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浅析

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浅析

摘要:我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几经转变。目前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结合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了专硕临床能力的同时导致了科研能力下降。目前对专硕科研训练的具体程度不够明确,加之临床轮转工作任务重,科研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需要调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硕在读期间的科研训练,并从制度、导师、带教教师、课程安排、学生自身及科研氛围等方面提出看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研能力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决定调整医学学位类型,设置医学专业学位。从此医学硕士学位分为两种类别:即“医学专业学位”和“医学科学学位”。由于只颁发了指导性的政策,国内并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在培养上,出现了“重科研,轻临床”[2]的问题,导致毕业后医学专硕难以胜任临床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2014年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3],明确了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从2015年起将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从而使专硕具有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在临床轮转中专硕可以接触大量的病例,参与到疾病的诊治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实施,该培养模式在提升专硕的临床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过去“重科研,轻临床”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浮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那就是在培养上出现了“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4],导致了专硕科研能力的欠缺。这对于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和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足进步都是很不利的。本文提出了调整专硕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训练,就科研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加强专硕科研训练的必要性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下降的原因

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5],这一培养方案中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是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从“基本”“一定的”可以看出对科研训练的具体程度并没有十分准确的界定和要求。此外,目前我国暂无标准而规范的专硕科研训练计划,科研训练的内容和要求由医学院校自由裁定,在科研训练的程度上因医学院、导师的不同而不同。当前医学专硕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此模式下专硕要在临床多个科室进行总时长不少于33个月轮转工作,这确实是保证了专硕的临床训练力度,但顾此失彼,科研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目前存在专硕在本专业轮转时间不足的问题,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专硕为例,在本科室轮转时间仅有3个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导师对学生交流指导[6]。专硕“临床工作繁忙,无心科研”[7],只能利用自己的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这种零碎的时间难以培养规范的科研技能和系统的科研思维。综上,一方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保障临床训练而没有规范的科研训练方案,另一方面,轮转期间临床工作任务重,加之本科室轮转时间缺乏,无疑导致对专硕科研训练的进一步忽视。除了以上原因,专硕科研能力不足还与导师、带教、课程安排、专硕自身、科研氛围等多方面相关。部分导师并不重视专硕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导师要承担临床、科研、教学及行政职务,非常之繁忙。轮转科室带教教师多只注重临床技能,指导上与社招规培生多无差别,甚少在科研思维上进行引导。在科研相关课程安排上,往往利用晚上或者是周末时间授课,学生在结束繁忙临床工作后多疲惫,影响听课效率,且由于课时少而内容多,讲授速度过快,学生无法充分掌握领悟。专硕疲于处理各个科室繁重的临床工作,没有充足时间与本专业科室导师交流。有部分专硕自身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只是希望正常毕业即可。此外,专硕学生群体中科研氛围也不够浓厚。这些原因导致目前专硕的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的必要性

2.1医学需要科研思维

医学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医生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学习的过程。专硕学生掌握的临床科研思维将会在其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会影响初入临床的年轻医师看待疾病的角度和深度。失掉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机会,工作后将难以弥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临床经验无法一蹴而就,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而不断提升,硕士阶段能够积累的临床经验有限。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只强调临床训练而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专硕来说不可不谓是一种缺憾,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失。针对目前专硕培养“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进行必要的调整显得尤为紧迫,那就是必须要增加研究生的科研训练。

2.2职业竞争

对于硕士毕业后即投身临床工作岗位的专硕来说,科研训练的薄弱,对他们的求职和在岗工作都有着不利影响。职业招聘中情况是用人单位评价招聘者科研水平甚至是录用限制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而且在工作后,也鼓励医生参加临床科学研究项目。本科毕业时的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很有限,硕士阶段便成为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但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专硕无法进行较为全面的科研训练,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科研思维等方面都很薄弱,工作后在科学项目研究方面也会力不从心,然而毕业后的他们已经失去了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最佳机会,不利于在毕业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3读博深造

在几乎大多数省级三甲医院招聘临床医生最低要求都是博士学历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专硕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博深造。目前申请考核制已经成为博士招生的主流方式[8]。根据我国《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9]的指示,科研素养在现行的申请考核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论文水平、发表文章等等都有详细要求[10]。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为例,2022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的条件中明确要求了申请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发表SCI学术论文须提供检索证明[11]。此外,申请材料中包含了科研水平和能力证明材料,还包含一份5000字以上的科研计划书,要求考生结合拟报考的研究方向进行撰写,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只有对各项材料评议评分合格的申请人,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笔试面试。所以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专硕来说,科研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有没有读博深造的机会。同时,良好的科研素养也可以为博士研究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和我国医生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

2.4研究生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社招规培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研究生的身份,在培养上必须要与社招规培生有所区别。职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三大基本特征[12]。“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13],任何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都要具有研究性。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的评价标准必须符合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

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的途径

3.1制度建设

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建立标准规范的科研训练方案。正如在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的“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14],医学院校也要按照这一要求培养专硕临床科研能力。要平衡科研训练和临床轮转二者的关系,弹性安排时间,适当减少与本专业关系较弱的轮转科室,延长学生在主科室的学习时间,另外可以增加6个月左右的机动时间。要提高对专硕的科研要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并加强中期考核。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15]。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保证教育质量仍旧是重中之重,应加强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不断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3.2导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6],从整体上把控着研究生的发展,在专硕临床技能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导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一,要多与学生积极地交流沟通,专硕很长时间在其他科室规培,与导师交流不足,应该充分利用微信等途径加强双方沟通。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导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制定相应的科学实验研究培养计划。第二,要寓“科研”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提高科研素养,引导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以及培养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基础”相结合的科研思维。第三,安排文献阅读任务,定期以组会的形式进行组内PPT交流学习,了解最新的专业相关研究热点,并指导学生分析其实验设计的优缺点。第四,临床科研主要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疗服务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研究内容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相比基础研究对专硕更为适合。因为专硕学生经常面对的是患者,经常工作的地点是在医院,进行系统的基础实验研究不现实,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进行偏重于临床的科学研究训练,指导他们对临床问题进行科研选题、研究设计、解决问题以及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3.3带教教师

其他科室带教教师虽然不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专硕长期在外轮转,大量时间在各科室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若是能够在这段时间抓住对他们的科研培养,将对专硕来说是一个大的提高。社招规培生不具有专硕的研究生属性,对硕士研究生规培生带教教师的要求应高于社招规培生,在指导上必须要与社招规培生有区别。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需在现有临床技能的培养上,适当增加科研思维的引导,对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要求学生检索相关文献,寻找循证医学的最佳证据,解决遇到的问题。临床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点,学生在接触轮转科室不同教师的科研思维后,能极大地开拓视野,打破思想局限性,进而提升科研思维素养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整体的水平。

3.4课程安排

一方面,在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上,课时不应过度压缩,应该保证学时。首先确保方法学课程,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科技论文写作等的课程学时。也要在课程内容上有所改变,可适当增设一些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采用提前入学集中授课、入学后答疑学习和慕课自行学习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入学集中授课保证教学效率,增加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在正式开学后,可再安排时间进行集中答疑,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期课程内容安排。慕课形式灵活且不拘时间,对临床工作繁忙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很有利,可利用零散时间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吸收。三者结合互为补充,有助于解决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离不开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验的实践。可以安排一定的课程利用周末去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掌握一些较为基础的科研方法如Western-Blot,PCR等,学会一些基础科研工具的使用,常用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方法等,将有利于专硕更深层次地认识疾病、思考问题。

3.5研究生自身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硕自身要多主动和导师交流沟通,结合导师的指导,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勤学善思,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细致,对于遇到的问题多加思考,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寻找答案,做一个临床有心人。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使自己全面发展。还要平时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紧跟专业前沿,多思多悟,不断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利用现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钻研医学基础知识。要合理安排管理时间,珍惜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要掌握一些科研工具,掌握文献检索、数据收集、分析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为阅读文献和撰写文章提供便利。

3.6科研氛围

在专硕学生群体中,存在科研氛围不浓的现象。院校需要在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而促进专硕科研能力的提高。一是定期举办“科研设计竞赛”。专硕从兴趣出发,通过导师、带教的引导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实验设计,并进行汇报和展示,由专家团队打分评价,并且给出修正意见,优秀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二是学校定期举办“讲堂”。邀请院内、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优秀科学家做分享,分享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前沿热点,也可以是科研素养等。引导专硕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科学追星”。三是构建“专硕-学硕”互助小组,引导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我们知道,专硕科研能力缺乏而临床能力相对突出;而学硕恰恰相反,科研方面优于专硕,缺乏临床经验。二者优劣互补。通过构建学习互助小组,学硕可以从专硕处获得临床知识,专硕也可以从学硕那里学习科研知识,实现双赢。

4结语

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不能形成“重科研,轻临床”或者“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而是要使两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会看病,还要会寻根问底、探索发现。近年一直在扩招医学专硕,专硕势必将为我国今后的医学事业贡献重要力量,提升专硕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才能提升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医学的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谋福祉。

作者:李凯莉 王昊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