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力量训练论文全文(5篇)

力量训练论文

第1篇: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被引论文;特征因素;体育学

后的被引用情况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越大,被引频次大体上可以反映文章的学术水平。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1],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国际通行的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2]。目前关于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探讨高被引论文的来源与研究的主题内容。佟岗[3]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并且是以运动训练理论基础性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主。郭志光等[4]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而言,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更加偏向基础研究,同时兼顾项目生理特征研究。二是运用高被引论文数量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5]、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科领域学者[6]及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7]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被引论文实至名归。尽管部分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有所涉及,但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探讨,尚有许多值得更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空间,尤其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机理,更需要我们潜心挖掘。鉴于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我国2000-2020年期间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我国体育学科学术水平做一归纳整理,从中窥探国内体育学术研究水平,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期刊部门可以通过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评价和选择论文,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8]。

1高被引论文的确立

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主要采用普赖斯定律法与百分比法相结合,文献计量学中,普赖斯定律是用来确定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的[9]。多数情况下,高产作者和高被引论文的分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可以借用普赖斯定律(N=0.749n槡max)确定高被引论文[10]。式中N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的最小值,nmax为样本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2000-2020年我国CSSCI期刊体育学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1311次,即nmax为1311,可知N为27。因此,确定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由于近20年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较多(3460篇),为了提高高被引论文的区分度,本研究采用百分比法进一步确定本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按照统计学的一般规律,可以取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作为高被引论文[11],因此,本研究最终确定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为346篇。

2高被引论文相关指标分析

2.1期刊分布

346篇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的高被引论文102篇,占29.5%,高居榜首;其后排名在前五的依次是《体育科学》(78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6篇)、《体育与科学》(23篇)。由图1可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发表在以上五种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占据了体育类核心期刊的80%,成为帕累托分析中构成整体的主要因素,进而可以说明以上五种期刊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重要期刊。众所周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等5种期刊是体育学类知名刊物,是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发表时非常期待的刊物。大量的高被引论文来自这些期刊,更好地证明了期刊本身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期刊是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类型帕累托分析的次要因素,以上期刊在高被引期刊构成20%的份额。其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中的高被引论文分别是22篇、20篇、15篇,其余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均在10篇以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此次统计虽未进入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的前列,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高被引论文仅在10篇以下的期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断优化期刊论文的质量,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2.2作者计量分布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是国内体育学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这对我国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独撰的高被引论文作者142人,占41.0%,合著的高被引论文占有较高的比例(59.0%),展现了作者合作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其中,两人合著95篇,三人及三人以上合著109篇。高被引论文合著人数最多是12人,被引频次为249次,刊发在《体育科学》,高被引论文《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中国8所城市(6个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12]。研究发现,近20年来,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王岗(5篇),杨桦、虞重干、姚蕾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为4篇,白晋湘、陈小平、黄汉升、李相如、林显鹏、邱丕相、裴立新等作者有3篇被列入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数为2篇的是:田麦久、毛振明、任海、王卫星、陈琦、季浏等作者,这充分展示了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对体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其中,白晋湘、田麦久的高被引论文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充分展示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3发表时间分布

发表时间是影响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本文中选取的高被引论文并未发现近些年发表的论文,诚然,发表时间是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通过帕累托分析,346篇高被引论文中,2004、2001、2000、2005、2006、2007、2003和2008年产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均出现在2009年前。其中,2004年的高被引论文最多(52篇),占比15.0%,其次是2001年(37篇),占比10.7%。深入考究,论文的高被引频次并不单单与时间的简单关联,更为重要的可能是它们所处的时代。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对我国而言,这一历史性事件也激起了体育学领域众多学者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相关话题,如林显鹏的《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陈希的《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等。

2.4机构计量分布

通过对高被引论文所在机构的帕累托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及首都体育学院等11所单位的高被引论文较多(≥7篇)。这11所单位中6所体育院校,且占据前六强,3所师范院校;这说明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生产高水平论文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和接纳。高被引论文排名前五的单位是:北京体育大学58篇、上海体育学院35篇、成都体育学院14篇、武汉体育学院13篇、天津体育学院12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这也是两所高校能够连续四年在世界软科学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

2.5基金资助

346篇高被引论文中,关于基金资助的论文共142篇,总被引频次33938次(平均239.0次/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077次。从基金资助的类型来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论文44篇(3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论文37篇(26.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成果论文7篇(5.0%),其余54篇为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及各省市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成果论文。从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看,42篇在《体育科学》,28篇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篇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0篇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其余发表在《体育科研》《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因此,《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类期刊可能比较倾向有基金支持的研究成果,这也启示学者在高水平刊物时需要有高水平的项目作为基础。

2.6参考文献对高被引论文的影响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文献质量不仅是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体现,更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例如,梁春慧等[13]通过对化学领域8585篇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较多,且更倾向于引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论文。姜春林等[14]研究图书情报学的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的引证特征得出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的结论。姜磊[15]分别选取天文学领域(2488篇)、物理化学领域(8820篇)、经济学领域(1359篇)的12667篇文献研究发现,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参考文献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于被引频次的论文评价指标。张垒[16]选择“档案学、档案事业”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30次)108篇,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的关系发现,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高被引不具有相关性,但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学者们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于是,本文尝试探究选取的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的关系,为探明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是否存在学科特征。被选取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参考SCI论文前三的是75篇、43篇和40篇,且这三篇论文均发表在《体育科学》,这显示该期刊可能比较关注作者对国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把握。其中,黎涌明在2008年发表的《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一文,参考了43篇SCI文献,被引频次高达1077次(排名第二)。另外两篇参考SCI文献数量较多的论文被引频次不高,分别为187次和166次。被选取论文参考CSSCI文献最多的是26篇,其次为23篇,第三是19篇,被引频次均不高。参考CSSCI文献数量排名前三的高被引论文中有两篇发表在《体育科学》,这进一步论证了《体育科学》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是格外重视。此外,这三篇高被引论文中有两篇作者是黄汉升教授(共有三篇论文被列入本研究高被引论文),不难发现,该作者可能很看重论文参考文献的质量。从参考文献的数量来看,本文中的346篇高被引论文,有15篇高被引论文没有参考文献。这15篇没有参考文献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458次,最低的是157次,平均被引频次为227.5次,且发表时间较早,多在2000年前后,其研究主题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高被引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是13篇,前2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55篇,前3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1篇,前4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篇。可以发现,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分析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的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的相关性,绘制了以参考文献为横坐标,以被引频次为纵坐标的散点图(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数据的离散型较为显著。为进一步剖析两者的相关性,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两者具有正相关的相关关系,但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P=0.28)。

3分析与启示

3.1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高被引论文聚焦于体育公共服务、学校体育改革、竞技体育的管理与后备人才培养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等四大研究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上关键词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理论研究的过程正是为了更加精准的指导各项体育事业的实践。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体育公共服务俨然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优化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等,有力地推动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现。学校体育的改革一直是学界关心的课题,如何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体育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在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扎实推进体教融合的伟大决策,学校体育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竞技体育是助力体育强国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第32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中国代表团第一枚奥运金牌,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实践崛起的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都是中国竞技体育腾飞的典型事件。而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纷繁复杂,突破研究的藩篱,破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非常有必要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深入考究。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使者”。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和“体育强国”梦想实现的重要基石[17]。不同的时代,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主题承载着艰巨任务,不仅彰显了热点话题的特殊性,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启示。无疑,新颖的研究主题也有可能孕育出高被引论文,新兴领域的论文成果容易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例如: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国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力量训练由重点关注四肢到开始重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18],不仅丰富了中国竞技体育训练的理论内涵,还有助于衍生科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高被引论文。2020年8月24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我国体育学领域近二十年的高被引论文不负其名,在体育事业不断追求创新、追求变革的历程中,将丰富的理论研究变成实践的“富矿”。

3.2高被引论文的“三名”效应

高被引论文之所以能成为高被引,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视角去思考。归纳起来可以称为“三名”。一是“名人”,优秀的作者是高被引论文的前提。一般而言,作者的影响力越高,论文高被引的可能性越大[13]。作者的影响力一定源自个人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历,且在体育学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从而才能获得更多同行学者的认同。当然,囿于目前引文尚不规范,部分作者的引用并非必须引用,为了“蹭名人热度”以期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也将导致对高被引论文真实价值判断失准的不良反应。二是“名刊”,顶尖的期刊是论文高被引的保障。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其载文被引用的概率越大。权威期刊的载文要求相对较高,在严格把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积极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努力推动学术规范建设的精益求精。高质量期刊制定详细的审稿流程,对审稿专家水平和编辑能力严格要求,确保录用稿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同为体育类北大和南大核心期刊的《体育科学》复合影响因子高达5.367,综合影响因子3.746,其刊载的论文质量非常之高,对后续研究者的影响之深远,显然是生产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源头。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促进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百花齐放”,尽量避免马太效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他期刊的载文质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名校”,著名的学校是论文高被引的基础。作者单位的影响力越大,作者的研究成果成为高被引论文的可能性越大。从研究数据来看,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是高被引论文的主阵地(50.0%),其中,体育院校153篇,占44.2%,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13篇,3.8%。集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等荣誉于一身的北京体育大学高被引论文高居榜首(58篇)。而多年在世界软科学排名中居首的上海体育学院发表了35篇高被引论文。

3.3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累积效应

时间累积是高被引论文的必要条件[16]。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有研究表明,一般发表2-3年开始被引用,5-10年达到被引用的高峰期,有些高被引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频次仍在增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时间越长,被阅读的可能性越大,因而被引用的概率也相应地增加;另一方面,高品质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丰厚的参考价值,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前文研究显示,二十年来,我国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9年以前,充分证明时间累积对于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热点话题的研究成果可能仅在某一时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在当时所起到的学术价值及其带给人们的启迪。

4小结

第2篇: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1.1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分析山东地区生物工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课程开发理论,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优化,构建了由基础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和研究创新实践课程构成的四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实践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生物实验、有机生物实验、分析生物实验、物理生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等.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工厂实习、生工综合实验、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设计实践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生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车间与工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研究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

1.2科研基础训练(研究-创新型)

生物工程学科重在实验,科研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教学纳入培养计划中.我院除了各种常规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外,还可设了多种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从新生研讨课、实验室探究课、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高年级的专题研讨课、到大学四年级的综合论文训练,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曲阜师范大学的夏季学期主要用于安排集中实践环节,师生们普遍认为,在这样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主要进行以实践教育、合作教育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多,收益大,效果好.在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基础课程学习向大三、大四专业课程学习的转折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学生顺利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感性认识,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的良性衔接,为同一年级的所有本科生尽早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科研领域内涵、掌握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一直是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利用本院优质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为课程开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力量保证.课程是由全院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以全院所有实验室为依托的新型暑期实践课程,科学严谨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为本课程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讲座和实验室研究训练为课程的主要形式,力求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为本科生研究训练提供方法和指导,构建一个本科生向全院所有教师、研究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探索一种本科生基础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改变、科研作风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3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坚持生工概念实习(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与生产实习(三年级)三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工业实践能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易到难的、全院所有教师都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年级学生的暑期都有不同层次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活动.生工概念实习:通过参观和讲授的形式,选取3-4个典型的工厂,先在校讲授工艺过程,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全面了解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初步建立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产品工程、经济核算、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概念.使大一学生全面了解生科院各专业的服务领域,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认识实习:在第二学年的暑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化工原理”.利用1-2周的时间到现场了解生工工艺、设备及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学生收获颇丰.生产实习:在第三学年的暑期进行,主要完成岗位流程实习,专题研究报告,同时要结合实践过程,广泛进行交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最后完成岗位流程实习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4综合论文训练(研究-管理型)

综合论文训练是由老师出题目,结合学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完成一篇论文,该论文作为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在实验训练中实现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5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型)

学生的创造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过程的培养外,还必须借助课外的各种创新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向多渠道、开放式、规模化发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生科院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优秀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设计大赛,培养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已有两批学生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生科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并给予经费支持.学生多次参加“创新杯”、“数学建模比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

2工程实践平台

针对曲师大学生能力的特点,生命科学学院提出“分阶段培养、分层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将实践类教学环节分为5个模块;包括基础科学、人文素质、工程技能、专业能力培养、科研能力训练,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2.1分阶段培养

在大一和第二阶段,主要以工程技能,人文素质和基础科学为主,同时进行概念实习和认识实习,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工程科学导论》是生科院一年级本科生了解生物工程的第一门课程,曲师大生科院对这门课程高度重视.定位这门课程既是专业课程,又是职业教育课程.生物工业同时通过生物生工、材料生工等前沿技术创新来服务于人类福祉.为此该课程非常注重开放办学,邀请了大型央企的有关技术负责人到曲师大讲课,使同学们了解中国生物工业的现状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增强同学们从事生物工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邀请了诺维信、杰能科等著名跨国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国际生物工业的发展前沿,特别强调生物炼制等最新技术进展对同学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大二阶段,我们深入到工厂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每年我们配备7-8位教师带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到生工等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大二刚刚上过《化工原理》课程,学生看到几十米高的精馏塔、看到大型的催化裂化反应器,体会到了“大化工”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绘制工艺流程图,了解生工的生产特点,要求同学们爬到几十高的塔顶,体会生工的艰辛,培养胆量和毅力.在大三阶段,进行系统仿真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忘的环节,首先是时间长,对于生产实习,我们系要求在工厂的时间不少于4周,且没有节假日.生工生产一般是24小时连续化操作,在第一周,要求学生倒班.有时候上大夜班,同学们很不习惯.但是这就是生工,不习惯也要习惯.第二是真刀真枪,后面三周一般是结合工厂的难题,开展一些实验研究或者实践调研,原来很多新想法都觉得很容易实现,可是到了工厂以后,有各种方面的限制,如何量体裁衣,如何经济实惠,是工厂第一线要考虑的事情.第三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厂的条件包括住宿和伙食一般比学校差,更不用说一些装置可能会有噪音其他污染,从事工程研究和工厂生产,不能吃苦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告诉同学们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要历经风雨的.第四是让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交朋友,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很多工人师傅可能理论水平不高,但是从事这个工段的生产几十年,一听声音,一看产品颜色就知道装置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经验背后都有很深的理论基础,这些只有我们的同学和工人师傅多在一起,才能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又从这些实践中抽提出新的理论.和工厂师傅接触,更是学习如何待人处事.为学先为人,为事先为人.虽然生产实习是第一课堂,但也是第二课堂,二者不分家.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尊重年长者,要虚心学习,诚实待人.在实习的时候,要早一些到办公室,要有礼貌,要打扫卫生,其实一些细节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平.在大四阶段,综合论文训练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考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要从选题,文献调研,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搭建实验装置,学习分析方法,做实验,总结数据,可能会遇到失败,从新调整实验方案,做实验,总结数据,写论文.从动手、动脑到与人相处是一次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体会创新的乐趣和实验的艰辛,体会风雨之后是彩虹的激动,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体会人生就是拼搏.毕业设计也是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很好的基础,因为工作的流程是一样的,只是研究生阶段工作量会更大一些,要求会更高一些.本科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程序,首先是开题,每个教研组都要组织大会开题,学生讲8分钟,教师提问5分钟,一般是在寒假前完成;然后是中期考核,一般是在4月20号左右完成,学生讲7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最后是答辩,学生讲8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提出师生互动,尤其是突出教师提问,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有大奖赛,每年从120名学生中选出10名左右参加系里组织的论文大奖赛,那是一种荣誉,激励同学前行;三是检查机制,除了教研组,每年主管的教学副系主任还要进行抽查,尤其是对那些做得不怎么好的学生,给予提醒;通过这些大量细致的工作,保证了生科院本科毕业设计的高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30%-40%左右本科毕业继续读研的同学,都将本科阶段的工作整理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有些是解决了工厂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兴趣不同,成绩也不同,因此要实行因材施教计划.在因材施教方面,生科院比较有特色的工作是SRT计划.首先是参与范围广,每年会有40-50项课题列入学校支持计划,二是取得成绩大,在挑战杯获奖.

2.2多样化发展

实践多样化有助于百花齐放.为了增强视野,我们每年派同学到兄弟大学进行实践;同时最近几年,也有部分外校生科院的本科生到我系实践,也和我们的同学进行交流;另外是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每年生科院都会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2.3企业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将学生实践教育和工程素质培养落实,生命科学学院结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签订协议进行校外实践训练基地.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

3.1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近四年来,学生成功申报并完成了4项山东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23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36篇以科技创新实验内容撰写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获山东省生物生工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分别为8项、6项、5项.

3.2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率高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发酵工艺及设备、酶工程、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制剂学和药物分析10门课程中,共开设实验项目67个.其中70%多是根据专业教师科研课题或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改编的.及时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十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共培养567毕业生,其毕业论文选题直接或者参考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横向课题和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有23篇毕业论文(设计)获校级优秀.在校期间,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达180多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125人.除考研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2%以上.

3.3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第3篇: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形象

1前言

1.1选题依据

现如今青少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长期以往形成驼背、O型腿等不良的身体形态,对此我选择体育舞蹈进行研究。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种肌肉关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形体,表现出各自情感与技艺,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培养良好体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不仅能帮助青少年培养出蓬勃向上的气质而且能在参与中建立友谊,陶冶情操。体育舞蹈由恰恰、牛仔、斗牛、华尔兹等十种舞步组成,练习这几种舞蹈可以使青少年具有运动员风度、气质,又可以具有舞蹈者的神、形、情,原丽英学者在《浅谈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一文中描述道,体育舞蹈它不是叙事舞蹈却让人领略到浪漫飘逸的气息,它不是健美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让人在惊险难中感受到运动的美,而是让运动随着肢体的舒展,腰、髋部有节律的摆动中去体验一种特殊的美感[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对形体的影响深远。

1.2体育舞蹈的基本介绍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运动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高雅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将强身健体和身形塑造有机结合,同时完美地融合了舞蹈、音乐、服饰、风度,深受大家的喜爱。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是一种美的气氛的营造过程,许多研究者不断对体育舞蹈进行深入地研究,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剖析和审视体育舞蹈与形体美的塑造的具体作用.体育舞蹈基本描述:华尔兹,其舞姿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动作如行云流水;探戈,洒脱,奔放,动作刚柔相济,快速有序,左顾右盼,前后闪头的头部动作使舞蹈更显有棱有角;狐步舞大方,悠闲,步法严谨而轻松,步态优雅而流畅;快步舞轻快、活泼,舞态飘逸稳定;伦巴缠绵委婉,柔美抒情,舞蹈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由于每首舞曲音乐主题基调不同,所以情感的抒发也不同,有的欢悦而旖旎,有的深沉而纯情;恰恰恰欢快风趣,诙谐花俏,极富节奏的打击乐使舞蹈动作形成一种滞动有节的“脆”劲,给人俏皮利落感;桑巴狂热,极富弹性的舞步注重音乐切分;牛仔粗犷,斗牛勇敢、激奋[2]。

1.3文献综述

现如今国内外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舞蹈源于欧洲、拉丁美洲,16世纪传入法国,1950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次的“黑池舞蹈节”,而我国1986年才正式将其引进,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才正式成立,由于中国的体育舞蹈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广大人民心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形态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效性的影响,许多学者将注意力转到体育舞蹈对形体的影响这个方向上,何跃春教授曾对我国29种体育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体舞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体舞类科研论文的数量每年都呈增长趋势,研究内容集中在体育舞蹈的作用与价值、体育舞蹈与形体[3]。体育舞蹈是具有独特风格的项目,陈智强学者认为体育舞蹈具有个性风格,这些个性风格就是通过身体姿态来表现,各个舞蹈之间既有通性又有异性,共同点是要求身体姿态舒展大方,挺拔;异点是各舞种有各自的个性化的风格,这就要求舞者用个性化的身体姿态来展现出各舞种的风格[4]。赵军学者认为体舞是舞伴之间协调配合的一项运动,它通常由一男一女组成[5],胡凯学者认为,体育舞蹈是通过人体来表达的,它始终要求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美:挺胸、收复、立腰、平肩、梗头、松膝、大腿和臀加紧上提,这种舒展、挺拔、刚健、优美、端庄、典雅的体态,既给人精力充沛之感,又蕴含艺术魅力[6],正是这些风格特点可以培养青少年身体形态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我认为国内外体育舞蹈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国内众多有些学者的钻研已经逐步紧跟国际步伐,发展的迅速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及青少年本人意识到青少年良好身体形态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舞蹈对培养青少年良好身形的时效性[7],因此许多家长选择体育舞蹈来改变孩子的形体气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舞蹈对青少年的形体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篇论文我通过中国知网,扬大图书馆资料库等方式选取了九篇知名学者对体育舞蹈队形体影响相关文献,然后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我论文相关的的部分,为我的论文做基础。

2.2.2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后,依据阅读过的文献资料等相关资料,通过逻辑分析法,对我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与综合,以此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

3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形体影响的分析

3.1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型的影响

体型是指对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总体描述和评定。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尚未完全定型,柔韧性适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练习体育舞蹈时需要练习者挺胸收腹可以使青少年的勾胸驼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使得脖子看上去更长、挺拔;坚持一段时间的压肩和手臂伸展的动作练习,可以矫正青少年耸肩,看上去更有气质;长期的绷脚尖、腿部肌肉收紧、膝盖向里收的动作可以使腿部线条的动作更加优美;跳舞时八字脚站位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0”型腿。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何种形式,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联合协调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

3.2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格的影响

体格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在观赏者看来很流畅很轻盈的动作,其实每一个都需要表演者挤压肌肉全身用力,看起来轻松时则需要表演者既要有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又要有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青少年在做不同的动作时,为了保持平衡、更好发挥,需要不断改变动作,这些都需要各个肌群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力量素质可以得到加强;耐力素质:体育舞蹈持续时间比较长、运动量比较大,节奏动作变换明显,人易感疲劳,因此对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有一定要求;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得到发展才能使动作更加舒展,每节课前都会进行压腿、压肩等练习,有利于柔韧素质的提升;灵敏素质:体育舞蹈节奏变化快,需要各器官协调配合完成,青少年练习者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对灵敏素质有提高作用。体育舞蹈通过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一定的体格提升目的。

3.3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姿态的影响

姿态包含站姿、坐姿、走姿。青少年期间养成良好的姿态效果尤为显著,坚持联席会受益终身,练习要求练习者挺胸收腹、两腿用力绷直、两肩向下沉,长此以往练习者的站姿、坐姿会有很大改善。体育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不同的步伐组成,如伦巴走步,华尔兹步等,这些优美的步伐会对走姿产生积极影响,走姿变得轻盈,是青少年看上去更有活力、蓬勃有朝气。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首先是体育舞蹈对青少年整体形象的影响,它是一项集娱乐、健身、艺术于一体的体育性质的舞蹈,它既不像竞技体育运动那样的激烈,又不像舞蹈那么的柔和。长期坚持体育舞蹈对练习者的体型、体格、姿态三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练习者形体更加均匀协调,不良的身体姿势得到纠正,男生看上去更加玉树临风,女生更加亭亭玉立。其次我对体育舞蹈为什么可以对青少年形体产生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每节体育舞蹈课开始都是形体训练,而这些训练对青少年正确身体姿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对青少年的不良姿态有显著效果,它们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姿态训练、柔韧训练、组合套路训练。

4.2建议

首先我们想让青少年友好的形体就得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形体美,再联系之前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形体美是人体所表现出的形体结构的美,形体美包括人体美和姿态美两个方面。人体美主要是指人体外部呈现出来的线条、比例、色彩的美,如美的身材、相貌,是静态美;姿态美是指人体各部分在空间活动所构成的各种姿态和行为举止的美,是动态美。形体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是一种精神面貌,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体形类型。其次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体育舞蹈与芭蕾形体的关系,为什么一开始我们学的是芭蕾形体。芭蕾基本训练是一种顺应人体结构以及功能的练习,达到形体美、气质优雅、韵律感强的目的[8],而正是这样的训练让拉丁舞者在快速的肢体动作与步伐中以让能给我们呈现出轻快挺拔的身姿。这些训练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稳定性、平衡性来完成拉丁里的动作,比如转圈、绷脚尖、动作的延伸等等。

参考文献:

[1]原丽英,张继英.浅谈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J].2000,22(02):64-65.

[2]张战博.浅谈体育舞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J].2007,(23):105-106.

[3]何跃春.1994—2013年我国对体育舞蹈科研论文的统计[J].2014,(14).

[4]陈智强.浅谈体育舞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J].2007,(23):105-106.

[5]赵军.论形体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2009,30(10):104-105.

[6]胡凯.浅谈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J].2008,(05):260-261.

[7]陈芳.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形体美的塑造的作用分析[J].2014,(10):337.

第4篇: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回顾;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推动其发展的后备军,因此对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概况

笔者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现状与培养模式”“培养问题”“课程设置”“创新能力”“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有关论文的发表开始于2004年,论文共计48篇,其中包含硕士论文5篇。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大多着眼于培养现状、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培养问题的研究,对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建设及就业现状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一)研究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1]具体如下:1.培养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增加。从1988年首招2名研究生开始,到2016年每年大约招收500名,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培养了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招生硕士点增加。从1988年建立第一个硕士点开始,至今我国已有48个硕士点。[2]硕士点越来越多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有了新的研究基础、动力,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2.培养方式不断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涵养,又具有实操经验。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这种快速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了研究生的培养缺乏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因此,一些高校就着力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突破,[1]由原来的零基础、零经验到后来的“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后来的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的研究生,其培养方式在不断地改进。3.建立了相应的研讨组织随着研究生招收人数的增加和硕士点的扩大,亟须建立一个大型的研讨组织,以使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更上一层楼。我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举办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会议以研讨会的形式,及时总结交流有关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习的经验,协同处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遇到的困难。4.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日趋规范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稳定,分布也比较均匀。从培养计划来看,各培养单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形式有课堂导师讲授、小组讨论、参与学术研讨会、开展课题专项研究等。这表明各培养单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使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日趋规范、合理,这也比较符合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大趋势。

(二)培养问题归纳

因为研究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弹性公共课所占比例偏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比较特殊,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扎实,[4]高校针对职教硕士研究生又开设了一些公共课,如公共政治、公共英语等,这些课程是必须学习的,但由于这两门公共课的课时占据了研究生课时的三分之一,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一致。据了解,大部分高校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采用“公共学位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的模式,[3]且选修课程开设范围较窄,课程少,不同学科间的选修也有严格的限制,很少从研究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2.培养方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学科特色,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与其他专业比较没有自身优势,基本上采取专业课程学习加学位论文训练的方法,有时会要求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年会和相关的学术会议讨论等。很显然,这种培养方法是不合理的。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师资水平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讲课方式、教授内容、考核评价上没有创新。授课形式依然采用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灌输方式。虽然大部分高校要求研究生教学采取“作报告”、“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硕士研究生对老师所讲授的陈旧的知识并不感兴趣。3.导师精力有限,指导不足导师投入精力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明显不足,往往出现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更多名硕士生的现象,导师除了担任课程教师以外,还要出国访学,平时课题多、会议多,导师精力有限,自然而然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对硕士研究生要求也比较松。据调查,很少有导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超过3小时的几乎没有,这说明导师事务繁重,缺少时间甚至没有时间给予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指导。4.科研训练、专业实践不足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三年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衡量研究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指标。在我国,一般学生学习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不高,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触职业技术教育学,大部分又是跨专业学习教育学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了解甚少,而且针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也不足,偶尔进行研究训练,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即便是参与导师课题项目,自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也不大。5.招生方式、学制年限过于统一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统招偏重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考查,大多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容易识记,便于考学,导致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大多数愿意跨专业报考或是自愿接受调剂,以达到自己被录取的目的,并不是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学习研修。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年限多为两年半到三年,学制设置缺乏弹性,也没有考虑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学制设置方面过于僵化,缺乏对研究生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计划,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更不能适应其个人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和知识能力拓展的要求。6.评价考核没有发挥反馈作用现行的评价指标、标准过于单一。在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主要分为责任导师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其它人员参与评价。考核方式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程序较统一,基本上是按照学校规定履行考试制度,通过划重点、死记硬背、短时突击的形式,学生便能通过考试。虽然这种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公平,也便于学校管理,但是却忽视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弹性化课程的设置可以参考国外的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模块”课的课程结构。[5]设置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端正价值观;设置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模块”课的设置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培养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以使课程的设置具有弹性。职业教育学研究生除了要具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之外,更应注重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相结合,在实践锻炼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学科。此外还应开设实践锻炼课,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2.培养方式多样化招生及学制。针对专业特性,应招收一些有职业经验的人,弱化笔试成绩。复试时,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多样化的题型,从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此外,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了满足服务社会的需要,学制可灵活设置,依据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方向、研究兴趣、课程作业及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学制可定为2年,研究生若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可延长一些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年。教学方法。目前,“填鸭式”的培养方式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应有的教学特色,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合理而有效的做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扩大学生研究和交流的范围;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企业进行合作,增加研究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设计,同时也给研究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譬如,参与校外或研究机构的课题,跟随职业指导师参与案例等。3.导师队伍革新化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已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缺乏实践经验、精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应改革导师队伍。[1]对导师队伍进行革新,不仅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破除“科研门户、等级地位”的弊端,还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强化对研究生的指导。我国高校可以采取一名责任导师和其他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小组的方式,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导师,聘请在企业有教学、管理、生产经验的一线专家担任研究生的职业导师,聘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指导经验的学者担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导师,职业院校研究人员到学校担任研究生的职业导师,让职业导师和高校导师一起参与研究生的培养。4.科研训练系统化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术训练,因此,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能力训练的力度。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来校对研究生进行培训,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专题研究,同时鼓励研究生与专家多交流。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在高职院校实习,通过实际锻炼,发现自己的缺陷,再经过调研、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培养单位应关注科研动态,及时为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研究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把理论研修和科研训练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专业上的钻研精神、治学的严谨态度,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5.评估考核动态化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考核过于僵化、标准单一,高校应改变这种重量不重质、单一的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考核要不断更新,既要考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当今社会教育评估的趋势,所以高校应建立动态多元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要结合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采取灵活动态的评价方式,注意将平时的社会实践与期中考核结合起来,将平时的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导师考评与专业课老师评价结合起来,以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动态化。此外,应严格筛选参与研究生考评的工作人员,每个考评参与者须严格遵守考核标准。只有采取有效而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在培养模式、目标设定、学科设置、就业、创新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研究人员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当中,我们对这些研究人员从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研究人员的来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笔者以最近五年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的26篇论文(包括硕士毕业论文12篇)的作者为例,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3人,副教授4人,行政人员1人,讲师3人,助教2人,副编审1人,其他2人;从学历层次上看,博士9人,硕士研究生12人,其他3人;从研究人员的来源上看,高校教师11人,在读研究生5人,其他2人,政府教育部门的人员比较少。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的人员结构相对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力量薄弱。高等院校是主要的研究力量,高校老师拥有丰富理论基础,但实际经验相对缺乏;而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存在研究人员少、理论素养相对不高的现象;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比较少,来自地方研究所和进修学校的人员也不多。

(二)研究方法单一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文献分析与思辨研究方法的较多,实证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人员遵循“What—Why—How”的思辨方式进行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论述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缺少模式研究,特别是缺少定量研究。在13篇硕士毕业论文中,5篇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7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法,1篇采用模式研究法,1篇运用数据分析法。在众多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运用数据统计、元分析的方法,而定性描述不能准确反映研究生培养研究的实际情况,因为研究结果多是对研究现状的描述。若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即便得出新的结论,这个新的结论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三)研究视野狭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是国内,缺少对国外情况的分析与探索,也很少有研究者做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应借鉴国外发展的理论和成果。另一方面是缺少用跨学科的视角、视野来探究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国内研究者大多从课题入手,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没有结合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即忽视了研究生自身生涯规划发展的需求,[6]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也不足,且没有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领域。

四、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展望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存在以上的问题,应采取加强研究力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制定多种培养方案的措施。

(一)加强研究力量

针对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存在的研究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调整研究人员结构,加强研究力量。首先,摆正高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研究的主要力量,同时加大管理者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还应该加大对高校研究人员实践经验的训练,提高管理者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平时注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质量。其次,政府教育部门人员应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计划等层面进行研究,取得其他相似研究方向人员的支持,并鼓励其他研究领域学者加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队伍。同时,要鼓励省市级研究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研究者,增加他们对职教研究生培养研究的热情,从而加强研究的力量。最后,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或硕士点的高校应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心、自信心,加大对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博士或硕士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研究生培养研究队伍提供人才支撑。

(二)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一是实证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研究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理论素养以外,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要在理论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研究外,更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访谈,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专项课题的研究等发现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良性发展。二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应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案例探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三)开阔研究视野

拓宽研究的视野,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应根据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生个人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规划和探索,同时多关注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以国际视角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转型发展,通过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成果,以更好地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第二,依据跨界理论,进行相应的跨界、跨学科研究。对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应在适应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将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人才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并借鉴和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牟孝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王楠.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3]刘晓,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J].教育科学,2010(03):76-80.

[4]姜光铭,张继河.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利弊及策略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5(06):19-22.

[5]刘巧玲,刘志兵.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01):69-70.

第5篇:力量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医药;国际化

一、教学需求分析

首先,我们了分析我校中医药菁英人才国际化软实力要素及其培养需求。我们在我校中医学(九年制、5+3一体化)专业学生2015级、2016级中开展了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我校人才培养指导性文件,调研学校教务处、国际合作处、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挖掘长学制学生在专业国际化软实力上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长学制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在国际期刊英文论文的阅读、写作与发表,申请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英文计划书的撰写,国际医院/科室临床外语接诊能力、国际合作项目英文标书撰写、国际科研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出国外语考试等方面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以跨学科合作为一个中心、创新创产为两只抓手,汇聚中医药、生物医学和外语平台与师资三方力量,构建以“菁讲堂——敏思计划”、“菁摇篮——孵化计划”、“菁营地——实战计划”和“菁创汇——明星计划”为四体支撑的全程式、浸入式教学实践模式,创新性地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创产协作等维度加大改革,搭建针对中医药菁英人才群体从语言学习、医学翻译实践到科研学术成果外宣推介的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1.转变教学理念和目的

转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服务外语水平等级考试、教学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等陈旧的教学范式淡化,尝试公共外语通识博雅教学向专门用途外语的针对性教学转变,突出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别的特点,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并举,将教学目的明确为通过外语获得专业和职业所需的实用信息,完成实用的专业或职业任务。

2.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对长学制中医学本科,我们从学术英语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综合英语》课程基础上,一年级增加《英语口语》、《大学英语听力》,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阅读》、《大学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视听说》,三年级开设《通用学术英语》、《医学英语》、《基础中医英语》、《英文科技文献研读》《医学英文选读》等课程,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临床中医英语》,到博士生阶段开设《中医药英语专论》、《SCI论文写作》,实现难度递进的阶梯式教学模式。

3.增设“菁英计划”国际化软实力培养环节

我校把握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对学术外语应用的需求,增设“菁英计划”国际化软实力培养环节,打破师生学院、专业、班级的限制,突破40分钟课堂教讲授的壁垒,创新性地开启院际合作、创服一体的国际化软实力创新培养板块。“菁英计划”国际化软实力培养环节如下:(1)菁讲堂——敏思计划依托“中医药英语”校级培育学科平台,《中医英语》精品开放共享课(幕课)/微课,校内通识核心课程《中医文化传播》以及科技处平台上的各类讲座,补充计划内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扩宽长学制学生的医学及中医药英语知识面,使学生在5天8小时课堂之外尚有课听,营造碎片时间继续学习的良好氛围。(2)菁摇篮——孵化计划依托临床医学院与外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医临床英语翻译培训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主办的“全国中医英语水平考试”培训项目、校级外语类竞赛、校园英语角特别活动等,每年在我校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进一步深入培训出一批对专业英语学习实践有浓厚兴趣的菁英人才队伍,为学校海外中心的建设、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国际留学生带教、国际病房建设、国际患者接诊、国际医疗志愿者队等国际化业务提供人才储备。(3)菁营地——实战计划依托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优势学科平台,通过院际合作,一方面将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菁英师资聘请为专业外语教学的“学术导师”,深度分析学生实际的国际化需求,分享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经验,一方面也将外语教师引介到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院等担任“国际交流顾问”、“论文润色顾问”等,共同孵化、包装、产出SCI、EI、SSCI等论文成果,实现对高层次中医药学生实际的学术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全程式、多位点、立体化的专业外语教学与服务。(4)菁创汇——明星计划依托学校和各院级层面的“创新创产辅导班”、各级大学生创新大赛以及各大校企联盟平台,送出部分师生去国内一线的论文润色公司进行学习、考察和实训,凝聚一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医学国际化软实力创新团队,精心指导创办一个医学联盟译联体,加入文化部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医外译专委会,通过医学翻译项目提升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服务校内外SCI论文修改、编辑与润色。

三、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相关热门标签