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全文(5篇)

经济责任审计

第1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监督制度,国外没有相同的成果可以借鉴。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最大区别是,绩效审计着重于评估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侧重于“事”。而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侧重于“人”。从国内学者的研究而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的合法合规性审计评价研究较多,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但是从责任履行的双重性角度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的还较少,也没有动态地对履职的效益性进行考核。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但是没有明确相应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不仅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而且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及利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周云平和陈通(2006),吕荆海(2005),樊晶玉(2008)等都认为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地方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资产、负债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及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等,并提出了粗略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颖斐和余玉苗(2007)认为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主要评价履职过程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利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符合上级行政机关的指示和命令。阮滢(2008),黄溶冰等(2010)认为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时的环境管理责任。加强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审计和政绩成本分析。李纯琳(2011)认为对党政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党委和政府应履行的经济职能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对党委书记的审计侧重于经济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侧重于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执行情况。周荣青(2012),刘更新(2012)认为对党委和政府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包括政策责任、经济管理及绩效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廉政责任。吴秋生(2012)认为,经济责任具有积极面和消极面两个方面。积极经济责任是需要主动努力才能完成的经济责任,主要表现为岗位职责、任期工作目标等。消极经济责任是指在履行积极经济责任的过程中违法乱纪、弄虚作假、危害环境、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等,依照法律法规应承担相应的责罚。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王晓慧(2006)认为,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应重点关注财务责任、管理责任、法纪责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四个责任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阮滢(2008)提出了评价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四E”性指标体系,即社会经济总体评价指标、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情况指标、重大决策及经营业务管理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郑颖(2009)从问责角度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中的作用不足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黄溶冰等(2010)提出将环保投资指数、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三废”处理率、水质达标率、环境事故发生率等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李江涛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量对提高其运行效果并无明显效果,提出应当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监控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完善履行报告体系。于迈和谈华(2012)提出经济发展类、民生改善类和生态文明类共12项指标评价体系。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履行效益性考察较少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停留在检查获取、使用公共资源时的真实性、合法性层面,更多的是以衡量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否履行为主的、静态的审计。着重于检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重大项目决策的程序性、合规性及项目的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有无违纪违规行为等。审计的内容相对单一,较多地以数据列示及陈述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履行了应尽的经济责任,是否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但是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效果如何却较少查证、分析和评价。在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报告中,很少体现经济责任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配比情况,责任的目标是否实现,重大决策结果的效益性和效率性如何,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否以损失环境效益为代价等情况。审计报告强调数据、就事论事的部分较多,对数据背后的原因分析较少、不够深刻,定性的问题较多,定量的问题较少。因此,审计结论较为简单、笼统,缺少全局性和科学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个人评价也因此而不够客观和全面。

(二)经济责任评价体系规范性较差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时间不长,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操作。尽管国家、地方在不断完善审计相关法规,但是规定比较模糊,审计内容不够明确,评价体系还不够规范。对经济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评价时,除了经济发展、财政、财务收支等内容引用统计或会计报表数据外,其他方面的评价多以定性为主,往往泛泛而谈。目前的审计评价还是以问题为导向,主要是针对查出的问题做出评价,缺少对责任履行效益性的考察。由于不能站在较高高度上对被审计单位查出的问题从管理、体制的缺陷等方面进行深刻地剖析,审计建议流于表象,针对性不强,造成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尽人意。

三、基于责任双重性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内容

(一)经济责任的双重性

根据2010年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这里的职责不仅包含履行职责时应当而且必须承担的义务,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还应当包括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即花费一定的成本所带来的收益配比。效益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用单一标准就能衡量。由于影响效益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效益也会表现出动态性地不断变化。根据经济学假设,每一个行为个体都是“经济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履行经济责任时,如果领导干部为求自保只做到了“廉政”而未能做到“优政”,即仅仅履行了合法性、合规性责任而忽视了效益性责任,这样的领导干部虽然没有违纪违规行为,但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仍然是一个不称职的干部。同样的,如果领导干部一味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自身应尽的合法性、合规性责任,也为腐败埋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充分认识经济责任的双重性,将“廉政”与“优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效果给予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

由于经济责任的双重性,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经济决策的合规性,还要审核效益性。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而言,效益性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具体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地方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责任。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变动等统计数据,与历年发展趋势及地方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评价地方经济发展绩效;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能源消费、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与历年发展趋势及地方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评价地方产业结构情况;根据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率数据与历年发展趋势及地方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评价地方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第二,重大经济决策及项目投资管理责任。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经济决策及项目投资内容的合法性,二是重大经济决策及项目投资程序的合规性,三是重大经济决策及项目投资执行的效益性。在合法性审查时,关注重大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项目投资资金筹集是否合法合规。如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有无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合规性审查主要关注决策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集体决策通过。如重大投资项目计划和审批、政府性债务融资计划及审批、土地出让、大额资金使用决策等程序是否规范。项目建设前期是否进行科学论证,是否执行公开招投标,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纪律。效益性的审查主要关注重大决策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是否获得了预期收益,已花费资源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成果。第三,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责任。主要审查财政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是否将各类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是否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是否有为了完成收入考核指标而调节收入的情况,有无违规收入。审查本级财政预算的批复、调整和财政决算情况,财政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列支出,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投入情况。审查上下级财政结算是否符合规定,计算依据是否正确,预算往来款项是否及时清理,预算调拨收支是否真实合规。预算外收支项目是否符合规定,收支决算是否真实,各种预算外资金项目是否经过批准,有无执行收支两条线,有无自行设立收费项目,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审查地方政府执行国家财税政策情况,有无擅自减免税、扩大退税范围等情况。第四,政府债务及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审查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及变化,统计还款的集中时段,分析可能出现的还款高峰期,以及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存在的潜在风险。审查有无超过实际还款能力的举债。审查政府借款的实际使用是否符合审批用途,是否投向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产业,是否违规进入资本市场。了解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模式,审查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的审批情况,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情况,着重审查在土地出让和房产转让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第五,环境治理责任。主要审查政府在项目建设或招商引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的选址论证等,是否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治理目标的实现情况等。第六,廉洁自律责任。审查个人的遵纪守法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是否如实申报收入,是否依法纳税。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从政若干准则》,审查领导干部在住房、交通工具配备等方面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国家利益,或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

四、基于责任双重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一)基于责任双重性的经济责任审计原则

(1)界定经济责任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经济责任范围的确定对审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审计实践中,应当准确界定以下两种责任。界定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效果显现的滞后性会导致出现有些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任领导干部扎实的基础性工作,而有些则是由于前任领导偏好于“形象工程”,使后任领导陷于偿还政绩债而无法在任期内实现较好的经济发展。因此准确界定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非常重要。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经济活动,及那些投资效果显现滞后于任期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属于现任责任,而前任的遗留问题或造成的损失则属于前任责任。在审计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操作:首先,对前任造成的损失不予评价。其次,对前任遗留的隐患问题可能会给接任者造成损失的应予以说明,必须归还的借款和利息根据对现任的影响程度确定承担部分。最后,前任造成损失的资产变价收入不作为现任收益。在审计实务中,“现任不管前任账”的现象非常普遍,即现任本来可以对前任遗留的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进行处理的,但是却置之不理。比如对前任遗留的债权、债务不加催收、清理等。如果现任对前任的责任采取措施积极挽回损失的,在评价时应当予以肯定。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组织的经济活动都与外部市场紧密相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给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对被审计单位而言,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是难以预见和不可抗拒的。在审计实践中,如果被审计领导干部贪污舞弊、滥用职权或独断专行造成损失,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属于主观责任。而如果国家政策调整、自然情况发生变化等,比如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发生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影响、损失,属于客观责任。要明确客观原因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结果的影响,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说明。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经过查实的材料作为评价证据,实事求是,既不夸大成绩,也不隐瞒失职。三是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需要对重点项目、重大决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大额资金的使用等对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作为重点。四是可比性原则。纵向可比指评价的指标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横向可比指评价的指标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间相互比较。通过对比,可以有效地发现差距,进行综合评价。

(二)基于责任双重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

第2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1.从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上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结合起来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有两类,一类是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比如同级财政审计,行业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重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另一类是本级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项目。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具有确定性,一般考虑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在年初安排,着重于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一般有充足的时间,为打造精品提供了时间保证。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是本级党委、政府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审计机关安排,时间比较难确定。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及时与组织人事部门联系,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这些项目只要能同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则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这样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任务,又对重点领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阶段性结论,有利于减少审计机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查得深,查得透,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到较低的水平。至于自行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因此审计机关自行安排项目可根据需要减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留出审计力量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都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的工作,要本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单纯追求数量,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2.通过审计资源共享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1)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其主要领导属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考虑界定经济责任的需要。对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2)任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主要领导人员有关,就要注意做好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的取证工作,注意点面结合、重点查证,并将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档案。(3)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围绕真实性审计开展,它所查证的被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结余,即“家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加以利用,避免重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职时段一般不宜重复审计,应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的责任归属,并与后面的任职时段审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某些情况下其审计结果反映并不全面,比如因考虑本地区利益不反映某些问题等,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注意是否有未全面反映而又与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有关的情况存在。

3.人员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必须考虑项目组成人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应尽量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原班人马,若难以做到,组成人员至少应该有原审计组长或主审。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但并不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评人”的简单叠加,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深化。

1.审计重点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针对整个被审计单位,注重整个“面”的工作,其着力点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来确定,审计评价一般只涉及事,不涉及人,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从属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自有其规律性。它的审计重点必须在“摸清家底”这个财政财务收支的“面”和深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职能,始终抓住资金走向这条线,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点”上做足文章:一是单位内部职工、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的问题,这是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廉洁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在审计手段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财政财务收支查深查透;二是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领导人员必须尽到其职责,因此它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息息相关。比如,掌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的投向就是该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效益如何,与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三是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直接体现其经济责任,也是必须查到的;四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重大事项,包括对外大额借款、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的采购、基建投资等大额资金的输出,资产的整合等,反映其决策能力,有否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体现直接经济责任和个人廉洁,重点检查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会议讨论,是否按市场规则操作,是否存在个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特别要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要求,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2.审计方法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在形式上要扩展,在专门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要提升深度。(1)具体审计方法多样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应在重点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从会计资料发现的线索,重视结合其他方法,如: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查,审查合同,查阅会议记录,召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相关实施人员座谈会和谈话笔录,到外单位调查,到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责任人经济职责(任期内上级的方针政策,责任考核指标,经济责任的范围,上级指定落实事项),抽样,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进而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审计会计资料应该以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测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重点。二是审计抽样应尽量有代表性,审计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能说明问题。(2)全面实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新的视角把握专门技术方法的着力点和着力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从“单纯的手段”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转化。要注意发现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此,审计人员应树立评审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的新思路。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考核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用人参考信息。内控制度包含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决策控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及决策、驾驭能力,是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制度保证,决定着一个部门、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和影响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了,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不开对内控制度的深入评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延伸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有效性,其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重“点”轻“面”,评审欠缺科学性、全面性。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果”;另一种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审,进而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并实施测试,验证收入、支出(成本)以及结余(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这种方法基于科学的抽样,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易于发现薄弱环节。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从前述两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应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并且应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定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要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扩展符合性测试的范围,把重点放在涉及重大经济决策以及堵塞经济犯罪漏洞的内控制度上,以达到内控制度评审的充分、完整和重点突出,从而发现管理上、决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3.审计内容始终围绕着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收支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本质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只要围绕本质开展工作,就抓住了矛盾的核心,既实现审计目标,又节约了审计成本。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显著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摸清家底和对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进行审计。按“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限定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有关的经济活动范围内,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辐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方面,通过审计收入、支出(成本)、结余(损益),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效益性,明确领导干部的决策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高效运作,还是导致损失浪费、资金运作效率低下)。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揭示领导干部个人廉洁方面的情况。

第3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经济问题的审查,以督促这些领导干部能够廉洁自律,谨慎使用自己的职权。在实际的审计中,往往涉及的经济利益较大、权利分配问题较多,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面临更大的风险。

1.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1审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经济审计开始之前,审计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获取的信息资料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审计结果及其效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准确可靠的财务资料信息,但是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着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等做法。故此,审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对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辨别能力。对那些故意夸大费用开支、刻意隐瞒收入的行径要加大审查,最大可能地获得单位的真实财务情况。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结果负责,不能凭借主观判断或者不经过严谨的审查而随便的得出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要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

1.2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因为其涉及的利益大,审计过程又比较的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的许多经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会用到会计、计算机操作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审计人员在其中的某些领域是有所欠缺的。另外,审计人员在沟通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从被审计人员的口中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就会屈服于领导的权威或者是拜倒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中,这势必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1.3一些外部客观的影响因素

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的原因,除去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外,外部的客观因素也会给经济责任审计造成风险。其一,审计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审计人员在工作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审计人员受到相关政府领导的管理,这些领导人员有权决定其升职和调动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进行的审计无法保证客观公正以及不受干扰。其二,一些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着虚假会计信息及其他违法操作行为,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阻碍。其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很难对其较长任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再加之众多的财务资料需要辨伪存真,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

2.风险防范措施的思考

2.1千方百计搜集信息

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就要高度重视审计之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在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同时,还要确保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和资产进行重点审查。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发生的过程后,对财务信息的审查要心中有数,增强辨别能力。为获取更多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千方百计地对被审计人员和其单位进行调查了解,找出被审计人员的隐秘财务信息和造假行为,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一,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其中就包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其二,要注意培养审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有益的帮助。其三,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高的审计人员具有很好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可以经得住各种的诱惑,守得住底线,从而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3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经济审计工作要想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一,审计人员要加强自己的修为,做一个具有正直、正念的审计人,审计过程中,要顶得住压力,经得住诱惑,坚定审计职业操守,不为领导的权力所屈服。其二,要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促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更科学与规范。其三,要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制度,使得会计凭证的编制和会计报表的制作更加的规范,同时还要对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对经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一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监督,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风险,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健.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J].会计师,2018(16):54-55.

[2]平宏丽.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J].纳税,2017(25):5-6.

第4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主要指的是严格参照法律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行为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同时对各项工作给予评价。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领导人员可以将自身职责进行全面落实,不但可以保证在考察选拔过程能满足一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研究工作,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从而才能将该项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概念分析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概念,主要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广义角度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了所有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因为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行脱离,可以为财产安全提供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另外,在加强审计的基础上,还能保证财务资料满足一定的真实性要求,对财产经营管理者所涉及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因此,从广义角度上来看,每一种审计工作都属于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狭义的经济审计工作而言,结合我国“审计法”以及国家干部管理相关规定,主要指的是对履行经济责任主体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其行为做出准确评价。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对所涉及的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是看是否满足一定的真实性;第二,在领导干部任期之内,查看在决策方面是否存在严重失误;第三,在领导干部任期之内,查看是否存在经济错误。通过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对各责任主体进行准备评价,从而保证干部管理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而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狭义角度上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行为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对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所做出的各项决策,看是否同时涉及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等利益,保证各项决策在制定过程中,不但要对目前的利益进行重视,同时还需要树立出长远发展的理念,保证决策可以满足一定的全局性要求。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落实,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受到严重损失,这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

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在领导人员落实自身职责时,对工作当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明确,并且对其中存在的特殊经济领域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发现工作职责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有效避免违纪腐败问题的产生,并帮助领导人员对自身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与规范。同时,对继任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使领导人员可以树立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实施的基础上,还能促进管理监督机制的全面实施,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将领导干部在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体现出来,当人事管理部门开展相应的考核奖惩工作时,可以为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组织部门而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能为其提供重要的政治参考作用,方便监管部门更好地开展各项检查工作,保证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员,保证领导干部可以做到依法行政。

三、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

现如今,基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审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法律制度的规范工作。结合现有的审计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在内容上已经不能再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审计法律制度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因为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并且也进一步加大了其他工作开展难度。例如,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一般主要是结合“审计法”中的相关条例来进行,从而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

(二)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任务繁重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在开展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一般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多,所以,审计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任务都比较繁重,而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矛盾。特别是在换届年度,因为各项工作都比较集中,事业单位缺少足够的审计工作人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审计工作繁重之间的矛盾。存在部分地方产生的经济责任审计数量,已经严重超出了审计部门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工作质量。结合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在审计项目总量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占比重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政府换届与集中调整干部等阶段中,这种矛盾现象更加严重。甚至存在单位为了能够完成任务,所以采取了突袭应付的方式,很多审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从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未来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

目前,结合审计人员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单一性,缺少复合型的专业人员。对于各级审计机关而言,尤其是市、县级的审计机关,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都放在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等方面。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逐渐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实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审计工作开始面向内部经营管理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效益也实现了明显提升。因此,审计工作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要求,这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财务收支范围内,审计工作无法与经济运行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决策等方面进行有效连接。审计业务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其速度非常慢,所以即使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及时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无法获取到充分的证据。另外,因为法律知识不足,所以在制定相关报告时,无法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合理应用,这不但影响到处理质量,同时也会对处罚公平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审计工作人员还不能对规范要求以及审计准则等进行全面掌握,所以造成部分审计工作在开展中,无法按照规定的流程来进行。审计人员因为长时间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还不能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这就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电算化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也正是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无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价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审计原则无法贯彻,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结合我国暂行规定可以了解到,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是在任期之内办理调任、免职或者是退休等手续的,就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先审计后离任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各阶段往往无法实现有效连接,通常都是在领导干部即将离岗的状态下,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甚至与组织部门考察工作同步开展。通常情况下,对于组织部门考察工作而言,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来完成,结合委托单位相关意见,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应该在该时间范围内完成。因此时间比较短暂,很难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降低了最终的审计工作质量。虽然在现有的“审计法”中对审计工作实施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不可以对审计时间做出限制,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地区并没有严格执行,进而可能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审计风险问题。

(五)审计成果运用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之间存在差异

基于实质角度上进行分析,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最终的审计结果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对领导干部工作成果与行为作出准确评价,而要想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价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处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很多情况下都是责任人岗位已经调动之后,才对其开展相应的审计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同时在干部任免中,无法将审计结果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部分职能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没有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导致干部任免与监督工作之间相互分离。

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政策,满足规范化与制度化要求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所处环境、工作对象以及要求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各项审计行为的规范工作,从而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审计风险问题的产生。我国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采取了动态化的管理形式,对于比较完善的审计经验,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规范,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制度形式。对于还不够成熟的经验,需要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并且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并加强对审计经验的推广工作,从而才能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应该对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进行充分优化与完善,保证可以对审计工作对象、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等进行明确,保证每一项审计行为都能严格按照法律制度来进行,严格遵守先审计、后离任的基本原则,只要是没有经过审计,一律不可以办理干部调任、免职以及退休等手续,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满足一定的规范化以及法治化等要求。

(二)创新审计方法,解决矛盾问题

对于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只单单依靠增加审计人员总量而不能彻底解决,因此,一定要对现有的审计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在根本上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首先,将审计关口向前移动,突出审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可以分别应用询问、观察以及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性进行充分调查,并采取抽检的形式,对各项业务进行测试,主要是看内部审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满足一定的有效性,从而可以及时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情况做好充分调查工作,一般主要包括房产、车辆以及个人收入等方面,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领导干部廉政记录遵守情况进行判定。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提升审计人员准入标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方式录用,但是对于专业素质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而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资格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想保证审计工作在未来可以面向职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应该要求审计职业资格认证上岗。其次,开展专业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针对审计工作人员开展严格的培训活动,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可以对自身知识系统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发展要求。

(四)严格审计程序,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来进行,在加强审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审计实施方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列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中。对于组织人事部门而言,应该将审计结果报告列入干部管理档案中,这样在领导干部任免、升降以及奖惩等方面,可以为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有效避免各种审计风险问题的产生。

(五)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相融合

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送至相关部门之后,那么相关负责人需要及时听取审计情况。因为组织人事部门属于非常重要的干部主管部门,在对领导人员进行调整以及任免时,一定要严格参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映出的领导干部经济情况以及政绩状况,应该全部列入干部考察材料当中。另外,还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其他审计工作之间进行融合,从而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已经逐渐引起了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可以对领导干部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因此,一定要对审计工作中的重点进行明确,对现有的审计方法进行优化与完善,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从而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戴晨辉.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8):191–192.

[2]孙道海.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09):8–9.

第5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责任审计;经济审计

一、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进入关键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在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作为村居干部审计工作者,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涉及多方面内容。当前所依据的《审计法》并没有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给予明确说明,但是在第二十六条中有对村干部经济审计工作有针对性的说明,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采用有效的措施手段,做好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与指导工作。而我们正式利用这些法律法规文件,紧密的结合实际情况,成功将政府审计扩大到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主要有乡镇(街道)农经人员进行各村的记账、审计各村账目或者是由村会计进行村内财务管理,他们即使财务管理的主要执行者也是财务监督的参与者,甚至部分人员并不具备财会专业知识,这种审计管理模式得不到社会与村民的认可,甚至激发村民财务管理矛盾或形成集体上方事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村居资金的流量越来越大,一些村干部在行使公权的时候存在不公、不法、不平等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好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是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手段,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居民权利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坚持全覆盖原则,审计监督需要贯穿经济权利运行的全过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脱离实际

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与工作模式的影响,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审计的重要性,往往处于应付公事而做出不全面、不准确的评价,将审计工作看的过于简单,面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忽略了村居干部任职期间的绩效评价,没有从多方面开展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审计内容完全推理了村居工作的实际情况,过于重视村集体的荣誉,而没有对村居干部的经济责任开展有效、全面的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要求。更有一些审计人员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问题的审计工作千篇一律,内容虚无空洞、不切实际。

(二)审计评价质量不高

当前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在审计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我国很多乡镇政府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由于我国村级数量较多,而不同地区行政村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具有分散、广泛的特点。与此同时,村居审计机构的专业审计人员紧缺,现有人员不仅数量少,在专业性、素质等方面都不够高,审计队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造成影响。另外,乡镇审计经费在投入上有些不足,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开展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在现场落实和实际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审计人员很难凭借仅有的资料掌握全面信息,评价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

(三)审计指标不统一

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凭借个人观念做出评价,在村级组织的财务执行上面,仍旧保持这传统收支审计内容,很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没有采取有效的经济效益指标,在审计评价上存在不足和欠缺。另外,我国在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上面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受到地区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很大不同,虽然审计过程中主要依靠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但对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农村政策的实施情况考虑不够全面。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较大,村干部经济责任也有所转变,为了顺应时展需求,必须对此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潮流,做好审计工作。

三、推进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保证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

村居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遵纪守法、尽责为民,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应该围绕这几方面内容,在进行村居干部责任审计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对村居经济收入及时入账、足额入账,禁止侵占资金、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法乱纪行为。其次,对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主要涉及村级农业产值、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同时涉及农田水利、环境治理、交通等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另外,对村民群众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落实,审查集体资金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非法转让、转移、变卖、私吞等行为严厉查处,保证集体土地资源发包、承包的有效性,确保各项程序的合规、合法。

(二)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

从当前来看,村委员会或社会居民委员会所涉及的村级资金越来越多、经济往来范围逐渐扩大,但是财务会计工作却较为薄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从工作实际情况保证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覆盖,要从深度、重点、成效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分类管理、适量扩大、分布执行,从根本上提高村级审计工作水平。乡镇(街道办)等行政部门可以引入相应数量的审计人员,以年度为单位开展基础地区的经济责任审计,配合科学的数量、轮审,实现全覆盖要求,根据往年经验每年突出几个重点村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制定统一的审计指标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审计指标的应用,首先,从经济决策责任来看,涉及三方面的评价指标。第一、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满足规定程序的要求,保证决策目标的有效性。第二、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标准要求。第三、需要做好经济决策风险的掌控,结合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预测。其次,从廉政责任来看审计涉及三方面指标。第一、村居干部是否遵循国家规定的各项廉政要求。第二、村民对村居干部是否有良好的拥护度与认可度。第三、村居干部是否能够严格自律,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好村居财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农村建设发展下,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终将成为时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日益繁盛的农村经济发展,村居干部对管理内容与资金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中,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村级组织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村居干部经济责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利用现代化经济责任指标、建立健全责任审计体系,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琦.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审计评论,2017(01).

[2]蔡伟.履职尽贡,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J].审计月刊,2016(05).

[3]陈国辉.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联网审计体系建设[J].审计月刊,2016(11).

[4]王宁.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