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

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招聘到医院的65名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干预组33例,对照组32例。采用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自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比较两组护士理论、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得分。结果对照组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84.34±6.90)分、技能(80.50±7.89)分和岗位胜任能力(136.80±21.61)分,均高于规范化培训前理论(64.66±6.42)分、技能(72.34±6.43)分和岗位胜任能力(105.78±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84.33±7.27)分、技能(86.67±6.79)分和岗位胜任能力(171.80±35.10)分,均高于规范化培训前理论(65.52±6.98)分、技能(72.64±6.91)分和岗位胜任能力(106.61±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进行培训的干预组护士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得分显著高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的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改善新入职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并促进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关键词:护士;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

新入职护士由于临床工作经验缺乏、沟通技巧生疏以及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弱,极易导致护理风险增高、护患矛盾激化[1-2]。规范化培训是新护士由学校理论知识过渡到医院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是提升职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途径[3-4]。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第一年是职业认同危机形成的关键时期,每年约有6%的新护士选择离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2]。目标管理法是以成果为导向,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由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协商制定目标,且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并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模式[3]。本研究旨在探究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招聘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名护士。其中女性61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为(23.28±1.02)岁;本科学历6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干预组33名护士,对照组32名护士。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经验等基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养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1)理论知识:岗前培训第1~4周,采取线下理论讲授和线上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层级晋升制度、工资和休假制度等。(2)操作技能:岗前培训第5~8周,采取线上视频讲解、技能操作示范和分组练习反馈的形式,主要根据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教材内容进行培训。岗前培训结束后根据轮转计划进行轮转,其中内科、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为必轮科室,五官科、感染科和护理部等为选轮科室,轮转周期为4个月。(3)临床思维:轮科期间每月参加1次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同时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按时完成护士轮转手册,并在轮科结束前提交1份病例汇报书。(4)科研和教学:采取理论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结束后准备20分钟小讲课并完成1份教案书写,小讲课内容以轮转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内容为主,同时提出1~2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和指南提出解决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阶段性目标管理为导向的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岗前培训期间召集医院护理管理小组,开展团体活动,建立使命感和团队意识,同时对新护士的能力和特长进行评估,与其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第二阶段: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护理相关文件书写规范,了解临床实际工作流程,与科室护士长共同建立轮转目标,由知识扎实、技术娴熟和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系统化带教,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反馈,以便及时对轮转目标和带教方案进行调整,并采用新老互评的方法对培训结果做出评价。同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指导,改善护患关系,以达到身心同护的目的。第三阶段:由医院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进行培训,提高新护士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对其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其能够以平常心态面对死亡,并为丧亲家属提供指导和帮助。1.2.2考核评价。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共150道题,其中基础护理学30道,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各40道,儿科和妇产科护理学各20道,满分100分;技能考核:采取四站式考核,一站考核项目为入院流程和生命体征的测量,二站考核项目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三站考核项目为为静脉输液,四站考核项目为病例分析和出院流程,每站25分,满分100分;护士胜任能力: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4-5],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共55个条目,总分为220分,分数越高代表能力越强。该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8,166分~220分代表核心能力高,110分~165分代表核心能力中等,<110分代表核心能力低。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收集数据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改善技能水平

经过科学、高效、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护士理论考试总分相比差异不明显,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技能考核总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对医院规章制度缺乏了解,对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不够熟悉,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匹配度较低,科学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使其具有更加明确地总体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有效缓解工作时的迷茫感和被动性[6]。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范化培训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且让新入职护士参与到目标设定和结果反馈当中,与此同时带教老师会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知识讲解、技能评价、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培训,并按照计划要求进行逐项考核,使新入职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实,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在心理上对临床阶段工作的恐惧和在现实中对遇到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

3.2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新护士经过系统、科学的规范化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较培训前有了显著提高,培训前其岗位胜任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培训后其岗位胜任能力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新护士进入临床阶段后自身责任感增强,需要独立护理患者,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操能力更拓展了临床思维能力,再者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和焦急万分的家属,语言的慰藉和紧急的救治同样重要,只有身心同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效沟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还能缓解当前医患矛盾的紧张局面。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相比,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总分较高。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在临床实践和危机事件应对上缺乏经验[7],而以目标管理为指导的规范化培训有医院专门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其进行危机事件应对指导,并及时与新入职护士进行互动反馈,使临床带教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由此可见,将阶段性目标管理应用于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能够增加其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使其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科学的途径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护工作协调有序进行,增加护患交往信任程度。

3.3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促进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新入职护士处于护生和护士的角色转化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医院临床实践不能完全匹配,现实工作环境与预期差距较大,护理操作技能生疏,护患沟通技巧缺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导致离职率逐年攀升。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让其加入到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结果的反馈当中,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新入职护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内容、轮转科室、换科周期等方面征询新入职护士意见,并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安排和调整,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医院护理管理小组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新入职护士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将目标管理融入到新护士规培中,使其在知识、技能以及岗位胜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领导的表扬、同事的鼓励、患者的认可都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激发了其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从而促使护理队伍更加稳定,护理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惠,黄求进,王晓春.两种培养方式护士岗位胜任力现状的比较和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4):80-82.

[2]曹晓翼,刘晓红.护士职业认同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0,45(2):181-183.

[4]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5]庞亚娟,周兰姝.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2064-2066.

[6]刘珍蓉,周荣菊.目标管理在护理人员业务学习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44-45.

[7]崔玉顺,朱志勇.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方式在31名急诊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20,43(3):227-228.

作者:王晓春 黄求进 赵一莎 陈红丽 张亚仙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