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教学课程改革探析

小学教学课程改革探析

一、避重就轻,课改任务无法落实

在本人从教的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大家一直在探索,一直在研究,课改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个地区,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分布、要求,都是向科学化、合理化不断迈进。然而,这些年里,大家是如何参与改革的呢?对新课程教材的教学任务又是如何落实的呢?由于评价机制的陈旧与单一,使大部分教师心中只有“考试”二字,一切围绕考试转。凡是能纳入书面考试的所谓“重点”内容,哪怕就是让学生练上百遍千遍也不厌其烦。反之,如果被命题者当作次要内容不被纳入考试或者有些较难通过书面形式显示而纳入考试的内容,在教学中大家则或避重就轻或置之不理,完全无视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教材每组都安排有口语交际这项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学习、生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与情况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项目如果能充分落实的话,无论是对孩子目前的学习还是将来的社会活动都是大有好处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改变以往的习惯,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切实把这项内容的训练落到实处,就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能够参与交流,乐于交流。

二、成绩至上,学生负担日益加重

1.反复练习,机械重复,作业量大

由于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几乎是使用唯一的杀手锏———看考试成绩,致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就连部分一向颇具责任心的教师也不得已逐渐放弃了以往的原则,怎么做能提高考试成绩就怎么做。课堂作业放弃了具有思考性的、新颖的、有价值的题型,经常围绕考试做一些常规的、简单易操作的练习;有些教师安排的家庭作业量大的惊人,生字呀,词语呀,句子呀,写了又写,练了又练,生怕写不会练不熟,考试时失掉那宝贵的分分厘厘。这样,不论是优等生、中间生还是那些被称为“差生”的学生,都一律成了重复操作练习的机器。

2.学习任务超出范围,违背了教育规律

有些命题者本人不在一线工作,对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缺乏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有时候考试的试题不是简单粗糙就是旧、偏、难,缺乏正确的导向性。比如现行教材的识字教学中有相当比例的生字属于二类字,只要求学生会读,不要求会写。但由于某些试题的字词部分出现了二类字,教师就盲目跟风。这一跟不要紧,平时加大了识字量,学生们有苦头吃了。更为可怕的是,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是入门阶段,通过对一些笔画简单、易读易写的常用字的学习,使他们初步认识字的笔画名称,书写顺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同样是为了考试,有些老师硬是让那些六七岁的孩子,用他们小小的手写那些还远远不该他们写的字。他们一没有掌握足够的笔画顺序,二不认识部首,三不能快速书写。一切都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只能七拼八凑地写那些“庞然大物”,千辛万苦地完成老师给他们下达的艰巨任务!拔苗助长,违背教育规律,其情堪忧啊。

三、频繁统考,滋生不良现象

这些年来,几乎每学期都要由学区组织对几个年级进行抽考或对所有年级进行统考。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显示所谓的公平,也许是为了更高效地促进教学。但是在这些抽考、统考的背后却滋生了许许多多的不良现象。别的暂且不谈,就拿考试时的集体阅卷来说,一些老师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阅卷任务,往往草草行事,不能做到细致认真,严谨公正。拿语文学科来说,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教学尤其是高年级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集体阅卷中,阅“习作”部分的老师大多只凭印象给分,比如书写整齐、内容较多的多给几分,否则少给几分。千篇一律,如此处理。至于审题是否准确,结构安排是否巧妙,语句是否生动精炼,表达是否新颖恰切,这许许多多衡量一篇习作优劣的方方面面则无暇顾及。鉴于这样,教学者就有了对策,教学中不以教会学生写法、训练习作能力为宗旨,而以考得高分为目的,不断的总结既省事又能得高分的所谓技巧、诀窍,去应对各级各类日渐频繁的考试。凡此种种,均属于通过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所造成的弊端。为学生的发展计,为中国教育的未来计,望大家三思!

作者:王新兰 单位:甘谷县新兴学区姚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