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价值取向及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价值取向及策略

摘要:协同理论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中实现多元协作。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既要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又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这两个需求,必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必须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协同机制,必须在多元协作体系中发挥序参量的关键作用。具体到实施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供给,发挥高校纽带作用,营造多元协作的教育生态环境,并以多赢目标为指引挖掘推动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

一、协同理论及其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主张协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在协同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发展规律。协同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在系统内部结构反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中,具有着相似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揭示复杂系统持续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一个系统的运行发展,主要是由构成其整体的各子系统间的共同作用推动的,子系统间关系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决定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与发展水平[1]。协同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发现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解决系统内部复杂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协同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协同效应、伺服和自组织。协同效应是系统内部协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子系统在不同的外部扰动及内部变化影响下,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同时还是推动系统内部结构、状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当协调作用的影响达到质变水平时,就会促使系统由无序状态进入到有序状态,即产生协同效应。伺服原理描述的则是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发挥作用的规律,即系统内部慢变量支配快变量,序参量主宰变化过程,其中序参量是一种从无到有,且可以标志新结构形成的特殊慢变量。伺服原理是通过对系统变化临界区域的变量观察中得出的,从慢变量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分析出系统内部平衡状态变化的走向,而对序参量的把握则可以帮助观察者找出系统变化的决定因素,乃至实现对系统的整体调控。自组织原理描述的是在非外部组织命令指引下,系统内部通过自发组织、协调形成新的平衡结构的作用规律。自组织原理关注的是系统内部的运行变化,自组织的过程并非随意进行的,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并非外部制定,而是子系统协同运行中形成的。

(二)协同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内容、主体较为多元,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可以为协同理论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素材。反过来,协同理论作为分析系统运行发展规律的理论,又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发展的规律,进而为双创教育的系统研究提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为协同理论研究提供分析素材。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基于实践的大量研究作为支撑,协同理论也是如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较新的系统出现,这本身便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协同理论研究扩展了素材的来源[2]。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为协同理论在现象分析与原理检验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对于推动协同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协同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基于协同理论所展开的分析研究,还能够帮助教育主体更准确地找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协同理论的分析结果指导教育实践,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以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二、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及要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一方面,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一切从学生出发。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也要坚持学生中心和素质本位的原则,即将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作为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各参与主体应围绕这一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协调、合作,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发挥协同作用,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的关键价值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人才在知识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应当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也是教育工作培养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中,也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既包括地方性的创新发展需求,也包括全国范围内各行业领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只有切实从需求出发,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这也是实现多元协作中多方共赢目标的基础所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第一,如何在多元协作中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但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因为各参与主体在理念、思维、协作策略、利益侧重方面的偏差,导致学生的主体价值被忽略,变成为完成教育任务或响应政策号召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实脱节,陷入形式化困境,且由于不关注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自身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即便进入社会也无法保证成功达到创新创业目标[3]。第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元协作协同机制。协同理论较为关注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作用发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系统内部各部分最初呈现为离散的状态下,协作的促成是围绕学生、社会需要、各方利益而实现的。在这一系统中,如不能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很容易导致各方之间的配合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达到资源价值的整体最大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就是要通过各协作参与主体间的沟通,构建各方共同认可的最佳合作规则,有效发挥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积极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有效性[4]。第三,如何在多元协作体系中把握序参量的关键作用。伺服原理强调慢变量尤其是序参量在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存在着大量变量的参与,要使多元协作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质的演变,对其中作为关键变量的序参量的把握也是尤为必要的。高校及其他参与主体如何能够准确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并通过加强关注和自主调节措施的运用,把握序参量的作用效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之一。

三、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构建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供给基于自组织原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成功,需要依靠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自发组织和协同运行来提供保障,在非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约束状态下,保证多元主体间的整体协调是极为关键的。一致的出发点和中心能够促进各参与主体行动目标、和资源调配方向的统一,这也有助于形成协调和联系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纽带,使整个体系持续向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其中根本和关键。因此,在多元协作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供给。第一,高校方面应当做好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班本乃至学生小组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全面强化课程与学生实际相匹配的精准性,注重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第二,企业、社会机构、家庭等各方则要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通过有效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长处,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5]。第三,高校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各方之间的资源交互利用,发挥资源的共享优势,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应链条的完善性。通过在资源供给上的有效协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发挥保障作用。

(二)发挥高校纽带作用营造多元协作的教育生态环境根据协同效应的原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体系而言,能否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决定着多元协作的成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体系的构建中,高校无疑是各子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做好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学生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沟通,强化协同效应的发挥,着力构建有益于多方交流、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6]高校方面不仅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也要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可行性评估、专业指导、环境支持、过程监督等服务。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宏观支持作用,不仅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与支持和保障,还要为高校双创人才培育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总体指导。企业方面则需要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发挥实践基地、校外智囊的作用,同时也要将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并将创新能力纳入人才选拔的标准,让学生感受到当代企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倾向。社会机构方面,相关教育机构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社会教育的路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外部补充,科研机构则应发挥科研工作的带动作用,以此强化科研力量及成果方面的支持。学生家庭方面,应当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的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尊重他们的创新创业选择,避免不当限制或干预,为他们提供自主、宽松的发展空间。最后,在高校的教育引导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支持下,学生个人或团体则应充分运用有利资源,发挥自身创新潜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探索当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7]

(三)立足多赢目标挖掘推动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序参量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各环节发展规律的内部变量分析,发现起到决定作用的序参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科研创新成果,其二是各高校独有的优势特色。科研创新成果需要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尝试才能得到,科研创新成果的出现,必然会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知识结构的革新,进而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在科研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转化中,又会为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关键动力,以此发挥序参量在系统中的作用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把握好科研创新这一环节,加大科研投入,协同其他各方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支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科研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多样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握好高校自身优势特色这一关键变量。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往往需要通过大量资源和时间投入才能形成,同时,优势特色一旦形成又能够有效强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能力,凸显序参量的关键作用。因此,要体现这一序参量的价值,还应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塑造教育理念,以及充分结合强势专业和区域需求,打造各高校独有的优势特色,以培育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人才。[8]不仅高校如此,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参与主体也需要挖掘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优势特色,在多元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驱动双创教育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协同发展,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王明强,孟宁宁.校地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途径与策略[J].教育评论,2017,(07).

[2]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等.“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

[3]谢志远,戴威,徐倩倩.应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22).

[4]黄旭艳.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06).

[5]叶正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

[6]郭宇,牛慧,朱学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9,(07).

[7]李伟.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

[8]李明炅.基于“协同创新,产学结合”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的家具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作者:崔月芝 陶芙蓉 李艳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