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管理专业论文全文(5篇)

管理专业论文

第1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旅游与酒店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伴随着市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为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需要大力培育我国与市场相符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我们要寻找出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症结所在,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创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旅游与酒店管理;教育;培养;人才

学校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统一,要从人才链的衔接方面,做好市场需求之下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和社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获取学校与社会的互利和双赢,从而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适应于社会所需,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与考核评价等不同方面,进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与实训基地教学相整合,培育与企业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一、市场需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概述

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与时代相一致的选择。教育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要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关注市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岗位素质标准,只有采取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竞争“软实力”。面对市场的挑战,教育要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的空间上进行发展,要在教育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职业化标准,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育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它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整合方式,对专业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是未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趋势和方向。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施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利用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和社会的实践资源,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从而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导向构思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思,主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设计、培养路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组合:

1.培养目标构思。根据对市场上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目前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指知识水平较低而社会经验较丰富的人员,另一类指拥有一定知识学历而社会经验缺乏的人员。为了走出误区,摆脱困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关注市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化,并以其为指导,进行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培育。

2.注重职业能力优化的专业建设。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具有职业定位和较强的针对性,要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职业定位观念,要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为基准,进行专业的优化和调整,要注重采用整合、交叉与渗透的方式,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并与专业的职业前景相联系,不断创新这一传统专业。

3.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在立足市场导向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转变原有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分离传授的现象,要以社会实践为着眼点,以专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为切入口,进行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例如: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不但要开设普通英语课程,还可以开设与专业密切相联的“酒店情景英语”课程和“英语口语与听力”课程等,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综合能力,而且可以学习到与专业相符的专业口语与听力英语。

4.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体,与课程特点和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教学。在未来职业趋势的指引下,强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5.构建职业能力的专业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之下,要严格考核,构建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标准,然后再实施多元化的专业评价方式,实施课程形成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构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评价体系。

三、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和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不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本文重点探索工学结合下的“五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方式,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符合市场的职业需求。

1.工学结合的校内模拟一体化建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校内模拟一体化教室建设,可以通过仿真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创设,这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前提和重要场所。在这个仿真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锻炼。这些仿真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方向进行建设:(1)形体礼仪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职业环境中,学生在教学训练下,培养得体的仪容面貌、优雅的举止仪态、恰当的社交礼貌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角色意识,从而在仿真训练中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可以承担起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诸如:对内讲座宣传、对外培训宣传、对外礼宾服务等。(2)餐厅服务一体教室。这可以为餐饮服务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并分为中餐零点接待服务和西餐零点接待服务两大内容。在中餐宴会接待服务中,要训练学生托盘、折花、摆台、斟酒、分菜、插花、席间服务等技能;在西餐零点接待服务中,要掌握西餐的礼仪习惯,进行西餐零点、摆台、斟酒、折花等服务技能。(3)前厅客房服务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教学区内可以摆放前台、大堂经理台、大堂吧台、圆桌椅、沙发等物,对于前台接待服务区的训练要注重前台接待服务礼仪和规范性操作;对于大堂吧台服务区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酒水服务技能和意识;对于客房整理服务区的训练,要掌握配备中、西式铺床全套用具技能,可以模拟四星级酒店标准间配置,进行模拟的客房实景观察、清洁、查房接待等服务;对于贴身管家服务区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茶艺、插花、熨烫、箱包整理等操作技能。(4)导游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模拟训练室内,要让学生进行模拟致欢迎词、欢送词、沿途导游、讲解等服务,同时还可以配备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熟悉导游中的多媒体操作,熟悉运用相关设备进行导游服务;要创设导游情境的模拟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游的氛围,在深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导游的带团能力。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旅游电子商务软件知识,要熟悉运用旅游电子商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下的服务。

2.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训的具体实施。第一阶段: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认知与体验启蒙教育。在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基础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组织参观和亲自体验的方式,使专业学生明晰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形态,从而把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开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门,领悟“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语境与氛围,从而获得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感性认知。第二阶段:熟悉旅游与酒店管理基本技能与管理知识。在为期八个月的生产实训中,学生要熟悉和了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到模拟酒店或模拟旅游的实训方式,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岗位加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以增强对专业的认知水平。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还要使学生具体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在集中的实习过程中进行异地授课、讲座的方式,将理论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相整合,在校企共管的方式下,进行实践的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经营、文化把握。第四阶段: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在这个阶段面临就业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意愿和就职方向,选择合适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并获取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第五阶段:旅游与酒店管理实习就业。在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就业阶段,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体验和实际岗位情况,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拟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毕业设计。

3.强化工学结合的保障建设。首先,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要推进教师“学院素质”和“企业素质”的生成,打造具有企业和教学管理能力的优秀师资团队。其次,要选择适宜的合作酒店,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效果。再次,要注意用合同的方式稳固三方的利益,要以契约的形式,保障学校、学生、酒店三方的利益,从而取得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用价值,要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采用校内仿真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操作技能和道德修养,从而推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李佳航.普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4]刘旭华.《案例》:A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供求意向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5]李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作者:沈丽霞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二篇: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日益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各职业院校围绕实践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教学问题频出。本文试图从实践教学管理入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色,提出立体化的管理措施,以期推动这一问题的改革。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管理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各个高职院校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纷纷提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本校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众多高职院校选择的目标。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集理论、实践、交流和语言为一体,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类型、特点和目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各具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工学交替型。在学期中,联合区域内的高星级酒店,将学生放置在酒店一线岗位,以前厅、餐厅和客房服务三个部门为支点,围绕这三个部门施展实践教学安排。一般实习实训的时间为4-5个月。特点是实习时间长,能够真正了解和认识酒店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流程,但是不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顶岗实习型。以毕业实习为主,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后,到相关企业的职能部门中进行预就业实习,特点是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效果,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为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做准备。校内实践型。在各个单科课程中,围绕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基地,开展的课内实践操作练习,如餐厅摆盘、餐巾折花、客房服务训练、礼仪训练等。一般为几个课时,特点是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课程的效果进行综合检验。订单培养型。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按照相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委托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和工作订单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有了保障,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单一、专业性较强,容易束缚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脱节,人才培养方式差异性较大

企业要求的人才是能够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熟练工,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偏重理论性,与行业企业一线员工的要求差距甚远。校企合作中校企脱节现象严重,企业需要二次投入经费培养学生。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仍然延续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师对于行业中的新理念、新知识也知之甚少。

(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虽然是推动实践教学的主体,但是学校对于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并没有倾向性政策,甚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课时补贴都不能保证,这严重压抑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热情。另外,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并没有相关法律约束和保障校企合作中各方利益,一旦发生问题,实习指导教师要负连带责任,这也导致了教师积极性的下降。

(三)缺乏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互动性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应体现考核的职业性、开放性、透明性和可操作性。〔1〕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管理系统,互不干涉,互不协调,导致了实践教学环节从两头管到没人管的局面。企业看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员工荒的困境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两个看似并不矛盾的目标,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发生了冲突。学生从企业实习归来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走向了两个极端,这恰恰说明了教学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成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数量

成立一个专门的实习实训管理部门,如实训中心或校企合作管委会等,隶属于各二级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其负责对学院的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审核,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协调和质量控制;在实习实训结束后进行绩效评估,并提出问题给相关专业和课程进行参考;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进行考核,评判该校企合作单位是否适合职业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念,严格把控合作单位的质量和数量。

(二)创新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2〕

改变过去将学生送到企业就无人管理的状态,建立校企协同的教学运行管理体制。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大多会被分派到各个工作部门中,较为分散,工作时间流动性较大,不利于集中管理。因此要求学校根据学生实习实训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根据酒店的职能部门分类管理等方式。校企双方本着以创新为目标,以学习为目的的原则,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协同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积极有效运行〔3〕。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改革模式,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引路人,同时还应成为一线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真正做到下到企业能管理,走上讲台能授课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对于双师型的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指导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活动,积极联系和帮助实习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融入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当中。

(四)建立校企互通的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酒店的部门考核和学校的督导体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进行考核。督导部门可以与酒店负责考核的主管部门联合,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经历从入门者、新手发展为内行、熟练的技术人员到专业的职业经理人的几个阶段。

参考文献

〔1〕何向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特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7):46

〔2〕尹宁伟.中国一流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88

〔3〕魏文胜.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刘畅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课程思考

【摘要】近年来,海南省旅游业飞速发展,酒店数量不断增长,对酒店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使得本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三亚学院为例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关键词】海南省;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1海南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比较分析

目前,海南省内的17所高校中有14所设立了酒店管理专业。6所本科院校中除专业性较强的海南医学院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5所院校均设立四年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海南省5所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1.1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体现在培养的基础目标是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的高级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酒店管理毕业生定位为能在国际酒店集团等单位从事酒店管理相关工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主要课程相似性较大,包括:(1)管理类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2)酒店类基础课———《酒店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等;(3)酒店类专业课———《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4)酒店类特色课———《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学》、《酒店地产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再次,在专业实习上各大院校都是安排在大三学年上学期。

1.2各院校培养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海南的几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培养特色主要表现为: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更注重学生宏观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海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酒店战略管理》、《酒店开发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海口经济学院比较注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例如:《酒店投资与收益》、《酒店设备管理》等;琼州学院开设了一些与海南本土相结合的课程,例如:《海南旅游概览》、《海南黎族文化概览》等;三亚学院更突出学生酒店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了《酒水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韩语》、《中西烹饪基础》等课程。

2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诸多相关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本文研究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2]。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构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满足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要求

酒店管理高等教育首先是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要反映该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公共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2.2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体现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酒店行业密切联系。例如: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双证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实操课程、语言沟通课程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例如:海南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理论功底、熟悉酒店业务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及服务管理和操作的技术、对未来酒店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思考型、国际化、高层次、强实践’特色的酒店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满足这一目标,在培养模式上会采用“中外合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会包括经济管理类、酒店实操类,跨文化交际类等课程。

3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分析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原属于旅业管理学院,2014年5月开始归属于2014年1月成立的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600多人,专任教师48人,兼职教师10人。

3.1现状分析

3.1.1“校企合作”与“中外合作”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较高的酒店职业素养和熟练的实操能力,立足本土,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胜任国内外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岗位,以及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专业设立以来,分别成立过“2006级喜来登人才班”、“2007级和2008级希尔顿人才班”、“2012级喜达屋人才班”、“2012级万豪人才班”、“2013级万豪人才班”等,与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集团、君澜集团等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还采用“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与英国布莱顿大学、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开展学位项目。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实习”项目到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酒店学院、香港大学等学习和实习。

3.1.2“2+2”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体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4大模块,即“2+2(基础课(1-2年级开设)+专业课(3-4年级开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另外还包括人文通识课(公选)和课外集中实践。学生4年酒店管理专业学学时为2696,总学分为168.5。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928,学分数是5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34.42%;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60%;酒店管理专业课所占的学时数是440,学分数是24.5,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6.32%;专业选修课所占的学时数是128,学分数是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4.75%。除此之外,人文通识课所占的学时是144,学分数是9,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5.34%,;课外集中实践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58%。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教学模式开展与计划有所偏差

培养模式会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效果,而评判一种培养模式的好坏除了考虑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先进、满足市场需求,还应关注培养模式的培养进展情况。三亚学院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培养模式比较先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需求,可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双师型教师不足、同酒店合作出现问题等等原因使得现实中的“人才班”与设想中的“人才班”大相径庭,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3.2.2教学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下的一个专业。由于隶属于管理学学科,因此很多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和旅游管理类基础课程占去了一定的学分,留给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有限。如上分析,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达到了54.02%,而酒店管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只占总学时的21.07%。

3.2.3课程教学还有改进空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选择酒店专业前缺少与酒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酒店的认识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好的认知;酒店核心课程的课时受时间限制,在实操和管理两方面无法兼顾;受课时数的限制和学生人数庞大的影响,学生的课内实操练习不够;部分教师的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实验室设备设施与开展实训教学有较大差距[3]。

4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是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缩影,另外4所开设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

4.1凸显海南特色与优势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理论研究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只占少数,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为主[4]。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海南的高星级酒店就业。为适应市场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利用海南五星级酒店众多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借助酒店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结合海南特色,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海南民族介绍类、海洋知识类、特色商品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4.2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先进经验

海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应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先进经验,改善目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SHATEC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也可学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经验。

4.3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一个好的、成功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加以完善的。所以海南各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规律,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课程设计上、教学方法上等等,并能根据酒店业发展与时俱进,顺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4.4注重“软硬件”综合条件

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其发展都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例如:在“软件”上,不要盲目引进高学历的师资力量,而要注重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的同时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硬件”上,注意教学资源的配备,加大酒店实训室建设等等。通过提升“软硬件”综合条件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开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2,4(1):120-126.

[2]张茹慧.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鲍富元,行业国际化驱动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革新:以三亚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28(9):34-37.

[4]孟秋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9,28:168-170.

作者:闫静 骆娟 单位:三亚学院

第四篇: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与外资酒店集团的战略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酒店合作方培训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比较薄弱,文章在讨论酒店培训师在高校授课教学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培训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酒店培训师;教学质量

高校与酒店合作是指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院系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的各种活动。研讨酒店培训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对于整个高校与酒店合作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提升酒店培训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含义

课堂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单一固定的质量标准,它是由多个综合因素组合在一起的一个质量体系。本文对课堂教学质量定义是指对酒店培训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和授课效果优劣的综合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容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评价体系主要包含教师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态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相关影响因子。

(二)提升酒店培训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是引导酒店培训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酒店培训师以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手段为依托,注重语言表达与课堂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二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素质。通过提升酒店培训师的教学质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时候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职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酒店培训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人员教学经验不足

大部分酒店培训师授课的主线不清晰,重点不太突出,甚至讲故事,讲哪算哪。教学整体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偏理论。酒店培训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PPT演示,讲授多,交流少,较少涉及案例,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枯燥,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述内容过于理论化,剖析的不足,不彻底,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讲述,没有留下很深印象。

(二)部分酒店培训师课堂掌控能力较差

首先,酒店培训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弱,授课方式也过于死板,缺乏激情,不善于鼓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部分酒店培训师时间掌控能力较差。一些酒店培训师在有效时间内未能抓住同学的注意力,时间把握能力较差。例如,对于休息时间安排有的酒店培训师并不合理,对时间分配不注意,下课完全看心情,未做到劳逸结合。同时学校对于授课时间的安排过于集中且时间较长,学生易疲劳;再次,部分酒店培训师的酒店从业资历不足,经验不丰富,很少结合自身经验给大家启发;最后,个别酒店培训师不注意自身的言语,为了与同学拉近关系,对于酒店内外部的负面消息,就毫无保留的脱口而出,缺少职业道德操守,个别消极方面的案例让学生无法接受。

(三)授课内容过于单一化,重复化

部分的酒店培训师对于课程内容选择及授课过程像是在完成任务,同时在上课之前酒店培训师之间也未有沟通。彼此的授课内容无太大不同,多有重复。例如:酒店文化、价值观、酒店的历史、集团的创建历程、愿景、组织运作的结构、客户体验评分系统等被多次重复提及。而且由于考核机制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记下授课人员所在酒店集团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在授课之前缺少对学生的需求调查,对于学生需求的内容,像酒店各部门的工作案例,怎样适应岗位等却很少讲。

三、酒店培训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酒店培训师教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在酒店人员授课过程中,虽然这部分人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高校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因此他们中一部分人不能正确把握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规律,难于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部分酒店培训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不足

首先,部分酒店培训师缺乏责任心,授课完全出于酒店安排自己的工作任务,在承担教学任务时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不充分,不太了解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与需求,应付工作任务的心态和短期行为较明显;其次,缺乏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比较差;最后,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比较多的酒店培训师只关心课程任务的完成,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做人做事,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比较忽视。

(三)合作高校对酒店提供的培训师缺乏规范性管理

面对酒店合作方所派来的酒店培训教师,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导其稳定、合理地发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改革正在迅速发展,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普通高校并未制定对于合作酒店所委派的培训教师专门的聘任、选拔标准和细则,没有形成对于酒店培训师的教学方法培训,授课业绩的考核、评估、监督等管理机制。因此,加强对酒店合作企业培训师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高校校企合作内容中的重要一环。

四、酒店师资教学质量提升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酒店培训师的科学化教学管理

1.严格把关培训师的甄选

培训师资和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促进作用。高校要与酒店合作方对于酒店培训师的选拔要充分沟通,要设定选拔培训师的基本标准,例如,培训师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能够熟练掌握酒店的经营理念;还必须懂得领导群体,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具备分析听众、对目标人群研究的能力,有的放矢按学习需求设计课程等基本条件。从而以“择优”的原则,甄选出酒店合作方中的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学队伍中,为整个高校与酒店合作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强化酒店培训师的教学能力

由于大多数酒店培训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在讲授中只是感性经验的传授,并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授课过程中也缺乏规范性,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高校教育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明确的授课方案,对酒店培训师在高校学生的教育培训方法、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进行培训。同时,合作的院校要不定期的举办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培训班,使酒店培训师接受特定能力的强化训练,从而提高授课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3.建立专职教师和酒店培训师的互动平台

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互动平台,鼓励两者间的相互沟通与尊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将学校的学术文化与酒店文化有机的结合,加强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以此推动双方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筛选符合教育目的的课程内容

1.提高“默会知识”在课程中的比重

由于课程的时间有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也只能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达到我们教育目的的内容。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了人类的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默会知识。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物化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工作过程中随机的交流和切磋来获得。同样酒店服务方式,由不同的人来操作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因为默会知识上的差异所致。

2.设置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

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就是以工作过程的岗位职责为依据制定课程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高校应该组织教师与酒店培训师一起根据酒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需求确定授课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的发展顺序,将专业学习知识分解为若干学习单元,并进行排列组合。各学习单元应该层层递进,同时要注意课程系统的连贯性与重复性。各学习单元应以酒店主要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其教学与训练,并形成分阶段式的课程考核机制,从而建立符合“就业需要论”与“发展需要论”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

3.选择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内容

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自身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例如,酒店的培训师应该更多的从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对客服务、如何处理突发问题等方面与学生分享酒店工作,从而找到学生自己欠缺的地方。通过对职业发展的介绍,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在酒店工作中的发展有了大致的方向。通过他们对客服务的实际案例,可以真实的了解酒店,知道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心态。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应性,片面地去传授一些认为重要的东西,往往收不到期望的效果。防止出现“教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

(三)建设课堂新型的评价机制

新型的课堂评价应该坚持发展而评价的主导思想,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以评价其发展。

1.新型的酒店培训师教学评价

新型的酒店培训师教学评价是对酒店培训师整体的职业教学思想、教学资源使用、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道德水平以及他的现实教学效果和潜在的教学价值做出判断。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酒店培训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新型的受课学生教学评价

新型的受课学生评价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新的学生评价要对传统学生评价的缺陷进行改进,通过问卷调查、职业能力考核以及实习效果跟踪等方式进行展开。

参考文献

[1]鲁瑾.浅析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62-64.

[2]欧汉生.高职院校公共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24-27.

[3]毛金凤,王家宝.基于胜任能力提升的校企互动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农机,2015(4):118-119.

作者:王明锐 毛金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第五篇:酒店管理翻转课堂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国内教育行业的热点问题,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酒店管理专科专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学校方面需要解决的是多媒体技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需要对备课时间、内容、技术方面进行多方面论证,学生方面需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整体学习能力的管理,必须将课下教师备课、学生自学与课堂之上学生提问、教师解惑相结合。

关键词:翻转课堂酒店管理专科专业自我管理

1翻转课堂概述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简介

1.1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以及教学模式最早从国外发展起来,近年才逐渐引进国内。早在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MaureenLage,GlennPlatt和MichaelTreglia在讲授“经济学入门”时便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的名词。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开始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才逐渐为其他人所知,而WoodlandParkHighSchool也被认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地。2011年,SalmanKhan对“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指出其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并通过其创办的可汗学院掀起网络教学的旋风,翻转课堂逐渐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对于此种教学方法及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应用方面的研究也不太多,笔者在查找文献的时候发现近五年来有关翻转课堂在我国应用方面研究的文章不足30篇,而在高等教育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章更少。在刚引入我国之时,最早开始试行的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而专家们最初对翻转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也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方面。比如韩丽珍、尹达等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应用的瓶颈以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我国目前中小学年级应试教育制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近几年部分专家也逐渐开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学生自主能力更强的高等教育领域,王玥、卜彩丽、马颖莹等在他们的文章中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研究,张春梅更是以《西方经济学课程》课程为例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对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未成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均较少,对于高校酒店管理专科专业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少。本文将结合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在条件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以往教学方法相比较,主要差别在于课前、课中教师及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前将课程主要知识备课,在课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回答学生部分问题,课程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及安排学生复习和简要预习新章节。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前需要将课程中主要知识先制成视频,通过互联网等其他方式传给学生,需要学生在课前将课程主要内容融会贯通,并提前将作业布置给学生,用以检验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在课程中,学生主要针对自我学习中存在的疑问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向老师寻求解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理念,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不难得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实施所需要的内在条件:

2.1课前环节

2.1.1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在课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提炼,并将其制成易于、可被学生传播、学习的视频资料,并在视频中留部分问题与作业以供学生自我检验。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以及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多的备课时间及内容。

2.1.2学生的任务及要求

学生在此环节中任务量较大,需要提前对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并对教学视频中的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对教师提前布置的作业与问题进行自我检验,并对课程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在此环节中,学生同样需要具有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等能够用于观看视频的终端设备,并需要比传统教学更长的预习时间来学习。

2.1.3学校硬件及网络的支撑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提前从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取教师微课视频,因此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便捷的网络,以及为部分同学提供公共的多媒体终端设备,以供学生使用。

2.2课堂环节

2.2.1教师环节

在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解惑者,重点是为解答学生的疑问,或根据需要提问学生查看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具有对课程全方位的了解甚至是相关课外知识的更多、更深入积累,并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引导者。

2.2.2学生环节

在课堂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教师讲授变为主动提问,以获得自我学习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讲解或学生自我更感兴趣的知识,因此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3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3.1课程气氛非常活跃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性格大都外向、活泼、好发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比其他专业要好,师生交流机会较多,课堂氛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案例讨论时发言十分踊跃。

3.2学生对于实践实验或案例方面的兴趣较高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或实验课程方面的学习机会较多,对学生实践实验学习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而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兴趣也较浓厚。

3.3学生的电脑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较高

目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拥有的电脑及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率非常高,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而电脑方面的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也非常高。

3.4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虽然是高校学生,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该专业学生虽然课堂活跃,但在上课之前对于课程的预习很少,甚至很多学生不去预习课程知识,仅到上课时才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与讨论。

3.5学生本身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进班上课需要教师及学校甚至家长方面的压力及配合,部分学生的出勤率很低,很难保证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科专业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在高校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近年才开始对教师进行此方面的培训及改革。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在条件及要求,根据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学生特点,提出以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科专业方面的几点可行性分析。

4.1教师方面

4.1.1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教师来说,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技术方面来说难度不大。作为高校教授酒店类课程的教师,本身在授课期间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制作微课视频方面的难度不太大,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不断加强对教师进行视频制作、翻转课堂模式方面的专项培训。

4.1.2时间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改变比较大的是增加了课前备课环节的工作量,备课时间几乎是成倍的增长。教师除了正常备课之外,还相当于将授课内容在正式上课之前就讲授一次,虽然微课视频时间只有仅仅十几分钟,但是加上制作、更改、的时间,使得教师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高校教师在学校期间除了有代课的任务和压力外,同样也有科研上的压力,高校里教师所讲授课程往往数门,有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属于双肩挑老师,因此从时间上来说会对大多数教师造成非常大的压力。笔者在院系中也曾询问过其他老师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很多老师对于课下备课时间的增长抱有意见,甚至有的老师提出多出来的备课时间需要另计算工作酬金等问题,因此从时间上来考虑的话,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需要想方设法减轻老师们的压力,或通过提高教师工作酬金等方法来辅助实施。

4.1.3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从授课知识内容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中虽然教师将授课主要内容压缩集中到十几分钟的微视频中,课堂上大都需要为学生解惑答疑,但实际上教师们在备课时尤其是在准备回答学生提问时需要准备更多的内容。从以前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感兴趣的很多是课堂教学理论之外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老师们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不会集中,因此也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准备。

4.2学生方面

4.2.1从自我管理角度出发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势必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自我学习,提前对老师们的微课视频进行反复学习,通过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进行效果自我评价,并且准备好在课堂上的发言与提问。但学生进行视频学习的地点大都是在寝室或其他非教室等学生自由学习生活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非常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而根据笔者授课经验及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不太令人满意。另外,现在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科专业的学生实施的教学培养方案是三年制教学,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实习,学生在校四个学期期间,平均每学期的课程均在六七门左右,而每门课至少是54学时,甚至有的达到70个学时,如果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空间对六七门课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就成为摆在众多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需要解决的是为学生创造能够集体进行视频学习的空间以及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的考核力度,或建议老师将学生课下学习与期终成绩相互联系。

4.2.2从整体班级管理角度来分析

酒店管理专科专业的学生虽然性格活泼,课堂发言踊跃积极,但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在遵守纪律、制度方面的表现经常不令人满意,如出现学生大面积旷课、无故不出勤、迟到等现象,另外课堂之上不注意听讲、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实施翻转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来说会增加发言机会,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但同时需要的是学生课下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完美结合。需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深入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加强纪律、制度方面的制约,以促进学生能够保持课下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

5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毕竟刚刚开始实施,在高校里完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老师并不多。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学校方面需要解决的是多媒体技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需要对备课时间、内容、技术方面进行多方面论证,学生方面需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整体学习能力的管理,只有将课下教师备课、学生自学与课堂之上学生提问、教师解惑完美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翻转课堂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学术研究,2013,(12):23-24.

[2]卜彩丽,马颖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12(7):9-11.

[3]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41-44.

[4]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68-71.

[5]袁琼.论苏北地区饭店专业课程现状及其对策——以宿迁职业学校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11.

[6]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2):64-67.

[7]王玥.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的总结与评价[J].郑州师范教育,2014,3(3):15-19.

作者:温健斌 单位:河南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六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当前酒店行业存在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但是存在着师资缺乏、手段和方法落后、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文章对我国目前酒店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经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而酒店行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我国的酒店行业规模也在扩大。截至2010年底,五星级饭店达13991家,是1980年的70倍。酒店规模的扩大发展了酒店的经济,但是行业的服务水平并没有提高,很多酒店服务水平差、效率低,主要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社会和酒店行业的密切关注。

一、产业融合概述

产业融合就是指因技术进步、管制放松、创新发展等导致不同产业的边缘逐渐模糊化,出现不同产业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等现象,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向。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它使得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使得学界开始重视产业融合问题。从产业融合的内涵来说,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培养,衍生出更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在酒店行业,产业融合现象最为明显的就是酒店业与会展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例如,酒店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形成了新型会议酒店;酒店业与房地产业融合形成了度假酒店、产权酒店、酒店式公寓等;酒店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带来了酒店业的信息化管理。在酒店业的产业融合背景下,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明显提高,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专业课程的设计

当前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课程与市场结合不紧密,课程脱离实际,学生只学到部分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少。为了更好地培养酒店专业人才,必须要加强课程设计的质量,将基础教学和模块构筑专业课程结合。这些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等结合,还应该把教学内容和酒店服务流程、酒店岗位工作流程结合。另外,教学内容应该随企业工作内容不断更新而变化。简单来说,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原则,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专业课程不断推陈出新。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基于酒店业产业融合的关联性产业。例如,考虑到酒店业与会展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开设《酒店管家》、《会展服务》、《酒店信息技术管理》、《酒店企业文化》、《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同时辅助相关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酒店业发展动态,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2.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生学习,灌输式变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推行双语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酒店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收集相关案例分析,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启发思维、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推广新科技、新的思想和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多媒体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这样可以加速人才的培养,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运用投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现代化声像手段教学既经济、简便,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感,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创造丰富、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3.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是学习两三年的理论知识,期间一两次见习,最后一年实践实习,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高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是工作过程与行动结合,形成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与工作的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可以对于英语好的学生实施实境双语教学,以应对一些为外宾服务的高档酒店。

4.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传统的校企结合是双方都有时间的时候安排学生实习。这种模式对于酒店来说,可以节省招聘成本、费用等,管理简单;对学校来说,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和相关培训。但是,学生不能把课程与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也要进入新的层次,加深学生对酒店运营管理、酒店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认识,并通过带队老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决策、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等,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能够代表酒店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尽可能地让带队老师深入到酒店对学生进行管理,并让学生在不同部门轮岗,感受酒店业产业融合带来的变化,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必须要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对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李志强,李玲.浅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陈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科技视界,2013(9).

作者:王会娟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酒店管理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进行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设计,以调动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取的主要策略有:一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二是合理安排酒店财务管理实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引导学生结成“合伙式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四是通过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许多应用型本科专业,如工商管理、金融、贸易等专业都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涉及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等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随着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那些教学安排与专业定位缺乏密切联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等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埃根和考查克(Eggen&Kauchak,2009)认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过程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的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1]。因此,对于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来说,如何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能够在高星级酒店等服务型企业从事酒店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以及能在相关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2]。因此,培养院校应强调培养学生酒店餐饮、前厅、客房以及实训实习等重要岗位的实务技能,这对于兼具系统性与跨学科性特点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经笔者调研,国内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院校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导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讲述现代资本市场背景下现代公司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等问题,没有关注结合酒店业务学生应该掌握的财务管理技能。况且,酒店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操作性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方式,不太适合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训练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教师没有酒店管理经验,使得教师所讲授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往往未与酒店管理专业要求重点掌握的房务管理、餐饮管理等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学生误以为财务管理课程既难学又与毕业后从事的酒店业务关系不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结果就只能为通过考试而疲于应付。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财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人员,而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负责酒店运营的专业管理人员,在专业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区别。在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专注于研究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缺乏对酒店财务管理实际业务的深入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到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又没有考虑到该专业学生实践性较强而财务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而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师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师既受课时量限制,又受制于学生缺乏财务管理课程要求的必要基础知识训练,使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很难安排,在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课程基础知识方面又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财务管理实务讲授只能草草收场,更谈不上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酒店财务管理实务训练,培养适应酒店业务实践需要的管理人员。这对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就会产生严重缺乏财务实践能力培养训练的后果。

(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由于酒店管理实验、实训及实习等实践类课程较多,会养成动手能力强,喜欢操作,不愿钻研理论的习惯,这会使学生在财务课程的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加重甚至放弃的情况。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本身难度较大,使得该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引入与酒店财务管理联系紧密的案例较少,课堂以讲课、做题为主,互动讨论也相对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财务管理教师由于本身缺乏酒店实践经验,在授课中无法联系酒店财务管理业务实践来讲解,使得师生在心理层面难以进行充分沟通,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三、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于1893年创建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经过一百多年教学实践摸索,打造出一支有较高学术造诣又具有多年业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既能专注于对酒店管理的应用型理论研究的探索,又能够与酒店行业密切沟通,培养出颇受业界欢迎的毕业生。因此,该校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球职业教育典范,非常值得国内酒店管理学院学习与借鉴。国内酒店管理学院既是理论知识和应用型技能的教学单位,又是酒店企业实习就业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其教学效果如何相应地决定了酒店企业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接受程度。笔者结合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应对策略。

(一)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定位于为酒店企业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该校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来构建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酒店运营要求进行有重点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对财务管理业务的操作性与应用性要求较强。可见,设计出符合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方向要求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首先应解决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定位模糊的实际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高星级酒店中从事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酒吧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的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必须首先做好课程定位。财务管理课程定位应考虑酒店财务管理岗位的自身特点,教师讲授的知识不需要过于系统全面,课程内容安排应考虑对学生酒店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素质的培养需要来进行,而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锻炼应与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实习相结合而进行。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考虑酒店行业需求前提下,使学生能够树立理财观念,养成基本的酒店财务管理职业习惯,能够运用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以酒店营运资金管理活动,并能够处理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财务管理的课程教学要结合酒店行业特色,选取酒店资金营运管理作为教学内容,兼顾酒店投资、融资、资金分配来进行讲解。只有突出酒店营运资金管理这一重点,才能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酒店房务、餐饮、酒吧、康乐等业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晓酒店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其业务管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酒店财务管理实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就是为酒店企业培养以运营管理为主的经理人员,明确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财务知识和技能的运营管理人员,而不是为财务管理岗位培养财务经理人员。在合理进行课程定位基础上,要针对应用型酒店管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应该在重点讲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酒店财务实践操作,运用相关酒店财务管理软件进行酒店财务分析,从而培养出适应酒店业务实践需要的管理人员。酒店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酒店资金运营管理业务为主,兼顾酒店投资、融资、资金分配等进行讲解,而酒店营运管理要重点讲授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收入控制及餐饮、房务等部门的采购与存货管理等重点业务,让学生学会酒店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编制与控制、酒店项目评估方法等重要财务管理技能。在对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在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由具有丰富酒店财务管理经验的教师将运营管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财务知识和技能设计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块,然后通过学习小组完成不同的财务项目模块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可以聘请实习合作酒店的财务总监来课堂做引导性讲座,重点介绍酒店财务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核心位置及重要性、酒店财务部各岗位职责,以及酒店财务部与各部门的协作关系等内容,结合财务总监亲身经历的财务案例,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意义的认识并产生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选用适合的教材,有重点地选取相应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讲授,依据课程标准适当降低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本身的难度,充分运用案例讨论等形式与学生形成课堂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

(三)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引导学生以“合伙式学习小组”方式自主学习。我国高校的任课教师多为学术背景,没有相关酒店经验,这也构成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与实习合作酒店签约,制定教师培养规划并列入教师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要求教师三年内至少一个整学期不排课,到合作酒店进行实地调研、挂职锻炼或与酒店财务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实际融入酒店财务管理业务。教师应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将课本上的财务管理形式知识转化成能够处理酒店财务管理业务的暗默知识,提升其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授课教师的酒店财务管理实践学习的目的是让教师深化理解酒店业务,形成对酒店财务管理的实际体验并转化成自身暗默知识及实际财务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探索更适合的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团队学习教学法,引导学生结成“合伙式学习”小组主动学习,结合酒店管理行业特点进行教与学。教师要探索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式融合。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剖析涉及酒店财务管理业务涉及的财务方面具体案例,使“合伙式学习”小组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具体酒店财务管理实践业务之中,培养学生团队处理酒店业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采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创造良好的酒店财务管理情境,使学生养成酒店财务管理认知学习习惯,主动发挥“合伙式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作用,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采用讨论式教学,以酒店中实际发生的财务管理问题为中心,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来进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Arrow(1962)认为,产业需求实践平台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培养的价值[4]。对以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就业单位十分看重的能力。要达到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酒店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让学生理解酒店财务管理的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收入控制、采购与库存管理等重点业务,理解酒店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酒店财务管理的新发展趋势。教师除了在教学中着重利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以外,还要在校内实验实训课程、校外实习安排等方面下功夫,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培养环节并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要让学生以“合伙式学习”小组方式加强对酒店业务实际操作方法的掌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经过一百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做出了学生在学完酒店管理基础理论课程及基础实验实训课程后到合作酒店进行整学期业务实习的教学安排,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师也要在加强自身对酒店财务管理业务实践不断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财务管理实验实训基地,深入研究酒店财务管理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项目,引导“合伙式学习”小组边思考边操作边练习。同时,聘请有经验的酒店财务经理进入课堂,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进行经典案例的分享和讲解,引导“合伙式学习”小组以酒店工作思维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共同提高理财兴趣和相应技能,将学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转化为小组成员间共享的暗默性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分析财务问题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加大实践过程学生态度的评价分值,如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财务软件操作次数、参与讨论程度及课后作业完成状况等所占成绩的比重,可以采用沙盘模拟、小组讨论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与业界要求的差距,确定学习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保罗•埃根,唐•考查克.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Polanyi,M.Personal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1958

第2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报关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教育部在2004年才正式收录该专业。由于开设时间比较短,高职报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及校企合作方面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对高职院校报关专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大都把报关员这一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而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必然会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报关类专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既存在机遇,又面临危机。

2.1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依然拥有未来

报关人员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海关取消对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不再对报关从业人员进行直接管理并不意味着报关工作岗位可以变成一种谁都可以从事的大众化的事务性工作。报关这个职业依然存在,依然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报备、进出境、报核、报检、出口退税、预归类、制单、审单等是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度的增加,社会对报关员的大量需求依然存在。高职院校报关专业还要继续承担为社会培养报关专业人才的重任。

2.2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会面临更大的竞争

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必然会给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原先的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其中一个报考必要条件是必须获得专科以上文凭,现在取消考试和核准后,准入门槛降低了,中职或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可以从事报关职业,这样中职下一步必然会加强建设与报关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高职的报关专业更具有专业性,在校期间有专门的课程学习报关相关内容,因而在参加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改革后,入职门槛取消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学生从事报关这一职业,这些都会给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带来更大的竞争。

2.3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会有提高

原先的报关员资格考试由于受到通过率的限制,考试内容大、杂、空,缺乏实际操作效果,致使很多学生出现了会考试,不会报关的应试教育现象。很多熟练掌握报关技能的人,却迟迟无法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全国考试的通过率一直在8%-10%左右,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考试,获取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是占少数的,剩下的大部分学生,由于未能通过考试,不论你的职业素质有多高,实践操作技能有多好,也不能从事报关员这一工作岗位。改革之后,报关员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取消,使得报关专业的学生都具备了从事这一职业的资格,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就会提高。

2.4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

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取消,使得高职报关专业从报关资格证书这一“紧箍咒“中解放出来。由于我国海关法规定,报关员必须是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并取得报关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从事报关工作。因而在原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职报关专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取从事报关岗位的资格,完成报关人才这一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课时,用于报关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准备。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相应的被弱化,很多获取报关员证书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得不到企业的好评。门槛和准入条件取消后,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报关理论知识的需求就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所占的课时可以进行压缩,加大实践课时所占的比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5企业对报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海关取消了对报关从业人员的直接管理,但是海关管理依然要追求效率,提高通关速度,必然对报关企业会进行比以前更加严格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会变得非常重要,毕竟一旦报关出现失误过多,就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处罚,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效益等,所以报关企业在招聘报关员时会更加慎重,不再以报关员资格证书取人,而是更加注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考察。必然会要求报关从业人员精英化,这要求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多下功夫,对报关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学生的就业面得到拓宽,校企合作进一步密切

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以前,生产企业要想自理报关,需要聘用5名以上的报关员,并且主管人员应该具有5年以上的此类工作经验,人力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很多企业会直接找报关企业报关。改革以后,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生产企业可以聘用具有丰富关务经验的外贸从业人员兼任报关工作,成本没有增加,却节省了报关费用。在趋利作用的驱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理报关,社会对报关员的需求量会增大,将会有更多的报关专业毕业生到生产型企业去工作,就业面得到拓宽。同时,由于缺乏报关从业资格这一证书作为衡量,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核测试应聘人员的报关技能水平。必然会使报关企业和生产企业主动与学校进行接触、合作,来招聘最优秀的人才。

3对策研究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报关专业在设立之初,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定位在为全国报关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报关专业人才。由于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和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制度的存在,必然只能有一少部分的报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报关工作,剩余的大部分学生不得不纷纷转行,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大的行业。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纷纷做出调整,在原先只培养报关员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货代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岗位的培养力度,这一调整使得高职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得相对模糊和宽泛,甚至存在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同化现象。海关总署第54号公告推出之后,降低了报关行业准入门槛。报关行业必定会发生变化,高职报关专业应该及时对报关企业、特别是具有外贸资质的生产性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把专业面向的岗位聚焦在报关员岗位和货代员岗位,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报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三阶梯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无顺序、内容有重复等。第二阶段是基于企业调研,针对报关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技能进行分析,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序化技能模块,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改革以前,这两种课程体系各有长短,传统的课程体系从通过报关员考试的角度,加大了理论教学学时的比重,降低了实践教学学时,不仅造成了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度学习,也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学而无用。新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但是却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取进入报关行业的门槛。这经常使得高职报关专业顾此失彼,陷入两难的选择中。改革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打消报关行业准入门槛的顾虑,在新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报关行业的新需求,完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降低报关知识理论的过度学习,增加报关、货代等相关技能的训练。

3.3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报关技能水平

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报关专业,构建认知实习、软件模拟、仿真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完备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比较科学的。因此高职报关专业首先应该加大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其次是积极参与报关技能大赛,并能够使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享受到大赛成果。通过大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在校内实训情况,而且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由于报关企业一般是设在距离海关和码头比较近的地方,假如高职院校离当地的海关比较远的话,是很难把报关企业引入学校的,因此高职报关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外出实习的机会。

3.4注意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化发展

改革以后,高职报关专业和中职报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同场竞争,高职教育培养的报关人才如何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报关人才相区别?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高职能否培养出中职难以培养的报关专业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应该在以下的二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高职报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4.1加强学生报关英语水平方面的培养中职属于基础教育,高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报关专业的学生起点低,是从初中毕业就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与之相比,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在英语水平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报关业务主要是为进出口企业办理商品的通关,其中所涉及的业务单证基本上都是英文的,英语对于报关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英语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一个学生报关业务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职报关专业应该着重抓住这一优势,加强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拉大与中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距,凸显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在英文单证掌握方面的优势。措施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高职教育开设大学英语的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水平四六级考试。二是适当增加报关英语、货代英语、外贸英语等方面的课程,着实提高高职报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3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工程项目成本组成内容中,物资成本占据工程成本五成以上的比例,另外加上各种运杂费、资金成本费用等都占比会超过六成。所以物资管理对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降低成本以及提升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这个角度分析,其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单纯是企业物资单位的专项性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决策层与企业管理人员视线关注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和监督作用下的组合管理模式,只有全体工作人员一同参与,才可有效的构建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系统模式。

二、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

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

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

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

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

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

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四、结语

第4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对于撬块项目中仪表施工主要是:

(1)仪表的单校;

(2)仪表的安装,也包括现场控制箱的安装;

(3)仪表线路的安装;

(4)仪表管路的安装。

1.1单校

仪表的单校可以提早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可以解决的在制造厂里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联系采购部门更换,已免运输到现场以后才发现问题,影响整个施工周期。仪表单校人员需要具有计量员证。仪表校验设备要定期送到质量检测部门检定,在检定期限内使用。建立设备发放、领取台账,设备维护台账。在单校工作开展之前,准备好校验工具、手段用料等,打印好记录表格。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记录和校验同步进行,对于现场不具备校验条件的仪表可不做精度校验,但应对鉴定合格证明的有效性进行校验。对于单校完成没有问题的仪表要贴上合格标签,出具合格证书。做好仪表单体校验位之后到现场后做仪表回路测试和系统测试打下夯实基础。

1.2安装

1.2.1仪表取源部件安装取源部件一般随设备和工艺管道的施工进行安装,仪表技术员要核对取源部件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安装位置尽量选择在取样合适方便的地方,根据介质物态不同选择不同的安装方位。安装完成应随工艺管道专业一起做耐压性和密封性试验。

1.2.2仪表设备安装仪表设备单校完成后进行仪表设备安装,不同的仪表设备安装位置要求不同,要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在现场实际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适当对仪表安装位置在满足测量和控制的前提下酌情调整,在保证现场仪表可靠运行的条件下,如果不便于维修,可以增加仪表检修平台。仪表安装在撬块上之后还要经过长途的运输,所以在安装后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把玻璃表头包裹好,特别是夏季,雨量较大,要做好防水保护。特别是有些不满足运输条件,需要拆分的仪表,在安装的时候就应先为今后拆除工作做好准备。螺纹连接的地方用生料带缠好防松动,特别是不锈钢螺栓连接更是要注意这一点。

1.2.3仪表线路安装仪表线路一般包括桥架安装、保护管及其电缆敷设等。桥架施工应采用机械切割的方法,不能使用电焊或者气焊切割。特殊情况,连接处应用螺栓连接,底部加漏水孔。桥架安装路线还要避免与工艺管线冲突。保护管安装要按照先主管后支管的顺序进行,保护管之间用螺纹连接,明配保护管应整齐美观用U型管卡固定,管卡上面的螺母一定要拧紧,避免运输颠簸脱落。电缆敷设一般遵循先主后支,先远后近的原则,敷设前编制电缆敷设表,对敷设长度进行实测,减少电缆头的浪费。电缆敷设不应有中间接头,敷设完毕进行试验并在两头套好线号管,盖好盖板。撬块如需拆运,仪表拆下来后,把保护管固定牢固,适当可制作固定支架,电缆头包裹好后固定牢固。

1.2.4仪表管路安装仪表管路一般包括测量、气源及伴热(可选)等。大多管路施工没有图纸,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前提下,共同制定管路敷设方案,安装位置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应便于操作和维修。在施工过程中管子应用机械切割方法,弯制尽量采用弯管器冷弯,保证弯制后质量,当管子不能连续敷设的时候,可用胶布封口以防杂质进入。需要酸洗和脱脂的管线要进行酸洗和脱脂。尽量保证管路都在撬内,避免伸出撬外,如整体撬不满足运输条件需要拆装的时候,合理安排接线箱位置,尽量减少管路的拆除量。如必须拆运时,拆下来的管线两头都要做好标记。仪表管路施工质量对仪表正常运行和设备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严把管路的施工质量。

1.3吹扫、气密和试压

撬块制造气密和耐压试验前应切断与仪表的连接,并将管道吹扫干净。除了压力小于0.6MPa的气体管道外,其他管道一般采用液体试压,一般选择清洁水,仪表风管线禁止用水进行管道压力试验,应用压缩空气或者氮气进行。仪表管道随其他管道一起做压力试验时,试压前,打开一次阀和排污阀冲洗管道,然后关闭一次阀,检查阀芯是否关严,再关闭排污阀,打开一次阀。变送器不得带压力试验。气密和耐压试验中如有泄漏现象,关闭一次阀再处理,不得带压处理。

2包装发运

发撬运输前,要仔细检查所有紧固件是否松动,螺纹连接处是否牢固,撬装设备上面所有仪表表头、仪表接线箱等都需要包裹严实,要单独进行塑料袋套装并用扎带扎紧密封(或用胶带扎紧)。有悬臂结构的仪表箱、撬之间连接的管道等,为防止运输途中产生振动而发生疲劳损坏,在适当位置需加临时运输支撑进行加固,临时支撑方案需监造单位人员、制造厂人员和运输人员共同确认。加固材料若使用木方,则木方应经过熏蒸处理,符合出口要求。支撑与设备管道之间应加胶皮等对设备进行保护。精密仪表必要时可拆装发运,并做风险分析。拆下来的仪表设备需单独装箱,装箱的每一单位零部件均应系有标签,标签上应注明箱号、零部件图号、名称、规格、数量、材质及所属装配图号等内容。完成布线的仪表,分撬前将线从接线盒上拆下来,将线固定在不易损坏的位置。管线拆下来需固定牢固,不锈钢管线不能直接放于钢格栅平台上,需要包裹后固定平台上面,管线端部需采用塑料端盖或盲板进行封堵。所有拆下来的无论是设备、管子、还是其他仪表材料都应做好标记,以便以后到现场时回装。

3结束语

第5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高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扩大党执政方针在青年群众基础的主要途径。我国教育部门在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改革中,高校管理工作在党组织及学生共同期盼下,还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在管理专业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以治理理论视域作为研究基础,探索高校管理专业化途径。

关键词:治理理论;高校管理专业化

长期我国高校管理工作都是以集权管理模式建设,造成高校在发展中对于政府部门及行政权力过于依赖,与社会经营建设联系不足,影响着我国高校发展建设。因此高校管理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发展主要方向,让高校管理工作与国家治理体系及社会现代化建设相吻合。

一、治理理论概述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在经历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等等问题下提出了治理理论,主要就是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一条新型的途径,改变各领域在发展中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的问题。

1、治理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治理所制定定义较多,在众多定义中被认为最具有权威性的就是在1995年国际联合国在报告中所认为的:治理就是将公共及个人管理工作技巧及方式统称,主要就是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及相互冲突,并且通过联合行动开展可持续性建设。治理不仅仅让人们在社会生活工作中遵守一定的制度规则,也是保障全部人们利益的一种非正式安排。治理本质就是将通过相互协调的方式保证各方便的利益。我国研究人员认为治理最大的优势就是公民及政府能够与合作的模式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让政府与公民都能够保持最佳状态[1]。

2、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角度对于治理理论进行研究都能够发现不同的内涵,这就表示治理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众多学者在对于治理理论研究中,美国学者艾莉诺奥斯特罗姆所任务的公共治理思想是被最多研究学者所认同的理论,主要证实了治理理论的本质及特性。其中治理理论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中心治理理论、自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2]。

3、治理理论指导高校管理专业化可行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化建设,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普及,大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已经形成了相对于自主观念,高校进行管理专业化应该增加大学生的观点参考,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利益决策中,提高大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参与度。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权利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这就造成高校在一定发展战略中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高校管理专业化模式中,应该将学生会做成高校管理部门与大学生沟通的平台,积极为大学生宣传党政工作精神,满足大学生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需求。高校管理专业化工作如果是在治理理论视域下开展,就能够为高校管理专业化提供多样化措施,增加关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平等,高校与大学生共同发展,让高校管理工作与大学生发展规律相吻合。同时治理理论在高校环境中能够广泛接受,拥有一定群众基础。治理理论对于高校完善管理机制,优化高校管理专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3]。

二、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管理专业化探索

高校管理专业化作为高校在现代化发展中主要途径,能够增加高校管理与治理之间的协调度,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高校管理专业化机制。

1、提高学生会自身治理能力

学生会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能够有效将高校管理机构与大学生之间相结合,因此学生会工作应该坚持党领导作为核心,不断提高学生会自身建设水平,缩短学生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真正想法,成为学生观念的倾听者,同时积极引领学生,定期开展教育性文体活动,提高学生民主观念,让大学生能够具有治理理论意识。高校管理机构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会在高校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为学生会工作提供物质及资金上的支持,让学生会拥有决定的自主权,提高学生会在高校管理专业化中的自治能力[4]。

2、坚持和完善代表大会制度

高校管理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就是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具有民主意识。教育部门在高校发展建设纲要中就明确要求,高校应该坚持与完善代表大会制度,体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及合法性。由此可以发现,代表大会制度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规范性及权威性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践机会,能够让高校管理人员倾听到学生真正之间。高校应用通过学生会的定期组织召开代表大会,高校与学生在代表大会中能够将双方观念沟通交流,为高校管理专业化提供理论上支撑,提高高校管理专业水平。

3、创建学生与高校管理机构沟通机制

治理理论视域下,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管理工作能够缩短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与管理机构之间沟通。学生会及代表大会虽然能够让高校管理机构与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的,但是学生与高校管理机构在沟通交流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应该创建学生与高校管理机制沟通机制,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与高校管理机制沟通,发表自身意见。我国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学生如果想要将自身利益反馈到高校管理机制需要的步骤十分繁琐,高校管理机制不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意见,创建学生与高校管理机制沟通机制一直是目前高校管理专业化中的主要内容,高校管理人员对于沟通机制的创建也十分关注。在创建完沟通机制后,如果保卫部门在工作中发现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沟通机制反馈之间,如果涉及到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时,学生也能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沟通机制不仅仅能够及时将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还能够增加各部门之间的沟通[5]。

三、结论

综上所述,治理理论作为能够将各领域利益最大化保证观念,在我国高校管理专业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管理专业化建设中,学生能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不在是由管理机制统一性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1]刘汉君.从大学“管理”到大学“治理”——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重构[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382.

[2]胡可夫.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会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探究[J].学习月刊,2016,02:51-52.

[3]韦耀阳,李保强,薄存旭.治理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化与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4-7.

[4]张红伟.高校学生评教的症结与治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04:29-33+52+120-121.

[5]任鹏,周莉,庞春阳.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审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0:122-126.

作者:李船滨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二篇: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的出现,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产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为目的,主动整合自身教育资源依托行业进行专业集群建设,凸显办学特色。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产业集群;专业集群

一、引言

随着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意识的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我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常态。国家提出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转型试点工作,无疑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精准,凝练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刻变革的重任。各省市为了实现经济集约式发展,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专业设置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载体,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投入,最终输出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等教育理念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布局,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并依托地方战略性主导型产业进行专业集群建设。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高校专业集群如何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张向华等人探讨了如何以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以服务0—12岁的儿童成长为服务面向,来构建本校幼儿教育专业集群[1]。刘丽梅利用产业集群的理论深入分析了高校专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她认为高校专业集群建设能够带来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教育交易成本的节约,可以形成资源共享和创新效应[2]。苏志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创建“双师型”队伍、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专业集群以对接产业集群的需求[3]。谢冬认为为适应江苏省产业集群的需求,需要做到高职院校以产业集群进行优势互补,利用高职院校为产业集群提供所需人才,利用产业集群优化高职教育的院校布局和专业机构,提升办学层次[4]。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服务产业集群为依托,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构建管理类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的内涵和特点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的内涵

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按照区域产业集群规模、结构与产业体系的要求,围绕某一支柱产业形成的专业链。而对于管理类专业集群的研究尚少,也缺乏对管理类专业集群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管理类专业集群是指对接服务产业链的、以管理类某一专业为核心环节,结合服务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围绕管理类核心专业形成专业集群。如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集聚,形成具有共同主干课程和相近专业实践项目,以专业互补和专业互促形式形成服务产业需要的管理专业集群。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的特点

地方应用型高校生源主要来源于本省,人才输出方向也主要服务于本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大多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因此,其管理类专业集群要对接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专业技术技能学习要与产业链的职业标准对接,具备区域性、集约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1.区域性是指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及结构上的优化都要紧密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以省内战略性主导型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构建管理类专业集群;二是在建设内容上,要按照省内现代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产业链条上的不同职业能力需求,培育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形成专业集群内的师资、实践课程等共享资源;三是在服务目标上,要按照省内现代服务业所需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通过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为其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2.集约性是指地方高校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管理类专业要进行集群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如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专业师资的配备、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专业群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共享。3.前瞻性是指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寻找产业新增长点对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新要求,进而为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创新型管理专业集群。

三、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进行专业集群建设,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专业集群具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适应产业发展、形成办学核心竞争力方面,可依托地方支柱性产业,发挥自身地域优势,主动融入并对接产业,以行业内骨干企业为纽带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集群,围绕产业链为其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由于专业集群是以某一核心专业为主干,集聚有共同主干课程、实践项目和师资需要的相关若干专业的集聚,具有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协同优势,提高了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动的效率性。专业集群内以特色专业为核心,带动关联专业对接产业链,从而形成专业集群综合优势,避免因专业单一难于满足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集群具有动态调整的柔性优势,可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集群内专业进行调整,体现了专业集群组合的灵活性。因此,与单一专业或若干分散专业对接产业比较,专业集群具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专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实践教学资源的投资成本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施“双证书”教育,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教育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倡导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倾心打造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平台、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为重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如果不同专业之间由于相对独立、且为各专业构建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资源自成体系,那么会导致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出现大量实践教学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客观上有必要促使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共享教学平台,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构建专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特色师资优势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成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必要举措。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依托产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方式,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定期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机制,使专业教师在企业从事专业群内相近相关的工作,获取实践经验,尝试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师队伍。同时,可聘请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作为校内外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下企业实践。构建校企共建式“双师型”队伍,既能降低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既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又构建了具有产业背景的专业特色师资队伍;既增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竞争优势,又体现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质。

(四)构建专业集群有利于“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依然遵循学科分类设置专业,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一般是单一型的。高校专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按照产业内企业不同职位需求,将相近专业的理论、实践课程、师资进行集聚,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自己核心专业的知识,也能覆盖与自己专业相近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构建思路

从管理类专业集群的概念以及专业集群构建的必要性,揭示了专业集群建设和地方经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构建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特点、办学规模和办学结构相匹配的管理类专业集群,对接地方服务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以地方支柱性产业为依托

地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支柱性产业为依托,把握其发展趋势,以地方服务产业内相关职业群需求为指导,摆脱传统办学思维观念束缚。转变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做到专业集群内专业与产业链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实践场所与企业现场对接,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融合。

(二)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驱动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为给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国家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进行管理类专业群建设时,应抓住这一契机,顺应推进新型产业孵化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发展趋势,依托现代服务业,以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为支撑,精品专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联动围绕服务业的生态链进行精准专业集群定位,开展特色专业集群服务人才培养,满足新型服务业态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在移动电子商务为新兴服务产业导向的背景下,打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集群模式,来共同完成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与人才培育,这是一个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有效整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在构建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应主动联系行业内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群,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举办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管兼职授课等多元化形态,密切与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专业集群建设的优势效应,培养特色人才。同时,为促进专业集群建设,逐步完善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工学”结合培育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毕业与就业融合等机制。保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的常态化,提高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四)构建管理类专业集群共享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一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以学科为主线来进行,分公共类、学科基础类、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模块。要体现管理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适应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需要对群内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与整合,在保持公共类、学科基础类课程按学科主线设置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贴近企业实际,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校企联合开发一些综合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共同制定下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统一安排企业导师指导,做到共同开发课程与项目在专业集群内共享,实现专业集群集约化建设,真正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于产业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向华,马正兵.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背景、缘由及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报,2015,(3).

[2]刘丽梅.基于经济学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J].对外经贸,2014,(10).

[3]苏志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报,2013,(4).

[4]谢冬.基于产业集群的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作者:左振华 罗雪萍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一、现状

自1998年以来,我国建立了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机构。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与教育部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截至2015年,有472所高校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该专业的高校有两种类型,一是专业性较强的非综合性高校,主要依托于某个特定门类的学科优势设置专业方向。二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比较齐全,但没有发展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调查和研究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教育资源的优势,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类型以及培养方向,制定一个课程计划,配套教学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并确保执行培训计划,以提高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调整和固定公共管理专业目标是需要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并且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学校的目标。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眼光和为公众服务意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具体的培训目标为:突出掌握管理所需的各项核心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深入研究解决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咨询决策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更具体的就是通过四年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从基础知识掌握到实践能力发挥的转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的讲授,但是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实说到底,最终就是要将学习的知识用到实践中,而且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灵活的搭配应用。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基础课程的比例,增大课程实践

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根据这个特点,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课和专业培训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数学的同时,添加一些实习的学生,增加课程的课堂实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增加对沟通、审查和分析危机管理、竞争、就业观念和技巧等的认识,特别是可以利用模拟、仿真和虚拟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

(二)活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商业案例、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向同学、教师、书籍发起挑战,对于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鼓励学生在各自的优势发展领域积极发展,并且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提供土壤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结合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由专业教师在公共部门(公共或其他)作为顾问和其他形式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理论和管理实践。应定期调查和研究,为提高科学研究,聘请有经验的公务员或公共服务人员进行,可以解决缺乏专业教师的不足。公共事业建设的系统管理短期内难以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为管理实践高水平的区域输送人才,实现共生共赢。

参考文献:

[1]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2]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