯,谈伊妮,顾力文,等.“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5):455-458.

[6]姚威.《影视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困境与探索:评《影视服装设计》[J].毛纺科技,2021,49(10):121-122.

[7]李卉,严加平.课程思政理念下地方非遗文化与服装设计课程的融合探究[J].轻工科技,2021,37(12):185-186.

[8]李国萍,王涛.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以《服装概论》课程为例[J].纺织科技进展,2020(9):59-61.

[9]徐继红,唐灿.“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1,25(4):59-62.

作者:范颖晖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