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探析

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当前世界上各种环境问题参差出现,极大程度地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为此,需要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特别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相关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在非环境的新工科专业讲授环保知识的必要性,提出要密切结合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转化授课模式的思想,从课程概述、授课过程中挖掘出的课程思政点和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非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急剧上升的人口数量导致出现的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都是人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的结果[1]。以来,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2]。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此外,2017年2月至6月,教育部相继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召开新工科建设相关会议,其中,也特别指出,要提高工科学生的生态意识[4],这充分说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策略,也给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契机。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每个人都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加大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应加强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培养综合人才[4]。本文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生物工程类新工科专业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就如何面向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进行探讨。

一、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概述

针对非环境专业,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概论大多为选修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种课程的定位使非环境专业学生对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认知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不大,与自身所学的课程也没有密切关系,学习主动性并不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5]。对于上述现象,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明确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之所以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就是要让高校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现状,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如何从身边做起,改善环境状况。

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进与探索

(一)密切结合专业知识

首先,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不能与环境专业的学生选用相同的教材,应基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知识难度较低的教材。本门课程选取了曲向荣主编的《环境学概论》作为主要授课用书,选取张文艺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作为参考辅助用书,这几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且覆盖面广。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专业授课中,我们选取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六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等这几章重点内容进行讲述。在讲授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讲述化工及生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对环境的危害。并且,在部分章节中,都穿插了化工或生物工程方面相关实例(见文末表1)。比如,在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授课中,首先介绍固体废物的来源、工业和生活固废的产生、固体废物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等,进而通过纪录片“垃圾围城”和“塑料王国”的实例引出世界各国垃圾分类措施的实施,并结合2019年至今人们的防护措施,引出口罩、过期药品、洗手液消毒液空瓶等物品的分类处理方法。

(二)充分融入课程思政

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外,其他专业课授课中也应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当前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5-6]。“润物无声”的思政融入促使高校教师筑牢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寻找课程发展的新途径。对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程来说,首先,我国当前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把化工和生物技术专业融入环境学理论、从系统角度将当前环境类理论、实践、科研的发展与生物化学技术手段耦合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治理的趋势。通过学习环境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平时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白对他们学习态度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会更深刻理解到所学专业对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点章节讲授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的同时,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思想(见文末表1)。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等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更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质量与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在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成为高校教学“标配”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借助超星学习通、钉钉和腾讯课堂等多种教学平台,实现资料共享,利用平台等资源及时补充参考书籍、视频、图片、最新科研成果等课程教学素材,补充完善课程线上资源,有效进行线上教学、讨论和答疑。2019年度,部分课程在线上进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关于授课方式的选择在线上平台做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2%的学生喜欢完全线上教学的方式,他们认为线上教学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线上授课能够进行课后回放,有利于知识的复习;34.9%的学生还是认为线下教学方式更能满足他们,因为线上教学存在许多影响因素,比如:网络的不稳定、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和老师沟通等;另外有41.9%的学生更喜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线下课堂能够及时提问和互动,线上资源能够随时阅读,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结合教学效果来看,线下授课+线上资源分享的模式更为高效,线上授课课时有限,不能完全将课程的相关内容、视频甚至是时事政治内容及时分享,这些辅助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讨论。但是,由于线上资源平台的构建目前还属于在探索中实施的阶段,25.6%的学生认为线上内容与平台资源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67.4%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基本能得到满足,有些学生认为这些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7.0%),这就督促教师要继续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此外,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氛围更加良好。调查问卷显示,53.5%的学生还是习惯于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约46.5%的学生能够接受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两种方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因此,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授课中,前半学期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为辅的方式。后半学期课时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课堂汇报的方式展示并提出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多彩,积极性较高,同时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包括:(1)从电影中了解当前环境现状并呼吁大家保护环境;(2)在抖音、微博等媒体上看到国家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3)在知网、百度文库等平台中搜索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文章,并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环保领域进行展望。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更高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升级,能够提高非环境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选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目前,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程最常见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这种考核方式较为呆板,最后考试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真正掌握了相关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失之偏颇[7]。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繁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形式:总成绩=出勤10%+课堂表现及课堂讨论参与度10%+作业完成情况20%+课堂PPT展示汇报20%+期末论文40%(评分标准包括选题、论文格式、文字表述、内容完整性、完成时间五项,各20分,满分100分)。其中,期末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自拟题目,结合专业知识和课程内容并阅读多篇文献进行总结,这样的考核形式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中,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结语

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本门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且知识点分散,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具体专业的实际情况与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形式和内容等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当前社会背景下,促使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中开设环境相关课程不仅是新工科建设的有机组成,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将“生态文明”意识贯穿教育的每个环节,加强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此外,需要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作者:刘恒源 张宸赫 单位: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赤峰学院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