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探析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探析

内容摘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具有非凡的意义:能输入正能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促使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提供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群众表达文化需求渠道不畅,参与度不高;结构失衡,城乡分布呈现二元性;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提出的措施有:加强群众文化需求调研,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度;科学投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其利用率和流动性;合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特色公共文化产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公共文化产品;问题;对策

2016年11月10日,习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虽然主要针对经济工作,但对我们的文化事业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目前,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做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工作,值得每个文化工作者深度思索。

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1、输入正能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文化事业相较经济发展尚处于滞后状态。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与当代文化心理发生重大冲突,加上国外各种意识形态的侵蚀,我国意识形态乱象纷呈。一部分人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理想信仰缺失、人情淡漠、审美观变形等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严重出轨,需要及时修正。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能另辟蹊径,指引群众思想转变的正确方向。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做好经济社会转型期群众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当今公共文化产品配置基本上还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模式,这种模式凸显出两大特征:一是针对群众的文化活动多是在节假日和重要场合才开展,数量总体偏少。二是由上而下由政府大包大揽。由于受政府官员政绩观、资金、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政府配置成本过高;特别是政府官员片面的政绩观、面子思想、个人癖好等会导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而关系政治利益的文化产品相对过剩。这样一来,该供给的实际使用效率就极其低下,甚至等于零。不仅满足不了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而且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尚不富裕的我国来说这是极不明智的选择。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能转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进一步祛除过剩产品,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产品配置。有效降低配置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3、促使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能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形成社会合力,打造公共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产业,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供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提供方式单一。现有的各种书籍、杂志、报刊、体育活动器械等基本是由上级统一规定与发放,各地的服务内容不丰富,难免千篇一律,单调雷同。譬如,A县农家书屋的各种图书与电脑设备都是由该县文化委统一订购和配送,数量和种类基本相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公平”,不厚此薄彼。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公平,但实际上没有考虑各地群众的不同需求,形成摆设,不实用。比如有的地方农民务工的人数众多,留守人员基本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他们基本不看书;而一些地方出去务工人员少,他们中不乏文化水平较高者,书籍和电脑的利用率会高点。二是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有的地方为了降低成本,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购买的书籍为过时的或者打折书籍,内容陈旧。与群众对融入新型元素的文化需求不相符合,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群众表达文化需求渠道不畅,参与度不高。一是缺乏主人翁意识,群众被动接受安排。目前,公共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买单”。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大部分群众习惯于接受上面的安排。提供什么产品,就接受什么产品。高兴就享用,不高兴不理会就是了。二是群众有文化需求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表达,反馈意见的渠道不畅通。即使个别人有这种文化自觉,把群众的心声反映给相关文化部门,而该部门的回应也非常缓慢,或者干脆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因为表达渠道不畅,一些群众自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比如组织跳广场舞、祭祀祖先等。因为管理不严,极容易出现偏差,带来麻烦。三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相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大部分群众感觉自己是“局外人”,参与不进去;能参与进去的仅是靠此谋生或者吃专业饭的人,而这部分人占比很小。

3、结构失衡,城乡分布呈现二元性。一是基础设施总体不足,城乡安排差异大,“重城轻乡”。图书馆、阅览室、健身器、宣传栏、文化娱乐场等从总体数量来看,人均占比低;而且基本安排在区县政府所在地,乡镇很少。以A县为例,全县只有一个图书馆,坐落在县城,而县城人数大约15万;乡镇近40万群众,却没有一个图书馆。城里宽带上网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乡镇覆盖率较低。各种宣传栏基本也是集中在县城,每个乡镇除了政府所在地有宣传栏,其他村落基本没有安排。上面的很多政策解读主要靠村组干部口头宣传,遇到不负责任的干部或者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干部,政策要么宣传走样,要么根本就不宣传,于是很多误解和矛盾就产生了。二是结构失衡,大众媒体缺乏对农村文化的引导。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上涨,他们迫切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信息。在城里,人们通过电脑网络、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等新兴媒体和工具能很快达到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在乡村却没有那么容易了,这些媒体缺乏对其进行引导,呈现剪刀差。

4、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公共文化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才能搞好,但现实并不如人意。这些文化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权力边界不明晰,哪个部门该办哪些事情,交叉部分该如何处理,没有出台相应的文件。基于责任不明,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些部门就“踢皮球”。他们只考虑自身利益,怕吃亏,怕担责任,争功诿过。心不往一处想,各个部门不能形成合力,服务效率低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比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就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单一个部门不给力就会很麻烦。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实路径

1、加强群众文化需求调研,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度。一是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为了更为准确,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志愿者们进行该项调查工作。以社区和乡镇为单位进行摸底,调查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性别、看书读报喜好等,搞清楚他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根据此调查结果优化配置公共文化产品资源,彻底改变从上到下单向输入为主的旧供给模式。二是建立互动型文化需求反馈模式,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切实转变旧观念,从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来审视群众的文化意愿,从实际出发,积极构建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其一,可以在区县文化委成立一个科室,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社区和乡镇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宣传委员负责上传下达,把群众的文化需求反馈给文化委,又把文化委的一些政策和具体措施传递到基层。尊重群众文化需求的表达权,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胆说出来。其二,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的作用,转变城乡文化结构失衡状态。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建设这股“东风”,加快网络设施等硬件建设,有效降低成本。设置专业人员,教会该片区的居民上网,并及时对网站进行技术维护。有了宽带网络,城乡居民就能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居民信息网站、论坛、QQ群、政府网站等浏览文化信息、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知识。也能及时反馈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切实改变城乡文化结构失衡的现状。三是积极引导他们有序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使之成为真正的主人,而不是看客。比如充分发挥民间乐队的作用,通过这个有效的载体吸引各界文艺人才。

2、科学投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其利用率和流动性。一是科学配置公共文化设施。譬如,可以按照阅读兴趣相近原则,配置图书,加强书籍的流动性。文化需求相近的几个乡镇或社区在图书的购置上可以公用一套,这样同样的钱可以购置更多新的书籍,相应地增加了图书的种类。这些购置的书籍过一段时间在社区或乡镇间互相交换。新到书目在信息栏上加以公布,让群众及时借阅和归还。“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能提高书籍的使用率,让群众有耳目一新之感。时时都有新书阅读,群众的读书“胃口”会被吊起来,他们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进来。二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比如农村书屋,可以一屋多用。农闲时可以用作农民培训的课堂,集中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平时可以用做科普文化站,给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远离迷信;还可以用作干部远程教育讲堂;作为群众集会和娱乐的场所等等。这样既节约了资源,也使之有了更广的用武之地。

3、合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文化相关部门应齐心协力办大事。比如组织文化、科技、教育、共青团、妇联、卫生等相关部门,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净化社会空气。为提升质量,特制定本地《文化相关部门合作考核细则》,划清各文化相关部门权力边界,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每年由宣传部对公共文化服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先进,鞭策落后者。层层签订文化工作责任制,并与个人绩效挂钩,促使他们高度重视。二是建立文化资源大数据库。上传优秀文化产品,让群众通过网络能共享更多文化资源,各取所需,满足不同层面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开设文化大讲堂。比如在地方电视台、地方政府网站、院坝、学校等,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巡回讲演活动。把本地的先进典型、创业故事、反面教材、道德模范等事迹搬上讲堂,让故事主人翁现身,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或者采取社会招募的方式,扩大参与面,让民间群众自告奋勇报名参赛,胜出者成为文化大讲堂的成员。给予一定报酬,让他们参加巡回演讲,传输正能量。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原创,比如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奖励。力争“接地气”,创作出老百姓喜爱的作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以经济效益带来社会效益,实行二者的融合。

4、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特色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多种多样,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该种模式能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量身定制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一是大力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降低社会文化组织准入门槛,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从业水平。充分发挥社科联“联”的作用,对小型社会文化组织进行重组合并,壮大规模。大力实施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工程,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二是科学论证购买服务项目方案。邀请外地第三方文化专业机构对参与投标的文化服务项目进行论证,尽量避免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确保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创新购买方式,建立退出机制。积极尝试项目采购、公开招标、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使之多样化。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服务质量付费,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建立退出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形成竞争,督促他们随时创新。四是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立法工作,强化法律保障。以此规范政府购买行为,减少腐败机会。

参考文献:

[1]赵子楠.宁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朱敏.武汉市江夏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鹤云.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4]嵇丽云.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失衡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5

[5]李鹏.黑龙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6]杨金凤.呼和浩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作者:欧小蓉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