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管理工作研究(4篇)

教育管理工作研究(4篇)

第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摘要:如何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党员管理依然缺乏连贯的、全面的教育方式,党支部活动不够丰富。因而,应从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践活动平台、管理考核平台三方面出发,更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形成有效、常态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基础工程,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2013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中指出,“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少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少数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解大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动性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解决相应问题,笔者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的入党动机、学习党知识情况、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入手,就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效果、党支部活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合个别访谈法,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问卷发放前,从三类不同调查对象中各挑选10人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检测,问卷信度达80%。随后正式发放问卷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达99%。在回收的问卷中,一是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符合学生党员比例,即党员人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递增。其中,12级占42.79%,13级占25.96%,14级占26.44%,15级占4.81%。二是调查对象的身份比例合乎学生党员的比例,即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数量不断递减。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占51.44%,预备党员占21.15%,正式党员占22.6%。依据以上数据,初步认为调查数据真实、可靠,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对象的相关数据

1.党员入党动机基本端正

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党员,入党动机端正,信仰共产主义,87%以上的党员希望通过入党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也希望自己能早日发挥社会作用,成长成材。但同时,依然有个别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粹,14.2%的党员入党时希望通过入党获得一些利益,如期待党员的身份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在党员荣誉感方面也还有待提升,59.1%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对自己身份感到非常自豪,有13%的同学觉得党员身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2.党员能发挥一定的先锋模范作用

60.1%的党员同志认为,自己基本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仅2.4%的党员认为基本没有发挥过先锋模范作用。大部分党员认为自身能在学习上、生活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95%以上的正式党员获得过一次以上校级奖学金,60%的正式党员获得过两次以上校级及以上各类奖项,80%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过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及活动。可见,学生党员,尤其是正式党员的基本素质相对较高。

3.党员自主学习党的知识能动性不足

从调查数据看,一是党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较好,但在党知识学习方面还有所欠缺。数据显示,仅约36%的党员在平日会主动学习党史类知识,而有看党报习惯的党员只有11.5%。二是对于国家时事方面的内容关注和了解不够,35.1%的党员表示平日中非常关注,62.5%的党员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时政要闻。三是党员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党知识学习的比例较高。83%以上的党员倾向于用手机客户端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但仅5.7%的党员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

4.党员对党支部教育活动热情不高

目前的学生党支部教育活动以专题教育会、理论研讨会、党员大会等为主,经过调查,党员更倾向于实践性的、户外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分别有67.3%和51.4%的党员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和参观学习。但选取时兴的慕课课程及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的人数较少,通过个别访问进一步了解到,大多数党员学生对这两种方式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党知识的能动性较差,关注时政要闻、国家大事的频率不高。现今学生党员主要通过党课教育、讲座交流、支部学习的模式加深对党知识的了解,但由于以上形式较单一、内容较枯燥,因此,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也难免流于形式。构建大学生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应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将党知识学习通过网络形式,融入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是创立微信公众号。微信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即时通讯工具,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目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乎人人每天都在使用。学校或学院应积极创设针对大学生党员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打造“指尖上的党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让学生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知识、了解时事热点话题[1]。二是组建学生党员微信群。大学生党员微信群可由各学生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由支部书记定期发送相关学习内容。发送后,可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组织大家在线讨论,或者建立党小组在线学习,每周安排一个党小组负责收集学习材料,由支部书记审核后,发送至微信群供大家学习和交流。

(二)构建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平台

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更有意愿加入到社会实践服务的队伍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宗旨。将党建工作、党支部活动延伸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可以扩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增强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一是开展“学生党员挂钩宿舍”活动。在学生公寓中,形成“一位党员带动两间宿舍”的模式,让学生党员在宿舍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每三周一次的宿舍走访,对党知识,国家热点事件进行宣传和解读;对专业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对宿舍同学生活上的困惑进行开导,达到宿舍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二是开展“党建带团建”模范班级建设活动。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团支部”,把“党建带团建”的思想落实到班级建设中,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感染带动班级同学,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模范班级评选。三是建立“党员奉献日”活动,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党员奉献日”。各级学院可组建学生党员联合志愿服务示范队,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清洁卫生、知识宣传;深入社会进行党的政策宣传、义务支教、走进社区捐书、科技文艺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服务工作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管理考核平台

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有赖于完善的考核制度。为此,需要形成贯穿入党前后的管理机制,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评,结合优秀学生党员评定制度,形成上下争创先进、严格要求的局面[3]。一是健全学生党员教育制度。对学生党员教育制度不松懈,转变“重发展轻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党员学习情况的考核,定期进行跟踪和抽查,要求学生党员在学习后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交流汇报等方式,切实做到有所收获、有所提升。二是完善优秀党员评定制度。完善优秀学生党员的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党员的争优创先思想和行动。将党员在“学生党员挂钩宿舍”“党建带团建”“党员奉献日”等活动中的表现纳入优秀党员评定制度,由挂钩宿舍成员、班级成员对党员的表现进行评定,结合支部党员互评、支部书记评定等方式,对优秀党员的评选进行全面、严格把关。三是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制度。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党支部可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实践型党支部”等特色党支部,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发挥引领性、模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党支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政治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标兵、生活上的榜样。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西合,赵健,高黎.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28.

[2]欧洪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21-23.

[3]杨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28-29.

作者:张颖 单位:嘉应学院

第二篇: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情感交流机制,突出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操陶冶,并为学生接受与内化知识提供基础,有助于实现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小学教育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渗透;情感交流;教育渗透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的实施与实现,主要是以教育学及心理学为依据,结合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将教育主题的观念、情绪与态度等情感体验作为关注点,以情感体验为支撑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初中语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情感色彩,艺术特性较为突出,在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有助于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存在着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知识基础培养,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的技能,同时还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传递渗透到其中去,以此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读书是为了国家,可也是为了自己,然而在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他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老师和父母。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品质塑造等问题,而情感教育则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从小学学生的行为特征来看,他们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波动性较大,且学生自尊感十分强,学生特征与发展也要求在教育管理中引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情感健康发展。

二、如何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即教材、教师与学生。从教材层面来分析,其情感因素多是通过语言文字与情感色彩来体现的;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知识结构、行为举止和自身的魅力等方面来体现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情感因素则以学习兴趣、情感体验为主,同时还包括对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情感反应等。基于情感因素,为科学开展情感教育提供基础,具体实践路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角度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必要且必须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播放,能够给与学生以直观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多媒体呈现出的文字所描述的意境,让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教材内容的内涵,在情感上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存在着较大帮助。以良好的情景为依托,学生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情感体验。

2.维持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好动爱玩的心理在小学生身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为了促使他们更加专心的学习,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维持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特征、个性与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关注其情绪变化,从而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重视课外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并综合应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如参与学校小报刊写作等,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实性。

三、情感教学中易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在对孩子的情绪加以感染之时自身的情感也会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是小学生毕竟是孩子,心智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教师加以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情感流露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教师流露出自身情感来感染孩子的时候,自身情感如果不能控制好那么对于学生的好恶也会明显的表达出来。但是在小学时的孩子心思很单纯,在面对老师的喜欢和讨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却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如果教师比较讨厌某个学生,这种情绪在孩子眼里会无限的放大,而放大之后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情感,容易导致孩子有更为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对孩子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室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情感加以控制以保证情感教学的有效进行。

2.情感教育与知识基础教育结合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坚持情感教育的基础上,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知识、科学的理念,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需要注意教育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年幼时可以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建立长远的目标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对于小学生不仅仅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锻炼品格,成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则应以教材为中心,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情感教育提供良好的情景基础。实践证明,情感教育对于保障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贤.小学生管理中情感教育的应用[J].学周刊,2015(35).

[2]鲁金凤.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14(11).

[3]沈德立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

[4]吴荣洪:试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2.

作者:王淑艳 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头沟学区咏曼小学

第三篇:高中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高中教育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一件很较繁琐和复杂的事情,主要是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再加上学习内容变的更多,学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及现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有所改变,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育管理就需要更加的全面和多元化,不能只关注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培养的工作。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中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来探析更加有效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学管理;创新措施

现代的高中教育过程中,校方的责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只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足够了。随着多元文化进入到高中教育领域,高中教育管理还要针对学生在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应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对于高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日常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要进行科学的教育。这也意味着现代高中教育管理创新措施的核心,不再是一味的禁止,而应是以学生的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核心,令学生的心与智可以共同健康成长。

1高中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学生相比于其他时期的学生,虽然心智上更加的成熟,但玩乐和散漫的心态仍然较重,所以以往的高中教育管理中,只是单方面的在制定规矩,从而限制学生的行为,包括:影响课堂纪律、学习环境、学校风气的行为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高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自然而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样一味的禁止和限制很容易令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学校进一步的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高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积极、被动和消极。而这三种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情况是会发生转换的。高中学生可因为老师、家长等鼓励或严格的要求,从被动、消极的学习心态转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但与此同时也会因为错误管理方式而导致高中学生生成厌学情绪,而这两种情况可能会重复的出现,直到最后学生从厌学情绪变化为消极的对待学习,从而放弃学习。而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可以说是因为管理理念的偏差。很多高中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管理核心观念为学生升学率和毕业率,所以就导致过于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习成绩较落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所有学生性格和行为的教育。而因为高中学生的性格、智力、以往的受教育情况和成长环境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拥有令人满意的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态度却是高中所有学生未来生活中最根本的需求。

2高中教育管理中学生心理管理的重要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古语看似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在现代已经被证实其真实性。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做了一项研究,以当地1000名儿童为对象进行走访,然后分别把这些儿童的性格归纳为自信型、适应型、沉默型和自我约束型。等到他们到达26岁时,卡斯比教授再次对他们进行了面谈,并走访了他们的朋友和亲人,结果表明这些儿童时期的性格竟然准确预言了他们26岁时的言行,之后卡斯比教授在2005年发表了演讲,这在国际育儿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虽然高中学生不再是儿童,但这个研究表明,高中教育管理不应单一的把学生的学习的成绩作为核心,还有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时的情绪、心理变化等性格管理也同样重要。因此,现代高中教育管理的创新措施应是针对学生性格和思想意识上的培养和教导。

3高中教育管理有效的创新措施

3.1老师以及家长的配合管理:在以前的高中教育管理中,校方和老师常常把禁止和处罚式的管理模式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请家长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学生的父母,应是带给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爱的人,而不是斥责和批评的人。同时每一个学生又都在期望有一个温柔的、喜欢和自己沟通的老师,但校方或老师频繁的联合家去共同指责学生,一方面让高中学生对应是尊敬、喜爱的父母,产生了惧怕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疏远家长和老师,最后彼此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针对这种情况,高中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首先应重视去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大多数高中教师面对教习成绩落后和扰乱纪律等学生时,都没有去和学生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没有去分析学生不喜欢学习或违反纪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当找到了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校方才可以和家长相互配合,从根本上去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高中教育管理中,应减少竞争、攀比意识。包括: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和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部分高中学生,就是在这种严重竞争和攀比化的教育管理环境中,被逐渐消磨掉自己的愉悦的学习心态。虽然竞争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但并不能长期的使用。现代高中教育管理策略应为多元化、人性化的性质,老师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与家长的沟通,然后因材施教,以多元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学习。

3.2为人师表、平等对待: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在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上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影响,即:人们孩童时期的模仿本能。想要让高中教育管理更加的有效,其创新方式并不是指创造一种新的及管理方式,还要完善自身已有的管理方式,即:管理者自身是否成为了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则是指教师或校方的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的中,是与学生是平等的,是没有特权的。在要求学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校方和老师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存在差异,而出现差别对待的情况。同时管理方应懂得维护自己的形象,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老师或管理者,因为长期工作面对各种问题学生,积累的负面情绪会在某一刻爆发,并且不能及时的短时间的进行自我控制,这种负面情绪的散播,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师、学校的印象,同时也就增大了高中教育管理的难度。

4结语

总之,高中教育管理的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打造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而是根据现代学生的真正需求,去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牛砖成.当前高中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好家长2015年24期

[2]王昊.关于高中教育管理理念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04期

[3]吕杰.现代高中教育管理探析[J].新课程(下).2014年06期

作者:倪锐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学院

第四篇: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强化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软硬件实力都在不断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的激烈,与其同时在大学管理方面的途径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大学是学生走上社会之前的摇篮,是一个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建立一个创新的高校大学管理机制,能够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大学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提出笔者一点浅见,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改革;方式方法

科教兴国,只有重视教育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只有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为祖国今后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对于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做法。但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在人才培养的方面已经出现了种种的弊端,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够突破过去种种管理弊端的限制。特便是最近这几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了明显的效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国高校管理中仍然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改善。

一、为什么要改进当前的大学教育

我国大学的教育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了,因为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改革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将会对我国各个领域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从教育改革上入手。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沿用过去的教育管理模式会使得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时代脱轨,这样的脱轨更会让当代中国的的发展落后以至于脱轨,严重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变化的时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的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让当代中国大学生真正成为我国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最近几年,我国的大学教育管理改革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改革的本身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的绊脚石。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只有形式而没有精髓。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从1919年引进到现在,我国的所有高校几乎都在实行这一模式。然而,真正能够将学分制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的例子几乎是没有的。很多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只是一个形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体验来说,和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差别,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学分制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即使有能力的学生也必须在学校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学业。这样的模式可谓是“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的让学分制的模式给整个学校带来真真正正的优势。

(二)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这样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不能够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这就是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的原因;如今的教学观念追求的是素质教育,它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素质的全面提高,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培养成功的,需要学校下大力气去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逐步将应试教育淘汰,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教育改革方式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教育培养的重点,虽然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的教育中在这一方面做的还有很多不足。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那他将举步维艰,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掌握别人所没有的技术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虽然说,在大学的学习中主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老师的引导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大学教师不够年轻化,很多教师的观念都十分的陈旧,他们缺乏的正是创新思维。这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大学的教育内容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育管理改革的高效性

(一)将对学生的教育作为管理改革的重心要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白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高校,那个同学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同学的成长环境不同,地域条件不同,经济状况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差异性。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有着强弱之分,老师在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差异和区别,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们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由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们一些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空间。不能只是一味的约束学生。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促使学生思考,加速学生锻炼的一个自由的环境。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就是在校园里,如果一个校园有着良好的创新型学习良好氛围对于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实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我国的高校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高校的合并或者组合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很多高校为了盲目的攀比,设置了很多的专业。然而,专业的多少并不能够代表教学能力的高低,太多的专业设置并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的越炽热,大学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是越来的越具有特色,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这要求学校要对过去的专业课程进行一个合理的改进,同时在优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特性。想要培养具有特色的人才,就要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改进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引入多媒体教学富有人性化的交互式以及生动的动态多维效果是多媒体教学所独有的特点。它的引入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对所遇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们多角度的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众多老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集中起来,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表现形式上,它减少了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精力投入,更好的节约教学资源并且能够让学生把看到的知识更加的直观学起来,也就会更加的高效。

四、结语

由此可见,对过去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发展,是符合时展的要求的,也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想要提高大学教育的教学水平,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发挥出新型教育系统对于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为祖国今后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进一步的增强综合实力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宫小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谢延龙.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28-32.

[4]谢延龙.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13-16.

[5]熊斌.加强大学教育管理改革途径探讨[J].成功(教育),2011(12):16.

作者:郑海 单位:辽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