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谈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是社会生活极其重要的空间,尤其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其所蕴含的能量及价值尤为明显。从城市景观布局层面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呈现城市活力的载体,必然需要依赖于优异的设计与布局,更完整地表达及体现城市艺术,使城市功能及景观文化获得协同发展。鉴于此,本文结合新时代城市的发展主题,对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加以探讨,以借助设计方式的延伸提升城市景观的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文性,改变着以往“千城一面”的落后格局,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开始重新定义城市特征[1]。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中,如何实现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拓展,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由此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应运而生,以其达到城市建设与城市风格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承载城市的发展未来。

1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城市由诸多的公共空间所构成,其丰富的结构也促进了对景观设计的思考。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主要包括四大领域:(1)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也是居民生活之余重要的休憩场所。因此,城市广场本身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并拥有宜人的实用尺度,属于城市中心的典型代表。(2)城市公园。它是城市绿地的主要载体,利用空间、绿地、铺装及山水等元素的融合,打造出了兼具生态、经济、人文等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归属,城市公园也被称为“城市绿洲”,较好地服务于居民的生活、休闲和娱乐,充分展现着城市规划的多元性。(3)街道空间。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提供着日常的交通、观光及购物等功能。从美学层面看,现代化的城市街道规整、繁华,被广泛视为城市“绿廊”,彰显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从功能层面看,城市街道可以将各区域进行衔接,为城市生活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便利性等。(4)城市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设计中,城市滨水区也更能体现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特征。

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素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融入景观设计,既是现代文明演进的结果,也是社会对艺术价值及审美的追求。城市作为基础的社会生活载体,加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能够发挥汇聚人心、舒适生活、美化环境及培育素养等功效,特别是在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2]。由此,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领域,需要突出诸多设计要素,以确保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独特性。第一,功能区。城市历史、城市规划及政策规定等因素,均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具有影响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突出城市布局的功能性,如行政区、商业区、休闲区、工业居、居住区等,依据其功能差异进行景观设计。第二,景观体系。由于城市所承载的文化与理念相对独立,因此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必须围绕城市发展建设为主题,设计出隐含城市主题的系列化景观设计,提升各区域间设计内涵的衔接性。第三,重要节点。在城市中所分布的重要节点景观设计中,应使其更富特色,具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街道、广场、标志物及交通枢纽等区域。第四,生态效益。在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城市景观设计要突出宏观设计视角,打造生态化城市景观,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实现城市景观与生态的多样与共融。

3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

3.1和谐统一原则

城市的发展属于繁杂和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关乎民生,应当进行全面研究与设计。一方面,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具有整体性,在实施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周边环境及设施为基础,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与设计,更好的展现出景观的融合性,提升持续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利用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弱化城市与自然的界限,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平衡,避免景观设计的突兀问题。面对城市建筑、气候等因素,既注重景观设计的美感,也要形成特有的风格。

3.2以人为本原则

不可否认,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景观设计,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城市人口密度稠密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根本职能,即以人为基础的功能发挥。以人为本作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设计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及审美需求。此外,重视人们的情感诉求和心理取向,以大众的视角进行设计分析,包括审美视角、观赏位置及人体工程学等,给予人们更适宜的生活空间。以便民、利民的角度,设置盲人道、人行道、公厕等,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并丰富城市空间。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关键原则。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显示着当前人与环境的可待续,更对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可持续提出了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应着眼于长远,贴近于未来,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性及拓展的可行性,真正让景观设计不过时,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满足时代、环境与景观之间的有效平衡。

3.4文化保护原则

城市化发展由时代变革所推动,大量新兴的设计元素被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但城市作为时代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承载,在实际的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特征,还要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将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相结合,赋予和展现城市文化更浓厚的文化特色[3]。此外,为避免过度设计所带来的文化破坏,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必须要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尽可能的体现出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特色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最直观的文化表达,提升人们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4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4.1科学利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

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地域性差异,而这一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公共空间的布局与设计之中。为此,在实施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保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对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特点及规律等数据进行收集,从而依据最优质的设计方案,实施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筹划。特别是在具体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应着重对空间应用层面进行考虑,借助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尽量避免对原有景观的改变或影响,以自然融合的方式形成新的景观设计方案。如此一来,既能够避免对原生地形结构的破坏,也能够极大的节约景观建设成本,更充分的展现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低碳理念。此外,自然景观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对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诠释载体。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应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加强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共生,以最为可行的景观设计方案,营造出优美、温馨、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

4.2完善城市公共全空间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上,除了重视对其艺术审美的设计外,还需要以统筹的视角进行设计研究,发挥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是基础的活动场所,人们在行为中所存在的差异和机制均呈现出多元性,但其实际的流量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完成景观设计与实用价值间的衔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现代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活动单元,是人们短暂休息的重要载体,应进行整体性设计。如,设计艺术长椅、板凳等配套设施,增强城市居民的休息体验,使之融入设计元素之中,成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4.3应用乡土物种及环保材料

随着城市化发展逐步迈向平稳,在整体的规范与设计上也步入正轨,使城市公共空间得到高效利用,尤其是在景观设计方面更为科学。为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布局,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适应性,即大量环保材料的运用成为常态,也更加趋向于本土化、特色化和个性化,更好的使本地特色环境及文化得到开发,保证了城市发展的灵魂和魅力[4]。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优先使用本地的树种,如此不仅可以快速成景,还能够降低额外的维护成本,有利于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4创造柔性的绿色及文化空间

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焦点,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如今的城市发展更加关注人文性,尤其是在公共空间利用上,更加关注社会的需求和趋势,积极打造更宜居的城市名片,以吸引更多经济往来和投资。当然,生态环境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样应当借助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改善传统城市中枯燥的水泥构造,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景观设计元素,创造柔性的绿色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全面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品位和层次。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应积极挖掘和捕捉自然优势及人文景观,通过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体现城市的空间美感,真正为城市居民提供别具一格的休憩场所,创造城市景观及文化新面貌[5]。

5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城市化发展理念的变革,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地位日趋重要。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可以打造出更优质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的美观性与宜居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助力。景观设计的优化与完善,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城市生活体验,还能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拓展空间,打造更为时尚的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刘婧尧.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关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02-107.

[2]牟蕾.低碳理念下现代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12):106-107.

[3]姜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探讨[J].现代园艺,2019(22):109-110.

[4]范丽琼.公园城市理念内涵及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J].现代园艺,2019(16):81-82.

[5]高子健.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09):151-152.

作者:瞿蕊 朱亚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