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

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

摘要:2019年6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河南省周口市和济源市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两地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如何更好地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如何推进“厕所革命”的方法和康养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总结了两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况,归纳了两地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的做法。文章以此为基础,针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助推文旅融合事业提出了问题和思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厕所革命”

文旅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书记王国生对河南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并下达重要指示,要求全省各地市做好贯彻落实,加快文旅融合步伐,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探讨发现新路径,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打造文旅亮丽名片,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贡献。

1周口市、济源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1.1两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周口市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已全部建成,西华县、沈丘县、川汇区等县市区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也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区内建有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示范点,并在各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176个,达标率在88%以上。其中,扶沟县崔桥镇综合文化站开设的“学雷锋崔桥好人馆”是全国第一家乡镇学雷锋好人馆,引领了当地社会风气,发挥了文化阵地德育教育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周口市4,088个行政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3,586个,在建131个,总达标率87.7%,总建成率96.8%。济源市则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济源城区新建“城市书房”5座,16个镇(街道)的文化站全部达标,完成了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任务,543个村(居、社区)全部设置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村级共享工程基点、文化服务点、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均达到100%。

1.2两地公共文化产品较为丰富

周口市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连续多年承办河南省小戏小品大赛,其中《黎明小城》《帮扶情》两项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全市共有市级文艺院团1个,县级文艺院团9个,已注册民营文艺团体资格并常年演出的民营院团有56个。这些院团积极开展送戏下乡、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戏曲进校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每年演出近3,000场,受众人次近800万。全市拥有60个各级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戏曲、音乐、技艺、曲艺、杂技、体育等,其中周家口剪纸和远长木板年画、刘氏糖画制作、渔鼓道情等项目深受群众欢迎。群众自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较强,各县(市、区)群众以文化站、文化中心为平台,开展广场舞、扭秧歌、卡拉OK、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形成了城乡互动、乡村联动、群众自发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格局。济源市制定《济源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公布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保证市民四季有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百姓文化济源云”为平台,整合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直播、文化培训等资源,通过“百姓点单”功能对接百姓需求、增强服务供给,通过“在线交易”模块促进文化消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精准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全市组建了30多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覆盖全市、贯穿全年。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有迎春音乐会、“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系列文艺活动、中秋诵读诗会、迎国庆合唱比赛、“梨园迎春”戏曲展演、小戏折子戏大赛、群星奖舞蹈大赛、老年文化艺术节等。

1.3两地旅游“公厕革命”扎实推进

周口市将公厕建设纳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中,要求2015年至2018年建设完成旅游公厕38座,其中新建24座,改建14座,现已全部按照标准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主要旅游景区、旅游沿线、乡村旅游点、休闲观光园区等旅游公厕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并计划在2019年新建旅游公厕11座。济源市目前共有旅游公厕300余座,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等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城市游憩街区、大型商圈、城市重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乡村旅游点、旅游景区、旅游驿站等旅游接待场所,基本上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

2两地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的做法

2.1深挖文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旅游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较早。周口市相关部门按照“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发展战略,编制了《周口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成了淮阳县太昊伏羲陵文化生态旅游区、周口关帝庙、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项城市袁寨古民居(含水寨袁宅)、商水县叶氏庄园、西华县女娲城等国家3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区。2019年,周口市拟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2个,分别是周家渡口历史文化区、女娲城游客服务中心,总投资20.2亿元,拟招商签约旅游项目7个,有淮阳县杂技文化产业园项目、淮阳县古城改造暨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博群五星级酒店项目、淮阳龙都大观园项目、中原伏羲灯彩文创园项目、《易经》太极水镇建设项目等,拟签约金额291.6亿元。

济源市依托独有的“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精心挖掘道文化、愚公文化,谋划建设了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涵盖休闲观光、特色文化、餐饮购物、老街民宿、研学基地、浸入式夜游体验等多种新型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济源市有关部门以清廉文化和黄河济水文化研究为重点,为做好生态和城市双修工程,投资50余亿元,启动了33个公园游园建设项目,实施古泉复涌、河道修复、重点文物保护、特色小镇建设、济渎古庙会恢复等工作,打造济源城市的会客厅、全域旅游的新地标,除此之外还以愚公移山新干部学院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愚公移山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展览馆、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能满足党员干部、学生、旅居人群等各群体需求的研学之都。

2.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景区人文内涵

周口市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淮阳二月二庙会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他知名的品牌还有淮阳“荷花节”的廉文化展,淮阳“西瓜节”、西华县“桃花节”的文艺演出,太昊陵景区举办的明太祖朱元璋祭祖仪式,重阳菊展暨周口市第六届盆景精品展,关帝庙景区的周家口木版年画陈列展览,古戏楼戏剧演出等。自2017年起,济源市将每年的6月11日定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持续广泛开展愚公移山精神文献大型诵读,愚公移山精神歌曲、戏曲、话剧、舞剧、交响乐创作等活动,继而推出“传奇”系列民俗节庆演艺活动。王屋山景区深挖道文化、黄帝祭天文化,打出“祈福天坛顶,拜千年太岁”的文化口号,推出《黄帝祭天》等演绎活动。五龙口景区围绕猕猴大做“西游”文章,推出西游仙魔团、猴王争霸、猴王百果宴等系列活动,多次登上各大媒体头条。

2.3整合公共资源,推动文化场馆旅游

周口市拟于2019年在周口东区的千秋湖附近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新的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周口市文化馆(民俗展示馆)、周口市图书馆、周口市美术馆、周口市非遗展示馆、周口市文学艺术院、周口市城市规划馆。这些地标性文化场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个城市坐标,吸引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去游玩与学习。济源市对现有文化馆进行了整修,增设非遗展示厅、万象扑克展厅、卢仝煎茶技艺展示室等面向市民和游客开放的文化展厅,新增城市观光巴士2条,并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便捷的交通串联了济渎庙、古轵生态园、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主要文化场所。济源市文化部门还鼓励各剧团不断充实愚公大剧院儿童剧、舞台剧、话剧、戏剧、打击乐表演等各类演艺节目,让市民游客共享文化大餐。

2.4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城区旅游

济源市创新“政府+企业”的城市书房共建模式,由政府制定专门的建设标准并进行资金奖补,由企业对场地进行完善并负责后期的管理服务。例如:以图书出版、仓储、销售为主业的河南布克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与实体店面合作,打造了儿童书房、学生书房、教师书房、家庭书房、党员书屋等阅读空间。此类公共文化产品拓宽了公共文化的产业链条,为公共文化与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济源市现已以此模式建成城市书房5座、图书漂流站10个,并免费开放给市民和游客。周口市区则建成了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示范点,均配有纸质图书2,000余册,并设置了电子图书期刊借阅机,每月自动更新。全市各处的智慧图书馆每天早上6:00至晚上24:00开放,让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充分享受到便捷的阅读服务。

2.5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服务乡村旅游

周口市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淮阳县从庄行政村、沈丘县北城办事处苏楼村和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乡村旅游,推动了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采摘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发展,被省文旅厅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镇(村)。在济源市的基层文化设施中,大峪镇王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共享书屋每天都可以见到村民和游客阅读交流的场景,承留镇花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广场经常会举行村民和短途游客的篮球比赛或趣味运动会,邵原镇黄楝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娱活动室经常会成为附近游客的娱乐歇脚处,吹拉弹唱别有风味。

3公共文化建设助推文旅融合的问题和思考

笔者在两地调研的过程中,总结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好的做法,也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

3.1存在的问题

3.1.1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旅事业融合的相关政策目前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可供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利用的政策较少,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衔接得不够紧密,缺少整体规划。

3.1.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资源的旅游作用开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局面。例如:淮阳太昊陵景区虽然有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光环”,却因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体现不足、景区空间缺乏纵深,致使其仍然摆脱不了庙会举办期间游客逗留期短的窘境。另外,两地省级和部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的旅游产业也存在功能挖掘不足的问题。

3.1.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地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完善、设施建设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尤其是缺乏管理人员的问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设施无服务的现象还很普遍。

3.1.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还受到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河南省亟需一批文化艺术基础扎实,具有艺术创新能力,懂市场、敢开拓、会管理的文化旅游经营人才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3.2解决问题的几点思

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在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定位的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服务设施、强化人才队伍,切实以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2.1明确定位。经过对两市的实地调研,笔者初步认为公共文化建设和旅游业有三个层面的关系:①公共文化对旅游业的保障功能。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设可以塑造城市和旅游景区的文化形象,如济源市的愚公移山精神、道家文化,周口市的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淮阳县的伏羲文化,鹿邑县的老子文化等。另一方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景区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如淮阳县太昊陵景区的周末文化活动,关帝庙景区不定期开展的公益戏曲演出等均由公共文化机构牵头或组织。②公共文化建设对旅游业的补充作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打造出供游客和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如各地的城市书房、书咖、阅读茶社等,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游客的游览体验。③公共文化场馆自身具有旅游属性。以周口市体育中心为例,其作为窗口单位,在开放期间的日均接待人次达10,000以上,现已成为游客来周口必看的基础设施景点之一,中心配有完善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强化顶层设计。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灿若星河,红色文化景点星罗棋布,各地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各地各部门应从历史人文角度深挖提炼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塑造本地核心文化形象和特色旅游品牌。如鹿邑、洛阳、三门峡的老子文化,淮阳伏羲文化,新郑黄帝文化,济源和西华的女娲文化等始祖文化,济源、兰考、林州等地的时代精神文化及各地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主体的民俗文化等。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做好规划整合工作,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形成点、线、面布局合理、文化特征突出的特色旅游带。

3.2.3加强资源整合。各地应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居民区和旅游区的分布情况,同时考虑当地人口规模和游客流量,按照合理配置、规模适当、功能集合的原则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在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建设和服务标准同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参考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优秀案例,促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的一体化。有关部门应推动重点旅游区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旅游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站与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休闲等设施的统筹建设与合并运营,整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各地应在引导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当地居民的同时,进行针对游客的文化服务,推动城市书房、特色图书馆以及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站等设施进景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进景区。

3.2.4创新体制机制。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上级机构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中要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平台,为群众和游客提供便利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二是各图书馆、文化馆在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旅游属性,并将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更多地下沉到各个分馆和服务点,既能发挥公共场所的旅游功能,又能为居民和游客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便利。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各地文化旅游部门应合理引导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旅游景区深度合作,召集景区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管理和决策部署,鼓励景区通过捐助、合作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在景区设立分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

3.2.5强化保障。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上级机构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旅融合试点(或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二是各级财政应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各地整合资源,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有关部门应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市场,提升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周.文旅融合,城市发展新动能[N].中国文化报,2019-01-21(03).

[2]乔丽.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3):144-146.

[3]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3):32-35.

[4]熊正贤.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与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涪陵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40.

作者:李茜 单位:河南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