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法治教育专册中案例教学研究

小学法治教育专册中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在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到的大多数法律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缩小儿童生活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差距,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三、开放对话,添案例以鲜活色彩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开放对话,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思当下生活,从法律知识链接到现实生活,从单纯的条文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获得法治意识的成长。例如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二课时“守法不违法”第一个环节教学——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通过杜某某因违法被劳动教养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违法必受罚的道理。对于这一案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与案例文本进行对话,听故事,看文字,交流内容,并填写书上的表格,杜某某有哪些不良行为,分别受到什么处罚,促进学生读懂案例的主要内容,明白杜某某从小被家人宠爱,小错不断,终酿大错,悔不当初。其次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激发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对话,实现从文本的理解、交流到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判断。最后通过给杜某某上述行为亮什么颜色的灯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话,同伴的探究对话,启发道德评判与道德自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黄灯”行为——喜欢打架、骂人、欺负同学;甚至曾经有过威胁低年级同学的校园欺凌行为。通过这样开放、多元的与案例文本、与生活经验、与自我行为的三次对话,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萌发和自主成长。四、价值引领,赋案例以生活智慧小学法治教育不仅给予学生法治知识,更关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得背后的育人价值[3]。因此,我们在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阐述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启发学生从法律知识看到生活智慧、做人准则,以及社会的道德规范、自律的个人行为。例如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二课时“守法不违法”第三个环节教学——防性侵,教师根据法律专题网站上真实的性侵案例改编了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童童遇到不怀好意的邻居叔叔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这个案例源于生活实际,以留白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中的活动园,互相启发,明白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遇到不正当的身体接触要远离,一旦发现有人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要尽快告知父母、老师等成年人。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区分正当接触与非正常接触,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将法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生活智慧深植学生心中。总之,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案例,联接生活与课堂,融合认知与感受,整合知识与实践,促进学生围绕案例交流、讨论、反思、内省、表达,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序,刘周灵润.如何认识案例教学[J].中国教学学刊,2020(04):77.

[2]连鸿霞.案例教学:让教材抵达儿童心灵[J].福建教育:德育版,2020(04):41.

[3]崔维云.法治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5):30.

作者:陈桂萍 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