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活动策划论文全文(5篇)

活动策划论文

第1篇: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国民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从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转变为数字资源和多媒体资源阅读为主。近年来,虽然整体阅读率呈攀升趋势,但纸质图书阅读率不断下降。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相关主体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服务改进、技术提升、活动创新等方面初见成效。如把阅读推广纳入图书馆重点工作,制定全年活动计划,开展讲座、沙龙、比赛、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重点打造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等,收到良好效果,并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如此,阅读推广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常见的情况是,活动前未详细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实际需求,组织者单凭以往经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导致活动影响面较小,甚至需要强制学生参加。很多高校已经举办了很多年的“文化节”活动,仍未形成本校鲜明的特色,学生的参与度也逐年下降。尽管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暴露出“重收藏,轻利用”的特点,很多珍贵的纸质文献秘不示人,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大规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瓶颈。此外,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推广重视不够。很多高校未培训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且学生只有到需要写毕业论文的时期才会去检索,故而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另外,高校图书馆没有重视将本校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细分,使得相类资源形成专题便于学生查找运用。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完善的合作体系。一方面,活动局限于校内,馆际合作不足。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出去”,造成学生视野颇受局限,缺乏与外校学生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馆社合作缺乏,图书馆、企业、媒体相对独立。馆外力量的支持能为活动的长期开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但多数图书馆未能对本地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所以很难在社会上提升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原则

针对上述现状,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丰富活动的主题与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愿;提升文献资源的使用率,重视数字资源库的开发与推广;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等。阅读推广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的精心策划,详细到位的策划方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证。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阅读推广活动策划首先要确保宗旨明晰,导向正确,意在科学地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推广主要依靠的是图书馆馆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故需要馆员不断学习、研究与思考,才能科学地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为了提升图书馆馆员的阅读指导能力,专门组织馆员集中培训,再由受训者回原单位指导其他同事。只有在科学地制定活动策划的基础上,阅读推广活动才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才可顺利实施。在具体策划活动时,要将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打破时空的局限,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难以吸引大量学生参加。所以图书馆要勇于打破传统服务理念,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呈现新的主题活动。

(二)针对性与整体性的协调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群体。处于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与人生经历不同,会表现出有明显差异的阅读需求与兴趣。总体看来,高校学生可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间不仅年龄跨度大,学历差距更大。通常而言,适合本科生的阅读活动,博士生会感到浅薄;而让能够让博士生“自得其乐”的活动,本科生也许只能“望洋兴叹”。若再细分,本科生还可分为新生、老生、毕业生。大一新生刚刚入学,需要学习图书馆的书籍检索方式;老生则已游刃有余,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毕业生则面临就业、考研的选择,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故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群体,组织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推广活动。在具体开展活动时还要考虑整体性,在统筹兼顾的同时适当倾斜。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不同,层次多样,图书馆不可只关注某一群体,而忽略大众。以文理科为例,尽管两科所学大相径庭,但图书馆在布局阅读推广活动时,要做通盘考虑,力求将文理科巧妙融合,让不同学科在碰撞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三)创意性与常规性的平衡

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享受阅读,因此图书馆需要不定期的策划一些创意性活动,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如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书与剧的碰撞你与我的思扬”话剧比赛,用话剧的形式再现经典名著,创新活动形式,即是图书馆为阅读推广所做的有益探索。另外,适当的宣传造势对于创意活动品牌效应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但是创意性活动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技术要求还很高,所以需要将常规性活动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图书馆要努力将常规性活动打造成精品活动,在校内经常性开展。“讲座”是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但北京大学不拘泥于常规的形式,突破“一言堂”模式,而是注重对话性与交流性,通过二人对讲、多人主将、演讲与点评结合等形式,营造更具有吸引力的互动氛围。如“科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这场讲座,请到四位年轻的科幻作家,以两人主讲、两人点评的方式讨论科幻小说。可见,常规活动精品化,亦能起锦上添花之效。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的实施

图书馆应该遵循相关原则,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阅读推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高校在实际推动策划实施过程中,还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做好顶层设计

随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广泛开展,一些问题也随着暴露出来,如活动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人员组织和制度性保障,尚未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推广活动模式单一,没有考虑到活动的可持续性与品牌建设等。针对这些存在问题,高校图书馆可通过顶层设计,以有效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一是成立专门化的阅读推广组织。该组织负责统筹规划阅读推广的目标与任务,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调动相关部门与人员的积极性,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二是建立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机制。在策划时充分考虑活动的可持续性,形成图书馆常规活动,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三是打造品牌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塑造,可提高活动的“吸睛度”,它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创新性、活动水平的高品质和活动内涵的感染力等。各高校图书馆都着力打造自己的推广品牌,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系列游戏、郑州大学图书馆的“读书达人秀”、湖南大学图书馆的“一校一书”精读推广活动等,均成为各馆精心打造的品牌。

(二)彰显人文关怀

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营造一个充满科技感和时代感的图书馆环境,但仅仅依靠堆积现代化设施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图书馆,只是一个华丽的外壳,并不是读者的精神家园。图书馆要兼顾知识性、人文性和服务型,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倾注人文情愫,彰显人文关怀。组织者在活动策划时要精准定位读者群,根据目标读者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其个人情感与需求,借助情感口碑、情感设计等策略进行阅读推广活动,便于使读者形成对图书馆的良好认知和对阅读的喜爱。对于入校新生,图书馆要及时介入,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制作供新生快速入门的引导性网页,引导新生主动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熟悉图书馆环境,激发对图书馆的兴趣。图书馆对新生读者的这种人文关怀,可使他们打破陌生感,尽快熟悉图书馆环境,建立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关系,为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服务奠定基础。临近毕业季,图书馆可开展一系列毕业季人文关怀活动,让莘莘学子带着图书馆的真挚祝福走向新的人生征程。再如,绿色植物对改善图书馆空气质量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图书馆”“森林图书馆”等概念被不断提出。有研究显示,自然光在阅读时优于人造光,所以目前更多的图书馆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墙或敞亮的中庭方式来加大自然采光,使读者在更舒适的自然光下阅读。这一系列举措都彰显着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三)善用新媒体技术

在当下阅读推广活动中,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随处可见。现代媒体技术不仅为推广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阅读活动更趋前瞻高效。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服务正改变着读者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延伸。高校图书馆加入其中,为其拓展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也使读者能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如图书馆可将平日活动重新编排,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信公众号增加多样化的交流版块,供学生自由探讨学术问题;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定期推送专业化信息服务等。因此,图书馆对技术和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推广人员要时刻关注和学习图书馆信息服务支撑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改善图书馆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提升图书馆服务内涵,加快学习掌握新技术、新阅读载体,以求能够适应新媒介下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四)完善阅读推广创新体系

要使阅读推广活动具有持久性和吸引力,就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借助全国高校阅读推广的平台,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加大影响力。阅读推广不能光靠图书馆,要联合团委、学工、二级学院、学生会、社团、协会的力量。图书馆要深入二级学院,把阅读推广工作与专业相结合,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提供多样的阅读服务。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创新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图书馆除了提供基本的检索和阅读书目推荐以外,可以让网络作为一个读者交流的平台,学生参与读后评价、心得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参与度,提升阅读推广效果。

四、结语

优秀的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塑造图书馆正面的形象,同时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阅读推广活动策划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梳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特色,了解读者爱好。在此基础上,制定活动策划方案,遵循相关原则,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读者群,充分发挥阅读推广服务的效用,以达到预期的策划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才.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2]关云楠.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策略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41-42.

[3]马小娟,冯钰婷.高校图书馆主题阅读推广现状与优化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8(11):65-69.

[4]郝琳娜.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新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7(12):209-210

第2篇: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创新模式

1绪论

工程管理专业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设立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随着工程实践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偏重理论学习而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建筑行业格局的总体把握和工程系统的认识不足。本文以解决上述矛盾为出发点,探索如何在毕业设计环节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研究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均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教学环节能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人才培养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1毕业教学环节形式

毕业实践性教学环节通常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其设定与学科背景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工学背景的学院中,如土木学院,因有一定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倾向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如果设置在管理学背景的学院中,如经管学院,则更倾向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大部分高校已获得如下共识,即在本科阶段毕业设计比毕业论文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下研究均以毕业设计为目标。

2.2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常见的毕业设计选题及内容有以下四种模式。(1)工程项目某一方向。部分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围绕工程项目的某一方向,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这种模式一般以实际项目做载体,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但选题和内容相对单一和片面,与相应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雷同,毕业设计的作用停留在知识回炉上,缺乏创新性,失去了毕业设计的真正意义。同时由于任务量较轻,毕业设计环节时间较长,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放羊状态,集中在最后几周进行突击,部分学生的完成质量反而不如课程设计。(2)基于项目管理全过程。部分院校希望学生能够基于项目全过程完成毕业设计,为学生建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维和理念,但由于工程管理属新兴学科,在校指导老师大多缺乏工程管理专业背景,囿于知识面,没办法系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效果参差不齐。(3)建筑或结构设计。部分院校的指导老师从事结构、建筑方面的研究,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则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使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充分拓展,毕业后可顺利从事设计工作。由于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在做建筑、结构设计时,知识储备不足,毕业设计的效果差强人意。(4)企业实际项目。还有少部分院校尝试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学生可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运作,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毕业后可较快适应工作环节,但由于企业导师自身工作繁忙,学校要求的毕业设计过程及归档资料比较繁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违背了指导的初衷。

2.3过程指导方面

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的核心和浓缩,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经常将任务书等同于开题报告,对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理解不深,对于方案论证和设计思路更是一头雾水,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笔带过或在各种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失去了理性研究和科研探索的机会,开题报告流于形式。同时,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忙于考公、考研、面试,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已在单位顶岗实习,无法按照计划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也往往难以保证。设置的中期检查环节通常简单地以通过和不通过做定性的划分,对毕业设计缺少实质性的指导。

2.4成绩评定方面

毕业设计成绩通常由指导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构成。指导老师打分主观性较强,且打分相对比较宽松,评阅老师和答辩老师往往没有足够时间熟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没有针对性,对设计成绩的评价过于宽松,答辩通过率高,最终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感觉不到压力,敷衍了事。

2.5学生综合能力方面

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存在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组织的本质在于协调。[2]而这一方面恰恰是现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中所欠缺的。按照学校的一般要求,毕业设计选题需一人一题,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方式虽然锻炼了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但却忽视了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应该等同与软件应用能力,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协同能力,倡导团队精神和首创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大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工程造价、施工组织等方面,却忽视了工程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将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过度依赖指导老师,缺乏对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架构能力和统筹分析能力,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培养目标趋同,缺乏层次性。

3毕业设计新模式探索

3.1基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交易活动策划”的毕业设计模式

在近5年的毕业设计中,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部分学生中试点采取“由面及点”的全新毕业设计模式。首先,指导老师选择体量适中的实际工程项目,并在任务书中明确站在合同全程策划的视角进行毕业设计。[3]接着,学生分组进行,3—4人为一组,每组成员在规定期限内协同进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策划,并进行阶段汇报。随后,以学生个性为导向,小组每个成员选择全过程策划的一个小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或设计,并进行阶段汇报。最后,小组整合组内成员所有毕业设计成果,通过答辩协同汇报。在时间分配上,毕业设计以8周为例,其中全过程策划3周,主要内容包括召开小组会议,搭建系统构架,明确组内分工,进行协同策划,并进行第一阶段汇报和中期检查;专题研究或设计3周,主要内容是小组成员根据需求进行专题研究;协同汇报1周,主要内容是小组完成研讨记录,进行成果汇总,并进行第二阶段成果汇报;答辩1周,主要是进行答辩准备和完成个人答辩。在成绩考评包括学生组内自评、学生小组互评、指导成绩和答辩成绩,权重分别为10%、10%、30%、50%。其中学生组内自评根据小组成员的协同策划和汇报的贡献率进行评定;学生小组互评根据小组协同汇报的质量交叉评定;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的考勤、中期检查和阶段成果进行评定。详见右表。

3.2创新之处

本模式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1)在引导学生进行工程建设全过程交易活动策划中,一方面使得学生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合同形态有一个清晰认识,同时对工程系统有更深入了解,提升学生的统筹分析能力。(2)以学生个性为导向,在专题研究中学生将按照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自主选题。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专题研究可以引导他们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研究型的毕业论文,初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而对大部分即将就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需要选择某一方向进行深入应用研究,提高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效果评价

本研究对厦门理工学院13届至共计112名试点毕业生展开了毕业设计回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6.7%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模式表示满意,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对项目的全局性认识,对自身后续发展有明显帮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合理,与自身评价比较契合,虽整体毕业设计的任务量偏重,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结语

本研究从工程管理毕业教学环节的现状研究入手,瞄准目前各种模式的不足,提出以学生个性为导向,站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视角创造性提出“由面及点”的全新设计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系统地提高学生对建筑行业全过程及整体格局的认识,促进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既重视应用,又不仅限于应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最终达到“具有项目经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

[2]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1.

第3篇: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完善大学生人格、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2.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对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实践的主体地位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准备能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依托于各类活动为平台和载体,活动开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参与组织实施活动、相关培训、参与事务处理,让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达到长知识、增才干、强能力的目的。活动组织、策划及实施各个环节,均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就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最初是为了补充第一课堂而开展的。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普及推进,活动的开展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缺乏学科专业背景的支撑,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关注度不够,很难形成品牌及精品效应。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有结机合,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又能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专业类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学生社团和其他创造性活动,打通了教学环节和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增强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环境类学生校园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实施

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类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例,通过活动主要内容、主要载体、主要成效三个方面的阐述,分析提高环境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创新。

1.活动主要内容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结合传统的校园文化创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在本年度里,学院通过邀请专家讲解历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尤其是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通过组织论文报告会、“生态与环境”研究生学术论坛促进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三是通过举办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辩论赛和知识竞赛,通过举办水质安全进社区、垃圾分类宣讲进社区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思想。四是通过申请组建人与自然等学生社团,搭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五是通过生态环境、节能减排能等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内容设计上,着重将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将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多彩性,与突显专业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2.活动主要载体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一方面利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突破有限空间的限制,由校园空间为主导并向校外延伸,将专业实践拉深。除论文报告会、学术论坛等专业类校园文化活动外,学生们自发编制了内容丰富、图片精美的《水质安全与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同时设计了多个形式新颖、易于操作的“辨识水质”、“垃圾分类”等趣味小实验方案,并定期到学校附近的多个居民社区文化广场举行“水质安全与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活动。

3.活动主要成效

学院环境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和创新活动目前初步呈现出以下几个成效:一是通过文化的浸润营造出实践氛围,同学们能够自觉投入,营造出专业相关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专业类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热情,加强了专业教育,培养了学科意识,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学术报告的举办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初步搭建了环境类学生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课程框架体系,虽然内容并不完全完备丰富,但框架已初步搭建,接下来需要不断修改完善。

三、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和最终审核

在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活动都是学生自主策划,而一些教育管理者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活动策划缺乏相应的指导,往往让学生自由发挥,导致活动的引领性不够,专业性较低,思想性不强,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活动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情况。而专业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有限地规避这个现象,因为专业类活动离不开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离开不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有些活动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基本寸步难行,如环境知识竞赛从题库到答案,从现场问答判断和打分,都需要专业教师参与。环境类学科竞赛从申报到答辩,从中期考核到最终审核更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全程和广泛参与。

2.逐步构建完善活动课程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组成部分,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目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化并不明显,这样下去并不有待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长远计,为品牌计,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初步设想要有基础理论课程、核心技能课程、实践行走课程等几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设有由不同的活动课程,各模块或各课程要和第一课堂一样,逐渐形成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不同的时间段、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开展,并根据实施反馈情况不断修改,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平波.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J].黑河学院学报,2016(06):92-93.

[2]于滢.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2016(05):38-41.

第4篇: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一)广告专业教育缺乏特色,造成相应的人才过剩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其中辽宁省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也为数不少(例如,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等)。纵观我国300多所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由于一些早期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院校,其广告专业教育定位或是集中于大众传播方向,即:注重发挥文科院校的优势,打造大众传播类专业人才,以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为代表;或是集中于艺术设计审美方向,即:扎根于艺术设计美院等高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制作、绘画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中央美院等高校为代表。因而,走艺术设计和大众传播路线,似乎成了所有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非此即彼的选择,后续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盲目的跟风追随,造成这些高校广告学专业发展瓶颈。广告专业的定位过于雷同,专业教育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体系模糊,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大弊端,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弊端造成了设计传媒类广告人才过剩,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

(二)对国际化重视不足,造成广告教育跟不上广告市场变化

广告国际化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出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了解国际文化,熟悉国际广告业务运作流程的新型广告人才。这种迫切的需要,对当前广告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与之脱节的是,我国的高校广告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除了一些处于广告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拥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在广告教育上实现着手培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广告人才外,绝大多数院校目前仍然未能重视这一变化,很多院校广告专业至今没有开设广告专业外语课程,更谈不上开设其他具有国际前沿的课程,这种状况十分严峻。同时,长期以来,不论国际广告集团还是本土广告公司都在抱怨难以招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我们的大多数高校广告专业没有开设管理类的课程或者与管理相关的课程,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的广告管理人才,广告教育跟不上广告市场的变化。上述广告学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我国广告学界、业界的关注。

二、高校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实现广告学专业定位差异化

所谓广告专业定位,是指“广告专业在整个高等广告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要向广告人才市场传达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树立什么样的专业品牌形象,以及通过广告专业教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①当前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应突破上述过于集中的专业定位局限,合理的进行差异化的专业定位,实现百家争鸣。以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的特色定位为例。东北财经大学的广告学专业走依托财经高校优势学科背景资源,突破国内广告学高等教育专业定位局限,建立以营销为导向,专门培养广告客户部人才的特色办学之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广告运营管理能力、营销传播策划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服务理念与国际化意识。这一新型广告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体系对我国整体的广告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都有所启示,实现依托各自学校优势学科百花争鸣的多种专业风格。这种差异化的特殊定位,让东北财经大学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具有了特殊的竞争力,更能胜任经营管理、营销传播等工作。就职于中国银行的06级广告班同学周一峰表示,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以市场为中心的定位,帮助自己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获得工作岗位。

(二)实现广告学专业教育国际化

首先,高校在制定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时,应注重与广告学国际教育的衔接。积极开设广告学教育领域的前沿课程,把当前最先进的国际理念引入课程,培养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广告运作的高素质广告专业人才。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应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应开设《广告专业英语》、《英文报刊选读》、《英语语音训练》、《时事广播英语》等课程,以及诸如《传播学》等多门的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拓展学生的外语知识,打造学生扎实的外语功底,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其次,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在引进广告学专业教师时,除了资深的专业背景,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外语水平。例如,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十分注重引进具有较好的外语功底的教师,有的广告专业教师的英语达到专业八级水平,曾经翻译过广告专著《创意的竞赛》,担任业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国际广告》的翻译。还有教师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不但精通外语,而且接受过国际领先的传播学教育。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例如,有教师分别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进行学习访问,教师们学习到了国际最前沿的广告理念和运作方法,实现了广告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国际接轨。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还经常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与国内和国外专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例如,近几年,广告专业的教师先后参加了教育部与日本电通公司共同举办的“电通•中国广告教育高端论坛”。广告专业教师在论坛中与日本的业界精英和国内教育界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又如,有的教师的论文被“第六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选中,受邀参加该学术论坛,与国内外大量的业界权威和学界权威进行交流。

(三)实现广告学专业教学多样化

第5篇: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作坊的组建与选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很多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所以形成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工作坊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实践,有事可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如何让一名教师带动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工作坊,这是现实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将6~10人分为一个小工作坊的办法。工作坊的组建是依据学生相同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特点,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最近发展区”相差很大。以恋爱心理为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恋爱,对恋爱问题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对恋爱问题还未曾思考,既无需求也无感知。因此,工作坊的成立采取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使对相关心理问题有共同兴趣和困惑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坊。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也是实践情境创设的前提条件。工作坊的主题可以选自于教师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自选主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审阅,为的是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架作用要有所体现。

2.工作坊的实践

(1)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

在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其中有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首先,工作坊成员以自学为主,查找主题项目相关方面的内容资料,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消化吸收,了解所选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次,坊内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工作坊活动的展示内容,编写活动策划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主题的界定、心理问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依据策划方案坊内成员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反复实践体验心理问题情境,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在工作坊前期准备过程的环节中,教师要监督工作坊的任务进度,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坊活动顺利展示。在工作坊资料准备和实践环节,教师要保证及时为坊内项目的进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2)工作坊项目的展示环节

每一个工作坊都有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展示时间为一个课时。以工作坊为单位,引导和带动课堂,其中主要环节是呈现心理问题,引发讨论分析。首先在各个工作坊内讨论分析、交流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各个工作坊之间经验交流,发表建议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工作坊内的充分讨论,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验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各个工作坊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得到了澄清,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3)工作坊活动的反思

工作坊项目展示结束后,参与成员要对工作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涉及投入、角色、矛盾冲突、成长、遗憾等方面,从个人和团队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通过反思活动,每个参与成员完成对实践项目意义的重组和建构。每个工作坊要对所研究实践项目,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掌握。小论文的写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时方面是有限的,不能够对工作坊的项目研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实践研究,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就涉及到了课外延伸方面的内容。工作坊的成立便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以工作坊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如果坊内成员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仍然不能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二是同年级相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工作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随机进入同一主题项目,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不同年级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高年级工作坊可以带动低年级工作坊,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3.评价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