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概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教育

概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教育

一、古丈县教育外部环境分析

(一)明显的民族特征

古丈县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部,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全县14.27万人口中,85.4%的人为土家族苗族。

(二)典型的贫困特征

古丈县地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虽然人们艰苦奋斗过,该地仍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部级贫困县。古丈县是个小县,占地1297平方公里,但只有不到15万的人口,人均数据小,经济总量也小。就经济总量而言,2011年古丈县地区生产总值是12.9亿元,仅占湖南省紧急总量的0.07%,占全州经济总量的3.6%;古丈县的财政收入是1.18亿元,也仅占湖南省总额的0.05%和全州总额的2.8%。就人均收入而言,按国家2011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脱贫指标计算,古丈县仍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85万户,10.1万人,占全县总户数的65.97%,占全县总人口的70.78%,贫困发生率70.78%。从2005年以来,在湘西八个省市中,古丈县每年的农村住户人平纯收入都处于最后一位。到2009年以前几乎全县农民都是处于现在国家划定的贫困线2300元以下,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在城镇居民方面,八个省市居民年人均可用收入中,古丈县是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最低的县(2007年到2009年的收入情况略高过永顺县)。

二、教育需求调研设计

不同的家庭(如大学生的家庭,没有大学生但有外出务工的家庭以及纯粹务农的家庭等)对教育的需求各有不同,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是有不同侧重点的。本文则从家庭本身的情况和对教育的看法来入手对纯粹务农者家庭对教育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也选取了经济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在教育上会有着不同的需求。据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古丈县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全家务农家庭)》(简称务农家庭),选取了5个乡镇的20个村来进行调查研究。整个调查过程中,总共回收了100份有效问卷,数据真实有效。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务农者的家庭基本情况是:

1.民族成分:该辖区的主要民族成分为无家族和苗族。土家族占55%,苗族占30%,其它民族15%。

2.性别:男性略多,占60%,女性占40%。

3.家庭人口:5人左右的家庭占80%左右。成员一般有父母两个,夫妻两人,小孩1-2个(非公务员少数民族夫妻允许生育两胎)。

4.家庭收入来源:务农。

5.学历:被调查者学历普遍为高中及以下,约为80%;拥有本科学历的不到5%。

三、调查数据分析

可以说,民族特征越是明显、贫困特征越是典型,民族教育越是落后,而这也就越有利于了解老百姓对教育需求的真实情况。下面我们从经济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现状得出务农者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从教育现状中得出经济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务农者家庭经济与教育支出

1.家庭总收入

家庭年总收入普遍偏低,0.5万元左右的比例均占37.5%,2万元以内的比例占85%,2万元以上的仅占15%。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务农者的收入比例绝大多数在中低水平,并且相对稳定,但是高收入比例尚小。

2.务农家庭年存款

家庭存款分为四档,从2000元以下到6000元以上。务农家庭中26.15%的家庭年存款在2000元以下,30.77%的家庭存款在2000-4000元之间,38.46%的家庭在4000-6000元以内,而仅有4.62%的家庭在6000元以上。按照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来看,务农者家庭年存款的高比例应该可观,但是调查表明,务农者家庭的年存款比例很低,大多数年存款在4000元-6000元之间。

3.教育支出

对于教育支出占家庭经济总支出比例方面,不同经济收入的务农者家庭的意见有所不同。对于务农者家庭来说,据调查,有2/3的家庭有40%的家庭支出是用在了教育上面。老百姓都常说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有些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宁愿负载累累。负债需要多年才能还清,还债年限在1年、2年、3年、3年以上的家庭比例分别是:20%、14%、27%、39%。4.务农者家庭孩子现状如我们所预想的结果差别不大,在该地区的孩子尽管渴望上学,但是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数是相当低的。100份调研数据显示:有47.5%的务农者家庭里的孩子,最高文化水平大多是高中毕业,也有高达22.5%的务农者家庭的孩子只是小学毕业,其中居然还有一个是自学。由此可以看出,务农者家庭的孩子在经济条件限制和接受教育的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去,也很难为自己的家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收集到的数据中显示了该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本乡本地继续生活、生产,并且绝大多数孩子还是继续从事着农业工作,只有10%的孩子选择创业。

(二)务农者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1.非常支持孩子上大学

大多数务农者家庭认识到了上大学至少能让孩子们走出家乡,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所以选择读书有用的比例很高,占到87.5%,如果孩子希望再读书,家长选择支持的比例也达到了95%。又如果孩子本身不想读书,家长还是要求读书的占到了80%。

2.非常支持优先改善教育

问卷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同样一笔扶贫款,只能用于交通设施、产业项目和教育改善,您认为应该优先考虑:A.交通设施,B.产业项目,C.教育改善”。数据统计如下: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务农家庭都表明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表明了务农者对教育的巨大期望。而有意思的是单项“交通设施”的选择比例竟然是最低。因为从理论上讲,在基础设施相对短缺的环境下,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的发展水平必然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主要影响作用,所以大概是务农者早已习惯了家乡的农耕生活。

3.接受教育的作用

在经济落后的村落里,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而且通过调查报告的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发现老百姓们,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们从教育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在务农者家庭里,农耕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而通过教育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的务农家庭是大多数,达到了52.5%。从而我们可以得出接受教育,能够帮助加快老百姓摆脱贫困。

4.务农者家庭对教育的期望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额的教育支出使得务农者家庭负担沉重,不得有喘气的机会。所以在未来教育上,他们会更希望减轻教育支出压力,让他们的孩子更有机会完成学业,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他们想要走出去,但是缺乏相应的能力,也对未知的外界生活感到陌生和畏惧,还是会选择留在自己的村落,干着自己仅会的农活。在未来的教育上,他们会更期待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走进他们的家乡、村落,搞好自己,也发展家乡。

四、结论与建议

上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经济条件的贫困掣肘了教育的发展

经济收入的有限不仅使自身接受的教育受限制,而且子女也会因为经济负担而无法接受相对完整的教育,甚至丧失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困乏反过来更是加剧了经济的贫困。低水平的教育的结果只有从事简单作业,维持其低水平的收入,并继续处于贫困状态。经济与教育在类似于古丈县的武陵山片区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怪圈,本文认为应该教育优先发展。有了更多教育的支持,便能使如武陵山片区的贫困者及其子女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效率的技能,以及脱贫发展经济的能力。优先发展教育能改变该地区的贫困文化,子女的受教育状况,避免了“第二代贫困”,并打破这个经济与教育的恶性循环。

2.贫困家庭期待教育改变家庭命运

古丈县老百姓的期望与全体国人的期望是一致的,只不过他们更强烈。要满足这种期望,国家不仅要对该地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房屋补贴政策等补偿性社会政策,更要加大对该区教育的投入,设立片区开发专项资金,努力实现教育免费。“先富带动后富”“,先学带动后学”,可以通过与经济较为发达,文明较为先进的沿海城市的企业,行业,地区间的教育协同活动,如为片区提供各种文化教育基金,建设贫困片区农村科技站,教育窗口等来推动贫困片区的教育和谐发展。但毕竟武陵山片区的老百姓才是该地区发展进步最直接的人力资源。吸纳培养该片区里的教育脱贫先锋更有感染力和辐射。因此,一方面可以先加强对武陵山片区村落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思想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再由他们利用鼓励机制来促进他人继续接受教育,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完成教育。另一方面,相应地降低该区教师队伍的入门门槛,通过合理考核制度和鼓励机制收纳各类优秀教师,逐渐壮大教师队伍,保证该片区的受教育者有学可上,有技术可学。

3.教育对务农者家庭经济改变的作用高于务工者家庭

说明教育的分层分类很有必要虽然上大学是任何家庭的梦想,但人人都靠上大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现实,这就需要中等教育的改进和分流:改进现有的中等教育唯高考考核体系的;同时做好分流中考和高考落选者的工作,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跟进,努力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标准化以及使用化。

作者:周炬 刘毅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