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能力培训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能力培训

1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可以分三层: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各院校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缺乏计算机应用教育结合专业需求的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学生计算机起点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他们进校之前,多数已接触过计算机并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而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为零。如何才能保证有基础的学生学得更好、零基础的学生如何学到应有的计算机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这就为我们教学起点的选定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难题。

1.2课程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

不同的专业及其职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是有一定区别的。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内容设置区别不大,针对性不强,有的院校甚至用同一教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没有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思想和要求设置教学内容。

1.3实践教学环节特色不明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突出特点就是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实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实践环节还是沿袭传统模式,缺少专业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模拟实训室、模拟工厂、模拟场景、模拟工作环境等。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难免纸上谈兵,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特色。

1.4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以适应计算机教学。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往往是重理论知识讲解,学生自主学习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死板、知识掌握不灵活、缺乏创新;满堂灌,概念多,平铺直叙讲述过多,“齐步走”的现象比较多,容易造成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5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目前,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模式,或者是传统的考试模式(理论+实践),有的院校甚至忽略实践考试。评价模式导致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脱节,教学和岗位能力要求没有很好匹配。

2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

用能力培养对策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和社会岗位能力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阻碍高职院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思想和要求,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合理设定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水平。

2.1合理设定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摸清学生计算机现有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选定合适的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起点,保证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是其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全新的,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同时兼顾知识水平两端的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不至于没有可学的内容,计算机水平低的同学不至于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恐惧心理,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分层次教学,水平较差的进行补偿教学;亦可采取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

2.2按照培养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

应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课程设置之间关系如图2-1。具体做法: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所需计算机应用能力,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内容。这样设置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既保障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又为专业课程打下良好专业基础,不会使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所需的计算机能力脱节,甚至两极分化现象。尽可能多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按照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工”和“学”要交替进行,但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工中有学”、“学中有工”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要在“做中学,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水平。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际,避免空洞地讲解,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实行启发式教学,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挥人机交互,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探究的欲望。结合行业发展,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使他们不断追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4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工作

现有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行业标准、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技能实行按行业确定适应行业职业特点的统一标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应各具特色,如:NIT、模块化评价等。能力评价的信息反馈,促使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就是师资队伍,计算机发展建设迅速,行业变化快,知识更新速度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行业前沿理论,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根据专业设置、课程的需求,调整合理的实习实训教师队伍结构,按照专业的不同,综合考虑、科学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对教师队伍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定期培训、不定期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使教师了解和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实现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使教师在提高对操作和管理过程的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业务能力。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创新,按照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能力培养水平。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