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建筑垃圾论文全文(5篇)

建筑垃圾论文

第1篇: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薄膜材料质量很轻,每平方米大概700~1700克。轻质的结构材料大大减少了结构自重和材料运输的成本。轻质的结构和较大的结构变形能力还使张拉膜结构能够吸收震动,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十分适合地震多发地区。薄膜材料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能,常用膜材能透过大概4%~16%的光线。在白天建筑内部不需要人工照明,减少了建筑的能量消耗。在夜晚室内的灯光从膜面透出来,勾勒出张拉膜结构雕塑般的形体,成为夜晚的一道风景。薄膜材料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大量的阳光热辐射能被膜材反射回去,张拉膜结构极小的结构体量使其不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减少了建筑的空调负担,十分适合炎热地区的气候。通过设置双层薄膜或多层薄膜结构,增加透明保温层能使张拉膜结构保持透光性的同时能大大提高结构的隔热系数,使其适应严寒的气候。张拉膜最大最吸引人的优势就是它那优美典雅的有机造型,总能抓住参观者的目光,赋予建筑鲜明的视觉特点,改变了公众传统的建筑印象和建筑审美,丰富了建筑师的创作手法。

张拉膜的结构概念

1.结构组成

张拉膜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它和以刚性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受弯为主要受力方式的传统结构不同,它是以柔性的薄膜作为结构材料,通过支承张拉系统对薄膜施加预应力使其形成稳定的负曲面造型,获得结构刚度,能够覆盖大跨度空间的一种空间结构体系。如后附图1是张拉膜结构的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马鞍形结构单元和锥形结构单元的示意图。它们都是由支承张拉系统和膜面组成。支承张拉系统包括桅杆、拉索、锚点、边索、脊索等,它们是对薄膜施加预应力的结构构件,并且是张拉膜结构重要的造型要素。在张拉膜结构中薄膜既承受建筑荷载是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建筑的维护结构。

2.膜面的几何要求

张拉膜结构和其他传统结构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所使用的结构材料。传统的建筑结构采用的都是刚性材料,结构可以直接从材料中获得刚度。而张拉膜结构使用的结构材料是薄膜,它是一种柔性材料,只能受拉不能受压,它必须满足一定拓扑关系的几何造型,通过施加预应力来获得结构刚度,从而使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张拉膜结构需要满足的几何要求就是形成负高斯曲面。负高斯曲面上每个点的的两个主曲率半径分别位于曲面的两侧,如膜结构中的鞍面和锥形面,这类曲面也称为互反曲面(anticlasticsurface)。那么为什么张拉膜结构的曲面形式必须是负高斯曲面呢?假设空间有一个点要通过索来维持该点的平衡,由于索是柔性的不能受压,所以该点至少需要连接4根索,而且其中两根索需要向上弯,以承受节点受到的向下的力;另两根索向下弯,以承受节点受到的向上的力。如此类推要使一个柔性面上每个点都要保持平衡,那么这个面必然是的负高斯曲面。

当曲面曲率较小时为了保持膜面的平衡必然需要较大的预应力,曲率较大时可以减少膜面所需的预应力,因此张拉膜结构设计中一般都要尽量避免出现扁平区域,这会造成膜面应力分布不均,难以保持结构的稳定。负高斯曲面是维持张拉膜结构稳定的基本几何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曲面施加预应力使其产生足够的刚度,满足建筑结构的要求。张拉膜结构的曲面造型与结构受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膜面内部受力情况的直接表现。充分了解张拉膜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机制对于建筑师进行张拉膜结构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建筑师在进行造型设计时进行初步判断分析,避免设计出一些不合理的膜面造型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形式。

关于张拉膜结构设计的论述

1.张拉膜结构空间设计的特殊性

张拉膜结构是一种以柔性薄膜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受拉为主要受力方式的结构形式和传统的结构形式有很大区别。结构特殊性决定决定了它内部空间设计的特殊性。

2.张拉膜结构的空间特点

(1)结构形式与建筑空间的高度一致性

结构与建筑空间的高度一致性是张拉膜结构最大的空间特点,它的其他空间特点都是由此而来。建筑的结构为内部空间提供了一个基本骨架。在传统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常常会对结构形成的原始空间进行进一步塑造和修饰,例如通过使用吊顶,掩盖一些较粗糙丑陋的结构构件,重新限定空间大小和形状,改变原有空间界面的肌理、质感和色彩,形成建筑师所需要的室内空间效果,这些建筑的结构和内部空间是不完全一致的有时甚至是相背离的。在张拉膜建筑中,结构形式和内部空间是高度一致的,结构本身就是内部空间的围合界面,它的形状、质感和色彩等决定了空间围合界面的形状、质感和色彩。在张拉膜建筑空间设计中,建筑师必须改变通常的先建筑后结构的空间设计方法,在进行空间设计构思时就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实现问题,把结构当作空间设计的手段和语言。

(2)透明的负双曲面空间

通常的建筑空间都是由直线元素构成的,即使是曲面的也都是各种正高斯曲面和零高斯曲面,例如圆柱面,半球面等,而张拉膜建筑的内部空间是一种负高斯曲面构成的空间。张拉膜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自由流畅,空间之间的过渡平滑柔和,室内外的空间互相交融在一起。薄膜材料具有透明性,当我们站在张拉膜结构覆盖的空间里向上仰望,明亮的屋顶波浪般起伏,显得那么的轻巧和优美;阳光透过屋顶洒满室内,让人觉得室内和外面的天空发生了联系,屋顶宛若是漂浮在建筑上空的一朵云彩。张膜建筑的空间效果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传统印象,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认识。

(3)新的空间限定元素

在张拉膜建筑中的结构本身就是内部空间的围合界面,张拉膜结构的各种结构构件:索、桅杆、膜面等就构成了空间的限定和表现元素。膜面是面元素,桅杆、拉索和膜面拼缝等是线元素而各种结构节点则形成了点元素。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构件不是简单的完成结构功能就可以了,还必须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承担起空间表现的任务。结构构件的艺术化处理包括对构件造型的美化,例如桅杆进行收分处理,设计膜面拼缝的图案,结构节点的造型设计等。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张拉膜建筑中结构构件之间的视觉逻辑关系会影响到建筑的空间表达,就如同肋骨拱之间的视觉关系对于歌特教堂内部空间表达的作用一样。因此要处理好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结构逻辑和有序的视觉层次。

3.张拉膜结构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契合

(1)张拉膜的结构空间形态

张拉膜结构的基本形态有鞍面、锥面、拱承面、波形面等。这些基本形态除了上述的张拉膜结构共同的空间特点之外还有着不同的空间形态特点。鞍形面张拉膜结构的高点和低点都在膜面周边,空间形态流畅开放,中央区域高度适中,空间利用率较高。锥形面高点在膜面中间,低点在周围,空间形态比较内聚。由于膜面中部升起较高,且空间越向上越狭小,相对来说其内部空间不容易被充分利用。拱承张拉膜膜面中央拱承部分较高,然后向两边逐渐降低,当多个拱承膜面组合在一起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比较容易被充分的利用。波形面张拉膜脊谷索交替排列,内部空间也高低起伏,一般来说脊索和谷索间隔距离不会太大,波形部分空间很难被利用。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虽然张拉膜结构的结构厚度是所有结构形式中最小的,只有薄薄的一层膜的厚度,但是整个膜面结构的高度却比一般的结构来的大(这里的膜面结构高度指的是膜面结构的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长度)。这是由于张拉膜结构的膜面曲率越大,获得同样刚度所需要的预应力越小,结构越稳定。为了减少膜面内部应力,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张拉膜结构必须保持合适的膜面曲率。锥形张拉膜单元顶高度与平面跨度之比一般大于1:5,小于1:1,鞍形面要求中央平坦区域的曲面曲率大于3%。过大的结构高度会造成空间和材料的浪费,建筑供热制冷空调通风的过重荷载,建筑维护费用的上升。因此张拉膜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特别关注如何使结构的形态与建筑的空间要求相契合。建筑的空间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对内部空间提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提出的精神需求,如空间气氛、意境、心理舒适度和其他美学要求。张拉膜结构所覆盖的空间与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和美学空间越接近,空间的使用效率越高,维护费用越低,这是降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费用,取得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张拉膜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到结构形态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契合。

(2)充分利用结构空间

张拉膜结构的结构高度虽然比较大但只要我们合理的安排平面功能和结构剖面之间的关系,结构所占据的空间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常用的办法是把建筑中需要较高空间的功能安排在膜结构的高点区域,而把只需要低矮空间的功能放在低点区域。张拉膜结构是空间的连续曲面,当建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高度要求时它比通常的结构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游泳馆通过飞杆内部支承和桅杆外部悬挂在中央比赛区域设置了两个高点结构。位于跳水池上方的高点稍高而位于游泳池上空的高点略低,整个屋面从两个高点向四周逐渐降低。建筑的结构形态与建筑的空间要求达到了吻合。(后附图3)意大利M&G研究试验室这座建筑采用连续拱承膜面作为建筑的外皮结构,把办公、实验室、车间、测试设备等功能包裹在其中。建筑内部各个功能单元,顺应拱形膜结构形态布置,在空间较高处安排较为高大的实验设备而较低处则作为休闲活动区域,充分利用了结构所覆盖的内部空间,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后附图4)

(3)增加膜面内部支撑减少结构高度

有的建筑内部空间高度比较均匀,这就要求更加平缓的膜面形式,膜面的起伏不能太大,以减少空间的浪费。由于张拉膜结构的稳定性要求,曲面形式越平缓,结构的跨度也会越小。以损失整个结构的跨度来获得平缓的曲面形式显然不是一个可取的办法,那么该如何协调两者的矛盾呢?解决的方法是在原有膜面的内部增加支撑,使一个完整单一形式的膜面被分成若干部分的组合,这样就减少了每个区域的跨度,整个膜面就可以设计的更加平缓了。为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无柱大空间,我们可以使用外部支承结构或者内部飞柱来提供膜面的内部支撑。1972年建成的德国雷根斯堡某游泳池由奥托设计。该游泳池主要用于休闲娱乐,只有少量的看台也没有跳水池,因此建筑的内部空间要求比较具有亲和力,高度不宜过高。奥托使用多高点的张拉膜结构作为游泳池的屋顶结构,18个高点通过钢索悬挂在外部的桅杆上。膜面内部多点高点支撑使整个膜面呈现出比较平缓的形态,满足了建筑的空间要求。(后附图5)此后奥托又在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游泳馆临时看台屋顶的设计中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后附图6)

(4)在膜面内部设置低点结构

膜面内部的支承点通常都是作为张拉膜的高点结构,如锥形和拱承式张拉膜。如果把它们膜面内部的高点颠倒过来作为低点,这样形成的膜曲面是向建筑内部凹进的,能大大压缩它所覆盖空间的大小,提高空间效率。美国佛罗里达州某度假设施需要建造一个膜结构屋顶来覆盖它的内庭院。膜结构屋顶由霍斯特伯杰设计。由于膜结构屋顶的跨度较大,如果采用常规的中央高点的锥形张拉膜结构,过大的结构高度会造成空间的巨大浪费,而且支撑高点所需要的结构也会增加许多建造费用。霍斯特伯格设计了两个巨大的倒锥形张拉膜结构作为屋顶结构。内凹的曲面使庭院空间控制在一个较为合适的大小,增加了空间使用效率。倒锥形的膜面周边固定在庭院周围建筑的屋顶上,低点由互相交叉的钢索直接锚固在庭院中间的地面上,省去了不必要的高点支撑构件,较少了造价。低点被设计成一个罩有透明有机玻璃的天窗,在雨天时,雨水从球罩与膜面之间的空隙流入室内,形成一处瀑布景观,为庭院增添了趣味。(后附图7)奥托在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中也在膜面内部设置了类似的低点结构。这些低点有效的起到了调整结构形态控制结构高度的作用。这些低点结构还使屋顶膜面自然的延伸到地面,建筑空间变得更加有机生动,对于表现膜结构特点,营造空间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附图8)

4.拼逢在张拉膜结构空间表现中的作用

物体表面的图案和线条对于物体的识别有很大的影响。这些作用其实早就被建筑师发现并在建筑设计中加以利用。在歌特建筑中肋骨拱形成的韵律和图案是表现空间的主要工具,相互交错重复出现的肋骨拱突出了建筑空间高耸挺拔的效果,烘托出神秘、崇高、奔腾向上的宗教气氛。砖结构建筑中砖缝形成的图案和肌理;摩天楼玻璃幕墙的划分也都是建筑师设计建筑表面的线条元素表现建筑的手段。张拉膜结构的膜面是由膜材经过剪裁后拼接起来的,在拼缝的地方材料相对密实,透明度比较小,在光线下就会形成暗色的线条。张拉膜结构中的拼缝在结构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它也为我们增强膜结构可识别性,形成合适的尺度比例,营造特殊的装饰效果提供了条件。

(1)可识别性线条可以强化曲面的造型,类锥形的膜面为了强调膜面的造型一般采用由高点向四周放射的拼缝。巴黎德方斯拱门的膜结构屋顶就是类锥形单元的组合。每个膜结构单元采用放射形的拼缝,使原本曲率较小的膜面造型变得清晰。放射性的图案使重复排列的膜结构单元变得十分生动,增加了许多耐看的细节(后附图9)。M&G实验室的膜结构屋顶在钢拱架方向上曲率较大而与拱架垂直的方向上曲率较小。垂直于拱架布置的拼缝突出了膜面的起伏变化,增强了可识别性。(后附图10)

(2)比例尺度膜面上的线条图案能使人获得正确的尺度感觉。美国想象公司的总部改造工程中采用了大面积起伏不大的张拉膜结构屋顶。屋顶平面接近于矩形,10个飞杆支撑的高点使膜面有轻微的起伏变化。膜面采用均匀大小的长方形拼缝,每个高点都支撑在拼缝交点处。长方形的拼缝图案使屋顶获得了尺度感,突出了高点布置的内在秩序和规律(后附图11)。巴黎的某城市改造工程中膜面拼缝没有进行恰当的设计,拼缝间隔大小不一,使人难以获得正确的尺度感,显得比较凌乱且缺少秩序(后附图12)。

(3)突出节点膜面的某些部位比如高点,低点,边缘张拉构件等是膜面应力汇聚转移的关键部位,这些部位自然的就会成为视觉的关注点,草率失当的节点处理会影响到整个结构的表现效果。对这些节点区域的强调除了通过构件造型的精心设计之外还可以通过节点部分膜面的拼缝图案和透明度变化来表现。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在韩国仁川市所建造的门鹤体育场的屋顶是由桅杆支撑的规则悬挂式张拉膜屋顶,膜面在高点处使用星形的曲面切割和拼接实现了受力传递,解决了张拉膜带在高点处变窄的问题。双层膜面使星形的拼缝图案十分的清晰醒目,很好的起到了烘托高点结构的作用。(后附图13)在1998年建造的马兰西亚吉隆坡的国际游泳馆中,膜面主体采用平行拼缝,在每个悬挂点处拼缝进行了特别设计,呈花蕾状。花蕾形拼缝是由放射形拼缝和周边的双层聚酯条围边组成,使其具有比周边平行膜带更大的结构强度。在平行膜带的衬托下悬挂点处的拼缝图案强化了结构的构造特点和重要的结构意义,并为整个内部空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后附图14)

(4)装饰性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张拉膜结构的拼缝在强调曲面造型,形成尺度感秩序感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装饰膜面的效果。通过精心设计拼缝图案和膜面不同区域的透明度,能产生精巧的装饰图案。张拉膜结构的造型常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蜘蛛网,位于美国底特律河畔的Chene公园剧场的膜结构屋顶通过对拼缝方式的巧妙设计强化了这种相似性。剧场的覆盖结构是有三个弧形带状高点张拉膜结构。张拉膜的拼缝设计模仿蜘蛛网的形式,放射形的拼缝和折线形的等高线拼缝组合在一起,好像真是一张蜘蛛网覆盖在剧场上空,产生了很强烈的形式感和象征意义。(后附图15)在麦加先知清真寺庭院内的伞形遮阳结构是由德国建筑师BodoRash设计。在这些膜结构遮阳蓬上,膜面的拼缝被设计成为典雅的具有伊斯兰装饰风格的图案。拼缝呈放射形分布,从上往下拼缝线逐渐互相交错使图案变得更加生动。在靠近中心柱的附近,膜面张力汇聚在这里,需要额外的材料来增强膜面的强度。双层膜面加强膜面的强度,使膜面产生了不同的透明度增强的装饰效果。同样膜面上部连接点的加强构件不仅仅是结构元素也是装饰元素。在这个例子中张拉膜结构的拼缝起到了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后附图16)在德国Wasseralfingen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庭院内也有类似功能和结构的伞形活动天蓬。在这里膜面拼缝没有被设计成传统花纹而是抽象的叶脉形状,和膜结构轮廓形状十分协调,整个结构好像真是一片打开的树叶,给传统风格的庭院注入了新的气息(后附图17)。东京Kaetsu大学体育馆膜结构屋顶的膜面拼缝图案是十分简单的长条形,但设计者通过拼缝横竖方向的交错布置,改变了膜结构屋顶单调的局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后附图18)。

第2篇: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产量;发展状况;法律法规;资源化利用

0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却只有5%左右[1]。然而随着国内发展的不断加大,建筑垃圾的产量将不断增加。如此巨大的建筑垃圾产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的同时,还破坏了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破坏水生生态[2]。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将建筑垃圾视为非常丰富的资源,部分国家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我国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意识形成较晚而且不能形成普遍化的意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方法还不太成熟,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市场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鼓励机制不够健全,这是我国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建筑垃圾概述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定义是指建筑施工、废旧建筑拆卸、房屋装修、道路建设、市政建设而产生的对建筑物本身无用的排出材料[3]。国外对与建筑垃圾的定义的大致相同,都是指的是建设、整改、拆除、扩建而形成的废弃物料[4]。比如德国将其定义为建造、拆除建筑物时出现的被污染的、较大的废物。日本将其定义为建筑物拆卸时产生的废弃物,并称其为副产物。各国对建筑垃圾的定义基本相同,不过在具体分类时有所差异。目前建筑垃圾产量主要根据建筑面积进行估算,建筑施工、装修、拆除面积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建筑行业数据,计算三部分建筑垃圾产生量以及总产生量[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建筑垃圾的主要分为三类:施工垃圾、拆除垃圾、装饰垃圾,如表3所示[6]。在三种建筑垃圾中,而装饰垃圾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因为其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多,资源化利用比较困难,一般用一些特殊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2建筑垃圾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建筑垃圾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要比国内制定的更加早,相对国内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要更加完善。部分发达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表4所示[7]。经制定了相当齐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非常详细地指明了建筑垃圾的承担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德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非常高。韩国:韩国政府于2003年制定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促进法》,随后又制定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要领》《再生骨料最大值数以及杂质含量限定》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各方对建筑垃圾的责任,还对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国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起步较晚,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了对建筑垃圾经行了相关的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政法规比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具体法律法规如表5所示。除了这一些基本法外,各个城市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8]。美国:美国于1915年开始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进行研究利用,是最早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国家,经历半个世纪,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有效的法律体系,使得美国国内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几乎达到100%。日本:垃圾回收在日本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早在1900年日本出台了《污物扫除法》,日本就开始了垃圾回收的道路,经历了近百年,现在日本已经形成了非常详细的垃圾回收处理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构建起了一张非常详细的垃圾回收网络,使得日本的回收利用率接近100%。德国:德国在欧洲算是最早开始进行垃圾回收的国家,由于二战后德国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早早开始了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治理,时至今日已经制定了相当齐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非常详细地指明了建筑垃圾的承担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德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非常高。韩国:韩国政府于2003年制定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促进法》,随后又制定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要领》《再生骨料最大值数以及杂质含量限定》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各方对建筑垃圾的责任,还对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国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起步较晚,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了对建筑垃圾经行了相关的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政法规比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具体法律法规如表5所示。除了这一些基本法外,各个城市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8]。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大多数法律法规对垃圾的回收处理较为模糊,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垃圾回收体系。同时这些法律法规可执行性较差,垃圾回收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因此国内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道路还要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从源头上对建筑垃圾以及城市垃圾进行监管。

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世界人口持续增加,建筑面积持续增大,建筑垃圾也将不断增加,积累的建筑垃圾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环境,生存空间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建筑垃圾累增的问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同样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建筑垃圾问题,然而我们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起步晚,因此了解国外于国内目前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可以是我们寻找到我国未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中国之路。德国在2010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超越85%,在2011年达到94.8%,2012年达到95.5%[9]。达到如此高的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德国采取了许多资源化利用方法,同时推广相关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有数据显示,在2002年德国已经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2000多座,每年可以生产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占总建筑材料的10.6%。日本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如东京的建筑垃圾再生率达到了56%左右[10]。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源头减少垃圾,比如混凝土就地再生利用等。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一些公司采用一些微波技术可以将沥青公路100%回收利用,并且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制定了相关的准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提倡零排放。我国建筑垃圾的产量巨大,据估计其产量为35亿t左右,但利用率不到10%,根据国家十八大的规划目标,再2020年将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13%[11]。目前中国再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技术上大多于国外方法相同,如制作建筑垃圾再生砌体构件、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等。上海虹口区一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成功将建筑垃圾再生为衍生燃料,其资源化利用率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表6为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情况[12-13]。虽然我国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完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仍待建立。

4建筑垃圾研究趋势

第3篇: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现状

1建筑垃圾资源化概述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般意义上是指将建筑物拆除之后工地剩下的或者施工现场浪费的一些废弃固体物质,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一些管理措施,回收其中有价值的物质并加以加工再生成产品的过程[1]。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过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起到减少安全隐患、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原生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且能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经济发展[2]

2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2.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京、津、冀、鄂、吉、辽等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建筑垃圾产量可达20亿t以上,并且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10%以上,建筑垃圾的产量正在以一个巨大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但是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再利用的效率却非常之低,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更是非常之低。这些待处理的建筑垃圾就严重危及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甚至危及国民身体健康。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与处理,我国起步是比较晚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刚开始的范围也仅限于一小部分大城市[3]。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直接法律是相对匮乏的,对于一些违规违法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为,缺乏有力的处罚制度,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少花钱甚至不花钱,采用一些简单的掩埋焚烧方式,随意处理有害于环境的建筑垃圾。伴随着建筑垃圾日益增加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研究,开始尝试从技术层面、法律角度、市场层面等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研究。在技术层面上,李佳彬、孙家瑛、朋改非等学者,通过对比再生粗骨料与天然骨料的特点,采取实验对比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而得出可以通过调整水灰比来使再生混凝土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在政策法规及管理上,因为制度观念的落后、监管机制的不合理、奖惩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够细致,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的转型尚存在很大困难;在市场层面上,再生建筑材料由于技术层面的不完善,再加上部分商家对于再生建筑材料的质量的担忧,导致一些建筑材料的利润水平很低[4]。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形势严峻,虽然得到广泛关注,但在资源化过程中,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激励机制的缺乏、相关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的差异等细节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任务依旧艰巨。

2.2国外现状及可借鉴经验

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些发达国家的法治体系完善,技术相对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筑垃圾成为了一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支力量。美国是最早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的发达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就已经开始对筑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沥青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再利用。通过相关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再加上资源化技术的相对成熟,相关企业不得不有意识地采取资源化措施处理建筑垃圾,使得美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几乎达到100%。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是非常重视。从1954年开始,日本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了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必须要达到的要求[5]。此外,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通过事先的一些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措施,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和环保企业都积极参与,在技术、监管、社会等层面上,都对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在技术层面上,由Zegaetal提出的在垃圾破碎环节增加一个垂直冲击式破碎机来改善再生集料的质量和粒径,通过集料比例和粒径的调整,将建筑垃圾制作成路面材料;在监管层面,实践工程表明:大部分资源化系统运行价差的企业是因为缺少激励;如果适当推行环境税和资源化补贴机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企业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建筑垃圾资源化能否大规模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能否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在社会层面,国外学者调研发现:建筑垃圾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设计的变更引起的;建筑承包商、设计师等对于再生产品的评价和再生产品的推广使用有很大影响[6]。总之,在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法律法规是非常完善的,政府的激励机制也相对完整,市场推动机制也相对全面,对于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3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建议和行动措施

3.1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缺陷,管理体系比较落后,处于一种政企不分、管理与执法混淆的非正常状态,严重影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整个资源化过程中各部门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推动资源化的健康发展。

3.2做好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数据库建立

对于拆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建筑垃圾,应该做好分类,根据其可资源化的程度采取不同的资源化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垃圾的再生作用。此外要将建筑垃圾相关的数据如上一年废弃物数量、再生利用率等及时公开,既方便学者们更新研究数据,又能更好地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资源化工作。

3.3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激励机制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高投低收的现状,很多企业不愿意加入这样的行列,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对资源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可以对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一些资源化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3.4加大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标准

如果提高了建筑垃圾的排放费用,一方面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作用,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将增收的费用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管理科研工作。此外,还要对一些不按照要求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

3.5做好质量评定和质量认证

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而生产的建筑材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企业或是人员对其质量问题存在疑惑,所以才不敢去使用。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质量评定和认证工作,并完善认证体系,让消费者放心。

3.6积极宣传再生产品

政府及企业需要增加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宣传,让使用者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概念及其性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同时还要对一些已经有所成就的资源化企业做好宣传,发挥其典型模范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列。

3.7做好资源化技术研发工作

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资源化的技术,但对于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该如何转变成再生建材仍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一方面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好科研工作,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关,要及时攻克,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工作。

4结论与展望

通过比较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程度,得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尚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需要从国外的先进方法中汲取经验,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角度,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监管体系和激励处罚机制,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覆盖范围,真正做到再生利用率较高,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左浩坤.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置设施建设分布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2):63-64.

[2]朱东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吴泽洲.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王莲伟,魏志清.西安市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再利用措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3):91-94.

[5]吴金莲.南京城市房屋建筑垃圾产量趋势以及资源化产业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4篇: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生态环境;回收利用;保护环境

1前言

近年来,现代化城市进程带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导致建筑垃圾成倍增长,乱堆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研究较晚,技术相对落后,不具规模。本文从对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现状及原因,结合国外和国内少数地方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2我国建筑垃圾存在现状

2.1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于1995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6年出台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2005年出台了《城市建设垃圾管理规定》、2008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2建筑垃圾当前回收利用现状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①。虽然国内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符合本地区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本地区的建筑垃圾起到了回收利用作用,对其他地区来说影响较小,整体回收利用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一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场地较少,设施不完善;二是大部分建筑垃圾采取“画地填坑”形式,简单回收。三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各地区尚未形成整体机制,投资相对较少。

3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加强了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研究和探讨,由于起步较晚,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和做法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法律法规相对缺乏,建筑垃圾回收处理监督机制缺乏,导致施工单位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识不强;在设计阶段,疏忽考虑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施工工艺相对落后;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技术较落后。

4国外及国内一些地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对策

4.1国外的做法

美国、德国和日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在源头上控制土地开发建设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就地回收,分类管理。

4.1.1日本

日本先后出台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和《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必须送往有回收利用设施的场所进行回收处理。做到建筑垃圾最大化回收利用;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的应适当予以回收;最大限度不要从施工现场制造垃圾。日本很注重保护环境,依照法规使建筑垃圾回收最大化。

4.1.2美国

美国有关法律规定:任何在生产中导致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在源头上限制建筑垃圾的产量,促使各企业自觉寻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途径。现在的美国在政策的支持下,拥有一套比较尖端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生产线,回收利用的垃圾经过分类,将那些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的做工程现场的回填处理;利用价值相对高的加工成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利用价值最高的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

4.2国内的做法

1978年后,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发展迅猛,人民意识到城市化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很好的资源利用才能换来美好的生态环境。1995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通过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6年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城市也针对当地的环境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

4.2.1深圳市

深圳作为国内第一个针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目前建筑垃圾回收再生企业共有9个,年回收利用能力为600万吨,2010年以来,已经将2000万吨的建筑垃圾生产为再生为建筑材料达1200万立方米,产值达15亿元,回收利用率高达40%。(1)“信息集中”管理。信息集中主要体现是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土方量情况、运输路线、运输地点、负责人等相关要素,统一在一起,便于管理。它们建立了建筑垃圾强制回收利用制度,明确了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而没有回收达到标准的,由其承担所需费用,有其他指定单位代为回收利用处理。(2)“分类回收利用”模式。施工单位应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分类集中回收利用处理。能够回收利用的由资质的相关单位就地处理回收利用,不能够回收利用的由相应的运输单位将建筑垃圾运输到行政机关指定的地方。(3)“优惠政策”到位。深圳市明确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依法享受土地政策优惠、零地价、税收减免、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深圳市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

4.2.2武汉市

武汉市首先根据国务院、建设部相关建筑垃圾法,出台了不少地方性法规。其中《武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管理,使用单位或建设单位要办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核准手续。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依法应当承担环境卫生工作,市、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筑垃圾处置工作的监管协调和考核。建立了执法巡查、行政许可证、有偿服务、处置投诉举报制度等,保障了条例的落实。

5推进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建议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一协调,调到各方积极性,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我们应该加紧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制度,推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建立依法遵循体制,高效创新体制,严明奖惩体制,深度问责体制,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回收利用事业,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5.1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和制度

参考国内外在制定资源化再利用方面法律法规的经验,尽早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和制度。各地应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法规和办法,做到相关行政部门依法执行,有法可依。政府部门通过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来推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而推进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进程。

5.2建立高效的创新机制

建议以政府或相关协会牵头,为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应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公开交流的平台,既让高校师生在研发中得到锻炼,又给与了企业回收利用的技术支持,推动了社会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市场向前发展。将研究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运行,在创新中不断研究,在研究中推动创新,让循环创新的机制不间断的运转起来。

5.3建立严明的奖惩机制

对于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补贴,减少再生产品的成本,对不按政策规定乱投乱放的企业收取较大的建筑垃圾处置费。通过这一做法,使得回收利用市场逐渐成熟,建筑垃圾回收更加规范化,同时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对于自己说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会自觉的回收利用处理,意识逐渐增强。

5.4建立深度的问责机制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职责行驶权利,上级应对下级相应的管辖部门职责的行驶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纠正。下级部门也应该对本级所管辖的范围进行更深入的检查督导,发现的问题视情况给予通报曝光,是个人因工作疏忽该追究个人的一定要追究个人责任。

6结语

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总结了国外和国内部分地区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做法。通过学习借鉴,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应该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法规政策制度、奖惩机制和问责机制,逐步完善建筑垃圾的高效回收利用体系。只有我们迎难而上,不断研究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市场逐渐成熟,市场机制才能更加完善,建筑垃圾合理回收利用的方案才能顺利落实,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黄万千.城市建筑弃土消纳场布局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大众科技,2011(7):103~105.

[2]金斌斌.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回收利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9):41.

[3]王科林.成都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7(6).

[4]唐紫叶.西安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再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7(5).

[5]熊志佳.圾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6]肖绪文,冯大阔,田伟.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J].施工技术2015(5).

[7]刘启施,王冠.浅谈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研究探讨.

第5篇:建筑垃圾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

1前言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巨大,来源复杂,有楼体的建筑垃圾,有道路的建筑垃圾,有桥体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不仅来源广泛,而且种类繁杂。建筑垃圾中包含金属,土制,复合材料。这些是建筑垃圾共有的特点。

2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刚开始阶段产生的废旧建筑垃圾数量有限,大部分的建筑垃圾都进行了填埋或抛弃处理,基本没有建筑垃圾的重复利用。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成本较高,混凝土材料的市场广阔,混凝土材料价格不高,随意使用不控制使用量。由于前期的混凝土材料不加节制,肆意挥霍,造成了大量浪费,并且污染了环境。随着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得到重视和发展,在近几年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的平台逐渐增多。由开始的地区内学术交流逐渐发展为国内相互交流。交流的范围也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学习,到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再到今天的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创新。学术交流会也持续八年之久。2018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交流学术会。第六次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交流会是由两个重量级学术部门联合主办。分别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这代表着中国最顶尖的再生混凝土处理技术。学术会中交流了混凝土在生活方面的科技,论文,以及技术,政策等。通过多次的全国交流会就可以看出我国对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重视程度。无论从经济支持,政策引导,还是专家引领都促使我国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国内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国外也大力研发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建筑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公认的问题。这对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技术创新和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不仅是绿色环保工程,也符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逐步加快,废旧城镇建筑物数量增多。出现一边废弃一边新建的状况。因此废弃的建筑垃圾与快速增长的建筑原料矛盾激化。再生混凝土技术以再生骨料混凝土为主,就是将建筑垃圾中的骨料进行提取,利用提取出来的骨料作为再生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而骨料的提取通常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只有处理后的建筑垃圾才能提取出骨料,并且回收利用在混凝土生产中,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应用。

3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由建筑垃圾再生生产的混凝土材料大多投入于建筑和施工中。因此再生混凝土高品质十分重要,再生混凝土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再生混凝土与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混凝土,根本的差距在于原材料中的骨料。再生混凝土中的骨料来源于建筑垃圾提取。而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混凝土骨料来源于开采原料。为保证再生混凝土中骨料的品质,建筑垃圾中的再生骨料,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再生骨料的品质合格,属性数值较高。只有再生骨料的品质较好,才能在与原生骨料相同的制作工艺下,生产出品质较好的混凝土。例如在建筑垃圾中,提取出的骨料原料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在力学性能上达到可以代替天然原料的标准,才可投入在混凝土生产中。力学性能好坏取决于建筑垃圾中提取骨料的原生骨料的力学性能数值。一般而言建筑垃圾中提取的骨料,原生骨料品质越好,力学性能数值越高。废弃后在建筑垃圾中提取的再生骨料力学性能也较好。反之品质差的原生骨料生成的建筑垃圾提取的再生骨料品质也差。因此在建筑垃圾筛选过程中,也要严格挑选,保证筛选料的质量。尽管如此,在再生骨料较好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与再生骨料品质相同的原生骨料,相同加工工艺情况下,天然混凝土的力学强度是大于再生混凝土的。原因是再生混凝土与水泥搅拌后的强度低。同样的水胶比,同样的加工工艺和辅助材料,再生混凝土比原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弯折强度都低10%左右。尽管如此,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指数也可以达到4MPa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建筑物的工程需求。除此之外,衡量再生混凝土品质的另一个指标是耐久性。耐久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再生混凝土与天然混凝土相比,在其他属性方面较差。如再生混凝土的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比天然混凝土要低。但是在耐久性上再生混凝土比天然混凝土更优秀,再生混凝土的品质通过检测完全可以达到普通施工的合格数值。性能方面的其他缺陷,可以通过采取辅助加工或添加相关辅料进行提升。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技术在不断地提升和创新过程中定会研发出品质更高的再生混凝土。

4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的应用

4.1创新建筑浇筑技术

浇筑是建筑工程中经常用的技术之一。建筑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建筑的承重结构。承重的主体或者结构主体,大部分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而浇筑过程的混凝土和浇筑技术,成为影响承重结构的重要因素。浇筑工程离不开模板。模版是根据设计图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前设计好的浇筑辅助工具。模板的选材非常重要,模板要选择硬度较高的材质,这样可以保证模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变形,同时模板要具有不吸水性。如果模板具有吸水性,就会吸附混凝土中的水分,从而影响混凝土的硬度,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除此之外,模板还需方便和安全,在使用过程中,模板要方便操作,还不具有安全隐患。现在的工程中大多使用木质原材料的模板。木质木板怕晒怕腐,要注重模板的保存方式。木质原材料模板方便搬运,易于塑形。但缺点是防腐性差,容易腐坏,使用寿命短。但可以在木质模板表面涂防腐涂料达到防腐的目的。现在使用的木质模板还有很多缺点,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能使用更加轻便硬度高,且耐腐蚀的材料做浇筑的模板。

4.2工程整体材料的调整

再生混凝土往往不是独立使用的,建筑中,常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建筑工程中有三大主料:混凝土,水泥,沙石。水泥和沙石的质量和属性也会影响到工程的品质,单有合格的再生混凝土,是无法百分百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在水泥和沙石的选择中要考虑再生混凝土的属性,做到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优势,共同服务于工程整体。以工程中沙石料的应用为例,沙石料是工程中使用量很少的辅助材料。尽管如此它的质量也需严格把关。在沙石料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它是否具有合格的手续和有效的使用时间,也要配合再生混凝土的属性进行搭配。针对施工的场地环境选择适宜的水分含量很重要。再生混凝土与沙石的添加比例直接与环境因素相关联。再生混凝土与砂石混合的工艺也影响着工程湿度的数值。因此,施工中的材料选择不仅要选择质量较好的,也应选择材料之间可以高效搭配的。合理的材料选择不仅可以使工程事半功倍,还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工程成本。

4.3建筑垃圾的分拣技术

废旧楼房的数量增加,导致建筑垃圾的数量持续上升。建筑垃圾中成分复杂,能用于再生混凝土的是骨料。起初我们进行建筑垃圾的分解工作都是依靠人工挑选,将建筑垃圾中的金属,骨料,辅料进行一一分拣。建筑垃圾不仅体积大,重量重,而且分类困难,操作起来也很困难。经过国家的扶持,要想真正意义上做到建筑垃圾的高效普遍性回收利用,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拣技术。现阶段分拣技术还不成熟,但已经在发展的路上。我们要给建筑垃圾分拣技术一些时间,相信有一天可以实现建筑垃圾的全自动化分拣。

4.4再生混凝土的多领域应用

城镇化建设终有一天会结束,但淘汰废旧的楼房数量会保持平稳。因此,要想实现再生混凝土的持续和循环利用就需要多方面开发再生混凝土的使用渠道。再生混凝土不仅可以作用于工程,还可以用于工程后续的养护阶段,以及小个体的领域。其他领域的应用对于混凝土的需求量可能相对较小,但积少成多,多个小领域统一使用再生混凝土后,有望实现再生混凝土的循环利用。以道路工程的养护为例,道路工程是修多于建的一个工程。在道路修建初期,往往是用优质的材料和工艺建造高品质的道路。但是道路使用率较高,材料的使用年限往往达不到标注年限就已经损坏。因此,道路的维修和保养频率也较高。道路的维修保养过程中,就要使用到再生混凝土。常见的道路问题,有因载重过大而造成的路面开裂。路面开裂需要清除开裂路面的碎石和冲突,防止路面持续开裂,造成开裂面扩大,从而影响整个路面的品质。桥体上发生路面开裂,情况更为危险。桥体表面的路面开裂情况十分严重,会影响整个桥面稳固性。路面裂缝过深还会影响桥柱的质量,造成整个桥结构不稳。因此路面的维修和养护都是定期高频的工程。路面开裂后,需要用再生混凝土混合其他辅助性材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路面会提升路面的抗压性。道路养护除了修复开裂,还有养护工程,养护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对路面的保养。尤其是刚铺设的新路面,在经过风吹日晒后路面会有硬化的现象,在发现路面有硬化现象后应及时进行路面的养护,使用再生混凝土和辅助材料在路面进行养护工作,确保路面水分留存,避免路面继续硬化。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问题性的路面修复,都离不开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因此再生混凝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许多的利用空间。

5总结

建筑垃圾通过分拣和加工工艺制造再生混凝土,混凝土再次投入生产应用创造价值,这就是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将逐步加快,以再生混凝土取代天然混凝土,保护自然资源,循序渐进。建筑工程要科学利用再生混凝土,大力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是一项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是一项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重大措施。

参考文献:

[1]权宗刚,陈欢.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密实度及其工艺技术浅析[J].砖瓦,2009(6):39~41.

[2]宋少民,孙永梅.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J].商品混凝土(3期):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