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化妆色彩与服装色彩合理搭配浅析

化妆色彩与服装色彩合理搭配浅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对女性而言,化妆已经成为日常社交的重要礼节,化妆色彩要与服装色彩形成良好的搭配,彰显时尚之美。

关键词化妆色彩;服装色彩;合理搭配

在现代社会,服装和化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化妆成为当代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化妆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礼节。现代人的化妆技术已经获得显著提升,在选择化妆色彩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交环境和人体肤色,还要与服装色彩相得益彰,通过服装色彩合理搭配化妆色彩,可以形成统一和协调的整体感,赋予人们时尚感。

1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定义

1.1服装色彩

服装色彩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饰品以及衣服的色彩,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广义性。

1.2化妆色彩

化妆色彩以化妆为主题,主要是指人们化妆时所使用的色彩,涉及范围较广,包含风俗习惯、职业、文化、性别、民族传统、摄影、舞蹈、音乐、材料、心理学、化学、物理、美学、色彩学、历史以及人文等因素,不同的化妆色彩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1]。

2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关系

2.1协调性

人体肤色属于先天形成,基本不会改变,但是服装色彩属于后天选择,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服装色彩可以衬托人体肤色,使用化妆品也能改善人的五官造型,使化妆者更加美观和精致。从服饰角度分析,服装与化妆属于一个整体,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人们结合服装色彩选择化妆色彩,例如睫毛膏、唇膏、腮红、眼影、口红以及粉底等,通过对不同化妆品色彩的应用,能与服装形成统一协调的美感。

2.2整体性

服装由材料、色彩和造型3个部分组成,色彩属于最敏感、最醒目的要素,人们在观察服装时,最先看到的就是色彩,色彩在整个服装设计中占据关键位置。化妆与服装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在协调搭配中,肤色、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要保持一致,突出造型的整体性和美观性[2]。

2.3变化性

化妆在人类社会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在身上和脸上涂抹红土或者白粉,表达了对神明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获得一定满足的同时,开始从矿物质或者植物中提炼出粉、脂等化妆材料,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服装与化妆的发展具有变化性,两者随着彼此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各种用于化妆的朱红和丹青颜料开始盛行,唐朝的服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持续增加,化妆样式和服装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化妆行业的发展。

2.4包含性

现代服装的作用是衬托人体之美,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从广义角度分析服装,不仅包括衣服,还包含各种饰品,例如手镯、手链、头饰以及化妆品。服装设计师在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会衡量服装形式的美感,还要权衡着装者本身的五官、肤色等,促使服装与化妆搭配相得益彰。

2.5季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理念的转变,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的组合形式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季节性成为最显著的特点。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喜欢使用暖色调,可以增添一丝温暖之意;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倾向于使用冷色系,可以从视觉角度缓解炎热带来的燥感。无论是服装色彩还是化妆色彩,都随着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3]。

3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搭配形式

3.1同色搭配

服装和化妆的目的都是提升人们的整体美感,同色搭配是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主要搭配方式,同时也是当前人们主要采用的搭配形式。例如服装色彩为红色,化妆色彩可选择肤色、粉色或者淡红色,如使用玫瑰红或者朱红的唇膏、橘色或者红色的腮红、橙色或者红色的眼影等。同色搭配能突出服装与化妆的整体性,带给人们亲切、柔和以及大方的感觉。同色搭配可应用于各种情境,例如宴会情境、工作情境等[4]。

3.2对比色搭配

对比色搭配主要是指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呈现鲜明的对比,两者通过对比组合能形成醒目的色彩效果,可以彰显个性。例如身着蓝色、红色、黄色等纯色服装,可配以红色、翠绿色以及宝石蓝等化妆色彩,带给观赏者大胆、明快之感。对比色搭配对人的面部结构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适用于西方人的面孔。由于西方人面部结构较为立体,通过对比色搭配可以与其面部特征形成互补;东方人面部结构较为扁平,在应用对比色时,要结合肤色、场景灵活选择。

4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合理搭配的实现途径

4.1根据肤色合理搭配

年龄与妆色规律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女性而言,27岁以下的女性皮肤状态良好,妆色选择也有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皮肤状态不断下降,受到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皮肤逐渐失去滋润感和光泽感,如果妆色选择不合理,会突出皮肤的缺陷,也不利于彰显女性的整体美。27岁以下的女性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例如粉红色、淡绿色、浅红色以及淡黄色等,使用颜色较浅的眼影、腮红以及口红,能与皮肤光泽相得益彰,展示女性的青春与活力。27岁以上的女性为了掩盖皮肤缺陷,在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选择方面,可选择暗色系,包括深红色、翠绿色、宝石蓝等,不仅可以体现女性的成熟感,还能与皮肤质地相协调。

4.2根据身材合理搭配

现代人对身材更加关注和重视,不同身材的人在选择服装和化妆颜色时也有一定的考究,身材越好,能驾驭的颜色种类就越多,越能体现服装与化妆的整体美感,例如身材高挑纤细的模特,便能驾驭很多颜色。受到生理结构因素的影响,东方人在身材方面略逊于西方人,欧美女性在服饰颜色选择方面的空间也更大。因此,针对个人身材的不同,应选择合适的颜色。例如身材高挑的东方女性,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能凸显身材的服饰颜色,身着宝石蓝、艳红色的服装,能衬托身材,配以相同色系的化妆颜色,可以将化妆与服装融为一体。身材较为臃肿的女性可以选择黑色、灰色等暗色系服装和化妆颜色,能对身材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5]。

4.3根据性格合理搭配

每个人受到社会环境、教育、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性格也存在一定差异,成年后性格已经固定,有的人随和宽容、有的人淡然平和、有的人嫉恶如仇、有的人腼腆害羞等。在选择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合理搭配,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在搭配化妆和服装色彩时,可选择热烈的红色、深黄色等,身着红色的服装,涂抹红色的口红和眼影,能与其性格和气质完美契合;性格内向的人可搭配含蓄的灰色、浅黑色以及淡蓝色等,给人低调、含蓄的感觉,符合其性格特点。

4.4根据社会角色合理搭配

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职业、行业有关,带有鲜明的个人属性,在化妆色彩和服装色彩搭配中,要根据社会角色合理搭配,保证服饰的整体性符合工作需要和角色设定。例如高级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在搭配色彩时,要根据社会角色的形象定位,选择紫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等代表理性的色彩,配以职业套装,减少化妆品的使用,化妆只需要起到适当的点缀作用即可。同时,社会角色越关键,色彩搭配所要考虑的要素就越多[6]。

4.5根据年龄合理搭配

年龄是色彩搭配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随着化妆与服装行业的发展,服装、化妆的样式和色彩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使用群体的年龄差异进行开发。年轻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追赶潮流、追逐时尚,在色彩搭配中更加大胆、新颖。当前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黄色、蓝色以及红色等鲜艳色彩,更喜欢褐色、灰色、白色以及黑色等中性色彩,在化妆色彩选择过程中,以冷色调为主,突出青春与本色;中年群体经过岁月的积淀更加成熟而富有韵味,对事物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服装与化妆色彩搭配过程中,更倾向于对比搭配,例如素色的服装搭配彩妆,能在保留其成熟韵味的同时,体现中年群体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老年群体生活较为安逸,在服装色彩和化妆色彩搭配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低纯度和低明度的搭配方式,以暖色系为主,不仅符合老年人安逸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促使其保持心情愉悦,以更加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6]。

4.6根据场合合理搭配

不同场合下的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搭配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色彩选择中,人们要根据场合的特点合理搭配,凸显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工作场合,色彩搭配要凸显环境的严肃性,尽量以素色搭配为主,例如选择黑色、白色或者灰色的服装,化妆以淡妆为主,口红可使用较为清淡的颜色;在社交场合,环境较为轻松愉悦,人们以相互尊重和友好的方式交流,色彩搭配可以暖色调为主,带给其他人愉悦感;在运动场合,可采用对比色搭配的方式,迎合朝气蓬勃、明朗轻松、健康愉悦的氛围[7]。

5结语

服装和化妆是现代人展示外表美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方式,通过服装色彩与化妆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面貌,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周边人。因此,在色彩搭配中,要根据个人喜好、年龄特点、场合环境、社会角色等因素科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化妆色彩与服装色彩合理搭配的实现[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9-11.

[2]朱学东,江岭.化妆色彩量化设计法-气质妆容配色法[J].中国化妆品(时尚),2009(4):48-49.

[3]陈德华.用色彩赋予沧桑感—梨园戏《朱弁》人物化妆设计有感[J].青年文学家,2010(11):115.

[4]季学源.多姿多彩:芳官服饰的色彩美[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6-41.

[5]赵胜山.舞台音乐创作演绎与服装设计研究—评《文艺团体乐队配器方法与合唱合奏指挥训练及服装化妆设计实务全书》[J].印染助剂,2017(12):后插7.

[6]涂清.论主持人服装化妆设计的互为整体关系[J].现代电视技术,2017(9):114-117,124.

[7]刘元杰,韩佳蓉.关于服装模特化妆教学的几点探讨[J].艺术百家,2008(增刊1):250-251.

作者:焦珊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