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地域性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谈地域性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自古以来便有着无数大师在建筑文化领域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而近些年来“文化沙漠化”现象的来临,无异于放手接受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这一点显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中,经千百年的战争洗礼与文化合并,地域性建筑文化繁衍不息,如何充分提升现代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质量,在目前的建筑领域方面更有着十分广泛的课题研究意义。对此,本文通过对建筑在设计中遇到的地域性相关问题及地域性特征类型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能体现建筑地域性的设计手法以及完善建筑空间设计质量的策略,为将来我国建筑空间的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空间;地域性;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包容的态度广泛接纳外来文化,尤其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我国许多文化方面逐渐呈现出“文化沙漠化”现象。而建筑文化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更新改造正在进行中,这些新的建筑空间脱胎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以及以现代化功能性为主导的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城市化生活的向往和对住宅舒适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弱化了原有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乡土民情、生活习惯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建筑的地域性缺失,文化沙漠化问题也逐渐显现。众所周知,尤其对于我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而言,建筑文化在反映建筑地域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1]。现如今,“文化沙漠化”现象很可能会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无疑会对我国的璀璨文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我国建筑文化,并合理借鉴不同地区极具地域性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要素,将其融入建筑空间设计工作,成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性民族特色的重要渠道之一[2]。为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如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要素以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合理建议与策略,为我国地域性建筑空间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1我国地域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就我国建筑领域现状来看,在融入地域性文化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建筑地域特色的流失。因此,在分析这些问题时,需要着眼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在宏观角度上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在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工作中没有充分基于宏观理念来构建建筑空间设计框架,普遍关注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完全融入建筑空间中而严重忽略了文化符号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条件保障[3];另一方面,在设计其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关注群体主要在少数别墅、地域特色大楼等方面,完全忽略了在普遍的居住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传统的地域性居住建筑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镌刻着地方文明发展的印记,是文脉传承的生动体现,饱含文化多元发展的生命力,它们是人们心中对家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地域性文化的缺失最终将带来人们对家的归属感的丧失,不利于文化在普通群众间的传承。更有甚者,由于对地域性建筑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住宅建筑更新过程中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古建筑进行拆除或破坏,大量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严重干扰了当地地域性文化建筑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当代大多数设计师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过度关注建筑外立面形态特征和建筑整体造型而忽略了建筑内在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空间缺乏人文关怀特征,更缺乏对地域性文化的内化特征。站在微观角度上来看,国内建筑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对于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条件关注不足,无法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开展设计工作。有学者明确指出,地域性建筑特征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地域气候条件,使建筑空间能够在设计中更好地协调当地环境条件以充分发挥其地域性特征,而国内对于地域性建筑的设计重点却普遍过多地关注外在形态而忽略了与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质量。

2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性特征类型分析

诚然,对于建筑空间来讲,地域性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可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自然环境因素类、人文环境因素类和技术因素类。在这些地域特征类别的相互作用下建筑空间的地域特征方可体现。对此,分析建筑空间设计的地域性特征类别,对促进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质量有效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自然环境因素

其实不难想象,在远古时期,人们最初建造建筑就是为了遮风挡雨,这是建筑空间的一项基本属性。可以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建筑空间在设计中应当重视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在不同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材料条件等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经验总结中探索出不同的建筑表达形式。对于气候条件而言,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才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本身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能。而对于地质条件来讲,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于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的考虑更是十分关键,要能够发挥在当地地质条件中的地域性特征。在材料条件中,不同地区在建筑设计中所用到的材料更有着明显区别,比如南方雨林地带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十分常见,而北方丘陵地区较为典型的地域性建筑——窑洞、砖瓦房等多以土石、砖等为建筑材料,所以在自然环境因素类别中,建筑材料条件也限制影响着建筑地域性特征的体现[4]。除此之外,对于温度、湿度、风向等自然环境因素在建筑空间中的处理手法也同样影响着建筑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2.2人文环境因素

自古以来,不同地区的建筑空间布置总能体现出不同的人文风情,而这种人文风情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人文环境因素的表现。不同地区人群具有的不同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与文化信仰,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所特有的人文特色,这种特色更被直观地表达在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当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各地人文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因此人文环境因素是地域性建筑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在社交文化、礼仪文化的催化作用下,建筑空间不断形成更具人文风情特色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建筑,还是南方的天井式建筑,均在华夏民族历史的千年演变中逐渐体现出越来越浓郁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2.3技术因素

技术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条件的支持,而技术因素在建筑行业发展中有着十分直观的影响与改变。建筑设计技术的提升与当地经济水平更有着直接性的关系。所以从经济角度上来看,建筑地域性的内在体现,其实不仅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内在文化环境有着十分显著的关联,更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换言之,建筑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更属于一种物质生产性行为,而这种物质生产的质量则取决于经济条件与技术因素,不同经济条件与技术因素显然会造就不同空间形态的地域性特征。现代建筑的构造与设计工作,对于技术因素普遍十分重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更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住宅设计的约束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师忽略了将技术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互结合,这给从多元化角度上体现地域性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带来了负面影响[5]。

3基于地域性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3.1基于自然环境因素完善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

3.1.1提高地域性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能近些年在建筑领域,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工作,众多设计师越来越关注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质量产生的积极影响。因为当今社会与时代在不断发展中,气候条件往往很难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明显改变。所以在气候条件方面要能够充分提升建筑空间对其的适应性能,例如从控温通风角度开展设计,合理的墙体设计可以达到隔热的目的,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而布局空间的设计质量更能对建筑空间的通风效果带来显著影响,因此在控温通风设计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站在功能布局角度寻找最佳设计方案。又如,在建筑空间的防潮避雨方面的设计中,要能够充分借助膜材料的应用,构建屋面排水系统,比如大东艺术中心的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外遮挡物利用膜材质漏斗形状为建筑提供了重要的防水功能。

3.1.2加强地域地质条件的设计整合力度我国自古以来在建筑方面就有着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即能够充分借助不同地区的地域地质条件来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条件,构建地域性特征十足的建筑空间。而我国在不同地区中更有着十分丰富的地址条件差异,比如北方地区多平原、山地,而南方地方多河谷、沙丘,将这些地质条件融入空间设计中,使建筑空间能够与当地的自然地貌进行更好的结合,不仅能够从中体现出丰富的地域性特征,更可以在顺应环境条件中保持环境与建筑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对于建筑设计与城市地区的地质条件的结合,要能够在基于城市环境条件下合理借助混凝土、钢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使城市地区建筑空间在结构中体现出与当地地域性特征的良好契合[6]。

3.2基于人文环境因素完善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

3.2.1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我国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早已沉淀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更反映出当地不同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人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甚至对当地居民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情感寄托功能。因此在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中,体现出当地在历史文化中的底蕴特征,结合新旧文化的交替演变过程中展现浓郁的历史人文底蕴,对于当地建筑在空间形态上表现文化传承有着极其关键的积极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都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构建的,如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广州市的中山纪念堂等。

3.2.2借助建筑意象从学术角度上来看,建筑意象属于一种能够在建筑空间中体现出来的潜意识形态,这种潜意识形态整体呈现出了较为抽象的特征,但是在建筑的内在体验中又能够真切感受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阴阳平衡思想与虚静结合思想上,这也是建筑意象应用的重要出发点。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思想之一,对古代建筑美学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影响,在建筑中体现出易道精神与阴阳平衡观念,是很多建筑所参考的重要建筑意象,如成都锦城的“易园”。而虚静在古代道家美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美学理念地位,更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虚静思想的融入,需要充分体现建筑的空灵之美与逸动结合之感,从而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信仰内涵,例如四川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在人们建筑空间欣赏中展现出了佛陀形象与宗教文化信仰,从而能够从建筑方面深刻体现出当地宗教相关的地域性文化特征[7]。

3.3基于技术因素完善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

3.3.1传统技术的合理融合传统建筑技术与当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在传统建筑技术应用中,对于体现当地地理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与建筑技术之间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很多干旱炎热地区,当地的建筑通常都会借助穹隆技术来创造空间,从而在半球体结构的呈现中有效减少室内温度,很好地解决了白天室内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这种结构还可以迅速在夜间排解室内热量,在很多极端条件下充分体现出建筑空间的舒适性能,而这种极端条件下合理融合传统技术的手段,就属于典型地域性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8]。

3.3.2现代技术的地域性体现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背景下,我国建筑领域众多学者开始积极学习国外对建筑建设的设计经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的建筑技术,推动国内建筑空间设计质量的显著提升。而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受“文化沙漠化”对建筑产业的冲击的影响,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注重现代化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和谐发展。而当高新建筑技术开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等环境因素并应用于建筑空间设计时,其更能突显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搜集当地太阳能源,同时为推动环境保护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始终尊重自然的理念精神。因此,在现今地域性建筑设计工作逐渐向高新技术所靠拢之际,建筑师们往往更加需要关注现代技术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例如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在设计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时,为了能够使建筑充分体现工业化特征与现代化工艺风格,将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布置等高技术手段融入作品,使其在现代地域性建筑领域极负盛名[9]。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建筑空间设计而言,地域性特征的体现在时展中越来越关键。如何在科技文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演变中始终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在建筑群中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是当下建筑领域众多学者与设计人员理应重视的设计前提。

参考文献

[1]胡鸿.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6(14):122-123.

[2]张琦婧.地域性文化在建筑空间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尹伊,华峰.基于空间视角的地域性建筑研究初探[J].华中建筑,2012,30(03):22-25.

[4]罗长江.基于地域性文娱建筑的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初探[J].花卉,2018(12):159.

[5]冒亚龙,王励.探寻文化建筑群落地域性的表达途径:以湘潭两馆三中心设计方案为例[J].中外建筑,2018(01):76-78.

[6]陈强.探析城市规划设计的地域性问题及其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00(003):27.

[7]杨峋.基于地域性思考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5.

[8]阎波,曹正伟,谭文勇.地域性建筑与创作实践[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1):16-20.

[9]魏文怡.中国传统意匠在当代地域性文化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

作者:严丹 徐淑娟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