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内外供给侧经济理论历史演变

国内外供给侧经济理论历史演变

摘要:供给侧经济学思想其实产生已久,我国春秋时代的管仲应是鼻祖之一。目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乏力新常态,如何走出困境,客观需要经济学新创新。另外,面对经济新形势,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重大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学;供给侧经济改革

经济问题总是供给侧问题与需求侧问题的有机统一,分析供给侧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需求侧问题,同样,分析需求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供给侧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理论分析的起点或关注点不同来对二者进行区分。起点或关注点主要在供给方面的,可以认为是供给侧经济理论;起点或关注点主要在需求侧方面的,可以认为是需求侧经济理论。另外,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重大创新。

一、中国古代经济学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至前645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早对经济学有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现存《管子》76篇中,约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问题,约有三分之一专谈经济问题,这在先秦各学派的著作中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看,管仲的经济理论,总体应属于供给侧经济学。

第一,《管子》认为,土地是财富重要的生产资料,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

第二,提倡分工。管仲主张将被统治的广大群众按照他们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同时主张四大集团不能混合杂处,必须各按其职业“群萃而州处”。[1](P21,P127,P129)第三,提倡减税。管仲在对齐国的治理实践中,采取了大规模减税措施。据《管子'大匡》记载:“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意思是说,在齐桓公在位19年中,将关税税率和商业税率降至2%,农业税按土地面积征收,且改为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时农业税率为30%,收成中等时农业税率为20%,收成差时农业税率为10%;有饥荒就免征,或缓征。总之,管仲的供给侧管理政策,有力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为齐国崛起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好的经济基础。[2](P11)我国古代先秦法家李悝(约公元前450至约前390年)的经济思想也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李悝是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记》)。同时,李悝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治田则勤,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汉书'食货记》)但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李悝又提出了平籴政策[1](P107),这属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的一种政策。所以,李悝的经济思想,也有一些需求侧的因素。

另外,我国古代荀子(约公元前331至约前238年)的经济思想也属于供给侧经济学。一是荀子主张分工,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勤”。由于各业专一,才能把技艺提高到精妙的程度。[1](P95)二是荀子认为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财富生产的主要来源,而工商业是不生产的,必须予以抑制。他说:“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1](P98-99)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属于供给侧经济学。高度重视农业,限制非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增加农业人口。实行有利于农业的租税政策,对非农业活动实行重税政策。“不农之征比多,市利之租比重。”(《商君书'外内》)实行土地自由买卖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秦国最终实现了强国目的。西汉盐铁会议上儒家反对派的经济思想,也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

盐铁会议以检查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名,于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桑弘羊及一些政府官员为现实政策辩护,而儒家则全面予以反对。儒家提出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是: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财富,否定工商业能致富,轻视工商业;反对经济干涉;反兼并;坚持井田制度;反对对外贸易;提倡物物交换,货币铸造权回归民间;消费提倡节俭;在租税上坚持什一之税的农业税,反对重税。[1](P225-229)儒家提出的上述政策措施,重点大都在供给侧方面,而不在需求侧。当然,我国古代也有一些经济思想属于需求侧经济学。如范蠡的经济循环论和贸易思想,还有桑弘羊的重商思想等。但总体看,由于我国古代社会总体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学,应总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范畴。

二、西方经济学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经济学呈交错结合演进趋势

重商主义是需求侧经济学,由于把金银看成是财富的最佳形式,重商主义必然是需求导向的。西方的重农学派是最早相对成熟的供给侧经济学派。重农学派核心是重视农业的供给,其主要思想具体包括: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入到经济思想中,认为人类的经济规律应同自然规律相协调;提出自由放任,反对政府管制;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认为应该只对土地所有者征税;从供给侧角度对经济流程进行了分析,如魁奈的经济表。古典经济学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有些学者在著作或论文中认为古典经济学属于需求侧,这是不准确的。

从古典经济学的总体特征看:首先,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基础,这是供给侧,不是需求侧。其次,在政策取向上,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但目的主要落脚于促进供给侧的效率,并通过供给侧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如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认为,通过自由竞争,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每一个生产者和商人不得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得不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最终实现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最后,在价值论层面,古典经济学大体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也是供给侧,不是需求侧。

萨伊虽然提出萨伊定理,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但萨伊理论分析的落脚点是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在《政治经济学概论》[3]这本书中,萨伊第一篇论述财富的生产问题,第二篇论述财富的分配问题,第三篇论述财富的消费问题,其中第三篇构成了全书分析的落脚点。另外,萨伊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所以,总体看,萨伊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相比,其需求侧分析所占的成分应更大,而不是更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应属于供给侧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另外,马克思关于生产所有制的理论,关于资本集中的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分析,都是立足于供给侧方面,而不是需求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而不在需求侧。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有学者认为是属于需求侧经济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准确的。古典经济学应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一个有机综合。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既有消费者均衡理论,也有生产者均衡理论。而生产者均衡理论,应属于供给侧。另外,一些学者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完全归结为需求侧经济学,此观点也值得商榷。

凯恩斯经济学虽然强调需求导向,但也有供给侧分析的因素。如投资需求,本质就属于供给侧。从整体的理论分析看,凯恩斯理论应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机结合,是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中,寻求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均衡水平。另外,关于供给学派,大家普遍认为是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此观点也是一值得商榷的观点。因为供给学派在实践上具体落实为里根经济学,而里根经济学的减税主张,既包括减供给方面的税负,如企业税,将原来最高46%的五级税率改为最高34%的三级税率;也包括减需求方面的税负,如个人所得税,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28%和33%的三级税率。[2](P126)最终供给学派的政策效果是既体现在供给侧方面,也体现在需求侧方面,是两方面效果的综合。

总体看,西方经济学演进是供给侧经济学与需求侧经济学有互相交错演进的趋势,但越往后,供给侧与需求侧又有一种互相结合演进的趋势。目前,面对经济形势新常态,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重大创新。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构建思考古典经济学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提供了巨大红利。

凯恩斯经济学为战后资本主义提供了黄金红利。但从2007年开始,世界经济总体又陷入长期增长乏力的境况,而原有经济理论又提不出有效解决办法,或实际成效不大,这种情况表明原有经济理论红利已经基本丧失,经济学客观需要有重大创新。经济学如何创新,积极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条正确战略。下面笔者就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谈一些不成熟看法,请大家指正。

总体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应是对以往经济学的总体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下若干方面内容。从构建理念看,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应是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的总指导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之间互相嵌套,互相支撑,是一个总的有机框架。比如,创新,离不开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而协调又离不开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等。所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坚持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从价值论基础看,劳动价值论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应坚持的基本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真正科学的价值论。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在经济学上的具体实现。从发展动力看,面对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需要构建综合动力体系,应实现三重动力的有机耦合。

第一重动力是经济层面动力,包括要素动力和结构动力。要素动力主要是要进一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由于要素生产率不高,也制约了劳动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结构动力主要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需要坚持新重农主义,新重农主义核心是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第二产业发展要坚持循环经济总方向;三是大力提升第三产业质量。如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需要对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投入和建设。另外,城市化布局要与经济布局协调推进,不同规模城市应体现不同产业特征。最终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结构整体素质。第二重动力是制度层面的动力。制度动力主要是要进一步推进制度的公平建设。包括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建设,都需要更多体现公平原则。在短期内,公平与效率可能有冲突,但从长远和全局看,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第三重动力是精神层面的动力。精神动力是深层持久动力。越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或地区,精神的元素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越大,越要重视精神建设的力量。建设精神动力主要是要进一步建设精神文明,核心是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的利他精神。利他是推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而利己只有通过特定的市场制度约束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建设利他精神,最关键是要培育奉献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等。另外,三重动力之间应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机耦合关系,并最终通过良性互动和有机耦合形成强大新合力,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推进力量。

从资源配置目的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水平,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最广义最高层次一般均衡,不是经济层面一般水平局部均衡。

从学科建设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将体现多学科综合特点,包括哲学、历史学、数学、心理学、生理学、环境学、文化学等,都应纳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中。从分析问题的切入点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将立足于供给侧,从供给侧方面寻求解决关键问题的主要方法和主要途径。

从解决经济问题的着眼点看,重点是结构性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最终对原有经济结构实现一种总体性新建构,并最终实现将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质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时间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将是长期经济学,将立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尤其对于凯恩斯的短期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将对其进行彻底扬弃。

从空间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将是大视野宏观经济学范畴,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问题综合到一体的总体考虑和通盘配置。

从政府职能看,供给侧经济学需要政府守住三大核心职能。因为自由市场竞争是按照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三大困境:一是公共精神困境;二是公平社会困境;三是公共产品困境。如何解决好三大困境,政府应按照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原则界定自身行为边界,以此弥补自由市场竞争之不足。具体而言,政府核心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着力加强公共精神建设;二要着力加强社会公平建设;三要着力加强公共产品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0.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法]托马斯'皮凯蒂.巴曙松等译.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6]宋圭武.新常态新路径中国改革再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作者:宋圭武   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