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学的应用论文5篇

心理学的应用论文5篇

(一)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以人为本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当一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会提出新的需要。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每年应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或医院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出员工的主流思想状况,摸准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摸清员工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思想政治工作抓准关键,紧密结合实际落到实处。不应只关注工作目标的完成,而应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个体、满足员工的需要上来。针对员工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怀体系依然显得单薄,并不能真正满足员工的全面需求。医院应为员工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努力解决好员工福利待遇、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还应注重发挥赞美的激励作用,满足每一个员工被欣赏、被重视的需要,使赞美成为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对提高员工精神待遇的满意度起到积极作用。

二、运用期望理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期望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对期望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激励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泛泛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采用多数员工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需求激励。医院员工队伍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占主体,其需求主要表现为自我实现。这就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也就是为想干事的员工提供机会,为能干事的员工搭建平台,对干成事的员工给予重奖,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潜能,使他们从工作中获得“内在激励”,使其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和服务医院。情感激励。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不能随意冷嘲热讽和斥责,而应平等对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予以信任。当员工感觉自己有能力、很重要、被信任和被尊重时,才会产生组织归属感,真正感受到医院和管理者的关心,极大的发挥其创新潜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目标激励。确定科学、可行的奋斗目标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员工积极进取的重要方法。运用责任制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式,将工作目标与员工的岗位责任明确下来,通过员工履行岗位责任,实现工作目标,满足员工的需要。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能够增强员工信心、激发员工内在动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奖惩激励。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系列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及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物质需求升华为工作的精神动力。对于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应给予优厚奖励,如:奖励高额奖金、分配住房、提拔晋升、脱产培训学习、出国深造考察等。而对于工作作风不正、损害医院和他人利益的人和事,则应坚决予以严惩。

三、运用公平理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1967年提出的公平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实际收入数量的影响,而且受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的实际收入数量的影响。运用公平理论是使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公平理论认为,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如果感到不公平,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怨恨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医院在制定的人才选拔引进政策时,更要注重人才选拔机会的公平性。选拔人才时既要考虑文凭,又要考虑水平;既要考虑能力,又要考虑潜力;既要考虑专业,又要考虑专长,为员工真正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事业舞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好公平理论,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和睦的工作氛围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人的最大发展。

做好交流与沟通。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调节各种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心理冲突化为心理平衡。现实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难免出现各种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应搭建好一个沟通平台,正确处理好这些冲突,不仅避免影响内部团结,还能降低组织的“内耗力”。对于知识分子占绝对主体的医院,不能忽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有效运用非正式沟通技巧,可以达到心理释惑和情绪宣泄的目的,不仅弥补了正式沟通的弊端,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消除员工的不平衡感。医院管理上是否公开、公平、公道是员工非常敏感的问题。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都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和被愚弄感,从而导致消极、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影响工作、影响团结。实际工作中,还要注重员工报酬的公平性和绩效考核的科学合理性。应加强对每个岗位的调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特点、风险度、劳动强度等因素,将岗位工资、工作绩效考核目标和奖金分配方案设置得科学合理,从而避免员工因为自己的收入比例与他人不相等所产生的不公平感和怨气。

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现实中,只有员工了解组织或部门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组织或部门期望的结果。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出发,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制定工作目标,可以有效杜绝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胆战心惊、人人自危的心理感受,使员工工作起来更加安心舒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倍增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用,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美誉度。

作者:刘丹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

(二)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层面:通过对幸福敢、满足感愉悦等感观体验的研究来探讨其产生的各种影响;探讨尊严、团队精神、自控力等品性特征的形成方法;研究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积极的心态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我们不能通过对发生事件的掩饰来满足人的幸福感,必须通过对人的积极心态和品格的研究提高幸福指数,而这些都可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要求要以一个欣赏的角度看待社会,它特别强调了个人的积极心态对外界的影响是广泛的。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人的幸福(过去)、希望(未来)、快乐(现在)等体验的获取方式;通过对个人品格的研究调查研究人的积极力量;通过对人的个人特质,例如人际交往技巧、智慧、毅力等进行根源以及效果上的探索;在群体的层面,积极心理学的的研究的主体是一些群体性组织,例如家庭或者社团等,提出建立这些社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社会组织的形成要有利于公民美德和社会氛围的的形成。

心理学的用途不只是解决心理疾病,更有意义的是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疾病的解决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形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心理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人的积极的心态上,通过培养积极的因素使其成为健康幸福的人。

从积极方面处理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在解决问题方面侧重点放在积极的方面,并从中获取到积极的意义,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问题解决的积极意义,首先,全方位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才能让我们了解到如何更加积极的看待面对问题,才能对问题的性质做出总结,这样才能以一个更好的心态去解决处理问题。否则,就可能会有消极的心态出现。从长远角度考虑,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是最务实的做法,积极的心理学可以让人活的更加有动力,有活力。其次,也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了解找到积极的经验。

2.积极心态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启示

思想政治工作是日常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政治理论的走向,个体或群体的思想状态和思维方式,对行为的指导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一些案例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基础方法进行分析,使之形成积极的心态,促使和谐的外界环境形成,进而对相关事项也产生连带效果,促使整个大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些在一般情况下也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正常的判断,他们经常会有一个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体,这样就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情绪,使其出现比较极端的情绪特征,在这种外界环境下人的创新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会下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要及时更新和改进,在使用的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情绪和心态上的特征变化。

积极心理学中,注重对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更加注重对人内心的积极能量的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消极方面被抑制,才能使人感到成功的动力,才能使人更好的适应环境,应对各种外界环境给予的挑战,并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有动力,有能力去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特征都需要通过培养人的性格品质来实现。

积极的心态培养不止是解决优点和缺点的问题,而是一种有多种内容存在的教育方法,着重受教育者积极心态的培养和潜力的激发,通过增加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次数,增加其源动力。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增加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其品质的培养来增加其积极心态的认识程度。

3.结语

积极心理学中,社会组织的形成有利于人的积极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个体,每个社会族群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无论是受教育的环境还是工作生活的各种外部氛围都会对个体产生必然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注重对外界教育环境的改善。

作者:张雁 单位:大庆油田图书馆 黑龙江大庆

(三)

一、心理学生物教学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指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学习环境、学习因素、学习质量的感知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状况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等进行设计,对教学环节策略及技术应用的效果认知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估。评估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着生物教学的发展。

二、心理学生物教学应用及分析

1.兴趣对生物初次教学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堂生物课进行全方位把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一般对第一节课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进行全面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后续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好奇心和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将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和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告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生物实验现象及自然生物原理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后续学习的兴趣。心理学中好奇心和兴趣是人们坚持不懈的关键,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初对以上两点内容进行设计,改善生物教学面貌。例如,在进行生物第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生物图片、人体标本导入生物世界,通过达尔文、孟德尔等生物学家了解生物学,给学生一个大体的生物教学框架。教师可以通过“导游”式教学从“分子—基因—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浏览式学习,让学生在生物世界中翱翔。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气体进入人体以后都经过了哪些组织、器官然后才呼出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踏上自己的生物学习之路。

2.幽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幽默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记忆效果,降低人的厌烦、无聊等消极情绪。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将幽默应用到生物课堂上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生物课堂的认知,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表情呆板、语言寡味的讲课方式,要适当使用一些生活上的小技巧对生物知识进行“调侃”,利用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教师要将幽默元素贯穿到课堂中,制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知识传授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幽默的“度”进行把握,要做到“寓教于乐”,浓淡相宜。

3.主体激励对生物教学的作用。

主体意识和自我激励意识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可以有效提高人的信心,增强人的决心、耐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做事效率。因此在进行生物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主体激励进行有效运用,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确定,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责任心和信心。学生是生物教学的主体,是生物教学培养和发展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况作为生物教学研究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排斥现象。要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宣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主人翁意识,自愿进行生物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一些不自信的学生进行适当鼓舞,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提高他们对生物学习技巧的了解程度,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认可,给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

三、结语

心理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心理学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和控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作者:李琳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四)

一、校园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1.私密性调节理论

私密性意味着在对别人封闭的同时,又保留对别人开放的可能性。校园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机制。校园空间包括向心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校园向心空间中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私密性,即对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使互不相识的学生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半公共空间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私密性,重点在于创造一个既能鼓励学生间交流,同时又能提供一种控制机制以减少此类交流。私密空间是只对一个或若干个人开放的空间,私密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沉思、晨读或减缓个人压力。

2.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

生态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行为情境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是不同的。生态心理学理论认为在环境设计中根据情境可以预测将出现的行为。

3.最小耗费理论

人有选择最近的道路到达目的点的本能这就是最小耗费理论。人天生会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因此在设计游步道时一定要注意学生有走捷径的习惯,要注意到目的地的最短距离,特别是通过绿地的道路,如果有可能在建设绿地时不用开小路,而让学生走出一条道路,然后再进行铺设小道。这样既节俭,也不会使景观遭到破坏。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优点与不足福建农林大学是涵盖农、林、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的省重点大学,校园位于福州市金山———闽江和乌龙江交汇处,两面环山,学校东门正对着闽江,西门外则为乌龙江。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呈盆地状。校园内总体布局以一带、三核、四轴、五点为规划结构特征。一带,指的是贯穿整个校园的共享生态带,序列从校园东门开始,以中部观音湖和湿地公园为核心,到西校门结束。三核,指的是观音湖、南区湿地生态园、下安新区的湿地生态园3个水体中心。四轴,指从东校门到蜂疗院的东西向校园主干道、从创新楼到主楼的南北向校园次干道、漳平路和同安路连接的通往下安新区的次干道和从成人教育学院到图书馆的校园景观通道。五点,指的是分布在各个功能区内的具有特色的景观节点,包括观音湖、南区湿地公园、下安湿地公园、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森林兰苑。

二、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成功之处

1.营造山水校园向心生态复合功能空间

环境心理学从人类的生态本性来认识校园规划,倡导生态意识,它所要揭示的是更为内在和本质的精神生活层面,它体现出校园规划设计内在和自然本性。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中,考虑到校园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建立了3个水体中心,第1个水体中心将闽江的水引入校园中心核心景区———观音湖,以观音湖为核心,周边规划李常盛图书馆、以博学楼为主的教学区建筑组团、北区学生公寓组团、运动场、拓荒广场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复合生态功能空间。第2个水体中心以南区湿地生态园为中心建立的明德楼组团、创新楼组团、南区第九食堂等;在南区湿地种植对水体污染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使得南区湿地小生态系统有自净功能,湿地中央有个小岛,为了保护鸟类,在规划时阻隔南区湿地公园小岛,这样鸟类可以栖息和繁衍。第3个水体中心以下安新区的湿地生态园为核心,围绕它的有逸夫图书馆、下安教学楼、桃山学生宿舍楼等。这种以水体为核心,建筑组团环绕、绿化景观融合的向心复合功能空间是山水校园景观的经典之作,让学生陶醉在山水园林之中。此外校园3大水系统与闽江、乌龙江的水系贯通,具有自净能力,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校园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1营造滨水校园交流空间

福建农林大学在规划时是以水体为核心,构建山水园林景观,在营造交流空间时表现为滨水的特色,最成功的就属观音湖畔的滨水交流空间。观音湖水面开阔,湖周边环绕亭、台、水榭、长廊、亲水平台,杨柳依依、桃花灼灼。西侧有荷花池,装点着湖岸,东侧栽植千屈菜、黄菖蒲、再力花、海寿花、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湖中心架设一石拱桥,连接校园的南北两端。在通往石拱桥的路上设有咖啡小木屋,小木屋连接一亲水平台,师生可以在平台的坐椅上休息、促膝谈心和观赏风景。

1.2营造参与性和实践性空间

在校园规划上注重参与性,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森林兰苑等教学实践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总面积70000m2,呈中国地图形状,模拟中国及其34个省区,按实际比例划分建成34个省区,每个省区分别种植该省具有园林景观、净化环境、人体保健等功能的名特优植物。它综合了历史、地理和植物等知识的构思,为学生提供了普及科学知识的认知性空间,使学生可以实地直观地学习到全国各省区主要的名特优植物,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森林兰苑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观赏型植物园规划面积约33000m2,园区划分为3个功能区:兰花展示区、生态栽培种植区、文化展示区。提供学生对兰科植物观赏学习的实践机会,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总之众多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学科内涵,多样的植物物种,优美的园林景观,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对农大校园景观的认同,找到一种归属。

1.3营造小型的休闲空间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时注重营造小型的休闲空间,如在第8餐厅和青年教工餐厅之间,主要以高大的芒果树、观赏竹、红叶石楠、黄金榕组成多层次的植物空间,结合桌椅围合成小型休闲空间,供学生用餐之后休憩。可营造出许多灵活自由的小型休闲空间,有利于学生比较放松的交流学习。

2.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

2.1建筑群体空间形态、风格不统一

扩建的建筑有的形式单一、有的现代感强与学校原有典型的古典建筑风格不协调,缺乏文化传承与联系。要使校园建筑风格统一,就必需协调空间—体量关系和建筑风格的关系,塑造统一建筑空间形态。而且还必需凝练出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把这些特色融汇到校园的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氛围。

2.2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低

校园部分公共空间设计时没有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和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如下安新区是学生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对绿化、休闲设施投入较少,使得该区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率较低。建议在下安生态湿地园周围增设廊架、景亭等,增加桌椅的数量,此外加大下安广场休息设施的投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晨读、独处和交流的空间,以提高学生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2.3部分道路存在通畅性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扩招后,在校学生人数从2002年的1万多人上升到2013年的4万多人。学校虽已拓宽道路,但是部分路段上下课时段人流、车流拥堵,交通的堵塞使学生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无端耗费很多精力,此现象南区部分道路甚为严重。部分路段坡度修建不合理,根据应激理论,陡坡的坡度刺激了学生,使得学生不愿意在该步道上行走,如下安广场周边的步道坡度大,很少人行走,造成空间的浪费。部分道路转角弯度设置不合理,如田家炳楼前的主干道,设计了90°的直角转弯,自行车与电动摩托车经常在此滑倒。因此校园规划设计中,应避免一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如噪音、陡坡、拥挤等)对学生造成的不适反应,更好地改造和利用环境。

2.4部分功能性建筑布局不合理

校园内部分主要功能性建筑相距甚远,比如有的同学住在北区学生公寓,却要到离北区相距约2000m的下安新区上课,学生奔波在路上,身心十分疲惫。所以要尽量缩短宿舍、食堂与教学楼之间的距离。由于校园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一般认为400~800m的距离是较为舒适的范围。改造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校园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在400~800m,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要考虑设计观光车的路线,方便学生在校园内出行,满足最小耗费理论。

2.5部分小品尺度不合理

校园部分小品尺度不合理。如位于福建农林大学中心景观节点的拓荒广场上唯一引人注目的耕牛雕塑与周边的整体环境比较,尺度太小,识别度低,难以形成标志性特征。应将耕牛雕塑的尺度放大到与周边的环境相比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同样在多样化的环境形式中,特殊意义的标志、雕塑的尺度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同时应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实现环境的共同视觉认可。

三、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及注意问题

1.注重地域特色

在规划中首先要综合考虑校园基址的地形地貌、山林资源、水体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基地及周边的环境资源优势,进行校园结构布局。其次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规划中,并借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规划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校园环境。

2.研究学生对多样性空间的心理需求

学生对事物充满了新奇感,需要多样的空间来满足需求。可规划文化活动中心、会堂、剧场、文化广场等场所。多样的空间与统一的造园手法和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根据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只有从学生生活模式的角度研究校园多样的空间才会获得实质性进展。校园文化是学生亲近自然、交流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承载着校园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可以引发人们对校园历史的追忆,从而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学生也需要时代感,运用新的规划手法与采用现代科技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展现崭新的校园文化和时代面貌,从而使校园规划具时代感。

3.营造交往空间

校园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可缺少,因此规划时要考虑营造一个比较灵活自由的、便于学生交往的空间环境。在规划时可以利用各个建筑组团结合溪流与湖心洲,通过形成不同的庭院以及亲水平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以利于学生的交往。也可以充分利用绿化、水面及广场等作为基本元素,精心构筑校园生态廊道,创造出灵活的交往空间利于学生进行交流。

4.讲究校园建筑风格

校园建筑规划时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应注重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和弘扬校园的特色。这需要从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入手不断挖掘文化精髓,从地方传统中寻根,才能使校园融入所在城市环境,形成校园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同时,在建筑的形式上应表现建筑的时代精神,适当地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设计创意上不断尝试新思路和新手法。

5.注重亲和力

学生心理需要一种亲和力,如校园景区内水系设计的亲和力就体现在亲水性设计,水与生俱来就对人有一种无法形容吸引力,人喜欢和水保持亲近的距离,水具有可塑性,能创造出各类丰富的水体形状,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校园亲水性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校园环境的构建,使设计成果真正地服务于学生,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使水环境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水边有更丰富的体验,对于校园的水系有更多美好的印象和回忆。因此,对学生行为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是亲水性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的前提,进而也是整个校园亲水环境建构的关键。亲和力还体现在追求校园内现代地域空间文化,注重校园特征表达,突出明显的地域性。亲和力无论是从自然环境上,还是从人文环境上都要求体现校园风貌和人文关怀。

6.注重参与性

在规划方案确定时,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创造更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性质进行规划,如农林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稻田、甘蔗园、花卉苗圃等区域,让学生亲临其中生产实践,从而更深刻体会校园特色。4.7校园道路景观空间校园道路景观空间主要是为师生服务的。校园主干道沿教学、生活核心区布置,实现人车分流,以保证交通的畅通,减少外界对主教学区的干扰。校园次干道是主干道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联系的纽带,应方便师生使用。校园步行道要遵循最小耗费理论,,注意坡度的处理,以及路线的合理设置,使师生漫步在步行道感觉到惬意、舒适。

四、小结

随着校园发展模式的更新和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环境心理学理论从人类的生态本性来认识校园规划,倡导生态意识,尊重校园生态环境,注重学生对多样性空间的心理需求,从提高空间层次、亲和力入手,以宜人的尺度为标准,建立新型校园生态环境体系,设计出人性化关怀的校园环境,使我国校园规划朝着人性化方向稳步发展。

作者:陆东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