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摘要:色彩是绘画的灵魂,是表达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绘画色彩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针对东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进行对比,阐述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的特点,以及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方式,并分析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对我国油画发展的启示等。只有深入了解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相互借鉴,促进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绘画色彩;创作方式;色彩运用

色彩在东西方绘画中的运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作者合理运用色彩诠释绘画作品中的精髓,人们通过对色彩的分析来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东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对色彩的运用各成体系,通过了解东西方绘画色彩运用的方式与精髓,促使东西方艺术的相融,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色彩之精神。利用色彩,架起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桥梁,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绘画起源与色彩的运用

中国绘画来源于书法,更加讲求抽象的美,讲究构成因素的点、线、面之间独自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绘画发展以来,美学思想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十分深远,受到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发展历程中,本来用于书写的笔墨演化为绘画工具,利用单纯的黑白,述说着道家的阴阳转换宇宙学说。实际上,中国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始终围绕道家哲学展开。唐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立出较为成熟的颜色运用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随类赋彩说,长期以来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画家对不同物类附以不同的色彩。但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始终遵循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自律性较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很少有完全依赖具体对象的写实类化作。且在五彩之外,还有个“玄”色,即中国古代的黑色,唐代以后,“玄”色更是被画家大肆宣扬,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宋朝文人的“墨分五色”之理念,“运墨而五色俱”更成为画家追求的最高运用精髓[1]。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文人画家又开始禅悟“禅画”,墨色时而单纯,时而富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在文人眼中,利用墨色表达情怀,有利于达到“玄化无言、神之独运”的艺术境界。

二、西方绘画起源与色彩的运用

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完善,以批判与反叛的绘画内涵为主要内容。达•芬奇、拉斐尔等画家大肆宣扬人文主义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蒙娜丽莎》最具代表性,历时十一年才完成,是影响至今的杰作。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西方色彩的运用中离不开棕色,在人物刻画中以明暗对比为主,很少关注光对色彩的影响。尤其是后期伦勃朗在人物明暗刻画中更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19世纪后期,莫奈、雷诺阿等人的绘画创作以户外写生为主,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得出景物固有的色彩是次要的,光的作用才是主要的[2],在不同的光线作用下,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将具有不同的表现。可见,西方绘画发展历程中印象派与古典学院派对光的解释完全不同。西方色彩的发展由传统色向现代表现色过渡,经历着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抽象派几个阶段。而19世纪后期,光学理论的发展为后期西方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印象派莫奈对光的研究十分深刻,其大胆抛弃了传统古典色彩的运用方法,采用鲜明的色彩与笔触进行户外写生。新印象派画家修拉在色彩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点彩画法”,更升华了色彩的运用内涵。

三、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一)东西方对自然色彩的运用对比

中国古代国画被称为“丹青”,在中国绘画艺术领域的地位极高,色彩语言讲求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中国绘画美学与西方严禁的逻辑体系存在差异,中国绘画学主要研究自然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是可认识的,不需要以清楚的概念来表示,故此得出“山是山—山非山—山是山”的感悟境界。中国绘画中当然也强调真实性,但仅仅作为一种对象类别而存在。如工笔重彩而言,色彩的运用更表现为类型化与意向化。画面中色彩纯度的变化、色阶的变化等都用来营造一种意向美,且极具平面感与装饰意味。清朝恽寿平曾提出:俗人在评论画作时多以颜色为主,岂知渲染的难度?画至着色,需要反复锻炼,火候稍差,将前功尽弃。[3]在其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中色彩的运用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感知的真实性。西方绘画中则更加强调表现的、眼睛看到的,因此在欧洲绘画发展历程中,对光学理论的运用更加纯熟。其要求在表现物体下,利用光源照射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让绘画成为自然的摹本。达•芬奇在《绘画论》中曾强调,光所照耀的对象的颜色将随着发光体的颜色改变而改变,且任何不透明的物体表面受其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这更加突出光色、物体色、以及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西方各学派的画家以及理论家对光与色彩的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随着绘画学的不断完善,光与色彩的运用更具有科学性与理性,但总体的特征为,色彩的巧妙运用,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且刻画的精确与立体感的突出。

(二)东方墨色与西方光色的研究

中国绘画始终强调墨色的运用,以道家哲学理论为基础,追求一种虚静的美。其中,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灵魂,表现出中国人平和的心境、沉思以及静穆。除水墨画以外,唐宋之前色彩也是重要的表现语言,《画山水序》还强调了色彩对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唐宋以后,更加肯定了“运墨而五色俱”的理念,认为墨是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之一,强调绘画中要以墨为主,色为辅。当然,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人文观念在审美意识中强调性情内向、含蓄内蕴,这种观念甚至影响了建筑以及装饰。在文人汇聚之地,如江、浙、徽等地,民居多以黑白二色为主,形成了独居中国特色的民宅建筑风格。这里的墨并不是只有黑色,而是有着焦、浓、重、淡、清、白等差别。中国绘画中利用留白作为色彩一部分,不仅使墨色更通灵,还有助于墨光的产生。没有白,绘画中的墨也将无色彩变化之说。中国绘画中的所有颜料都为特制,以水稀释,因此会产生薄而透的感觉,浓墨淡彩融为一体[4]。而西方对光的研究中,更强调光对颜色产生的影响。在颜色运用方面,与中国强调薄透之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以物体实际颜色为主。达•芬奇在《笔记》中曾说道:“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要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因此,其作品好像第二个自然。这种绘画观念帮助达•芬奇创造了不朽的典范,引领西方绘画色彩建立在科学与实证精神上。西方绘画艺术家研究人体解剖学,让色彩不仅仅体现在肉上,还要支撑起骨骼的感觉,不仅要表现皮肤,还要画出隐藏在皮下的血管以及血液的流淌。西方艺术家们研究透视学,这样才能表达出空间的真实效果。西方艺术家们研究光学,这样才能理解色彩的生成原理,才能正确运用色彩并形成重置的效果,在画出的瞬间形成光色印象画面。总之,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主张现代绘画派,追求真实,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四、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绘画创作中对色彩运用方式的了解,当前中国绘画艺术应重新审视东方绘画传统观念。无论中国绘画或西方绘画,其意义并不是再现生活,绘画所表现的都是画家内心的世界。即便将西方传统绘画作品重新审视,其真正内容也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进程中,应中和东西方绘画之精髓,将抽象意义建立在真实体验中,借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性,从理性的角度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且在其中,应将几何结构、比例、透视、解剖学、光学等理论性知识加以运行,将“直接面对”与“写生领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之大众人皆知,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进程中要理性对待现实境况之间的关系,避免“拿来主义”,要深入理解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内涵,时刻谨遵绘画艺术初衷,提升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能力。在发展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不能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融”,而不是“合”,既要相互借鉴,又要保持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要保持艺术的异质性,以促使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世界绘画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东西方一直在交流,但也仅限于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进行了对比,得出中国绘画色彩的运用主要以“墨”为主,通过特质材料与水稀释后得到薄而透的颜色,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淡薄、清雅。而西方绘画色彩运用中多强调“写实”,重视光的运用,重视对事物的真实表达。在绘画艺术发展中,中国绘画色彩运用可借鉴西方的透视等学说,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希娟.中西方绘画的“空间、造型、色彩”对比探析[J].西部皮革,2018,(11):74-75.

[2]谭怡蕊.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东西方人物画造型比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133-135.

[3]戴祥敏.奥地利“蒙娜丽莎”的东方神韵———浅析东西方艺术对克里姆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3,(9):62.

[4]李冬玉.国画课中如何使学生作品呈现东西方绘画因素的完美糅合[J].鸡西大学学报,2013,(5):150-151.

作者:陈珍妮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