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建筑专业论文全文(5篇)

建筑专业论文

第1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1.1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研究执业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2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与技能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半工半读搭建平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受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企业向学校提供需求及其实训实习环境,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学校教育;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有利于顶岗实习中的实践对接,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在施工企业由技工师父带领,学习实际操作技术和经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导向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及综合素质堪忧等种种问题,有利于实现多方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中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也大都是一些重视理论教学的水平一般的教师。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更应会做,才能发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支持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如鼓励教师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参与实践、增加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邀请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师要学校做讲座,做兼职教师。

2结语

第2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了课程的三大思路:

(1)以“名作复原”与为基础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以“名作解读”为突破口,剖析空间设计理念;

(3)强调动手能力,以模型来推敲和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和效果整个课程分成了五大模块:

(l)初步认识空间;

(2)名作解读与名作复原;

(3)空间设计原理;

(4)建筑空间与建筑外部形态的关系;

(5)空间设计实践。

2教学成果

为了配合前面四大模块的学习我设置了“湖滨咖啡厅”专题设计作业。经过引导大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成果令人满意.这些优秀作业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空间设计理念,并掌握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手法不仅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能较好地解决了功能、环境、结构等空间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了四点:

(l)建筑和环境的呼应关系;

(2)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密不可分;

(3)光影和虚实在建筑中的的重要作用;

(4)加法和减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掌生们开始领略到空间设计的真意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思考。同学们开始自觉地构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构思进行到底。

3总结

第3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筑类专业课程的实践型很强,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盖楼房,很难收到很好的良效。只有使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即采取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安排课程内容与环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社会大环境教学改革的最佳措施,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工程的各个环节,对施工工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实践,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接受专业课老师指导的同时,还可以听取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的讲解,学到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的规范不断发生变化,只有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教师从办公室走向社会,才能在不断丰富自我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

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正直17、18岁的学生,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社会和家庭责任感逐渐建立。只要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建立起足够的学习动力,掌握一定的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对社会和家庭、个人都有利的人生价值。

2.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适时向学生介绍建筑业的发展现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队伍较为庞大,但是既懂管理,又会技术的人员还远远不足,因此需要一大批职业院校的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这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起清晰的学习目标,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建筑类院校的教师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深入浅出,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注重资料的搜集,对施工现场工作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考试中锻炼能力。

4.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

以实际岗位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5.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建筑行业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如果建筑质量不达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居住,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放在首位,告诫学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建筑行业是直接从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如果工作中稍不注意,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总之,在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切要素,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从而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坐着:蒋俊敏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抓纲带目,贯彻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行动方案

针对高校改革指导精神,东方学院建筑类专业在教学上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进行修编,并且新编了三项教学重点文件。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首先,三项教学文件涉及“育”、“教”、“管”,涵盖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行动方案中最重要的内容。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强化过程教学管理、两级教学管理等。其为提升教学改革能效的切人点和突破口,具有纲举目张的功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它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物化,直接导引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学大纲的统领,教学大纲是它的再细化,需要由专业领军的主任教授指导进行。其次,经过教学实践和对人才定位认识的提升,发现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进程安排需要调整完善,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应不紧密,其中还缺少部分实验、实习课的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严格说必须涵盖所有教学环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等,教学大纲必须建立健全才能全面导引教学。再次,以往院、部两级教学管理的文件不少,但多以单个形式出现,零零散散,且缺少系统和规范。使用上也存在查找不方便等情况。为了让教师,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外聘教师理解东方理念、按照东方管理要求去做,确立新编教师手册,包括院、部两级教学文件和所有应该向教师传递信息的汇编。把教师手册逐渐转变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规范、教学服务的百科全书,做到为外聘教师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基于以上认识,建筑类专业贯彻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行动方案,以新编、修编三项教学文件为纲,既是拉动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的“纲”,也是工作的最终成果形式。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已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编完成。新编的教师手册汇编成册,下发所有任课教师,作为管理教学正常运行的工作手册。此举解决了有无纲领问题,今后的任务是贯彻执行,还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整合提升,使其更接近合理完善。今后所有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变革将一律纳人这三项文件,变成一种“立法”,保证教育教学不会因领导交替、教师轮换而受到影响。随着逐渐积累,东方学院教育事业的文化内涵和制度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和科学合理化。

二、抓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落实“3+1”教学模式

学院在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这一思想的落实,建筑类专业推行“3+1”的教学模式。之前因考虑到毕业实习受到季节性影响和学校就业实际状况等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和答辩提前,毕业实习放在答辩之后,但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质量双双受到冲击。毕业设计跨越7下、8上两个学期,失去连续性,又缺少毕业实习环节消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支撑,再加之过早的就业要求使学生无法安心学习等,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放在毕业答辩之后的毕业实习,既给教学管理增加难度,客观上学生也已知毕业,对实习根本不会重视变成了走过场。二是毕业实习沿用粗放式教学和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学生自己联系地点、校内不设指导教师,自然也不存在指导毕业实习教师的工作量的计算,其理由是分散实习无法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学布置、动员培训、安全教育、过程监控、结课考核、成果归档、成绩录人等出了问题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作为高校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必须明确内容与责任,改变毕业实习沿用的粗放式教学和管理模式,需要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整体考虑,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推进“3+1”模式贯彻,Xt此建筑类专业重点强化了三项工作。

1.重新梳理、筛选、建立了一批可靠永久的实习基地

尽管对毕业实习仍倡导以自己落实为主,学部指派为辅,但仅从概率上看,毕竟会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学校必须帮助解决。即使没有这样的概率,稳定的实习基地也会为学生提供优选。最终确立了以黑、鲁、京三地为重点,建设实习实践合作教育基地。黑龙江人脉关系较多、实习方便;山东建筑施工基本不受季节限制;北京的大项目、领先技术较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派员走访哈尔滨、大庆、牡丹江、济南、青岛、德州、北京等地,分别与27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其中北京华通国际在实习基地建设中作用明显,校企双方通过采取专场推介、学生自愿报名等方式,连续四年累计吸纳80余名学生到公司实习实践,经过半年时间检验择优就业,取得校企合作的良好成效。另外,毕业实习加强过程管理,由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实习动员会,主任教授亲自讲解实习重要性、要点,并布置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落实实习地点单位,实习教育和安全培训步人正轨。

2.明确毕业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按教学质量要求进行规范毕业实习规范要点如下:

(1)明确以班为单位确定1名指导教师,制订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全面负责的工作细责。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计人教师工作量。

(3)编写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4)规定实习前有一周的动员培训、安全教育,原则上由指导教师组织、主任教授和施工企业工程师双培训。

(5)明确毕业实习结束学生要上交实习考核表、毕业实习周志和能反映实习成果的图纸或报告等三项内容,由指导教师考核、归档。

(6)提示学生把实习选点和将来的就业去向相结合。

(7)把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实习中如果有合适的实际课题可以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经履行本人申请、实习单位确认、导师审查、学部经批准程序,学生可以留在原实习单位采取双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

(8)为毕业实习学生配备基本保险。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重新调整布局

将“3+1”明确为“3+0.5+0.5”的教学模式。即第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毕业设计,将过去的双向冲击变成双赢。改变过去毕业设计答辩服从于就业的思维模式,从真正的教学规律出发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东方学院招生、就业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东方学生的“品牌”,取决于东方学生能否在社会上得到认可,不取决于能否早点时间进人就业市场。因为“品质”决定“品牌”,品质是做出来的,相信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品质,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第4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有其专业性强、严谨客观的特点。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不会侧重于科技英语,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依然看不懂计算机指令,读不懂计算机英文教材,对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水平造成了障碍。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英语学习。

2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的观点来源于西方心理学。诺拉(R.Nola)、苏格拉底(Socrates)、康德(ImmanuelKant)、皮亚杰(JeanPiaget)等西方著名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提倡以教师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信息收集、加工这一建构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3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3.1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计算机专业英语隶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具有词汇量大、专业性强的鲜明特点,而词汇学习是学习的难点。其中很多词汇在公共英语中很少使用甚至完全不会使用,造成学生识记困难,容易遗忘。而建构主义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1.1普通词汇专业化

公共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时有出现,但往往出现了新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此类词汇,有助于举一反三,便于识记。

3.1.2派生

W.纳尔逊•弗朗西斯在TheEnglishLanguageandItsHistory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系统中结构最松散的一部分,因此也最容易起变化。”词汇系统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可以通过词汇的互相渗透,派生和转变出大量的新词。计算机英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出现派生构成的新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强调单词的背诵记忆。学生感觉枯燥甚至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不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而通过有效的构建,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填鸭式”教学。比如,掌握了词素multi是“多……”的意思,后面加上其他词构成表示“多……”的新词。例句:Multimediarepresentstheconvergenceofdigitalcontrolanddigitalmedia.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例句:ThemultithreadingofJavamakesitpossibletocarryoutmanysmalltasksinanapplicationatthesametime.Java的多线程功能使在一个程序里同时执行多个小任务成为可能。“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1.3缩略

美国哲学家乔治•金斯勒•齐普(GeorgeKinsleyZiph)指出:越短的词使用越频繁,或者被使用得越频繁的词就越短。科技英语的早期翻译大多采用逐字翻译,长且复杂,难以识记,使人们逐渐开始用一些简短的缩略词来代替冗长的词语。学生在学习这类词时,首先识记其缩略形式,然后进行建构,掌握缩略形式和完整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有关信息,分析有关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2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情境教学

尽管专业英语对于阅读英文文献,查找英文资料,使用原版软件,调试程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情景,课堂上很少有演示专业英语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实际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单调模仿不利于外语学习,主张让学生通过实际交际活动来学习外语。这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必须由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同时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收集信息等进行建构,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过程。

3.2.1图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和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应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计算机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大量图例,不妨利用这些图例进行英语教学。比如在讲到键盘的时候,把几种键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来判断这些都是什么键盘,它们的英文名称是什么。相信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KeyKeyboard(键控键盘),No-keyKeyboard(无键键盘),FoldingKeyboard(折叠式键盘),ErgonomicKeyboard(人体工程学键盘)所对应的图片。学生既能学会英文,又清楚地记住了英文对应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的过程不枯燥,有趣味。

3.2.2实物教学

笔者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可以说这是个“复合型学习”的过程。在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校中,很多老师将计算机英语教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英语精读或语法,讲讲单词,翻译一下课文,教学方法单一,造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更无法服务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物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当讲到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不同时期的、真实的硬件设备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比如,鼠标的接口有PS/2和USB两种,硬盘和光驱接口有IDE,SCSI,SATA等几种。实物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将不同的硬件设备或同类设备的不同接口与其对应的英文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要求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对最新的硬件设备性能有一定了解并能跟上其发展步伐。

3.2.3实际操作

如前所述,许多计算机软件没有或缺乏好的汉化版本。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安装英文原版操作系统或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软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中英文菜单命令,很快就能识记大量词汇,如选项option,滚动roll,插入insert,访问access,控制面板controlpanel,光标pointer等。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专业名词,并能熟练掌握英文版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为以后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4建构主义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实现的客观条件

4.1顺应时展的教学理念

要求转变“师主体”为“生主体”的观念,改变“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2良好的教学条件

建构主义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好有专业的机房,可供展示的硬件设备,充足的软件和学习资料。确保多种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实施。

4.3高水平“复合型”师资

要有对计算机和英语都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复合型”师资。

5结束语

第5篇: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培养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其不仅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更要加强工程实践教学,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人才水平,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一、建筑工程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统计方法,检索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直观地展示了所选文献资料的关系网络、学科分布和论文数量统计等。以“建筑工程”为关键词检索,检索到期刊论文高达20多万篇,文献数量较多,文献相关联的主题涉及企业管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高层建筑、建筑工程造价等,论文内容涵盖了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以及企业管理,上述分析体现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动态,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同时人才培养应围绕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方向加强教育,需要高校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建筑工程技术”为关键词检索,检索到期刊论文共20639篇,文献相关联的主题涉及土木工程、节能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工程建设施工、BIM技术等,涵盖了建筑智能化、BIM技术应用等,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提升,绿色建筑逐渐普及,同时为了降低劳动量以及提高工程效率,BIM技术迅速发展,上述内容为后期课程教学提供了方向。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主要涉及校企合作、教学改革、BIM等,文献研究内容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也根据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结合BIM技术应用,加强了BIM课堂教学,同时以工程实例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与实际培养模式存在偏差,授课过程中往往以会计算、会画图,能够完成阶段性考试为出发点,并未结合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后只会简单的CAD绘图、工程量计算等,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中很难立足。

(二)教学体系存在不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课程较为复杂,涵盖了建筑力学、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土力学、地基处理及建筑施工等课程,课程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知识轻实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社会推广动手能力强、技术手段丰富的人才,而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训课程偏少,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理论联系实践效果差[1]。授课内容和形式无创新,部分高校教学体现为“一言堂”授课模式,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建筑工程专业开设课程内容抽象,比如钢筋绑扎、地基处理、梁板柱的浇筑等,教师授课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时课程教学往往在教室进行,没有良好的实训室和实践平台,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使学生缺乏真实的工程实践氛围,课本知识未能较好地理解及应用,导致学生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偏低近几年高校引进教师大部分为硕士、博士,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但没有施工单位的实践经验,而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工程,为培养优秀的施工技术人才,授课过程中需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目前,由于教师实践能力偏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达不到就业目标。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动向,结合行业人才需求,高校应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授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体现课程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同时以工作岗位需求,明确学生就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岗位工作实践能力。

(二)教学体系改革教学体系转变。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方向,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工作岗位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将理论与工程实践融合,缩短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距离。教学课程转变。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开设情况,由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推广,高校应加大BIM课程开设力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涵盖施工图识读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地基处理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识图、测量等职业能力。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教师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学习新技术新规范,将工程现场经验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通过企业实习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强学习能动性,同时结合企业需求反馈教学内容,从而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化知识的实践转化,将最新专业知识与施工现场操作实践相融合,既能提升学校就业率,又能缩短企业培训时间,从而促进学科发展以及工程技术的进步。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转变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修订教学课程模式,增加校内实训项目和企业合作交流,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建筑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27(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