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技术专业论文全文(5篇)

技术专业论文

第1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完成了从“教育精英”到“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高职高专院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九零后高职学生的兴趣;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代高职教师研究的重点,本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软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总理今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匠精神”,将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性高度,怎样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是职业院校的首要课题。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待于加强,要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将从四个关键方面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

一、翻转式教学模式撬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从纯讲授形式转换成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分析和讨论的形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则处于课堂主导地位,通过特定的问题提问测试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通过对学生合理分组,开展以小组讨论,小组研究,组内自评和和组间互评为主的互动教学,为增强教学互动,可引入课堂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讨论和研究[1]。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不高,如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现场模拟、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模拟软件的教学过程,模拟出客户需求后,进行需求确认,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后,再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将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开发的项目,自己讲解思路,分析测试的过程,抛开了枯燥的理论学习,在分享中学到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职业教育也概盖莫例会[2]。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多次到深入企业去深入调研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重点研究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与时代热点技术的也就结合更紧密了,学生学习也就更主动了。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展示出与这门课程有关的教学成果,只有学生在心底里佩服其老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效果。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另一种途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职业技能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在教学过程必须不断地加“兴奋剂”,让学生不断地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赏识教育,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各类比赛,学生通过比赛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软件实施、软件测试等岗位技能知识,由于软件实施与实践联系性比较紧密,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软件行业的技术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另外高职院校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软件项目的实施中,组织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在进行总体概括,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总结

在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不高的情况下,要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05:277-278.

作者:李新良 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电视包装中数字软件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软件技术覆盖的范围逐渐增加,本文就对于电视包装中的数字软件技术应用具体分析,也就是电视节目制作通过数学软件技术提高电视质量,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关键词】电脑特效;数字软件技术;电视包装

数学软件技术在数字时代下的先进科学技术,主要在设计行业中应用,目前已经设计到设计各领域中,数字软件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艺术创作平台。电视行业在发展中,竞争越加激烈,电视台想要在电视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包装电视,让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具有品牌效应,拓宽电视台营销范围。电视包装是与电视台发展关联最为紧密的环节,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中不课或缺的组成。人们的审美在逐渐增长中,电视台对于电视节目包装中已经不能够像传统电视节目那样包装,需要在对于电视节目包装中融入更多的艺术,积极吸引观众注意力。电视包装行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数字软件技术就是电视包装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1电视包装的设计理念

1.1电视包装概念

先进社会,媒体行业不在是传统意识上的信息传统唯一途径,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更加的向人们展示一定的文化,因此电视媒体更像是一个文化性产品。电视包装已经成为电视台在吸引节目中的主要因素,拓宽电视台在电视市场中的占有率。电视包装中一定要具有特色,这样才能够让观众观众中充满兴趣。电视包装就是电视媒体营销的形式,使用就有特色性的电视包装,能够更加电视台节目观众数量。

1.2电视包装的形式

电视台在包装中通过使用的形式不同所具有的宣传效果之间也存在差距,因此电视包装形式可以分别为电视频道包装与电视栏目包装两种形式,这两种包装形式具有不同的特色。电视频道包装就是对于电视台中的主持人及节目等介绍,增加电视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电视频道包装能够将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展现,明确电视台在电视市场中的定位。电视频道的包装就是对于电视台整体性包装,电视台每天需要制作多档电视节目,其中一个电视节目制作的在精良都无法代替电视台整体制作水平,因此电视频道包装对于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具有直接性影响,观众对于电视台整体发展水平拥有全新的印象。电视栏目包装就是对于电视台众多节目中的某一个具体的栏目包装,这种包装形式通常以该栏目的名称命名,在包装上要与其他电视栏目区分开,主体与题材在电视栏目包装中都要统一,进而保证电视栏目的完整性。

2电视包装中的数字软件的综合应用

数字软件技术对于电视包装行业具有推动性作用,电视行业在从原来的自力更生逐渐转变成自主创作模式,这种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电视行业人员正在共同努力。电视包装行业已经发展十分成熟,包装的质量也显著性提高,设计人员在对于电视包装中设计风格逐渐多样化。电视包装中应用数字软件技术也越加成熟,电视台也能够通过数字软件精准找到其在电视市场中的定位,数量电视品牌形象。

2.1新闻类电视节目中数字软件的应用

2.1.1新闻类节目特点

电视节目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新闻类节目也是电视台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新闻类节目通过与叙事的形式对于新闻时间讲解,在通过对于新闻事件场所的信息的采集,为人们提供新闻发生的真实情景。

2.1.2新闻类电视包装特点

新闻类节目制定原则就是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严谨的风格一直是新闻类节目制作的特色。在对于新闻类电视包装中应该使用较为简洁清爽的方式设计为了能够保证新闻类节目的真实性,新闻类电视包装中主要使用的颜色以冷色调为常用色,字体规范,音乐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

2.1.3新闻类电视包装案例分析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新闻类节目制作形式越出现创新,各各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所报道的新闻范围涉及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文就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对于数字软件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分析。《新闻联播》是我国播放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广的新闻类节目,《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已经拥有将近20年的历史,这个简短的片头曲为什么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应用在《新闻联播》中呢?音乐专家曾经表示过,《新闻联播》片头曲简短庄重,与我国发展形象十分吻合,在色彩使用上也较为明亮,具有一定激情,人们能够在拥有深刻的印象。

2.2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数字软件的应用

2.2.1娱乐类节目特点

电视台所制作的娱乐节目就是为人们带去欢乐,并且在欢乐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定的社会意义。电视台在制作电视节目中,娱乐类电视节目数量及种类都是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中占据最多的,总共播出时间也是最长的。电视台可以从多个角度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娱乐节目。娱乐类节目特点就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较短,体现真善美。

2.2.2娱乐类电视包装特点

娱乐类节目经常会为观众们带来夸张等情绪,因此在对于娱乐类电视包装中使用的色彩与其他电视节目包装较为多样,色彩搭配也更加多元化,最好能够彰显出娱乐节目的个性。设计人员在对于娱乐类电视包装中,经常使用冷色系与暖色系形成对比,视觉上的冲击更大。

2.2.3娱乐类节目电视包装案例分析

近几年,我国电视中的娱乐类节目数量逐渐增加,人们在娱乐类节目选择形式也越来越多,娱乐节目包装创意性质量越来越高。本文就以浙江卫视所制作的《今晚高8度》分析,《今晚高8度》娱乐节目在片头中,使用的颜色全是粉色性,为人们带来了时尚及娱乐性的氛围,片头中的麦克风突出该节目的音乐形式。

3结论

数字软件技术是数字时展中的成果,电视行业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趋势。电视包装一直在电视制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电视行业发展中,电视包装能够帮助电视台精准找到其在电视市场中的定位。数字软件技术的成熟对于电视发展具有保障性意义。本文以数字软件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简单性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侠.电子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3(04):170-171.

[2]刘杰.电视包装中动画的内涵与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08):106.

[3]许央琳,杜海燕.AE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4(12):18-19.

[4]杨晓萍.谈数字技术对电视频道包装理念的影响[J].电视研究,2010(10):76-78.

作者:刘宽 张晗 姜雅欣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电视包装中数字软件技术的应用

【摘要】自从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电视行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新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出来,加之电视栏目数量与日俱增,栏目形式花样繁多,电视频道或电视栏目想要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还需要充分利用电视包装,增强自身的视觉效果,不断吸引新的受众群体,而在电视包装中需要数字软件技术的辅助,本文就是主要研究数字软件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软件技术;电视包装;应用

引言

电视包装能够帮助电视台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也是目各大电视台和电视栏目经常会运用到的概念之一,而在数字软件技术支持下的电视包装形式更加精美,颜色更加绚丽多彩,大大增强了电视栏目和电视频道的可观性和艺术性,因此数字软件技术也成为电视包装乃至整个电视制作行业的新宠儿。

1平面设计软件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

电视包装中最常运用到的数字软件技术就是平面设计软件,可以这么说,脱离平面设计软件电视包装也就不复存在,所谓的平面设计软件就是通过一些系列专业的电脑软件,对电视画面,尤其是平面图像等素材进行设计和加工,使其更加具有美感。电视包装中最常运用到的平面设计软件就是Photoshop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PS,在该软件当中,用户通过将图像进行扫描上传,然后运用软件当中的各种专业工具,比如说调色工具、抠图工具等等对图像素材进行二次设计和再加工,使得电视画面更加精美。比如说湖南卫视的图标就是经过平面设计软件,将一个金黄色的椭圆形的中间镂空,从外表看向像一个金黄色的鱼头,中间镂空的部分为白色,象征着一粒大米,这也体现出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称号,利用Photo-shop中的调色工具将图标设计成金黄色,也是为了展现出丰收的感觉,寄寓了湖南台收视长虹的美好祝愿,同时利用Photoshop中的拉伸工具,将图标设计成线条圆滑流畅的橄榄形,并且图标上端较细下端偏粗,在一粗一细的强烈对比中增添了一丝青春的活力。再比如,凤凰卫视的图标就是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将两只金黄色的凤凰设计成鸟头朝里,尾部呈扇形打开形成一个圆形,圆形并非是封闭的,而是留有许多开放的小口,同时中间用热情奔放的红色进行点缀,表现出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和包容和谐的特性,特别是金黄色和红色的搭配与我国国旗的颜色相符合,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1]。

2动画制作软件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

为了弥补二维的电视画面智能展现出静态美的缺憾,通常从事电视包装的工作人员会运用数字软件技术当中的动画制作软件,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三维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图像进行修改和调整并为其搭配合理的运动轨迹,使平面的二维图像变得更加立体,最后呈现出三维动画效果,使得电视画面具有动态美,也大大增强了电视的视觉效果[2]。比如说在旅游卫视当中,一个绿色的图标不断移动,时而掠过巍峨的高山、时而跨过宽广的海洋,时而钻入高耸的云层、时而深入幽深的裂谷,经过不断的游动和变化,最后绿色的图标一点一点汇聚在一起形成旅游卫视的电视标志,这种充满动态美的动画制作也恰好与旅游卫视的电视栏目性质相吻合,最后配上意蕴深远的宣传语“身未动,心已远”,从而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再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在播出开始之前会有一个小水晶球,水晶球通过从鸟语花香的春天转成绿意盎然的夏季,再从金黄色的麦田转换到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路面,利用水晶球的转动表现出春夏秋冬的变换,充分展现出天气预报的栏目性质,也大大增强了栏目的观赏性。

3后期合成软件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

电视包装经常会利用数字软件技术中的后期合成软件来进行完善,后期合成软件主要是由面向层和面向流程两种合成软件构成。面向层软件是对电视画面中的每一层素材进行处理,例如添加滤镜或是进行图像调整等,最后将所有经过处理的电视画面进行层层叠加,形成最后的合成效果。而面向流程软件则是将需要合成画面的具体步骤拆分为一个个小单元,这样能够对电视画面进行更加精细的调整,最后通过将步骤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比如说在中央电视台的综艺频道当中,利用高清摄像机在绿底中拍摄主持人,并且通过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将人物的边缘和位置进行精细的调整,最后利用3D动画软件制作出动态的图标和不断变化的各种线条,并且与主持人相合成,最后呈现出主持人的手轻轻一点便出现图标,手掌一滑动便出现一个小电视画面的效果[3]。

4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在电视包装中运用数字软件技术,使得电视画面更加生动精彩,特别是很多数字软件技术完成的动画特效赋予了电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也使得整个电视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广大电视制作人还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数字软件技术,将其充分灵活运用在电视包装当中,不断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精彩的视觉享受和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孙云蕾.数字软件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孟庆箐.电视购物频道包装及其数字包装技术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3]周勉.试论电视栏目包装中数字技术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作者:景峥 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第四篇:软件技术专业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分析了软件专业学生培养和实际需求存在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和创新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做法。

[关键词]教学资源;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注重实践动手、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全面素质教育的不同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变革,现在已开始进入关注文化育人的新时期,它反映了我们对培养人才认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劳动者应当掌握“学习与创新、信息和媒体素养、职业与生活”等三大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是今后在终身学习中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以一专多能、通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学习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增强选修课学分比例,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适应性。注重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项目组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开展的项目综合实训和职业素养培训;校企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开展的岗位实践。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发展培训,根据不同对象制定实施不同的培训计划,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技能的人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课堂教学、课后项目、技能竞赛、工程项目研发成果相结合的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绩效模式”。构建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在虚拟公司开展项目训练,扎实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节点考核、课外劳动、听讲座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进行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考评,引导学生综合发展。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实施、对难点疑点录制课件,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二、系统化构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学习研讨、信息化使用等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和提高学习效果,需要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软件技术专业面向“系统开发”“软件维护”“测试”三个职业岗位群,分析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职业活动和能力需求,归纳总结了行为领域、学习领域,并建立了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和实训体系。引入泛雅学习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共享教学资源。由教师团队合作建立课程资源,修订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讲稿、教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相应课件并上传到教学资源平台供教学使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发数字化教材等学习产品,定制媒体资源。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教师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研讨交流教学方式,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可以在线备课、在线上课和网上技能测评。学生应用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逐步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社会学习者可以在线听课、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上传下载资源。学校应用空间开展教师考核管理、班级组织管理、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借助智慧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泛雅平台和国内优质资源,以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引入行业标准,及时更新、反应行业发展趋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新颖、实用的教学资源。全体教师和80%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空间,登录“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通过平台跨地域跨时间学习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校企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需要两手抓,从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生培养两方面着手。基于软件开发行业标准,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实践,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华嵌等单位联合开展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和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一)构建校企组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包括基础师资、产业型师资、长期兼职师资、短期兼职师资。通过教学培训经验、系统分析、软件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实践、双语教学及法律经济知识等方面综合考评,聘请校内外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入课程团队,一起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面向软件产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开展训练考核,零距离无缝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相关资源建设。每位聘用教师有一门市级以上精品课,每一门课程要有一名市级名师。在团队教学中阶段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为JAVA开发、.NET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三个方向。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依托,自编实训讲义、教材,建设课程资源,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课堂上使用项目组形式探索、讨论、帮带,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建立组长负责制,对组内成员学习效果把关。在项目分析设计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使用泛雅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参考文献,项目组先自学讨论,形成分析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展现,其他项目组互相评价交流,最后确定实施方案后实现。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在大三的一年中,由企业开展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项目成绩可以是企业工程师项目考核结果,也可以是参加省级技能竞赛成绩或企业真实项目的结题报告,切实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加强课外学习和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设立爱思科技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虚拟公司)、机器人研发工作室、展望软件工作室、创新软件开发教师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软件创新创意大赛并获奖。核心模块课程中也引入IMAGECUP项目作品竞赛,从团队协作、答辩质量、作品价值、表达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考核标准,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考核和成果转换。实践型教学环节按照软件开发行业标准流程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注重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各阶段质量评审、文档审核,和末期对项目演示、答辩情况综合考核,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形式,把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四、结语

在职业情境中使用真实企业项目进行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教学与技能实践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院校的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这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16(1):55-57.

[2]李永涛,葛智勇,田友伟,等.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60-163.

[3]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4]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29(1):104-106.

[5]何岩峰,乔元明,王树立.等.发挥校企双方主动性协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35-37.

作者:陈士川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第五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提出了有关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分析,希望以科学的体系来平衡其主体现状,明确探索主体体系内涵,并以案例证明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多元化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概况

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即为全面质量管理,它所指代的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并以全员参加为主要基础,其目的就在于使组织对象成员在某个项目中共同受益,从而形成长期持续的优质管理体系。

1.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对于我国高校教育而言,引进TQM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它与传统高校行政管理方式区分开来,一方面多多注重教学质量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与管理要素的全方位化,杜绝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中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定式思维,一方面也通过这一新教学质量管理方式来普及TQM所倡导的“社会教育模式”,更加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与人格自由,将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体来说,TQM所讲求的是专业性、自由性、个性化和民主化教学理念,所以它也是目前提高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实践素质教学质量的关键[1]。

2.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本文从TQM模式的3个基本原则来证明它在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可行性。首先,它拥有全员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给予了高职院校中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让他们掌控专业乃至学校管理中的许多事项,促成了高职院校校园内部的民主和谐气氛,从内部团结力量来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而在软件技术专业这种注重实操的专业学科中,“全员参与管理”原则就更加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从而间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氛围,对学生自身的个性与爱好也是一种尊重,最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高度关注管理对象利益的原则。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高校来说其教育体系本来就相对更加开放,注重实操,所以在像软件技术专业这样的学科教学中,这一原则的宗旨就是让学生解放自我,充分地融入到由教育所引导的社会服务体系当中,增加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技术及情感交流,同时提高他们的智商和情商。简而言之,该原则是以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但又以学生作为被服务对象,它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最佳契机,而它对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正向作用。再次就是围绕事实所展开的决策方法原则。该原则鼓励在教学TQM管理过程中提升对所教育专业的客观性和市场化。简单来说,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必须要求教师以事实和科学的论证来证明问题,达到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目的。而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多多利用互联网及社会来掌握信息来源,提高自己对专业的认知度,并能够对自身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才更有助于软件专业师生在探讨教育过程中做出双方都认可的最终决策。

3.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主体现状。在主体部分中,主要强调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实施多方位性、多层次性和多角度性。软件技术专业必须发挥其教育本质的导向作用才能克服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中过分强调学校管理层的体制性单一问题。所以实施TQM模式的主要宗旨也是实现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探索模式,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开始,建立教学督导组,形成高职院校日常监控主体;再围绕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委员会展开技术主体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最后就是围绕学生主体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控一定的课堂时间,通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间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教学优势[2]。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主体体系探索

1.全面质量管理主体体系多元化分析。第一是全过程管理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中,教学过程的管理相当重要。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遵循市场调研—专业科目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入学教育—普通基础教育—软件专业教育—毕业实习—就业指导这一流程,再融合学生的教学反馈,就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在全过程管理模式中,高职院校所要做到的就是确保专业资源在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完成对学生主体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技术改善,形成未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高质量、高效率输出。第二是全员参与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管理模式是不同于传统基于行政权力的管理模式的,因为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是刚性管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转换,学生只能遵照教师的“一言堂”模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发挥自身个性的空间。而全员参与管理模式正创造了这样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的专业教学质量全面管理环境,它不但充分应用到了高职院校中为师生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与质量标准,还起到了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创造性的作用,使得学生更愿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动手动脑,实现对自我创造力与学习能力的突破,同时也提高了教职人员的教学实践经验。第三是全方位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方位教育服务项目。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从入学阶段的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中段的实习教育,最后到就业教育指导,整个教育流程与专业设置安排都能体现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实践教学体验感受的丰富,让实践教学成为像软件技术专业这样的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解放高职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固有局限性,用更广泛的视角来宏观看待实践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内涵。

2.X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案例分析。

(1)X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多元化管理体系概述。为了体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多样性与教学机制全面性,X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采用了TQM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分支学科分类,本文以X院校软件技术的谋一学期为例,展示他们在学科专业培养方面的具体课程实施方案,如表1。如表1,X高校所采取的学科教学TQM模式也结合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实践实习等辅助部分则充分运用到了TQM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管理思路。

(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该校在软件技术专业毕业就业教学指导中运用到了PDCA循环模式为学生开展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就业指导教育。第一是策划阶段,在该阶段按照软件技术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为学生制定就业思想,这就包括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以及答辩,最后到毕业资料归档完毕。该教育服务过程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需求,并在规范制度的条件约束下形成质量有保证的毕业设计规划书。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这一阶段X高职院校为学生基于毕业设计题目规划列一系列的就业活动执行计划,其流程主要为:强化学生课堂教学管理—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训管理—评价学生实习过程。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检查阶段还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检查包括了对学生毕业设计计划的检查,根据他们的选题状况来确定他们的毕业发展走势,为他们提供相匹配的就业指导服务;中期主要检查学生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条件,看学生是否具备条件来完成论文及随后的论文答辩过程;后期主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如果学生能达到教师及学校所规范的预期目标,则可证明学生在顺利毕业的基础上也拥有了步入社会求职就业的资格。最后是控制阶段。所控制的主要对象还是学生在软件技术专业学习及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X高职院校主要采取闭环监控方式来把控专业教学的质量与途径,力求为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软件技术理论学习,同时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实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主观能动性。

总体来说,PDCA循环完全可以作为TQM模式的一种改良方案,它能够基于人才培养焦点来实现学科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能够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改善与优化,就毕业的整体设计质量而言是具有相当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的[3]。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它不仅为诸如软件技术专业这样的信息类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科学性基础和理论实践指导意见,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和科学公正性,对推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前进都具有相当的积极正向效应。

参考文献:

[1]谢尧.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39-41.

[2]马鸣.全面质量管理(TQM)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5,(5):96-96.

[3]于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25-27.

作者:王韦帆 支馨月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全人教育实践分析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全人教育理念来指导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提出项目课程实施全人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全人教育;策略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面向软件开发行业,它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多年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直接面向软件开发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然而,高职教育必须具备“基础性”和“终身性”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仅仅强调以专业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方式,是远远不能达到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要求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考虑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至少为学生发展多考虑十年”,大胆进行实践。这也为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全人教育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结合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两种观点,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强调首先帮助学生建全完整平衡的人格,激发学生潜能,成为在品德、知识、技能、素养、能力等各方面自由、全面、和谐、深入、持续发展的“全人”。全人素质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包含着选择和运用知识与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及变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全人素质,是学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互联网+”时代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现状,本文试运用全人教育理念来指导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提出项目课程实施全人教育的策略,以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实用型”软件技能人才。

一、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传统的“理论”+“实践”模式得到改变,课堂教学以项目开发为主线,课堂主体从“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团队协作中体验,摆脱了“填鸭式”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目标增强,积极性提高,但对照全人理论的要求,在从多年的运行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重视技能的传递,忽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项目课教学通常以软件项目实现为目标,按照线性顺序过程软件工程开发模型,从项目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整体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过程组成教学任务,学生改变传统的“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认知习惯,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碎片化、分散化,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因为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等因素,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二)教学过程重视团队协作性,忽视学生个体能力全面性要求

项目课程教学多以团队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在项目团队中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团队训练过程中,学生目标明确,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得改进。然而,团队中因分工的差异性,学生重点只会关注到自己负责的部分项目的实现,并且学生小组中各成员分工会因为基础能力特长差异,“习惯”性地分工,小组负责人可能一直都是小组负责人,而专业能力较差的同学只会负责项目中相对轻松和简单的模块,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会因为这样的分工越来越大。因此,团体项目完成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能力全面性要求。

(三)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一致性,忽视学生个体能力层次差异性

项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基本具备前导项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展的,各项目课程之间的关联比传统课程之间关联性要强得多。因此,前导项目课程中,学生掌握的程度差异性,决定了部分学生对新课程无法继续跟进,出现“越学越难”、“越难越无法学”的局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出现分层。

(四)教学考核重视项目完成的结果,忽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了解

项目课程的考核通常采用过程性考核。根据项目推进的进度设置考核点,并对最终项目完成的功能点进行考核。项目的推进是一个顺序的过程,对每一个节点考核,只表明学生在项目阶段内的完成情况,而对学生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无法详细了解的。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实施全人教育的策略

回归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仅仅以“工作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全人教育”理念的本质是不谋而合的。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应用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应用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使学生在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养成职业习惯,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一)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专业文化境域

1.模拟软件企业的教学环境,配置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按照软件技术专业主流软件开发需求配制较高的教学实验计算机、通畅高速的网络设备和电教设备。2.布置整洁明亮有序的美学环境。程序员最需要培养的是专注力和创造力,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强调有序的同时采用明亮鲜艳的色调,注重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创新行为、提高效率的环境。同时,布置环境的过程中,将软件工程理念、流程等专业元素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3.参照软件开发企业团队管理要求,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参照软件开发企业项目进度管理制度、团队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淘汰制度等建立严格完备的班级管理制度。帮助同学建立良好的软件项目开发人员行为习惯,形成软件技术专业班级特有的制度文化。

(二)转变项目课教学中的教师观

“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院校软件技术项目课程,由于其课程存在独特性,教学内容与企业结合紧密,教学实践性强,难度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大。为了改变传统师生观,建立即平等、互动的关系,要改变项目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首先,应增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职业情感。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承专业技艺,更要以身作则,乐于亲近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师徒关系。其次,教师应明确软件技术专业“全人”要求,具备“全人”素质。教师应保持自己的真实性,以自身真实影响学生,以热心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做知识的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关怀每一名同学的成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应将教学当成一种艺术,在项目教学的课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训练员、项目的管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原则和开发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有效的教学艺术。

(三)转变项目课教学中的学生观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激发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热情最好的老师。软件项目开发学习,需要学生改变以完成考核为目标、以“合格”为学习要求的“学生观”,成为优秀的“软件人”。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人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学习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渴求,从而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95后”一代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就成了转变学生观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软件项目开发课程,需要融入全球信息科技动态、技术前沿探索和企业实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渴求,提高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自信,指导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技能。3.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全人理论认为,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整体性是不矛盾的。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是指培养学生整体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能力、创造力等,从而达到均衡全面的发展。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可以是分组讨论、总结汇报、软件测试等多种严格灵活的方式,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注重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学习力、思维力等,从核心能力的角度保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综合竞争力。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软件技术行业的热爱,形成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善于思索的软件技术专业精神。

(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学习资源构建

“互联网+”时代,信息检索能力已成为学生基本素质,软件技术专业走在时间的前沿,网络学习资源利用能力是学生拓宽学习面的重要渠道。项目课程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youtube视频教学资源、mooc学习资源、w3cshool开、Web技术教程、github代码仓库等优秀的全球化、开放性的网络学习资源。传统项目课堂空间将向社交媒体空间延续,充分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让学生能24小时在网络媒体在线学习、在线分享。全人教育理念在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当前项目课程中诸多问题,细化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旧有很多需要详细设计和思考的问题,如基于全人理念的项目课程考核、专业技能大赛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等。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找出适合新时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作者:余剑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设计电子设备的结构过程中,不仅要详细设计电气性能指标以及基本设备性能,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设计电磁兼容性、抗冲振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针对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展开了研究,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近年来,电子设备功能以及技术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CAE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促使产品的质量以及性能都得到较大的提升,本文在对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展开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电子设备结构优化技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从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结构和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任务执行两个角度出发,对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相关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电子设备结构优化技术特点

最优化理论是优化设计开展的基础,设计中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应用,在优化设计中想要实现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设定目标函数,在不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保证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处理。优化电子设备结构拥有以下特点:(1)从前处理开始是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并在分析模型、网络划分以及各种外界条件施加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后处理显示,在多种迭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收敛各种优化问题。鉴于此,在CAE优化过程中,要想提升优化效率,必须将统一的数据库应用于分析软件当中;(2)设计参数进行反复的自动修正就是优化的具体过程,因此在流畅的优化过程中,效率较高的参数流程控制技术是CAE软件当中的必要条件;(3)对有限元网络进行精确而科学的划分是保证成功分析的重点;(4)非线性处理能力存在于CAE软件(5)在对CAE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在对各个领域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全面性和深度都有所提升,现阶段要想提升研究结构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应用多学科分析取代单学科分析至关重要。

2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2.1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结构

2.1.1图形用户界面在提供的过程中应当具有直观性

用户在对该图形用户界面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对支撑软件的功能进行直观的掌握,从而该支撑软件的各种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充分的利用。

2.1.2将面向对象的理念进行应用

在多学科优化设计过程中,面向对象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例如,在运行分析和优化进程中,切换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对面向对象设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这一工作的进行更加简单。同时,在对面向对象理念进行融入的过程中,分布式并行计算体系中更容易对支撑软件进行应用。

2.1.3提升可扩展性,从而在支撑软件中对新内容进行更加便捷的集成

用户在对支撑软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国,可以在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对先进的优化技术以及全新的学科分析工具进行随意插入。这样一来,用户在对工具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及时性。

2.1.4对协同设计进行支持

在多学科的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学科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充分的综合应用,在设计中,必须得到设计人员的充分、自由参与,其必须拥有对相关数据进行同时访问的能力。

2.1.5标准基础上的协议

标准化规范应当对访问数据形式、消息传递模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在对这一规范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在维护以及更新支撑软件的过程中,成本将得到有效降低。

2.2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任务执行

2.2.1针对数据传输和进程来讲,支撑软件系统必须能够自动的执行

支撑软件在运行中,应对学科分析、文件形式进行自动执行和生成,同时在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进程之间展开工作。

2.2.2面对多个进程,应能够实现并行执行

在多学科优化设计中,其拥有较大的计算强度,因此粗粒度并行思想是支撑软件中的关键。例如,在不影响正确结果的基础上,应能够并行执行多个学科的分析。同时,针对多级优化来讲,并行优化应能够存在于子系统当中。

2.2.3其应当能够对多种类型的计算机产生支持功能,从而在网络这一媒介的基础上,实现分布式运行

使用者需要对网络中的源代码以及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值的注意的是,针对计算平台和计算机来讲,这些源代码以及资源应当最优化,从而促使相关运行工作可以在特定的计算平台和计算机中展开。

2.2.4用户在积极参与到指导设计当中的过程中,可以在优化设计循环中实现

用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应当在执行过程中完成,同时在实施调整的过程中,也应当针对需求而进行。例如,用户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对进程展开暂停和替换,同时也可以对优化算法进行切换,对设计变量进行改变。

3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电子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的满足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求,同时,电子设备的功能以及性能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电子设备结构优化技术特点、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结构和支撑软件系统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任务执行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对我国电子设备结构的不断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雁涛.仿真技术在舰船电子设备抗强冲击设计中的应用[J].装备环境工程,2014(02):51-56.

[2]曹红,吕倩,韩宁.强迫风冷电子设备的热仿真与热测试数据对比分析[J].电讯技术,2015(07):109-112.

第2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结语

第3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改进方法。

1.制定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切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当前,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成才路径。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学科性知识基础较差,不愿意听教师长篇大论地讲授理论性知识,而接受新鲜事物和动手操作能力均较强。因此,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使学生理解必要的电子学科知识,掌握必备的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效果应当不再是掌握复杂的定律原理和繁琐的计算方法,而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电子专业技术的能力。

2.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需要大量删减电子元器件内部工作原理以及繁冗的计算公式等教学内容,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与最终结论,而精简定律演化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比拟或演示的方式形象而简明地进行讲授,即让学生只需知道是什么和怎么用,不必知道为什么,可以把重点授课内容放在怎样使用和如何操作上。例如,在模拟电路课程中,需要重点讲解二极管属于哪种类型及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会发生哪些严重后果等内容,而不必浪费过多时间来讲解二极管内部的电子、空穴扩散和漂移过程对PN结形成的影响等。又如,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调制”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使学生有效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通过比喻方式进行讲解,即“调制”就是高频周期信号和低频有用信号“嫁接”的过程,高频周期信号就像一个搬运工,把低频信号“背”在身上送到其他地方。这样,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的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而不是一条枯燥乏味的定义。

3.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得以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而实现知识的掌握。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由于项目任务全部由学生全程跟进完成,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均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全部或部分地独立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因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还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地理解各种电子现象背后的本质。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知如何着手一个具体项目、了解项目进展全过程以及细节处理方法。

4.引进一些诸如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和EDA等的新技术,比如Multisim、Protel、KeilC和Proteus等软件,将仿真软件应用于电子专业课教学中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仿真软件的应用有助于一些实验现象的讲解与分析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而不必局限于实验室中,这对于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等弊端能够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

5.在讲完所有专业课之后,需要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聘任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以便揭示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部分。经过综合性课程学习,学生会更易于清晰掌握各门课的知识脉络,深刻理解本专业的知识架构。该课程可以配合综合性实验而同步进行,除了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以外,还要将理论掌握落实在实践操作上。例如,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学习了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概念、特性和种类,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学习了三极管的类型以及各极引脚如何区分判别,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理解了调谐、调制和解调等概念,以及在电子实验课程中掌握了一种电子实验工具———面包板及其插用方法之后,教师需要开展一个综合性实验———收音机制作来将上述所学知识点统一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制作完成的收音机收不到电台节目或者调台时出现杂音,那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旺盛的,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讲解和展示如何排除收音机故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二、结语

第4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对高职软件专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构建了模块化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了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重新设计项目课程及相关课程标准,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2011年,无锡市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重点任务的第二条提出,要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结合《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无锡市地方产业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如何提升自己并且真正做到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紧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了《卡尔•泊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是德国保持经济竞争强国优势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能力本位”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目前,国外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其中,又以CBE理论和DACUM方法开发的职业技能图和课程内容模块十分符合现状,CBE理论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对于发展某些工科类的特定技能尤其适用,如计算机应用等,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而DACUM方法是CBE模式的精华所在,其本质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确定和分析的方法。[2]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层次少,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与应用水平较低,尤其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对外教育交往的加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职业学校,已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课程开发模式。这些高职院校多是以“能力本位”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的,在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再加上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课程开发上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与保障体系,课程开发取得了局部成功。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在改革中出现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主要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3]

二、理论依据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和实际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2006年,江苏省在《江苏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及“十一五”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行动计划”。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2年出台的《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净雇佣指数位列前三(高达80%)。[4]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有较大的缺口,而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软件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的,既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借鉴了加拿大(北美)的“能力教育体系”(CBE)等职教理念,运用DA-CUM表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特点为:(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3)一般都借助了职业分析的方法,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多数模块可以在模块之间形成模块组合,每个模块组合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5]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致将软件技术专业分成多个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开发、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以此建立模块化的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这些模块中,有适合各个方向需要的通用性模块,也有具有各个方向特色的个性化模块,主要基于软件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使课程体系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具体实施

一方面,通过前期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考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能力的整体特征,分析影响其就业能力的主要相关因素,从而厘清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大量相关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修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

在专业调研和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立足职业岗位探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个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据此开发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技术路线设计。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课程模块化划分参见表1。以往基于学校教学资源的考虑,同时,为便于师资安排和教室课程安排,专业课按照传统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为了更加明确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和资源共享的需要,现将专业课重新划分为专业通用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6]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又可以实现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并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构建

应修订符合项目化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开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模块的校本课程,建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参见表2。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伊始,就确立了其在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地位。因此,该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和实训模块展开,由浅入深,由理论向实践逐步融合。同时,以贴近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实施,而最后该课程的考核方案也是按照理论考试加项目完成情况的多元化方式进行评价。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和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的保障

要注重实训课程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再培训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以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软硬件建设。

参考文献:

[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无锡日报,2011-02-02(A03).

[2]唐立伟,李宇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与比较研究[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1.

[3]卢绍娟,崔永华.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开发:基于职教集团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25-28.

[4]胡逸,薛梁.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J].人事天地,2012(4):17-19.

[5]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40-42.

[6]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2.

作者:浦慧忠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自助餐教学思路

摘要: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目前开设了5个专业方向(.NET方向,Java方向,软件服务方向,软件外包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该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师资共享、课程共享、硬件资源共享等方式辐射其它专业,带动了其它专业的发展。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助餐;模块;教学;方向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充分依托校企合作,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先后与中软国际、四川华迪信息、用友四川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前三学期或前两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开始按“岗位”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学生打乱建制,像吃“自助餐”一样,学生选择岗位,重新组班,小班教育,独立培养,从而实现了个性培养、因材施教。为了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择面,软件技术专业将优化过去的模块,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等。

一、自助餐教学模式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自助餐教学模式简介

主要内容是探索和实践了一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采用一种类似“自助餐”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合当前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软件岗位特点,具有岗位针对性强、校企合作灵活、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等特点。在方案设置上:前三学期开设软件类的基础课程和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从第四学期开始,将按照目前较为实用的方向制定出5大专业方向模块,分别为“.NET开发方向”、“Java开发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软件外包方向”、“软件服务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改革进程如下:(1)2006级和2011级:在这6个年级中,由于学生的规模限制,每个级都只有2个班,所以一直以来都分为两个专业方向来开设课程—Java开发方向、.NET开发方向;(2)2012级:对于2012级,由于学生的规模大大提高了,学生人数达到约200人;软件开发岗位进一步细化,由于自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3)2013级、2014级:在2012级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和实践“自助餐”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过去不太合理的课程设置,添加了前沿的、使用的课程、优化了模块之间的关系、完善了分方向的选拔流程。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当前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的一些特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①高职高考时填报专业的盲目性,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不是真正的了解,最终导致在高职软件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厌学等情况。②当前IT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新兴行业的不断地出现,作为职业院校很难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往往落后行业发展好几年,这样就导致学校教育和行业脱节。③由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所以每家企业的用人计划非常有限,一家企业往往只招几个人。同时,软件开发技术的分支又非常的繁多,学校很难使用一个专业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求。④由于软件行业具有发展快、变化快等特点,很多企业在某些时候需要部分订制的软件开发人员,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很难做出调整来适应企业,最终导致丧失学生对口就业的机会。

(2)效果分析

①解决学生专业填报盲目性问题。学生在前三学期学习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到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第4学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该专业方向上成才。②解决专业培养和行业脱节问题。软件技术行业虽然发展非常快,但是基础知识的变化还是很小,每种方向发展也只是几门课程的区别。③解决学生对口就业问题。将专业分为多个方向,每个方向的人数就相对减少,在就业时,就业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二、自助餐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的方法。将一个很大的软件技术专业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来进行培养。

2.自由选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

3.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依据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对部分专业方向做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符合企业订单需求的专业方向。

三、自助餐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①以就企业岗位需求目标开设模块方向,提升学生的就业力。②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③以行业发展的方向为培养的方向,提升学校的竞争力。④经过多年尝试,毕业学生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⑤已经尝试多年,可以很好地在兄弟院校进行推广。

四、自助餐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次改革是采用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几届学生中逐步试行,改革思路清晰,实施过程可操作性强,完全可供其他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借鉴。目前已经指定出一条完善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在同类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善桃.软件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233”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0,(32).

[2]陈李霞,傅翠玉.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1,(07).

[3]任华,冯晓兰.浅谈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4]王萍利.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作者:谢宇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本文首先分析现有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然后介绍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层面、多角度校企合作方式与成果,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矛盾,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或是“校企合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对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校企合作现有模式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按照合作的深度,可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1.1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校外实习的培养任务。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企业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学校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

1.2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最直接的表现为定单培养,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是先由企业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见习生到企业中参加项目实训,实训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1.3深层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立足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创新为目的,主动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引校入企,校企共建“厂中校”模式,在工厂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不管哪种方式,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

2校企合作开展方式探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专业”)是2004年与印度NIIT合作开办的特色专业,通过置换部分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2006年,专业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构建了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岗位的相关岗位群、基于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2.1构建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的岗位群

专业依据业界权威的标准———软件统一过程(RUP,RationalUnifiedProcess)理论,按着软件开发的流程,从RUP中提供的职业岗位入手,分析职业岗位的职责、候选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确定了由程序员、测试员、技术支持、软件营销、界面美工、设计师、项目经理组成的岗位群,并结合当前软件开发技术的流行趋势及极负盛名Tiobe全球编程语言排名榜,将程序员做了进一步的划分,然后将这些岗傡分为核心岗位、辐射岗位、拓展岗位和发展岗位4种类型:核心岗位:程序员,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根据当软件开发技术流行性,进一步将程序员岗位细分为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和Android移动程序员。辐射岗位:测试员和技术支持。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同时也培养其他岗位的能力,这些岗位为辐射岗位。如程序员开发完程序后需对程序进行必要的测试,并成功地安装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这些能力正好是测试员需具备的能力。拓展岗位:界面美工、软件营销、软件外包、微信开发、PHP程序员。通过附加专业拓展课来获得的岗位能力。一些学生有特长,他们想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如有艺术修养学生想从事界面美工的工作,英语、日语水平好的学生想从事软件外包的工作,口才好的同学想从事软件营销,看好Php网站开发的想学习Php技术,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可能通过选修专业拓展课来加强这些岗位能力的培养。发展岗位:设计师、项目经理。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进行学期综合项目开发时,需要有学生熟悉其他相关岗位的能力,但因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或向这个方向发展。如设计师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项目经理应具有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

2.2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专业始终坚持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是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三个层次能力开设,形成的主要思路如下:①获取程序员岗位(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分类排序整理典型工作任务。②将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称为专业通用能力培养模块。特有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课,称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又包括.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和移动程序员课程学习子模块。③根据岗位群拓展岗位类型,开设了用于培养拓展岗位所需能力的专业选修课。④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IT职业素养。如每个学期开设的ISAS信息搜索与分析技巧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及职业素养培养开设,专业课紧紧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特有的学习领域开设,专业选修课则围绕培养岗位群的拓展岗位能力开设。

2.3构建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层次化、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化、能力递进”使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是学生专业通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第二层次为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培养的是学生项目综合开发能力。第三层次为署假校外集中实训,培养的是学生在校外进行项目综合开发能力。第四层次为校外企业毕业顶岗实习,培养的是学生现场项目开发能力,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

2.4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多类型综合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①专业建有多个教学做一体化软件类实训室,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以软件产品开发流程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软件产品开发氛围,从合理利用空间和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目标考虑,引进物理产品线和逻辑产品线的概念,按物理产品线的思想规划实验室的布局及设备资源,按照逻辑产品线的概念配置软件实训环境,以满足第二层次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专业依托长沙安博牛耳青竹湖实训基地,创建一个可同时容纳600人进行实训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层次署假校外集中实训的需要;专业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建立多个校外软件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四个层次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此外,专业通过引入10个企业进校,采取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建有项目工作室10个,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每个工作室建筑面积86平方米,根据公司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可接受15~25名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开发,用来培养技术骨干,也是教师和公司人员一起进行科研的场所。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校企双赢,形成一套完整的“共建共赢、协作生产、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学校的人、财、物支持;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项岗实习管理办法》,保证校企合作双方如约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对校企合作过程以及后期成果进行保障性说明,保障企业的利益;制定《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联系。制定评价标准,保护和激发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制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在政府、行业组织等第三方的参与下,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合作的成效等,也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③为规范实践教学环境的管理,专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1、CMM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完善标准化、工程化的管理体系,制定了“6S”现场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境的分类管理制度、设备的操作规范、对外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制定了程序员岗位职责、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校内技能训练管理办法。

3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灵活组合“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2007年,专业成为民政部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专业成为湖南省软件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2013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把学生看成一种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以及工作岗位,投入不大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将成为企业引进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能及市场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冠华,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

[2]付丽琴,黄荣英.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J].教育探索,2009(9).

[3]张夏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探析[J].职教通讯,2015(8).

[4]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作者:雷军环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大赛示范机制分析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分析总结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机制的效果及意义,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机制的几项措施,真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标。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软件技术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广泛的社会需求,软件专业成为高就业率的专业之一。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高职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热点。师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成绩和奖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样也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看作是评价专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及意义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是指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在备赛、比赛及大赛总结的过程中,重点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实现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赛中改。

1.1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软件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蓝桥杯”软件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齐鲁软件杯软件大赛、中国软件杯和Android挑战赛等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大赛,参赛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软件专业学科的内涵,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更有一些获得了优秀成绩的参赛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本专业的优势,自信心增强,能够坐下来踏实的钻研专业知识。通过大赛总结,分析问题原因找差距,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积极配合,形成了自主管理、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在有些大赛的颁奖典礼上,经常同时组织专业招聘会,很多大赛的优秀选手在颁奖典礼上就找到了心仪的就业单位,高质量就业情况层出不穷。另有一部分同学考入了专升本,更深入的学习软件专业知识。更有一部分同学毕业之后自主创业,成立软件公司,成为企业的领跑者。

1.2有效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协作能力

淄博职业学院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的技能大赛,例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山东省高职院校微课大赛,全国教学设计大赛以及院级教师技能大赛,并根据大赛性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参赛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参赛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不仅提升了参赛教师的专业及教学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并及时分析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案,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增多,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打破了“上课来下课走”的传统大学式教学方式。

1.3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和高质量专业建设进程,提升专业知名度

大部分的技能大赛都是由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牵头主办,通过参加各类大赛,能够与企业更密切的接触,深入的了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建设。另外,参加大赛的学校来自全国各地,在大赛期间各参赛队的指导教师和选手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彼此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积累的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案例,这就为申请及建设高质量专业项目提供了依据。这些高质量专业项目的开发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进程,提升了专业知名度,不仅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每年也有许多本行业的公司单位来学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有高质量就业。

2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有效机制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分析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总结相应的措施。

2.1充分把握各类大赛的内容和特点,调整教学进程,逐级选拔优秀参赛选手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大赛的赛项内容可以对某个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选拔大赛种子选手进行集训准备参加国赛。例如近年参加的国赛项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需要的C语言和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蓝桥杯”软件大赛C语言赛项和Java语言赛项作为课程考核结果和选手的选拔依据。另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参加大赛的机会,灵活调整教学进程。例如在第三学期使用分阶段授课的方式开设《Java面向对象编程》和《3G移动应用开发》课程。

2.2健全保障机制,着重健全奖励制度

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院建立了专用的大赛集训室,配备各类大赛的专用设备,并制定了各种保障机制。一是使用“学分银行,弹性学制”机制,根据大赛成绩相应算入学分,可以申请免修指定课程,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就可申请提前实习;二是健全奖励机制,对于参加大赛的学生,在大赛的集训和参赛期间都有相应的补助,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不仅有现金奖励,还是优先考虑的各类评优人选,例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部级和省级奖学金以及一些企业组织的学生活动(专业夏令营),对于大赛的优秀获奖选手,优先挑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单位和岗位,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另外,近期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还在探索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挑选优秀毕业生保送专升本的办学模式。对于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和指导学生参赛的指导教师,除了现金奖励,更在各类评优方面占据优势,例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这些荣誉的价值可以在职称评定及聘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功用,实现自主管理

对于大赛种子选手的集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除了指导教师按照计划做相应的指导外,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大赛集训班可以以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社团指导教师就是大赛的指导教师。对于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纳新成员不仅是大一新生,而是各系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的成绩或者专业认证考试的成绩就是纳新的依据。大赛集训班的活动由社长或者组长主持开展,例如讲座、视频课堂、竞赛等,同时学生组织主动关注大赛的动态,自发组织报名、集训计划安排等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还可以形成参赛梯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

2.4密切联系企业,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机制

在大赛的备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与企业密切联系,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参加大赛,信息工程系软件教学与Google中国大学合作部、联想、华为等知名公司建立合作项目,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每年不仅向实习基地输送实习学生,也派遣专业教师去公司顶岗实习或参加培训;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赛、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等教学环节,并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根据需求分析并参考赛项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从而培养能够适应专业岗位需求并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模式的“改”之间相互影响,循环促进。既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接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临场发挥等品质,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平台,又可以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品牌,促进招生数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宋秀梅.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以赛促学模式实践[J].用户研究与教育,2013(3).

[3]徐玲,丁锋,管湘芸.高职电子类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陈道志,支芬和,常胜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3(3).

[5]徐玲,丁锋,管湘芸.高职电子类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王倩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教学部

第五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分段式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将分段式技能大赛作为集中式技能大赛的补充拓展和优化组合,既对专业教学大有裨益,又可有效促进“教赛”融合和校企人才共育。本文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点,论述了如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分段式技能大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技能大赛;分段式;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

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导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积极投身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旨在通过技能大赛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然而,这种部级、省级大赛在时间上比较集中,持续时间短、参与人数少、覆盖面窄等,与日常专业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支持第二课堂的作用有限,不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范围的全覆盖。基于此,在充分借鉴和吸收集中式技能大赛的优点基础上,探索一种符合专业学习认知规律、与日常教学相融合、阶梯式、全覆盖的分段式技能大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分段式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促进专业日常教学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更是集中式技能大赛的有益补充和良性拓展。

一、分段式技能大赛的内涵

1.分段式技能大赛继承了集中式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首先,分段式技能大赛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基本要求,即按照教育部、工信部等部级集中式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来设计大赛方案;其次,分段式技能大赛将国赛、省赛及知名行业企业中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细化和重构,使其符合学生在该阶段的知识技能水平,突出其阶段性特征,使每个阶段大赛具有可操作性。

2.分段式技能大赛实现了技能大赛与日常专业教学的融合。分段式技能大赛的持续时间为新生入学到学生实习就业阶段,按照学期开展分段式技能大赛,各阶段大赛周期与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周期完全对等,每个阶段大赛所需知识技能与该阶段的专业学习内容一致,且在组织和实施方式上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真正实现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

3.分段式技能大赛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分段式技能大赛并非闭门造车的校内教学活动,而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大赛的设计、实施、评价、表彰等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大赛题目、聘任企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采用企业标准作为大赛技术标准等方式充分引入企业元素,有效加强了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专业校企深度融合。

二、分段式技能大赛的设计与实施

1.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大赛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和灵魂,各个阶段技能大赛的目标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各阶段技能大赛的能力考查目标也应与该阶段的专业学习目标相吻合。根据笔者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调研,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主要面向网页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WEB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开发工程师;大部分院校都推行“2+1”、“2+0.5+0.5”等“2+X”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软件专业学生至少有4个学期的在校专业学习时间;软件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前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为后一阶段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每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具有交叉,专业能力目标的阶段性特点明显,非常有利于分段式技能大赛的开展。基于此,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专业能力阶梯型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软件技术专业分段式技能大赛的设计主要包括了网页设计大赛、数据库应用系统大赛、WEB应用开发大赛和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从方案可以看出,各阶段技能大赛时间周期基本与学期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大赛与期末考试和技能考核不同,技能大赛更注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技能大赛的目标应突出对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承压能力等。

2.依托行业企业资源,突出大赛的行业规范和企业元素。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和企业,没有企业元素的技能大赛和期末技能考核没有任何区别,不能称之为技能大赛,分段式技能大赛在大赛选题、作品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必须符合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大赛实施的各个阶段充分利用专业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下的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如: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形成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对专业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参考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大赛选题;参考企业项目交付规范制定大赛作品提交标准,参考行业评判标准对大赛结果进行考核评价,保障大赛的专业性、实用性和行业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软件企业,须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际需求,制定技能大赛比赛的相关标准,如:可以在网页设计大赛中引入工信部软件水平考试对网页制作员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业务水平标准作为大赛考核要点;在数据库应用开发大赛中引入程序员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业务水平标准作为大赛考核要点;在WEB应用开发大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中引入软件设计师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业务水平标准作为大赛考核要点。同时,大赛的命题、评价考核方式,必须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确保大赛命题和企业真实应用接轨,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适当引入企业对项目的评价、考核机制,确保大赛过程中的企业元素。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促进“教赛”互动融合。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由于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之很多高职生自我控制力差、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原因,第二课堂基本成为学生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分段式技能大赛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竞赛的主战场,可通过专业教师引导、企业专家宣讲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竞赛项目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引导和开发学生兴致,进而组织学生参加分段式技能大赛,将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技能进一步应用到技能大赛的项目中去。学生为更好地完成竞赛项目,会更加重视课堂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势必会进一步促进第二课堂技能大赛项目的推进,实现“教赛”良性循环,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明确专业学习目标,进而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和该阶段技能大赛的互动融合。为更好利用第二课堂,在各阶段技能大赛的具体组织实施上,要进行充分细化管理。对参赛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小组以书面的方式明确小组分工和职责,并通过让参赛团队制定详细的比赛进度计划及团队讨论记录,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参与一次小团队讨论,指导团队项目开发并监督各个参赛小组的项目进度,对进度停滞或缺乏凝聚力的团队进行重点辅导,确保技能大赛进度的可控性。

4.建立健全激励措施,提升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分段式的技能大赛作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关系十分分密切,并且充分融入了企业元素,真正实现了“校企搭台、学生竞技、共同参与、多方受益”的目的,职业院校可以出台激励政策,对积极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评选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积极参与技能大赛组织与开展的指导教师,将其成绩记录到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模等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精神和经济奖励,对于合作开展大赛的企业给予优先选专业拔人才等政策优惠。通过出台并实施技能大赛激励政策,为技能大赛的成功开展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三、分段式技能大赛的效果意义

1.实现全员参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分段式技能大赛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大赛在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都强调了专业学生参与范围的全覆盖,让每一名专业学生通过竞赛了解行业前景和职业岗位,坚定学习目标、形成项目团队(学习团队),进而形成互学互查、互帮互带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2.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丰富专业学习资源。经验的积累与分享是一个专业发展和提升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分段式技能大赛通过建技能大赛资源共享库等手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用于保存在大赛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大量引入的企业案例、行业标准和技术资源,同时,各个阶段、各个年级参与大赛的学习资源、获奖学生参赛心得、大赛作品展示等资料也是非常宝贵的专业学习资源,参赛师生利用资源共享库对这些大赛过程资源加以整合和分享,逐渐形成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于一体的专业学习资源共享库,将极大丰富专业学习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程度,拓展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分段式技能大赛能实现专业合作企业的全程参与,大赛方案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大赛题目由企业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行业规范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制定,专业学生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大赛结果由企业专家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将极大促进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的程度。同时,各个企业在参与大赛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适合自身用人标准的专业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就业免试直接上岗等优厚条件,将极大促进校企专业人才对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实习就业渠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戴冠林.以技能大赛驱动高职数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2,(9).

[2]刘阳,郝建军.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6).

[3]付子顺,推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学生、教师共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4]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作者:吴英宾 范国渠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

第六篇: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摘要: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MOOC课程体系建设有其可能性,软件技术专业可通过博雅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就业核心技能课程等五类课程的MOOC资源建设和利用,完成MOOC背景下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职高专;MOOC;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国内有了快速的发展,一大批本科院校的MOOC成功上线。但高职高专建设成功并能高效利用的MOOC很少。对于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网上有诸多的MOOC资源可以利用,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之与高职课堂融合,建设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MOOC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

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MOOC在中国大陆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国内课程在coursera、edx等平台上线。国内很多高校和网站,也建立了诸多相对成熟的MOOC平台,比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在各级各类项目资助下,不少教师在MOOC课程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一大批课程成功上线。根据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10日,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coursera、edx等5个平台上,中国大陆地区197位主讲教师所开设的MOOC课程已上线233门,累计51.6万人次选课。建设并使用MOOC教学课程的老师,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综合性本科院校[1]。

二、高职高专院校MOOC建设现状

在高职高专方面,很多院校进行了MOOC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但成功上线的MOOC课程很少。不少院校将以前的部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造成MOOC上线,但是由于互动资源匮乏、课程推广和课程维护团队力量薄弱以及其他因素,选课人数较少[2]。全国高职MOOC联盟与“学堂在线”共同建设的高职MOOC平台,目前已经上线15门课程,其中Google中国大学合作部赞助的《AppInventor应用开发》和《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选修人数达到800人以上,但能坚持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其他课程仅有零星的选课[3]。MOOC先生网与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展合作,MOOC上线416门课程,但选课人数不多[4]。自2013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尝试进行MOOC建设,但收效甚微。在MOOC资源建设与利用上,很多老师开始反思是否有必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建设MOOC。如果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都式地建设MOOC,可能就会如同先前的精品课程等资源一样,建设的多,利用的少。2014年开始,不少老师开始研究和尝试如何高效利用MOOC资源。部分学校老师利用外校MOOC资源进行SPOC教学研究,另有老师进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组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5][6]。2015年,不少院校或者组织,开始组建专业或者课程联盟,共同建设联盟内能共享的MOOC。例如,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MOOC联盟,在MOOC平台建设、学科教改、资源建设和学分慕课等方面率先应用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建设和利用MOOC资源,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三、MOOC背景下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能性

相对于高职高专的其他专业,软件技术专业MOOC资源非常丰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脑力劳动的程序员、软件测试员、前端开发人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各种技能的练习。而主要教学资源就是软件工程项目文档和软件项目代码,这些教学资源比较容易通过网络呈现。由于专业的独特优势,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制作和维护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强。另外,由于传统习惯,大多数软件技术从业人员乐意进行技术交流和分享。相对于其他高职高专专业,MOOC在软件技术专业更容易推广。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相对较高,接触的网络资源丰富,更能发现有效MOOC资源。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更适合组织MOOC学习,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配备了完整的机房、一体化实训室,学生能直接在这些场所进行网上学习。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拥有的个人计算机设备普及率也比其他专业要高出很多。

四、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依托MOOC建设课程体系的举措

在目前现状下,软件技术专业可以有效利用当前MOOC资源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借助MOOC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结合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可能开设的5类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现有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设和利用方法。

1.博雅类素质课程MOOC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博雅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7]。现代博雅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判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它的特色是有一套灵活的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要求学习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8]。博雅课程通常以人文素养、艺术类课程为主,课程的学习方式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而适合开设在MOOC平台中。博雅类MOOC课程资源丰富,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课程也非常多。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有近70门文化艺术、哲学历史类课程;在学堂在线,有《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等多门创业类课程;好大学在线也推出了《唐诗宋词解读》、《微电影创作》等系列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中,有大量的文学、哲学、社会、历史等课程资源。对于博雅类课程,高职高专学校可以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教师对课程进行遴选,委员会根据MOOC课程往期开课资料,充分考虑课程学习难度和学习时间是否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推荐软件技术人员基本素养符合度高的课程,比如培养与客户沟通能力的《现代礼仪》、《演讲与口才》课程。最终,学校要给出课程推荐清单,推荐清单中除了标明课程的网址、简介外,还要给出校内学分认定标准。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标准中,要给出博雅类课程最低修读学分。博雅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对于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只有视频资源的课程,学校要安排教师组织学生选课,并通过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最终还要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组织建设特色博雅类MOOC课程。

2.公共基础课程MOOC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教学受众面较广,非常适合组织MOOC资源建设与推广。此类MOOC的建设,可以发挥各种联盟优势。联盟的组织,可以以课程为单位,也可以以地域为单位,或者以同类性质的学校为单位。联盟合作开发,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完成课程开发,让更多的老师从校内课堂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MOOC课程的推广、维护、跟踪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研究,进而逐步完善MOOC课程。前面提到的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MOOC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专业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学生基础课程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目前,几大MOOC平台都推出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中文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语言、数据库、数学、算法、网络、操作系统、系统结构、软件工程等全部大学课程;软酷网MOOC学院推出了部分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程还给出了明确的学习案例和工程实践项目;学堂在线、交通大学联盟MOOC平台、网易公开课也推出了不少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不过课程内容相对较难。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册并学习以上这些网站的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可以计入校内相关课程成绩评定的一部分。通过名校MOOC课程的学习,并最终获得课程合格证书,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建设上面,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与课程建设学校、MOOC平台运营商开展合作,软件技术专业老师在MOOC平台内组织SPOC教学。由于课程难度较大,高职高专学生很难跟上课程学习节奏,老师还要在校内课堂上给出针对性的再辅导、知识点的再组织和补充。在学生完成MOOC平台作业的同时,学校教师还要布置和批阅线下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最终成绩评定上,MOOC平台给出的成绩可以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校内需要再组织课程期末考试。

4.专业技能课程MOOC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丰富的实用技能,积累项目案例开发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现有MOOC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软件技术专业技能课程资源。极客学院(www.jikexueyuan.com)推出了移动开发、前端开发、后端开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库等系列技能课程;慕课网(imooc.com)推出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移动开发、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系列技能课程;软酷网推出了Java开发技术、数据库、Android开发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工具、职业素养等系列技能课程;腾讯课堂(ke.qq.com)、泰课在线(www.taikr.com)、尚硅谷(www.at-guigu.com)、传智播客(www.itcast.cn)等网站也都提供了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如此丰富的MOOC资源,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学生往往很难从如此多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学习,没有合适的选择,往往导致一个知识点的重复学习和多个知识点的无序学习。为了方便学生遴选和组织MOOC资源,慕课网等网站给出了求职路线或者学习计划,根据行业岗位分析情况,将本网站在MOOC资源进行组织,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例如慕课网就给出了“Web前端工程师”、“Android工程师”、“PHP工程师”、“Java工程师”等学习计划。各MOOC平台(网站)给出的求职路线或者学习计划,针对的仅仅是本平台内部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不一定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也并不是所有资源的最佳组合。作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老师,可以广泛收集技能型MOOC资源,根据各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结合学生培养就业岗位方向,将适合的MOOC资源遴选出来。遴选出来的MOOC资源,可以是一门课程的全部资源,也可以是课程的部分资源。教师将遴选后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然后指导并跟踪学生学习。

5.就业核心技能课程MOOC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就业核心技能拓展系列课程,只针对部分学有余力、想在行业关键性岗位就业的学生,比如Android软件自动化测试岗位,这些岗位属于行业细分岗位,从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而且地域分布相对分散,但岗位薪金水平高、就业竞争力强。这一类课程MOOC资源极少,但具有相同技术爱好的人往往通过技术论坛、QQ群等互联网方式聚集,分享研讨相关技术。当相关岗位技术成熟之后,也有热心网友建设MOOC进行技术分享。例如,在腾讯平台,研讨Android自动化测试的QQ群就有23个,其中定期在QQ群进行技术视频交流分享的就有8个,通过长期积累,技术分享团队还完成了“金阳光测试”MOOC的建设。此类课程,软件技术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或者技术沙龙的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参加各种网上在线实时学习课程,课后组织研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本地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兴趣小组或者技术沙龙。

五、高职高专MOOC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MOOC在高职高专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充分发挥MOOC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高职高专院校,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师生参与MOOC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制定MOOC课程教学相关规定,使MOOC融入校内课程得到政策上的保障;要组织开发能收集资源、管理资源并能监控学习的MOOC管理平台。同时,学校要加大硬件投入,开放公共机房、实训室等资源,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保障师生有便捷的网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MOOC,教你如何做MOOC[EB/OL].[2015-7-12].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72001.

[2]爱课程.JAVA程序设计.[2013-9-15].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359.html.

[3]学堂在线.高职慕课联盟平台.[2015-1-1].gaozhi.xuetangx.com.

[4]慕课先生网.慕课在福软.[2015-7-3].mooc.101.com/fzrjxy.

[5]潘海燕,金珍珍,杨利亚.基于SPOC理念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18):44-47.

[6]赵亮,王德才,沈滔.高职院校MOOC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6-59.

[7]方兵,杨成,陈然.后MOOC时代高校博雅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3):48-52.

第5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