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傅斯年的职业教育思想浅谈

傅斯年的职业教育思想浅谈

摘要:傅斯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和学生领袖之一。曾经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长及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尤其提倡职业教育。

关键词:傅斯年;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根源

傅斯年认为近代以来教育已成崩溃之势,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教育仍不脱士大夫教育的意味”。即清末教育的目的仍然是以科举考试为目的,读书被看成是仕进的阶梯。考生仍然在“读书——登科——做官”的道路上循环往复,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职业教育完全没有生存的土壤,如此就不能更好的促进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傅斯年提出:“想中国成一个近代国家,非以职工阶级代替士人阶级不可,若想中国教育近代化,非以动手动脚为训练,焚书坑儒为正纲不可。”1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这确实近代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二是许多留美归来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只是把从西方学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胡乱的应用于教学,而丝毫没有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不能教书的教育毕业生,使“不学无术之空气充盈于中国的所谓‘教育专家’之中。”这样的教育不但教育不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学生无法就业造成的新的游民问题更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三是傅斯年曾留学欧洲,深刻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作为一个心怀救国理想的青年深处于先进国家,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尤其是看到西方国家都是将科学技术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创造出了如此强盛的工业文明,那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必定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职业思想

傅斯年认为要救国,首先要改造国民性。而改造国民性就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他把大学教育定位为学术教育,以此振兴中华学术;同时又将强调基础教育应该着力于培养职业技能,以此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近代化进程。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职业训练呢,傅斯年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办学的方针和目的

他认为学生在接受了基础教育之后,选择就业的人是大多数,而升学的人只占少数,因此中小学教育既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重任,同时更加承担了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此外基础教育还是提高国民性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手段,因此对中小学的教育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变相科举、制造游民和资格教育的现状,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训练学生养成将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养成一种心思切实,态度诚实,手脚动得起来,基础知识巩固的青年。”2不要使中学学过化学、物理的学生仍然只知道做肥皂和电灯。要让学过化学的中学毕业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工厂工作,学过动植物学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动植物学知识运用于农场,这样的教育才不是失败的。傅斯年先生还特别强调了检验办学成功与否的两条标准,一是“学生的手脚是否有使用他在课本上的知识的能力”,二是“学生能不能将日常环境中的事与课本上的知识连贯起来”。3

(二)中小学课程设置

傅斯年建议首先应该对中小学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冲击,中小学有许多课程中不加以选择甄别,都胡乱的拿过来使用,造成课程体系的冗杂,加重学生负担,同时造成思想的混乱。傅斯年提出应该将中小学课程之门类减少至最低限度,仅保留国文、英文、算学、理化、自然知识史地知识和体育,取消不关痛痒的人文科目,改良党义知识,使其容纳可靠的人文知识,而不是一些空口号。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的差异适当的增减科目。如在城市的学校,因为不太接触自然,就可以去掉自然知识这门科目。在乡村也可酌情减除一些科目。

(三)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

在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傅斯年讲求宁缺毋滥,要使每一门课都内容充实、讲求实效。他认真地比较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教育,看到英德等国“其所考科目非常简单,而每科所要求者实在比中国现行制深的多”4,并结合他当初在北大预科班读书时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少而精。反观现在中国教育制度日趋美国化,课程程度日浅而科目日多,学生仅仅忙于应付,而不能对其有深入的专研。对此就要改革中小学教科书。他认为现在教课书中存在三个弊病,一是教科书的内容以个人意见为取舍,而不管学生能否领会;二是教科书内容涉猎面太广,包含许多不必要的人文知识;三是灌输的内容多,启发性的内容少。更有甚者将经书设置其中。针对弊病,他认为一部好的教科书应该具备一下三个条件:一是教科书的内容切记不可太深,要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二是要把每一件事情都说清楚,切不可把它当成字汇,仅靠单纯的记忆;三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好的教科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目光。教课书编好后,还得看实行的效果。如学习国文就得文理精通,学习历史不仅要树立坚定的民族主义观念,还要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大同之义。基于此,傅斯年坚持教科书的编排要始终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为所用为宗旨。

三、大学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思想

傅斯年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是针对基础教育的毕业生,同样也针对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接受基础教育毕业生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学生则更侧重于对未来科研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一种职业的培训。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置之人海之中,不出几年,以前学的知识就可能尽快荒废,这样并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所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留学生,还需要多年的训练和培植,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而不至荒废。这样的训练和培植要做三件是:一是在学问进步的环境中,二是有能有典型的前辈做指导,三是充实为研究需要之工具及所学事项之熔化。而中国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只知道办大学而不想如何训练大学生,只知派遣留学生而不知道怎样安排留学生。这样导致有许多在国外成绩非常优秀的青年回国一教书做事,几年内落伍了,只能庸庸碌碌的混一辈子。而还有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因为国内不能提供相应的科研环境而选择在国外工作。

四、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为了深刻贯彻职业教育思想,傅斯年先生还提出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改变以前层层过度的教育模式,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目的。传统的教育部是为科举考试而服务,低等级的学校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送入更高等级的学校,学生的目标也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求学,改变了办学的初衷,形成变相科举,学生更加注重学历的高低而不是能力的培养。二是将“游民教育”改为“能力教育”。通过变相科举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进入社会进行生产,实现不了就业,同时又自视甚高,不愿屈就,造成了大量的社会游民,因此加强对这些毕业生的能力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充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三是改“资格教育”为“求学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过分注重文凭而忽略求学,或是有的人想学习职业技能,而课本又过于艰涩,忽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本达不到学生求学的目的。四是要摒弃幻想成分着眼现实教育。傅斯年认为办教育应该有超越现实状态的高标准理想,但是也不可以妄自幻想。当前教育现象就是学校数量的越来越多,但办学之前未想过师资问题,办学后没想过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教育部从全局着眼,整体布局。傅斯年一生都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所工作,其教育思想虽不如蔡元培、张伯苓等人的出色,但其教育理论和提出的教育问题,有许多仍是我们至今谋求的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的思想主张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斯年.《教育崩溃之原因》.《傅斯年全集》第六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林文光.《教育改革中的几个具体事件》,《傅斯年文选》[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3]岳玉玺.《再谈几件教育问题》.《傅斯年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355页.

作者:刘艳沙 单位:河南省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