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考3篇

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考3篇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1

摘要: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在当前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项基本的考核标准,但其课程却正面临着自身的教学困境,而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出路。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合力、取得理想教育成果的关键。对此,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概况,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做了简要分析,然后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对二者的融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概述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概况

随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的场合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多媒体技术、新兴计算机技术等。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仍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尽管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较长,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范围较为广泛,知识量较大,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就很难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有所提高[2]。加之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缺乏重视,未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专业核心课的学习相比明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效不理想。对毕业生入职的企业进行调查走访的结果也显示,入职毕业生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低于预期。因此,如何切实保证毕业生具备能够投入未来工作岗位的良好计算机素养,是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1.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1)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思政课程是一门为了宣传我国核心价值观而开设的公开课,用以加深学生对国家的政治了解程度以及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和谐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从思政课程中学会处理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授课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政治思维的形成。思政课程在具备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的同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这就需要学生综合各科课程的专业知识、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较好地吸收思政课程的养分,因此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功能价值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将思政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融入各类课程中,能够丰富课程自身的内涵,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同时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仍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并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的有机统一展开。如何深入挖掘和提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育人价值,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想素养得到提升,是将二者进行融合的关键。为了最大化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价值,需要教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的内涵与课程标准结合,贯穿于教学方案、授课计划、课堂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同时,通过教师以身作则、春风化雨的教导,让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技报国等正能量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学的相互关系

2.1计算机与网络改变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正在加速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也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传统教育将知识视为可以并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的客观存在,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知识掌握着绝对的支配权,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4]。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甚至比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更多。教师在教育中的重点就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将思政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网络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下思政课程的一种新教学方式。

2.2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产生影响

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建立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切实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判断社会上各类现象和观念是非,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因此,思政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高密度的互动,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通过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就意味着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将对其他学科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更有利于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用以解决思政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足的问题[5]。教师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在传授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同时,传播思政思想,能够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学共同发展、发挥合力,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内容

具有个性化特点和丰富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有效缓解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思政思想传播。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所展示的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形式将思政课程中原理化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并通过调动各个感官的感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整体课程内容的理解,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宽广、丰富且更具有实时性的知识信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将思政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培养学生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最新的热点新闻,并利用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解析,就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习,从中提高对于思政课程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点

3.1教育理念创新

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的育人理念,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基本作用。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创新基本教育理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而不应将理论强加给学生形成学习束缚,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框架,以便疏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课程知识。

3.2教学目标和任务创新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已经不再是要求教师单方面地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当中,将思政课程内容更好地融合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这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学生在掌握了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的知识之后,才能在计算机实操过程中加以利用,以培养自己的全方位发展能力,认清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践行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3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专业知识取向,让教学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应当适时创新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将其他的课程例如思政教育课程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例如在解释汉字字形码中的点阵码时,通过用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进行比喻,既能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更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对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是在实验课任务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对word进行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报,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治导向和发展方针,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政教育在全校和学生内部更好地传播,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4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自身教学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观察分析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生活需求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8]。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作为主体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团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抑制错误思想的传播。在学生会的帮助下,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机制。

作者:姚尧 闻绍媛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2

0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扩招专业中经常会涉及的课程,其重点在于教给学生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让其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设备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去搜集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讯。由于该课程拥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一项极大的考验。由于高职扩招学生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想要用旧有的教学模式上好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其实并不容易。鉴于上述情况,应当进一步推进“分层教学”模式在相关授课过程中的运用实践,进而帮助学生搭建起全新的学习平台。

1案例分析

以我院2019级、2020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扩招学生为例,其中大部分属于退伍军人,而且其年龄也存在较大差异。虽说这些扩招学生平均年龄为31岁,但其中却不乏40岁以上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因此对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谓是一知半解,而这类问题也对于相关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过去,教师总是需要对同样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才能够让扩招学生消化吃透。虽说学生也在努力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但实际学习效果却一直并不理想。鉴于上述情况,其实可以按照“分层教学”的思路逐步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当然,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起系统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计划。疫情期间,由于需要居家隔离,所以本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便立足于实际情况开展了线上教学的探索实践。疫情后期,虽说学院早已解封,但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还是对线上教学模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应用实践,并且逐步建立起了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2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高职扩招背景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如下。

2.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用好“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要提高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度。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要对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以及实践操作水平进行调查了解,进而提高整体分层工作的针对性。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尝试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以及后续各个环节的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虽说高职扩招学生的年龄、教育以及职业背景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但为了保障整体教学秩序,还是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编班管理。为了简化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因此建议在班级内部完成对于学生的分层。在分层之余,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且为学生留出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而保障其学习积极性。以此为起点,还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1]。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扩招学生由于经历过社会的残酷,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几乎不需要担心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应当在完成分层工作之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思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之上。总体来说,在参考学生计算机基础测验成绩之余,建议将有教育基础而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确定为A层,之后需要将有良好学习积极性,但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确定为B层,最后需要将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确定为C层。

2.2教学目标分层

完成学生的分层工作之后,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具体来说,需要想方设法保证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进而为整体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打好基础。由于A层学生的教育基础良好并且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要注意提高其教学目标的难度,进而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并且帮助其提高学习质量。对于B层学生,则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加深其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点或是实践操作步骤的印象之上,需要教师运用他们感兴趣而且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完成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工作[2]。对于C层学生,则应当将教学目标放在打基础之上,首先要让其正确认识计算机技术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之后要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真正帮助其将计算机技术转化为自己就业和生活的新动力。

2.3教学分层

(1)教师应当按照分层备课的原则完成好各个环节的备课工作。重点在于对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预判,进而提前制定必要的优化改革措施。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呈现方式,从而帮助其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需要先筛选出各个章节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完成上述备课工作之后,需要重点把控动手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语言。对于C层学生,要尽量使用激励性质的语言引导其完成好各个环节的动手实践操作工作[3],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操作时间,进而让其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B层学生,则应当尽量使用启发性质的教学语言引导其对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对于A层学生,要通过相应的引导激励语言让其能够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帮助其完成好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2)教师需要在“分层教学”模式的指导之下完成好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授课工作。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以B层学生为基础并且通过相应的引导干预措施让整体教学工作向A层和C层学生靠拢[4]。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拥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可以尝试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好具体的学习任务。因为扩招学生大都经过了职场环境的洗礼,所以说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要强于普通高职学生,而这一特点也为学习模式的应用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11]。以上述改革实践为前提,应当在这方面的改革实践之中利用好线上学习模式的优势,进而引导扩招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结语

高职扩招对于高职院校内相关科目的任课教师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其做好相关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并且根据扩招后的实际教学形势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本文立足于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希望能够在高职扩招背景下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化南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3

科技的建设与发展带领全人类走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模式、设施与思维对社会生产生活各个角落产生深远影响;而大数据与各教学阶段、学科的深度融合更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和优势条件与作用。尤其在中职教育阶段,实现大数据理念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极融合更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认清学习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必要性、时代性和进步性,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并帮助中职学生找到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学习自信。

一、大数据教学定义

大数据技术理论是技术,更是实践;大数据教学则定位于大数据的特征、定义、价值,选择能够将大数据核心理念如采集、处理、存储等思维方式作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既给大数据发挥自己优势的平台,又推动教育改革的时代性发展。

二、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环境问题

教学环境既包含教师、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也包含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建设资金等对计算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学校、教师,甚至中职院校学生简单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操作教学两方面,并认为现阶段的学生对于何为计算机、计算机怎样应用已经有了来自生活实践最基本的认知,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盲目自信心,认为教学素材或资源难以吸引自己,导致对课上学习的轻视。其二,许多中职学校在专业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人力等投入较为充足,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相对缺乏,既表现为硬件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又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停滞,教师的专业性和成长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三,许多中职院校的领导人、管理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如专业教学,如酒店管理、机械工程与维修来得实际、来的必要,放松了对于该学科的教学考察、教师评价和要求。

(二)课堂成长问题

课堂是知识被讲授、被消化、被吸收的主阵地,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构成了课堂的主要环境要素,而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难以“吃饱”的成长问题也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长时间得不到提高,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生自我的学习意识和成长动力不足,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何为计算机、何为智能设备,对于教师所统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不关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本身的教育观念较为迟滞,仍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放在主要位置,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关注;课上讲授理论知识就“满堂灌”,讲授实践知识就设计简单的内容,并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教学既没有合作性、开放性,又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同时,教师也缺少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不同专业的有效融合,无形中弱化了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大数据时代给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对教学进步性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无论自己的教学理念、筛选教材辅助资源的角度、开展课上教学的方法都需要以大数据思维为模式和核心,体现对学情了解的快速、准确、广泛,对学生需求的准确预判和全面考量,勇于接受学生的评价并坚持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

(二)对学生信息敏感度的挑战

无论哪一个专业的中职院校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之下都应保有对于计算机知识、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相关信息的敏感度,既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又能够思考到如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合在自我学习、专业成长和行业进步之中,用思维的敏感性和活跃性调动自己的主动性。

(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挑战

大数据背景之下的教学改革与融合使得微课学习、翻转学习等新颖的学习方式走到台前,这就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正确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又要有阶段性的成长目标,在该目标带动之下积极利用碎片化时间和网络资源整理学习素材,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技巧。

四、大数据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意义

大数据对于基层、中层和高层数据信息和海量资源的处理方便教师快速分类、整理与学生有关的自然信息,能够科学的基于一系列信息,如学生课堂表现、作业问题、实际需求等重整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也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二)作用

大数据一方面改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向,使之与时代科技和专业成长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将一系列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因素变为了促进教学改革的反思与优化资源,同时大数据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内容、方法、组织模式上的不足。五、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

(一)推进教学理念的改革

1.教材编纂理念的改革。首先,学校和教师应当具有重新编撰教材或补充教材的观念,编撰或补充的方向其一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发展跨学科学习能力、重构跨学科知识组织的桥梁,充分满足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应用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其二则应当是时代化、信息化、数据化计算机内容的丰富,能够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势出发不断地丰富立体的课程和内容,如酒店管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数据和智能设备的交替变革?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带动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和学校还应当适当增加与大数据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从简单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设备基础知识向大数据基础思维、基础模式和基础发展方面逐步过渡,给学生拓宽专业渠道、进行事业规划的引导。

2.教师队伍建设观念的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当做到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教师团队的打造,一方面要强调教师大数据理解能力、教学能力的改变,积极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同时对在校计算机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培养,让其关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理念变化、学习心理规律以及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引导教师积极作出教学角色的转变,从简单的知识讲解者变为学生收获知识的引导者,不灌输,不强迫,而是真正让学生发现大数据的奥秘、学习计算机的快乐、计算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丰富课上教学内容和资源

1.专业性教学素材。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海量的网络资源补充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堂的专业性内容,从专业发展历史、发展方向角度体现教学的贴合性和具体性,如汽车生产行业在哪些不同的领域应用了智能化设备?其中体现了哪些大数据理念?又有哪些对计算机基本功能的升级和改造?在未来,这些功能是否会替代大部分的人工?学生如果想在汽车行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又应当从哪些方面和角度进行努力?

2.生活性教学素材。生活性教学素材在吸引学生关注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智能家居系统、卡点视频制作、网站up主的转型等生活热点讨论话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之中,请学生带入式的来理解特定的生活角色,该角色对于计算机知识、对于大数据时代的选择、应用和期待,最终形成主题式学习结果,凸显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3.进步性教学素材。许多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感兴趣,其根本原因是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老套,所以教师还应当引入一些进步性或时代性题材,前期可以利用大数据筛选功能和系统做教学课题的备份,再根据具体的教学背景和学生阶段性变化选择可利用的主题与素材。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用了哪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有哪些功能?大数据在冬奥会成功举办上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教学的时代关联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三)创新教学流程和方法

1.微课的运用。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精炼的课堂组织形式更适用于大数据时展要求,也更适用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求。教师既可以将微课作为前置性预习作业的一部分,请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找到核心问题,记录自己的学习问题。也可以将微课变成课堂的教学主线,如模拟公众号运营或新媒体运营的某一阶段或流程,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其中,当学生产生学习疑问时播放该部分的微课教学素材,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将升级版教学方案放置在课程后半段,不断吸引学生进行合作探索的注意力。

2.翻转课堂的组织。翻转课堂是综合利用微课资源、计算机教学思维和大数据教学模式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先学习再讨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与表现平台。大数据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先收集或采纳学生对于某一部分计算机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学习问题,进行集中的分类和整理,再提前布置探索作业,或给出微课视频,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整理学习结果并提交至班级学习群或校园学习平台内,教师再利用数据筛查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汇总。课上,学生先以辩论或交流的方式开展自学或互相帮助,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讲解重点问题,既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活跃度。

(四)多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多元教学

方法是指如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线下学习、慕课和实践学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其目的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现阶段会计岗位对从业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操作思维有哪些需求?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再在线上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升级学习结果,教师进行在线支持与帮助。也可将该方法变为实践+线上讨论的方式,小组学生以某一学校合作公司为调研对象,了解其对于会计岗位从业人员计算机能力需求,再整合成调研报告,分析计算机学习的个人问题。

(五)生态教学课堂的构建

1.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需求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向是打造大数据背景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生态课堂的根本原则和策略。前期,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模式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与平台构建学生资料库,详细列举学生的自然情况,如专业、学习习惯、学习方向,再通过1对1问答、在线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学习需求和感兴趣方向;可尝试进行同类项的分析和整理,最终形成基础报告;后续在此报告的引导之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引导主动学习。在关注和了解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大数据相关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可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活动,如为班级设计宣传彩页,给自己的偶像制作生贺视频等等,使得学生在难度、容量适度的教学任务中实践使用知识,体会学习问题。也可选择分层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考量不同学习能力、计算机基础和专业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计算机教学的难度与学生具体情况相当;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教师提前制作的自学素材库中选择材料完成学习任务;为保证分层的效果,教师还应当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和短板,看到自己进行努力和提高的正确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方式,将学习能力和爱好层级不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强强联手,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学生在自我角色、团队精神的引导之下自主学习意愿更强。

3.构建和谐环境。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有着表象影响和隐性暗示的作用,所以教师还应当打造与大数据模式相一致的、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一方面,要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场所的充分、设备的良好运转和完善,既有与班级学生规模相一致的机房、计算机专用教室;又要选择对学生颈椎、眼睛等伤害更小的计算机设备;同时保证机房的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噪声少。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促进平等、互相尊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反应、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适当调整;也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安排、教学风格、教学语言提出建议。同时,教师还应当支持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遵循中职学生该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同龄人的交往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积极的竞争与合作之中更为主动的学习知识,多角度创新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方法。

4.鼓励多元评价。教师还要实现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落地。在评价主体上要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多角度推进,鼓励学生给教师提建议,给组内成员提建议,给自己提建议,既可以是口头的评价,也可以是互评表或评价表形式的书面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关注学习情感的变化、学习态度的生成、对学习价值的理解,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评价生成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评价变为电子版资源,分主题、类别、主体的进行整理,形成班级评价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有使用资源库的权利,利用评价内容不断进行教学和学习反思。六、结束语大数据时代给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学校都能够正视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存在的环境和课堂问题,能够理清大数据时代对于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要求,基于大数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极作用推进教学的改革,既做到教学理念的升级,又做到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使得大数据理念与思维、方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生态课堂和谐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刚.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21(06):86-87.

[2]郭星.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信息化环境应用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3):194-195.

[3]刘绍东.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158.

[4]郭清华.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探讨[J].科技风,2020(07):43.

[5]韩兴华.创新创业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1):70-72.

[6]孙志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明日风尚,2018(23):288.

[7]赵凌燕.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37-38.

作者: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