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港航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港航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以航运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为背景,研究新时期港航企业在业务范围、岗位结构、人才需求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港航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智能航运;港航管理;人才培养;供应链

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陆续出现了以智能船舶、全自动无人码头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务和机构的新形态,交通领域已经开启了全面智能化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港航类企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一些基础操作类的岗位正在被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所替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操作类岗位人员的主力军,必须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

1智能航运促进企业业务转型升级

1.1“电商+直播”新型销售模式

航运电商已不再是新鲜概念,随着近年来电子证书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为航运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各大船公司都能够提供网上订舱及跟踪等服务,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第三方航运服务交易平台运营商,能够集合相关船运公司的运输服务,供货主选择并进行订舱等交易活动。2020年,直播带货成为网络销售的新增长点,一些航运企业敏锐地抓住这一新商机,尝试进行直播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5月举办的“首届航运直播带货节”第一期活动中,累计吸引了118000人次观看,活动时间内累计成交超过2万标准箱,成交金额超过1亿元。在第一期试播成功后,分别在7月和11月举办两次直播带货活动,成绩也相当令人满意。航运直播三次试水,三次成功,让航运企业经营者看到了新的机会。“直播带货”符合当代消费潮流,相信这一形式将会成为航运企业未来经营和销售的常规模式。

1.2运输供应商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变

传统航运企业主营业务围绕运输活动,比如,安排航线配港、船队调度、箱务管理和运输单据处理等,其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通常为海上运输服务的供应商。当前,国际航运市场仍然没有走出低迷,全球班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稳定货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的船东都在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比如,马士基航运、中远海运集运等,都提出能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流程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其所提供的服务,除了海上运输部分,还可以延伸到内陆拖车、报关、仓库管理,甚至分销业务,等等。如今的航运企业的角色定位已经从运输供应商转变成为供应链服务商。角色和业务的转变必然带来企业岗位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供应链人才、跨专业和跨文化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更加凸显。

2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要求的新变化

2.1基础人力岗位萎缩

基础人力岗位,是指科技门槛低,主要依靠体力完成的基础性岗位。智能航运大潮下,许多人工业务和操作都可以由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实现,那么必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人力岗位被削减,甚至被取消。以港口企业为例,一直以来,港口企业是所有航运类企业中员工基数最大的一个,而其中占比最多的就是码头现场作业人员,比如,岸桥和场内设施设备的司机、理货员、装卸工,等等。但在全自动集装箱码头,所有设备均按照设定好的指令自动识别和自主执行,无须人工操纵,上述岗位几乎全部被取消,对于技术难度较高的岸桥作业,只设置了一个控制岗位。传统集装箱码头每台岸桥配备三个司机(倒班原因),而全自动码头一个人可以监控多台岸桥作业状态,配员数量也是大幅缩减。再来看看航运企业。航运交易实现平台化后,货主在平台上就可以进行自主订舱、自助制单换单、网上结算、跟踪货物等业务,不再需要通过箱管、客服、销售和制单人员。因此,这部分航运服务岗位也将会被削减。同理,传统货运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必将被压缩。另外,随着智能船舶技术的不断推进让无人驾驶变为现实。航线设计自动化,机舱运行无人化,航行操控远程化,船舶无须再配备任何船员。从这一点来看,未来航运市场对海员的需求势必也会缩减。

2.2信息化岗位增加

与基础人工岗位消退相对应,融合高新技术的信息化岗位必然增加。一方面,虽然高新技术和智能设备取代了人工,但是这些智能设备的研发、控制、保养和维修等,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因此,未来港航企业内部必然增设智能控制岗位,以支撑智能航运的发展,只不过,此类岗位配员数量不会太多。另一方面,航运电商平台也需要专人运维和监控,以便在平台数据或交易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查找原因,调试并解决异常,保障交易流程顺利执行。因此,航运业将产生一定数量的信息系统运维和客服岗位需求。

3港航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

智能航运颠覆了传统航运业务组织和生产模式,在便捷、高效、环保的优势背后,是对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技能、心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面对航运智能化的全面加速推进,高职院校港航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航运领域人才的需求。

3.1培养目标改革

(1)操作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就将企业一线基础操作岗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就业目标,这也是其与本科院校的重要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重心放在了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然而,人力从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智慧航运时代,基础操作岗位萎缩、消失,只会动手的操作型人才是没有市场的。港航类企业更需要的是熟悉航运业务经济原理,善于学习,能够快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航专业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观念,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操作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2)专才向通才转变。航运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纽带,航运人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沟通,需要运送、储运不同形态、不同特性的货物。所以,合格的航运人才除了要懂得航运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更丰富的人文地理和理化常识。如今,在智能航运背景下,航运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丰富。对于AGV等高端智能设备,学生可以不懂设计和制造工艺,但必须了解基本技术应用原理,才能做到对其更好地操控和利用;对于网络交易平台,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数据处理和传输原理,才能避免逻辑错误,顺利完成业务流程,等等。注意到港航企业正在向供应链服务转型,结合当前数字化工厂的最新研究热点,航运人未来还需要对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有基本的了解。所以说,港航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具有丰富相关产业常识储备的通才。(3)专业素养向职业素养转变。技术的革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还在不断加速中。即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当时行业企业实际的业务组织标准流程和单据,但等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当初那一套流程或单据或许已经发生了变革。比如,曾经的场站收据,著名的“十联单”,如今已经被取消了;很多院校至今仍然在教学生如何填写提单,而实际上很多船运网站或订舱平台都支持自动生成提单,货主只需要审核即可。所有院校和教师都在努力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改革和时代步伐,但是毕竟培育和就业是有时间差的,也许行业变革就发生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到毕业时就“过时”了。即便毕业当时所学还能完全适用,但随着行业发展,还是会出现新的业务、新的模式,还是需要继续学习的。所以,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角度,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继续学习能力,对工作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要比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养更加重要。过去大部分院校都在强调“专业”,现在也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了。

3.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并精选教学内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1)重视经营管理类课程。正如前面所述,航运业态是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和单据处理方式也应当随之更新。但是无论是纸质单据还是电子证书,无论是人工手动操作还是智能自动处理,这些都是航运业务执行层面的表现形式,其背后遵循的经济和管理原理是永恒的。智能航运正是源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能的极致追求。只要深谙航运经济运行原理、业务组织规律,就能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所以,高职院校港航管理专业应该重视经营管理类课程,使学生了解航运行业,熟悉航运市场的供需和运价机制,掌握海上保险和航运法律法规,等等。(2)丰富学科范围。智能航运是多学科技术成果跨界融合的成果,未来航运的发展改革也同样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港航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海上货物运输领域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该有更广泛的相关行业或领域的通识类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学科融合的需要。适宜开设的课程有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国际贸易与金融,等等。(3)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智能航运主要依靠的是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互联网等诸多高新信息技术,因此,掌握这些高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港航企业运营状态数据分析,航运服务状态控制,为港航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尝试跨专业课程。所谓跨专业课程就是一门课程中涉及多个相关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分别由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来讲授相应部分的内容,从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此类课程非常符合当下多元融合的港航发展现状。此类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将上下游行业知识串联在一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内容,并且由专业的人来讲专业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老师还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野。跨专业课程在一些院校,如清华大学等,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实施经验了。高职院校同样具有专业群的教学基础和实施条件,也可以尝试在港航专业开设跨专业课程。

3.3教学方法和手段

(1)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航运业的日新月异,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提升,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地调动。如今,网络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打破了知识获取的地域或时间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通过布置课前任务等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配角,只需要做好引导、点评和释疑的辅助工作即可。(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航运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地域和文化,而这部分知识是广泛而零散的,特别符合颗粒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特点。所以,对于此类专业拓展性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的拓展性教学内容,适宜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对于港航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或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仍然需要保证足够的线下教学。线下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教师能够同时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从而控制教学进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线上教学的优势是没有限制,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线下教学的优势则在于教师能够精准施教,掌控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以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智能航运已经成为国家交通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未来港航领域的人才需求必将产生转折性的变革。高职院校港航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我国航运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必须跟随智能航运的发展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优秀的航运人才,助力航运发展。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建成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创新中心[EB/OL].

[2]徐凯,郭胜童,彭宜蔷.港航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远洋海运,2018(11).

[3]盛进路,李小凤,王昊彦,等.新形势下港航管理人才培养素养要求与培养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19(04).

[4]网易.明日大暑,“首届航运直播带货节”第二期震撼登场,火爆这个夏天![EB/OL].

作者:任斐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