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

0引言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得到就业市场青睐,同时,也对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要适应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然而传统专业教学理念、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因此,加强对该专业教学建设现状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交叉形成的新型学科,虽然各学校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有一致性,偏重计算机技术,涉及管理范畴,确切的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管理工作。随着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信息化建设步伐日渐加快,该专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且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该过程中,专业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重视“工学结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努力,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且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实践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院校实践课程开发难度较大,使得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另外,高职院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对专业内容及范围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且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1.2实践课程较少,影响学生技能提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比例,能够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教学建设中实践课程占比较少,与该专业特点不符,几乎不存在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企业经营流程、业务流程等方面内容,甚至存在认知误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创造性思维受到教学限制,与高职人才要求相悖。

1.3课程设置出现重叠现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增加学生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负担过重,远超过学生承受范围。学生学习课程数量增加的同时,难度也随着加大。当前,多数院校该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参考和照搬本科课程[2]。使得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学生无法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有机整合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需要协调信息技术课程等多种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专业性和完善性。

1.4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对教师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等,以此来引导学生适应日后就业环境。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复合知识背景,还有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较为稳固,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流程、会计知识等知之甚少,难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综合素质等成为直接和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因素。

1.5实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实训基础设施是信管专业实践课程的核心,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够满足课程需求。而目前,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信管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信管专业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利于该专业健康、有序发展,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根据专业教学建设改革思路,具体改革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限制在课堂教学中,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且学生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很好地锻炼,不利于学生日后就业。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要想毕业后与高等院校学生一样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够在专业范围内发挥自身价值,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高职院校应树立工学结合原则,直接参与整个调研、组织和实施过程。确定培养目标应符合以下4个条件:

(1)突出高职特色,围绕着工学结合历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整合,设置更更加偏向于实训的课程。

(2)形成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体系,强调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4)多证书的培养。

2.2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

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发挥应用价值。高职院校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落实好跟踪性社会调查,利用现代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借助数据自身具有的科学性优化课程设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调整,积极采取项目化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通过角色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上强调知识重难点,最后完成整个项目报告,模拟整个工作流程,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具体来说,授课前,讲师布置与实践相关的任务,在给定的案例中,掌握预习的基本知识,在模拟过程中,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分享结果,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后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时间观念,还能够拓展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重视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教师应制定实训课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实训做出的个性化作品等,规范实习报告等内容,同时每节实训课都应写出制作流程、源代码等内容,加强对程序的调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避免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具体来说,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制作学生管理信息等小型信息系统,由于小型信息系统与师生日常学习息息相关,师生更好掌握,为后续系统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将制作的小型网页挂到校园网站,实现作品共享。

(3)与信用社、银行及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其制作信息系统,深化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坚持现代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以启发作为中心,采取讨论、讲练及研究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具体案例,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协作度、参与度。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为适应信息技术改革,高职院校应制定定期培训计划,侧重对新技术、新理念等知识的培训,并强化教师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培养教师自我更新、学习意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指导和组织作用。具体来说,

(1)应委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师资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使之趋于合理化,使职称结构带动学历结构的优化,逐渐建立一支既具备理论水平,又有企业经验的师资双师型队伍。

(2)可以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校教授课程,采用智力引进等方式,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提高实习指导环节水平,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真正的企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从而在就业时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2.5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机制与管理体系

实训实践环境作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必须重视并不断深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结合教学需求构建ERP、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开发实训室等。针对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积极探索合适的专业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深度合作。合作企业应提供合格的指导教师,并参与到实训教学中,将学校、企业与学生紧密联系到一起,最终达到教学项目化、真实化及实践化目标,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3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大,培养专业信管人才成为各院校的重要任务。面对社会发展新时期,各院校应抓住这次机遇,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学生专业定位,并立足于学生特点,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资金、人力投入,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信管专业良性发展,为该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高丽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